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世界媒体看中国:中共内斗秀

在国际媒体看来,中共有内斗不是新闻,至少不能算是正经的大新闻。中共的内斗通过可信的内部文件泄露出来才算正经的大新闻。 重庆市原副市长王立军2月6日突访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并试图寻求庇护,导致中共重庆市委书薄熙来在3月14日被免职,这一系列事件所显示的中国执政党共产党高层内斗近日又出现新剧情。互联网上流传、并得到多家国际媒体分别证实的中共内部文件,首次透露了原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到美国总领事馆请求庇护的来龙去脉。 奥妙无穷、内涵丰富 星期一和星期二,负责报导中国事务的世界媒体记者忙碌异常,各显神通,八方打听,证实设在美国的中国新闻网站博讯在周末发表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以及王立军跟其上司薄熙来的纠葛的通报是可信的。 根据网上录像录音整理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让国际媒体驻中国的记者们感到最有趣、最刺激的,显然是以下三段奥妙无穷、内涵丰富的文字。这三段文字所讲述的事情跟优秀的文学叙述一样,将出人意料的事情(一位中共省级干部到美国领事馆寻求庇护)讲得令持怀疑态度的读者也不得不承认是在情理之中: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现已基本查清了王立军事件的经过和原因。今年1月28日,王立军找薄熙来同志通报有关重要案件与薄的家人有关,由于办案人员为此感到了压力,已经接到辞职信,希望薄熙来同志予以重视,妥善处理。薄熙来同志对此十分不满,随后找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商量,以多岗位全面锻炼为由,提出调整王立军工作。 “2月1日下午,重庆市委召开常委会,决定免去王立军的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事先未按规定征求公安部的意见。王在市政府不再分管公安司法工作,调整为分管教育、科技等工作。为此,王立军想不通。2月2日,市委有关负责同志到市公安局宣布王立军不再担任党委书记和局长职务后,在薄熙来同志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压力下,有关方面以各种名义违规审查王立军身边工作人员及有关重要案件的办案人员。 “王立军认为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遂决定出走,并于6日下午在事先未按程序报批的情况下,独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后,先与美方人员谈了有关合作交流事项,随后提出避难的请求,并根据美方要求写了政治避难申请。7日晚,经中央派出同志当面做王的工作后,王立军同意自动离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纽约时报》的解读 王立军为什么要到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去寻求庇护?此前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大致不差的谣传。如今,人们终于知道了个中确切的消息。不过,这确切消息当中也夹杂的谜语,如“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后,先与美方人员谈了有关合作交流事项。”王立军所谈的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合作事项呢? 对美国主要报纸《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迈克尔·瓦恩斯和安思乔(Jonathan Ansfield)来说,这样的问题显然也是有趣的问题。但在星期二发表的报导中,两位记者将重点放在了别处。他们介绍了该报对上述中共中央文件的独立证实,并对该文件的核心内容提出了解读: “中共中央委员会星期五向中共党政官员传达了‘对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并滞留事件进行调查评估的通报。’星期四,中国刚刚宣布薄熙来被免职。该通报的内容分别得到一个部级研究院研究人员和一位重庆官员的证实。该官员获得在政府会议上听取该报告的同事的通报。 “跟近几天来中国当局的行动结合起来看,中国政府决定开始展示薄熙来的问题,显示当局在进行一场让他名声扫地的行动。薄熙来是一位广受欢迎但争议众多的政治家,他的父亲是中国革命时代的领导人之一。