持不同政见

环球时报吁严防“持不同政见者”

作者:洪深     ( 参与 2011 年 8 月 30 日讯 ) 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昨日( 2011 年 8 月 29 日)呼吁:汲取苏共垮台教训,严防“持不同政见者”。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均显要转载。 题为《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文章说,当年苏共在文化和科学领域,常常以强制、行政命令来解决思想问题,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新的问题和矛盾。如对“地下刊物”、“持不同政见者”和“非正式组织”的简单处理就是例证。当年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政治倾向和思想观点十分庞杂,活动方式有许多类型;有少数知识分子只是与官方立场有所不同,他们针对苏共和苏联在体制、方针、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还称不上是“持不同政见”。还有的“持不同政见者”当时以至现在仍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这些人属于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中特殊的健康力量。但勃列日涅夫当局并未对“持不同意见者”和“持不同政见者”严格地加以区别对待,而是一律加以取缔和镇压,缺少深入细致的理论斗争——苏联当局对待“持不同政见者”常常先关押、后流放,最后干脆驱逐出境。有时小题大做,有时费力不讨好,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名扬苏联和世界。结果其负面影响很大,最终加速了苏共解体。 文章最后强调:如果把工作做好了,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可以化解,甚至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或是不去做工作,那么即使是人民内部矛盾,也会走向反面,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与此同时,对于敌我性质的问题,如果听之任之,甚至推波助澜,就一定要出大问题。这是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教训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这篇文章落款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显然是奉旨上谏:要求对“持不同政见者”中确认为敌人者狠狠打击,其中暗藏着要求严惩刘晓波等。同时又要求对“持不同政见者”中的“持不同意见者”,要分化瓦解拉拢。这表明,中共为掩护十八大平稳交接班,将有一个大规模的严惩“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一场新的“反右”或文革,已经在酝酿造势(近日的整顿微博可视为信号弹)—— 1957 年的“反右”,就是毛泽东对东欧匈牙利事件的反弹,中共向来以“先下手为强”的方针防范国际民主思潮中国化。 来源:参与  

阅读更多

周宇 | 社会主义蒙古的转身:老大哥送来的政治转型

2010年11月29日 14:52:21   [内容摘要]:虽然1980年代末,蒙古紧跟苏联开始其政治转型,并因缘机会成为前苏东阵营中政治转型最平稳顺利的国家;但蒙古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经济基础,从来不曾有真正的充分发育,甚至缺少独立管理自己国家的能力和经验。相比之下,蒙古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来的远算不上成功。     陌生的外蒙古     谈到蒙古,多数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因为辛亥革命时,蒙古才从中国分离出去,它是近代中国那段积弱落后遭人宰割历史的产物和象征。另一方面,蒙古又是一个陌生的邻居,它曾长期紧跟苏联,与中国为敌,是苏联百万重兵威胁中国的集结地之一。     苏东巨变后,蒙古令人惊叹地成为政治转型最快且最稳健的国家之一。转型20年来,蒙古的转型之路走得怎样?这个国家及其人民因为这场历史性的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有着怎样的现状?     在与中国隔绝往来几十年后,蒙古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开始迅速频繁密切起来。但在两国渐行渐近之后,蒙古社会却传出民间反华排华的不和谐声音。这些声音来自何方?蒙古对中国的重要性究竟如何?     如上种种,是本专题想要告诉读者的。     “我准备写一本书,把蒙古这几十年的历史梳理一遍。”     也许没有人比包尔德.巴特尔更适合这项工作,这位前蒙古人民革命党(也称蒙古共产党)的第二书记,今天是国家宪法法院现任“九大长老”之一,同时兼任国立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作为一个具有声望的政治家和历史学者,蒙古各高校的蒙古史教材多出自于他之手。     1990年,“蒙古共产党”—蒙古人民革命党—发起了一场“把现代民主模式与我国特点相结合”的政治体制转型。一夜之间,蒙古实行多党制,并于同年举行了首次民主选举,首任民选总统诞生。     蒙古的政治转型在前苏东阵营中被视为典范。