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陽光時務 | MC仁:Rap + 塗鴉 都市奴隸點燃自由之火

  陀地市井粗口 大懶堂的音樂創作是MC仁最為外人所知道的階段。那裏的創作相對自主。其實誰開口唱歌,歌詞就是誰創作的。MC仁的部分從來都是第三人稱。他喜歡 double meaning,用同音字隱喻社會和政治。流行歌詞裏充斥的私慾和佔有是他所嗤之以鼻的。 他大量吸收西方英文Rap的養分,內化後再以中文、甚至是香港地道廣東話創作新的 Rap歌詞,此舉既是想要做在地的音樂實驗,也是為了拉近和本地聽眾的距離,試圖讓聽眾更了解嘻哈文化的內核,而不只是膜拜一種文化的表面。 他從二十年前開始寫筆記,只為幫助自己思考。翻開他的筆記本,零星記錄着一些符號和文字碎片,這些是他音樂創作靈感的來源。 他的新歌詞中仍有粗口,這些粗口來自市井之聲。MC仁去公園裏、地鐵上偷聽人家講話,再原文照錄,盡量不刪減。這些是他最天然的創作素材。他認為,底層人民的生活少不了粗口,這才是最有迴響的聲音。 MC仁將音樂工業形容成是「用市場這個東西去營造一個夢,給所有的從業員和觀眾一個假象,但真正做音樂的人卻應該是從聽覺去做音樂的。」近年他的新作品全部擺在網絡上供人免費聽。他偶爾參與主流樂壇的創作,但仍堅持原則,不寫情愛,身體力行抵抗音樂面對的不公平交易。他相信音樂的商業性愈小、污染才愈小,這和歌中有沒有暴力和反抗的詞彙沒有關係。 在朝聖嘻哈文化的路上,他見識到人們如何盡情實踐着藝術的想象,倍受鼓舞。他說「自由是創作最基本的條件」。但要問他,是否擔心有一天嘻哈會消失在主流視線裏?他也會告訴你「不擔心」。因他把流行的潮起潮落,歸結於媒體的左右。而嘻哈的精神卻較之大眾流行深遠的多。 未來,他還要嘗試用不同的媒介做更多的音樂。 採訪時,MC仁正在上環和紐約塗鴉藝術家Fab 5 Freddy一起開了一個塗鴉畫展。作品將李小龍元素融於塗鴉當中。他一說起李小龍就按耐不住激動。只因李小龍對西方嘻哈界影響至深,早已成為不能取代的精神印記,但香港本地知道這件事情的人卻寥寥無幾。他在不同場合推廣嘻哈文化,捍衛嘻哈精神,孤獨,堅持。他說——嘻哈不分種族,它繁華於美國黑人社區,但華人世界亦能從中尋找到振奮人心的價值——它是整個自由世界的副產品。 Q&A      陽光= 陽光時務週刊      仁=MC仁 陽光:你怎麼看待香港的音樂環境? 仁:1990年代初,我在香港和一班朋友玩樂隊。大懶堂之前我和朋友組過一個band。2000年左右,香港獨立音樂開始有空間發聲,但香港音樂社會總體來說還是非常封閉,現在人們知道的東西則更少。業內人懂音樂的也非常少,他們把所有東西都變成娛樂、是非八卦、只保留一些名字,文化環境非常惡劣。 陽光:在大懶堂你學到什麼? 仁:明白流行音樂的運作,明白香港是一個「錯」的地方。香港人的生活也非常奴隸,人們淪為地產商的奴隸,而精神生活、藝術生活是中產階級在享受的東西。民眾沒有什麼精神生活可言。 陽光:香港地下樂壇中鑽研 HipHop的人多不多? 仁:不多,因為要學英文。(笑)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嘗試和探索,到今天還是處於一個探索的階段。 陽光:無論是 Hip Hop還是塗鴉都誕生自黑人世界的文化圈,華人如何學習融入與理解當中文化的內核而不流於表面的模仿? 仁:它們其實是美洲黑人文化抗爭史。這樣的歷史,完全可以拿來和我們自己的抗爭史做對比,你會發現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媒體環境,都有類似的地方,我們其實面對一樣的困境。 陽光:在你眼中音樂有什麽功能? 仁:我認為音樂是靈魂溝通的工具。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質素的溝通,取決於音樂類型、活動場地和媒介等等。最有力量的是現場表演,最有污染的是工業音樂,比如現在滿大街的那些卡拉 OK、洗腦音樂。卡拉 OK將唱歌代替了音樂,樂器全部用機器代替,是非常大的倒退。 