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   傅国涌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有很多。从经济上来说,已进入商业化社会,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一个商业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三十年来最大的变化反映在经济层面上,就是从农业社会开始全面进入商业社会,尤其温州这个市场经济走在比较前面的城市,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从日常生活消费方式来说,已进入泛娱乐化时代,而不是什么娱乐化时代。“娱乐”是有特定的含义的,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传统的娱乐方式也受到全面冲击,也开始变化。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被娱乐导向所牵引,报纸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产生的新兴报纸,它的整个导向实际是娱乐化的导向,很多版面是娱乐版面,非娱乐方面的社会新闻也往娱乐方向靠,按娱乐新闻思路来制作,泛娱乐化的时代,给原来的休闲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的心态日益浮躁,很难安静、冷静、平静下来。     从技术层面来说,进入到一个全面的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以往的世界是从上到下垂直的世界,互联网的世界是平的世界,以往信息的传递是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最高层次特别是掌握权力的核心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是最大的,随着权力往下,信息流通呈递减状态,向下不断地递减,老百姓接受的信息主要靠小道消息。三十年前的中国完全是一个封闭社会,现在互联网的出现在技术上打破了任何信息的垄断,互联网提供的平台,在这根线上,每个人是平等的,美国总统和一个中国农民在互联网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因为世界是一个平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鼠标,在网络平台上,人与人之间获得了一种平等。     在商业化时代、泛娱乐化时代、互联网时代里,传统的阅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非常尊重读书的国家,有敬惜纸张的传统,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读书看成非常神圣的事情,这种神圣感在最近的十几年,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以后已被解构,已经没有神圣感,传统的阅读趋势也在走下滑线。根据最近这几年调查数据,《中国青年报》、新浪网都做过一些调查,国民的阅读率持续在走低,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的图书销售也在走下坡路,虽然每年出来的图书产量越来越多,每年至少在几十万种以上,但是真正的有效阅读变得越来越稀罕,很多人多少年已经没有摸过书,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的传统阅读开始出现危机。     阅读危机会带来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追问世界的进步,其背后一定有推动力,它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有人说推动世界发展、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推动力是技术,比如说,瓦特发明蒸汽机就带来了西方的工业革命,造成全世界经济飞跃,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进步。计算机的出现使世界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整个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互联网进一步把世界带入了后工业文明社会,也可以说是信息化社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传统的阅读到底还能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个人有一个看法,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世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每一个新技术产生的背后是什么?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互联网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互联网为什么产生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而不是产生在苏联这样的国家?苏联在1991年解体之前,是一个信息高度垄断、高度封闭的国家,苏联可以生产原子弹,氢弹,但它绝对不可能出现互联网,它缺的是自由。一个社会没有自由,它的思想、它的创造力就会受到大大的约束,要产生一种非常开放的思路,要把世界变成平的,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互联网不可能出现在苏联,只能在欧美这样的国家才会有这样的技术发明。     技术发明背后最核心的还是“思想”,过去人们往往把“思想”狭窄化,以为思想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以为“思想”是非常神圣的,跟某一些政治领袖、某一种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是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想法、一个念头,只不过思想五花八门,产生不同的层次,有深的,有浅的,有杂乱零散的,有系统整齐的,思想的创造力实际上是技术背后体现的力量,时代越往后推,越接近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思想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显示、发挥出它的力量。     不要说跟我们距离比较远的西方发达国家,就说我们很近的邻邦,南韩这样的国家,它的传统文化也是儒家文化过去的,南韩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出口产业,它的电视连续剧在中国大陆占有很大量的市场,在世界其他国家,它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并不一定是它的电视剧比我们的好看,是因为支撑它的思想更加自由、更加开放,那种思想带来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     我最近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好多年的一个调查报告,叫工业白皮书,对中国二十年以来的工业化成长做了非常全面系统的调查,得出了基本性结论。其中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现在中国工业化已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东部跟西方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中部地区大概跟我们相差十年,西部大概相差二十年,东部地区工业化成长空间大概有五到十年,五到十年我们将面临着工业化没有大的成长空间,基本上就停顿在这个水平上,能够消耗的资源,能够用到的土地基本上都饱和了。五到十年以后,人们将不再思考传统工业的问题,那些低层次、粗放型的工业化产品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     以后的人们还是要回过头来关注两大问题:第一是环境问题,这可能是今天的中国面临最复杂、最尖锐的问题。我们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事实上,是建立在对环境的掠夺性开发之上的,我们没有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我们的产业大部分都是粗放型产业,没有高技术产量,在这一点上,温州也非常突出,温州产业主要是服装、皮鞋、低压电器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这些都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创造性,实际上没有长久的竞争力。这个时代越到后面,就越会清晰地发现真正核心竞争力是思想。思想或者换一个词来说,是核心价值,一个社会能否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能否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就是是否拥有世界竞争力的一个根本,我们就可以把话题回到今天的阅读主题上面来。在一个工业化高速增长的时代,一个商业化的社会里,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关注未来,应对未来的变化。     第二是文化问题,跟环境保护同样重要。几千年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清朝末年以后,实际上已经走向了解体,经过“五四”的冲击,特别是1949年以后以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立国理念和儒家理念实际上是对立的,传统文化价值早已所剩无几,社会上出现的“国学热”,基本上还是泡沫阶段,还未进入实质新阶段,真正的国学是要讲根基的,不是说你读了一本于丹的书,就懂了国学,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国学要有童子功,从小学习经典,对经典非常熟悉。而我们现在走的是快餐化道路,经过现代包装的快餐化的解读,实际上是远离了经典,而不是接近了经典,经典本身来不得一点点虚假,必须下死工夫,你不理解,你也得诵读过,古人读书在私塾里就是要摇着脑袋晃来晃去,跟唱歌一样,那个很有道理,阅读就是要读出声音来,不光是用眼睛看,还要读,中国的古老文化已经中断。     西方的文化我们还没有很好接收,现在在经济上讲市场经济,讲市场化,跟西方全面接轨,我们加入WTO,还签署了两个公约,但是人大还没有批准,要融入国际主流文明,要跟国际社会接轨,这个路径、方向是明确的,是要往西边靠。但是有很多东西,我们在技术层面接收了,但是在观念层面、价值层面还是由内在的排斥,有很多制度和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在这样的状态下面,我们是中西都不靠,环境危机之外的第二个深刻危机就是文化危机,既没有很好传承世世代代东方文化最优秀的成果,又没有把西方文化最核心价值接收下来,只接受了西方的高科技,接受了西方的声、光、电、色,西方一个新技术出来,手机我们换得很快,在通讯方面、电视、互联网技术层面接收得很快,但是我们跟它的制度文明、核心价值有非常遥远的距离。