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想 | 时东陆:中国无现代
时东陆:中国无现代 进入专题 : 中国现代 文化 建筑 ● 时东陆 ( 进入专栏 ) 引言: 关于中国没有”中国现代”的提法,笔者在10多年前早已提出。还与文化,艺术,建筑界的朋友们长期讨论。不想许多年过去,这个思路仍然成立,而且更加清晰,证时了我当时的想法。因此不得不重新再做评述,解释这个上世纪的命题。 大约在90年代初,一位在丹麦留学的中国建筑系研究生读过我一篇关于《第三文化》的论文之后来信询问一个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费人思考的问题。他告诉我正在做建筑博士论文。而他论文的主题十分有趣: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认同(The Culture Identit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他问我中国建筑是否有”中国现代认同”。记得当时我的思路还正在形成,但是却果决地回答:中国无现代!但我还是把不太成熟的想法对他做了解释,虽然当时言未尤尽,却开始了我近20年的思考。最近又遇到两位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法国艺术家,本来是闲聊,可是在重提这个命题时不由满怀激情,犹如当年。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导致这篇论文。”现代”这个词概念很广,但是本文特指建筑设计上的文化认同。 问题的起源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讨论这个课题的时候最为棘手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但是却忽略其含义和定义的一个名词:”现代”(Modernism)。本来”现代”这个词与”西方”紧密相连,或者说,离开”西方”的定义就根本无法讨论”现代”。于是,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讨论,从”西方”到”现代”,然后再从现代到”中国”。它的难点在于,”现代”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何以牵扯到”中国现代”?甚至可以说,把”中国”和”现代”联系,组合在一起本身已经发生了概念性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起源。 “西方”的定义 不想在这里多费章节讨论西方与现代。仅仅把它们的定义做一个一般性的解释,为后来的目的,讨论中国现代(Chinese Modernism)做一个铺垫。熟知西方与现代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段落。 “西方”定义为基于三大组成的文明1-4:(1) 希腊经典与罗马政体;(2) 基督文化,(3) 民主,科学,市场经济。 西方文明的政治体制来源于希腊的”共和”和罗马建立的 “帝国”. 同时,希腊还提供了”自由” 的概念,而罗马产生了”法律。” 于是西方世界奠定了”法律下的自由” 这样一个奠基性的理念。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 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基督的理念决定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 道德基础,伦理标准。因而,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基础。基督文明提供社会最为圣洁,崇高的精神境界,并要求所有追随者信服于至上的权威:耶稣。于是基督文明提供社会一种对尊严,道义,神圣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建立人类的宗教认同和精神世界。同时,所有西方文明的产物大多来自基督文明和教堂,比如音乐,艺术,天文,哲学,科学等等。 民主,科学,再加上市场经济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产物。西方的现代启蒙运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 二是1789年的”法国革命。”前者强调自由和宪法,而后者更要求民主与理性。但是对于”工业革命,”欧洲各国的反应却有明显的差别。对于英国和美国,现代启蒙更倾向于自由,宪法,和市场调制的经济体制。而其它社会却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并采纳了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但是,这两种理念都应该归纳于西方现代文明。 “现代” 的定义 所谓”现代”的定义来自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现代主义”5-14。 “现代主义” 首先来自文学写作中对19世纪古典写作理念,风格,价值观,传统道德的挑战和抗拒。现代主义写作突出地表现了一种现代都市的文化错位感。作家们跳出了维多利亚式的框框而提出:文学必须是对人性深刻的批判。哲学家尼采指出直觉相比于推理的重要性。在绘画艺术里 所有古典画中的关系,比如,画中人与观者,画的主题与画面本身,都统统打破了。色彩,图案,材料于是获得了它们自己的独特生命。在全新的组合下,现代画用极致变形的自然把人们带入从未有过的视觉世界。 现代主义在思维理念上最为重要的发展来自于尼采的现代哲学和佛罗意德的现代心理学。 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又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15, 16。” 尽管后现代的定义还有许多争议,但是它毕竟代表了当代许多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思维理念和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 质疑:”现代主义为谁服务?”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现代主义”以西方世界为轴心,以资本主义为经济体制,以”小资”为文化特征,以白人为主流种族,以男人”阳刚之气”为主导性别。”后现代” 试图用新的理念取代”现代主义” ,并提供一种在科学,伦理,美学,以及宗教等方面更为和谐的统一系统。”后现代” 期望一种对”现代主义” 产生之前时代的回归,憧憬古典主义时期那种精美的现实世界,重新寻找宇宙的意义,并渴望一种更加美好的自然。”后现代” 倾向于去除人为边界,强调个人文化背景,摘除做作的面具,提高对各种族,文化,宗教的敏感度。它与流行的”新时代”理念和波普文化十分的吻合。 “现代”就是”西方”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世界文化中,”现代” 的定义,其内容和形式必然来源于20世纪初产生的”现代主义”。换句话说,所有”现代” 的意识都以”现代主义” 为基础。居此定义,”现代” 和”西方” 的确是不可分割的。对于非西方文化,比如中东,非洲,中国,可以认为,没有任何原创的”现代思想。” 但是,由于西方”现代” 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我们很容易在非西方文明的区域找到”现代。” 最明显的是现代艺术和波普文化。在这里,我们把”西方现代”省略成”现代”。这就是说,当你用到”现代”这个词汇,已经特指”西方”了。这就是问题难点的症结。 “中国文化”即”中国古典文化” 在定义”西方”时,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以上提到的三大组成。其中包括西方思想史上的希腊哲学,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现代主义,等等。但是在我们提到”中国文化”时,实质上指的是”中国古典文化”因为并没有明确定义的”中国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在思想哲学方面显然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道家文化中的老子与庄子,以及儒家文化里的孔子和孟子。如果说道家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总结,那么儒教家理念则更侧重人文行为的规范。今天的中国人如果说认同”中国文化”一般特指以这种孔孟,老庄哲学为基础的”中国古典文化”。 有一种”五四”新文化的提法,似乎代表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化”。但是我们知道,”五四” 文化无非是对西方现代思想的一种追求。”五四” 运动所倡导的是对古典中国的批判以及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或者可以说,就是用西方现代文化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标志。但是”五四”以后并没有提出一种中国独有的新文化思想体系。”五四” 并没有产生任何属于中国原创的现代意识。所以很难定义其为一种广义的”中国现代文化”。 问题的提出 首先让我们提问:有可能讨论”中国现代”的命题吗?我们是否有定义”中国现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0多年前,笔者一直为此困惑。但是今天,我认为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出并定义”中国现代”。 古典文化具有相对清晰的民族属性和特征。如果粗略的把文化分为”古典”与”现代”,我们发现古典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民族特征,它表现在服饰,建筑,礼仪,伦理,风俗等许多方面。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古典建筑与罗马古典建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它们的不同和特点。即便同是亚洲,也可以分辨出中国,日本,韩国的古典文化特征。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的推移,文化特征在现代大潮下逐步消弱民族边界而变得更加”均匀”了。”现代服饰”几乎一样,比如牛仔裤和西装。”现代建筑”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高层,锐利,光亮,高效,绿色,等等。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即便是最现代的建筑仍然可以分辨其民族的特征。比如德国的现代明显区别于法国。意大利的现代色彩与美国也非常相异。这种现代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建筑上,而且显现在思维,时尚,理念,艺术,伦理等许多方面。 这种”现代”的区别来自于许多民族和地域不同的文化传统。既然这种”现代”可以在西方社会随着文化发展不断向现代,当代推演,那么也完全有可能在非西方文化中衍生出来。这种在非西方社会出现的现代文化特征,有提法称其为”区域现代主义”(Regional Modernism) 17-20。”区域现代主义”在时代上对等于西方现代主义。但是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从非西方地区的古典主义基础上诞生的。因此,它带有极为强烈的非西方色彩和与本文化古典主义深刻的渊源。 “现代”事实上是一种西方的理念和思潮。它甚至是一个思想领域的理论模型。既然是一个模型,完全可以应用到世界其他地区和文化。”区域现代主义”就是西方模型在非西方国家的一种体现和应用。其他对等的理念还包括科学与民主。 伊斯兰”区域现代主义” 事实上所谓”区域现代主义”已经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形成了。最为典型的区域就是伊斯兰民族与中东阿拉伯国家。虽然西方现代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是它的传播受到伊斯兰文化巨大的阻力。阿拉伯国家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对西方文明的抵制尤为明显和有效。虽然西方的现代文明在上世纪初就开始蔓延中东,但是,阿拉伯文化的标志至今清晰可见。这种文化标志与伊斯兰文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顽强的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思维理念,服饰风俗,以及强烈文化特色的阿拉伯建筑。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国家不仅仅是顽强的维持自己古典的文化标志,而且已经创建了属于自己本土文化的新型当代建筑。阿拉伯理论界称其为”区域现代主义。”这是一个对所有非西方国家和文化都非常有意义的论点和概念。也与笔者不谋而合。阿拉伯文明至今仍然拥有自己非常鲜明的古典文化标志,包括服饰,语言,理念,建筑,和艺术。我们很容易观察到阿拉伯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我先来观察一下伊斯兰文化古典与现代的典型建筑。图一和图二为伊斯兰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对比。 图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The Sultan Ahmed Mosque)建于1609年。