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

云南二次爱心捐助行动(含30张照片)

云南二次爱心捐助行动(含30张照片) 时寒冰 2010年4月23到26日,曾经听过我演讲的部分朋友,在周红权先生的组织下,在云南进行了第二次爱心捐助行动,再捐建了28个水窖,加上我此前捐助的水窖,总数达到了50多个,三角村村民的蓄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另外,他们还给孩子们捐赠了新军用棉被及文具盒、笔等学习用具。他们同时检查了我上次所捐建的水窖的建设情况,有的已经建好,有的正在建造。我此前给猴街小学捐建的水窖也已接近完工,孩子们以后用水会便利很多。 我们无力改变世界,但可以为弱者送去关怀和希望。当环境日益冷漠,让我们用爱心守护住最后的温情!爱心是可以默默地传递的。这些奉献爱心的朋友一再要求不公布捐助者名单,我在这里不公布全名。向这些朋友深表感谢:益贵、亚东、小颖、剑峰、树琪、洁华、彩琪、焱红、建喜、峰青、小舸、廼孚、小晓、小琴、艳琴、晓东、红权、元华、小依及康姐朋友朱总、朱太 以下部分图片记录了他们(部分朋友去了现场,大部分捐赠者因时间问题未能成行)的一些行程: 图片01(下图):为下列村民新捐赠的28个水窖。 图片02(下图):这次捐赠活动仍然采用我上次的方法,先支付2.8万元,等水窖开工建设,再支付余款2.8万元,以确保资金全部用于水窖建设。余款由云南润土互助组暂时保管和监督。 图片03(下图):热情的老人。 图片04(下图):商量建水窖的方案。 图片05(下图):大家一起讨论,村民们热情地拿出当地的土果子招待大家。 图片06(下图):刚刚拉回来的建水窖的水泥,正在卸载。 图片07(下图):建造水窖的沙石。 图片08(下图):水窖建好以后就不需要这样辛苦地跑山路去拉水了。 图片09(下图):这次捐助活动有女同胞参与,所以,做事更细心。当发现孩子们的被褥比较单薄、破旧后,他们立即去买被子。为了买到质量好的,他们连续跑了多个商店进行比较。这是第一家。 图片10(下图):货比三家之二。 图片11(下图):货比三家之三。 图片12(下图):再比较。 图片13(下图):最后确定买这一家的军用棉被。 图片14(下图):一捆一捆地装上车。 图片15(下图):装好车,全部运到学校,发给孩子们。下图是装棉被的卡车。 图片16(下图):给孩子们挑选文具盒。 图片17(下图):把文具盒装箱。 图片18(下图):给孩子们买的笔。 图片19(下图):文具盒与笔用越野车运到学校。 图片20(下图):孩子们排队领取文具盒和笔。 图片21(下图):可爱的孩子们。 图片22(下图):拿到文具盒后很高兴:) 图片23(下图):爱心人士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图片24(下图):合影结束了,孩子们却不愿意离开,依依不舍地看着爱心人士离去。 图片25(下图):部分爱心人士的合影。 图片26(下图):我上次捐赠的水窖,这个已经完工。 图片27(下图):选的好材料,质量非常有保障。 图片28(下图):这是一个完全建造好的水窖。 图片29(下图):我上次给孩子们捐建的大一些的水窖,正在建设中。 图片30(下图):这个水窖的施工正在进行中……为了使孩子们的用水更安全,我捐赠时在他们预算基础上增加了2000元,以确保做到最好的质量。 链接:三剑客向高房价宣战郑州行感言 链接:云南抗旱救灾感悟(含44张照片) 链接:贵州助学·感悟 链接:无题 链接: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总结之四 链接:幼儿园、抢房女:社会病入膏肓 链接:五月大决战:通胀如虹 链接:郎咸平时寒冰视频之8:聚焦产能过剩(2010年5月10日)【视频】 链接:郎咸平时寒冰视频之7:追问房屋质量(2010年5月09日)【视频】 链接:郎咸平时寒冰视频之6:解读楼市调控(2010年4月26日)【视频】 链接:郎咸平时寒冰视频之5:揭秘股指期货(2010年4月25日)【视频】 链接:郎咸平时寒冰视频之4:中国股市趋势(2009年11月22日)【视频】 链接:郎咸平时寒冰视频之3:中美楼市比较(2009年11月21日)【视频】 链接:郎咸平时寒冰视频之2:迪斯尼落户上海(2009年11月15日)【视频】 链接:郎咸平时寒冰视频之1:再谈创业板(2009年11月14日)【视频】 链接:五月决战,无硝烟的残杀 链接:五月 链接:“资源为王”第二阶段(含投资、货币、趋势等问题) 链接:惊人的财富损耗与生命损耗 链接:大道至简:如何准确把握趋势(视频) 链接:央视:地产三剑客论房价上涨真相及住房投资(视频) 链接:从经适房看房价上涨根源(视频+照片) 链接:三剑客深刻剖析中国房价真相(视频) 链接:福利房揭开房价成本真相 链接:【长文】旱灾真相实地调查(上部) 链接:【长文】旱灾真相实地调查(中部) 链接:【长文】旱灾真相实地调查(下部) 链接:殇——纪念一条被死去的鱼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Read More

