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译者 | 中国外人博客:习近平再度访美

核心提示:头脑精明、工于计算、雄心勃勃的习近平,是一条玩政治像打扑克的变色龙。他曾在南北中国 、村庄都市、沿海内地都工作过,和军队也有深厚的联系,他打造了广泛的关系网。他了解世界多于世界对他的了解。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魅力,冷静且谨慎,是多派势力都能接受的易于合作的人。在费劲心思攀到政治顶峰后他和新的领导层有什么主张现在几乎无人知晓。 原文: Mr Xi Visits America Again 作者:ChinaBystander 发表:本文首发2011年7月,本周重发 中国副总理习近平,地球人都知道的下一任中国国家主席于本周访问美国。他对美国的了解显然比美国对他的了解要多。上图中间握着塑料杯的就是他,是27年前他在衣阿华的马斯廷廷的一次野餐中拍摄的,当时他是来访的河北省农业代表团成员之一。此次,他将故地重游,制造出大张旗鼓的公关效果。本博认为要适时地再发一次本文,这是去年7月我们观察习近平和自邓小平把中共和中国调整到经济改革道路上之后三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中国权力更替。 中国的未来最高领导人首次将由1949年党夺取权力之后出生的人担任。随着他们的上位,现代中国将跨越政治和人口上的分界线。他们这一代人是第一代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红色儿女。他们的青年时期正逢”文化大革命”,他们的家庭有许多遭遇了清洗,但他们还是拥护党,”比红更红”让他们跻身前列。相比之下,他们多受过中国顶尖大学的教育,比起前任有更多几率获得社会科学,而不是工程学学位,也更乐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欧美顶级大学学习。当他们还在政治生活中力争上游的时候,就知道中国在转变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政治和经济大国,但他们和前任们一样务实,致力维护党的垄断权力,若说有分歧,则是在意识形态或经济上的。 这种区别至关重要。中国正在其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不言而喻,过去30年来,它已经大踏步地跨越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阶段。现在,它必须迈过那道让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要成为发达国家时止步不前的长城。 当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0-12,000美元(以2007的美元汇率计算),发展中国家如不进行体制变革则有可能停止发展。中国年均人收入是4000美元。按目前的增长速度,视乎新的领导人的作为,在十年之内中国就会抵达这堵墙。想要越过它,就需要进行深刻的经济和政治上的体制改革。即使它的确迈过了这道坎,中国将仍然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在这一方面,绝对经济规模并无关系,即使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做到了既是发达国家,同时又是一党制。 这就成了一种两难。如果党垄断统治权的合法性是基于不断实现经济增长,以此让其公民越来越富裕、国家越来越强大;如果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再不进行体制化改革就无法持续,然那么,要克服既得利益障碍,除理好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就成了新的领导班子最重要的关注点,换言之,它要进行自我改革。 另一方面,党 垄断统治的合法性基于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态,它仍然需要伪装成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同时还要能实现经济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区域影响力,而不能忽略的这一事实,在体制化改革缺位时,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突破,无法在发展中上移到更高端的位置,也不能防止既得利益者形成结构固化。于是,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国有既得利益之间的平衡就成为新领导层最重要的关注。 中国是无需自证的和西方不同的国家,而且它还有着独特的有自我认知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因而它可以发展出与众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国例外论”不比”美国例外论”更难以理喻。但在这种情况下,党仍然不得不在一个全球经济高度关联的世界中操作,并要防止出现意识形态的回潮。世界已经对中国的重商主义和不断崛起的势力及地位表现出警惕。虽然不太可能,这也许会让中国向内转,并成为新的孤立主义者,依靠其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加上人口结构上的偏移(译注:这里的人口偏移似乎是指老龄化和城市化的趋势。),在未来十年它可能会成为一个赤字国家,并推动其经济发展到达下一阶段。 现在,有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继续走当前的路线。的确如此,还设定了一个计划。在新的领导层将目前的五年计划的中期加入。然而,外人看来无缝的权力派交接掩盖了不在公众视野中的内讧。(译注:此文写成时间较早。最近的王立军事件多少让这种内讧暴露在了公众视野中。) 到目前为止,”太子党”占据了最高位,他们是和毛一起”打天下”的革命者的后裔,约400个家庭,是在党、军队和经济中都权倾一时的集体制精英皇族。习近平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生于1953年,正在成为最高领导人胡锦涛的接班人,他将于2012年接过党的总书记一职,在2013年成为国家主席,在2014年成为中央军委主席。到了那时,如果习近平成功地在两年的交接期中巩固了权力,他就会成为政治局常委第一人,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职位将再次合于一人身上。政治局常委目前由九人组成,是党,也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习近平超过了李克强,这两人是政治局常委中唯一的两名49年之后出生的委员,李克强在九人中排名第七,位列仅次于习近平,他是胡锦涛的门生,胡锦涛对政治现实妥协,转而支持习近平。李克强和胡锦涛一样,是通过共青团这一分支逐渐上位的,这一派系的基础是党的基层。太子党轻蔑地指称”共青团”是”小店主的儿子们”。(译注:参考”维基泄密”中的 相关说法 ,太子党指共青团派”当我们的父亲在打江山的时候,你们的父亲在卖鞋带。”) 习近平从省级官员升为国家领导人堪称迅速。头脑精明、工于计算、雄心勃勃的习近平玩政治像打扑克的变色龙。他曾在农村和城市、北边和南边,村庄和都市都工作过,打造了广泛的关系网。