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斗争

接班人的悲剧与世俗大戏

  作者: 章敬平      ——辛亥革命百年系列之三十五        1971:钦定接班人        1971年9月13日凌晨,天还没有亮,一架英国造三叉戟直升机坠落于蒙古国温都尔汗,飞机爆炸起火,机上9人全部遇难,且都是军人。蒙古政府就中国军人进入本国领土,向中国驻蒙大使提出抗议,要求中国政府予以解释。        一头雾水的驻蒙大使,立即向国内报告。        他哪里知道,这两天,国内已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一场“政治大地震”,他的这份报告与此密切相关。        9月12日晚上9时许,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辗转得到林彪女儿的报告说,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林彪要出走,情况很紧急。稍后,周又接到电话说,林彪的儿子乘专机到达山海关机场。        总理问林彪的夫人,林夫人当即否认林彪调动过飞机。这个否认可能引起了周的警惕心,作为副主席,林彪调动专机就像动根手指头,无须别人批准,他的夫人为什么要否认呢?谙熟党内政治斗争情势的周,可能预感到大事的发生。        周的秘书30多年后回忆说,当飞机飞出国界,周用力摁下手中的话筒,说了两个字:叛徒。        得知“亲密战友”飞往外国,毛泽东说了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同时,他命令周主持召开在京政治局委员紧急会议,宣布林彪叛逃,布置紧急状态下的应对措施。        9月14日下午2时许,驻蒙大使关于中国飞机坠落温都尔汗的紧急报告,呈送到周的案头,展读之后,周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他的秘书事后回忆,周兴奋地说了句,“好!好!你看,摔死了,摔死了!”        至此,中共高层悬着的心落下了。但是,国内并没有告知驻蒙大使,飞机是怎样坠毁的,遇难者是谁,只是指示他们调查现场、拍照取证等等。全国人民更是蒙在鼓里,直到十多天后中共中央逐级传达57号文件,人们才从通知上看到“林彪仓皇外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的消息。        林彪折戟沉沙的新闻,对当时的中国,不亚于晴天霹雳,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怎么可能叛党叛国,成了叛徒?再等一段日子,他这个党章中的接班人就要成为宪法中的接班人了,一个等毛主席身后就要领导亿万中国人民的副统帅,怎么背叛了毛主席?        这一切,的确太不可思议了,自文革开始,林彪成为二号人物,他的接班人地位已经确立五年之久了。        1966年秋天,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贴出“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当他将这张“大字报”印发到中央全体会议即已表明,他已经公开与前接班人决裂,要将林彪选为新接班人了。林彪在中央政治局位列第二的最新排名,也暗示了他的接班人地位。随后,某中央领导人接见造反派,大声地宣布了“党内值得祝贺的大喜事”,就是毛主席钦定林彪作为他的接班人。他说,“林彪同志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还有高度的领导艺术,是毛主席最好的接班人。”        从此,大多数中国人开始明白,毛主席一旦不在了,接班的就是林副统帅。政治口号中,林副主席总是和毛主席连在一起,比如说“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        两年后,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的夫人提出,林彪同志很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风度,应该作为接班人写在党章上。她认为名字写上了,可以使别人没有觊觎之心。林彪自己倒表现得很谦虚,要求把党章草案中提到他的那一段删去。但是,毛夫人那帮人哪能同意,坚持要写上。末了,毛泽东告诉“写作班子”,既然大多数人都同意,那就写进去吧。        又过了两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修改宪法的草案。举国上下开始讨论正规出版社发行的宪法草案单行本,其中有一段专门讲述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彪怎样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是毛主席的接班人。        眼看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就要通过宪法了,这个名字即将赫然列于宪法的接班人竟然叛逃了。