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是《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此后自2005年起“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 ”。 其共同标准为: 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南方人物周刊50人名单 经济学家:茅于轼、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江平、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朱学勤、秦晖、吴思、许纪霖、丁东、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郑也夫、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北岛、李敖、龙应台、王朔、林达夫妇、廖冰兄、陈丹青、崔健、罗大佑、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王选、高耀洁、阮仪三、梁从诫、方舟子、袁岳 传媒人:金庸、戴煌、卢跃刚、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杨锦麟、鄢烈山、薛涌、王怡 另有向六位已故的公共知识分子致敬:殷海光、顾准、王若水、王小波、杨小凯、黄万里 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政右经左版 2005年 艾晓明 北岛 陈丹青 陈永苗 崔健 崔卫平 崔之元 杜维明 范亚峰 甘阳 高行健 贺卫方 胡舒立 季卫东 蒋庆 康晓光 郎咸平 李敖 李昌平 李银河 梁从诫 林毓生 刘军宁 刘小枫 茅于轼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石勇 孙立平 汪晖 汪丁丁 王怡 王力雄 王思睿 王小东 温铁军 吴敬琏 吴思 谢泳 徐贲 徐友渔 许纪霖 许志永 鄢烈山 余英时 张卫星 张祖桦 朱学勤 毕淑敏 陈璧生 陈奎德 陈明 陈映真 程晓农 程映虹 戴晴 杜光 樊百华 樊纲 冯崇义 傅国涌 高全喜 汉心 何怀宏 何清涟 胡平 江平 金观涛 旷新年 李志宁 林行止 刘自立 龙应台 卢跃刚 摩罗 秋风 任剑涛 史铁生 滕彪 王开岭 王朔 吴国光 吴稼祥 萧功秦 萧瀚 笑蜀 熊培云 杨帆 于建嵘 于仲达 余杰 余华 余世存 袁伟时 张五常 赵启强 郑也夫 仲维光 周国平 2006年 柏扬 曹思源 陈鼓应 陈平原 陈彦 陈志武 丛日云 党治国 邓晓芒 邓正来 丁东 丁学良 董桥 范曾 冯骥才 傅正明 高尔泰 高一飞 葛红兵 巩胜利 顾肃 韩德强 何光沪 何家栋 何清涟 贺卫方 胡鞍钢 胡星斗 黄翔 黄钟 江宜桦 康正果 郎咸平 雷颐 黎鸣 李大同 李欧梵 李远哲 廖晓义 林达 林牧 林贤治 刘洪波 刘擎 刘小枫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彭志恒 浦志强 綦彦臣 钱乘旦 钱颖一 秦耕 秦晖 邱立本 任不寐 任东来 沙叶新 沈志华 盛洪 孙立平 唐德刚 陶东风 田奇庄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克勤 王蒙 王绍光 王晓华 王焱 王友琴 王元化 吴冠军 肖雪慧 谢选骏 徐友渔 阎连科 