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信徒,但不被认为有意识形态色彩。虽然他从未参军,他与军队联系密切。他的父亲习仲勋将军是和毛泽东一起参加革命的”建国者”;他的妻子,彭丽媛,是著名的民歌手,也是解放军少将。他既有支持商业的名声(他的父亲因为提倡经济开放而被毛泽东清洗,后来成为邓小平的关键指导者,也是协助进行经济改革的助手,尤其是在广东省和深圳市的早期实验阶段),也有”干净”的声誉,20世纪90年代在福建、2000年在上海都清理了腐败,蔑视中国的暴发户。他冷静且谨慎,上述种种都让他被看成是一名易合作的人——同时又是会巧妙地攀登阶梯的政客。 尽管习近平几乎没有个人魅力,他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还是比他的前任更有气势(不过胡锦涛定下的是个低标准)。从外表来看,他高大敦实,与其他世界领导人的合影在国内看来形象不错。他有一个在加拿大的妹妹、一个在台湾的哥哥和一个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女儿,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就曾到访美国。这个朴实低调的人很少直言不讳,他对世界的了解要多于世界对他的了解,他打政治牌的时候把牌都握得很紧,谁也看不到——因而他和其他新领导人一旦费尽心力地到达权力巅峰想做什么也难以猜测。 如前所述,他们将在目前的五年计划的中期开始接手,因而他们最初的路径已被设定。但在未来政治局常委都由谁组成(除了习和李之外的其他七名都将在2012年退休)也会反映出不同派系的平衡——一边是相信保持经济增长是党能合法地垄断权力的必要之举,另一边,则认为合法性应基于意识形态,而成为当前的怀旧毛派的代理。在政治、民族主义、地区和人口等不同的潮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分野。甚至太子党也不是铁板一块的。那些想要建设一个有着强大的安全网、缩小贫富差距,更注重环境保护措施的”和谐”资本主义的人,那些想要减少公共部门的权力、开放政改革、拥抱新兴有产者的人,以及所谓的”新共产主义者”(neo-comms),想要通过文化外交、军事力量让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并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译注:neo-comms 语出《中国在想什么》一书,Mark Leonard著,2008年出版。我们会在” 译者书刊 “中更多地介绍本书。) 谁会晋升到政治局常委,以及他们会如何排名,将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出正确错误,也将揭示出中国在未来的决定性的十年内会如何发展。但这一切都会围绕着维护党对权力的掌控。 注:在他到美国访问的前一天晚上,国营媒体已经发表习近平回答《华盛顿邮报》的书面回复。他对中美关系的意见大多是形式化的,包括似乎在警告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立场的观点。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阅读更多与” 习近平访美 “相关的外媒评论与观察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80年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作者:黄亚生       20年前,88岁高龄的邓小平宣告启动新一轮改革,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方向。市场地位被确立,社会创造力被激发,个人价值被尊重,没有那一年,中国经济不会有今日的成就。为纪念小平同志南巡20周年,搜狐财经专访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先生。        经济改革需要政治体制的全面支持        搜狐财经: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您怎么看待南巡讲话?        黄亚生:邓小平先生南巡前夕,中国出现了一段全面否定80年代的改革方向的“逆转期”,改革很可能前功尽弃,走回头路。南巡讲话在那时候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因为他力挽狂澜,逆转了一个“逆转”,另外在对外开放方面在80年代改革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如果没有这个逆转,很难想象今天中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在我看来,邓小平先生实现了一个“逆转的逆转”,但只是部分逆转,对政治改革的部分,他并没有涉及。但我注意到,邓先生在80年代就提出了政治改革,他在1980年有个很有名的讲话,非常具有前瞻性。他分析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包括官僚主义、党委不受监督等,到今天还体现得非常非常明显。他在早期已经提出政治改革,对中国政治体制做出过最好的分析,在80年代基本上是肯定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方向的。但是,政治改革容易受一些具体事情的影响,不像经济改革那样容易。        搜狐财经: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宪政改革是一种政治改革思路。您怎么看?        黄亚生:这个认识在80年代初已经有了。很多人在观念上并不反对这个,但一旦涉及到具体化措施,就有很多人出来反对。        实际上,中国政治体制在80年代有实质性的改革,比如地方上分权、财政上分权、地方农村选举。我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一个教授共同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80年代农村金融有相当大的自由化,有相当大的改革。当时名义不是国有而实际是国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80年代的时候曾经有措施出台,要让农民社员自己选举社长,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举动。我是看了几千份80年代的政府文件报告才发现的,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        在1979年中央还成立了农村金融改革小组,当时提出要把农村信用社的控制权返还给社员,要允许私人办金融机构。当时还有一个叫做农村信用基金会,全国运营的,在温州、吉林、贵州、河南都有,它在农村的有些地方贷款市场占有率达到40%。当时人民银行不承认它,但农业部承认。当时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到温州考察时表示:温州有这么多的私营金融机构,利率这么高,但做得还是很好,为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国营金融机构不称职,不能满足它的需求,我们要引入民间的金融跟它竞争。        这种思想简直不得了,是一种竞争的思想。在不放弃国有对金融机构的控制的前提下,通过竞争来改善国有的业绩,这和后来的做法把民间资本给端掉,把吴英抓起来判死刑,以增加国有机构的垄断来提高业绩的思路,有天壤之别。        