不知道那时的人们,有没有觉得自己被愚弄,今天的人们早已醒悟,并视为深刻的教训,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人物说,一个领导人,自己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封建主义的做法。        现代主义的做法,是选举。国家领导人的选择,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根据主权在民的理论观念,应该由人民选出。如果没有人民的同意,政府就没有统治人民的合法性。如果没有自由而平等的选举,人民就无法宣告他们的同意。所以,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一定的原则、程序、方式,选拔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现代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民主社会区别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各国国情不同,选择国家领导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能以多选一,不能以一选一。        封建时代的最高领导人是以一选一的。你不能说,以一选一就一定很糟糕,放眼人类历史,君王个人也有目光如炬选出英明神武的接班人的先例。你也不能说,以多选一肯定选不出混蛋,希特勒这样危害人类的领袖就是人民群众选出来的。然而,就概率而言,以多选一选出混蛋的概率远小于以一选一,因为人不是神,英明伟大如毛泽东者也不例外。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林彪欺骗了毛泽东,铺天盖地的声讨笼罩在中华大地。可是,这个悲剧的根源仅仅因为林彪心术不正吗?带着老婆孩子坠机温都尔汗,烧得面目全非,葬身异国他乡,这一切对林彪个人何尝不是一个悲剧?        1972:蒋介石“参选”        试想一下:当你86岁的时候,你还能干什么?        蒋介石在这个年纪,干了一件事:竞选“总统”。        1972年新年过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步入86岁的生命年轮,准备卸任“中华民国总统”。按照我们朴素的想法,86岁了,该退休了。自1949年“中华民国”行宪以来,他已经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宝岛上连任了4任24年的“总统”。        可是,经不住“各方敦促”,蒋介石只好作“勉为其难”状,摆出一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架势,接受国民党十届三中全会的“选举”,作为总统候选人,竞选“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        这一年5月20日,誓言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蒋介石,走到台北市中山楼,出席总统就职大典。“中山楼”,是蒋介石为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而建造的,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在台湾地区领导人全民公选之前,“国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选举总统之类履职大事,必须在这里举行。        典礼开始了,蒋介石起身致辞。据说,侍从们事先为他准备了一根手杖,在他身后放置了一张支撑小腿的沙发椅。靠着手杖和沙发椅的帮助,风烛残年的蒋介石,熬过了前后不过半个小时的典礼。结束之后,侍从们发现,他的衬衫和内衣全部湿透了。开心网上有一段蒋介石在那次就职典礼上致辞的视频,操着浓重的浙江方言,声调不再洪亮有力的他,在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式服装的坐像旁,对国民大会代表们说,要在彻底的革命的大觉悟之中,追求国民革命再北伐的胜利,创造中华民国再统一的辉煌。        豪言壮志过后,蒋介石根据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向“立法院”递送咨文,恳请立法院同意行政院长的辞职请求,批准蒋经国继任行政院长。毫无悬念地,立法院批准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在父亲就任第五任总统10天之后,蒋经国荣任行政院长,正式组阁。从此,蒋介石名义上是总统,党政军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已经转移至蒋经国。蒋经国领导台湾的时代,实际上从蒋介石宣誓就任第五任总统就开始了。        蒋介石晚年对蒋经国的安排,使我无法免除“小人之心”,他的政治布局,亦无法让我相信他有什么“君子之腹”。如果说,蒋介石以86岁的风烛残年竞逐总统宝座,完全是个人贪恋权杖,我也不信。生命的最后几年,体力渐渐不支的他,可能早已厌烦了“党国大事”,若不是为了儿子继任总统,他应该懒得赤膊上阵,再献一回丑。        蒋介石为了蒋经国接班,可谓机关算尽。