转型至今的20年间,蒙古经历了四次总统大选、五次国会大选,有过政党轮替,但原执政党人民革命党却能在大多数选举中稳胜,保持执政地位,却也算前共产主义国家中的一道奇景。     谈及蒙古的制度转型,巴特尔不忘对《凤凰周刊》记者强调:“蒙古能和平转型,人民革命党是核心领导力量和最大推动者,并不是今天很多人所说那样,功劳全归于民主党。”在对蒙古自由民主制度深感自豪的同时,巴特尔也对当下的社会弊病痛心疾首。     第16个加盟共和国     在国歌中,曾特意强调邻国执政党的伟大并歌颂其两任领袖(列宁和斯大林),这样奇特的国家,世界上也许只有蒙古一个,而国歌中“对世界上所有正义之国,我国都愿加强联系合作”被戏称:这个“所有正义之国”是且仅仅是苏联。     而苏联的国歌则为《牢不可破的联盟》。蒙古变革前,蒙古就一直被视为苏联的“不加盟共和国”或“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戈尔巴乔夫就说过,苏联和蒙古“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我国政府各部门一向把蒙古人民共和国当作是我们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有些政治家,包括蒙方,郑重提出过蒙古并入苏联问题”。     蒙古作为“牢不可破的联盟”中的一个非正式成员,来得甚至比苏联的某些加盟共和国历史更久。     1911年12月29日,外蒙在沙俄策划支持下宣布独立,但沙俄还来不及吞下这个到嘴的果子,一战爆发,接着又是十月革命。待内战结束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才腾出手来打理沙俄遗产。     1921年,苏联红军在蒙古扶持蒙古人民革命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个政权虽然不被国际承认,但苏联对它的改造也绝不含糊,它不但政治经济模式完全照搬苏联,甚至连政治斗争模式和步调都如出一辙:1926-1928年,斯大林在苏联清洗民族主义分子,蒙古也清洗民族主义分子;1929年斯大林推行集体化并导致大规模叛乱,蒙古也集体化也大规模叛乱;苏联大饥荒,蒙古也大饥荒;斯大林清党,蒙古清党,斯大林大清洗,蒙古大清洗——在消灭本国人口方面,蒙古人民革命党取得的成就,按人口比例并不逊色于苏联。     到了二战结束时,蒙古是否正式加盟苏维埃大家庭已不重要,因为它早已完成了“在经济上完全依赖苏联,意识形态上完全效忠苏联,政治上完全仿效苏联”的全面改造。     蒙古的全面“苏联化”,首先体现在党的苏联化:人民革命党的重要干部都必须在苏联学习培训(三分之二的省委书记毕业于苏联中央党校);谁得到莫斯科青睐,谁就能在党内脱颖而出;谁有苏联背景或苏联妻子,谁就有了快速上升的重要资本。泽登巴尔能成为蒙古第二代领导核心,多少因为他的岳父是莫斯科卫戍司令费拉托夫将军,而蒙古的中层干部中,娶苏联人为妻者高达20%。     其次,在苏联同志的无微不至的帮助下,蒙古社会完成了彻底的文化和社会改造:语言上大量吸收俄文词汇,文字上斯拉夫文代替了蒙古文,服饰上苏式服装替代了蒙古长袍,饮食上俄式西餐在城市推广,历史上成吉思汗被抹掉,宗教上上层喇嘛被集体枪决、中下层僧侣被强制还俗……一句话,除了人们的长相和语言,蒙古与苏联已无区别。     当然,蒙古政治上的高度依附,苏联并非全无代价。虽然蒙古自1920年代后向苏联源源不断提供了肉、皮毛、矿产等大量物资,尤其是二战时蒙古向苏联捐输了远超实力的金钱和物资,为战争贡献不菲(其中黄金300公斤、美元10万、马匹50万),但1948年,苏联从二战中缓过劲来,便开始大力回馈这位贴心的小兄弟。1968年蒙古被拉入“经互会”这个温暖大家庭后,得到的经济实惠就更多,它一半的国家收入直接来自援助。     本质上,“经互会”这个高度封闭的计划体制,对各主要参与国来说是一种双输选择:东欧各工业国不满自己被安排的分工,同时抱怨苏联用质量低劣的工业设备盘剥自己,而苏联则抱怨自己的工业品和原料低于国际价格是亏本买卖。尽管1960年代,有蒙古领导人质疑加入“经互会”是否合算,但事实表明,对蒙古、朝鲜、古巴等少数国家来说,“经互会”的确是一个奶妈。     从1960年代起,蒙古由单一的畜牧业国逐渐变成拥有矿业、动力、燃料等工业体系的现代工业国,工业产值由1940年的12.77%上升到1980年的42.5%。城市人口比重从1956年的21%上升到1989年的55.7%。     但上述成绩并非蒙古的骄傲资本。蒙古的牲畜存栏数量,从清末到民主化转型前夜,整整一个世纪都在一个很小的区间内浮动,集体化期间还曾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大牲畜。蒙古的工业体系,并非由自身传统畜牧业积累而来,只不过是作为温顺的不加盟共和国,获得苏联特殊关爱的结果。当然这个照顾也有中国的一份,在中苏交恶前,中国即向蒙古提供了4.6亿卢布的援助。     苏联对蒙古的援助主要为优惠贷款和直接援助,此外,由于自家兄弟贸易往来不必钱货两讫,蒙古逐渐欠下“经互会”各国的巨额债务,仅苏联解体时,蒙古对苏联就有117亿转账卢布的债务。欠“大哥”的钱甚至是不必还的,2003年底俄罗斯宣布免除其中的98%。     进入1980年代,苏联和其他“经互会”国家对蒙古的主要援助形式是“交钥匙工程”:你几乎不用做任何努力,一切由兄弟国家包办。它使蒙古加剧了依赖,完全不曾学会这些现代工业项目的基本管理和运行,其灾难性后果要在若干年后才会显现。     考虑到1990年蒙古人口仅有215万,上述天文数字般的贷款和援助,足够帮蒙古在草原戈壁上堆出一个工业化来。     虽然蒙古的商店里除了蜡烛和盐外,别无他物,但比起苏东阵营的其他国家,人们不必为肉蛋奶等食品去浪费时间排队或挖空心思走后门。于是,像千百年前的祖先一样,蒙古人不缺肉吃不缺奶喝。     蒙古不像东欧国家有过物资丰富的记忆,不像他们知道隔壁资本主义的橱窗里琳琅满目。自清代并入中国版图起,蒙古人几乎就中断了商品经济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只中断了30年的商品记忆,而在苏联,被中断的历史记忆长达70年,在东欧则为45年。