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世界事务杂志:全力以赴:中国展现魅力

 发邮件到 xiaomi2020@gmail.com 为你的朋友订阅墙外博客:《 译者 》。We Are Together.  使用GREADER到 这里 在墙内订阅《译者》: http://is.gd/dw0oY 更新时用https的加密模式 译者文库总索引:http://yyii.org 《参与译者的多种方式:》: http://zxc9.com/Uo0001 原文: All Out: China Turns on the Charm 译文: 全力以赴:中国展现魅力 作者:Helle C. Dale 作者背景:美国传统基金会Douglas and Sarah Allison 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World Affairs杂志2010年7-8月刊 编译:沙莉 全文翻译:@Freeman7777 中共积极地在全球通过传媒和“孔子学院”等“和平演变”手段输出其意识形态,与西方民主理念相抗衡。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Douglas and Sarah Allison 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席Helle Dale在《世界事务》(World Affairs)期刊撰文指出,中共对外打造形象工程,对内镇压信息的自由流通,是否能成功,这是关乎未来的问题。 一位前美国驻泰国大使讲述说他被要求向曼谷当地的一所大学提供捐助,那所大学想在他们的图书馆建立一个“美国角落”——只不过是几台电脑和几个书架的与美国各类信息相关的材料而已。在冷战期间,这样一个项目原本是由美国新闻署来资助的。但是,11年前美国新闻署就关闭了,现在这样的请求必须通过国务院官僚制的重重审批。因为该大使的坚持,资金的审批终于通过了。然而,当他终于得以为“美国角落”揭幕时,他却发现,由美国政治捐赠的微小的“美国角落”相比由中国政府所捐赠的一座新建的、满员的孔子学院大楼实在有些相形见绌。 自2001年9月11日起五角大楼就把公共外交重点都放在打击恐怖主义以及穆斯林世界的激进化问题上,外交工作越来越受到五角大楼的监督、影响。而与此同时中国则有条不紊地以其雄心勃勃的全球议程在全速前进。这么做是 旨在推广中国的治理模式,排斥美国和西方的治理理念,在结交朋友和影响竞争对手上中国人已经投下了巨资。如北京奥运会和最近召开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所展现出的华丽,只是大量外交战线上(包括在美国境内),一种兼具决心和创造性正在发动的公共外交攻势最明显的表现。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听证会上,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资深成员参议员Richard Lugar,指名要求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解释中国为何能够在明尼苏达大学以及全美其他学校开办了60个文化中心,而美国在中国却没有类似的机构这一现象。克林顿则表示,中国政府在美国正在做的事情,美国政府没有同样财力在中国做到:“每个孔子学院启动费用需要100万美元,每年运营费用超过20万美元。美国政府在预算上没有中国政府这样的大手笔开支。” 冷战胜利之后美国就在公共外交方面昏睡过去了,虽然美国现在想要努力回到公共外交博弈里来(国务院已为2011年要求了1500万美元,以在全世界开办8到10个左右的文化中心),但相较之下,中国已经发动了一场文化闪电战。曾几何时中国生硬的宣传工具只会广播捍卫中国政策的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而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似乎改弦更张更强调文化和信息方面的广播。282所孔子学院散布在全球各地,全部都由北京的“汉办”控制。中国也有了它自己版本的和平队(Peace Corps),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把中国青年送到中国政府与其政府有着友好关系的像老挝、埃塞俄比亚、缅甸这种国家去做发展方面的工作。不像美国大使馆人员每两年都要进行轮换,中国外交人员被鼓励更频繁地回到诸如柬埔寨和缅甸这样对中国政府来说具有高优先级的国家。要做到大使级别之前,他们应该能够在所驻国政治、商业、文化精英中拓展人际网络,流利的使用当地语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积极使用学生交流计划的国家之一。据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报告,中国在美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不断上升,2008年时大约8万,到2009已超过9.8万。 