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香港雜評 | 梁文道:Smoking European

【味覺現象】我非常不願意用一兩句簡單的描述去概括一個國家的文化及風格,因為這樣的描述太過粗陋,反映的往往不是事實,而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典型偏見。儘管如此,我還是忍不住要講一些美國人的壞話,而且還是最常見最平凡的那種壞話。 前幾天,瀏覽一個旅行網站,在論壇裏看見幾個美國人和歐洲人吵架,極有意思。他們在吵甚麼呢?原來起於一個美國遊客投訴歐洲人不顧他人生命安全,在地中海渡輪的甲板上抽煙。然後另一個人加入了,說他老在西班牙的小酒館裏遭到煙民「襲擊」,一晚下來,滿身煙味。他們七嘴八舌地投訴,比如說「雖然巴黎餐廳室內禁煙了,可街上還是有很多煙民,讓人吸不到一口新鮮空氣」。漸漸地,有人如此稱呼歐洲人:「those smoking European」。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歐洲人被惹毛了,迅極反擊。他們並不為自己那個「吸煙的歐洲人」名號辯護,反而斥責美國人的自大傲慢;如果受不了馬德里酒館的煙味,就滾回你們的老家吃漢堡吧。 這真是一場典型論戰,美國人罵歐洲人全是煙不離手的老煙槍,歐洲人罵美國人是目中無人的自大狂。沒錯,吸煙是很不好的習慣,對自己無益,於他人有害;可是你若看過這場小吵鬧,說不定你也會慢慢同情歐洲隊。因為有些抱怨吸到二手煙的美國遊客並不真的吸到二手煙,他們只是看到了二手煙。他們在渡輪甲板上見到有人吸煙,便本能地反感起來,覺得眼前有幫不顧公德的自私鬼。他們在巴黎街道上遠遠見到有人吸煙,胸口就不自禁地開始作悶””。這真是一夥脆弱善感的金絲雀。 齊澤克(Slavoj Zizek)好像說過,當代美國人的反煙運動其實是要在每個人的身邊建起一個無形的防護傘,也是自由主義「no harm principle」的極端演化。意思是他們深信每一個人都有不被傷害的自由,但甚麼才叫做「傷害」,卻是一個可以無限擴展的名單;簡單地講,只要讓我不爽,那便叫做侵犯到我的利益,就叫做讓我受傷了。至於其他人有沒有做某些事的自由,則是排在第二位的考慮,不比我不可受到侵害這個原則重要。煙是一種會瀰漫散透的無形之物,在他們看來,我身邊的隱形防護罩必須擴大到視力範圍的極限,這才能免除我的利益受到損壞。我只要看到你在下一個街口抽煙,我呼吸乾淨空氣的自由和權利就已經被你傷害了。而那些「smoking European」實在不該傷害我,儘管我是一個來自異地的遊客。我的隱形金鐘罩跟着我四處移動,去到那裏,便設防到那裏,不受任何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為「不受他人傷害的自由」是普世最基礎的自由,超越一切文化習俗。相反地,自由主義談包容差異,與他者共存的這個面向,倒不是這種美式心理的首要考慮。你有你的自由,只要不被我看到、聽到和聞到,我就可以接受。 依我看,這種美式心理的其中一個構成要件是防止「異味」侵害的防護罩。假如煙真是一種威脅健康的物事,因此對它立下防線還很有道理的話;那麼香水又該怎麼辦呢。繼反煙運動之後,美國最新興起的敏感是「香水敏感」。真的,愈來愈多美國人開始在媒體上投訴他人身上香水和古龍水的氣味「傷害到了我的利益」,這些人認為自己有「不聞到香水的自由」。於是有幾個郡縣立法,規定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禁止香水,也就是說你噴了香水出門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是很不尊重他人的表現。然後又有更多地方正在醞釀禁止任何公共場所使用香水的立法,這會不會是下一場始自美國的反煙運動呢?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聽說如此一種新論調:你有塗抹香水的自由,只要你不被聞到就好,所以你最好躲在自己家裏狂噴。 不過,躲在家裏就真是任由各種氣味爆發充斥嗎?當然不行,美國大眾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對各式氣味的極度敏感與執着。他們比任何人都關注「口氣清新」,所以發明了口香糖和漱口水,並且依然是這兩種產品的最大市場。