我们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中西不靠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我们子孙后代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从中国所走过一百年和最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道路来看,中国要走向主流文明,要融入国际社会这个大方向是毫无问题的,无论有什么力量的阻挡,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是阻挡不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尤其在温州这个地方,温州人看得非常清楚,三十年前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到后来,办一个企业雇工还不得超过,今天私营企业已经占了中国半壁以上的江山,在温州已经是完全以私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这些都是全民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光是在经济层面,在文化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等其他各个不同的领域,也可以看到未来社会往哪另一方向不断地渐进,这个变化很可能比较缓慢,不是一夜之间天上掉下一个馅饼,我们去享受果实,很可能需要时间,需要全体中国人做很多努力。     传统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回到我们生活当中。古今中外,最优质的、最好的文明成果、最有创造性的思想都是靠书籍这种形式记录下来、传承下来。如果不读书,这些东西不可能接收,一个人不可能任何事情是直接去体验,必须接收间接的经验,必须通过书本、通过其他人的成果,站到别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往前推一小步,文化上每一个进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孔夫子写《春秋》,他是总结前面,孔子的思想不是一个人想出来,孔子也是在他之前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想出来一些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阅读是人类要往前走不可回避的一个起点。我把当代的中国阅读趋向做了一个简单划分,现在中国阅读的趋向大概是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功利性阅读或者叫实用性阅读。功利性无可厚非,一个人要安身立命,必须有一技之长,用过去的话说要有手艺,会弹棉花,会修皮鞋。实用性阅读在古代就是只读科举考试需要的那些书,可能读一辈子也未必成功。现在的学生从小到大至少要用十二年的时间,耗费在跟他直接兴趣不一定有太大关系的功课上,这些阅读就是实用性阅读,或者功利性阅读,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包括为了职业需要去读书,比如考某一个资格证书、考英语的某个级,这些也可以归入功利性阅读,这一类阅读在中国是最多的,可能大部分人在这种阅读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中国人是最善于考试的民族,中国人都是考场上久经考验考出来的。     第二种类型,是泡沫性阅读。人家读什么,我读什么,我自己没有什么选择,媒体上、社会上流行的就是好的,凡是流行的就是好的,就一定要去看一看,不管这个东西有无文化含量,对自己是否有益,都可以不管。     第三种类型,是超越性阅读。它跟自己的功课无关、考试无关、考资格证书无关、跟职业无关,就是自己有兴趣,我要拿来翻一翻,就是一种精神需要。       下面就这三种不同类型阅读做一些阐述:       一、功利性阅读     中国有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历史,从隋朝科举考试到1905年慈禧太后下令废除科举,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在这六个朝代中,中国人读书只有一种选择,只有一种道路,学得的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学而优则仕,只有读书做官这一条独木桥。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给每个人提供的可能性非常小,空间很狭窄,生下来就被这个社会规定只能走某一条道路,能选择的路不是很多,要读书只有走科举之路,考上可以去做官。     我们得承认科举制度有好处,它至少有这么几个好处。它提供了一个社会流动的可能性,一个底层的农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他读书读得好,可以通过科举走举人、进士的道路改变社会身份,实现从下到上的流动,一个平民可以成为一个贵族。一个社会如果不能提供这种流动空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空间,这个社会是高风险的。无论有怎么样强大的国家机器自下而上的约束,如果社会底层平民一生下来没有任何出路的,怎么努力、怎么奋斗都不可能进入上层社会,生下来就注定永远是底层社会的人,这个社会也是在高度风险中。社会制度安排里必须有一条,要让底层的人有机会翻身,有机会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要有这个可能性。科举制度相对而言提供了这样一种途径,有很多平民是通过科举之路往上走出去。     科举考试是一个制度安排,可以让人通过读书实现改变命运的这种机会。全社会对书本、对读书、对字词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这种敬畏非常重要。一个社会对文化失去敬畏,这个社会很可能退回到原来时代,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社会文明的演化是一步一步走过来,最初并没有文字,是因为社会有这个需要,才产生了文字,对文化的敬畏很可能是社会往更好方向变化的基本动力,科举制度不能一棍子子打死说它不好,它也有很多的好处。哪怕从科举考试产生文官这个制度本身来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后来英国人学取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参照中国科举制度。     现在科举制度没了,文官选拔制度也改变了,但在这一千三百年当中,人才的选拔、官员的选拔机制是比较健全的,每个人都是通过一条路考上去,作弊当然有,一千三百年当中不可能没有人作弊,但大部分是公正的,它具有相对的公正性,在考试上还是要凭真本事,考试时关在里面好几天,吃喝拉撒都在里头。     我举个例子,浙江海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进士,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张元济先生,他是一代出版大家,缔造了商务印书馆的辉煌。早年他在杭州第一次考举人时,年纪也比较轻,考试时自己要烧饭,连烧菜的锅、柴、米、油、盐都是拎进去,所以有两个篮子,一个篮子装吃用,一个是篮子装写字用的笔墨纸砚。他从来没有做过面条,他把冷水倒下去以后,面条就下去,煮出来的面条都是糊的。回家以后把这些事儿讲给家里的人,就变成笑话,这个笑话流传了一百多年,那一场下来,他考上了举人,跟蔡元培同一期。这样的笑话在科举制度是一代一代都有。 科举考试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中国读书人影响力实在太深太大,这种功利性、实用性阅读目的非常明确、非常单一,在上千年的中国,给我们中国人奠定了一个心理基础,非常强大的惯性,读书就是要有实用,如果不实用,人们就会放弃。     1905年慈禧太后下决心要把科举废除,当时面临外国列强不断入侵的危机,清政府根本无能力抵抗人家,一开始觉得最先进的中国人、最有智慧、最有头脑的第一批中国人魏源认为是我们的技术不如人家,人家会造船、造大炮,就是坚船利炮,这个观点花了几十年时间才被中国人接受。魏源提出这一观点是在1840年以前,接受这个观点花了几十年时间,中国开始有一批人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去,学习西方的技术,造船、造武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洋务运动。     但是船造出来,武器造出来,舰队建立起来,甲午一战,一打就输给了日本,日本当时的军舰总吨位不如中国人,整个实力应该中国略居上风,但还是失败了,这个比鸦片战争还要更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睡了六十年,中国人没有被鸦片战争打破,1840年至1842的鸦片战争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想法,我们还是天朝大国,只不过技术不如人家,学一点就可以了。     甲午战争终于把中国士大夫彻底打醒,读书人发现光靠技术不行,人家技术背后有另外一个东西,我们还得进一步去看清人家什么,日本从一个东亚小国迅速崛起为亚洲的大国靠的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学习了西方的制度。在一部分读书人中间,就产生了变法维新的思想,所以就出现了1898年光绪皇帝的百日维新。我们道路先是学技术,觉得学技术不行,我们要学人家的制度,我们也要变革制度,百日维新不就是103天,在这103天当中,真正执行光绪帝变更命令的只有一个湖南省,湖南省巡抚陈宝箴和他的儿子陈三立在湖南搞新政,把湖南省搞得轰轰烈烈。但是103天以后,慈禧太后发现自己的大权削弱,所以发动宫廷政变,改良的道路没有走通,所以才会导致后面清朝的垮台。     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仅仅两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出,一路上颠沛流离到了西安,一个长期处于深宫的养尊处优的老人,哪里吃得起这样的苦头,从这以后她要下决心要有所改变。1901年她就开始着手做一些新的变化,历史上叫“晚清新政”,我们以往把这个忽略过去,事实上“晚清新政”在清朝后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它做了大量的事情,做的很多事情跟我们现在市场经济很相似,而且我们的步伐迈得更远,不光有经济改革,鼓励民间办企业,如果投资总额达到两千万两银子,可以享受头衔待遇,给你一等顶戴花翎,在商业部给你挂一个头等顾问官,如果投资到几百万以上,就可以有七品的顶戴,用这个作为鼓励措施,让中国人去投资商业、去投资工业,这是经济上的措施。