当这些国家先后打开市场经济的大门时,这一历史记忆的长短和有无,成为一笔对其市场经济转型成败具决定意义的文化财富。     转型前的蒙古,就物质而言,不消说是人人平等而基本满足的——除了大约三四千个特权家庭有极高收入,可以通过内部特供商店弄到各种普通蒙古人根本没见过、也不曾知道的消费品。他们唯一的不满,是自由的匮乏和对专政的恐惧。即使是1962年的“政治小阳春时期”,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宣传部长铁木尔奥其尔在成吉思汗诞辰800周年时主张举办纪念活动,也惹得苏联大发雷霆,蒙古人民革命党党中央第一书记泽登巴尔立即谴责:“成吉思汗是一位恐怖主义份子,不是民族英雄。”这位宣传部长被解除一切职务。      老大哥送来的政治转型     反讽的是,向民主化转型的政治变革,同样是苏联向蒙古主动输入的。     1984年8月,68岁的蒙古领导人泽登巴尔这位任期经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个时代的政坛常青树,在苏联授意下,因为“年龄过高”被解除总书记和大呼拉尔(相当于“议会”)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职位。时年58岁的巴特蒙赫担任总书记。继任的领导集团,大多是拥有苏联博士、副博士(苏式学位制度,无硕士,副博士相当于硕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无疑为其后的顺利转型扫清了障碍。     1985年3月,54岁、精力充沛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在国内掀起改革风潮。从来脚步紧跟“正义之国”的蒙古,也迅速拐进了政治转型的快车道。     包尔德·巴特尔是人民革命党内最早思想解放的一批年轻人。1979年,31岁的巴特尔在苏联社科院攻读副博士时,还是思想“非常单纯”的青年,他的导师悄悄塞给他一些书籍和文章,这些来自苏联异议人士或西方左翼民主社会主义读物,对巴特尔造成巨大震撼。     而曾为著名作家的蒙古通讯社社长巴桑苏伦当年原本认为“整天写工人、医生、牧民如何把生涯献给社会,是记者职责所在;上级随意删改稿件,不经主管审批新闻不得刊发,也没有什么不对;新闻自由就是保护人民利益,或是保护党的政策、原则”,但在去了苏东和日本等不同阵营国家后,突然意识到本国原来是有马克思所说的新闻审查制度的。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官方媒体突然出现了批评政府的声音。巴特尔等人立即心领神会:“看来我是正确的,戈尔巴乔夫和我想的一样。”巴特尔成为当时在党的机关报《真理报》和蒙古总工会机关报《劳动报》积极撰文抨击官僚主义、呼吁民主的主力。     尽管巴特尔的出格言论引来蒙古“国安”的同志找他喝茶谈话,但善意提醒后的默契共识却不言而喻:“天还没亮,说话注意点。”巴桑苏伦认为,媒体和知识界对当时的变革起了奠基和催化作用。     曾有作家因小说中记载苏联军车压死人扬长而去,结果因“侮辱俄罗斯人”被开除公职;有作家因书中提到成吉思汗,出版被停止……这些民族意识与文化上的压抑、政治不独立带来的个体不自由,使得变革思想很容易征服蒙古精英阶层。     1985年,苏蒙两国政府打算在有“瑞士风光”之称的库苏古尔湖附近开发矿藏,两国新闻界认为它会污染库苏古尔湖,同时会导致蒙古断水,贝加尔湖也将不保(贝湖水大部分自库湖灌入),发起共同的揭露与抗议活动,结果赢得两国民众支持,最后两国政府居然妥协,放弃开发协议。     参与此事的巴桑苏伦认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令他永生难忘的“大胜利”。他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带着自己的助手翻译《人权宣言》和《美国新闻记者守则》,广为传播。他们的确很快赢来另一次胜利。1986年,驻各媒体的审查机构撤销,“他们搬走了,我们搬进了他们宽敞的办公室!”     1988年,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放弃对各“卫星国”的内政干涉,要求各执政党拿出决心改革,获取本国人民真正的支持,而不是依靠苏联的武力庇护。     第二年,苏联启动从蒙古撤军。      自己决定命运的时刻     苏联老大哥决定彻底撒手不管,蒙古人的命运第一次由自己掌握。     1989年12月10日,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出现了非官方组织的群众游行,这是半个多世纪里的第一次。青年人喊着口号、散发传单要求民主改革。受此影响,全国各地陆续爆发规模不等的游行。     尽管总书记巴特蒙赫等人显示出与前代领导人明显不同的宽容与开明,但这样的局面,没有任何人经历过。     历史舞台呼唤新的英雄。于是,28岁的卓力格应声出场。     卓力格,时为蒙古国立大学科学共产主义课程的青年讲师,外祖父是俄罗斯地理学家,死于乔巴山时代的大清洗。1988年卓力格建立名为“新一代”的持不同政见地下青年团体,传播改革和民主思想。     柏林墙倒塌一个月后的1989年12月,卓力格领导成立蒙古建国后的第一个反对派组织——蒙古民主联盟(今蒙古第二大党民主党的前身),宣称该组织有成员4万人,支持者10万人。     在12月17日的集会上,卓力格明确提出联盟章程和纲领,要求“全面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允许各组织存在”,要求“同苏联、中国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同时要求推行自由市场经济。     1990年1月12日,卓力格们无视游行集会的禁令,在苏赫巴托广场发起抗争活动,要求实行多党制,建立独立的经济和“向人民讲出蒙古人民革命党沾染着鲜血的历史”。参与者由数百名积极分子迅速发展成7000余众。     