他們又比任何人都擔心身體上的氣味,所以最普遍地使用止汗劑。他們認為洗完乾好的衣服都該有種特殊的「芳香」,因此乾衣機裏的柔順紙一定要帶着那股不變的氣味。為了建立一個非常潔淨的環境,他們使用各種化學產品排除一切被認為是代表不潔的氣息,同時又用更多化學產品營造出身邊種種代表清潔的氣味環境。久而久之,這竟成了全世界對化學氣味最依賴也最不敏感的國度,例如用來調配薯片「番茄口味」的那些調味劑。說了半天,這篇東西和飲食可有任何關係?有的。同為廣納移民的土地,何以澳洲近年在美食上的聲譽要遠勝美國?我一直懷疑其中一個理由是美國人太過排斥某些氣味的存在,又太過迷信另一些氣味的必要。為了達到目的,他們的嗅覺已經被束縛在一個高度人工化的無形保護傘下,再也聞不出(或者不願聞)丁點會讓自己不爽的陌生異味。

阅读更多

香港雜評 | 梁文道談港殖民文化:港人從未認同大不列顛身份

梁文道談香港,似乎已是老話題。但梁文道在「反蝗蟲」事件後談「重新認識南方,重新認識香港」,卻讓人不得不駐足。上週六,近千觀眾擠滿方所。講座晚上七點半開始,梁文道一路追溯「南方海洋中國」的變化。在他看來,「辛亥革命就是一場南方海洋中國的北伐」,而過去的一百年,南方海洋中國向北方重新輸入各種各樣的觀念和想法,構成一浪又一浪的衝擊。至於香港的「反蝗蟲」等事件,梁文道聯繫到香港最近謠傳內地人來拐賣香港兒童時說,「納粹興起前,德國也謠傳他們的純種小孩被日耳曼人掠奪去了,這背後的心理便是社會受到了威脅」。 2008年,梁文道寫下《 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自白 》,為香港回歸十週年建言,如今,又過去了四年。演講結束後,他與南方都市報記者談到了香港的今天。 香港的價值觀 南方都市報:講座中提到香港殖民和反殖民鬥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如何理解殖民文化? 梁文道:這個東西在香港從來沒有被認真梳理過。我覺得殖民文化遠比一般人所講的複雜,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就是一個殖民地的人民被教育成了要認同殖民國,不認同自己本來的身份;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的意思就是殖民地的被殖民者非常欽佩、崇敬、仰望殖民者;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的意思就是殖民者把自己的一套東西帶來本地,使得本地的這個文化徹底地被改造,乃至於接近了殖民者自身的文化。這三點都是錯誤的。 香港人不認同自己是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國民的身份,有趣的是英國人也不想你這麼認同,這是香港非常獨特的地方。香港屬於後殖民地時期,當初在威海,英國人來了之後首先建了一個大型建築,這個公共建築就是法院,這是告訴當地人,我們英國人的統治靠的是這個,就是法院。你不要說我來欺負你,我來壓迫你,我給你講法的。 大部分香港人是逃難來的,但他也不願意認同這個殖民族,他認同一種文化中國的概念,而且這個文化中國的概念可以表達得非常極端,甚至激烈。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李小龍到霍元甲,香港拍的一切武打片、武俠片我們不要忘記其中永恆不變的主題,那就是中國人用功夫打鬼佬。香港導演覺得我們中國人是什麼呢?中國就是功夫。一套傳統文化神秘的,對付你們這幫船堅炮利,真槍子彈,所以香港人是這樣的狀態。 第二點,我們以為他會仰慕西方殖民者,在香港我們有部分人會認為今天英文講得好,很是一回事,的確我承認在這點上香港被內置了一套關於語言的價值觀,覺得英文是最好的。英國從來沒有刻意同化香港,所以香港人學英文,學到英文是套工具語言,這就是為什麼香港沒有多少用英文寫作的好作家。相反你看印度這樣的地方出很多英文很好的作家,因為對他們來講英文不只是個工具,而是文化跟思考的一部分,是高雅文化。但在香港我們用中文,我們為什麼需要用英文來寫文學呢?所以你寫創作文學的頭號選擇就是你自己的語文。 最後,殖民時期香港的教育教學生中國歷史,但是彷彿把它當成別的國家歷史來教。而英國歷史他根本不教,他沒有教你效忠英女皇,也沒有教你要好好當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包括忠誠、犧牲、愛國、榮譽。