杨东平 杨炼 杨玉圣 杨支柱 姚国华 易大旗 俞可平 俞梅荪 余英时 袁伟时 昝爱宗 章立凡 张千帆 张思之 张星水 章诒和 郑义 郑永年 朱大可 资中筠 左大培 2007年 艾晓明 安希孟 包遵信 残雪 曹长青 查建英 陈晓律 崔卫平 戴煌 单少杰 单世联 党国英 狄马 丁抒 丁一一 多多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华 高耀洁 国亚 哈金 洪朝辉 胡发云 周瑞金 季卫东 姜戎 金恒炜 金耀基 李柏光 李凡 李劼 李零 李泽厚 李志宁 梁燕城 梁治平 林毓生 刘军宁 刘松萝 刘苏里 刘自立 卢雪松 卢周来 罗中立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摩罗 莫少平 牟传珩 潘知常 丘成桐 秋风 邵建 邵燕祥 石元康 宋永毅 孙隆基 王康 王思睿 王学泰 王怡 韦政通 吴稼祥 吴敏 吴思 晓剑 谢韬 谢有顺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许纪霖 许倬云 薛涌 杨继绳 杨奎松 杨显惠 杨锦麟 姚洋 余世存 余习广 袁剑 袁鹰 张博树 张灏 张鸣 张耀杰 章诒和 赵鼎新 仲大军 周冰心 周策纵 周瑞金 朱华祥 朱凌 朱维铮 朱学勤 朱正 2008年 艾未未 柏杨 北岛 曹思源 长平 陈丹青 陈奉孝 陈桂棣 陈家琪 陈奎德 陈小雅 陈彦 陈志武 程益中 程映虹 戴晴 丁学良 杜导正 杜光 冯崇义 甘阳 郭国汀 韩寒 汉心 郝劲松 何清涟 贺卫方 胡杰 胡舒立 胡星斗 贾樟柯 简光洲 郎咸平 李大同 李和平 李欧梵 李炜光 李银河 连岳 廖亦武 林达 林贤治 凌沧洲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莫之许 南方朔 彭志恒 浦志强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丘岳首 邱立本 冉云飞 沙叶新 沈志华 孙立平 唐德刚 滕彪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建勋 王力雄 王元化 巫宁坤 吴冠中 吴国光 吴敬琏 吴祚来 夏志清 萧雪慧 笑蜀 谢泳 徐友渔 许志永 杨国枢 杨恒均 姚监复 易富贤 于浩成 于建嵘 余杰 余光中 余英时 袁伟时 远志明 张博树 张成觉 张思之 张祖桦 章立凡 郑也夫 郑永年 周其仁 朱大可 资中筠 邹恒甫 2009年 艾未未 艾晓明 北村 北明 贝岭 卜大中 柴静 陈子明 程晓农 崔卫平 丁抒 杜维明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名潞 高希均 高瑜 顾肃 郭罗基 哈金 胡平 季卫东 江平 江艺平 蒋彦永 雷颐 李昌平 李凡 李方平 李劼 李劲松 李筱峰 梁文道 林希翎 林毓生 刘道玉 刘军宁 流沙河 刘晓原 龙应台 卢跃刚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孟浪 茉莉 莫少平 裴敏欣 丘成桐 秋风 任剑涛 邵建 孙文广 唐德刚 万延海 汪丁丁 王光泽 王俊秀 王人博 王绍光 王天成 王焱 王怡 吴稼祥 吴青 吴思 夏业良 萧功秦 萧瀚 谢国忠 谢韬 谢选骏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徐唯辛 徐晓 徐友渔 许纪霖 许良英 许小年 许知远 许倬云 杨东平 杨继绳 杨炼 杨鹏 杨支柱 俞可平 余世存 展江 张大军 张鸣 张千帆 周舵 周勍 周瑞金 周泽 朱立熙 朱学勤