在政治上,对政权也有所改革,中国自秦以来,统治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六部,但是“晚清新政”产生了一些新的部,像教育部、农工商部、邮电部、包括外交部都是这个时候才产生的,变化非常大,迈的步子比光绪皇帝还要大,实际上执行了百日维新的遗嘱,是一场没有光绪帝的变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慈禧也看到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四书五经培养出来的士大夫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在西方比东方强大的时代,四书五经训练出来的读书人应对能力不行,根本无法面对这样一个近代社会,所以开始办新学堂,按西方模式办出了京师大学堂,许多新式的小学、中学都是那个阶段出现的。浙江大学前身求是大学堂也是在那个时代办的。科举制废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学校办出来,学生不来读,有些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新学堂,新学堂读出来没有出路,最终社会要承认的还是科举功名,还是要从秀才、举人、进士一路往上考,新学堂走出来的学数学、学外语,但是没有科举功名做不了官,解决不了出路问题,因此招不到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进一步讨论,大家觉得不如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科举考试废除,逼你把孩子送到新学堂去读书,只有这么一条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1905年9月慈禧终于下诏书,把连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给废除了,中国人读书做官的道路中断了,但是科举制的废除并不意味着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已扎根民族内心深处的读书做官情结,不可能随着科举制的消亡马上改变过来。当时,进京师大学堂读书的多数人都是贵族子弟,那里仍被看作一个培养官员的官僚养成所,不是一个真正的近代意义上跟西方接轨的大学,不是讨论专业知识、精神修养的地方。直到1917年蔡元培到了北大以后,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北大的价值观整个扭了过来。     就整个社会趋势来说,上千年的东西不是一百年就变得过来,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是把读书跟实用、功利的东西捆绑在一起的,这种情结不可能一时化解,中国教育最辉煌的时期是1949年以前短暂的民国时期,那个时候产生的大学有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国立大学,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第二种是私立大学,以天津南开大学为代表;第三种是教会大学,比较典型的是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燕京大学就是现在北大现所处的位置,名义上说北大和燕京是合并了,实际上燕京已消亡,不存在,燕京很多老校友希望恢复燕京大学,但是政府还未同意。燕京大学1919年才创立,到三十年代时就成为一流大学,课堂上不传播宗教信仰,是完全开放的。经济系有一门课专门讲社会主义,教授在课堂上讲《资本论》。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国立大学三足鼎立、齐头并进,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大学,实际上受到各国尊重的,这可能是高等教育的黄金岁月,所培养出来的人,我们今天都无法超越。     最近纪念西南联大成立七十周年,我给《新京报》写了一个评论《遥望西南联大的传统》,重温西南联大的传统时,我就想到那个时候的大学,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实验室就在那些破庙里、破茅草房里,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包括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跟他一期的李政道是浙大的学生。他们在偏僻的贵州、云南这些地方读书,谈不上教学条件,靠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传授。     有一个笑话说,现在的学生是机械上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跟服装一样的生产。以前学生是手工作坊生产出来,一个师傅只能带一个徒弟或者两个徒弟,带出来的徒弟能够祖传师业。现在博士生论文答辩,一个上午多时是九个人,甚至是十几个人,结果是所有人都通过,因为不会不通过,时间来不及,论文看都没看就通过了。     成批量生产跟手工作坊的时代确实差异特别大,每个大学最核心的东西是大师和图书馆。现在大学的图书馆不再像过去大学的图书馆变得那么重要,人们不再把这个看作是神圣的圣地,以往我们知识传承,渠道比较单一,只有一个地方就是靠大学,要不靠图书馆,而现在百度一下、搜狗一下就可以。互联网时代这种工具快捷方便,对一般性资料整理来说确实有点用,但是网络知识有一个最大的弊病,网络知识都是复印机,只要网络上有的东西,都是全世界可以共享的知识,借助这个东西来学习、来提升、来一般了解是不够的。所以一个民族最终要有创造性,还需要读书,离不开传统的纸质读书。       二、泡沫性阅读       泡沫性阅读和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时代密切相关。我们都很忙,所有人都很忙,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上了高速公路,所有人都飞在空中,我们的时间特别宝贵,每个人都很忙,为忙而忙,几乎所有人都陷入这么一个状况。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氛围,这个时代氛围让人觉得非常躁动不安,我们要急于成功、发财,我们要追求财富的梦想,追究成功的梦想,这些东西本来是合理的,追求财富的梦想、追求快乐的梦想、追求各种各样的梦想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但当所有的人都渴望着天上给自己下一个最大的馅饼,渴望这个馅饼以最快的速度下到自己的手里,甚至不需要去花一点力气到门口去拣时,这个世界就开始发疯。事实上,经济化社会有好的一面,但是所带来的负面东西也很多,比如环境破坏,还有对人的精神摧毁也很大。     所谓高级知识创造、第一流的文明成果很可能都不是忙出来,而是闲出来的。昨天我跟我的老师在讨论问题,哲学家不是忙出来,是闲出来,他要有很多有闲时间坐在那里做无用功,在那里喝茶,在那里看天空,温家宝总理讲要“仰望星空”,不能光是脚下地,还得头看天。这二十年来的中国,离星星、月亮、天空越来越远,很难停下脚步好好看头上的天空,其实看天空也是一种思考,是一种思想的过程,很多创造需要你不要太忙,但是为了谋生,人不能不忙,这就是一个矛盾,是经济化社会必然会带来的,西方社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十九世纪工业高速发展时,经济不停往前奔,西方社会也曾经面临这样困惑,人们远离阅读,远离星空。但西方比我们好,它有宗教的平衡,它有上帝,我们没有上帝,当然现在寻找宗教、寻找信仰,家庭教会据说在中国发展很快,据说有七千万人已经加入到这个行列,但是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比较功利性、实用性的民族,自古以来我们就缺乏宗教信仰,缺乏超越性的东西,缺乏完全离开日常伦理的信仰。中国文化原创是诸子百家时,即春秋战国,那个时代诸子百家主要的家有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各个家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骨子里都是一样的,他们只思考现实人生,孔孟都是思考日常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客观存在的东西。孔子不思考鬼神的问题,不思考无法把握的问题。老子看上去跟他是对立的,老子讲无为,老子所提供的是另一套政治哲学,《道德经》讲的也是人生,也是政治,跟孔子一样,孔子讲伦理给最有权势的人做施政的参考,就是要实行仁政。老子提供另一套说法,要每个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这样才能治得好,不要有为而治,背后还是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其他墨家、兵家、韩非子、法家更不用说了,都是围绕着现实生活来说的。     中国在原创性的文化轴心时代,没有产生各个分支学科来,而西方从古希腊到亚里士多德手里就发展出政治学、逻辑学、动物学、植物学,各种学科都发展出来,人家开始往多学科方向发展,而我们在春秋战国,在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诸子百家时代,还只是思考眼前的问题,没有思考无用的问题,只思考有用的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诸子百家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了,对诸子百家时代讨论的问题已经很陌生。现在的人变得更加急迫,恨不得立竿见影,传授快速发财法之类的东西,这是当下最急用的,那些东西都过时了,放在今天变得无用,社会的发展速度确实非常快。     在这样的节奏下,泡沫性阅读迅速占领阅读空间,到新华书店一看,摆在最醒目位置、最好的地位大部分粗制烂造,最多几个月内炮制出来,用剪刀、糨糊剪辑出来的题目很醒目,很吸引你,这种阅读让你看一眼就过去,就像报纸是一天的生命,过了几天就成废纸,这种书籍提供也是这样,翻一遍就过去了,但是它的杀伤力非常强,它捕捉人的心理,知道最近这段时间的卖点是什么,哪方面的泡沫书能吸引眼球。现在的经济便是眼球经济,阅读便是眼球阅读。我称之为泡沫性阅读,就像肥皂泡一样,过去就过去了,没有精神含量,就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但它的力量很强大,这种泡沫性阅读的扩张就给传统阅读带来第二个巨大冲击,比功利性商业大得多。 我举一个民国时期非读书人的例子。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人的休闲方式可能听听比较高雅的艺术,如昆曲、京剧,电影还是比较稀罕东西。看看晚清民国时代的企业家,他们的业余生活让我非常吃惊,这些整天跟机器、跟商业打交道的商人们,如荣毅仁的父辈,特别是他的父亲业余生活都非常简单,基本上是看书、写毛笔字,有时候画点梅花,他最喜欢梅花,很早就在无锡太湖边买下了一块地,种了几千棵梅花,就是现在我们到无锡看到的梅园,那个时代读书人、企业家跟今天人很不一样,荣氏家族建立了梅园以后,任何人可以随便进出,不要门票,小商小贩可以随意吆喝卖东西,有人跟荣德生说,梅园毕竟是私家花园,是个人掏钱修起来的大园子,怎么可以这样?他说随他们,本来就是为了社会。在那个时代,企业家的业余生活,包括荣家在无锡一共办了四所男子小学、四所女子小学、一所工商中学、一所江南大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全是由个人的捐款办的,贫寒子弟可以申请免费。荣氏兄弟在那个时代企业家当中,绝对不是孤立的,比如重庆的卢作孚,他的船队鼎盛时期是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企业,他非常喜欢看京剧,喜欢看四川编的川剧,看戏对他来说比较奢侈,主要是读书,不管出门还是在企业管理空闲时,拿点书看。