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挣得比美国少 物价比美国高 为啥?

近日,一条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 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 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孙笛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一周前,她刚刚结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特意穿着崭新的行头回国——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裤,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孙笛发现,这些东西在国内的价格分别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国太便宜还是中国太贵了!”孙笛向记者感叹。 她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她和朋友在汉拿山餐厅吃了一顿烤肉,点了3个菜,一共120元。回国后还是在同一家店,点同样3个菜,价格却变成了240元,“盘里的肉还少了”。    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著名财经评论员时寒冰与孙笛有同感。他最近还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托人从海外买东西。最新的成果是一台折合人民币24000元的尼康单反相机,在国内,这台相机的价格是4万元。 事实上,尽管经常在各大电视台评点财经大事,但在去年的美国之旅以前,他从没想过中国的物价居然比美国还高。 动身之前,一个因生意原因多次往返美国的朋友提醒他:“去美国除了钞票什么也不要带,东西很便宜。” 对此,时寒冰半信半疑,毕竟,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数据是,“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 但很快,时寒冰就受了“第一次刺激”。在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里,他们4个人点了份量很足的鱼、虾、蟹,结账的时候却只有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 时寒冰以为老板算错账,特意又问了一遍,结果朋友笑他说:“这有啥奇怪的,你要是去商场,就更觉得离谱了。” 这句话让偏爱实证调研的时寒冰“决定改变行程”,他推掉所有游山玩水的安排,专心观察、对比中美物价。 对比的结果让时寒冰大吃一惊:国内一套3万元左右的阿玛尼西装,在这里只要500美元就可以买到;国内标价4.6万元的劳力士手表,在美国不到4000美元;一台国内50万元左右的宝马Z4标价只有21000美元。 如果换一种比较方式,差距或许更加显眼: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10美元,分别占美国人平均月收入的万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国内,同样的比法得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一点三和百分之三点五,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在美国的商场里,最人满为患的地方往往是卖箱子的地方。时寒冰说,在新秀丽的柜台前,几乎每个外国服务员都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在国内售价为1500元左右的箱子通常标价70多美元。 “我前面的一个大哥一口气买了12个箱子。”回忆至此,时寒冰忍不住笑了。 不止于此,因为商场里的化妆品价格“过于便宜”,仅相当于国内同类产品的30%~40%左右,时寒冰还一度被夫人怀疑“是不是买了假货”。 更为夸张的情景出现在LV这样的奢侈品店,时寒冰记得朋友给他讲了一个亲眼所见的笑话,因为LV箱包这样的奢侈品在美国可以便宜3成左右,往往遭遇到中国顾客的疯抢,一名中国客人曾指着店里的三款LV包说:“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通过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走访,时寒冰的调查结果是: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务,比如理发,或涉及知识产权,比如图书音像外,美国商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即便“MADE IN 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国内便宜50%以上。 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回国后,时寒冰接连更新了十几篇博文,专门记录美国物价。 事实上,在这段对价格格外敏感的年月,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在美国生活的中国记者高娓娓在年初出版的新书中特意记录下这样一组数字:在华人超市,海蟹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据季节质量而变。猪肉、猪排骨0.99美元一磅(0.4536 公斤)。泰国米50磅装的,18美元左右一袋。大白菜,每磅0.50美元。西红柿1美元1磅。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5个橙子1美元。 高娓娓告诉记者,在美国,即使算上房租,一个人的正常工资(月薪两千美金)足够养活一家3口人。 有趣的是,在对此现象困惑不已的群体当中,还不乏经济学家。 同样是在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相比于其他留学者,这个从江西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年轻教师把更多目光投到了房价的对比上。据他观察,在美国的二线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价格40万美元左右,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积,不包括附赠的前后院。 “换句话说,美国人所说的房子放在中国其实就是别墅。”聂辉华略显遗憾地说,“而且一个中产阶级奋斗七八年就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事实的确如此,据国际不动产代理商戈登·罗克(Gordon Rock)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买房不需要太长时间,迈阿密需要4年,纽约需要5.7年,洛杉矶需要5.9年。 而在北京,面对校园周边每平方米超过4万元的房价,聂辉华按照现在的工资计算了一下,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很多中国学生读完博士不想回来不是因为不爱国,”聂辉华说,“他们是怕30岁读成回来后买不起房和车,失去尊严。” 聂辉华还记得,在哈佛读书的时候,花70多美元为自己买了一件哥伦比亚牌冲锋衣,在国内,这件衣服要卖1500元。