阅读更多

[转载]文集首发式:感动与感谢

原文地址: 文集首发式:感动与感谢 作者: 易中天   《易中天文集》首发式见证人合影。后排左起:全国政协委员陶斯亮、法学家江平、经济学家茅于轼、历史学家资中筠、教育家刘道玉、叶选基、胡德平;前排左起:法学家张思之、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法学家贺卫方、学者易中天、新浪网总编辑陈彤    《易中天文集》首发式精彩视频集锦   昨天,也就是 2011年5月22日下午,上海文艺出版社和新浪网,在北京御园汇会所联合举办了《易中天文集》的首发式。   让我极为感动的是,84岁高龄的法学家、大律师张思之先生,82岁高龄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和夫人赵燕玲女士,81岁高龄的法学家江平先生、历史学家资中筠先生,78岁高龄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以及叶剑英元帅之侄叶选基先生,陶铸副总理之女陶斯亮女士,胡耀邦总书记长子胡德平先生,都亲临现场,见证首发,刘道玉先生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真让我受宠若惊!   实际上,这八位见证人,都是我一向极为崇敬的前辈或长者。他们的到来,是我受之有愧、终身难忘的荣耀。更让人感动的是,八位老人和其他嘉宾一起,坚持两个半小时之久,全程见证了整个流程。这太不容易了。在此,我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没有想到的是,合影留念时,按照原定的方案,是八位见证人站成一排,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征、新浪网总编辑陈彤、主持人和我,蹲在前面。然而,最年长的张思之先生,却也坚持要蹲在前面。恭敬不如从命,只好如此。不过我想,这将成为一张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照片。   因故不能出席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以及我的好朋友姜文、李承鹏、韩寒,则发来视频祝贺。吴老的视频,是在上海录制的。据工作人员说,当时吴老正在给中欧商学院EMBA学员讲课。课间休息的时候,81岁高龄的吴敬琏老先生,从容坐定,娓娓道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不但让人肃然起敬,而且让我们感到惊异、惊叹、惊喜!   我的好朋友、法学家贺卫方友情客串,担任了首发式的主持人。他的主持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儒雅风趣,让人叹为观止!我谢谢卫方!   到会祝贺的其他嘉宾,也都是我素来敬重的人。仍以年龄为序,他们是:政论家马立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秦晓,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何迪,哲学家邓晓芒,文献学家李零,教育学家杨东平,出版家贺圣遂,历史学家秦晖,历史学家吴思,历史学家张鸣,企业家冯仑,媒体人万卫,社会学家于建嵘,出版家刘瑞琳,批评家五岳散人。他们的光临,以及在现场发表的精彩谈话,为首发式平添了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含量。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正在青岛调研的于建嵘先生,特地匆匆赶来,又在会后匆匆飞回青岛,连晚饭也没顾上吃。如此仗义,实当涌泉相报!   因故不能出席,但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历史学家雷颐,歌唱家王宏伟,媒体人柴静。我已将全套签名本《易中天文集》分别寄给了他们,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发表的讲话,感谢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文集责任编辑赵南荣的光临,感谢海淀区西苑小学李一桢同学向我献花,感谢许多媒体的朋友参加和报道首发式,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和新浪网所有的工作人员,还有Mix match乐队,他们真是棒极了!   专题地址: http://book.sina.com.cn/z/yztwj/index.shtml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民国初年官方的尊孔读经