80年代政治改革的革命性和市场化已经相当大,虽然有反复。在1988年的温州,一个农民自己的地被政府征走了,他一路告到法院,最后胜诉。80年的时候人代会举行听证会,叫部长来,要对他质询。        我非常反对两种观点:一是改革是一直在渐进的;二是认为先搞经济,然后经济改革本身就能带来政治改革,特别是90年代中国的学界共识是先搞经济后搞政治改革,而且认为政治改革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以后自然就会发生了。        我觉得这两个观点现在被打破了。没有政治改革,真正意义的经济改革就根本做不下去的,而在80年代,当时就有这个共识了。从学术界来讲,顶多能够说现在再回到80年代的共识,从政界来讲,连那个共识都没有回到。现在这些领导人就政治改革很可能就在那儿说说,而没有任何行动。        应客观界定小平南巡的贡献        搜狐财经:您一再提及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和社会共识,能给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黄亚生:大概在1986年,当时的体改所做了一个青年人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问,你最愿意选择的职业是什么?大概列了20个职位。你能够猜到列第一位的职业是什么吗?        搜狐财经:企业家?        黄亚生:什么样的企业?个体户。第一追求是个体户,下面是科学家、工程师,好像政府官员排到第五第六或者第七第八。这么一个排序,现在反过来了,公务员第一位,外国企业第二位。        我非常反对一种观念,那就是:经济更发达,政治思维就更先进。根本不是。中国农村80年代的改革一部分是经济改革,但重要的一部分是政治改革的推动。        另外就是“苏东波”(苏联、东欧和波兰的革命)发生以后中国的共识,你看“苏东波”发生了,中国没有发生,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政治改革。我认为恰好相反,中国没有发生“苏东波”,恰恰是因为我们进行了政治改革,恰恰因为我们进行了市场经济。那些国家根本没有改革或者改革停滞,所以才崩溃。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观点,不见得正确。        很多东西要看数据。我和我的同事做的研究表明,80年代的农村私有经济获得的贷款远远超过90年代,90年代做的几件事情全部否决80年代的农村金融改革。刚才我说的农村信用社由社员选出社长被全部否定,政府出面接管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变成政府融资的一个工具手段,所以以后才又建政府高楼等等这些东西。        同时,农村的金融变成了一种扶持农业的工具,而在80年代,农村金融一部分是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农村的创业,这是两个非常大的区别。农村创业是什么?我本来种粮食的,我现在搞粮食加工了;我本来是种苹果的,我现在做苹果酱了。90年代由政府出面把这些加工的业务由政府出面来做,农民自己获得金融方面遇到很大的阻力。        第三,严格加强贷款的标准,要求你的抵押。土地不可以做抵押都是90年代制订出来的,宅基地不可做抵押,农民有什么?不就有这个东西,又不让他做抵押。80年代的时候并不是说有明确规定你不需要做抵押,当时真正是一种探索性的,银行或信用社觉得贷给你款能够产生利润,这就可以了,干吗要抵押?当然会出现一些坏帐,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只要你获得的利润能够弥补你的坏账这就可以了,并不要求零坏账。        邓先生南巡有三个影响,首先要肯定他做的这些贡献,但应该界定他的贡献的范围。这三个影响:        一是,在经济改革里主要强调对外开放而不是对内开放。其实就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来说,从我尽量搜集的数据来看,它确实是有对外开放的,但也有相当大的对内开放的内涵。80年代很多的国内创业者也跑到深圳去,我觉得深圳有对外开放也有对内开放,它帮助了国内这些创业者,比如在吉林做不了就跑到深圳。但是90年代的共识认为对外开放最重要。        第二,基本放弃了政治改革。        第三,从80年代到现在为止,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农村改革,但农村改革基本在南巡讲话以后就没有了新亮点,改革重心被转到了城市。直到了2003年以后,农村问题才重新被重视。讨论南巡的时候,应该从一个客观的态度来分析,至少不应该完全是一面倒的观点。        80年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搜狐财经:您提到中国大部分很重要的经济改革都是80年代作出的。那么90年代以后呢?        黄亚生:90年代,我唯一能想起来的改革正确举措就是加入世贸,这是很伟大的事情,但这是典型的90年代的发展战略思路,即对外开放。我一点不否认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只对外开放,会造成依赖外需、处于产业链低端等等。邓先生在80年代说过一句话:经济改革得对外又得对内。80年代他还可以起到很重大的作用,而90年代中国就基本是走“上海模式”。我也不认为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只有积极的一个方面。现在学者和公共舆论所抱怨的国有垄断企业就是90年代后半期形成的。        搜狐财经: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似乎也扭转了当时的政治风向?        黄亚生:这就是我此前说的“逆转的逆转”,因为当时中国在走回头路。邓先生及时更正,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但是92年以后的改革发展方式都是要依赖于政府的。即使对外开放,实际也并不是说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而是在各个地方兴建开发区,这也是靠政府的。城市改革很多是靠政府的。住房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改革?我是有疑问的。改革的试金石是在于它是不是有效地制约政府。在我看来这种加强政府的改革,能不能叫它改革都有疑问。        但80年代明显不一样,农村承包制都是减弱政府的行为。我从来认为,无论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是从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或者从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几个角度来看,80年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90年代的改革是在政府指导下的,当然这种改革也还是有比没有的好。我并不是全面否定,我们应该把90年代的改革和80年代改革的性质要做一下界定,要做一下区分。        搜狐财经:这也是您在《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书里一直强调的东西。        