2月18日,民主联盟举行首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蒙古民主党,其指导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巴图蒙赫向大会发去贺信,并为他们提供会场,允许对大会进行实况转播。反对党似未领情,仍然做了对蒙古人民革命党提出激烈批评和指控的报告。     因全国局势持续动荡,人民革命党高层决定派兵清理广场,恢复秩序。战士们在执行任务时,与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发生拉扯打斗,人群一时剑拔弩张,卓力格当机立断,立即站到几个同志的肩膀上,拿起喇叭声嘶力竭呼吁激动的民众冷静,坚决不可使用暴力。     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全场情绪迅速平静。一场大规模流血冲突被阻止,悲剧未在蒙古重演。     这个被抓拍下来的历史瞬间,从此成为蒙古和平民主革命的象征。这几分钟影响了蒙古今后的进程。卓力格一跃成为蒙古家喻户晓的政治领袖。     今天,乌兰巴托中央邮局门口的街中心,立着一尊卓力格的铜像,他被誉为“蒙古民主之父”。     人民革命党在大时代面前并非无所作为。1986年5月的第19次代表大会后,改革早已是全党共识。但全国持续的抗议,让人民革命党倍感压力,内部分化也日益严重。公安部长吉姆萨森吉夫、国防部长莫罗扎姆茨纷纷表态,反对武力弹压,要警察和军队中立。     1990年3月,苏赫巴托广场上的游行已发展为绝食,抗议者要求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辞职。党被迫紧急召开特别代表大会,经协商,巴图蒙赫因“反应迟钝、拖延改革”,率领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集体辞职,元老贡布扎布·奥其尔巴特接替总书记一职。 上一篇: 专访蒙古极端民族主义组织“达亚…   下一篇: 中国在蒙投资悖论 阅读数(1653) 评论数( 1 ) 1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姜胜洪:近期我国社会谣言传播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物价上涨过快、贪污腐败案件增多、贫富分化差距大等社会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会迅速激化,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外,在我国,地震、洪水、传染性疾病等灾害、疫情时有发生。而在这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发生时,社会谣言作为一种有害的伴生物常常迅速传播,对事态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发群体性的非理性情绪与行为,不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如果任其发展,极有可能导致人心不稳、社会不安、国家动荡。因此,科学认识、准确把握近期我国社会谣言的传播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加强媒介的舆论引导,对于稳定民心,妥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近期我国社会谣言的传播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蛊惑性强,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等新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   第一,微博成了谣言产生、扩散的重灾区,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微博用户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微博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快速性,使之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不实言论传播平台,谣言在产生之后,往往借助微博的种种“围观”行为,获得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引发公众的误解和不满。   第二,篡改正规媒体的报道内容,蛊惑性大、隐蔽性强。为了增加可信度,某些人篡改正式媒体上的新闻,再粘贴到网上,误导受众,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例如,七一前夕,有一个微博以极其初级的拼图手法发布了一副伪造的201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的图片,甚至上面一张图片的右下角还有原上传者的微博ID,但评论中不乏信以为真者。   第三,谣言的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大行其道。以往的谣言包含的信息或多或少对传播者来说具有某种重要意义,甚至关乎人身安全。所以传谣者往往以相对审慎、严肃的态度对待谣言。而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不关心真伪的围观与跟风成了时髦。人们甚至以猎奇、娱乐的态度来制造或传播谣言,使得谣言的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大行其道。