指导这些方案的总体战略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中国的影响力扩散出去,同时谨防外部的信息和观念流回去“污染”中国。正如Stefan Halper在他的新书《北京共识:中国的威权模式如何支配二十一世纪》( The Beijing Consensus: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中写道的那样,“中国竭力避免冲突,它的真正挑战体现在一个特别的方面,即在中国式资本主义和中国思维主导下的国际社会的兴起过程中扮演着创造性的主导角色。” 早在奥巴马政府把“巧实力”当作美国外交政策的官方前提之前, 中国政府就开始认真看待“巧实力”(“smart power”)理念在外交政策上的作用。但是不同与美国,中国的“巧实力”外交政策并非将军事投资转移到对外援助和公共外交上,而是立即在战略上、主动性上采用对外援助和公共外交这两种做法,并且精致度也越来越高。当中国已经将其军事影响力从亚洲(中国以一种区域性的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区)延伸到非洲、印度、中东地区以及更远的地方的同时,它也努力说服世界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和平发展。 根据Rumi Aoyama的说法,中国的公共外交有5个组成部份:“对外宣传中国的主张,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反驳海外对中国的歪曲报导,改善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对外国的政策决定施加影响。”这一套简单的列出外交政策优先性的做法有其令人钦佩的明确性,这种做法已经完全避开了美国所做出的类似努力。 中国媒体不断增加的吸引力及其辐射面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2009年1月,南华早报报导,北京已宣布了一项新的“全球媒体驱动”的计划,目的是为了建立海外分社的网络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形象”。这种做法就和其他公共外交努力一样,中国正试图反击它以往在海外低收视率的形象。(尽管中国在全球公众态度上取得的口碑获得了全面改善,但在2008年皮尤研究调查进行民调的国家中仅有23国的多数人表示了喜欢中国的看法。)中国领导人已经承诺为这项工作提供令人瞠目的68亿美元的资金。相比之下,美国目前每年在国际传播上花费大约7.5亿美元;英国的情况也类似,资助BBC世界服务运行的资金大约为4亿美元。 今年5月,中国的新华社宣布成立一个全球英语电视频道,作为推动反击西方新闻媒体支配性方案的一部分,尤其针对CNN和BBC。试播据说已经开始了,并且电视台计划在7月全面投入运作。 由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hina Network Corporation, CNC)制作的该频道将通过卫星、有线电视、互联网和手机播放,其内容将包括新闻、商业和生活方式等栏目。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的话来讲,“CNC将为全球观众提供多一个信息来源,促进用和平与发展的角度看世界。” 此外,中国政府经营十年之久的英语频道中央电视台第9频道,也旧貌换新颜。以CCTV新闻广为人知,它将在100多个国家提供新节目。中国还增加大量的纸媒印刷。在1993年推出的中英文《环球时报》,其公开的目标是“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良好形象”,现在发行量为1百万余份,《人民日报》则增加阿拉伯语,俄语,法语,日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版本,有3百万的发行量,且配发10种其他报刊和6家杂志。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稳定增加其短波广播频率,而美国的短波广播已经减少。2000年,中国有152个短波频率,美国有263。到2009年,中国的短波频率数量已增加到293,而美国下降到205。短波当然特别面向发展中世界,那里接触电脑和手机等更先进的媒体比较不易。对于有着严控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政府的国家来讲,短波广播是最难于去干扰的。 中国的公共外交策略也越来越依赖于数字技术。中共政府至少雇用28万人去监控互联网和宣传美化政府的信息。互联网监视方面更多的工作是由许多互联网志愿者完成的, 从退休官员到大学生到渴望成为党员的共青团员,都是这类人中的一员。 “互联网新闻协调局”(即第九局)是用于监控该国数量呈爆炸性增长的网络用户的机构之一,中国网民估计达4.0亿,占总人口大约三分之一。新成立的负责审查事务的局隶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按《纽约时报》最近的报导,“它对网络上的新闻内容而言是首要的每日执法者”。不用说,这个工作令人头痛。