80岁那年,蒋介石就任第四任总统,可能是觉得蒋经国资历太浅,威望不够,不便于马上继任“副总统”,他选择了一个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对任何人都不构成威胁的“政治新星”,和他搭班子做“副总统”,此举不得不让人惊呼,老蒋找的不是政治新星,而是小蒋的替身,一个蒋经国接班的过渡人物。        这个副总统过渡人物很能体会老蒋的苦心,同时兼任行政院长的他,在蒋介石第五次就任总统,在他本人第二次就任副总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敦促蒋介石“举贤不避亲”,自己辞去行政院长,请蒋经国继任。        蒋介石果然没有看错人,三年后,待他驾鹤西去,那个副总统过渡人物依据宪法接任总统后,立即领衔举荐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主席,将最高权力交给蒋经国。待到任期届满,蒋经国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父亲生前就已为他备好的权杖,成为“小蒋总统”。        倘若孙中山在天有灵,面对蒋介石父死子继的政治游戏,不知他会怎样评价终身以“总理学生”自居,口口声声继承“总理遗志”的蒋介石?他生前备受后人尊敬的伟业,在于他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废除了自秦始皇之后绵延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世袭制,而他的“学生”不但背着他以总统之名行皇权之实,还煞费苦心将权位世袭给了儿子蒋经国,这不是叛徒,又是什么?        世界上本来没有国家,国家是人和社会出现之后慢慢出现的,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是一个工具性的发明,我们需要国家,就像我们需要汽车、手机一样,是为了方便生活,而不是找一个高高在上的奴隶主任意奴役我们。所以,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人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某个统治者的个人需要,为了防止统治者个人侵犯公共利益,我们就得制约他们的权力。制约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统治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君权神授”“天子”都是统治者编造的用来骗人的神话,通过家族血缘这个生物因素成为世袭领导人的统治者,其权力来源是没有合法性的。回顾中国和世界历史,权力世袭并非一无是处,但是,20世纪之后的现代社会,已经难以接受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之类的封建做派,因为世袭制度不但破坏了权力制约的契约精神,还破坏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宪法原则,承认世袭制度的合法性,等于承认某些人天生比别人高贵,比别人能干。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由于世袭领导人的候选人太少,甚至于唯一,糊涂蛋王八蛋多,英明神武者少。        我们今天嘲笑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倒不是说蒋介石把一个庸才送上了总统宝座。我们关心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就结果而言,蒋经国主政台湾后,为台湾的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民生改善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这个过程太糟糕了,86岁的蒋介石竞选总统,不过是世袭接班的一步棋。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中华民国为什么要将孙中山捧为国父,不就是因为辛亥革命否定了“天子”的神话,肯定了权力制约的人民主权理论,肯定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宪法精神吗?而1972年的蒋介石,在台湾上演的竞选总统世袭接班的大戏,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参考文献:王卓雯:“林彪遗骨因何未能归国”,载于《党史纵横》2010年第6期;纪东:“我所亲历的‘九一三’事件——周总理秘书对‘九一三’事件的回忆”,载于《秘书之友》2008年第3期;张耀祠:林彪何以成为“法定接班人”,载于《决策与信息》2003年第10期)      来源: 经济观察报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032656206.html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男人的本色、人性的本相与正义的尴尬