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 图二:沙特的Abdel Wahid al-Wakil’s 清真寺1989年 获得 Aga Khan Award 大奖 20.是典型的阿拉伯现代建筑,也是所谓的区域性现代主义杰作。 对比这两座建筑我们比较容易看出古典与现代的不同。同是清真寺,它们十分对仗的反映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在近400年的漫长时间跨度中,伊斯兰建筑师们历史性地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过渡。这种过渡不仅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传统和连续性,同时完美的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独有的现代。图二展现的现代建筑即没有排斥阿拉伯传统文化,也没有失去古典文化的底蕴。这里所指的”区域性现代主义”就是”阿拉伯现代”。 图二种展示的设计可谓绝妙。它的线条如此神奇。首先从古典出发,勾画出伊斯兰的轮廓和曲线,但是带着绝对现代的神韵。这种神功之笔同时又像数学那样准确地划分出伊斯兰与基督教的几何区别,让人毫无置疑地体会出这是不折不扣的清真寺。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伊斯兰清真寺与基督教堂的拱形顶部,发现它们的弧线很容易混淆。但是在图二的设计中,无论是古典与现代的区别还是伊斯兰与基督的差异都在这部杰出设计中奇妙地显现出来,不愧是当代的建筑佳作,意义十分深远。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民族如何巧妙的解决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而中国学术界一直在”保持传统,还是发展文化”的老问题中徘徊不休。笔者认为:保护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式不仅仅是保护原本的古典建筑,而是在她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现代新建筑。 那么,根据阿拉伯现代的存在,我们可否类推到”中国现代”?结论是肯定的,只不过还未在中国出现。尤其是关于”中国现代”的定义在理论界还没有就这个命题进行讨论。 伊斯兰民族不仅开创了自己的”现代”,而且标新立异在世界现代舞台上展现了完全属于自己文化的当代作品.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媲美。这些作品完整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现代认同和理念,并且全方位的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找到自己的当代位置。换一句话说:”阿拉伯人创造了即是阿拉伯的,又是现代的,而非古典的建筑。”图三A-E 生动的展示了阿拉伯现代建筑典型作品。首先,这些作品都属于现代建筑,但是我们可以很容易透过现代的设计体会到伊斯兰文化的底蕴和精髓。阿拉伯建筑师没有照搬西方的现代建筑,他们按照自己文化的元素,传统,灵魂创建出这些阿拉伯文化脉络十分清晰的现代建筑。 图三A 图三B 图三C 图三D 图三E 日本现代主义 区域现代主义决不限于阿拉伯国家。另外一个最为突出的国家是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大肆效仿西方,但是没有放弃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随着日本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日本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许多方面创建了独出一格的日本现代。日本现代文化许多已经大量输出西方。比如动漫,电器,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设计,不仅非常日本,而且十分现代。与阿拉伯相似,日本的现代设计保持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体现了日本的古典精髓。图四展示一系列日本建筑与室内设计。这些设计的所有细节都包含浓厚的日本文化元素和内涵。 图四A 图四B 图四C 图四D 图四B与C看上去第一印象是十足的日本风味,因为这两部作品都完全基于古典设计。但是它们同时又非常现代,属于当代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它们无论从线条几何,空间布局,组合关系,和文化风格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日本现代”。图四D更为有趣,这个设计的古典线索似乎来自”忍者”的武士服装,黑色,神秘,隐蔽,简洁,敏捷,严谨。设计师把忍者的精神内涵与形体风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这部现代作品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古典与现代的灵魂结合。 总结区域现代主义在阿拉伯与日本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典与现代的对仗,衔接,关联,和延续。它代表了文化的发展,再创造,和不同时代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这就是文化顽强生长的生动例证。虽然同是现代建筑,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区别伊斯兰与日本文化。它们非常伊斯兰,非常日本,也非常现代,但是与古典息息相关,这就是”区域现代主义”的判别标准。以此类推,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种”中国现代建筑”呢? 从以上例证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现代绝对不排斥古典,但却需要依赖于古典而升华。离开了古典的基础,现代就无处依托,而失去重心,丧失认同。所以,古典与现代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讨论古典时,没有必要去论证是否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国艺术。因为现代人无论如何也无法重新炮制古典,因为我们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何以机械的重新复制古典,以此来保护呢?这是毫无意义的。对古典的保护与继承的唯一之路是创造我们时代的文化。