对来自网站、博客、聊天室、公告板等等的信息海洋全面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信息搜索中,中国用户越来越善于使用各种复杂的回避监控的工具,如代理服务器和虚拟专用网络(VPN)。 中国政府经常屏蔽掉Twitter和Facebook以及被它视为具有颠覆性的中文网站。谷歌中国在1月份遭受了重大的网络攻击,因此开始重新考虑其在中国的存在,显示了美国公司在中国营运时所面临到的危险。中国政府则推动本土网站QQ.com,Sina.com以及中共自己的党报《人民日报》网站以期取代谷歌。 中国为了获得资源和影响力展开了针对全球事务的外交政策,而中国的公共外交就是这种外交政策战略的的无缝衔接。 中国领导人越来越把西方模式认知为是有致命缺陷的发展模式。当西方国家承受世界经济危机苦痛时,中国正在争辩说它的国家资本主义,北京共识才是未来的方向。显然这种论调是有共鸣的:期待中国政府投资和贸易的一些亚非拉美国家赞同它的说法,特别当它不伴有任何恼人的民主改革或私有化的说教时就使它更具吸引力了。 尽管如此,当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战里越陷越深,当它的公共外交操作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当中国领导人想要将“北京共识”推向全球的经济发展时,致力于控制中国国内信息流通和试图窃取谷歌技术揭示了共产党政权的根本弱点。 中国的大胆赌博是否能成功——对内压制信息在人民间自由流通,对外推动一项雄心勃勃的宣传运动, 这是关乎未来的问题。  进一步阅读: 中国:具有韧性的、老练的威权主义 译者的“ 译者频道—深度分析 ”专题   译 者“ @Freeman7777 ” 的个人专辑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译者频道—看中国 ”索引。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家乡的陌生人——夹缝中的海外华人

原文: Strangers at Home 译文:华尔街日报:家乡的陌生人 作者:GEREMIE R. BARMé 发表时间:2010年7月19日 译者:djq 校对:@xiaomi2020 海外华人在中国的经济奇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回到国内,他们既颇受待见,同时也很弱势。 图:三月,安哥拉卢旺达的中国人与安哥拉工人 中国人最牵挂的往往是别的中国人。 在海外工作生活的华人在中国的经济腾飞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多年来,他们不断往家里寄钱的同时,也让那里的人们在灾难和混乱中看到希望。 然而,有着外国护照的他们内心依然“很中国”。他们应该是所有人当中最能体会中国生活中的人情冷暖的那部分人了。一旦失势,他们将面对的是官方的怀疑与他人的鄙夷。 当我1974年第一次到北京学习时,有一名被划归为“爱国海外华侨”的加拿大同学。这一身份让她能与中国人近距离接触,她的种族渊源让那些本来疏远着她的学生对她热情有加。她总是说她的背景可以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中国革命,而那些都是我这样的高加索人无法企及的。 中国艺术与身份 Art Next Gallery 图:1967年青海西宁的艺术家季胜利(音)的行为艺术照片 “你们根本就不懂中国的特殊国情”这句常用语对普通人来说,仍然是那么确定无疑、振聋发聩,也常常是党-国的领导们接待外国人的用语。除非你能欣欣然地、毫不含糊地接受中国的“特殊国情”,否则你总是无法洞察、不能体会这个国家谜一般的痛苦历史和复杂现实。 这样的说法等于承认了某种“中国例外主义”。人们用这种思维来否定好心的对社会伦理的观察,或无视那些遇到了极度扭曲的政治和商业行为的“外人”提出的质疑。而且不仅是外人的批评会被如此歪曲,就连那些与中国关系甚密的国家也常常被奚落为不理解中国的国情。有些时候,有些人会为了学习这个国家的特殊国情而在监狱里上一堂又臭又长的课。 ———————————————— 480亿美元 2009年海外劳工寄回国内的钱 来源:世界银行 ————————————————  过去的几个月中,有两起中国的“局内人”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下被审判和囚禁。澳大利亚商人胡士泰在三月以受贿罪而被判刑,这个月早些时候,美国公民、地质学者薛峰被以间谍罪被判入狱八年,有报道称其在审判前受到了酷刑的折磨。两人都身处能源领域,坊间猜测,两人刑罚之重反映了中国对能源安全的任何事宜都高度敏感。但曾有人预计胡和薛都有可能被从宽发落,因为他们是外籍公民,得到了入籍国公开的领事援助。 两人都是中国新时期的世界公民。他们是后现代的海外华人。即,像以前数代中国人一样,因家庭、命运或个人运气,他们在出生地中国之外找到了新生活。而由于近几年中国的经济腾飞及其提供的绝佳发展机会,他们选择回到中国,为外资企业工作。 漂泊在外的中国人 图:2005年20大华裔聚集的国家 图:2005年20大华裔聚集的国家,包括出生在国内和国外的华裔。点击 这里 查看互动地图 过去,海外华人是指那些尽管种族上是中国人,或仅仅有部分华裔血统,但选择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之外居住的人们。