早先他公开地寻求在今年晚些时候中共领导层权力交接的时候晋升最高领导层。 “如此展示薄熙来的问题也令人想到一种前景,这就是薄熙来可能面临他这个级别的官员所罕见的刑事罪指控。北京和上海的中共市委书记分别在1995年和2006年被解职,后来被监禁,罪名是贪污腐败。那两位被解职的直辖市中共市委书记跟薄熙来一样,也都是有25个成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跟薄熙来一样,当初那两个人被解职也被认为主要是因为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但一些政治分析家如今表示,他们认为薄熙来这次被解职可能情况更严重,因为这不仅仅是牵涉控制权之争的问题。” 《纽约时报》两位记者在报导中也提出了一些令人不能不好奇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王立军究竟跟美国领事馆官员所商谈的“合作交流事项”是什么?再一个则是一个更重大的问题,这就是这份泄露出来的中共中央文件没有解释,为什么作为薄熙来的下属,王立军要调查自己的上司的贪污腐败问题? 美联社的解读 跟《纽约时报》的两位驻北京记者一样,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克里斯托弗·波丁也将中共中央办公厅通报解读的重点放在了王立军跟薄熙来围绕薄的家人问题发生的纠葛上。波丁星期二发表的报导,显示了中国高层政治的诡异: “一份泄漏出来的文件显示,中国一位最喜欢抛头露面的政治家在他上个星期被解职之前试图干预涉及他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调查。有关文件已经给原本是中国多年来最大的一项丑闻火上浇油。” “有关薄熙来利用权力包庇家人的指控是不同寻常的,部分原因是,如此滥用权力被认为是广泛得到中国官员的容忍。现在不清楚薄熙来遭到惩罚是因为他自己的过错,还是他的下属的过错,或者是他自高自大,自我拔高的做法让那些死板沉闷的中共高层领导人生气了。” “据认为,大多数中国官员或其家人都有贪污腐败或渎职的事情。假如王立军没有去美国总领馆,薄熙来不大可能仅仅因为干预对他家人的调查就受到惩罚。” 重庆和北京“去红” 薄熙来究竟为什么会遭遇如此这般大动干戈的解职?美联社记者波丁的猜测之一是,或许“他自高自大,自我拔高的做法让那些死板沉闷的中共高层领导人生气了。” 无独有偶,法国主要报纸《费加罗报》驻北京记者阿尔诺·德拉格朗日在他星期二发表的有关中共泄漏文件的报导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薄熙来在中国是唯一试图通过媒体来建立自己的支持者基础的政治家。他谴责贪污腐败和贫富悬殊,也获得许多人的响应。他这种脱离中共传统行事方式的做法,这种不尊重既定规矩的做法,是他倒台的部分原因。” 在报导和解读有关王立军/薄熙来的中共文件之余,德拉格朗日还注意到重庆和北京正在发生的诡异的事情,这就是他说的“去红”运动(une campagne de  “derougisation”),即在薄熙来倒台之后,重庆和北京当局开始禁止、至少是严格限制薄熙来所提倡和推动的所谓的“唱红歌”: “时光流转,一场‘去红’运动正在重庆展开。在北京故宫北面的景山公园,由退休的人每天进行的唱‘红歌’的聚会如今也被取消。” 在权力斗争中败北 说到诡异,日本主要报纸《每日新闻》星期二发表驻北京记者工藤哲和成泽健一联合撰写的报导,报告了围绕薄熙来的诡异的中国政治新动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本来力图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的薄熙来在被解除中共重庆市委书记的职务之后,清除薄熙来影响的动态在加速。薄熙来的政治手法受到那些认为改革开放加剧了贫富悬殊和贪污腐败的保守派的强烈支持。观察家们认为,中国当局对同情薄熙来的议论高涨、支持改革的议论停滞感到担心。自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以来,薄熙来没有在公开场合再次露面。他被当局羁押的消息满天飞。” 日本另一家主要报纸《产经新闻》星期二发表记者矢板明夫从北京发出的报导,报告了自中国人大年会结束以来就不见踪影的薄熙来及其家人的坏消息: “来自中共内部的多个消息来说,先前被解职的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62岁)3月19日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拘留,其妻子也因贪污受贿问题正在受到调查。薄熙来先前被认为可能在今秋中共党代会上进入下一届中共最高领导层。他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家主席)的一派因政治路线不同而对立,如今他在权力斗争中败北,已经完全倒台。今后他也有可能被刑事起诉。” 来源:德国之声