那是非常獨特的一種教育,全世界不會有的。因為所有國家的教育再怎麼自由它都有一個公民教育、國民教育的部分。香港的市民理論上是最典型的市民,強調實際、利益的交易,這恰恰是香港人最核心的東西。英國的殖民造成了這個狀況,而且英國人有心有力或者是無心無力地推動了香港的這種實際的經濟掛帥的傾向。而且英國在香港實行了一套連英國都不會永遠實現的制度———所謂「放任經濟」。這些東西圍繞起來就構成了香港的價值觀。 年輕人在改變香港 南方都市報:2008年,你寫《 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如今是否有些許變化? 梁文道:我想講,最近幾年變了,這個變我覺得就是香港的年青一代非常不一樣,他們更多的是橫向聯結。這是因為「九七」後香港面對過好幾次大型的政治、經濟的危機,比如說「非典」等,這麼多事件,加上香港本土越來越拉大了貧富差距,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問香港到底是什麼?香港是誰的香港? 香港在變,香港在重新懷疑過去,而且重新定義什麼叫做香港。那麼在這個過程裡面主力就是這群年輕人,這群年輕人他們不再相信過去成功模式是現實的,那個模式是上一輩的人或者我這代人好好努力唸書,好好工作、努力往上爬,你有機會又聰明遲早有一天你能上到社會最頂端。做不了李嘉誠,都做李嘉誠之二、二副手這樣的。有一個社會流動的階梯,很清楚的。但現在年輕人覺得這個階梯並不存在,就算有他也不想這麼走。他們覺得不可能,你上不去了,它已經形成一個壟斷的差距拉大的格局。然後對於政治也是一樣,香港以前的年輕人說是政治冷感,只想賺錢。但今天香港年輕人的政治性卻濃烈過以前任何一代。那麼在這個情況下這些年輕人他們會有很多橫向的聯結,所以你會看到為什麼現有好多藝術家在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今天在香港你從事文化創作就等於意味著你必須要參加社會運動,在年青一代身上,他們整個途徑變了,在香港這幾年我看到最正面跟積極的變化就是說香港年青一代很有朝氣,很有希望,不知道前途如何,樂不樂觀,但他們想改變香港。 我該打的仗已經打過了 南方都市報:你自身的感受呢? 梁文道:我那時候的悲觀主要是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香港政府跟社會,跟經濟體制的不滿,我覺得這個體制對文化從來不友善,從來不幫忙,非常糟。而且我是有對比的,因為我曾經有十幾年時間寫很多談文化政策的東西,我跟朋友們的那些談論,甚至已經影響了台灣,而香港是寸步難進;第二我是覺得香港這個地方的文化人不必要再混在香港這個地方,這一點就不是那麼悲觀的事情,我在想像一種新的空間概念。 過去香港作家,總會覺得我就是香港作家,他很少想到我可以是個住在香港的中國作家。就等於蘇童他不會說我只是南京作家,不是中國作家,他是住在南京的中國作家。我換這樣的想法意思是說,我們可以住在香港、寫香港,但是舞台或者整個心裡面想的那個空間概念是擴及到整個中國的。為什麼不行呢?誰規定說紐約作家只能是紐約作家,或者巴黎導演只能是巴黎導演,卻不能是法國導演那不是很奇怪嗎? 過去,我看很多電影獎或者雜誌選中國最了不起的十個導演,一個台灣人跟香港人都沒有,為什麼呢?是不是因為侯孝賢、王家衛就一定比不上馮小剛呢?不是,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把你算進去。所以我那篇文章要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要算進去。我們要進入那個世界,但同時我也表達對香港整個主流體制的不滿,那種對它的憤怒。 我覺得今天情況沒有變,香港的政府、商界對文化的態度有一點點的進步,但其實不是太明顯。真正比較有希望的其實還是什麼呢?底下的市民百姓。就是我剛才講的那些年輕人,他們的變化,他們開出一片新天地。但是這也恰恰證明了我當年常講的一樣事情,我覺得我能夠為香港文化界做的事已經做完了,我想不到我還能做什麼,我盡力了。我該打的仗我打過了,那接下來該是下一代人去做。果然他們做到了我們當年做不到的事情,想到了我們當年想不到的事情。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梁文道:和內地朋友說香港政改–何谓功能组别?