有感于此,他随手写了一篇博文《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结果,一段时间后,有学生提醒他,“聂老师,你写中美物价的文章在天涯论坛上被点击了30多万次,排在第一名。”    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聂辉华发现,在繁复的物价比较当中,两组统计数据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一组数据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国几乎实现“零通胀”,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在2%上下浮动,换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低通胀”也始终相伴左右,其物价之稳定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自美元诞生百余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始终在市场上流通。 另一组数据是,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9%、8.7%和当前的6.5%,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那么,当今中国物价是否已经比美国还贵? 在这一问题上,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物价明显高于美国,在绝对价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现了中贵美贱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个被广泛提出的观点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急速膨胀,致使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美国20%多,从而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同时,在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战略下,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必须要以基础货币增发来对冲,从而再次增加了货币流通量,推动物价上涨。 但在这样立足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的声音中,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3天前刚刚从欧洲、美国参与交流活动归来。她告诉记者,在美国,不仅中国制造的产品远比国内售价便宜,即使是美国制造,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比如她曾在美国加州一个机场商店购买的美制风衣,价格不到北京赛特商场里同款风衣的五分之二。 左小蕾连续提出两个问题。 同样的成本,同样的产品,如果产自中国国内,即使算上“出口退税”的部分,也不该出现高于国外市场两倍的情况。 反之亦然,如果产品来自国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关税,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超过一倍的价差。 “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国际贸易规律,价格差有点过分了。”左小蕾说。 长期观察中美物价关系的时寒冰对此现象的解读是,“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他认为,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买单的额外交易成本。 在他看来,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所作的统计,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 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其中,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而且,相比于美国的商品价格往往会标明价外税,中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的方式,换言之,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却逃不掉的间接税。 “这样消费者心里也许会好过一点,但是糊涂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目前中国商场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妆品中,会有14.53元的增值税,25.64元的消费税以及4.02元的城建税。单这三项,就占整个女性化妆品零售价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保守地说,政府税收对女性化妆品的最终价格至少“贡献”了50%以上。 又比如,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显然,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 “或许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韦森说,“你顺着这个逻辑推演,就知道这种价格的高企是如何转嫁给消费者的了。” 在他看来,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不需要承担远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却要在国内一路承担重重收费甚至罚款。一个统计数字显示,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 旅程还没有结束。商品进入超市、商场后还要面临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以及无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费用。 “总之见者有份,然后转嫁给消费者。”时寒冰告诉记者,“但有钱人对价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低收入群体。” 在韦森看来,物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一种路径是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另一种路径则是通过减税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时走上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发展道路”。 “买自己的东西能买得便宜点,这个要求高吗?”韦森反问道。 24岁的孙笛并不了解这些国家战略上的分歧,她只是觉得“不敢再在国内买好东西了”。离回美国还有一个多月,闺蜜们便忙不跌地给她拟好了长长的代购单,其中,最抢手的东西是被很多中国人视为奢侈品的Coach包,在美国,它的价位在200~300美元左右。 如今,已经有7个闺蜜预订了这款包。

Read More

学者称:中美物价差有点过分了!