作者: 麦克  |  评论(0)  | 标签: 悬崖 , 电视连续剧 , 张嘉译 ——电视连续剧《悬崖》 石衡潭 在遍布荧屏的谍战片中,《悬崖》以其冷峻细腻的纪事风格、强烈浓郁的地方色彩独树一帜,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播放时收视率一直高居不下,播过后好评如潮。作为谍战片,情节的扣人心弦、场面的紧张激烈,那是必不可少的。而难能可贵的是,这部连续剧还在人性的探索和生活的展示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突破,让人心绪万千,不能自已。 应该说,《悬崖》一剧最大的亮点是对周乙这个人物的塑造。他不只是一个足智多谋、英勇无畏的战士,而且是一个奋不顾身护卫妻子儿女的丈夫与父亲,是一个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敢于担当的男子汉。这种正面的男子汉形象在荧屏上的确是久违了。作为地下工作者,他要承受与妻子儿子的分离,而去扮演别人的丈夫与父亲。这已经够痛苦的了,而更残酷的是,他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妻子受折磨,甚至要亲自来审问与拷打自己的妻子。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力与承受力。但不管在何种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他都会用自己的勇气智慧来给妻子以最大的保护与安慰。妻子孙悦剑被叛徒出卖拎着发报机无处藏身之时,他让顾秋妍去找到了妻子,随后又亲自赶到保安局,把她们两人从危险中解救出来。妻子怕连累丈夫与顾秋妍,提出提前下车,周乙却断然说:“现在你哪儿也不能去,跟我回家。”在这一时刻,作为丈夫的保护妻子的责任感压倒了一切,他没有任何犹豫。而当妻子感激地把手搭在他肩膀上时,他又冷静地提醒她:危险并没有过去,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可以说,他既有情有义,又有谋有略。妻子被捕后,更是对他意志与智慧的考验。他用以一粒粒小药片迷惑了如狼似虎的敌人,让妻子住进医院,免遭进一步的刑讯,减轻了妻子痛苦。后来又巧妙地利用日本宪兵队和警察厅、保安局之间的空隙,成功地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在这一行动中,他的勇气、智慧、创造力、谈判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由于特殊的身份与背景,作为男人,他还要看顾另一个名义上的妻子与女儿,他同样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刚开始时,他对顾秋妍表面上驴着一张脸,内里还是时刻引领关照着她。他知道她没有地下工作经验,也不是很情愿来做。也就要逼着她尽快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她没有收拾好密码本就下楼吃饭了,是他不动声色地藏好了。一次又一次地,他在对她言传身教。“谨慎是一种习惯,要慢慢养成。”“在戏演完之前,你我都得站着睡觉,像马一样,哪怕没有人,哪怕你对面是一只苍蝇,都要把神经崩起来。”“危险没有过去,永远才刚刚开始!”没有想到,顾秋妍还是没太以为然,甚至认为他是神经过敏,多此一举,直到付出了小叔子与其未婚妻生命的代价,她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错,也了解到身边这个男人的真正分量。后来的每一次行动,他都是以顾秋妍为优先考虑,要保证她能够全身而退。对于顾秋妍的女儿莎莎,他也产生了真正的父爱。在救出妻子后,他还恳切要求顾秋妍让他把莎莎带走,只是由于顾秋妍的固执,才没能如愿。这也是他尊重女性的表现。后来,马上就要逃出边境的他,听到莎莎失踪的消息,又义无反顾地驱车回来,单刀赴会高彬和宪兵队。应该说,此时,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他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没有必要返回了,但作为一个父亲,他别无选择。最后,他以假投降的计谋密授顾秋妍,用自己的死亡换取了顾秋妍母女的生还。他作为父亲与男人的形象再次得到升华。可以说,张嘉译的演技已经炉火纯青,把周乙刚毅、沉着、机敏、果断、爱意、温情表达得丝丝入扣而又不露痕迹。 此剧也注意到了情感的层次性与丰富性。前面谈到的是真夫妻与假夫妻、真父亲与假父亲的情感,而剧中还处理了真假夫妻特别是真假妻子之间的微妙关系。虽然是工作的需要,可毕竟一对男女在一栋楼里生活了6年。这种情感不是普通的男女情感,又是普通的男女情感。两个女人之间也互有猜疑、试探与比较。第一次与妻子在哈尔滨见面,孙悦剑看似不经意地问丈夫周乙:顾秋妍怎么样,漂亮吗?等等这类的话。反过来,顾秋妍也会对孙悦剑有同样的好奇。顾秋妍的丈夫对她还是有不信任,她回老家分娩时,丈夫并没有过来照顾。后来,他心里也一直还是有些疙疙瘩瘩。孙悦剑也是一样,在顾秋妍面前,她与自己丈夫的关系也不自然了。在这方面,周乙也不能免俗。顾秋妍带自己丈夫回家了,他发现后狠狠批评了她一顿,虽然句句在理,可难保没有夹杂自己个人情感情绪的因素。关于两人的这种关系,顾秋妍后来在上级老魏面前剖析到:“我们之间,早就超越血缘,超越了爱情,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他不回来,我会惦记。