卢作孚喜欢看美国人的书,美国著名的《读者文摘》,里面的信息量非常大,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是他非常喜欢的读物。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他都非常喜欢看,也看一些欧洲工业史、欧洲经济史这方面书,跟企业没有直接关系。他的民生公司经常请外面学者、各方面专家过来演讲,他还办一个刊物,起名叫《新世界》,我想今天的企业绝对起不出这样的名字。那个时候企业家追究的境界完全不一样,他们看得很远,站得很高,他们赚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他的全部,这些分得非常清楚。 还有一个大企业家叫穆藕初,当年是棉纱大王,他从美国获得了一个硕士学位,回来以后办企业。他儿子到杭州找我聊天。他说小时候在家里,记得最清楚一样东西就是捉迷藏时,在书柜的后面看窜来窜去,他们家书柜跟图书馆一样一排一排很多,有很多洋文书、英文书,他父亲除了爱好昆曲,也写书法,读书,业余生活基本上都是这样。      这些第一流的企业家,他们的影响力对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对阅读都保持了终身的兴趣,一辈子,无论是贫穷还是发达,都不忘这种阅读的习惯,都保持着良好的阅读状态。这种读书做人的境界在民国能够做到,以后的人难道永远都失落,不可能找回来吗?还可能有一个回归,现在只是一种设想,将来的中国,等到工业化成长到一定程度时,脚步放下来时,许多人可能从大量的功利性阅读和泡沫性阅读走出来,回到真正的超越性阅读。       三、超越性阅读       超越性阅读就是“读无用之书,做有用之事,遣有涯之生”。     读无用之书,读这些书未必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用处,不会带来实际的利益,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好处,就是为读书而读书,读无用之书。但是做事要做有用的事,对自己有利,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利,利己利人。长期以来,中国人变成了利己不利人,出现了一个道德的危机,这个民族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冷血。利己又利人的社会,才是长期可持续、温暖的社会。我们现在讲和谐,就是因为社会出现了大量不和谐的因子,因为不和谐,我们提议要建和谐社会。这个社会缺什么就会提什么,现在提学习型社会,就是阅读出了问题,我们在阅读上有危机,我们的社会文化层面出现了一些危机,所以我们要强调这一点,这种强调是有针对性的。     人有三个基本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人除了生物属性以外,还有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并不是吃得很好就很满意了,如果这个人一直在饿肚子,第一追求、第一需要就是吃饱饭,他要追求面包,但是你把面包、水给他以后,吃饱了坐下以后,第一需要之后会产生第二、第三个需要来,人的需要绝对不可能满足于生物属性的需要,人有很多不同的需求,有社会交往的需求、精神追求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讲得非常清楚,社会不能只把人变成生物属性的人,人不能变成一种蔬菜化的生存,像一棵蔬菜一样,人不能只拥有选择不同品牌的电脑、彩电、洗衣机、空调的权利,人还拥有其他选择精神文化思想的权利,还有其他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种权利,如果光强调人的某个侧面是不完整的。     有人说,市场经济是一个好东西。俞可平说,民主是好东西。光市场经济不够,还有别的东西,如什么什么是好东西,人的需要是都多种层次、多种需求,超越性的阅读,读无用之书满足的不是人类的第一属性,不是满足作为生物属性的需要,甚至也不是满足作为社会属性的需要,而是满足人类精神属性的需要,我们就是要读无用的东西,整天都去读有用的书,哪儿有那么多有用的东西可读,无用的意思要给自己一点空间,给内心的空间、精神的空间,给自己一些放松,给自己一种滋润,在这个当中,会得到新的体验、新的东西。     读无用之书,不做无用之事,还是要做有用之事,这是明确的。做有用之事是满足人的社会属性,你不是一个孤立的,一个人孤立地生活在荒岛上,你是生活在世界当中,不可能光是为你一个人的存在而存在,还是做有用之事,利己又利人。     遣有涯之生,知识无涯,生有涯。生命是有限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非常短暂,活得长寿也不过是一百多岁,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更长寿的人,所以人生是非常有限的时间存在,有涯之生如何过,完全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选择,什么叫成功?现在往往把成功理解为物质化的成功,叫豪宅、豪车、二奶三者合一,三位一体就是成功,似乎满足人的生物属性的最大需要就是成功,这个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是这样,也受到很多的批判,但社会按这样的步子在往前走,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强调超越性的东西,强调读一点无用之书,可能有点奢侈,但是奢侈的东西是好东西,如果说不奢侈的东西,随手可以拣的东西来得太容易,未必是好东西。     人跟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是有精神家园的,不是无根的飘萍,不是天上的断了线的风筝,他是有根的,这个根在古往今来的一条线下来的文化命脉当中,历代的传承,从春秋战国、古希腊、古印度这样下来的,这些文化都记录在历朝历代以来书籍当中,经典读物跟普及读物是不矛盾、不冲突的,是因为这个时代把自己的文化水准有意降低。     朱自清先生早年写过一本书,很薄的小册子《经典常谈》,今天已经成为经典,其实在那个时代,是一个通俗读物,但他写得很精到、很准确,表达也很流畅,在当时是一个通俗读物,有小学文化的人都可以去看,今天一般大学生也不会去看朱自清这本书,我们不断地矮化自己,把自己不断往下降,只配去读特别浅显的书,稍微有一点深度的东西我们就觉得高不可及,说到底最好的书往往是并不深的书,所谓雅俗共赏才是真正的好书。孔夫子的《论语》是实际上一个对话录,苏格拉底留下来的著作也是他跟学生的对话,本来都是口语,本身很浅显,根本没有必要把它给扭曲了、矮化了、重新阐释了,变成另外的东西,这样的书直接可以去接触原著,一点问题都没有。     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因为职业的区别,可能接收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读的书不一样,但是有相同的东西。一个人一生中总要读几本经典,真正的文化在那里面,那里才有含金量,大部分泡沫性的书里是没有含金量的,它是速朽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去读很多书,就算一年365天有300天在读书,一天读一本,一年也只能读300本书,读十年也就3000本,一生读一万本书就了不起了。人生有限,生有涯,书无涯。读不了这么多书,在这种情况下,读一点跟自己的职业、专业毫无关系的书,这个时候尤其要选择,一个人品位的高下、精神格调的高下就取决于你的选择,你怎么选,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喜欢跟学生讲“读第一流的书,做第一流的人”。只有读第一流的书,才做得了第一流的人,第一流的不一定在某个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就,有建树,不一定钱最多、官最大,所谓第一流的人,就是具有开阔的视野,看得到世界,看得到星空,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对社会有相对清楚的判断,对世界有理性的认识,这样的人都是一流的人,不一定要求你按世俗标准取得某方面的功成名就,也可以成为第一流的人。基于这样的考虑,读第一流的书就非常重要,那些第一流的书长期以来都被放在一边忽略了,总觉得高不可攀,深不可测。     我年轻时,在温州图书馆读过很多书,它给我一生提供的支撑是非常强大的,我经常跟人家讲,如果没有那个阶段,八十年代中期在温州时读过一些第一流的书,我是站不起来的。我当时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等一批书,比较集中的读了两年这方面的书,一辈子可能享用不完,就觉得我背后有一种东西推着我,我看到人类曾经的文化创造,在我的眼前,就不会有别的障碍阻止我去认识一些新的东西。一个人一旦有机会去看过一流的书,就会给自己一片内心的空间,眼前就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让自己看到星空上面有那么多灿烂的星辰,超越性阅读就是读第一流的书,读无用之书,读跟自己职业并无直接关系的书,读这些书的过程就是跟第一流人物对话的机会,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因为职业、地域、时间的关系,你不可能亲身接触世界各国古往今来的一流人物,不可能去请教苏格拉底、孔子、李白,你只能通过读书,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跟有史以来的最有创造性的人物直接对话,在这些对话当中,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滋养,自己的品格得到了提升,这个过程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具有深不可测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有幸在二十岁之前接触到一本哪怕是非常好的书,可能这本书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能改变一个人,我觉得有三样东西,遇到就可能改变,某一个人、某一本书,甚至某一篇文章,你遇到了或许就改变了,从这里打开了你的世界。     经济学上经常讲“看不见的手”,我是做历史的,在研究历史过程中,发现历史背后也有一只“看见的手”,往往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走向,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对于一个个人来说,特别是在关键的阶段,很可能背后有一只神秘的、看不见的手,这个时候可以是任何东西,它是无形的,也可能是有形的,但它可遇而不可求。在这个过程当中,读无用之书就是给你提供这样的可能性,人不是在追求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过程中找到这些机会,而是在无意当中找到这些东西,很可能是这样,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经常是这样。翻一些无用之书,很可能给你的人生奠定了新的基础,找到新方向。     市场经济在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浮躁的、负面的东西,让人不知所措,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特别是精神上的巨大失落。