(宋石男 刊于今日南方都市报,见报署名为“四一”)   按常理度之, 1912 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就像是给儒家出示了红牌,儒家制度就此出局,儒家文化则进入博物馆。因为中华民国建立在以约法与议会为代表的新型现代文明之上,儒家不再是权力运行的逻辑依托,也不再是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来源。奇怪的是,这种推理并不成立。在民国初年,尊孔读经的潮流堂皇而行,政治上的推动者为国家元首或地方军阀,文化上的组织者则是各怀心事的遗老遗少或社会名流。 就中央而言,袁世凯是推行孔教最力之人。 1912 年 9 月,袁世凯发出《尊崇伦常文》,表白对孔子的爱慕,且支持成立孔教会; 1913 年 6 月,袁世凯发布《尊孔令》,次年 9 月又颁发《祭孔令》,并由袁世凯亲率百官,进行民国首次官方祭孔活动; 1915 年的《国民学校令》中,以法律形式确定读经在学校的地位。至此,官方倡导的“尊孔读经”运动初步体制化。 论者常以为袁世凯推行尊孔乃是为帝制复辟开路,如鲁迅就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制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在我看来,袁世凯尊孔固然有称帝的个人野心,但也有维系政权运转、国家稳定的考量。辛亥鼎革,新政权面临意识形态危机,旧有的儒家文化看上去正在断裂,新晋的西方现代政治文明又未真正深入黎民之心。对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底层民众而言,所谓宪政共和,无异于天外飞仙,他们对之不可能有深刻了解,也未必有炙热情感。国人共识或曰共同信仰的缺乏,让袁世凯陷入深深的焦灼中,他说:“今之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 在这种时候,他只能把目光投到传统中去,希望借孔教之魂,为新政权开路。因此,他才会不遗余力地攻击共和,称“民国肇造,年少轻躁之士,误认共和为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为幸福。纲纪隳丧,流弊无穷”,只有“讲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以提倡天下”,才可“挽回薄俗等情”,将“中华立国”归结到传统儒家伦理之上,以为“政体虽更,民彝无改”,只有儒家才能安天下、治中国。 袁世凯以后的地方军事强人,也莫不鼓吹尊孔,以作为治理术中的重要一环。如 1920 年直系军阀、畿卫戌总司令王怀庆在万国道德会上发表尊孔读经演说, 1924 年山东督军郑士琦等上《为转请明令读经并崇祀孟母致大总统呈》。更典型的是奉系军阀张宗昌,他在山东大搞尊孔读经,与孔子后人孔令贻结拜兄弟,精印儒家《十三经》广为散发,更令各学校读经,对孔子顶礼膜拜。 1925 年 8 月,张宗昌在曲阜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放话说:“这些年,有人要打倒孔家店,我看是打不倒的。现在我想拨一笔款,重修孔庙寝殿,修完这里再修奎文阁。打的让他们去打,修的咱们还是要修。”可见虽经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在军事强人的统治中仍延续着民国初年尊孔读经的逆流。 军事强人在庙堂之上提倡尊孔读经,遗老遗少则在民间结社相应。 1912 年以后,相继出现了孔教会、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尊孔团体,《不忍》、《孔教会杂志》、《经世报》等尊孔报刊,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孔教大学。在诸多尊孔团体中,以孔教会影响最大、存活最久。 1912 年 10 月,康有为授意其学生陈焕章等在上海成立孔教会,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 1913 年夏,陈焕章从沪至京,在太仆寺街衍圣公府内设立孔教会事务所,并开始一场国教请愿运动,试图在宪法中规定孔教为国教。终因各界人士尤其是宗教人士的反对而未果,仅于宪法草案中加入“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一条。袁世凯称帝闹剧后,孔教会又展开新一轮国教请愿运动,康有为在 1916 年 9 月上书总统,要求“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复祀孔子之拜跪明令,保守府县学宫及祭田,皆置奉祀官”。康有为甚至称,中国人如不拜孔子,则留此膝何用?当然,第二轮国教请愿运动仍以失败告终。      学者袁伟时评价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的尊孔运动是一次“狭隘文化民族主义大发作”。何以言狭隘?看看他们这些言论就知道了:“孔子之圣智,超越大地诸教主”、“中国之文明冠绝全球”、“经为万世法,而孔教能统一全地球”、“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孔教而能统一全地球,是当时就有在全球遍布孔子学院的奇想了么? 以今日眼光视之,民国初年的尊孔读经乃至请定孔教为国教的运动,是要将中国变成儒教国家,实现政教合一,以巩固军事强人的统治,顺便也满足遗老遗少的“狭隘文化民族主义”。但这注定会失败。中华民国的缔造,是基于宪政共和的要求,是为了让中国人走上通向法治、民主、自由之路。独尊儒家恰恰是对共和之路的反动。若不肃清与儒家息息相关的宗法专制残余,公民的自由、平等关系怎么确立?而讲求三纲五常,以等级秩序、礼法约束为核心的儒家,显然不能支持以权利、法治为本位的现代民主政体。 值得警惕的是,儒学尽管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但也饱含神学气息,如李慎之所言,“从孔孟起,儒学就把天或道与人事相联系,特别是从董仲舒开始,把皇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概念天或者道具体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套颇为完整而又精微的理论,使皇权具有神圣的意味。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因此,所谓儒教中国,也可视作“政教合一的专制主义中国”。 1912 年 2 月,蔡元培在《教育杂志》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文中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自由思想相违。孔子之学术与后世所谓儒教、孔教当分别论之”。这话相当透彻,孔子之学术与儒家不能等同,儒家与儒教更不能等同,谁如偷换概念,从文化思想上的尊孔,一步步推演成治理术,那就注定是一条危险之路。尊孔在治理术的应用中,有时又会以另一种极端的形式出现,那就是批孔。学者李零说得好,“现代的尊孔和批孔,其实是欢喜冤家,白天吵架,晚上在一个被窝里睡”。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应不至于再轻易落入尊孔或批孔的治理术的彀中了。

