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十 | 真实版的《V字仇杀队》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 孙骁骥 12月14日晚,央视6频道破天荒播出电影《V字仇杀队》,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人们的议论源于影片的题材。《V字仇杀队》讲述了一个集权政府统治下,民间的异议人士V如何获得人民的支持,对抗政府的故事。V主张以恐怖主义的方式推行“暴力革命”,并实现了炸毁国会大厦的大愿望。影片中标志着独裁的国会大厦倒下颇有寓意,而一些台词如“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思想是不怕子弹的”等等也被人视为富有煽动性。 一部电影的上映是否值得人们如此激动、浮想联翩?对此,笔者持有不同观点。首先,《V字仇杀队》算不上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禁片。所谓禁片,在中国的定义是:院线不上映、网上不播放、豆瓣查不到、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存在。总之,就是严格的禁止传播。但《V字仇杀队》的情况有所不同。首先,中国网民在网上可以很方便地查阅到这部电影,多年前这部电影就在豆瓣创建有词条,并且还有不少相关影评,这说明我们还是能通过各种渠道观看这部电影的。《V字仇杀队》其实仅是一部没有在院线正式播放过的影片而已,而真正的禁片,众所周知,在大陆的任何一个网站都绝对查不到相关信息。即是说,除非翻墙,否则只要是你听说过或在网上看过的电影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禁片,真正的禁片,是那些你闻所未闻的影片。 因此,央视播放了《V字仇杀队》,我们毫无必要做过多的诠释,毕竟这部电影所虚构的发生地是在英国而不是北京,与我们相隔十万八千里。这也使得题材稍显敏感的它成为了一部介于普通影片和禁片之间的“灰色影片”。央视放映这样一部灰色影片是否是在释放某种信号?坦白说,笔者无从知晓,而那些对此问题持肯定回答的人,充其量也不过是在驰骋其想象,进行某种猜测。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不可能将央视6台视为官方代言人,它代表不了政府,因此,播放《V字仇杀队》顶多预示着:央视6台要改版。如此而已。 但如果随大家一起驰骋想象: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改革”会让中国迎来一个更加开放、更少管制的时代,那时,中国社会倒是很可能出现真实版的《V字仇杀队》。原因很简单,革命所导致的一个政府的覆亡最可能发生在它打算进行改革的时刻。这也是法国史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阐释的观点。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在一个座谈会上讲到反腐“更希望润物细无声,不大搞动静,但是也不能有困难就不做”,并推荐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此举颇为引人瞩目,当改革这个词再一次被执政者提起,托克维尔的这本书与《V字仇杀队》引起人们某些联想,不足为怪。 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性一直遭人病诟,雅各宾党人的“革命恐怖主义”更是为后世开了一个坏头。但托克维尔也在书里指出,革命群众的暴力成性与之前政府的“教导”密不可分。自路易十四以后的朝代中,法国政府每年都现身说法,告诉人民对私有财产应持轻视态度。政府当局私占人民财产、草菅人命的事情也长期存在。潜移默化之下,轻视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和人生命的不可侵犯性,也就渐渐成了波旁王朝时期的一种糟粕“文化”。法国革命,让这种建筑在暴力上的文化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扬。 暴力文化的发酵体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怨恨。波旁王朝的政治改革让长期受压迫的“第三等级”终于有了怨气的发泄口,而三级会议重新召开之后一系列经济改革的失败(例如货币改革的失败)进一步掠夺了人民的利益,日益加深了这种怨恨。仇恨的堆积最终酿成了让无数人头落地的暴力革命。换言之,专制政府的功能就像防洪堤,一旦民怨高涨,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增高堤坝的高度和厚度,增加维稳的力度。一旦它反其道而行,主动给承载大洪水的堤坝开一道口,那么结果只可能是激流喷涌、坝毁政亡。专制国家的“改革”之谈,无非是在为防洪大坝凿开这道口。 在宣称“朕即国家”的路易十四之后,路易十六这个有心改革的皇帝没能让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稳固下去,受旨恢复召开的三级会议成为了与政府当局“对着干”的最大机构,民间的对抗性思潮在实行“改革”后的法国甚为流行,远远超过路易十六这位“改革者”的预想。此情此景十分类似于晚清政府打算实行“宪政改革”之后,改革的步履实际上催生了民间的反政府思潮,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波旁王朝和满清王朝因改革而终的历史都说明,只有在良政的前提下,改革才有可能会带来良性结果,但改革挽救不了已经彻底丧失民众认同感的暴政,而只会加速它终结的速度。当被动的改革成为威权政府祭出的最后法宝时,距离真实版《V字仇杀队》的上演也就不远了。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