黄亚生:对。沿着80年代的改革基本是比较良性的道路,可能没有这么多的高层建筑,没有这么多的高铁,但是GDP每产生一百块钱中国老百姓人拿走比例高而政府拿走的比例低。这是一种良性发展,它并不需要你每年增长的速度很高。        现在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一个芝加哥大学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学者说,中国在90年代以后,劳动者收入占GDP比例的下降程度,在有历史数据以来,只有两个国家曾经出现过,一个是巴西,一个是阿根廷,而这两个国家最后全是金融危机、通货膨胀,多年的发展停滞。        就消费占GDP的比例来看,整个80年代消费占GDP的比例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90年代下降非常明显,到了90年代中期有所上升,但是从来没有超过80年代的水平。到了2000年以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后,现在才到35%。这种城市化,我称之为政治城市化,即政府推动的城市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是没法解释的,什么叫城市化?就是有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就要有消费。而我刚看到报导说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51%,即国家的大部分的人口是城市人口,可为什么消费比例在下降?说明中国城市化跟我们一般讲的城市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化,而政治城市化不是经济城市化。        从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看,中国从1999年到现在,城市发展主要是因为户口的限制导致非常扭曲的城市化,它的城市化是建立了很多新的城市,即本来是农村的,突然一夜之间变成城市。这么多年出了很多新的城市,但从人口统计上看,中位城市的人口密度是在下降的。        城市化为什么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就是因为人口的密度有所增加。从创新方面来讲,如果人口密度有所增加,那么思想容易被碰撞,就有集群的效应。另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在城市里可以做,但是其它地方不可以做。城市的需求多样,而农村的需求比较单一,不可能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城市化之所以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是因为人口密度提高了,而不是城市的数目提高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99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事情,是城市的数目提高,但中位城市的人口的密度实际在下降,也就是说城市的创新能力实际在下降而不是在上升。        搜狐财经:您曾经说过,转型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是一个伪命题。那么,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        黄亚生:以南巡为分水岭,可分三个时期, 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到现今。80年代在我看来是最健康的,内需、农民收入增长都很好,当时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增幅是超过GDP增幅,90年代开始转向外部经济,2000年以后基本是投资拉动,而投资拉动本身是要依赖于外部经济的,等于是实际上2000年以后是投资加上外部的依赖,90年代主要是外部依赖。现在外部依赖了,投资基本走到尽头了,中国还能怎么办?        小平南巡带来的改革动力面临衰竭        搜狐财经:你之前表示,中国高楼大厦增加三千栋,但是文盲也多出三千万,就是因为太多财富积聚在政府手里,不能投入到教育医疗里面。        黄亚生:中国人应该注意的一件事情,即农村的基础教育出了大问题。正因为农村撤并学校,减少小学的数量,才有最近接二连三的校车事故。为什么要有校车?因为学校和村庄的距离太远了,而东亚国家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即使只有很少的孩子,在农村里面也办一个小学,让你就近上学。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前的一些举措,比如普及小学教育,是促进中国整体人口素质的。        但到了90年代,中国政府就再也没有在基础教育方面有很大的投入。80年代与90年代有一个非常大不一样的地方,80年代是小政府。而在中国,教育和卫生是国有的,国家是提供者,并且是垄断的,不可以让别人进入。从经济学常识来看,一个垄断者提供的教育和卫生,在高价位上的提供还是低价位上的提供,是很不一样的。        80年代的时候,医疗、教育费用没有涨价,很便宜,农民在教育和卫生的支出保持比较稳定。到了90年代,不光学费提高,还有住宿费,因为学校关掉以后,小孩不能每天走来走去的,给他提供宿舍,宿舍不是免费的,你得交住宿费的。这种寄宿制从整体来讲提高了教育的成本。一是住宿费用;第二如果小孩就近上学可以在家里帮做家务,同时也是一个收入的来源,现在不可能了,跑到县里去上中学了,这对于农村家庭的收入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增加了开支减少了收入,整体来讲增加了教育的成本。        我们对文盲的定义是50年代定的,按说一个国家有这么快的经济发展,文盲的定义应该逐渐提高,1500个汉字,没有任何数学科学这方面的要求。很难想象懂得1500个汉字,在一个现代社会能够生存下去,得懂一点数学、懂一点科技知识才可以。教育部一个学者说中国增加了2000万文盲,后来教育部自己又否认,这个事情《中国日报》上有报道,在中国媒体上没有得到特别多的关注,但我注意到了。        另外,教育部自己2003年的时候请了国内教育方面的专家写了一个报告,他们调查了14个省34个县。他们在17所农村初中调查表明平均初中三年辍学率为43%,学到第一年第二年就退学了。另外文盲这个标准定的很低,所以很容易脱盲。中国的脱贫也是,把这个标准降得很低,你就很容易脱贫,这都是统计上的鬼把戏。美国计算贫困人口,是家庭收入占美国人均收入的比例,低于它的25%就算贫困人口了,中国我看5%都不到就算脱贫了。        我一直认为,GDP的增长不是一个最终的政府目标,应该是人民的福祉,健康、教育包括环境保护等等这些,应该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如果按这些标准来衡量,90年代的发展是脱离了这个原则的。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否则南巡带来的改革动力将衰竭。        根据采访录音整理,经黄亚生教授本人审定。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香港内地,是谁离不开谁?