我生病了,他会牵挂。如果说一个人精神上还有一个丈夫的话,那就是他。”这些的确是人之常情,不刻意回避,而加以合理反映,是可以的。但精神上的丈夫或妻子这种说法是危险的。这意味着人是可以肉体与精神两分的,一个人可以精神上依恋一个人,而肉体属于另一个人。我们只能说可以体恤人的处境与软弱,而不能认同这一观点与结论。 剧中考虑到了历史的复杂性,正面写到了国民党的特工人员,写到了周乙等人与他们在特殊情况下的合作。这是一个新突破。近年来的影视作品,已经写到了国共在战场上的友好,但在地下工作战线,还是写互相挤兑的多,如《借枪》就把国民党军统特务损得够呛。而此剧写到周乙对国民党特工多次暗中予以关照与保护,使他们逃过多次劫难。这是可以相信的。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呢?这也是在为以后的行动做铺垫呀。最后,在营救孙悦剑这样危险与重要的行动上,周乙向陈景瑜亮明身份,与他彼此联手,精诚合作,终于大功告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剧中也没有多从政治上做文章,而是以相互利益与两人个人关系来做合作的基础。陈景瑜在墓地与周乙握手成交时说:“我不相信共产党,我相信你;就像你不相信国民党,要相信我是一个道理。”他也知道以后互相之间还可能会有见面与交锋,就预先打个招呼:“山不转水转,来日方长。希望以后狭路相逢时,再拉对方一把。”后来,周乙在战友面前,对陈景瑜也有相当肯定的评价:“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出生入死,为祖国工作。”最后,周乙在宪兵队被捕,陈景瑜在屋内对着周乙的背影行礼。这的确是一种英雄相惜相重的情怀。 此剧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及涉及其中人物也没有做简单化的处理。如白俄侨民在索契刺杀斯大林的计划。参与这一行动的重要人物瓦西里耶夫是一个贵族绅士,热爱艺术,热爱文化,欣赏美,他对普希金与果戈理的诗文如数家珍:“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他温文尔雅,善待女性,把顾秋妍当作了一位天使,临出发前还给她真诚的一吻。顾秋妍也为他的风度举止所吸引,在告不告知这一重要信息上踌躇不决,最后,她也希望他没有在这一事件中死去。此剧也赋予了他们行动一定意义上的正当性,斯大林的确犯有严重的错误,如肃反扩大化,把大批人投入集中营等。些白俄侨民相信自己是在为神圣的俄罗斯而战,是在制止撒旦的势力。此剧也不是从纯政治角度来否定他们的行动,而是从二战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力量对比来说他们计划的不合时宜。若他们刺杀斯大林计划成功,无益会削弱同盟国力量,延缓日本战败的时间。 此剧也涉及到了东正教信仰生活,基本上保存客观态度,还略带一点欣赏。白俄侨民在秘密会议最后有集体的祷告。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的美丽身影多次出现,其庄严钟声也久久回荡,还有穿着黑袍黑巾的修女,个个端庄慈仁,如同天使。剧中还特别强调,周乙有一个俄罗斯祖母,她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在她心中,没有恨,只有爱。她对周乙的影响很大。每次,他有什么沉重的心事,或者要做什么重大的决定,都要去祖母的墓前,似乎是向她诉说一切,要征求她的意见,取得她的赞同。在这样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内心深处,还有这样一个神圣柔软的角落。这是以往影视作品中所没有表现过的。 剧中的反面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没有脸谱化。周乙的那些警察同事,有迎来送往,杯觥交错;有夫妻沟通,家眷闲谈。即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有彼此关照的一面,有一定的情谊。高彬对周乙有怀疑、提防,也有欣赏与爱惜。看到日本人即将败落,他与周乙有一番促膝谈心,共同商量两人的后路。他说:“你是我在警察厅最看好的人。我不会表达感情。我永远不会跟第二个人讲这些话。”这应该说的是真心话。当他终于知道周乙就是他多年要挖出来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没有找到时,渴望找到;真正找到了,不是高兴,是伤心。”这是他作为正常人人情的流露。高彬还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他有许多话堪称格言警句:“要想鱼上钩,就得先把水搅浑;鱼要是想法太多,就会自投罗网。”“信任是阶段性的,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生死不共的仇人……只有死人是可以信任的。”有一次,他与周乙的一段精彩过招之后,周乙恭维了他,以为危险过去了,没有想到,高彬最后还回敬了一句:“你千万不要相信另一个聪明人对你的赞美,如果你相信了,他会从心里笑话你的。”这种对人心的领悟,是一般人不能及的。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说,应该说以高彬为首的这帮警察是很勤勉很敬业的,也没有贪污受贿等现象。