陽光:香港的獨立音樂是否還有空間? 仁:獨立音樂有空間,但是不是對公眾來說的,是對創作者本身。創作者可以對自己說,自己做的事是對的。很多人說,啊你賺不到錢啊?賺不到錢就別做了,浪費時間。最多也是有人說啊你做的東西很好,很棒,可以和政府要錢。最終都是想要政府出糧給你。我沒想過拯救什麼,我只是做一些開心的事,讓一些人知道,最強大的武器是幽默感。 MC仁 原名陳廣仁,1971 年生於香港, 獨立音樂人、塗鴉藝術家。1999 年加入Hip Hop 樂隊LMF( 大懶堂)。2003 年LMF 解散後, 曾為陳冠希製作專輯。2006 年建立品牌「寧死不屈NSBQ」,在網上發售自家設計產品。2008 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福建音樂》。目前在網上電台發放音樂、發售產品,偶爾塗鴉、和主流歌手合作創作音樂。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贝克汉姆代言中超,牛头不对马嘴

3月20日至3月24日,西装革履的英国球星大卫·贝克汉姆来到中国,从北京到青岛到武汉,从史家小学到北京二中到北京大学,从《足球之夜》到《天下足球》,迎着鲜花和尖叫,带走痴迷和崇拜。 他在几个不同的场合走上了球场,和孩子们互动,展示一下自己的脚下功夫,只是一身西装皮鞋不曾换掉,还不慎在场上摔倒。整个五天时间的贝克汉姆中国行,为什么总是一身西装,全不见他穿上最熟悉的球衣球鞋在场上活动一番,有些令人诧异。其实这是在合理地规避品牌利益冲突——贝克汉姆的运动装备赞助商是阿迪达斯,而中超的运动装备,和耐克有一份十年长约。所以贝克汉姆穿着他的另一个赞助品牌阿玛尼提供的正装出席各种活动,既有着英伦风范的时尚典雅,又透出一点贝克汉姆品牌向主流价值观转型的趋势,一举数得。 CFP 贝克汉姆在球场身着西装,是在规避他与中超之间的品牌利益冲突。 CFP 贝克汉姆在北京大学向学生展示他的中文纹身。 从这着装规避品牌冲突,才让我想到,原来贝克汉姆是来代言“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超的。直到贝克汉姆离开,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桩很荒唐的代言。 这样的代言,对贝克汉姆不荒唐。因为趁着国际足联规定的国家队比赛日来一趟中国,不会影响他和巴黎圣日耳曼5个月的短期合同,还能提振一下贝克汉姆在中国的人气热度;这样的代言,对将贝克汉姆作为代言人提供给中超的中间公司,也不荒唐——促成这桩代言的,是国际体育营销公司国际管理集团(IMG),这是献给中超新赛季的一份厚礼,IMG也想要从营销中超的市场行为中获得更多权益,以贝克汉姆为敲门砖,哪怕承担贝克汉姆这次代言和中国行的费用,也相当值得。在中超新闻发布会上,BBC记者问及代言费:“你担任中超形象大使有酬劳吗?”贝克汉姆答:“现在,在这里?没有!(Right here,right now,no!)”含义如何,媒体可以自己理解。不过这样一种外交辞令的回答,被中国媒体翻译成了“贝克汉姆免费代言中超”,然后又进一步被发挥成“贝克汉姆北京传递正能量”、“贝克汉姆说他就是来中国教孩子们踢球的”……。之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候,IMG方面承认有代言费的存在,但因为是“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 这样的代言,对中超而言,短期之内似乎也不是荒唐的。中超新赛季刚打了两轮,上座率突破历史纪录,热闹非凡,万人迷贝克汉姆再来加一棒,肯定能为中超赢得更多公众关注和媒体报道。对于中超乃至中国足协的当局者而言,贝克汉姆都来为中超加油了,在领导面前虽然不足以表功,但肯定是件长脸的事。 似乎谁都没有考虑过,贝克汉姆是否适合代言中超。这并不重要,热闹就好,只要热闹,红红火火,哪怕这火烧得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贝克汉姆真的适合代言中超吗?