南都周刊专栏 ————————   一些香港网友集资刊登广告,看到“忍够版“最后一句,”如果没有香港,你们就完蛋了“,马上想到了经常听到的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内地,你们香港早就变成臭港了。“ 种安全感。 用功利的计算,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历史也假设和走回头路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事实。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忍够体“在内地的网络上相当火爆,引发的,有相同的感受,也有正面回应,更有欢乐体。在香港,五天之内能够迅速筹集到十多万元的广告费,也说明了民间存在忍无可忍的怨气。说出来,会很刺耳,但是好过闷在那里。 对立来自于偏见,需要思考的是根源来自于哪里。日常个体的接触,让中国这个概念在一些香港人眼中变得具体起来,如何避免让思维陷入个体代表整体?把对香港前途缺乏期待的不满,从对政府,转移到内地游客身上?而一些内地人在看香港的时候,如何摆脱百年耻辱这样一个惯性思维,多了解历史和事实,接受香港是一个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有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如果说,内地的资讯不够完整,影响了人们的判断的话,在资讯自由流通的香港,却有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让愤恨遮蔽事实。 借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爱是智慧,恨是愚蠢。   要证明没有谁就不行了,非常的容易,两边都可以各自举出可以论证自己的例子,因为这不是进行一个推论,而是为了证明一个已经自己坚信不疑的结果。   一些内地人最喜欢举的例子,那就是,如果不是内地供水供食物,那香港人如何生存下去。63年香港旱灾,港英政府限水,港英政府提出向内地购水,如果不是周恩来批示,东江水供水工程启动,香港民众用水缺士会经历更长的困难期,因为海水淡化技术那个时候成本高,也不成熟。但这同样也是互利项目,就拿现在来说,特区政府用统包总额的方式向广东购买,未来3年的东江水售价分别为35.4亿、37.4亿及39.6亿港元,每年升幅约5.8%。这也成为广东供水企业的优良资产。至于食品,虽然内地产的蔬菜,占了九成以上,但是消费者还有其他选择,本地产或者其他地区进口的零关税的蔬菜。   大量内地进口的蔬菜,直接冲击香港本地农业,加上政府没有产业扶持政策,香港的农业正在慢慢消亡;因为东江水,政府也放慢了海水淡化不乏,于是香港出现一种声音,认为是中央战略性的考虑,增加香港对于内地的依赖性。 南都周刊专栏 ———————— 一些香港网友集资刊登广告,看到“忍够版“最后一句,”如果没有香港,你们就完蛋了“,马上想到了经常听到的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内地,你们香港早就变成臭港了。“ 要证明没有谁就不行了,非常的容易,两边都可以各自举出可以论证自己的例子,因为这不是进行一个推论,而是为了证明一个已经自己坚信不疑的结果。 一些内地人最喜欢举的例子,那就是,如果不是内地供水供食物,那香港人如何生存下去。63年香港旱灾,港英政府限水,港英政府提出向内地购水,如果不是周恩来批示,东江水供水工程启动,香港民众用水缺士会经历更长的困难期,因为海水淡化技术那个时候成本高,也不成熟。但这同样也是互利项目,就拿现在来说,特区政府用统包总额的方式向广东购买,未来3年的东江水售价分别为35.4亿、37.4亿及39.6亿港元,每年升幅约5.8%。这也成为广东供水企业的优良资产。至于食品,虽然内地产的蔬菜,占了九成以上,但是消费者还有其他选择,本地产或者其他地区进口的零关税的蔬菜。 大量内地进口的蔬菜,直接冲击香港本地农业,加上政府没有产业扶持政策,香港的农业正在慢慢消亡;因为东江水,政府也放慢了海水淡化不乏,于是香港出现一种声音,认为是中央战略性的考虑,增加香港对于内地的依赖性。 一些香港人喜欢说,从明清到现代,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期间,如果不是因为香港当时是英国殖民地,才能够成为革命基地,革命资金的来源地。内地78年改革开放,如果不是港资率先进入内地,就不会有深圳的发展,也不会有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这确实能够证明香港对于中国经济和民主进程的重要性,却无法反过来证明说,如果没有香港,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一些香港人喜欢说,从明清到现代,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期间,如果不是因为香港当时是英国殖民地,才能够成为革命基地,革命资金的来源地。内地78年改革开放,如果不是港资率先进入内地,就不会有深圳的发展,也不会有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这确实能够证明香港对于中国经济和民主进程的重要性,却无法反过来证明说,如果没有香港,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而对于那些用蝗虫来讽刺内地人的香港人来说,认定内地自由行也好,内地孕妇也好,就是来享受香港的好处。他们却看不到这些人对香港经济产生的作用,那些私家医院的产科病房不断扩张,零售业的兴旺带动的就业职位的增加,香港从旅游业得到的收入,或多或少,其实每个市民都有从中受益。至于现在的楼价物价飞涨,公共资源的摊薄,责任在于政府的不作为。 当然,如果有内地游客带着拯救者的心态来到香港或者世界上其他地方,他们也必须看到这一点,那就是他们花钱购物,那是因为无法在内地买到便宜和放心的商品,只是各取所需而已。 说到一些内地游客的这种心态,香港人也需要反省。从97年之后,香港媒体可以跟随中国领导人外访,每次一有机会提问,香港同行的问题,总是离不开中央会给香港怎样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关于特首人选,来听听中央的态度。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会悲哀的觉得,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很大程度上在被香港人自己断送,北望神州,揣测”阿爷“的心思,从政府,政党,到商界,媒体,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 如果说一些香港人批评内地人是蝗虫,其实看看香港人本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形容?89年以及97年前的移民潮,都是因为缺乏一种安全感,于是要移民其他国家。看看加拿大的温哥华,如果不是因为97之后,觉得香港依然平稳,在当地也无法找到太多的发展机会,也不会有大量的回流。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一个共性,很多香港人当年这样做了,为何看不惯内地人这样来做呢?十多二十年前,加州的那些月子中心,都是来自台湾的孕妇,她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拿一个美国国籍,宁愿挺着肚子飘洋过海,想给孩子一个父母们认为更好的未来。而现在,这些月子中心里面,更多的是来自内地的孕妇,黑下来,还是为了孩子,还是因为缺乏一 而对于那些用蝗虫来讽刺内地人的香港人来说,认定内地自由行也好,内地孕妇也好,就是来享受香港的好处。他们却看不到这些人对香港经济产生的作用,那些私家医院的产科病房不断扩张,零售业的兴旺带动的就业职位的增加,香港从旅游业得到的收入,或多或少,其实每个市民都有从中受益。至于现在的楼价物价飞涨,公共资源的摊薄,责任在于政府的不作为。   当然,如果有内地游客带着拯救者的心态来到香港或者世界上其他地方,他们也必须看到这一点,那就是他们花钱购物,那是因为无法在内地买到便宜和放心的商品,只是各取所需而已。   说到一些内地游客的这种心态,香港人也需要反省。从97年之后,香港媒体可以跟随中国领导人外访,每次一有机会提问,香港同行的问题,总是离不开中央会给香港怎样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关于特首人选,来听听中央的态度。