而近几年,旅居海外的华人这一类别扩展到了那些为追求更好的教育、工作或生活方式而出国的前共和国公民。他们认为,自己的外国护照和国际关系为他们提供了某种保护,他们自由穿梭于中国和全球商业中心,加入到国际商务精英的迁徙行列。他们既能傲立于国内,又能享受作为外国公民的种种益处。 随着19世纪清王朝在经济和社会上的衰落,海外的华人集群开始发展壮大。从那时起一代代华人子孙为全世界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早在当代中国给他们提供一席之地之前就在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地区成为了重要的社区成员。 他们的家庭和社区都可能从这些“海外关系”中受益,但在一个地方家族关系和小圈子至上的世界里,这些侨居者常常因为有出人意料的外国方式和想法,而被讥讽为“假洋鬼子”。 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时代,特别是近20年里,不计其数的海外华人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同样各施所长促进他们的家乡与世界经济的整合。如果你在中国出生,甚至仅仅有着中国血统,他人往往都会指望你懂得老家的各种明规暗矩。仅从直觉上,你就应该理解和警惕中国的特殊国情。 图:路透社 澳大利亚商人胡士泰 澳大利亚商人胡士泰(上)和美国公民、地质学家薛峰(下),最近都在中国被审判并入狱。一切顺利又有机会时,海外的华人们利用他们对中国独特行事方式的理解的优势飞黄腾达。但一旦由国家利益,政治势力,地方权力掮客、各种中间人构成复杂网络被清算,这些靠直觉行事的局内人、有着本地经验的商业买办们又特别脆弱。外国护照的保护伞现在也证明只是白纸一张。 1989 年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里,当时的一批在海外留学的中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决定远离后来出现的“六四”那样的残酷镇压。虽然当时看来似乎之前共产党推行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都将停滞。但最终,经济改革重新起步,并给中国带来了未曾预料的改变,但中国的领导人牢记着1989年的教训。他们在教育和媒体中大搞宣传,为老老少少提供着对中国的特殊国情的指导。   图:David Rowley 美籍华人、地质学家薛峰 这些特殊国情多数时候难被准确定义,由官方改编的一系列历史和观点中阐述如下:中国有着5,000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一个包括汉族、藏族、维族和傣族等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必然和当今的现实决定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维持国内的团结稳定,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保障全体中国人民的经济繁荣,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这套说辞中也包含了语焉不详的中国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对精神世界有着独到的理解,虽然中国文化是世界性的,但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领悟它。 通过教科书、电影、电视和新闻媒体,这样的政治觉悟已经渗透进当今中国生活和思维,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长达二十年的宣传毫无疑问收效显著。比如,中国互联网上煽动性极强的爱国主义言论,及无时不在的民族主义狂热。而当局希望不管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还是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华人都能适应这一体系。 图:曾广智作品,来自其长征自画像系列1979-1989 不管怎样,21世纪的中国篇章里是少不了海外华人的身影的。像胡士泰和薛峰这样的个体虽然引起了关注和议论,但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来自非洲 、拉丁美洲,环太平洋地区和欧洲及俄罗斯的城镇里的那些新华人社区,会对全球中国人的表现展示出其他的维度。相应的复杂又生机勃勃的华人集群还在不断发展着,不仅为外国人社区,也为中国自身带来改变。 这也就使中国这一党-国对胡和薛这样的个体的处理有了特别的意义。这两位的案子在他们被捕后都成了不宣之秘,对待他们的方式随意且粗暴。他们成了中国化的司法审判程序的受害者,其家属以及他们的入籍国的外交代表们都感到震惊及沮丧。如果中国当局想用这两个人的入狱和审判来杀鸡儆猴,那这一课不仅让全世界,更是让广泛的海外华裔群体感到深深的不安。 许多评论家都对今日中国的传统复兴或重建发表了看法,只不过在中华民国初期的二十世纪10至20年代,现代道德理念才开始替换传统观念。