哪怕他名满天下,贝克汉姆仍然是一个刚刚离开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来到法甲联赛加盟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的英格兰人。他既不是在中超踢球的球员,也没有多少迹象显示,他未来可能加盟中超——贝克汉姆即将年满38岁,早已过了竞技生涯巅峰期,不少欧洲媒体都认为跟巴黎圣日耳曼这份短期合同结束后,今年夏天贝克汉姆会选择退役。就在他来华前一天,贝克汉姆的好友、33岁的迈克尔·詹姆斯·欧文已经宣布将在今年夏天退役。 于是从商业逻辑上看,这样一种代言,名不正言不顺。贝克汉姆和中超之间唯一的关联便是足球,但是在足球这样一个庞大的概念当中,受众分群相当细化,即便中国球迷当中很大比重也是欧洲足球迷,可随着足球认知程度的上升,中国足球和欧洲足球的概念区分也越来越明显。在成熟的职业联赛运营架构里,没有过让一位不相干的外籍球星来代言自身联赛的先例,原因就在于每个职业体育联赛首先都要以本土化立足,能够代言这样一种联赛的个体,不是该联赛中最具备代表性的球星,就是和该联赛在文化和商业上,有着密切关联的高知名度或高影响力个体。从商业角度分析,贝克汉姆和中超的关联极为肤浅。 因此在贝克汉姆抵达中国后的新闻发布会,背景板变成了“大卫·贝克汉姆,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及中超联赛推广大使”,算是对此前“代言中超”做出了最后时刻的修正,也给了贝克汉姆团队更好的经营机会。这次贝克汉姆五天的中国行,中超褪色成了一层淡淡的背景,哪怕贝克汉姆一落地,就有了代言中超的新闻发布会,哪怕在中央电视台的各种采访当中,应对媒体和商业合作纯熟自如的贝克汉姆,也会“walk the walk, talk the talk”,循规蹈矩地用自己超级偶像魅力,来应对一切。 中超联赛到底从这次代言得到了什么、中超联赛和贝克汉姆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仍然让人看不清楚。 反倒是贝克汉姆这个明星化个人品牌,将这样一次名不正言不顺的代言商务访问,改装成了贝克汉姆市场魅力的大展示。他在北京二中和孩子们“传递正能量”,他去到青岛和武汉“传递正能量”。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次中国行北京之外选择了青岛和武汉,尽管这两座城市都有刚升上中超的球队,然而贝克汉姆来访时间,由于处在国家队比赛周,中超也是休赛阶段,所以贝克汉姆的中超烙印,除去“他是来代言中超的”,很难从大众传媒上找到更多关联痕迹。 倒是在青少年足球推广上,贝克汉姆风采逼人,北京大学的见面会,贝克汉姆会聪明地展示一下自己的中文纹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会很配合地尝试一下古筝,会很大使范儿地和学校领导晤谈。离开北大,他还会拜访宋庆龄基金会,再去到英国驻华使馆,和李冰冰小姐一道留下几张让媒体不断传播的合影图片。这五天时间,旋风一般的行程,各种媒体和公众追捧,让贝克汉姆在中国热度直接飙升。从贝克汉姆品牌团队的操作来看,一切都显得职业而且细致,这样的市场营销逻辑,本来就是工业文化催生的标准流程,在贝克汉姆这样一个完美集合核心价值、包装条件和推广环境的个人明星品牌上,得到了充分展现。所以“代言中超”,至少在贝克汉姆身上,没有演化成一个荒唐的笑话。 然而中超得到了些什么?中超未来又能从和贝克汉姆的合作上,得到些什么?我不知道中超和中国足协的领导们有什么答案,他们或许还在为贝克汉姆的来访而激动,不需要其他答案。有好心人说,这样的代言,能提升中超国际知名度,有助于中超未来国际媒体版权的销售……。哪怕敝帚自珍,我还看不到中超具备多少国际媒体版权大卖的质素。 这样的合作,贝克汉姆全赢,却和中超无关。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西九戲棚散場後 往昔文化空間可否重現?