今天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至少可以把中国分成三个中国:上流社会,有社会学家说中国的富人是世界上最富的,可以过世界上最好的日子,可以闭着眼睛不想任何事儿,可以消费最奢侈的东西,这是中国的富人阶层,这样的人数据说以15%的速度递增,当然只能是极少数。最广大的底层中国可能温饱还成问题,为谋生而四处奔跑,劳碌一年挣得少,要有所改善,没有机会,儿女要受教育非常困难。《南方周末》几次报道相似的案例,为一千元医药费,夫妻双双投水自杀的案例好几个,数字都不大,就一千多元医药费。     在庞大的底层社会,在教育收费非常昂贵的情况下,社会流动的可能性跟科举时代相比,不是在加大而是在缩小,底层的农民孩子要流动到上层社会,可能性越来越小,现在社会越来越血缘化、世袭化,这种血缘化社会结构会进一步加大,因为他有钱,可以让他孩子送到国外受最好的教育,竞争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我们现在流行一句话,在中国,一个人生下来,要么生得好,生在富人之家,要么嫁得好。这几年统计数据显示,能够进入北大清华一流学校的农村学生比例在不断下降,带来的危机是很深刻的,农村已经凋敝,在工业化推动下面,农村在不断被削弱,农村过去跟城市差距不大,尤其是在民国以前的中国,农村里有乡绅、地主,这种人代表一种文明,那些人大部分是靠勤劳和聪明,农民在农村能够致富一般是有道理的,而且农村里的富人一般都有文化教养的人,是拥有秀才举人之类的科举功名的人,这样形成的绅士长期以来是农村支柱力量,这些力量在五十年代以来彻底洗牌、摧毁,农村从文明上有一个断裂,稍微有点能耐的人都往城市流,农村剩下的就是老弱残、小孩。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也许是有史以来变化节奏最快的,很多的山水都不认识我们,田园牧歌的生活再也找不到,中国的读书人过去还有一条出路,除了做官以外,还可以退隐江湖,现在没有地方可以退,杭州附近有个严子陵钓台,是严光隐居钓鱼的地方,现在是著名的风景点,要门票才能进去。今天,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给你隐居?好山好水要么是被圈地做别墅、富人区,要么就成为景区,得有门票,剩下的地方,生态毁坏,千疮百孔,留给我们子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确实已经看得比较清楚,应该说最近这几十年的建设速度最快,生态破坏严重。 没有工业化,也不行,中国还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社会,种点粮食自己吃,过那种传统的农业生活吗?处在整个工业化潮流的包围之中,想单独作为一个农业社会是无法存在的,人家会把你吞掉,历史已经证明,工业化的路不能不走,但是工业化的路走到今天,又有很多的问题,给人带来的隐忧非常具体和巨大,读书这个话题在今天也变得有点沉重和奢侈,不读书的时代,似乎读书是不合时宜的,今天在这里看到现场这么多朋友,老中青三代朋友,我觉得还不能这么悲观。 我们的民族,在很多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在媒体上看不到的地方,在每一个角落还有读书的种子,还有思想的星星点点。面对同一本经典,每个人都是对等的,皇帝没有比我们更有优先的权利,我跟世界上最优秀的、具有创造力的人直接对话,同时我获得了平等,在这本书的面前,所有的权势都不存在了,无论怎么样显赫的权贵跟你也是平等的,世界是平的,就像互联网时代,我们打开Internet可以获得跟所有人的地位一样。读书也一样,能够在读书中找到这种平等,众生平等,没有一个人比其他人高,以往的价值观告诉我们,某些人高于某些人,扭曲事实,可以证明这些是荒谬的论点,我们读书,特别是读无用之书,就是要获得看待世界的基本价值,形成我们自己的价值,共同建立起一种新的核心价值,在找到核心价值后,这个社会就成为一个新的社会,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必将产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一天什么时候到底,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但是它一定会到来。 时间有限,话题无限,思想无限,我就讲到这里。                                     【 2007年10月28日在“温州学人讲坛”讲,根据录音整理。 】

阅读更多

黄亚生:中国模式并不存在 印度或超越中国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0日 – 10:39 | 2 次阅读 无论是中国取得成功的经验还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身上找到影子,因此这些都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原则与西方体制没有实质区别,而中国所拥有的只是“中国特色的道路”,即立足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这些普世原则。 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在20世纪 90年代将 印度 甩在了身后,落后的原因就是 印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落后于中国。(但 印度 )在其他方面远比中国超前,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印度经济有可能超越现在的中国。 作者:黄亚生,来源:财经网 一. 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 中国模式 ” 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即使在2009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仍然成功实现了GDP增长率“保八”的既定目标。中国国内旋即有一批官员和学者开始响应由《TIMES》杂志前编辑乔舒亚·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曾提出的“北京共识”1,即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热衷强调所谓“ 中国模式 ”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在此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国模式”的基本概念。泛指的“中国模式”包括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 “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这几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要全面地探讨“中国模式”是个复杂的工程2。根据目前中国的主流观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独特的儒家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所谓的“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但就全球视角下对部分国家的经济政策选择、发展路径选择以及政治制度选择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与当前中国具有相似发展历程和发展程度的印度、巴西等国家进行考察,均可发现所谓的“中国模式”无论从成功经验或发展欠缺的角度,或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都并不独特。 就成功的经验来讲,中国的发展类似于东亚各国。学界早已对东亚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达成共识,亦即归功于其早期成功的土地改革、民营部门的茁壮成长(虽然在政府的干预下)以及政府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大规模投入。中国的情况和东亚各国很相似,成功的原因也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投资。比如推广基础教育、消灭血吸虫、消灭赤脚医生、建设农田水利等。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70年代对公共教育和卫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这些投入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是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是市场化的成效,本质上与其他国家没有太大区别。第三,从政治上来看,中国推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地方政府自己约束自己的权利,避免对市场经济过度干涉。 就发展的欠缺方面来讲,其不足之处也能在拉美国家中找到影子。或许以“中国模式”的一个典型区域实践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备受国内很多学者赞许的 “上海模式”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实际上,“上海模式”也是一种“国进民退”政策的延伸,即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外商投资获得过度发展,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人为压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奉行着“牺牲内资,扶持外资”的政策。更严重的是,被政府奉为圭臬的“GDP中心论”为加强国家主导、发展城市、牺牲农村、支持大企业、牺牲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顽强的理论基础,最终导致居民个人收入增幅极其有限,中国的GDP和人民的福祉相距甚远。而在曾经的拉丁美洲,巨大的贫富差距也困扰着众多国家,最终陷入经济增长的泥淖。以巴西为例,巴西的国有企业和垄断资本的大量存在严重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巴西的“强迫工业症”造就大量赤贫的失地农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数量普遍过低,居民个人收入增速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拉美国家曾经的发展困境也正是目前中国发展的困境。 可见,所谓的“中国模式”是并不存在的。无论是中国取得成功的经验还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身上找到影子,因此这些都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原则与西方体制没有实质区别,而中国所拥有的只是“中国特色的道路”,即立足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这些普世原则。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Donate to Wikileaks .