例如,4月下旬的某一天,安庆17岁的在校学生夏某在玩电脑游戏的时候,突发奇想,发布了“安庆地区变态杀人团伙割取器官暴尸街头”的帖子,目的只是为了引发别人的关注。又比如,6月11日晚,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发生一起民众与治保人员纠纷引发的民众聚众滋事事件后,陈某造谣孕妇小贩的丈夫被治安队员“活活打死”这一谣言,直接加剧了增城群体事件的恶性发展。   当前,社会谣言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有些是因为民众对某些问题的不了解,而有些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故意造谣,制造社会混乱,以达到其险恶的目的。   第一,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人们很难为自己的未来制定准确的预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难免会出现迷惘和浮躁,进而衍生出怀疑、猜忌、不满和攻击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往往是社会谣言产生的心理动因。同时,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加剧了民众生活的恐慌心理,也为谣言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瘦肉精火腿肠、染色馒头、硫磺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使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此外,少数极端突发事件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创伤,也造成了社会心理的不安全感。   第二,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历史上许多谣言的形成,都是基于迷信或对科学的无知。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谣言已经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如今更多的谣言则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来实现的。近些年来,伴随着一些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冰雪灾害、旱灾等的发生,一些迷信的宿命论者将灾害的原因归结为日月食、太阳风暴、流星雨等正常天文现象。这些夸大其词的言论由国外传入国内,经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进一步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关专家认为,类似的以讹传讹、谣言四起,屡屡引发公众情绪集体失控的事件,是公众焦虑感和安全感缺失的集体释放,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的一种表现,但根子还在于科学知识的缺失。2010年底,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也就是说100个公民中,仅有不到4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2005年的1.60%仅提高1.67个百分点。因此,人们在信息面前往往容易失去判断能力,听信谣言。   第三,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一是社会信息不够透明。社会信息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果社会信息不能有效公开,民众势必会对事态的进程产生种种盲目性猜测,从而导致谣言产生。二是信息监管技术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出现,这给信息监管技术带来全新的挑战。目前,某些信息监管技术还比较落后,对一些新型信息传输领域的监管还不到位,致使有害信息得以传播,其中也包含谣言的传播。三是信息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许多新型传播行为的性质难以界定,对这些新型传播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也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在不能得到有效制裁和责任追究的情况下,谣言等有害信息传播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客观上助长了其滋生蔓延。四是信息应对能力不足。一方面不能及时组织有效信息对谣言予以反击,另一方面,反击谣言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陈旧单一,效果不好。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破解谣言,反而使权威部门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第四,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个别权力部门和贪腐官员的劣迹让人们产生了对政府、官办机构及官员的不信任感。例如,江苏响水化工园区2007年曾传言化工厂爆炸,当地政府当时曾在第一时间出面辟谣,而最终却被证实,当地政府由此失去公信力。