近日,一条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 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 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孙笛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一周前,她刚刚结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特意穿着崭新的行头回国——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裤,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孙笛发现,这些东西在国内的价格分别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国太便宜还是中国太贵了!”孙笛向记者感叹。 她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她和朋友在汉拿山餐厅吃了一顿烤肉,点了3个菜,一共120元。回国后还是在同一家店,点同样3个菜,价格却变成了240元,“盘里的肉还少了”。 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著名财经评论员时寒冰与孙笛有同感。他最近还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托人从海外买东西。最新的成果是一台折合人民币24000元的尼康单反相机,在国内,这台相机的价格是4万元。 事实上,尽管经常在各大电视台评点财经大事,但在去年的美国之旅以前,他从没想过中国的物价居然比美国还高。 动身之前,一个因生意原因多次往返美国的朋友提醒他:“去美国除了钞票什么也不要带,东西很便宜。” 对此,时寒冰半信半疑,毕竟,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数据是,“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 但很快,时寒冰就受了“第一次刺激”。在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里,他们4个人点了份量很足的鱼、虾、蟹,结账的时候却只有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 时寒冰以为老板算错账,特意又问了一遍,结果朋友笑他说:“这有啥奇怪的,你要是去商场,就更觉得离谱了。” 这句话让偏爱实证调研的时寒冰“决定改变行程”,他推掉所有游山玩水的安排,专心观察、对比中美物价。 对比的结果让时寒冰大吃一惊:国内一套3万元左右的阿玛尼西装,在这里只要500美元就可以买到;国内标价4.6万元的劳力士手表,在美国不到4000美元;一台国内50万元左右的宝马Z4标价只有21000美元。 如果换一种比较方式,差距或许更加显眼: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10美元,分别占美国人平均月收入的万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国内,同样的比法得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一点三和百分之三点五,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在美国的商场里,最人满为患的地方往往是卖箱子的地方。时寒冰说,在新秀丽的柜台前,几乎每个外国服务员都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在国内售价为1500元左右的箱子通常标价70多美元。 “我前面的一个大哥一口气买了12个箱子。”回忆至此,时寒冰忍不住笑了。 不止于此,因为商场里的化妆品价格“过于便宜”,仅相当于国内同类产品的30%~40%左右,时寒冰还一度被夫人怀疑“是不是买了假货”。 更为夸张的情景出现在LV这样的奢侈品店,时寒冰记得朋友给他讲了一个亲眼所见的笑话,因为LV箱包这样的奢侈品在美国可以便宜3成左右,往往遭遇到中国顾客的疯抢,一名中国客人曾指着店里的三款LV包说:“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通过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走访,时寒冰的调查结果是: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务,比如理发,或涉及知识产权,比如图书音像外,美国商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即便“MADE IN 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国内便宜50%以上。 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回国后,时寒冰接连更新了十几篇博文,专门记录美国物价。 事实上,在这段对价格格外敏感的年月,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在美国生活的中国记者高娓娓在年初出版的新书中特意记录下这样一组数字:在华人超市,海蟹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据季节质量而变。猪肉、猪排骨0.99美元一磅(0.4536 公斤)。泰国米50磅装的,18美元左右一袋。大白菜,每磅0.50美元。西红柿1美元1磅。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5个橙子1美元。 高娓娓告诉记者,在美国,即使算上房租,一个人的正常工资(月薪两千美金)足够养活一家3口人。 有趣的是,在对此现象困惑不已的群体当中,还不乏经济学家。 同样是在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相比于其他留学者,这个从江西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年轻教师把更多目光投到了房价的对比上。据他观察,在美国的二线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价格40万美元左右,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积,不包括附赠的前后院。 “换句话说,美国人所说的房子放在中国其实就是别墅。”聂辉华略显遗憾地说,“而且一个中产阶级奋斗七八年就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事实的确如此,据国际不动产代理商戈登·罗克(Gordon Rock)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买房不需要太长时间,迈阿密需要4年,纽约需要5.7年,洛杉矶需要5.9年。 而在北京,面对校园周边每平方米超过4万元的房价,聂辉华按照现在的工资计算了一下,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很多中国学生读完博士不想回来不是因为不爱国,”聂辉华说,“他们是怕30岁读成回来后买不起房和车,失去尊严。” 