阅读更多

译者:对北韩发射火箭(失败)的外媒报道汇总

发射过程 ①《纽约时报》在《挑衅者朝鲜在火箭试验中失败》中说: 2012年4月13日,朝鲜”银河3号”火箭在当地时间7:38:55发射,飞行了1分多钟,随后在40万英尺的高度解体,分成4个碎片坠入朝鲜半岛以西海面的国际水域。在数小时的沉默之后,朝鲜官方媒体在正午发布公告,承认发射失败。 ②《华尔街日报》以11张图片记录了发射的整个过程这儿是其中的一张: 【图为周四,在位于平壤郊区的火箭发射控制室内,朝鲜技术人员监视着屏幕中的”银河3号”实时画面。摄影:Pedro Ugarte/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③ 中国中央电视台以动画演示朝鲜发射失败的过程,点击 这里 收看: ④ 一位受邀参观发射的英《每日电讯》的记者这样描述发射当时的媒体中心的现场情况: 在平壤的两个豪华宾馆之一的一楼会议室里摆放着成排的显示器。我们被告知会在这些屏幕上观看火箭载着卫星进入外太空的画面,但不允许拍摄。 7:30刚过,记者们都跑进媒体中心。 “南韩媒体在报道发射了,”一名日本记者兴奋地说。但显示器上什么也没有。一直都没有 三名官员本来是要宣布发射成功的,则不舒服地在位子上坐着,拒绝置评。尽管他们面对着一大帮摄影团队提出的成堆的问题。我们就这样坐了五个小时。 ⑤ 大量国际媒体都提到本次发射和之前北韩一贯的”做了再说”相当不同,北韩邀请了国际媒体参观发射现场,本来是要为庆祝朝鲜开国元勋金日成的百年诞辰而制造舆论;而此次发射后朝鲜也罕见地承认了发射失败,这被解读为金正恩与前两任金家统治者不同的地方——增加了透明度。 ***~~~*** 失败原因 ① Space.com的资深供稿人Mike Wall认为:《北韩的火箭发射失败原因可能会一直是个谜》 安全世界基金会的技术顾问、前空军的轨道分析师布朗·威登(Brian Weeden)说:”我认为美国军方及其在这一地区的盟友可能比较了解所发生的事(比北韩人知道得多),但是我们不大可能知道。……也很难猜测到底是什么地方发生了故障。我听到了互相矛盾的报道,有的说是第一节推进器燃烧起来了,有的说是第二节着火了。” ② 在全美公共电台的一期音频节目《”火箭科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译注:”Rocket Science”直译为火箭科学,通常用来指称那些非常复杂的学科。研究这种复杂学问的”高智商人物”也常常被称为rocket scientist) 麻省理工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吉姆·瓦什(Jim Walsh)说:”火箭是非常复杂的装置,由成千上万的零件组成,因此也就有成千上万的地方可能出错。” 而技术上最大的挑战是让卫星进入轨道——同样也就是让远程导弹可以命中目标——这需要”一次成功,分离和点火都要在正确的时间点完成,这样才不会改变火箭的弹道。”一家武器控制协会的高级研究员雷格·瑟曼(Greg Thielmann)说。 根本的问题是,平壤的工程人才不够。瓦什说这需要数千名合格的人才方能研制成功。 “只是靠公开的论文、计划和文件是不够的,你真的需要一个人才库,他们要有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经验。” 美国在六零年代也失败了许多次,但NASA有足够多的钱、有庞大的人才库、能够承担得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在多次测试—失败之后获得成功。 ***~~~*** 各方反应 ①《中国日报》上4月14发布的这篇文章简述了各国对北韩执意发射卫星的反应: 南韩:外交部的金承焕和美国国务卿发表声明,谴责北韩,称北韩要承担一切责任; 美国:”尽管不令人惊讶,但任何北韩试射导弹的行为都是国际社会的担心所在。我们保持对北韩的挑衅的警惕,并全面承诺本地区美国盟友的安全。” 八国集团:谴责、会采取措施应对北韩违反安理会决议的行为 中国:呼吁”冷静、克制”、避免有害于地区和平的行为,保持”接触和对话”。 日本:可能会对北韩进行经济制裁。(花絮:在声明中日本把北韩发射的东西称为”飞行物”,而非卫星。) 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 俄罗斯:六方会谈的参与者都同意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不允许进行此类发射。 ② 之后,安理会发布了严厉谴责的主席声明,值得瞩目的是中国也加入了谴责的行列。 美联社:声明说,朝鲜星期五的发射”严重违背”了安理会现有的旨在制止平壤使用弹道导弹技术的决议。原文 CBS:北京也认为北韩的核野心是有损于地区稳定的。同时说明,当前对北韩的制裁已经是最严厉的了。而谈判基本上到目前都是失败的。 ③ 对安理会的谴责,北韩表示反对 法新社:4月18日,北韩反对联合国的谴责声明,并称不再遵守与美国签订的冻结核试验的远程导弹项目的协议。在火箭发射之前,美国为表示抗议,已经停止按协议向北韩提供粮食援助。 ④ 南韩打捞北韩的火箭残骸 法新社 4月17日报道 南韩出动了军舰和直升机等在黄海打捞北韩的火箭残骸。到17日下午5:00,官方称打捞已经结束。 至于打捞的结果则有矛盾的报道。南韩SBS电视台14日报导称,南韩军方已在黄海搜寻到相当数量的北韩火箭残骸,目前韩国海军第二舰队正在进行分析作业。政府有关人士称,”回收到的残骸很有可能是『光明星三号』的第一节火箭。” 但南韩国防部发言人告诉法新社:”我们的搜寻行动还没碰上好运。”他又说,南韩军舰正在搜寻西南部平泽港(Pyeongtaek)与群山港(Gunsan)外广大海域。 ⑤ 法新社引述日本《读卖新闻》中的两名中国官员披露的消息说(中文),中国冻结遣返脱北者这一长期实施的政策。 辽宁省一名官员指出:脱北者一旦被遣返回国,等待着他的则是生命的终结。我们不能对此置若罔闻。另外一名官员则表示,中国之所以中断遣返行动,主要是因为平壤在上周末发射火箭之前,并未将具体日期通报中国。 ⑥ 虽然中国罕见地在《环球时报》上发表了谴责朝鲜的社论,但是专家认为中国可能还是会默认朝鲜成为”拥核国”,美国之音的《北韩无畏中国警告 决心再射卫星》(中文)中说: 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星期二在社评中称这是中国首次对平壤新政权公开采取严厉态度。文章说,中国这样做很有必要。金正恩还很年轻,也许会误判中国,以为无论做什么中国都会护着他。社评最后说,希望平壤汲取教训,不再搞新的莽撞之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蓝平儿(Dr. Lam Peng Er)说:”虽然北韩在政治、战略和经济上依赖中国,事实是,北韩是一个隐秘的主权国家,对独立自主非常敏感。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国家能控制平壤政权,包括中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龚克瑜说:”其实包括中国在内,我们也知道得挺清楚,可能就是表明一下我们的立场,而不是阻止它去发射,因为毕竟它自己觉得挺有道理,说它也是和平利用宇宙空间,强调是卫星而不是导弹。所以从这个概念上说,不是中国没有做工作,或者说工作力度不够。我们做工作之前,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工作做下去不太有成效。” 龚克瑜说:”我们原来一直说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无核化,一个是保持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但是现在和平与稳定可能比无核化更重要一些。可能我们不是很好明说,但是已经慢慢有这么一种想法,就是如果朝鲜拥有核武器,但是如果能够保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那么它拥有核武器可能也就是一个(中国)默认的态度。” ***~~~*** 各方评论 ① 《国家邮报》的这篇文章如许多评论都认为的一样:北韩为了挽回颜面和报复国际社会的谴责,可能会很快进行核试验 许多分析者都认为北韩如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将首次尝试使用高浓缩铀的核装置。这种装置应该已经研制了很久,但北韩是在两年前才公开承认的。在2010年见过北韩的核设施的美国核专家Siegfried Hecker认为他们有24-42公斤的钚,可以制造8枚核弹。 “没有核试验,就没有信心。和空间发射不同,进行核试验没有民用伪装,是赤裸裸的军事原因。” ② 《亚洲时报》的评论《平壤以两记组合拳打击了美国》中说: 平壤现在可以将二月份刚刚签订的援助—停核协议置之不顾了,因为美国停止了粮食援助,现在北韩可以开始核试验了。北韩要感谢美国特别谈判代表戴维斯在北京大成的协议,谁又会在乎联合国的”谴责”和”加强制裁”的警告呢? 现在,他们有了更大的动力来展示自己是世界上第九个有核国家。 至于中国,虽然也加入了谴责,但是中国要保护自己在北韩的投资,与金正恩的亲戚们和围绕着他的高官们联合开采的矿藏。中国虽然不满北韩在核武和导弹上浪费钱,但他们才不会危害到和北韩的关系。 金正恩的讲话标明他将继续”先军政策”,并且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既然他没有军事经验,他就更要表明自己的军事力量。就是那些在阅兵式上展示的远程导弹的前身让戴维斯签订了二月的协议,而北韩其实不在乎。 ③ 南韩媒体 《朝鲜日报》在社论《金正恩靠的只有祖父父亲业绩》(中文)中评论说: 虽然导弹发射失败,但金正恩仍于两天后公开发表演讲,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展现属于自己的新领导风格。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金正恩和20年里分阶段系统掌握权力的金正日不同,他面临必须一步登上权力顶峰的紧急状况。 据说,为了支持权力继承并举办金日成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北韩释放了一些资金。这笔钱大都是向中国出售地下资源所得。 金正恩的讲话实际上承认,北韩尚未开启经济强国之门。但他并未提出振兴经济新方案。通过发射导弹展示军事大国地位的计划也已经泡汤。 北韩以目前这种体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盛大国。因此可以说,金正恩体制能做的只有拿核试验来虚张声势或者兜售”祖父和父亲的业绩”。 ④ 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维克多•查(Victor Cha)在《金融时报》上评论(中文)说: 在火箭发射失败后不久,面无表情的朝鲜向导带领受邀的国际媒体去参观了金氏家族雕像的揭幕仪式。这就好比在推销一幢正在起火燃烧的房子时,告诉买家房子前门外的草坪很漂亮。 或许,朝鲜”这座房子”实际上已经在燃烧,或者至少已经开始冒烟了。用大将军衔、党内职务和骑白马的照片来抬高金正恩形象的荒唐努力,反映出的并不是信心,而是朝鲜对更迭中的领导层可能出现问题的强烈不安感。 ……朝鲜政权非常坚定地在发展远程弹道导弹——它可能会向伊朗和巴基斯坦的某些朋友出售这些导弹。2009年朝鲜进行的一次类似导弹试验就突显出这一目标。上周五的发射失败,并不代表朝鲜在向这一目标努力方面没有取得什么技术进步。 朝鲜这种时不时的挑衅行为对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来说是一个教训。奥巴马在刚上台时曾天真地努力与平壤方面保持接触,甚至还以个人名义写信给金正日(Kim Jong-il)(信件内容迄今仍未公布,而前两任美国总统写的信都公布了)。 在2009年朝鲜发射弹道导弹和进行核试验之后,美国政府曾试图与朝鲜恢复接触,尽管美国的盟友私下里都对此感到忧虑。这一努力最终促使美朝两国今年2月签署了粮食换弃核的”闰日协议”——该协议甚至在墨迹未干之时就已成为废纸。 接下来的举措不应当是继续尝试与朝鲜保持接触,而应当是在外交上孤立朝鲜、严格执行联合国制裁措施,另外美国及其盟友应增加在该地区的军事演习。显然,此类战略的最薄弱一环将是北京方面。 考虑到朝鲜在面临孤立时的非凡适应能力,目前尚不清楚遏制是否会奏效。但是,这是我们仅剩的选择。 ⑤ 日本的岡本裕明在《发射失败后朝鲜路在何方》的评论(中文译文)中说: 如果出现试验作战核武器的动向,相关各国就会毫不留情地筹划摧毁这个计划。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我认为,朝鲜构筑的堡垒将开始崩溃。 ……故意使朝鲜动荡也有可能。原本就是不合常规的体制,崩溃时会意外地迅速。国民的意识也会瞬间转变。 ⑥ 美国之音(中文)援引《读卖新闻》星期六的一篇社论说,中国长年对朝鲜的宽容态度导致朝鲜认为,就算强行进行核试验,国际社会也无意和无能对付。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东北亚问题专家刘江永对美国之音说,朝鲜已经完成了权利平稳过渡,金正恩时代正式开启。外界应该注意到金正恩行事风格上不同于其前任的地方。 他说:”从另一个角度看,金正恩也会做一些调整,因为人和人毕竟是不同的,他的经历,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毕竟是不同的。从这次卫星发射过程中已经显示出,金正恩展现出有同金正日作风不大一样的地方。过去朝鲜是做完了再说,而这次是增大透明度,邀请记者去观摩,而且实验失败后,马上就宣布了。不是像过去避而不谈了。所以,金正恩做事还是有些不同。” ⑦ 《读卖新闻》 在《北朝鲜将以核开发作为谈判筹码》中则认为这仍然是一种筹码: 北朝鲜在美朝达成协议后不久,便于3月中旬宣布了发射导弹的计划。此外,北朝鲜方面还曾表示愿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但此后收回了这项决定。针对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有分析人士认为军队内部存在着强硬派和对话派的矛盾。不过,韩国政府不赞同这种看法,认为从新上台的金正恩政权一系列的人事安排来看,似乎并没有多大的矛盾。 韩国外交安保研究所教授尹德敏分析说:”北朝鲜一贯从事核武器和导弹开发,试图拥有核武器。如今这种战略并未改变,只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对话和强硬手段。” 在发射导弹后,估计北朝鲜此次还会摆出一副要进行核试验的样子,逼迫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做出让步。一旦受到国际社会的压力,北朝鲜又会进一步推进核开发,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北朝鲜的这一目已非常明确。 ⑧ 对于如何应对朝鲜,《读卖新闻》认为:《美中在构筑对北包围网上仍在分歧》(原文未上网) 有可能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美国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在北朝鲜下一次挑衅时对其施加压力。其中的一项措施是美国单独实行金融制裁,即禁止美国的银行与北朝鲜账户所在的中资等银行进行交易。美国在2005年曾经对澳门的一家银行实施了同样的制裁,使得北朝鲜无法从账户中提取美元,从而遭受了打击。 为了对付北朝鲜的军事挑衅,在2010年韩国延坪岛遭受炮击后,美韩曾经举行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今后类似的演习还有可能重演。 不过,中国方面认为所有这些措施都会加剧地区局势的紧张,因此必定会反对这样做。美国政府高官表示:”我们将在今后数周加强与中国的接触。” 美国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呼吁各国减少进口伊朗石油,并率先施加了压力。另一方面,在去年夏季以来,由于与北朝鲜之间一直在进行对话,美国对北朝鲜问题的危机感并不强烈。美国方面普遍认为,由于此次导弹发射失败,北朝鲜要成功研制出能够到达美国本土的核导弹,还需要很多年。美国对北朝鲜施压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提高北朝鲜问题的”优先度”,能否说服中国也采取行动。 ⑨ 在金正恩宣称坚持”先军政治”时,也有媒体注意到(或是根据传言认为),金正恩还是可能改变朝鲜的未来方向。日本《每日新闻》在《金正恩允许讨论资本主义》中写道: 据悉,北朝鲜新一代最高领导人、劳动党第一书记金正恩自今年1月就鼓励党内干部开展有关经济改革的讨论,包括探讨引进资本主义的方法等。北朝鲜采取国家统一管理经济的方式,一直以来的政策不当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走出危机阴影,金正恩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施大规模的经济改革。本报根据金正恩的发言记录(1月28日)确认了这一消息。 在北朝鲜,可口可乐和牛仔裤等被作为”资本主义的象征”一直遭到排斥,同性恋者被以”犯了沾染资本主义思想的罪行”为由判刑,卡拉OK也被视为资本主义娱乐方式而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北朝鲜中央通讯社去年10月报道了世界各地的示威活动,断言”资本主义没有未来”。 发言记录显示,金正恩认为专家们在探讨经济改革之路的过程中有些畏首畏尾。他在讲话中提到,经济学者一旦提出”不妨考虑以这样的方法进行经济管理”,容易立刻招致”试图引进资本主义方式”的指责,即使在经济管理方法论方面有些看法也不敢展开探讨。 在此基础上,金正恩指出,如果一味进行批判就无法使经济管理方法逐渐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他要求有关专家通过开展没有禁忌的讨论找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重建之路。他强调,经济管理方面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基于理论和科学计算。 北朝鲜劳动党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金正恩同志最近下达指示称,中国的方法也好,俄罗斯和日本的方法也好,如果有值得借鉴的方法,我们都可以考虑采用。”不难看出,金正恩对北朝鲜经济崩溃抱有强烈危机意识,正急于寻找解决方法。 北朝鲜民众生活一直比较艰难。金正恩在发言中明确指出,工厂和企业无法充分保障消费品生产,给人民生活造成了不便。 发言记录编成约20天后的2月16日是已故金正日总书记诞辰70周年纪念日。但金正恩在发言中不无悲观地表示,难以准备提供给人民的庆祝物资。他在发言中指出,人民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依然忠诚地追随我党(北朝鲜劳动党),我们应该为这些伟大的人民提供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使他们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高呼”劳动党万岁”。 相关日志 2012/04/19 — 朝中社:朝鲜政府、政党、团体严厉谴责南朝鲜当局中伤和亵渎太阳节庆祝活动的重大犯罪 2012/04/16 — 南岳:发射失败后的朝鲜路向何方 2012/04/14 — 天边眼前:朝鲜的远程火箭是名副其实的“发射后不管” 2012/04/14 — 朝鲜金正恩的梦在空中爆炸 2012/04/13 — 其实火箭很可怜的好不好! 2012/04/13 — 朝鲜火箭在升空超过一分钟后自行坠海 2012/04/10 — 光明星3号的监控室是这样的?! 2012/04/08 — 周宇:朝鲜大饥荒真相 2012/03/27 — 逃出劳改营——一个朝鲜人的惊险历程 2012/03/25 — 朝鲜宣布今年晋升“强盛大国”