可正是这样一个标准的警察,对政敌共产党人却是残酷无情。对他们采用极刑逼供,如不招供,将他们统统处死,一个不留,包括对一对参与不深的年轻恋人。此剧也把日本人还原为正常人,像涩谷先生,他所呈现的形象是彬彬有礼,爱才惜才。当然,他所干的许多事情是灭绝人性的。剧中也不经意地写到了日本人一些好的作风与习惯,如他们做事很认真,明天要销毁的文件,今天还要分门别类,弄得整整齐齐。日本人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批评,也很有见地。写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关系,也不是像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那样,中国人见了日本人就点头哈腰。高彬就很少与日本人接触,但却得到某些日本高层人士的赏识。周乙的大胆直言,也让日本高官对他刮目相看。对于敌我双方的理解,周乙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不要让仇恨遮蔽了双眼,影响你的判断。对我们来说,这应该是一场没有仇恨的战斗。不要把敌人当仇人……在这场厮杀中,没有个人的仇恨,只有信仰的力量。” 此剧的音乐也可圈可点。片尾的主题歌具有浓烈的俄罗斯风味,与剧情相称,歌词也情感充沛,意境深远。在纪连奎与孙悦剑等人走向日本宪兵队焚尸炉时,采用了男高音与女高音的咏叹。男高音象征苦难与死亡,女高音表示释放与拯救。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惟有音乐震撼颤动着我们的灵魂。 当然,此剧也不是完美无缺,我觉得在对任警官的处理上,还是值得商榷。剧中找了很多理由来说明杀死他的正当性。任警官认识孙悦剑与顾秋妍,这样,就会把他们包括周乙完全暴露。任警官亲手杀死了杀死张平军与其女友。剧照并且还通过周乙的嘴,把这种辩护理由上升为理论:“在腥风血雨中,仁慈的代价非常大,有时候要用无数人的生命去填补。在我以往的经验中,仁慈就是犯罪!大多数时候,它都是虚伪的。是人们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催眠和说谎用的。所以一个男人要总是假装仁慈,他不是个笨蛋,就是个骗子!”可是,所有这些理由,在我看来,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要说怕暴露,每一个革命者及其同情者被抓捕时,周乙等人都面临同样的危险。他自己也说:“一分钟前是战友,一分钟后可能是叛徒。”至于说用任警官杀死丈夫的弟弟及其女友来激怒顾秋妍,这更不太合适了。因为周乙自己也知道,当时,任警官是被逼无奈,就像他也不得不给自己的妻子用刑一样。顾秋妍也说过可以争取任警官,可周乙说时间来不及,也太冒险了。任警官死在自己特别亲近与信任之人的手下,这在人情上是说不过去的。从道义上来说,这与信仰也不符。在最后的审判中,周乙与高彬有一段关于信仰的对话,周乙说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新政府,没有皇帝,没有权贵,没有剥削与压迫,不会丧权辱国。让人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新政府,不会奴役人民!”可是,他自己的行为却是剥夺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而是因为他可能暴露自己。所以,面对高彬这样的质问:“你们的信仰是什么?人道?你连自己的同事都杀害,尽干那些令人发指的事情,这就是‘信仰’吗?”周乙的这段回答是没有说服力的。 从任警官的死,以及从瓦西里耶夫及其同志的死,我们看到一切政治斗争的合理性是有限的。其中有纠结、挣扎、矛盾,有缺陷、遗憾、无奈。我们本来可能满腔正义,可一不小心,也可能会落入其反面。我们只能以善胜恶,而不能以恶胜恶。我们只能从更高的眼光,才能看清楚我们在做什么?是对是错?“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他都鉴察。”(《箴言》15:3)“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耶利米书》17:10)

阅读更多

重庆变局,引发对中国未来路线的对立与分裂

周兆呈 要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声,没有经历过重庆这样的事件,仅仅依赖书本的历史教育或是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怨言矛盾,是无法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和认同中国的政治及其体制改革的。这或许是重庆对中国年轻一代做出的意想不到的“贡献”。     3月15日,可能是重庆卫视《重庆新闻联播》节目历来收视率最高的一天。中国人大政协两会闭幕次日的政坛“平地惊雷”,一整天的震荡之后,人们将视线放到暴风眼的中心地带,仔细琢磨那块天地的变化。拜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技术进步所赐,重庆卫视的新闻传播可以不受地理限制,地方台的镜头里依次出现的面孔,都成为中国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这些跨国的观众群里,也包括在海外的一些中国留学生。