聂辉华还记得,在哈佛读书的时候,花70多美元为自己买了一件哥伦比亚牌冲锋衣,在国内,这件衣服要卖1500元。有感于此,他随手写了一篇博文《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结果,一段时间后,有学生提醒他,“聂老师,你写中美物价的文章在天涯论坛上被点击了30多万次,排在第一名。” 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聂辉华发现,在繁复的物价比较当中,两组统计数据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一组数据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国几乎实现“零通胀”,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在2%上下浮动,换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低通胀”也始终相伴左右,其物价之稳定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自美元诞生百余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始终在市场上流通。 另一组数据是,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9%、8.7%和当前的6.5%,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那么,当今中国物价是否已经比美国还贵? 在这一问题上,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物价明显高于美国,在绝对价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现了中贵美贱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个被广泛提出的观点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急速膨胀,致使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美国20%多,从而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同时,在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战略下,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必须要以基础货币增发来对冲,从而再次增加了货币流通量,推动物价上涨。 但在这样立足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的声音中,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3天前刚刚从欧洲、美国参与交流活动归来。她告诉记者,在美国,不仅中国制造的产品远比国内售价便宜,即使是美国制造,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比如她曾在美国加州一个机场商店购买的美制风衣,价格不到北京赛特商场里同款风衣的五分之二。 左小蕾连续提出两个问题。 同样的成本,同样的产品,如果产自中国国内,即使算上“出口退税”的部分,也不该出现高于国外市场两倍的情况。 反之亦然,如果产品来自国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关税,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超过一倍的价差。 “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国际贸易规律,价格差有点过分了。”左小蕾说。 长期观察中美物价关系的时寒冰对此现象的解读是,“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他认为,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买单的额外交易成本。 在他看来,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所作的统计,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 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其中,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而且,相比于美国的商品价格往往会标明价外税,中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的方式,换言之,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却逃不掉的间接税。 “这样消费者心里也许会好过一点,但是糊涂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目前中国商场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妆品中,会有14.53元的增值税,25.64元的消费税以及4.02元的城建税。单这三项,就占整个女性化妆品零售价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保守地说,政府税收对女性化妆品的最终价格至少“贡献”了50%以上。 又比如,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显然,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 “或许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韦森说,“你顺着这个逻辑推演,就知道这种价格的高企是如何转嫁给消费者的了。” 在他看来,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不需要承担远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却要在国内一路承担重重收费甚至罚款。一个统计数字显示,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 旅程还没有结束。商品进入超市、商场后还要面临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以及无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费用。 “总之见者有份,然后转嫁给消费者。”时寒冰告诉记者,“但有钱人对价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低收入群体。” 