莫之许:线上线下的评论生涯

屈指数来,从事评论生涯已经10来年了,有意思的是,从一开始,我的评论生涯就是双面的,既在传统媒体上发文,也在网络平台上发帖,因缘际会,不仅开了网友办报的先河,10余年来始终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也在网络上一路走来,经历了由BBS而博客,再到如今的微博客(Twitter)的网络评论生涯。     当我应聘为《华夏时报》的评论部主任时,尚未在任何新闻单位供职过一天(此前在《战略与管理》杂志做编辑),甚至一共也没有写过几篇评论文章,但是,作为一名网络中的评论人或者说跟帖手,已经给不少论坛留下过足迹。受命组建评论部,我立刻就将目光投向了网络,试图从中招兵买马。     很快,以网友为主体的《华夏时报》评论部组建了起来:西祠胡同“锐思评论”斑竹安替、《中国》网刊主编时寒冰、万科论坛“思想评论”斑竹秋风、中青论坛 “麻辣烫”斑竹魔鬼教官、西祠胡同“思想的境界”斑竹柴子文等一干网络活跃人士聚集到了一起,负责《华夏时报》每日两个版面——新闻分析和每日评论,以及社评的撰写和编辑。有人戏称,这是自有网络以来首个网友办报团伙,而许多传统媒体人士也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这些半路出家的网友们。     因为没有编辑审核,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对于尚不习惯网络环境的受众而言,难免晕头转向,进而心生厌倦乃至退意。好处则是敏感、尖锐、敢于突破既有的限制,相比起传统媒体上那些四平八稳、一咏三叹的老式文章来说,具有更强的冲击力,也蕴涵更多的知识量,年轻好学同时又熟悉网络的新一代读者,更喜爱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发扬网络表达的优点,而避免其弱点,就成为我们这个网友团队能否做出点样子的关键,好在大家本属网友,很容易就将匿名社区的论辩风格带到了现实生活中,所谓评论部其实也就是俱乐部,在成天无休止的讨论乃至争吵中,一篇篇稚嫩但同时又不无敏锐、鲜活的文章被炮制了出来。     如今,近10年过去了,这个团队的几乎所有人依旧活跃在当代中国的评论舞台上,这足以证明,网友介入平面媒体并非没有生命力。相反,自那以后,由网络而平面,由线上而线下,成为许多新锐媒体人的共同轨迹。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这也表明,自20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了两个不同但又交叉互动的话语空间,无论是内容还是人员,都持续在这两个空间中流动。     在网络时代一开始,许多评论人都学会了身兼两职,既在平面媒体发稿,也在网络上发帖。早期这么做最成功的可能要算是中青论坛青年话题的斑竹李方了。李方既是中国青年报评论部的资深编辑,受欢迎的评论人,同时又在青年话题上以斑竹日记的名义发帖,左右逢源,帖子点击率之高,青年话题论坛人气之旺,一时无两。     但是,这样的双重状态很快就由早期的左右逢源变为了左右为难。2002-2004年间,我最喜欢去的BBS是天涯社区的关天茶社,很快我就发现,由于平面媒体的题材和尺度所限,就算是自己比较得意的平面媒体作品,在这里也很难得到反响,相反,只有那些紧贴网络热点和论坛趣味,同时比较尖锐敢言的帖子,才会受到一定的关注,这表明,就在网络言论空间诞生后没几年,在平面媒体的“建设性”要求和更开放的网络言论尺度之间,已然呈现出了相当的落差。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如何适应这一落差,不能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一味追求尺度,则可能有不少文章难以发表,如果以发表为优先,在网络上则少人问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种新的网络传播工具博客随着木子美的横空出世,大行其道了起来,许多评论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工具。博客的特性给了那些不愿意舍弃网络话语尺度的评论人“一鱼两吃”的可能:在博客中发布全本,而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经过编辑删节的“洁本”,成为一种通行的做法。这种做法既兼顾了平面发表后再经商业网络转载的影响力,又保留了网络话语尺度的锐利,因此广为流行。     但是, “一鱼两吃”也有内在的张力。