“ 所谓 ‘ 功能组別 ’ ,就是香港立法会內那三十席代表不同社会界別的席次,例如 ‘ 工程 ’ 、 ‘ 金融界 ’ 、 ‘ 会计界 ’ 、 ‘ 地产界 ’ 、 ‘ 商界 ’ 、 ‘ 金融服务界 ’ 、 ‘ 工业界 ’ 、 ‘ 纺织界 ’ 和 ‘ 饮食界 ’ 。这三十个界的代表和地区直选产生的三十位议员享有同等权力;但一位地区议员代表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而一位功能界別议员则只要搞掂业内几千甚至一百多票就行了。 ”       一.          何谓功能组別?     每当有关香港政制改革的新闻传入大陆,就总会有人在网上留言,批评“怎么香港人以前不向英国争取民主,现在回归了才来争民主呢?”。每次看到這种言论,我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首先,它的前提是错的。香港人的民主运动成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早在英殖末期,今天台面上的民主派就经是当时十分活跃的政治人物了。所以说出这种话的大陆网民根本就不了解香港。其次,这句话把重点放在了向谁争取民主这个问题上面,而非争取民主本身;似乎民主运动本身没有內在道德价值,是非对错全看你是在向什么人争取民主。 这难道不是一种价的移位和错置?难道香港人在回归之后变得更加渴慕政制的民主化,就是不爱国了吗?说来令人神伤。九七以前,有些人担心未来的政治局面会变得更加闭锁;但也有一部分人深信在摆脱了一百五十七年的外来殖民统治之后,我们当家做主,中国人自己施行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实在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为什么香港政制改革會演成争论不断的艰难局面?又为什么反而引来部分內地同胞的非议呢?这件事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我们不妨从最为人关注的立法会“功能组別”说起。所谓“功能组別”,就是香港立法会內那三十席代表不同社会界別的席次,例如“工程”、“金融界”、“会计界”、“地产界”、“商界”、“金融服务界”、“工业界”、“纺织界”和“饮食界”。这三十个界的代表和地区直选产生的三十位议员享有同等权力;但一位地区议员代表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而一位功能界別议员则只要搞掂业内几千甚至一百多票就行了。 不只如此,某些界別的选民基础还不是个人票,而是公司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地产经纪虽然是地产业内的一员,但他并没有选举地产界议员的权利;真正有权投票选代表的是地产公司。比如说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它的董事局才有资格投下这神圣的票。这三十种界別到底是什么逻辑基础上区分的?从來没有人说得清楚。“商界”为何有两个代表?也没有人能提出合理的解释。至于“工业”和“纺织”,“金融”与“金融服務”为什么会各自分开;而“教育”又不按大、中、小学划成三张票;那就更没办法说明了。 我们只知道这些界別很容易形成网络,被少数人操控。比方说“会计界”,会计这一行的主要客户就是香港那几十家大财团,所以“会计界”的代表在做任何政治決定之前,都不能不看后者的脸色;又由于那些财团的生意夠大,橫跨多个领域,在几个界別里头都有投票权,所以有时候一个家族,就能影响好几个界別的选情。   二.香港政改中的殖民余孽   财团能影响到数个界别的选情,也就更加不要说这些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还是地区直选的选民。与此同时,立法会内还有分组点票的机制,任何一项议案的通过都是多数票决,且需得分别在“功能界别”与“地区直选”这两大傀儡各自得到半数以上的支持。它的毛病很明显,但我们还是再举一个例子来演示一下。比方说香港卖楼的方式一向为人诟病,广告宣传常常夸张不实,很多买家直到付交订款那一刻,都还不晓得自己买的房子究竟有多少实用面积。假设今天政府提出项保护消费者的法案,意图杜绝这些问题。再假设全港市民直选出来的那三十位议员也都很支持这个法案,全票赞成。可是到了“功能组别”那一块,只要有十五个议员反对,这项深孚民意的议案就会被否决掉了。换句话说,全香港数百万人意见在议会里头可以很轻易地被十五个只代表自己业界的议员推翻,而那十五个议员在这件事上很可能是几个超级财阀的代言人。 什么叫做以一敌万? 这就是最好的示范了。 为什么香港会有一套这么古怪不平等的议会制度?这还得从历史说起。历史上除了香港,只有两个政权实行过这套议会设计,那就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西班牙的佛朗哥。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这是种深受法西斯独裁政权与殖民帝国欢迎的制度。理由很简单,统治者不用那么麻烦地去讨绝大多数普通公民的欢心,它只要笼络几千个甚至几百个有财有势的人,就能牢牢掌握局势,方便得很。其次,那些有财富有地位的精英是当政者的潜在挑战力量,这套优惠他们的办法可以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同盟,巩固统治的基础,形成一种名正言顺的“官商勾结、精英共治”。 港英殖民政府借用了这源起于法西斯主义的策略,于是可以安心地把香港打造成一个它心目中的“经济城市”,表面上说是为了资本主义发展才把那么多的权益交给少数权贵;实际上却是要方便当年想在香港大赚其钱的英商,以及曾经对其非常效忠的后起华人富豪。 这便是今日香港政改争论的焦点了。立法会“功能界别”的存在不仅不合理,而且还违反了《基本法》所规定的“立法会最终达致全面普选”的目标。