在韦森看来,物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一种路径是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另一种路径则是通过减税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时走上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发展道路”。 “买自己的东西能买得便宜点,这个要求高吗?”韦森反问道。 24岁的孙笛并不了解这些国家战略上的分歧,她只是觉得“不敢再在国内买好东西了”。离回美国还有一个多月,闺蜜们便忙不跌地给她拟好了长长的代购单,其中,最抢手的东西是被很多中国人视为奢侈品的Coach包,在美国,它的价位在200~300美元左右。 如今,已经有7个闺蜜预订了这款包。 via 让我们一起来胡扯吧: American Apparel举办的世界最美屁股选举中,这枚叫玛丽亚的排名第一! (@fanjian) 传雅虎有意收购美视频共享网站 Hulu (@yseeker) 《外交学者》:中国教室里,抵抗是徒劳的 珍贵旧影:美国学者拍1972年北京大学学生 [42P] 新场景中的老照片 无觅 © 胡扯吧 | 订阅 | 查看原文 | 新鲜资讯传播媒体与分享平台

Read More

时寒冰 | 大道至简之十一:超越才有境界

大道至简之十一:超越才有境界               时寒冰       我发现我必须得写一篇这样的总结,因为,很多人迷恋于“术”而忽略了“道”,走偏了。       利益分析法重要的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境界。其实,很多学科或技能也都是如此。       我在《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指出 :“利益分析法”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概念。所谓的利益分析,首先是超越利益本身的。只有当人走出利益的局限,才能洞悉利益本身的力量对趋势的影响。否则,身陷利益的沼泽中,人的智慧永远是被捆绑和束缚的,怎么可能看清趋势?       超越利益的前提是努力积累知识,不断超越自己,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不断感悟,逐渐找回被束缚的智慧和能量,达到融会贯通。       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相比,分析、判断能力受到更多的局限,这种局限性通过长年累月的愚民教育等途径深入我们的骨髓,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维的误区。       中国人传统上追求中庸,而当下的国人却是最容易走极端的。比如,对一个人的认识,如果一个所谓的“好人”突然暴露出某种缺点,就会瞬间被全面否定,因为很多人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完美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尽管没有任何人可以达到这种完美。西方把每个人看成正常人,既能看到某个人优秀的一面,也能看到不足的一面,这种预期是中性的,因此,判断者本身不会跟着某个被判断对象的某种变化而大起大落。这种思维方式更近乎中庸。国人由于预期在两个极端,往往会因为实际与预期的差距(这种差距常被无限放大)而产生情绪的剧烈波动。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总是先区分好人、坏人,这种区分如此分明,以至于成为我们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制约我们认清事物的最重要的障碍。       每当想到这一点,我就特别感谢我在读高二时的一位历史老师。他在讲课时,对一位公认的“坏人”进行剖析,褒扬大于批评。我非常愤怒,在课后找他质问,老师非常平静地给我讲他的依据,而几乎每一个逻辑,都有具体的参考资料作为支撑。我被他的智慧、渊博和严谨认真折服。       这次对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开始重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种觉醒让我做更广泛的阅读和更深入的思考。大量阅读和知识累积,帮我一点点地走出各种束缚带来的阻碍。       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以所谓的坏人、好人去看一个人,而是带着包容之心,在大环境之下去看一个人——这当然不影响我的立场。       我们都知道慈禧是卖国贼,是一个坏人。当把所有的恶都置放于这个女人身上,所有在清朝衰落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男人,都心安理得了,这是否公平?在无情鞭打和妖魔化一个女人的同时,真正的问题被掩盖,必要的反思被简单的批斗取代,在这种愚昧的方式中,我们的民族一次次地失去反思的机会,而不断重演历史的悲剧。当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当我们知道“同治中兴”,当我们了解当时谘议局、资政院带来的民主潮流,还能以如此粗暴简单的方式去评价一个人吗?最可悲的,是重演悲剧,而把那时很多好的东西丢入垃圾桶。       世界历史同样如此。       我的新书《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有一句被一些人“揪住”——俄罗斯在戈尔巴乔夫手中完成格式化,在叶利钦手中走向新生,在普京手中走向全面复苏,而在梅德韦杰夫手中,则可能走向强大。       短短的一句话,是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后的总结。       质疑的焦点竟然是我在高二时开始克服的逻辑缺陷:叶利钦是坏人还是好人?       如果读过苏联解体后的研究资料,就会知道这些起码的常识:叶利钦时代的贫富差距等问题,早在苏联没有解体时就已经长年累积,只是没有人把他捅破而已,一旦捅破,无论这个人是叶利钦,还是别的什么人,相关问题都会充分暴露出来,从而使其成为被责骂的罪魁祸首。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将对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写成了一本书——《自上而下的革命——苏联的解体》。大卫·科兹认为,苏共党内的权贵确信,必须使苏联解体,才能获得巨大的财富,或者,将敛取的财富合法化,来自上层的力量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后,原来的党内高官变成了富豪,继续掌握权力,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对于这种状况,岂是某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       随便翻阅一下资料,就能知道,叶利钦时代的贫富差距,是苏联专制时代所致。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中感慨道:“ 当人们了解到这令人愤怒的社会不公,并看到党的领袖不采取任何措施以制止党的高层人物对财富的这种不知羞耻的掠夺,就会失去……最后一点信任 。”