因此,2011年2月10日凌晨2点,有人传言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陈家港、双港等镇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有4人死亡、多人受伤。没有人在谣言传播的第一时间向政府报告,也没有人向政府有关部门求证。有记者曾问:“如果谣言再来一次,还会出现万人大逃亡吗?”当地官员言之凿凿地回答:“不会!”但不少村民却回答说:“还得跑,我们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保命要紧。”响水事件反映出居民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缺乏信任、对政府也缺乏信任。此外,近十年来,从凡事听信专家观点,到对专家持普遍怀疑态度,专家的话也越来越丧失了公信力,这就更使人们对信息难辨真伪,谣言借机散布开来。   第五,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近年来,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通过短信、境内外非法出版物,传播和喜欢追逐诽谤中国高层的“秘闻”、“政治斗争史”;在酒宴和小圈子内传播小道消息和政治谣言,发表不利于团结统一的言论,在干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助长了政治谣言的散播。同时,某些小报、网络刊发、转载不实新闻,甚至制造谣言,恶化了社会空气。   第六,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在微博上传播重大信息、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并不是一般网友,而是意见领袖。近年来,一些网络推手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许多网民难辨真假、信假为真,并发表一些非理性的意见和看法,致使网上舆论距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谣言一旦形成规模,群体效应将会显现,即便有人发表质疑的言论,也可能很快被淹没。虚假信息被广泛炒作后,更会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催化剂”,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虽然许多传言事后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但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谣言仍然很快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蔓延开来。   第七,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当前,谣言与经济活动的联系愈益密切,一些谣言的“制造者”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满足一己私利,不顾社会道德,甚至不惜触犯法律。例如,2011年3月下旬,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多次接受采访发表日化产品涨价言论,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联合利华等品牌的日化产品将于4月份涨价,增强了消费者涨价预期,引发部分城市发生日化产品抢购。散布涨价信息前一周与后一周的市场销量相比,上海超市日化产品销量平均增长21.2倍,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第八,西方敌对势力制造和利用各种谣言,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境外敌对势力和境内别有用心的人,加紧了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步伐,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宣扬各种错误观点,制造和利用各种谣言,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进行炒作,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2011年2月1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以“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为题,在华盛顿发表讲话。她在演讲中公开点名中国、古巴等是“实行书报检查、限制网络自由、逮捕批评政府的博客人的国家”,再次呼吁允许公开和自由地使用互联网,并表示美国今年即将投资2500万美元,以撬动更多私人资本的方式,“开发技术工具,使‘压制性国家’的网上活跃分子、持不同政见者和一般公众能够绕过网络检查”。与之相呼应,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非法集会,制造事端,挑起“街头政治”,目的是想把西亚、北非的乱局引向中国,搞乱中国。   谣言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打击谣言的始作俑者诚然可行,但政府完善辟谣机制,提高公信力,使谣言无处可传,无人可信,才是辟谣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管理,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分裂破坏活动,不给任何敌对势力留下传播反动、有害信息的空隙和机会,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群众利益。