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会悲哀的觉得,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很大程度上在被香港人自己断送,北望神州,揣测”阿爷“的心思,从政府,政党,到商界,媒体,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   而对于那些用蝗虫来讽刺内地人的香港人来说,认定内地自由行也好,内地孕妇也好,就是来享受香港的好处。他们却看不到这些人对香港经济产生的作用,那些私家医院的产科病房不断扩张,零售业的兴旺带动的就业职位的增加,香港从旅游业得到的收入,或多或少,其实每个市民都有从中受益。至于现在的楼价物价飞涨,公共资源的摊薄,责任在于政府的不作为。 当然,如果有内地游客带着拯救者的心态来到香港或者世界上其他地方,他们也必须看到这一点,那就是他们花钱购物,那是因为无法在内地买到便宜和放心的商品,只是各取所需而已。 说到一些内地游客的这种心态,香港人也需要反省。从97年之后,香港媒体可以跟随中国领导人外访,每次一有机会提问,香港同行的问题,总是离不开中央会给香港怎样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关于特首人选,来听听中央的态度。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会悲哀的觉得,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很大程度上在被香港人自己断送,北望神州,揣测”阿爷“的心思,从政府,政党,到商界,媒体,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 如果说一些香港人批评内地人是蝗虫,其实看看香港人本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形容?89年以及97年前的移民潮,都是因为缺乏一种安全感,于是要移民其他国家。看看加拿大的温哥华,如果不是因为97之后,觉得香港依然平稳,在当地也无法找到太多的发展机会,也不会有大量的回流。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一个共性,很多香港人当年这样做了,为何看不惯内地人这样来做呢?十多二十年前,加州的那些月子中心,都是来自台湾的孕妇,她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拿一个美国国籍,宁愿挺着肚子飘洋过海,想给孩子一个父母们认为更好的未来。而现在,这些月子中心里面,更多的是来自内地的孕妇,黑下来,还是为了孩子,还是因为缺乏一 如果说一些香港人批评内地人是蝗虫,其实看看香港人本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形容?89年以及97年前的移民潮,都是因为缺乏一种安全感,于是要移民其他国家。看看加拿大的温哥华,如果不是因为97之后,觉得香港依然平稳,在当地也无法找到太多的发展机会,也不会有大量的回流。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一个共性,很多香港人当年这样做了,为何看不惯内地人这样来做呢?十多二十年前,加州的那些月子中心,都是来自台湾的孕妇,她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拿一个美国国籍,宁愿挺着肚子飘洋过海,想给孩子一个父母们认为更好的未来。而现在,这些月子中心里面,更多的是来自内地的孕妇,黑下来,还是为了孩子,还是因为缺乏一种安全感。   用功利的计算,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历史也假设和走回头路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事实。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南都周刊专栏 ———————— 一些香港网友集资刊登广告,看到“忍够版“最后一句,”如果没有香港,你们就完蛋了“,马上想到了经常听到的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内地,你们香港早就变成臭港了。“ 要证明没有谁就不行了,非常的容易,两边都可以各自举出可以论证自己的例子,因为这不是进行一个推论,而是为了证明一个已经自己坚信不疑的结果。 一些内地人最喜欢举的例子,那就是,如果不是内地供水供食物,那香港人如何生存下去。63年香港旱灾,港英政府限水,港英政府提出向内地购水,如果不是周恩来批示,东江水供水工程启动,香港民众用水缺士会经历更长的困难期,因为海水淡化技术那个时候成本高,也不成熟。但这同样也是互利项目,就拿现在来说,特区政府用统包总额的方式向广东购买,未来3年的东江水售价分别为35.4亿、37.4亿及39.6亿港元,每年升幅约5.8%。这也成为广东供水企业的优良资产。至于食品,虽然内地产的蔬菜,占了九成以上,但是消费者还有其他选择,本地产或者其他地区进口的零关税的蔬菜。 大量内地进口的蔬菜,直接冲击香港本地农业,加上政府没有产业扶持政策,香港的农业正在慢慢消亡;因为东江水,政府也放慢了海水淡化不乏,于是香港出现一种声音,认为是中央战略性的考虑,增加香港对于内地的依赖性。 一些香港人喜欢说,从明清到现代,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期间,如果不是因为香港当时是英国殖民地,才能够成为革命基地,革命资金的来源地。内地78年改革开放,如果不是港资率先进入内地,就不会有深圳的发展,也不会有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这确实能够证明香港对于中国经济和民主进程的重要性,却无法反过来证明说,如果没有香港,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忍够体“在内地的网络上相当火爆,引发的,有相同的感受,也有正面回应,更有欢乐体。在香港,五天之内能够迅速筹集到十多万元的广告费,也说明了民间存在忍无可忍的怨气。说出来,会很刺耳,但是好过闷在那里。   对立来自于偏见,需要思考的是根源来自于哪里。日常个体的接触,让中国这个概念在一些香港人眼中变得具体起来,如何避免让思维陷入个体代表整体?把对香港前途缺乏期待的不满,从对政府,转移到内地游客身上?而一些内地人在看香港的时候,如何摆脱百年耻辱这样一个惯性思维,多了解历史和事实,接受香港是一个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有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而对于那些用蝗虫来讽刺内地人的香港人来说,认定内地自由行也好,内地孕妇也好,就是来享受香港的好处。他们却看不到这些人对香港经济产生的作用,那些私家医院的产科病房不断扩张,零售业的兴旺带动的就业职位的增加,香港从旅游业得到的收入,或多或少,其实每个市民都有从中受益。至于现在的楼价物价飞涨,公共资源的摊薄,责任在于政府的不作为。 当然,如果有内地游客带着拯救者的心态来到香港或者世界上其他地方,他们也必须看到这一点,那就是他们花钱购物,那是因为无法在内地买到便宜和放心的商品,只是各取所需而已。 说到一些内地游客的这种心态,香港人也需要反省。从97年之后,香港媒体可以跟随中国领导人外访,每次一有机会提问,香港同行的问题,总是离不开中央会给香港怎样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关于特首人选,来听听中央的态度。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会悲哀的觉得,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很大程度上在被香港人自己断送,北望神州,揣测”阿爷“的心思,从政府,政党,到商界,媒体,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 如果说一些香港人批评内地人是蝗虫,其实看看香港人本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形容?89年以及97年前的移民潮,都是因为缺乏一种安全感,于是要移民其他国家。看看加拿大的温哥华,如果不是因为97之后,觉得香港依然平稳,在当地也无法找到太多的发展机会,也不会有大量的回流。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一个共性,很多香港人当年这样做了,为何看不惯内地人这样来做呢?