阅读更多

艾未未:所有言论都受保护才叫言论自由

随着“重庆模式”的倒台,一些知名的中国左派网站接连被宕,左派言论代表的微博被删、演讲被取消。一些法律、媒体人士呼吁恢复左派及左派网站的言论自由。与此同时,中国异议艺术家艾未未说,言论自由必须建立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何况左派的行为已经不属于言论自由了,而是属于施恶。 学者吁恢复左派言论自由 随着薄熙来及其“重庆模式”的倒台,诸如“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等知名左派网站也接连被宕,被视作左派言论代表的司马南的微博被删、演讲被取消。 一些法律学者和媒体人士呼吁恢复左派的言论自由。近代史学者章立凡认为,“如果左派被封口,右派也未必会安全。” 金钟:言论自由要与法制社会相配合 香港《开放》杂志总编金钟认为,言论自由从精神和原则上来说应当是绝对的自由。 金钟说: “言者无罪,不是正确言论就有自由,言论自由包括了说错话的自由。但是言论自由的环境还要有法制社会来配合。一个正常的社会,一个法制、自由的社会是有很多制衡的。” 有人指出,在今天言论普遍被认为是自由的德国,发表有关支持纳粹的言论仍是违法的。金钟说,中国大陆法制的不健全、不公正,很难能真正保障言论自由。 艾未未:所有言论都受保护才叫言论自由 一些支持将言论自由交还左派的人士引用法国作家伏尔泰的话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异议艺术家艾未未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根本不存在言论自由,左派的言论和行为也早已超越了言论自由的范畴。 艾未未说:“这种说法必须建立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原则上,言论自由只有当所有的言论都受到保护的时候才叫言论自由。” 艾未未举例说:“ 像司马南、吴法天、胡锡进他们过去获得的言论不是自由而是强权,是建立在某种他们认为是被许可的一种政治环境中,他们在骂我时,在完全不择手段进行抹黑、歪曲事实的时候我是没有还击的可能的,国内所有网站、媒体平台是不允许我来还击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已经不属于言论自由了,而是属于施恶,你不能说我们保护你施恶的权利,这是纳粹式的权利,这种权利在任何社会都应该受到限制。 ” 艾未未认为,毛左派的言论实际上是用政治化的概念来扼制他人言论自由的做法,现在当他们这种行为受到限制时,“我当然不认为他们的这种做法应该得到保护”。 香港《开放》杂志总编金钟认为,对于左派的崛起和泛滥,中国当局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说:“政府把毛泽东这样一个两手沾满鲜血的杀人魔王供到天安门城楼,说明它本身就有问题,这些网站和极左思维才会成立。” 艾未未也认为,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没有出现过言论自由,每一次所谓的言论自由都会带来更大面积的禁声,使社会变成一个更加没有创造力和没有弹性的社会。 中国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微博平台自16日起开始施行实名认证制度,没有进行实名认证者只能浏览而无法发言或转发。 来源:美国之音