叶利钦废除了这种特权,甚至当戈尔巴乔夫想保留仅有的一点特权时,也被叶利钦毫不犹豫地拒绝。这是一种勇气和高度。       俄罗斯共产党总书记久加诺夫对苏联的解体作了如下总结:“ 苏共垮台的真正原因是它的三个垄断制度,即党员以为自己想的说的都是对的——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以为自己的权力是神圣至上的——垄断权力的真正法律制度;以为自己有不能说却可以尽管做的特权福祉——垄断利益的封建特权制度。”       因此,苏联解体既不是叶利钦也不是戈尔巴乔夫所致,而是许许多多的人共同推动的结果。叶利钦或戈尔巴乔夫,只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如果以好人、坏人来衡量他们,就会陷入一种低级的误区中。       只有摆脱这种误区,才能更清楚地判断一个人,才能认清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对于俄罗斯而言:叶利钦竭尽全力维护民族利益,革新制度,尽管受到国力等的局限,他做得非常艰难,也正是因为这种艰难,他开始选择能够替代自己的人。在当时人才极其匮乏的时代,叶利钦选了多位总理:盖达尔、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延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最终,叶利钦把重担交给了普京——这位把俄罗斯走向全面复苏的强人。叶利钦没有留恋权力,而是放心地交给了普京,使俄罗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没有叶利钦,就没有现在的俄罗斯。叶利钦去世后,曾经痛恨他的俄罗斯人也开始感谢叶利钦为他们带来的民主和自由。       对于中国而言: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让一个对中国有巨大威胁的专制大国,被一个日益民主化的俄罗斯取代,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即使从中华民族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没有什么理由简单地以“坏人”来定论叶利钦。       我们不妨看看,对于被称为苏联解体罪魁祸首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人是怎样评价的。       2011年3月2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欢度80岁生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颁给他象征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圣安德烈勋章”,表彰他在前苏联末期担任国家领袖时所做出的贡献。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致电祝贺戈尔巴乔夫80岁寿辰。普京在贺电中说,“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外,您都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树立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威望做了很多工作。重心感谢您多年来的社会活动,感谢您对大型慈善项目和教育项目的一贯关注,以及您参与的重大的国际倡议 ”。       可见,对于一个人,尤其对于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简单以好坏人是无法作出准确评价的。当然,这不是谁的错,这种局限性是思维被阻碍后的可怜反映。       对于研究者而言,如果连这种所谓的好人、坏人的低级局限都摆脱不了,就不可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更无法准确判断趋势。当然,我们的立场必须坚守,那就是民生和民族利益第一,任何人或团体都不能也没有资格凌驾于这一原则之上。       国人的另一大局限是不会对话,这同样与思维的局限密切相关。       西方人会通过对话,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哪怕观点针锋相对,也往往不影响互相倾听。而我们缺少这一点,任何一个人,当自己哪怕没有任何逻辑和知识依托的观点与对方不同,也常常抱以愤怒和仇恨,甚至扣帽子——从这一点上来看,在国人的人性中,其实都有专制的因子。       由于此前持续看好黄金,我被人扣上“被华尔街收买”的帽子,如果依据这种逻辑,同样可以给那些唱空黄金的人扣上“被华尔街收买”的帽子,理由是:这些人通过唱空黄金,让一些普通人交出筹码,被华尔街得到,而使得这些普通人无法分享黄金在我所言的周期中上涨的收益。       是的,这些逻辑很荒唐,但是,放到自己身上,是否都会本能地作出这种荒唐的反应呢?       修正自己,摆脱愚民教育带来的桎梏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尽管多年来努力地修正和改变,我在前几年与开发商论战的过程中,这种缺陷依然暴露了出来。开发商认为我的观点荒谬,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堪一击,这种情绪化的对立,使得一些辩论的价值大大降低。此后我进行了反思:不能倾听的缺陷束缚了我的思维,让我不能在倾听对方观点的同时,深入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发现对方的理论缺陷。我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倾听都是前提,唯有此,才能更理性和深入地思考,才能比对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开始尊重谈话者,这帮我看清了很多东西。       在愚民教育无孔不入的时代,各种局限深入我们的每一个毛孔。当很多人情绪激动地以所谓立场的正确拼命向对手扣帽子而不是平静交流时,我们失去了多少通过交流互相提高的机会?这难道仅仅是遗憾和悲悯吗?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无论对于什么学习,用心、勤奋,尽量去除功利都是极其重要的。我在《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提及的“怎么办”,绝对不仅限于第十章,其他章节留心一下一定会有发现。对于个别时间节点,即使没有明确提出,对于影响趋势的条件或者前提,也大都已作讲解。我用心写的书,我希望读者用心读,用心读的人才会有更多收获。       对于博文同样如此,如《大道至简之十:沿着历史的轨迹》对于当下趋势的判断等。对于过去的许多文章,一些朋友常常感慨:等事过之后终于恍然大悟。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阅读时多思考一下,更早地明白呢?                       于2011年6月16日深夜   附:广州、深圳签售活动预告       为了答谢《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的读者,同时也由于书价把广告费用等压缩掉了,与出版社有合约在先,6、7月份我会配合磨铁图书在全国搞一些签售活动。 6月18日(周六) 上午10:00 广州购书中心六层尚文馆 (广州市天河路123号) 6月19日(周日) 下午14:30 深圳中心书城(南台阶) (广东深圳福田区福中一路) 链接:哈尔滨新书发布会花絮(60张照片)   链接: 大道至简之十:沿着历史的轨迹 链接:曹建海:我以我血荐轩辕(新书序言) 链接:刘广元:在震撼中感悟大爱之美(新书序言)   链接:周洛华:深怀悲悯的金融战略家(新书序言)      链接:乔良:悲壮的先知——序时寒冰《经济大棋局》 链接:大道至简之九:周期的实质与投资机会 链接:贵州贫困山区助学(视频,含20分钟演讲) 链接:爱心图书馆捐赠及游嵖岈山(35张照片) 链接:云南二次爱心捐助行动(含30张照片) 链接:云南抗旱救灾感悟(含44张照片) 链接:  贵州助学·感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Read More

