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馆与故里之争,第四波地方发展冲动
作者:胡克 | 评论(0) | 标签:山寨中国馆, 故里, 西门庆
核心提示:第四波地方发展冲动特点就是注重“眼球经济”。这也可以理解为欠发达地区屡次“冲动”、屡次失败后的黔驴技穷,或者可以理解为,地方官员不务实际的奇技淫巧
“偷情之地、色狼之乡——西门庆故里欢迎您!”网友如此恶搞,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各地故里之争如火如荼,登峰造极。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分别提出复原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重修王婆茶馆、武大郎炊饼铺等。
人们对故里之争也见怪不怪,此前有多地争夺曹雪芹、李白、赵云等人故里,安阳曹操墓开掘后,安徽亳州、河北邯郸也去观摩,都表示不以为然,这本质上也是争夺。最早的时候,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关于诸葛亮也产生过旷日持久的争论。
本文不拟讨论西门庆这个人物的道德问题,而是想从地方发展的角度,讨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有论者提出“故里经济”的说法,指出故里之争表面看是文化之争,而本质上,是区域经济的竞争,根本上,反应了地方官员浮躁的政绩观。
笔者赞成这些观点,并且认为,故里之争可以与近期其他2则新闻对照,一个是江苏贫困县阜宁斥巨资修建山寨世博“中国馆“引质疑,一个是河南南阳为办全国农民运动会(农运会)铲掉百亩麦田。可以看出,这些事件主要发生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甚至是一些贫困县。越是欠发达地区,其改变现状的冲动越强。将这些事件置入更长的历时性视角,或许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地方(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已经进入第四波发展的冲动。
地方政府前三波发展冲动是什么?就是著名学者温铁军在分析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时,曾讲到的地方三次大规模的征地高潮。第一次,1984年前后,“以地兴企”,财政分级承包施行,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大办乡镇企业。第二次,1994年,“以地生财”,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相当多的地方出现财政赤字,于是,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第三次是2002年,推动力是银行商业化改革,商业银行开始成为独立于地方政府工业化之外的金融资本,追求流动性获利,撤离农业。
第四波地方发展冲动,故里之争,建设标志建筑,举办全国性赛事,有延续第二第三波发展的特点,比如仍在进行的“卖地财政”。这同时也说明,不少中西部地区并未在前三波中发展起来,很多地区的工业服务业仍然薄弱,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地方政府财政仍然亏空。而中央政府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使资源投入越来越分散。
第四波地方发展冲动,也出现新的特点,从上述几个事件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注重“眼球经济”。西门庆故里是否确定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炒作,把本地名声炒出去。举办农运会、建山寨馆,都是为吸引眼球,目光聚焦后,经济才好“唱戏”。与前三波拼“硬实力”不同,第四轮发展似乎是在拼“巧实力”。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中西部屡次“冲动”、屡次失败后的黔驴技穷,还可以理解为,地方官员不务实际的奇技淫巧。
因为区位以及资源禀赋的限制,笔者认为,中西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并不切合实际。但是,官员政绩考核却以畸形GDP为重要参照,地方政府被逼迫不断掀起发展“高潮”,而这些“发展”,似乎并未让当地百姓受益,并未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最后陷入“发展就是折腾、发而不展”怪圈。官员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发展也越来越不自信,只会搞些“奇技淫巧”的东西来糊弄。这种发展幻想不破除,畸形政绩考核制度不破除,更加玄乎的第五波第六波发展冲动,还会到来。
20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