与诸如“人道”和“正义”的崇高价值相伴的,是被赋予了新含义的“忠诚”:对祖国的忠诚替代了对统治君王的忠诚。 老陈,2009年颇富争议的陈冠中小说《盛世:中国2013》的主角,是位住在北京的香港人。他生活在不远的将来的乌托邦式中。那是2013年,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社会稳定,居民沉浸于享之不尽的消费乐园。胡锦涛和温家宝提出的简单口号“和谐”成了最高指示。但如果这个时刻警惕的家长式政府是以巨大的代价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体的沉默呢? 但老陈觉得有些事不对劲。他知道人们欣然接受了“90%的自由”,但让他疑惑的是到底缺的是什么。每个人都莫名其妙地有一个月的记忆空白,与之相关的记忆也很模糊。仿佛整个社会都被麻醉了。表面的满足掩盖了无可置疑的腐坏。每当他提起他的不安,他都会被一堵高墙挡住。人们告诉他,尽管他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他依然不了解中国的现实。 这样的政治僵局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政治改革,更开明地对待批评和过失的政府,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也许这些都会中国史诗的下一章节?但这些希望在中国的 “特殊国情”面前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在小说后半部分有一个长达40页的由虚构的政治局成员何东升为中国当今的“压制性和谐”所作的辩护词。这里引用Linda Jaivin翻译的他的演讲的其中一页[ 译注:以下是该书节选章节的原文 ]: “就让中国维持现状,平平稳稳的再发展二十年,到时候再说吧。至多,来点小碎步改革,渐进式的推行善政。他没法想象一个后共产党的民主中国是什么摸样。他不无嘲讽的说:政治改革?有那么容易吗?最后过渡出来的不是你们想要的联邦制,不是欧式社会民主或美式自由民主的宪政,而是集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国家主义和国粹主义之大成的中国式法西斯专政。” 本书的作者是香港作家陈冠中,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住在北京。他精心创作了虚构的中国现实。在谈到他的作品时,陈冠中说他的观察是,现在要跟中国打交道,需要类似于唐代一位著名歌女绛树的才能。她能同时唱两首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绛树两歌”活在千年以前,但她的才能对现在的中国人至关重要,无论他们拿的是哪国护照。 中国官方垄断了定义和解释中国特殊国情的权利。但事实上,社会的变革,演变中的观点及日渐普及的愿景依然挑战着现状。毛泽东的革命天赋来自于中国大地而不是出国留学,但是他那些受过外国教育的同志们直接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也改变了世界。 白杰明(Geremie R. Barmé)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阅读: 译者频道—看中国 更多来自《 华尔街日报 》的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译者频道—看中国”、“译者频道—时事评论”、“华尔街日报”、“译者djq”索引。 本文版权为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

中国全新英语新闻频道对国内影响巨大

中国面向国际观众的全新24小时英语电视新闻频道正式开播。批评人士怀疑新华社此举是否会对已经饱和的新闻市场产生影响。 *英语频道的必要性* 华盛顿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成斌说,中国英语电视节目的出现有两个简单原因。 他说:“第一个原因是向全球观众呈现中国对世界的看法。所以你要有一个24小时的新闻电视节目、用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播出,也就是英语。而且你还要通过新闻播音员,用含蓄或者并不含蓄的方式表达中国对当日要事的看法。” 这些看法通过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向全球观众播出。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表示,他们将用中国视角报道国际新闻,目的在于向全球观众提供另一个信息来源。成斌说,新闻节目还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他说:“另外一个方面在于,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影响舆论,而且很有可能影响政府决策。” *对内对外相辅相成* 中国国内媒体有自己的内部审查制度,而中国的英语电视节目旨在呈现一种更西化的风格。 