香港回归了,港人当然有权期盼它的改变,当然有权甩脱这套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殖民余孽”,所以民主派才会再三要求一个全面取消立法会“功能组别”的时间表。九七年前,我们一度听说这个目标将会在2008年实现的消息;然而到了今天,它却依然是一个有待奋斗的远果。 那些批评香港人“以前不同港英争取民主,回归才开始说要民主”的内地同胞们,你们是不是该帮忙想想,为什么一套港英年代的不民主制度居然可以拖到回归十多年后的今天呢?   (梁文道,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参与各种类型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曾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本文选入一五一十周刊第52期,周刊下载:)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特首选举ABC

1、现在我们说的“香港大选”到底在做什么? 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是为选出第四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将于2012年3月25日举行。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的选举,不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 2、不实行普选,那么2012年的特首是谁选出来的? 根据《基本法》附件一的修正案规定,行政长官由一个选举委员会根据《基本法》选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该选举委员会共1200人,循四大界别分组产生。   3、常听到的“功能界别(组别)”是指? 香港的功能界别制度设定于殖民地时期,当时称作“功能组别”。目前“功能界别”是指选举委员会中以行业为准的群体划分,一个界别下设若干界别分组。目前分为四大界别各38个界别分组,分别为工商、金融界(300人);专业界(300人);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等界(300人);立法会议员、区域性组织代表、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300人)。   4、什么人可以参选特首? 成为行政长官候选人,必须获得选举委员会至少150名委员提名,即总人数的八分之一,不设提名人数上限,而每名委员只可提名一位候选人,即不可能出现多于8位候选人的情况。此次参选的候选人有:唐英年、梁振英、何俊仁。一般被认为是唐英年与梁振英的“双英之战”。 行政长官的参选资格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没有外国居留权; -年满40周岁; -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 -未曾连任;   5、【候选人】CY是谁? 第四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候选人之一,梁振英(1954年8月12日)。大紫荆勋贤,JP(太平绅士),生于香港,籍贯山东威海,昵称CY。参选后多被媒体称为“狼”。前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行政会议召集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梁振英亦是戴德梁行亚太区主席。梁振英在香港回归前曾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2011年11月27日以“齐心一意 撑香港”为竞选口号宣布正式参选。 丑闻之一:唐英年在首轮特首选举辩论中指控梁振英2003年的高层会议上,提出缩短商业电台续牌的牌照时间,指他打击言论自由;再指控梁在2003年政府的高层会议讨论硬推《基本法》23条时,曾说过“始终一次要出动防暴队、催泪弹对付示威者”。梁振英批评唐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商台前节目主持郑经翰表示,曾听闻其中一个版本是当年担任行政会议召集人的梁振英要求缩短商台牌照年期,但他不肯透露谁向他披露消息。前商台一台总监梁文道亦表示,他曾从政坛中人听闻,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主张缩短商台牌照。但由于是二、三手消息,因此多年未谈及此事。 独立媒体(香港)发表声明,要求特首曾荫权交待商台续牌事件真相。声明中表示言论自由是香港作为一个廉洁、公正社会的基石。商台当年因为腰斩郑经翰和黄毓民两个时间评论节目,导致04年连续第二年五十万人大游行。而独立媒体(香港)也是在香港言论自由日益收窄的背景下成立,希望以民间力量,捍卫这空间。   6、【候选人】“猪狼之争”里“猪”指谁? 第四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之一,唐英年(1952年9月6日)。大紫荆勋贤、GBS(金紫荆星章)、JP,生于香港,籍贯江苏无锡,出身富裕的纺织业世家。从政20年,担任过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财政司司长、政务司司长。2011年11月26日以竞选口号“明天在你我”正式宣布参选。 相对梁振英被喻为“狼”,唐英年多被评论家形容为“猪”。 外界将唐梁大战比喻为“猪狼之争”。 丑闻之一:2012年2月13日,唐英年大宅被揭发地下僭建,最初唐辩称是工人“挖深了”,地库只用作摆放杂物。后来于2月16日晚上,唐英年及其妻郭妤浅召开记者招待会,承认有僭建地库。   7、【候选人】谁是泛民主派代表人? 