阅读更多

司马南被噤声 左派文人要言论自由

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在中外记者会上借王立军事件痛批以唱红打黑而著称的重庆模式和重庆市领导人薄熙来去职后,一些近年来活跃在中国思想舆论界的左派网站和人士受到前所未有的暂停或删帖等不同程度的压制监控。在重庆市,一度受到当地政府鼓励传唱红色歌曲的聚会地点已经遭到取缔。 对此,几天来一直被噤声的著名左派评论人士司马南表示,他相信某些人限制他人言论自由权的做法是暂时的,而让他永远不说想说的话是谁也做不到的。 借友人微博辟谣 在北京的司马南星期一晚上在接受美国之音电话 采访时表示,薄熙来被宣布离职以后,网上盛传他逃往美国时被海关抓回、变卖家产净身出户跟妻子离婚以及薄熙来为他儿子留学美国赞助学费云云,所有这些纯属谣言。与此同时,他承认这几天他在国内不同网站均遭删帖并且被一些高校取消讲座等消息确有其事。 他说:“我觉得有点无奈,因为我没有办法申辩。我通过中国政法大学吴法天教授,他是个证据学专家,通过他的微博,通过四月网的总裁、80后的舆论领袖饶谨的微博辟谣,简单说了几句,说这些都是不实之词。” 司马南:遇到小麻烦,与温家宝薄熙来有关网评被删 这位素有左派旗手之称的评论人士表示,他被封杀的帖子都是针对温家宝批评重庆时提到文革复辟等言辞提出的质疑和对薄熙来被免职一事发表的评论,而他原计划在两所大学举行的讲座内容跟温家宝上述批评或薄熙来去职都没有任何关系。 他说:“我最近作的一些评论,主要是在国内的网站上,关于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的评论有四条。另外,关于薄熙来被免除重庆市委书记的评论有五条到六条。有的是被删了,有的是被雪藏,有的是打不开了,有的是不知道被什么人设了密码。总而言之,我最近发生了一点小麻烦,有点技术上的难处。” 司马南说,乌有之乡网站已经恢复运作,只是网速有点慢。他说,左派网站被暂时消音和他被删帖并被取消演讲活动的情况以前从未发生,他不知道是谁在监控和禁止他发声。他强调,他作为一名公民和有30多年党龄的中共老党员,所发表的言论都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让他讲话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侵犯。不过,他又表示,公民的表达自由权利是有条件的。 司马南:不可能永远不让我讲话 司马南说:“我相信,法律的框架不能突破,我相信,别人的权利不能侵犯,这是自由权利的一个前提。在微博上那些言论,我不认为我违反了法律。这是我自己苦闷的地方,我想找人跟他说理,但是我的难处是找不着。没人跟我说,反正就不让你讲话。” 不过,司马南表示相信,有关方面对他的噤声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不让他讲话。他说,只要还有一口气,他也要像温家宝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 来源:美国之音

阅读更多

花边新闻:薄瓜瓜奖学金最惹眼

中共两会接近尾声,具体涉及哪些政策,海外已经没有多少媒体关注,连百度的热搜词上都见不着两会的踪影。 打从两会一开幕,几乎所有媒体最想知道的,就是王立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薄熙来的政治前途,甚至连两会的花边新闻:官员是否有外国国籍、开会时大打瞌睡的样子,都来得比两会官方的发言来得精彩。 相较于前几天人民大会堂前,媒体记者和官员上演追逐的场面。如今即将闭幕的两会,却显得冷冷清清。 实际上打从重庆团的记者会一过,媒体对两会的兴致就消退许多,互联网上也没有太多人讨论两会的“官方版”内容。 现在微博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薄瓜瓜领取奖学金的话题。原本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记者会上是想好意为儿子说话,不料成为众矢之地,网友倾巢而出,全力调查薄瓜瓜到底有没有拿到牛津、哈佛两所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有自称是记者的网友表示,已经询问牛津、哈佛校方,但还没有得到答复。也有表明自己是牛津生的网友指出,牛津没有全额奖学金的制度。 看来不管结果如何,这位“官二代”都不怎么获得民心。 除了薄家父子的消息引人注目,两会的人大、政协代表们是否拥有外国国籍,也成了另类的焦点之一。 受到国籍身份质疑的代表有杨澜、邓亚萍、赵本山、芮成钢等多人,网友就笑话两会其实是〝外国人开的会〞,真正中国籍的没有多少。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法律,不允许个人拥有双重国籍。 两会失焦,花边新闻成为媒体热衷的主题。德国的《世界报》观察两会的气氛,下了个结论说,“哈欠、瞌睡”,是两会“每年必定上演的一成不变的闹剧”。 报导中描述,“马拉松式的宣读文件……最迟1小时后就有人悄悄打哈欠,其他人也跟着把头埋在讲稿里,不再抬起……” 在facebook上,有人特地制作了两会开会时的情境,无论是别人眼中的中共高干,还是中共官员眼中的自己,都是在沉睡而已。 来源:多维博客