赵心树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他说,虽然两者看起来有不同的新闻视角,但中国的对内和对外节目其实更为相似。 他说:“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现在更是如此。他们当前的顾虑在于国内的观众,因为他们感到不安,感到受了威胁。政府、政权也觉得受到威胁。他们明白他们不是被选民选举上来的。他们必须提供另一种合理性信息来源。” 赵心树教授说,随着中国媒体越来越多地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合理性信息也开始渗透进来。 他说:“他们互相争抢观众,争抢广告收入。你会看到不同媒体互相竞争的市场现象。当他们竞争的时候,他们想要取悦观众,他们要给观众信息,包括来自国外的信息。那是信息进入所谓‘官方’媒体的一种方式。” *推动中国媒体和政治制度发展* 赵心树说,播音员和记者会带着不同的新闻视角回到中国。 他说:“许多、或者大部分人会回来参与到国内的竞争当中,并且成为推动中国媒体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一部分。” 他说,最终在中国国内造成的影响会远远大于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影响。 他说:“所以,他们的变化会大过他们对西方观众的改变。这对西方观众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有不同的观点并不会让他们损失什么,即使来自被政府严格控制的媒体。总的来说,这对每个人都有益。” *外文频道丰富* 中国早前就已开始进行国际广播。官方媒体中国中央电视台的24小时英语新闻频道在2000年开播,目前在美国也收看的到。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开设了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阿拉伯语频道和俄语频道。 *内宣外宣两手抓* 中国的官方媒体可以被归为两类:内宣和外宣 –  即内部宣传和外部宣传。中国国内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常常受到限制,并在特殊情况下封锁消息。而对外电视节目更像一种公关手段。 传统基金会的成斌说,那种方式包括对西方媒体的批评。 他说:“中国媒体在报道最近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时将有线新闻电视网描述成美国政府的臂膀。也就是说,有线电视新闻网是影响其他国家对美态度的关键因素。这和中国媒体定义舆论和媒体战争是一致的,是在描述控制舆论的一种斗争或者冲突。不只中国,其他国家也是这样。” *改变势在必行* 但他还说,中国政府明白,一个变化着的世界要求中国也要做出改变。 他说:“中国非常与时俱进。中国也非常明白,只在北京发表声明是不够的。他们知道他们所处的世界复杂得多。如果他们想继续维持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他们必须做出相应改变。我认为这同向外国投资开放中国市场和允许外国游客到中国各地旅游的想法是一致的。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开放开始威胁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统治会怎么样?” 新华通讯社创建于1931年,当时被称为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提供有关中国国内新闻政策的官方声明,为中国的其他新闻媒体设定报道基调。 *争取更多新闻自由* 成斌说,现在,新闻报道在自由度上有了更大空间。 他说:“只要不批评党中央,报道的自由度还是有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世界了解中国想被看到什么、想被听到什么。这有点像双行道,了解中国的官方立场。这就像是在读 ,你能了解中国政府想要说些什么。” 他说,现在的问题变成,中国媒体通过这种新的方式能有多大提升。 他说:“记者的首要身份是政府雇员呢,还是媒体工作者呢?希望一些新闻自由的种子可以生根。” 中国观众收看不到新华社的英语电视节目。这个全新的频道不太可能同有线新闻电视网或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新闻机构造成影响。靠它盈利也并非是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阅读更多

那些离我们似远实近的语汇