这个文化决不是古典的,而是依赖于古典的现代。因为文化如果有生命力,必须不断翻新,为民族提供时代的认同感。 所以说,保护中国文化传统不是机械地复制大屋檐式的建筑,而是从这些古典文化中得到灵感,创造我们时代的”现代”。或者说,创造就是保护。保护古迹只是被动的行为,因为古迹是有限的。而在古典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一种主动的文化坚守和发展。通过动态地想象与创造,使得自己文化得以保护,翻新。 建筑师的文化认同 在讨论阿拉伯和日本的现代建筑时,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那些主体设计师来自本民族。他们首先是阿拉伯人和日本人。就如同西方现代的主体建筑师是德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一样。因为在自己文化的现代想象中,自身的古典意识和修养是最为基础的先决条件。因为无论多么现代的作品,都来自古典文化的源泉。现代作品的文化内涵取决于建筑师本身对自己古典文化的理解,训练,甚至情感上的依恋,和文化上的认同。而恰恰是这一点很难发生在一个异域文化的外族人身上。一个异族人无法像本民族的人一样对自己的文化充满向往和激情,从而也很难把这种情绪上的感染融入现代创作中。我们发现,许多现代大师们都具有非常系统的古典训练和熏陶,并对自己的文化深深的认同。 十分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科学的区别。事实上无论是文化和科学都有从古典到现代的穿越和过渡。比如古典与现代建筑,古典与现代文学。在科学领域同样可以定义和区分古典物理和现代物理。通俗地讲,古典物理就是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经典力学系统。而现代物理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20世纪初诞生的量子力学。它们时空对仗,互为依赖,思路相异,承前启后。 但是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物理,都没有任何民族,文化,国家的界限。科学与技术都没有边界。但是建筑的文化特征十分清晰,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这是因为文化特征可以使各民族的人群清晰的分辨自己的文化,从而按照这种特征不断提炼,发展,强化自己的文化。有了特征清晰的文化才可能从感知,心理,情感上认同自己的文化,以此得到自信和骄傲。失去了文化的区别,人类就无法找到自己的文化。 文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建筑。建筑可以被称为一种空间语言。它使得人们通过建筑语言描绘,感知自己的文化,并且建立一种更广义的视觉文化标志。建筑可以在地理上清楚的区分民族和文化的界线。在世界的任何区域,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物毫无质疑的发现,确定,识别某一种文化。建筑不仅仅是文化的标志,而且还是文化灵魂得以藏身的空间体。它与艺术品一样记载,展示,标志一个独特文化的灵魂。所以,建筑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中国没有”中国现代建筑” 从阿拉伯与日本的现代建筑中,我们无可置疑的认识到”区域现代主义”的存在。对于非欧美国家,这种现代建筑的诞生,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给与人们强烈的现代文化认同感。在认同现代的同时更需要对古典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人类的勇气,自信,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自对文化的认同。 我们无需在这里罗列中国古典建筑,因为读者已经比较熟悉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但是在目前中国大城市的主体建筑中,我们仅仅能找到两种类型的建筑;一种是毫无连续性可言,星星点点,相互割裂的古典建筑,比如上海的城隍庙和北京的故宫。即便有这些相互孤立的古典建筑,普通大众与这些历史古迹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和情感上的瓜葛。因为今天的大众并没有在这些古迹里成长的经历,因此也谈不上对它们的认同和情结。但是在西方社会,尤其欧洲,大多数人是在古典民居里长大的,因此他们对城市古典建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文化上的认同。 另一种就是西方现代建筑。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大多城市里已经是主体建筑。90年代以后的主要建筑群基本是现代西式高楼。城市规划,交通设施,生活小区以西方设计为主。从”五四”开始,经过百年西方大潮的冲击,到21世纪,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标志在大都市里几乎丧失遗尽。 在当前中国的大都市里,还无法定义”中国现代”建筑群体。在上海,除了上世纪初遗留下来的少量民国与古典西式建筑,主要新建筑(比如浦东)都是纯粹的西方现代建筑。因此可以定论:在中国当代还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建筑”的系统群体和文化认同。所以:中国无”中国现代建筑”! 有趣的是,在中国的西式建筑群中,我们偶然可以寻找到零星的几座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 (图五)和北京的首都博物馆 (图六)。但是,这些最为具有”中国现代”特征的地标性建筑是外国人设计的。上海的金茂大厦 由美国芝加哥著名的SOM设计事务所设计。而法国AREP公司设计师杜地阳是北京首都博物馆的设计师。这两座建筑融汇中国古典内涵与现代理念,成功塑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建筑。但是,即便这两座建筑,仍然无法在文化意义上代表”中国现代”。因为文化标志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的,连续的,普遍存在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中国现代建筑应该是本民族的建筑师设计的。这与科学创造有本质的区别。对于现代科学,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因为科学无国界。。 图五:上海金茂大厦。 图六:北京首都博物馆。 中国现代建筑的意义: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创建”中国现代”有何意义?