  文/周澄 新春大戲在西九大戲棚落幕,我們正好在這喧囂過後,繼續關於公共文化空間、社區參與、傳統之活化、戶外活動實驗等等的反思。 對年輕一輩而言,為傳統節慶醮會而籌辦的粵劇戲棚,大抵已還原成老輩生活經驗,或說不出所以然的年度「趁墟」傳統盛事。舊區重建與城市空間管理,也令流動與臨時戲棚活動面對更大限制。說戲曲文化行將失落固然流於草率,但此語境下乍聞官方斥資煞有介事搞臨時大戲棚,加上西九文化區由當年已引起各種爭議,難免令人懷疑這是否跟政府其他屢受爭議的「保育」項目一樣,不過掏空個別文化實體作標本化展覽,美其名安撫一眾業界老倌。但數字會說話,兩年新春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的「西九大戲棚」吸引數以萬計市民入場,演出劇目大多也近全滿,包裝再現的傳統文化比想像中更吸引大眾。 「西九大戲棚」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的「頭炮」文化節目,連續兩年都選址在未來西九戲曲中心地段舉行,在推動粵劇文化的目的以外,也旨在「搞旺個場」,為預計在 2016年落成與啟用的西九文化區宣傳。但傳統戲棚的核心是社區參與:由地區人士合資聘請戲班於社區演出,為鄰里老少帶來廉價家庭娛樂。在填海而建、遠離現有社區的西九空地上搭戲棚,會否失去其原意?戲棚活動會否在戲曲中心落成後便完成任務? 難容於城市空間管理的流動戲棚 「的確,市區的公共露天用地愈來愈少。由搭建戲棚到演出共需時兩三個星期,合適舉辦戲棚活動的現有空地如球場、公園等用家太多,管理考慮自然也多了,很難可以滿足到搞戲棚的需要。西九是唯一一處合適的市區大型空間。」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表示,「西九大戲棚」未來仍會每年舉行,但仍需覓場地,除爭取在市區租用場地,也考慮移師社區。「兩年下來,我更相信戲棚應該繼續舉辦。它本土、吸引、美觀,也是實用的流動表演場地。」 跨界藝術,活化傳統戲棚空間 茹國烈補充,「今年的戲棚新增了不少免費與創新節目,包括多場青年粵劇團,與當代中西樂 fusion的演出,如『a cappella中樂瘋』劇目與新進本地 fusion組合『SIU2』音樂會。希望之後可以逐年引入更多可能性,令戲棚成為更有活力和特色的表演空間。」其實以跨界藝術活化戲棚形式的野心早見於第一屆「西九大戲棚」「M+」戲棚展與戲院,前者邀請當代藝術家展出不同媒介作品,後者將戲棚轉化為戶外電影院,邀來資深文化人策劃並放映與粵劇相關的經典香港電影,不讓一眾粵劇老倌擔綱的經典劇目專美。今屆除了引入形式更多元的藝術表演,也在戲棚外設置攤檔,售賣傳統小食和手工藝品,以及一些本地設計的創作品,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據報道,其中有售賣和即場教授製作迷你花牌的攤檔就大受歡迎。 「我的體會是,戲棚不只傳統戲曲表演本身,也涵蓋民間露天市集形式,戲棚內外整體是一個獨有的文化空間。戲棚的氛圍是很多表演場地代替不到的。」西九大戲棚的空間概念設計也不止於單純「複製」,今年主辦方特邀建築師林偉而構思策劃,保留傳統戲棚特色的同時注入設計新元素;今年的宣傳也特意加上「城市記憶」的副題。茹國烈表示,「近年各式各樣規模的市集地攤之多,不勝枚舉。今年的入場人次近十萬,當中大約有1.5萬人入場觀賞演出,此外約8.5人是來逛市集,大多是一家扶老攜幼前來,邊逛邊聽家中長輩憶舊時。香港人對這種『老香港』集體回憶的珍重,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高。」