阅读更多

余世存:千百之十的汉语思想

从政法系到宪政中国,从次法西斯社会到后改革时代,从维权到围观,从NGO到法律救助,从河蟹到草泥马、神马……今天是以行动来表达的,写作也是一种行动表达。任不寐、摩罗、杜导斌、高智晟、郭飞雄、胡佳、刘晓 波……各自彪炳一时,孙志刚、杨佳……则已经成为英烈,范亚峰、余杰、王怡、傅国涌……在上帝的慈怀里有着卑弱而坚韧的力量,莫之许、冉云飞、谭作人、陈 云飞、许知永、滕彪、蒲志强、夏霖……则一直示范着短兵相接的人生社会正义……这种人格和知识论的一个历史成果,即刘晓波、张祖桦等人发起的宪章运动,一 度检验了大陆中国的国民心地或仁人志士素质,在08年中国奥运随喜里发声而让官产学扫兴,这个运动迅速被权力定格,成为大国小民时代的禁区。

阅读更多

大家谈中国:痛论中国式的教育

中国人为孩子上学,大把付钱已压得喘不上气来。 北大学生因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脸有高兴表情,遭到领导约谈,人称之谓”表情罪”。部份学生因聚集吃饭喝酒也被定为庆祝”醉饭”(罪犯)被取消奖学金。学生们奇怪,脸上的表情和在饭店吃饭,领导怎么会知道,肯定有同学在为领导当特务、情报员。这种卑劣的行径,造成在中国大学里,恶劣的恐怖心理境况。 我不仅痛心中国的教育,更痛恨中国出卖自己灵魂的教育人。中国的高等学府,落到今天这样悲惨可怜的地步,可想而知,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也自然就如李零文章(大学不是养鸡场)所写的,肉食鸡一样的大学生了:好看,低质量,而且还有小狗奴才。 我们祖先,中国教育之祖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格言”为人师表”,其意明确的告诫所有的教育人,为人之师,先要有正,义,的表率。 不尊重大学生,轻视有高等知识的青年,在大学里做违反社会、违反科学的傻事,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他们不是容易欺骗,无知的普通人。不要只看表面上,大学生不说不字,他们心里,可明白清楚得很。 我这是在替执政党着想,赶快把大学里的公安、国安,宣传部取消,让高等学校有一个干净、安全、和平的环境。政治课可以上,可以开,就看你有没有本事,能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真正说服大学生。如果像刘云山那样,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对大学生灌输,我看是要出笑话的。 中国向钱看的大环境在影响教育。教育的小天地在为国家制造不成器的人材。学校成了养鸡场,成了做买卖、做生意赚钱的场所。中国人都为孩子上学,大把大把的付钱,压得喘不上气来。当老师的心里也不好受,良心和利益的这杆称,让许多教师在矛盾的痛苦下过日子,因为很多教师也有自己的孩子在上学。 学校是书香门弟,是最清白、最高尚、最受人尊敬的地方。学校又是人类最重要成长摇篮,是树人育人,使人成为”正人君子”,国家栋梁的地方。教育的重要不用我多说,只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关心,都为之大声呐喊。 鲁迅早在四十七年前就写下了不朽的《阿Q正传》,喊出了”救救孩子”。在纪念先生逝世周年之际,我写了”再论阿Q的子孙”,我也学鲁迅先生,喊一声”救救我们的孩子”。 注:《中国人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 按键 tougao@bbc.co.uk 读者反馈 又想培养出人才为国家效力,又怕人才知道的太多去国外。自相矛盾,活该么。 LFSDJ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你的意见反馈: 你的联络资料: 姓名: 国家、城鎮: 电邮地址: * 电话: 你的信息: 你的信息 * 总字数不超过300字: 0 免责声明 我愿意让网络制作人员与我联络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