何俊仁(1951年12月1日),现任立法会议员,屯门区议会(乐翠选区)议员,民主党主席。他于2011年10月4日宣布有意争取民主党和泛民支持参加特首选举。他于2012年1月8日胜出泛民主派初选,成为代表泛民主派的唯一参选人。2月14日,何俊仁以“公义香港  理想生活  向霸权宣战”竞选口号正式参选。   8、香港泛民主派、建制派怎么区分? 泛民主派是香港传媒及学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词汇,泛指支持香港推行民主及普选的政治和社会人物、组织。这批人由于抗争手法、路线及社会经济立场的不同而分裂为多个党派及团体,主要包括民主党、民协、公民党、新民主同盟、工党、社民连等党派。 建制派泛指通常拥护或很少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现有制度作出抨击和批评的政党和人士。建制派并非一个组织严密政治联盟,只是相对泛民主派的政治立场而言的而划分的派别,主要党派包括民建联、工联会、自由党等。   (本文选自一五一十周刊第52期,周刊下载:)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关键词:更强大的力量

【选荐】 梁文道,文化评论人。文章《城管到底维持谁的秩序?》收录于一五一十周刊第13期。曾参加Co-China“我在中国”论坛第十二期——从边陲看中国,Co-China X I•CARE(一):动物伦理与道德进步等。   推荐书目: 《 Freedom From Fear 》, Penguin (Non-Classics) , 2010 这本书收录了昂山素姬的一些文章,其中有关于缅甸文化的学术文章,是她在被监禁之前在英国时的研究。但整本书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被用作这本书书名的《Freedom From Fear》——《免于恐惧的自由》。 昂山素姬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很多缅甸人都熟悉有四种原因导致腐坏,第一 种是贪污,因为个人的欲念使得他脱离正确的道路;第二种是偏狭,观点和视野的狭隘使其偏离正轨;第三种是无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最后一种也是最恶劣的——恐惧,恐惧会摧毁我们的是非观,颠覆原本的是非观念和评判标准。 当人们恐惧因为说了某些话,做了某些事而失去工作、财富、地位或者亲人、家庭、自由的时候,恐惧就深深攫取了你,它甚至会让你觉得你原本相信是正确的东西一文不值。 掌权者恐惧权力的丧失,无权者恐惧权力的蹂躏。 如何才能免除这种恐惧?昂山素姬认为任何革命都必须是心灵的革命,我们应该培养一种无惧感,让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要被恐惧左右。因为一旦被恐惧左右,我们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来论】 张大军: 非暴力抗争靠什么才汇聚成二十世纪的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精神运动?非暴力抗争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底蕴到底是什么? 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哲学深入人心的中国,在唯物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笼罩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今天,在有着源远流长的道法自然思想的历史背景下,这是我们在中国提倡非暴力抗争之前必须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非暴力抗争的力量来自精神上的这种信念: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和价值的存在,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体制、文化或国家的一部分甚或附庸。这是无形的精神、信念、道德与有形的武器、组织和体制之间的决斗。非暴力抗争是主动的,而这种主动性只能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召”。 因此,非暴力抗争得胜的前提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精神觉醒运动。 (作者为《更强大的力量——非暴力抗争一百年》译者) 川叶: 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就听说一个词“信息时代”。在这个词的浸淫下长大,而又浑然不觉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未有这样一个传播技术如此高效的时代。人们知道传播,或者说交流(communication)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之一,这个根基已经完全变了,人类文明会因此而改变吗? 然而在这个时代,“改变”这个词已经是陈词滥调,改变又怎样呢,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 最近有一个叫《KONY 2012》的视频开始在网上流传,在我们上不了的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上,它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Kony是乌干达的一个反政府武装首领,是国际刑事法庭第一通缉要犯,犯下了严重侵犯人权特别是儿童的人权的罪行。