谣言十分可恨,但谣言往往并非恶性群体事件的深层主因,而只是它的导火索和助燃剂。一段时间以来,最活跃的谣言都出在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方面,比如针对拆迁、城管,以及针对官员腐败等。基层政府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树立“民生之事大于天”的理念,切实加强以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加强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领域的改革,更好地控制物价上涨问题,努力解决好民众广泛关注的就业难、看病贵、上学难、购房贵等社会热点问题,让百姓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绝不能简单地以为了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绝不能随意地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要主动推动信息公开,坚决不向老百姓隐瞒事实,让社会的信息需求通过合法渠道及时得到充分满足。   其次,提升政府公信力。谣言都具有攻击性,能否成功应对,直接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防治谣言的根本是执政为民,各级政府应坦然回应来自民间的各种质疑,通过强调政府的公开、公正、公平,确立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即公信力。此外,还应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阴暗的、偏颇的谣言在曝晒中烟消云散。在这一前提下,政府防治谣言的相关机制建设是基础。这些谣言防治机制有:一是信息、舆情的监测、分析机制,做到面对谣言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二是权威信息的准确、及时披露和发布机制,即建立健全一整套政府辟谣的科学程序,进一步提高政府应对谣言的能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政府公共微博的建立。无论是“抢盐”风潮的迅速平定还是治理联合利华涨价造谣的成功案例,都充分彰显了权威信息披露、发布机制在防治谣言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制,并自觉将谣言防控机制纳入到既有的危机管理体制中。   第三,有效发挥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微博时代“意见领袖”是受高度关注的一群人,微博网络名人的“粉丝”或“听众”可以高达数十万、数百万,日益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力推手,在舆情事件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发布信息,其微博往往是舆论的源头;他们通过微博转发和评论,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高潮,甚至还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走向。尤其是在真相难明,流言满天飞,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一些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能起到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要加强与既有的“意见领袖”之间的沟通,同时,要培养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积极设置议题,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最后,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噪音的干扰。传播的时间和路径越长,噪音的干扰也就越多,其原始信息失真也就越厉害。由于谣言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互联网和手机信息转发等方式,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异质的信息接收者兼发送者。他们在收到信息以后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臆测,对该信息进行主观的“编辑和加工”,造成真实成分递减,信息的失真度不断加大。因此,要减少谣言的传播,降低谣言的危害性,必须设法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减少传播谣言的参与人数,增强他们对小道消息的批判能力和理性的分析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从而切断谣言传播的途径。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阅读更多

法广 | 中国: 艾未未友人:艾未未在狱中曾遭受巨大心理压力