十多二十年前,加州的那些月子中心,都是来自台湾的孕妇,她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拿一个美国国籍,宁愿挺着肚子飘洋过海,想给孩子一个父母们认为更好的未来。而现在,这些月子中心里面,更多的是来自内地的孕妇,黑下来,还是为了孩子,还是因为缺乏一   如果说,内地的资讯不够完整,影响了人们的判断的话,在资讯自由流通的香港,却有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让愤恨遮蔽事实。   南都周刊专栏 ———————— 一些香港网友集资刊登广告,看到“忍够版“最后一句,”如果没有香港,你们就完蛋了“,马上想到了经常听到的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内地,你们香港早就变成臭港了。“ 要证明没有谁就不行了,非常的容易,两边都可以各自举出可以论证自己的例子,因为这不是进行一个推论,而是为了证明一个已经自己坚信不疑的结果。 一些内地人最喜欢举的例子,那就是,如果不是内地供水供食物,那香港人如何生存下去。63年香港旱灾,港英政府限水,港英政府提出向内地购水,如果不是周恩来批示,东江水供水工程启动,香港民众用水缺士会经历更长的困难期,因为海水淡化技术那个时候成本高,也不成熟。但这同样也是互利项目,就拿现在来说,特区政府用统包总额的方式向广东购买,未来3年的东江水售价分别为35.4亿、37.4亿及39.6亿港元,每年升幅约5.8%。这也成为广东供水企业的优良资产。至于食品,虽然内地产的蔬菜,占了九成以上,但是消费者还有其他选择,本地产或者其他地区进口的零关税的蔬菜。 大量内地进口的蔬菜,直接冲击香港本地农业,加上政府没有产业扶持政策,香港的农业正在慢慢消亡;因为东江水,政府也放慢了海水淡化不乏,于是香港出现一种声音,认为是中央战略性的考虑,增加香港对于内地的依赖性。 一些香港人喜欢说,从明清到现代,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期间,如果不是因为香港当时是英国殖民地,才能够成为革命基地,革命资金的来源地。内地78年改革开放,如果不是港资率先进入内地,就不会有深圳的发展,也不会有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这确实能够证明香港对于中国经济和民主进程的重要性,却无法反过来证明说,如果没有香港,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借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爱是智慧,恨是愚蠢。

阅读更多

木然:自由是文化发展之魂

文化建设不能没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自由,没有自由,文化的繁荣就是虚假繁荣。任何文化都有一个核心,文化建设都应该围绕核心去建设。中国没有思想家,中国没有科学家,都是因为权力干涉太多。如果以承认先进文化为前提,那么先进文化就是自由的文化,就是多元平等互动的文化,被权力主宰制的文化,肯定不是先进文化,所谓的主旋律的文化,肯定不是先进文化。任何先进文化只要和权力睡在一个被窝里,肯定会走了形变了样。自由的文化就是限制权力的文化,就是不和权力睡觉的文化,就是要摆脱权力控制和强制的文化。要想文化繁荣很容易,因为文化繁荣要去掉权力的催情药,让文化自由生长,自由开花结果。

阅读更多

章立凡 | 不可复制的“南巡讲话”(足本)

2012年02月16日 23:03:38   岁月不居,从意气风发的改革年代一路走来的人们,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二十周年,难免百感交集。或许是评价的时机未至,或许是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不便言说,未见有隆重刻板的官式纪念。眼见这难忘的日子悄然飘过,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作此祭文,浇奠两代人消逝的岁月、理想与激情。     “南巡”在历史上曾是君主专用语,康熙、乾隆祖孙曾各自有六次南巡,均包涵政治意义。历史名画《康熙南巡图》至今传世,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称:“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将南巡和西征(开拓新疆)视为平生两大功业。     在共和国历史上,“南巡讲话”并非正式名词,官方的说法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南巡讲话”也不是邓小平的创举,毛泽东生前曾多次出京“巡视” 尤其是当他的主张无法贯彻时,便出京沿途宣讲,造舆论扭转形势,这法子屡试不爽。最经典的事例,是他在1971年最后一次“巡视大江南北”,一路发话敲山震虎,最终引爆了林彪事件,这些讲话也被称为“毛主席南巡讲话”。以此类推,发表了讲话的“南巡”,往往政治意义非常。      一 “南巡”的政治意图     1989年11月,邓小平从他的最后一个职务——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位子上退下,成为他所自称的“平民”,但仍是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的“第一平民”,守护着他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1989年6月的重大政治事件后,中国在国际上遭到孤立,外国投资纷纷撤离,改革开放陷于停顿,甚至出现倒退,国内否定改革开放的暗流涌动。他们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将经济改革中的市场化取向和股份制改革统统插上“资本主义”“自由化”标签。针对这些挑战,邓小平1991年1月在上海提出开发浦东,不要“囿于‘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解放日报》发表了署名“皇甫平”的几篇社评,转述邓小平的意见,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非区分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志。这些文章招致了来自北京的围攻,提出了所谓“两种改革观”,质问改革“姓资姓社”。     中国的政治风波,也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潘朵拉之盒。曾长期处于极权主义体制阴影下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因改革滞后民怨沸腾,政局出现连环动荡。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在1990年10月实现统一。在1990年7月的苏共28大上,对改革路线的分歧导致了苏共领导层的分裂;一年后发生“8.19政变”,导致苏联解体,有着74年历史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自1990年12月起,民主化浪潮冲击波所形成的骨牌效应,令共产党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先后失去政权。     “老朋友”们一个个倒下,难免物伤其类。否定改革的人们打出 “反和平演变”的旗号推波助澜,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舆论。有人主张将“反和平演变”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列为两个中心。中央党校办起了省部级反和平演变学习班,农村准备重搞“社会主义教育”。除了利用报刊媒体上大造声势,各种“反和平演变”学习文件、宣传册子也纷纷出笼,下发到各单位。     在国内外政治气氛下,邓小平开创的改革事业岌岌可危,面临半途而废的危机。这位“打不倒的小个子”已经88岁,形式上不再拥有任何权力,两位得力助手已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他不得不亲自出马,以打破常规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历史功业。      二 退休老人的政治奇迹     “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孙子兵法》孟氏注),统兵之道与为政原理相同。