而大戲棚市集的攤檔也不是像花市一式一樣的批發貨品:「我們邀請地區單位與文化團體擔任協助伙伴,只會挑選自家製作,着重以人為本。這又回到戲棚本身,竹棚搭建就是一門手藝。」 公共戶外文化空間的醞釀 「公共空間」也是另一個能夠理解「西九大戲棚」的成功的文化向度。去年底多場露天表演節目如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藝術界共同策劃的「自由野」藝術節、民間自發的「文藝復興音樂節」和「Clockenflap」等,都取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行,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與,氣氛熱烈,是過往在香港鮮見的戶外文化活動景觀。可見,戲棚的成功雖然有懷舊傳統的因素,也很大程度取決於大眾對於公共文化空間的日趨嚮往。文化評論人小西認為,西九文化區為大眾,尤其是無力負擔或厭倦逛商場的年輕人,提供了「一處鄰近市區而又不用高消費的公共空間」,同時也容讓更多形式創新與多元的文化實驗得以醞釀、落地嘗試。 茹國烈特別以「Clockenflap」為例:「這種英國式的露天音樂會其實很不『香港』,也因此很具開創性。過往很少有文化活動能吸引如此多的居港外地人參與,滿場只聽到英語、觀眾席地而坐喝啤酒,我想很多人去不純是為了聽音樂,而是以往缺乏這種公共文化空間的體驗機會。」小西則認為,「西九大戲棚」這類公共空間結合社區參與的多元文化活動早見諸不少外國城市,西九位處佐敦與油蔴地兩個富本土特色的社區對出,有群聚的條件,戲棚的嘗試值得鼓勵,與民間團體協作舉辦市集地攤亦是可取的進路,「唯一可惜是一年一次也許太少了。」小西認為戲棚這類戶外文化活動的實驗所帶出的可能,在於如何將「空間」轉化成有認同感、容許眾聲喧嘩的「地方」,這也是西九文化區要在推動本土文化中有所作為的重要挑戰--如何把西九過渡成超越「硬件」的文化空間。興許這也涉及到,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能否透過靈活的跨界協作,自官方既有的思維中省脫,保持現有的實驗與開放性?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好演員

文 /葉七城 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禮中,我特別留意最佳男主角的結果,因為看好演員的演出,對我來說是進電影院的最大樂趣,今年獲提名的最後五強均是好戲之人,結果丹尼爾·迪·路易斯憑《林肯》勝出,他的作品不多,卻是位精挑細選,像鳳凰「無寶不落」的演員,看他演林肯,雄辯滔滔,說台詞抑揚頓挫,甚有震懾力。但當私下威嚇下屬無論如何要拉夠票數通過法案時的焦躁及橫蠻,卻甚為有趣。 曾經認為自己具演戲天分,直至報讀了一些戲劇課程,學習如何運用肢體、面部表情及聲音將角色演活,方知表演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自問應付不來,還是乖乖地做個觀眾。 記得戲劇導師說過,當一個好演員基本條件是:四肢健全及感官正常。這沒有歧視成分,因為一個聾啞的演員,只能做聾啞的角色,像《無言的愛》(Children of a Lesser God)的 Marlee Matlin,曾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卻不能勝任其他類型角色。