最近和几位拿奖学金来新加坡读书的中国80后、90后学生聊天,他们的话题很快就聚焦在重庆的变化。他们说,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最近一段时间除了功课之外,就是不停地上网,搜索各类网站,也流连于不同媒体之间,看消息、跟进展,比较各种版本的故事和传说。虽不至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却也忽然发觉自己和同学们很久没有如此关心政治了。按他们的话说,真没想到故事的背后充满了不可思议,很难想象一夜之间境况突变的残酷。   80后以及更年轻的一批人,在政治经济的盛世中长大,未曾经历过惨烈的时代。不像70后以及更早的两代人,或切身体验过文化大革命的激烈,或亲身经历了80年代末期的政治运动,因此,他们对文革的记忆、对政治斗争的感悟,不仅仅是从小说、影视和回忆录中获取,也埋藏在生命的深处。相比之下,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文革记忆,也直接跳过八九,对中国最高层政治权力的风风雨雨,一片朦胧,缺乏直接的认知。   说起来,这其实是种进步。意味着这一代的人,不是在斗争中长大,而是在繁荣中成熟。他们生活与成长的氛围是一个急遽发展、喧嚣蒸腾的环境,没有大的政治与经济波折,历史的动荡多由教科书和纪录片拼凑而成,他们更追求张扬自我个性和价值,与那些正年富力强、占据社会主流阶层的上一代相比,他们政治上更为单纯,对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与感受不在一个层面上。   但是,他们同时又是敏感的,在跌宕起伏的政治剧情下,他们可以迅速成长。越是波云诡谲、起伏突变,越能够锻炼心智、启发视野。寻找和搜索信息的得心应手、网络平台上的娴熟操作,以及群体交流、广为传播的技巧,更可以让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政治课营养——因为,重庆事件不仅将是中国政治学的经典案例,也将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影响着准备参与其中的人们。   重庆卫视3月15日的新闻联播之后,一小段并非首播的某白酒商业广告,迅速被外界放大成为标榜“无广告公益卫视”的重庆卫视在政治形势改变之后,要进行转型的标志。骤然被置于放大镜下的重庆,无论是萧规曹随,还是改弦更张,都会引起不一样的解读。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外界一厢情愿地在政治谜团下,视之为一夕变天之后对过去高压的强力反弹。   此次变局,牵涉的是个别人事变动,引发的却包括对中国未来路线、发展理念的对立与分裂。这一方面体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但另一方面,这些分裂的争论方式,却再一次突显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如何处理和面对彼此思想体系的差异,并没有形成解决的方案。理性辩论的空间不足,对非我阵营的异议思维,宽容对话、互相尊重的空间并未形成,标签化、成王败寇的传统性思维,仍然广泛存在。彼此之间的暴戾之气,或许是因为文革的余毒犹在,也或许是多年来社会等级差异、公平不足、资源分配差异的不满情绪造成,或者两者皆有。 为追求政治制度的进步而对重庆模式叫停,然而在处理重庆事件的过程中,透明度有限,地方官员拼命学习贯彻、统一思想、表态效忠,随后是一系列的清理前任痕迹,这些传统的政治作为,无法体现出政治理念的进步。   无论是思想角力、路线争执,还是政坛内幕、政争传言,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来说,都是新鲜的经历。全国性的清查、表态、统一思想、政治学习,都貌似过往云烟。这次,虽然主要集中在一城一地,然而通过网络的同步讨论、即时传播,对国家方向、对政党政治、对思想路线的争议,伴随着对政治流言的猜测和挖掘,已然成为全国性的共同体验。   从这个角度看,重庆事件的起伏,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是现实的政治教育。重庆事件撕开了中国政治路线斗争、权力分配的更残酷一面,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矛盾、贪污腐败等社会议题,而是更为惊心动魄、更为风云激荡。   要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声,没有经历过重庆这样的事件,或是没有经历过类似他们的兄长辈、叔伯辈经历的那么多且复杂的政治风波,仅仅依赖书本的历史教育或是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怨言矛盾,是无法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和认同中国的政治及其体制改革的。这或许是重庆对中国年轻一代做出的意想不到的“贡献”。 (作者是联合早报网主编兼《新汇点》主编)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