尽管传统媒体与网络空间之间有互动,但也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落差,这种落差首先体现在题材上,相当多的题材很难在传统媒体上加以讨论;其次,也体现在话语方式上,时评比之杂文固然更加言之有物,但在所谓“建设性”的旗号之下,也越来越沦为平庸的重复。但是,相对而言,在影响力上,传统媒体依旧保持着相当的优势,《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这样的传统媒体,不仅本身拥有相当的固定读者,更与门户网站有着固定合作,一经转载,受众面更有巨大的放量,选择以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对于自身影响力的放大更有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以平面为主还是以网络为主,就成为了影响力和尺度之间的一种权衡。     不少出自网络的评论人,刚开始尚能两头兼顾,渐渐地,或许是稿约甚多,又或许是兴趣转移,就将重心放在了传统媒体上,而逐渐淡化了网络写作和论战。即使没有彻底放弃的话,如我的朋友秋风、孤云、五岳散人、十年砍柴等人,渐渐地,个人博客成为了存放已发表文章的平台而已。也有些人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如曾经与秋风同在一个评论部的安替,就将网络写作和论战放在了更为优先的位置,成绩也很显著,其个人博客获得了德国之声的博客大奖,由其担任发行人的国政刊物《纵横》也有相当的订阅量和不俗的影响力。     其实,选择以网络写作为优先并不意味着放弃平面媒体,而只是一种优先顺序,意味着更看重话语尺度的保持,也更看重基于网络空间的敏感、尖锐,更看重依托网络空间的突破。以我为例,从2004年开始,就更多地以网络为优先的评论平台,从2006年开始,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设在牛博网的博客之上,而较少直接为平面媒体写作,当然,也有相当的博文经过编辑加工后,得以在传统媒体发表。     相对于平面媒体,在一开始,个人博客会在传播上遭遇到瓶颈,但博客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在博主和读者之间建立较强的联系,形成一种可以积累的传播关系。对于评论人而言,博客还提供了一个沿时间线而积累的脉络,可以供人检验其评论水准,因此,对于评论人而言,开设个人博客也是一种有效传播。著名专栏作者连岳在牛博网开设的博客,很轻易地就过了千万点击,更不用说韩寒在新浪开设的博客了。     随着Twitter这样的工具的出现,评论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了,如果说个人博客还像是一本私人杂志的话,Twitter更像是一家私人电台,这种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传播网络,可以在瞬时间将观点传播放大无数倍,简直就是评论人的天然扩音器,很难割舍。自去年以来,Twitter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一网络平台,取代了此前的博客空间。相当多的文章都是首先在微博客上讨论和引起反响后,再发表于博客和平面媒体。     当然,限于140字的字数,微博客并不能彻底替代文章。此外,网络话语空间与传统媒体仍将并存下去,对一个评论人而言,接下来很可能要同时辗转于三个空间,既要在微博客上零距离地接触与传播,又要在博客里以较为完整的方式表达观点,同时还要尽量通过传统媒体向全社会传达意见。短短10数年间,我的评论生涯就在上线下线中完成,而当代中国的评论空间,也由曾经的一维,成为了如今的三维并存。

Read More

五月大决战:通胀如虹

五月大决战:通胀如虹      时寒冰
    5月是注定的一个时间节点。我此前在做推导的时候,发现5月是唯一个次次都出现的节点。3月30日,我在《“资源为王”第二阶段(含投资、货币

Read More

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总结之四        时寒冰
    研究趋势是一件充满挑战和趣味的事情。    我深信,很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但是,对于趋势的判断尤其提前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