丹尼爾·迪·路易斯憑《無悔今生》(My Left Foot)演身體有殘障角色獲影帝,之後又可挺直身子,說着愛爾蘭口音的英語去演《因父之名》(Inthe Name of the Father)。 於是我看電影的時候,特別留意演員的演技,仔細欣賞他們如何處理角色。我很容易受壞演員影響對一部電影的整體觀感,他們一舉手一投足皆可掀動觀眾的情緒。反之糟糕的演員(特別是自以為演技好的)過火的演出,會拖跨整部電影。 有人說好的演員是靠天分的,但也有很多起初看來不懂演戲,因磨練的機會多了,便愈來愈有戲味。電影表演其實很取決於導演對題材的掌握,一般而言,愈講究寫實的導演,愈不需要倚賴演員的演技,太「精湛」的演技反而會破壞影片的風格。 1949年《單車竊賊》(The Bicycle Thief)的導演 Vittorio De Sica最初堅持拒絕製片方讓名演員 CaryGrant當主角,因而不得不另覓資金,最後他用了非職業演員 Lamberto Maggiorani及 Enzo Staiola演失業父親及兒子,兩人未經雕琢的演出與影片的寫實風格十分匹配,造就了這部影史經典,而 Maggiorani的樣子看來還有點像丹尼爾迪路易斯呢!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噪音太少,說話太多

文 /黃津珏 戲曲好看,也吵。 我發現在西九大戲棚看戲,基本上不會有管理人員禁止觀眾傾談或使用手機,只要台上聲音以壓倒性姿態展現,所有人都會安靜起來。 我坐在第一排位置聽噹噹噌噌的樂器,想起馬國明老師曾問為何大戲都以高音為主,可能是因為高音折射適合室外戲棚,又可能看戲的通常年紀大,撞聾。 一、二月份還有兩個關於聽的事:九龍城自發的「週街展」與「聲音掏腰包」策劃的「聽在」,兩者都有聲音藝術出現。什麼是聲音藝術?簡單說就是關於聆聽與聽的想像。「週街展」中陳上城把巴哈大提琴組曲結合九龍城招牌式飛機升降聲音成為作品「在天上」,我也用懷舊時喜歡觸摸舊照片的舉動,在卡式帶存放區內細碎聲音製成「磁帶攝影」。曾經九龍城活得相當瘋狂,飛機升降,把你所有生活上的聲音切成片段,電視、電話、說話,聲音被聲音淹沒,人又習以為常。 加拿大作曲家、教育家、環保分子 R. Murray Schafer在三十年前提出要關注「聲境」這個概念:世界像琴一樣,音色都需要調校。注意這裏說的並非刻板的噪音分貝限制,而是我們應該以社會文化脈絡着手,再次啟動聆聽的趣味。對 Schafer而言,飛機就是九龍城的「聲音地標」(Soundmark),消失了我們會懷念,但確實曾經擾民,這個曖昧的文化關係我們不能忽視,聲音也可以是文化保育重要一環。 Schafer 的思想與「聲音掏腰包」甚有淵源。創辦人楊陽喜愛讀Schafer,推廣「世界聆聽日」鼓勵聲音收集,邀請世界各地的聲音藝術家聚首於藝術節「聽在」——聲音裝置、即興音樂、田野錄音、聆聽工作坊。有時我們必須依賴藝術家介入,才能在習以為常的經驗面前,變得謙卑。面對John Cage 沒有聲音的作品《4’33”》,才會花四分鐘傾聽環境聲音;或看到Michael ThomasHill 在澳洲悉尼的作品《ForgottonSongs》,面對無數個空置鳥籠,想到消失的鳥,腦袋竟又會響起鳥聲。 推廣聲音藝術還是處於相當艱難的階段,楊陽說藝團Soundpocket 的中文譯名很好,好多時真的要自掏腰包。想起梁文道寫音樂著作《噪音太多》,倒覺得這個地方說話的人也很多,說與聽不能同時,在噪音面前我們才有所悟。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