阅读更多

屌丝:庶民的文化胜利

忽如一夜春风来,“屌丝”一词如今已经布满中文网络,从贴吧到微博,以“屌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究竟什么是屌丝?难道仅仅是失败者和可怜虫的比惨游戏? 虽然屌丝一词因为其自嘲和恶搞而迅速贴合大众的心理和趣味,其实无需对其中的自嘲和揶揄太过紧张,要知道,它解构的也许是本来早就该解构的东西,而这种解构,也并非第一次。 屌丝是谁,或在扮演谁? 屌丝来自五湖四海,一般都是农村家庭或城市底层小市民家庭出身,有的十二载寒窗考上大学,攻读理科专业,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很是得不偿失;有的初中辍学,进城务工,或成了发廊师傅,或成了网吧网管,在城市的繁华之中分得一杯苦羹;或是无业游民,但是自己一般不愿承认,网上经常以自由职业者自居。就像一位屌丝自己总结的:“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来划分的话,吊丝应该是包括了赤贫人群的一部分,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不满现状的企业雇员,流氓无产者,困厄的3本狗,专科狗。总的来说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屌丝喜欢用穷矮丑三个字描述自己,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高帅富。 当然,这只是屌丝们营造的自我形象。在现实中,屌丝是你,屌丝是我,屌丝就是每一个愿意将自己视为屌丝的人。 屌丝的情感状况:当备胎 按照屌丝的描述,屌丝一般都有自己的“女神”,但他们注定只能成为女神的备胎,甚至连备胎都不是,苦苦追求成为备胎的资格。尽管大部分屌丝已经走入社会,但典型的屌丝感情生活深具校园特征,这在屌丝们热爱的“备胎文学”中一再出现。 在典型的“屌丝爱情故事”中,女性的角色总是分外单薄,无非就是“土肥圆”,“黑木耳”,“白富美”三种类型。白富美和高帅富属于门当户对,自然是屌丝做梦也不敢奢望的;而土肥圆当然也喜欢高帅富,不过却不入高帅富法眼,只能从实际出发,对屌丝示好——屌丝却看不上;屌丝真正追求的是黑木耳,但黑木耳却只对高帅富情有独钟,最后被高帅富抛弃之后,才施舍一般的接受屌丝的追求……但往往已经身怀高帅富的孩子,于是屌丝就“喜当爹”了。 屌丝文化:聪明而刻薄的自嘲 屌丝,就是拒绝打鸡血的普通人。几乎任何宏大叙事都与屌丝们无缘,他们不是有志青年,职场精英,屌丝在餐馆吃饭总是躲在角落里,看演出坐在最后一排,连上学期间也没有出过风头,简历上受过何种奖励那一栏,很多屌丝都填的是获得过雪碧“再来一瓶”奖。 他们当然也不是所谓平民英雄,不是在电视中“感动中国”的那种80后或者接班人。他们集辛酸、自嘲、恶毒、恶趣味于一身,很难被感动,绝不被当枪使。屌丝善于自嘲,但他们的自嘲往往被误读,解读者常常以为“穷矮丑”和“高富帅”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实际上屌丝的身上没有任何的怀才不遇。他们从不吹嘘自己卓尔不群,反而精心编造自己独立学院(三本),专科学历,甚至蓝翔、虎振、北大青鸟出身,说自己天生就是搬砖的命。 尽管喜欢把自己描述为天生的失败者,但归根结底这恰恰说明他们不相信丛林法则,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以丛林法则看待社会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弱者,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居弱者就等于放弃了任何权利。