一生经历三落三起的邓小平,毕竟是运作政治形势的老手。与晚年的毛泽东相比,他虽已没有正式的权位,但丰富的政治经验、深厚的人脉资源和一言九鼎的影响力,无人能与之匹敌,这就是政治老人的所谓“势”。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家人陪伴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这位高龄老人以颤抖的声音和手势,高调放言,形成巨大的政治冲击波。针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他指出:“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重申了对市场经济的支持:“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形成记录的文字中,最具震慑力的是这段话: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南巡中,老战友杨尚昆陪伴左右,昭示着他的抗争得到了军方的支持,这也是“南巡讲话”能迅速扭转改革倒退局面的关键所在。一个月之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转变,《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的社论,“南巡讲话”被整理成中央二号文件下达,《解放军报》提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口号。被打压已久的改革派也高调反击,收复了大片舆论阵地。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思想,主导了同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党代会政治路线,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     中外历史上鲜见这样的奇迹:一位退休政治家在垂暮之年,以个人的政治余热,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也改写了未来的历史。邓小平做到了。      三  “南巡讲话”的性价比     “南巡讲话”已经过去了二十年,邓小平逝世也已经十五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繁荣背后,则是急剧的体制腐败和社会两极分化。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邓小平谈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但通篇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此前,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应有之义:“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的谈话》)     1989年以前,经济与政治的两只改革车轮,相对而言是同步并进,即便后者稍慢,但距离不会太大。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改革形势整体停步不前,国内矛盾尖锐。素持“猫论”的邓小平通过“南巡讲话”,机智地撬动杠杆,将全民推入商海,重启了经济改革的车轮,暂时渡过难关缓和矛盾。这固然是邓氏实用哲学的成功典范,但长远来看,赢得经济的代价是政治后遗症。     邓小平在1985年就说过:“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长期停滞,权力寻租所造就的体制性腐败和权贵资本,如今已盘根错节尾大不掉。以改革的名义滥用公权力,侵害民众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以致人们在颂扬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时,很难评价改革是否算成功了。      四 “强人政治”将走进历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资讯的垄断,加快了普世价值的传播,地球村居民的智能插上了翅膀,领袖的“奇理斯玛”光环日趋黯淡,不仅穆巴拉克、卡扎菲等独裁者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连普京这样的强人也面临公众的背弃。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讲究游戏规则,“强人政治”正在逐渐被“常人政治”所取代。     “南巡讲话”是改革开放史上的重大事件,确实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其历史评价或许还要再过几十年才有定论,而其所留下的思考,也是多层面的。     据学者王占阳统计:从1989年初至1990年底,邓小平先后四次使用过“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提法。但从1991年起他就不再讲“稳定压倒一切”,而是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转向“改革压倒一切”了。最近,“皇甫平”的主要作者周瑞金先生大声疾呼:“改革,确实又到了需要狠推一步、击一猛掌的历史时刻了。只是,世上已无邓小平。也许,人们期待着一次新的‘南方谈话’?”     的确,世上已无邓小平。作为革命年代和威权时代的孑遗人物,他有幸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头号改革家。“南巡讲话”的奇迹,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强人的胜利,同样也是不可复制的特例。在专制传统积淀深厚的国度,社会变革往往需要强力人物的推动,台湾的蒋经国就是一例。历史机遇稍纵即逝,邓小平未能在有生之年重启政改;时过境迁,一个淘汰精英的体制也复制不出他那样的政治强人。     改革开放和“南巡讲话”所推动的市场化经济,唤醒了国人沉睡数千年的权利意识,也给一切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培育了掘墓人。无论是在批判“两个凡是”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保住毛泽东的偶像地位,还是在处置北京政治风波后发表“南巡讲话”、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所守护的政治底线,就是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近十年间,由于摸石头上瘾和短视的维稳思维,已错过了主动过河的最佳改革时机。尽管“永远执政”是历届领导核心的底线所在,但改革与革命的区别,在于后者必定打破底线,执政者须有所抉择。     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日益觉醒的民权意识与落后的执政观念的矛盾。正如汕尾市委书记所慨叹的那样——“老百姓变得越来越聪明”,最近广东乌坎村农民维权所达成的妥协,表明民众在与官方的博弈中变得越来越睿智和理性。群众已经过河,领导还在摸石头,一个长期执政缺乏竞争而活力尽失的政党,如何面对多元化的世界、觉醒的民众和成长中的公民社会?如何顺应民主化潮流而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已不是居高临下的“顶层设计”所能解决的问题。     特殊的经济和人文环境,令广东成为近代历史上新思潮和政治经济变革的发祥地,从变法维新到共和革命,从国共合作到革命军北伐,从深圳特区到“南巡讲话”,乃至探索中的“乌坎模式”……。睁大眼睛看看变化着的世界和中国,忍不住呼喊中山先生的名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2012年2月5日 风雨读书楼     《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4期       上一篇: 章立凡自制贺卡,向各位网友恭贺…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