艾未未友人:艾未未在狱中曾遭受巨大心理压力 中国艺术家艾未未 路透社 作者 法广 中国艺术家,持不同政见人士艾未未在狱中81天遭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路透社引述艾未未身边熟悉他情况人士透露,艾未未随时有因偷税漏税而重新入狱的风险。 消息来源说,今年54岁的前卫艺术家艾未未在狱中曾接受警方50多次的审问。对艾未未的审问主要集中在中国今年二月间发生的集会示威活动中,艾未未扮演的角色。受阿拉伯之春浪潮的影响,中国也出现一些民众集会。消息说,警方还就艾未未的博客逐字审问,其中的内容被视为具有 « 颠覆性 »。艾未未表示,不认识中国民众集会的组织者。 路透社说,上述消息与中国官方一直坚称,艾未未是因经济指控入狱的说法相矛盾。 消息还说,中国警方在艾未未出狱的当天还在警告他:颠覆国家罪有可能被判刑10年,这是中国对异议人士最常用的一个指控。 据艾未未身边人士透露,警方曾对艾未未说,”你抨击政府,所以我们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一个猥琐的人,你有偷税漏税行为,你有两个女人。我们要让你蒙羞”。 消息还说,在艾未未第二处被关押的地方,他从早到晚被两个警察监视,甚至在睡觉的时候也遭到监视。除了上厕所或喝水,否则不许他说话。艾未未身边认识表示说,这是对艾未未施加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 中国 – 政治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支持艾未未 中国异议艺术家作品参展莫斯科

中文主页 中文主页 更新时间 2011年 8月 07日 星期天 12:13 PM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聚合新闻  2011年 8月 07日 支持艾未未 中国异议艺术家作品参展莫斯科 记者: 白桦 | 莫斯科 图片来源: Reuters 中国知名艺术家艾未未 俄罗斯艺术界支持中国知名持不同政见的艺术家艾未未。艾未未的作品将在下个月在莫斯科举办的一个大型艺术展上展出。 展览主办者同时考虑邀请艾未未访问俄罗斯。 在9月下旬开始举办的第四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展上,中国知名异议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将被展出。 展览领导人巴克什坦透露,将展出的作品是艾未未2005年拍摄的北京二环路的一段录像。 *艺术家彼此支持* 巴克什坦说,展出艾未未的作品是艺术界对这名中国持不同政见艺术家的支持。 巴克什坦说:“在艺术界,大家都相互支持。无论政治局势如何,我们认为,彼此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对这名艺术家在政治上给予支持。这也是国际艺术界的一个规则。所以不管艾未未同中国政府的关系如何,艾未未作为一名艺术家,作为一名重要人物,我们都支持他。” *考虑美学 不带政治色彩* 但巴克什坦也强调,展出艾未未的作品是从美学角度考虑,不带政治色彩。因为艾未未的作品反映了大都市的生活气氛。如果从莫斯科的大环公路拍摄录像,也会产生相似的效果。 巴克什坦认为,一方面艾未未的作品符合第四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艾未未在国际现代艺术界出名,大家都感兴趣他的作品。 *参展作品未受限制* 莫斯科当代艺术展由俄罗斯文化部等官方机构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参展作品除了来自俄罗斯外,还有欧洲、美国和亚洲地区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展览现已成为俄罗斯艺术界的一个重要活动。 展览领导人巴克什坦透露,他们的展览活动并未受到来自官方的任何限制。俄罗斯文化部门也未对参展作品进行审查。 *邀艾未未访问莫斯科* 巴克什坦说,他们计划邀请艾未未访问俄罗斯参加展览开幕仪式。 巴克什坦说:“当然,艾未未参展对莫斯科当代艺术展是非常大的荣幸。我们目前正了解,艾未未是否被允许出国,我们想邀请他参加开幕式,或至少参加展览期间的活动。” 第四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展将在9月23日开幕,10月30日闭幕。 *艺术家遭遇 中苏相似?* 今年66岁的巴克什坦是俄罗斯知名艺术家和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巴克什坦说,对他们这一代在苏联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来讲,艾未未目前的处境和遭遇他们都十分熟悉。 提交评论 * 必须填写 名字 (任意) 国家 (任意) 发送人留言 字数限制在500 * 提交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收听: 白桦莫斯科报导: 支持艾未未 中国异议艺术家作品参展莫斯科 MP3 新闻快讯 更多»   美国之音中文部正式推出iPhone中文新闻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让您通过易于操作的界面,阅读简繁体版新闻报道…… 网上问卷 您如何看待中国有关当局目前对动车追尾事故的处理?  满意  不很满意  很不满意  让我想想,下次再投票 投票 检视结果 » 最受关注文章 温相的“扮傻游戏”还能玩多久?(博文) 世界媒体看中国:黑白颠倒的国度 领土争端:中国“九条断续线”深入邻国家门口 困惑的两个中国将走向何方? 和平、性爱、救中国(上) 新疆警方对嫌犯就地正法遭质疑 国际记联吁中国央视为王青雷复职 新疆公安如何绷紧“稳定之弦”? 中文博客 加载…

阅读更多
  • 1
  • ……
  • 5
  • 6
  • 7
  • ……
  • 12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