而屌丝敢于自居弱者,恰恰是因为他们狼奶喝得更少,他们相信弱者也有平等的权利,这种自我作贱的自尊甚至有一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味道。屌丝有意无意的提醒我们,在英雄主义之外还有一种平民主义。 屌丝是对成功学的一剂解药 励志演讲家、成功学大师、以及传销组织的讲师,这些人一定不会喜欢屌丝,因为当他们热血沸腾口若悬河,对屌丝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屌丝会怯怯的插话,“屌丝何苦为难屌丝”。屌丝习惯了在最成功的意淫故事最后,加一个被“醒工砖”(醒醒,工头叫起床搬砖了)喊声吵醒的结尾,这足以解构一切成功学和“狼性崇拜”。 即使在女性面前,屌丝也仍然保持对成功学的免疫。当女性还在用凤凰男这根教鞭敲打那些“吃相难看”的追逐者的时候,突然之间似乎赢得女性的追慕就变成了中年和老派男人的爱好,屌丝们已经连凤凰男都没有兴趣做了。显然“凤凰男”仍然代表了以女方为出发点的价值观,而屌丝的到来则让她们措手不及。屌丝不会自称是潜力股,而是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矮丑穷”,如果对屌丝提出“不买房就不能结婚”的要求,屌丝也不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宣誓“X年之内挣到第一个100万”,而是被这个要求“吓出翔”,以致当场“给跪”,“求别说”——不要怪屌丝不争气,毕竟,相比在女神面前证明自己,还是“撸”来得更轻松环保一些。 屌丝的自我修养:欠缺对女性的尊重 但正如有评论指出的,在屌丝的话语中,女性永远依附于高富帅的钱和物质,对穷人嗤之以鼻;出生好的女性用“白富美”代替,但却包含着称呼“高富帅”时蔑视般的惶恐。对一般女性用“木耳”这样的词,并用分数代指女性的外表,用颜色代指女性是否曾经染指性行为。毫无疑问,在吊丝的语境中,女性已经被物化为男性的附属,并被定义为“用物质可以换取”的物品,她们是高富帅招之即来的宠物,却对一片痴心的屌丝不屑一顾。这样的属性被描刻得露骨而不加掩饰,屌丝在这些话语里表现出的流氓和侵略性,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无需为屌丝惊诧,他们只是于斯为盛 日本屌丝和美国屌丝。 屌丝绝非中国特产,在日本,总呆在家、迷恋网络和游戏的“宅男”和不思上进、缺乏热情和活力的“干物女”,显然也是屌丝一类。在美国文化当中,Loser(失败者)是一个较严重的词,常指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能力的“输家”,这一称呼是对人莫大的轻视和打击,人们认为可以接受失败,但决不能当失败者。不过,和中国的屌丝登堂入室一样,美国的年轻人也越来越自我,越来越不在乎做一个loser,代表消费一代的摇滚乐手Beck甚至戏虐的唱道:“I’m a loser,baby,so why don’t you kill me?”(我是个失败者,亲,你干嘛不杀了我?)。 边缘屌丝和历史上的屌丝 如果将屌丝现象定位为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反讽,那么屌丝也并非新生事物。银镯女子用银镯和诗词构筑自己的小清新小美好,而金链汉子则大大方方的展示自己照片上的金链、肚腩,以及来自田间地头的文化品位,他们的一般形象是跨坐在手扶式拖拉机或驴车上,宣称银镯女子是自己“一生逃不开的劫数”。而豆瓣网一贯营造的文艺、精致、优雅形象,则催生了品位粗野、形貌猥琐但生机勃勃的“胡芦屯”群众——正如在80年代理想主义之后就有逃避崇高,在高举精神文明建设之后就出现某“神兽”军团,屌丝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毅种循环”。 来源:腾讯评论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