时寒冰 | 大道至简之十二:走在政策前面

大道至简之十二:走在政策前面               时寒冰       中国的股市趋势、楼市趋势,都与政策走向密切相连。政策是一个根本的决定因素,因为它是利益博弈后的结果。       要想知道大趋势,必须能够分析政策的力量所指,判断其影响力。       我在新书《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对这一点有分析。如第二章《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 对于中国的股市而言,不仅趋势由政策决定,连哪个板块会走强哪个板块会走弱,也都源自于政策。不懂政策解读的人,在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如果再深入一步,必须把不确定性的政策给确定下来。       如果再进一步,连政策的走向本身,连将要出台什么政策和政策的出发点、内容也都能分析出来。       在新书《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我对相关政策的思维方式,乃至美国的政策出发点,都有详细的分析。       中美出台政策的区别是:前者更注重短期,大多时候不按经济学逻辑和经济规律行事——这是短线思维的必然结果。而后者更注重长期,按经济学逻辑与经济规律办事。       这与中美两国的干部产生机制和人员组成相关。       西方尤其美国的政要,大都出身于律师、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有重程序正义的传统,而中国则以理科背景为主。除此,民选制与任命制的区别,是更根本性的影响,但考虑到和谐的限制,此文并不就此展开。       因此,研究西方的政策取向,根据基本的经济学逻辑和经济规律,结合现状即可。而中国,则更多的是基于现状和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取向,更确切地说,是利益主体基于对现状的认识和理解,经过博弈后,出台相关政策。       说得再明白点:对于西方的经济政策预测,以长线思维为主,而对于中国,则以跑短线的散户式思维为主。       比如,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西方一直都很重视,而中国,只有当连续干旱把水利建设落后的问题充分暴露后,才会重视。       因此,在2010年,当我从旱区调查回来,我断定下半年必出鼓励水利建设的政策。       如果这种分析已成过去,那么,我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对未来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       路线一: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民企资金收紧、倒闭——生产供应减少——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硬着陆       路线二: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不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硬着陆       通过这种路线分析,一切变得清晰起来,无论货币政策紧缩还是宽松,其结果都是通货膨胀更加严重,最终走向硬着陆。       这样,就不需要用“如果会怎样”这样的语气来预测未来的方向,而是非常肯定的。因为,在“货币超发”前面是“政府主导投资”,只要政府投资主导经济这一根本前提不变,结果是注定的。这个路线图具体应该是:       路线一:政府投资主导经济——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民企资金收紧、倒闭——生产供应减少——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硬着陆       路线二:政府投资主导经济——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不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硬着陆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把不确定性的因素,变成了确定性。       那么,能否再进一步分析?       可以。       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调整。       那么,何时调整?       调整的时间取决于政府对民营企业倒闭问题的认识,而这一点,可以“沿着历史的足迹”(大道至简之十),对照2008年时的情况,得出大致的时间段。如果对中国经济政策的了解再深一点,这种判断还可以不断精确下去。       因此,理论上来讲,每个人都是可以走在政策前面的。                       于2011年6月17日早上 附:广州、深圳签售活动预告       为了答谢《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的读者,同时也由于书价把广告费用等压缩掉了,与出版社有合约在先,6、7月份我会配合磨铁图书在全国搞一些签售活动。 6月18日(周六) 上午10:00 广州购书中心六层尚文馆 (广州市天河路123号) 6月19日(周日) 下午14:30 深圳中心书城(南台阶) (广东深圳福田区福中一路) 链接:哈尔滨新书发布会花絮(60张照片)   链接:大道至简之十一:超越才有境界       链接: 大道至简之十:沿着历史的轨迹 链接:曹建海:我以我血荐轩辕(新书序言) 链接:刘广元:在震撼中感悟大爱之美(新书序言)   链接:周洛华:深怀悲悯的金融战略家(新书序言)      链接:乔良:悲壮的先知——序时寒冰《经济大棋局》 链接:大道至简之九:周期的实质与投资机会 链接:贵州贫困山区助学(视频,含20分钟演讲) 链接:爱心图书馆捐赠及游嵖岈山(35张照片) 链接:云南二次爱心捐助行动(含30张照片) 链接:云南抗旱救灾感悟(含44张照片) 链接:  贵州助学·感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