可是乌干达以外,知道他的人非常少。而他一直逍遥法外。 一些美国人到乌干达后目睹了Kony带给乌干达人民的恐怖,结识了一些乌干达朋友。在这些乌干达人的请求下,他们回到美国后建立了一个组织叫“Invisible Children”,旨在给美国政府施压,最终让他们出动部队帮助乌干达人逮捕Kony,阻止这场没有意义的内战。 美国政府可不会去做这种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的事情。换句话说,乌干达既不是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重要合作伙伴,也不是美国产品的消费市场,乌干达人民的死活,为什么要美国公民的税款以及军队的安危来埋单呢? 从中国政府坚持的“原则”来说,这个问题也没得说,这是乌干达的内政,是不能干涉的。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政府对待“人权问题”的虚伪了,从根本上他们并不关心是“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这个问题,他们只是保持了功利的传统而已。 可是,这件事有意思的就是,在Invisible Children不遗余力地在各地,在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上进行宣传以后,20个文艺界人士,12个政治界人士都加入了这场“请愿”活动中。 去年,美国政府同意派出一小队人马,去协助乌干达政府逮捕Kony,不过或许是投入太少,行动没有成功。然而全世界各地(主要是欧美)的民间“请愿”活动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此起彼伏。 这个行动的发起者的愿望,就是要最终人类各国联合起来,把这个反人类分子Kony正法。这行动很正义,却不能不说没有争议,它不符合传统上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决策套路。这样的行动,甚至在现代社会闻所未闻。这种自下而上的“国际主义”究竟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大同”还是混乱呢?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估计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越来越多的声音说网络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我们已经看到了网络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甚至以前许多不可能的政治构想——曾经因为技术上不可能而不可能,现在突然有了实践机会。精英主义的奉行者不得不担心这会让民粹主义疯狂生长;自由主义的奉行者不得不担心网络上汹涌不可挡的“民意”践踏了规则。 但无论如何,自下而上,如今在技术上可行,只是后果,还缺乏研究。它的力量,已经被无数网络中的“小事件”见证过了。KONY 2012行动,无疑只是网络中的一个小事件,我们只需计算网络数据的量级便可得出这个结论——然而它的发起人信心满满地认为,如果它成功,这将是改写人类历史的“大事件”。网络中的小事件,人类历史的大事件,这听起来意味深长。 这也难怪我们无法访问前面提到的三大网站了。我们有优酷土豆、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我们也有很多棘手的国内社会问题和悲剧需要去关心——自下而上地去关心。“因特纳雄奈尔”我们大概可以先放一边,腾出不少精力关心自己,我可以说我国的互联网管理者还是“很贴心”吗?   【余谈】 相关周刊 :昂山素季:一个女人的自由路——一五一十周刊第47期 编辑 :黄海 什么是“更强大的力量”?在我看来有两点,一是这种力量是真实的,没有被神化;二是这种力量超越个人利益,被更广阔更悲悯的情感所支撑。 在编辑以昂山素季为主题的这期周刊时,我分明感受到这样的力量,但同时也感慨于伴随而来的代价。这期周刊缘起于同名电影《昂山素季》公映——正如导演吕克贝松所言,昂山素季这样的人物“在大多数时候,你爱她,但有些时候,你却不得不恨她,她就像一座钢铁铸成的建筑,意志坚强,不太表露自己的感情。”她遭监禁多年,抛弃家庭生活,离开丈夫儿女,以国家为志业,当然让人佩服她强大的内心力量,但她的铁石心肠也让人唏嘘。 我无意作出价值判断,我只是在编辑的过程意识到,每一个拥有“更强大的力量”的人,要实现他/她比常人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必须做好付出相应代价的准备。其实又何止昂山素季,在我国,为了比个体更大的目标而牺牲的,哪个年代又会少了?甚至可以说,一个人之所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就在于他/她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 读者可能会追问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这样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正如该期周刊标题所示,昂山素季这样的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因为她自主选择并追求她希望的人生。从这一角度出发,她和她的精神同路人毫无疑问是值得欣赏的。   本文是一五一十周刊第51期特刊的文章,全刊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7edf668f8f9cf7f2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