大约一年以前一个备受感情困扰的朋友曾经问我“ 你觉得你自由么“。当下的我有点震惊,这个命题对于我们这个年纪会不会有些宏大。在我的印象中,自由总是和“平等”,“信仰” 甚至是“革命”这种更有高度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我曾想以我们20出头的年纪,不过是受了点爱不得离不了的苦,也值得她从“自由”的角度来审视人生。然而一年间经历许多也见证许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逐渐走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才赫然发现生活无形中偷去了我们许多的选择。见证妥协,经历妥协,害怕将要到来的妥协,终于感受到“无形的桎梏”,谓之“不自由”。于是我开始明白,那些经常用来表述历史事件的语汇,只不过是它们本身含义中被无限放大的一项吧了,每一个个体上真实的喜怒哀乐,总有一天也要和它们打上交道。 “你觉得你活得有尊严么?” 如果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大概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暗自腹诽“哪里来的愤青,离他远一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这样的语汇成为一种不良的征兆,不是意欲输出意识形态就是预谋反对河蟹社会。我们习惯在见到类似主张的时候默默路过,心里想的不过是“说这些没用“。有意思的是,那些迷恋韩流明星的表白贴,那些研究眼线唇彩的技术贴,那些晒各式战利品的炫耀贴,却少有人跳出来说一句“别整这些没用的”,认真说起来也几个人这么想。这些才是年青人该有的生活状态,是最最“正常”的状态,而一个20出头的大好青年,关心“民主”“体制”“公正公义”,才是“不正常”的状态。我们对于各种追求的宽容底限很低,唯独漏掉了“公民”这一项。 《Petition》给我最大的感受不在于信访的体制如何形同虚设,也不在于基层掌权者如何暴力执法,比起“公正公义”更刺激人心的,便是“人的尊严”。那一群群前赴后继的访民们席地而睡,拣别人吃剩的盒饭,为了躲避追捕甚至住在暗不见光的地方。这一边春节联欢晚会高唱“打开国门人民拥抱幸福”共襄盛举,那一边访民们餐风露宿看着垃圾堆捡来的画面扭曲的小电视,这就是有我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然而看到最后,反而有种劝他们放弃的冲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几十年如一日过着如此没有尊严的生活,比起生存的现实,公理看起来更像魔幻的元素。 比起影片更值得一看的是导演赵亮的访谈。这部纪录片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分渲染悲情,并且真实记录了一些访民偏执的状态。女儿不能理解日复一日以上访的母亲而选择不告而别,最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最初是被迫走上“不正常”道路的母亲,在有可能回归正常状态时却主动选择继续“不正常”的状态。 最后母亲被关进了精神病院,疯狂与否让人想到了福柯那本名著。《南都周刊》上赵亮的照片尽显精英风范, 黑框眼镜黑色西装,他也不讳言拍摄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难度在于“追踪离自己生活太遥远的另一种状态”。大多数的观 众也是如此,我们不可能真的理解那些访民,就像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分青红皂白的殴打和关押。当我们唏嘘,我们并没有“同理心”,而仅仅是”同情“而已。因为同情,我们会劝一句,“算了吧,没有用。” 于是什么是有用的?家世,学历,人脉,婚姻,或者是成功学。每一项都有反对派,而所有反对派的共识就是“对体制的议论”是没有用的。讨论“民主”“平等”“信仰”以至“尊严”是没有用的,你什么也改变不了。当我提起这些词汇的时候,我并不愿意把“政治”放在里面。年轻人不关心政治是再正常不过的,澳洲大学生只关心AFL和雷帝的新造型,美剧里面去当市长办公室实习生的角色往往都是个boring的功利主义者。只不过我们习惯了把谈论这些词汇和“政治”挂钩起来,因为“政治”向来是危险的,所以“民主”“平等”也是危险的,至少谈论它们是。我们还太年轻,有太多事情更值得我们去考虑,个人的前途有着大过一切的权重。我们只能改变能改变,而无能为力的事情leave it behind. 如果把behind换成forward,会不会好一些。80后集体走向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公检法国地税,新闻媒体金融机构,过上了“有用”的人生。而那些听上去遥远的语汇,并不在脑后,而应该在目光能及的未来。做公职人员的,如果不能投反对票,至少可以善待百姓;做新闻 的,如果不能避免被和谐,至少可以不拿封口费……(此处省略N字)。和菜头写过”我们就是体制“,如果我们不能谈也不愿意听,至少让那些语汇活在我们的理念里。这样当有一日我们有钱时便不会为富不仁,有权时不会以权谋私,有势时不会仗势欺人,我们不是体制的帮凶,而是进步的推动者。这是我们能做的事,也是我们日复一日做有用之事结出的善果。 在民主,平等,法制的社会中人们有尊严的生活,I am looking forward to it.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 个评论 miss miss的最新更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