它对文化与民族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个问题必须从文化发展与文化认同上思考。 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来自于文化认同感的程度。因此,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每个时代建立,维护,强化,发展,传播自己的文化。而文化首先是通过文化标志来建立的,包括文字,服饰,风俗,建筑。而建筑是文化最为显著的标志。 人类创造,发展,巩固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的建筑。因为建筑可以生动的表征文化,证明文化的存在。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实体形像十分直接的感知和认同于自己的文化。而早期文明的出现也完全是基于城市的建立。正是由于文化的易于流失性,人类通过建造比人类寿命长很多的建筑和地标来记载曾经发生过的文明与文化。这种记载文化的方式比文字具有更加生动的意义。因为人们可以在建筑的环境中体会,理解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字的记载往往是抽象的。但是建筑却可以盛载文化的灵魂。这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所以,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在诸多世界名城中,对于文化的保护绝对不仅仅是针对于古迹,比如罗马角斗场和卢浮宫。更大规模的保护在于民居。它们在每一个城市中心一片片连接有序,比邻相望,构成都市的建筑群体。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以长时期地作为民众居住的主体建筑。那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在此居住,并受到这些建筑群在文化上的深刻影响。人类的建筑正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文化灵魂的栖身之地。在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建筑群体中生活成长,可以使人类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培养,熏陶,建立自己的民族意识,文化感受,与感情上的依赖。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建筑文化环境,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就会急剧消弱,淡泊,由此断绝与自己文化历史的关联。从而感到不安,疑虑,并丧失信心。遗憾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经失去了这种建筑文化环境。尤其年轻一代只能在毫无自我文化认同的环境里成长,从而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文化困惑。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文化发展的关键还不仅仅是对古典建筑的保护,而在于创建现时代的文化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因为现代人无法只认同于古代文化。比如英国人只能体会,认识,感知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对于现代的英国人,他们必须创造当代的文化并与其认同,为自己的时代而感到自豪。 中国在失去大规模古典建筑之后,没有能够创建自己的现代文化,却仅仅机械地复制西方文化与西方建筑,因此会对当代文化认同时发生极大的困惑。因为我们还没有自己的”现代文化”,其中显然包括建筑。前面提到,所谓”中国文化”实质上即”中国古典文化”。在大规模西式建筑群体下生活,会缺乏中国现代文化认同,产生文化错位,迷失文化方向。目前中国只能粗糙地复制”中国古典文化”并与其僵硬的认同。但是当代人无法全方位的认同古代,因为时代早已变更,无论从理念,文字,服饰,伦理,建筑等许多方面。中国必须在21世纪寻找,建立自己的新文化。它不脱离古典,但决不是古典,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现代”。 没有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跨越就无法进行时代的思考和想象。因为思维与创造无法离开文化而凭空产生。前面已经提到,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连续性的发展,并在每一个时代创造新的文化,就是因为那里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是在自己的文化(包括现代)深厚积淀的建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文化的时空视野寻找到自己当代的位置,从而富有时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现代的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市政建筑上,中国还没有形成”中国现代”,但是在艺术,绘画,时装,室内设计, 现代家具设计等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好的中国现代作品,造就了所谓”中国设计”的作品。中国也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笔者认为,在艺术界,尤其在建筑界,我们还十分缺乏理论家,评论家以及尖锐的评论文章。目前的评论界还没有看到中国建筑的关键问题,也没有提出建立”中国现代”的理论依据。更没有探索,定义,提出”中国现代”的理论模型并以此指导创作实践。 “中国现代”并不仅仅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作品”。因为这种设计很容易落入简单地把中国古典元素用西方的理念机械的组合起来。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中国艺术中多有发生。”中国现代”的真正诞生应该是在深厚的古典基础上滋生出来的新线条,新空间,新结构。它是”长”出来的,而不是拼凑的。 不过笔者坚信,”中国现代”的诞生不过是时间问题,我寄希望于80,90后的青年建筑师和艺术家们。 References 1. Modern Western Civ. 7: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of the 17 Cent.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