阅读更多

学者:薄倒台显示中国模式到转折点

图片来源: AP 薄熙来(资料照片) 在前中共高级官员薄熙来倒台之后,俄罗斯有评论说,这一事件表明,中国发展模式到了关键转折点,共产党内围绕中国未来改革道路的争斗激化。 *中共权力重新分配 内斗激化* 俄罗斯媒体纷纷评论薄熙来倒台事件。 莫斯科新闻时报说,薄熙来把自己打造成为捍卫穷人利益,以及打击贪污腐败斗士的形象,许多人把薄熙来下台看成中国领导层内斗和分歧激化,因此中共需拿出十分有份量和说服人的证据来证明薄熙来的错误,否则这起事件将给人留下薄熙来蒙冤的形象。 官方的俄罗斯电视台说,薄熙来事件说明,中国共产党内正在进行新的权力分配。 *中国新发展模式和利益集团斗争* 远东研究所的中国问题学者拉林说,薄熙来事件反映了现今的中国发展模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拉林说:“中国现有改革模式的潜力已经消耗光。中国需要寻找新的改革发展模式,但这项工作非常复杂,因为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越来越多,比如各种农民示威等等,中国高层针对这些不满情绪反应很敏感,这就需要高层决定是否重新进行利益和收入的分配,这是个非常微妙和头疼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恰好造成了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激化,而薄熙来正好属于其中的一个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被人称作‘太子党’,‘新左派’或是‘左派’,‘共青团派’等等,其实如何称呼并不很重要。” 拉林说,这些利益集团中 ,有的主张按照现有模式分配收入,有的主张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有的主张加强国家监管并设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薄熙来倒台说明这场内斗激化并已经带到了表面上来。 *俄媒:薄熙来是改革不满人士代言人* 一家俄罗斯媒体评论说,如果中国继续走改革道路,这就要求中共领导层团结一致,对改革有共识,否则领导层内将发生分裂,甚至会爆发苏联解体前夕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那样的政变,而把薄熙留在领导层内意味无法保证能达成这种共识。 独立报说,薄熙来是中国新左派的非正式领袖,而这些左派人士想证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仅对富人有利,薄熙来也成为对改革不满人士的代言人。 *中共权力黑箱操作如同苏共* 俄罗斯媒体评论认为,苏联时代,党内权力斗争激化,每当有领导人倒台时,也同样伴随丑闻,让社会震惊。薄熙来事件表明,中共党内正在发生类似当年苏共发生的事情。 中国问题学者拉林说,同苏共一样,所有的共产党专制国家都是政治体制不透明,权力运作黑箱操作,因此许多分析其实都是黑箱之外旁观者的推测。 拉林说,苏共党内在不同时期针对改革路线也存在各种斗争。 *中共比苏共掌握更多稳定资源* 拉林说:“比如赫鲁晓夫时代,当时曾面临食品供应和开垦荒地等问题,党内围绕如何发展农业有过激烈争吵。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也围绕怎样改革有过争论,戈尔巴乔夫时代围绕改革路线的斗争更是十分尖锐。” 但拉林认为,中共党内的斗争仍然将局限于高层,这场斗争更不会引起类似苏联解体那样混乱局面,因为同当年的苏共相比,中共今天手中掌握更多的稳定资源,而且中国社会在近期也不会发生当年苏联那样的激烈变化。VOA

阅读更多

薄西来丑闻惊天下

作者  索菲 今天法国报纸关于中国的红太子之一薄熙来被终止在中共党内的高级职务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世界报发表“震撼全球的中国惊悚片”为题的社论,世界报国际栏刊出该报常驻北京记者布里斯的分析评述文章;费加罗常驻北京记者海风(拉格兰日的中文名字)文章指出,昔日的中国政治明星薄熙来的妻子涉嫌杀害英国人被移交司法机关;十字架报亚洲问题记者马洛维奇向读者解释薄熙来为什么倒台。 世界报以“震撼全球的中国惊悚片”为题的社论写道,薄熙来这颗红星在中共政权的银河系中永远消失,在新华社宣布对薄熙来的处理之前,昔日的重庆强人,太子党薄熙来还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从未隐藏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野心,众所周知,中共中央委员会由两百名委员组成,二十五人组成中央政治局,而中央政治局常委仅由九人组成,有人称之为统治中国的“九帝”。 在厚重的紫禁城隐藏下的一部惊悚片历时两个月以薄熙来倒台而告一段落,中国官方四月十日宣布免掉薄熙来一切党内职务,并就其涉嫌严重违反党纪立案调查,而且中国新华社通稿宣布薄熙来之妻薄古开来涉嫌对英国商人海伍德非命有重大作案嫌疑,薄谷开来被移送司法机关。 中共十八大即将决定换掉九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九人当中的七人并且组织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上任,世界报就此继续写道,距离中共十八大召开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薄熙来事件揭示了中共领导层内部的斗争激烈,对中国前途形成压力。 领导中国近十年光景的胡锦涛和温家宝这一对搭档肯定不想在这种胡作非为的环境下完成权力交接,胡温的统治一直以“稳定与和谐”为标志。确实,胡温使中国在经济上,变成世界第二大强国,在国际舞台上恢复了骄傲和强盛的形象,而且在2008年还实现了一个百年梦想——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 许多人像北京希望让人相信的那样认为,在毛泽东的专政之后,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之后,中国政权终于在达成共识的集体领导的范围内成功地确立了体制和平进程。因此将棘手的政治改革推后进行,但究竟希望如今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党政一体制度放松到何种程度呢?北京政权所做出的成果使许多西方观察家痴迷于中国日新月异的的经济增长。 但是,世界报指出,薄熙来的倒台引起海啸效应,人民日报坦诚薄熙来这一严重政治事件在中国国内国外都造成不利影响,温家宝在上个月中国人大闭幕的非同寻常的记者会上警告说,如果不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文化大革命的悲剧还会重演。 世界报最后结论说,中国今昔有个根本的截然的不同是,毛泽东可以把整个国家置于混乱不堪,而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首脑发生的事情却对整个世界的其他地方早造成影响。 世界包布里斯文章结论用一位中国政治专家的话指出,薄熙来事件的解决在中国势在必行的政治,司法和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将会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费加罗报同仁海风认为,让人屏住呼吸的中国惊悚片还远未结束,最新发展无非只表明中国权力交接并不像预期那样丝毫不差,中共内部的派别斗争与讨价还价也许才只是开始。 法国著名抵抗运动活动家雷蒙奥博拉克前天晚间(四月十日)在巴黎瓦尔格拉斯军医院与世长辞占据法国全国性大报头版头条:解放报赞誉九十七岁高龄的雷蒙奥博拉克的一生是捍卫正义和互助价值观的一生;人道报向传递国家抵抗委员会理想信息的雷蒙奥博拉克致敬;世界报向伟大的抵抗战士致敬;巴黎人报向战斗将近一个世纪的雷蒙奥博拉克致敬。 法国总统大选今天进入倒计时第十天,法国报纸继续关注大选进展,昨晚法国公立电视台二台举办总统候选人问答节目:免费报纸“地铁”说, 总统候选人考“口试”;右派报纸费加罗说,奥朗德左右为难;巴黎人报用萨科齐的话说“你们的选择就是最佳选择”;十字架报认为法国人鉴于目前处于经济危机不能自拔而受到保护主义的诱惑。rfi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