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

山西省国资委组建“网络红哨兵”大军

山西省国资委:谁敢批国企就组织团员反击你 2011-03-17 09:06   云南信息报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我有话说   山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16日下发通知称,决定发动省属企业团员青年,对于网络舆情及时收集、上报并给予“正面回应”,以“红”压“黑”,“以正压邪,努力维护国家、山西及国企的良好形象。”   该通知称,山西省国资委团委将通过开展“网络红哨兵”青年志愿活动,发动青年团员在网络上发现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特别是对山西省、国企及主要领导不切实际的宣传、负面的报道、诋毁、诽谤、攻击性言论等,及时收集、整理、上报并给予正面回应,以“红”压“黑”,以正压邪,努力维护党和国家、山西及国企的良好形象。   此项目称为“网络红哨兵”青年志愿者,有四项内容:开展形势政策报告会,大型签名活动、“网络红哨兵”志愿者注册登记和网上红色宣传,“此举意在构筑团员青年文明上网的道德围栏。”   中新网消息称,据山西省国资委团委介绍,该活动将于3月31日前全面启动。每名“志愿者”每周发帖不得少于一篇,要及时将网页备份或打印,将电子版上传至上一级团组织。   中新网称,此为“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民意”之举,大规模组织官方人员反击网民批评为“通过网络塑造最优的形象和公信力而进行的积极探索”。

阅读更多

福岛核电站与南京梧桐树

福岛核电站建在日本,南京梧桐树长在中国,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但阴差阳错,两者最近挂上了钩。3月15日,在中国式的推特(Twitter)——新浪微博的首页上,两者一度就像一对兄弟,前后紧挨着,排在了热门话题榜上:前者排第六,后者列第七。 福岛核电站为何上榜,原因众所周知,不必多说,南京梧桐树怎么上的榜,还容我啰嗦几句。 最近,南京市政府打算修建地铁三号线,计划移走大约900棵法国梧桐树,以为地铁站“让路”。但没料到,这种过去常常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区区小事”,居然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民众“护树运动”。 法国梧桐树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引入南京市,被称为南京的“名片”。“有一种树,看到了,就想起了一座城。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网上流传的这句话,说明了南京人对梧桐树的特殊感情,也解释了为什么“南京梧桐树”登上了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的原因。 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第13频道报道,近年来,因各类市政建设所“需”,南京市树龄在60年到90年之间的梧桐树的总数量,已经从两万棵减少到了三千棵。过去,因种种原因,南京市民们对他们所热爱的梧桐树被“强迁”爱莫能助,但这一次,他们不想继续袖手旁观了。 这些天来,无数关心这些无言“拆迁户”命运的南京市民自发地发起了一场“护树运动”: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许多南京人,纷纷为面临“强迁”命运的梧桐树系上了绿丝带;以李春华为代表的一批南京市民则给南京市市长写了信,为梧桐树请命;在新浪微博上,老家在南京的著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也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南京的梧桐树”的微群,参与者至今已有八千多人,其中不仅有南京市民,也有南京市之外的博友,该微群的标签是:“树不会说话,人要说人话”…… 后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南京“护树运动”渐渐扩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关注和声援活动,甚至跨越了台湾海峡,演变成为台海两岸关系的一个议题。同样在3月15日,台湾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邱毅也在新浪微博上发帖说:“去过几次南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夫子庙、秦淮河或总统府,而是一路茂密的法国梧桐,不但已是南京的标志,南京人的情感,更表征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在两岸都在庆祝‘辛亥百年’之际,南京市府为建地铁而砍掉或移植具历史意义的梧桐,我身为国民党中常委,须表达最深沉抗议,国民党高层岂能缄默!” 据媒体15日报道,邱毅表示,若南京市政府不停止砍树,他将在第二天的国民党中常会上提出临时动议,要求党中央“尽速透过国共平台或海基、海协两会协调此事,救南京梧桐树”。 不知是更多出于对两岸关系的担忧,还是更多基于对民众意愿的考虑,南京市政府很快采取了行动。15日当天,南京市市长信箱给李春华回了信,承诺市政府要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做好绿化保护,尽量少移植或不移植大树”。中国国台办发言人也在3月16日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说:“南京方面会很感谢你们对市政建设的关心。我们也相信江苏省及南京市有关方面会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的。” 现在就断言南京“护树运动”获得了胜利,尚言之过早;南京市市长的这个回复能否使民众满意,也仍有待观察。但在百姓常被“强迁”、民居常被“强拆”的中国,今天却有如此众多的民众愿意为无言的梧桐发起声势如此浩大的“维权”运动,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 第一,此事反映了普通中国人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越来越强,渠道也越来越多。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种事发生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会出现一种什么局面? 首先,政府会认为,移动几百棵树绝对是小事一桩,政府既没义务、也没必要事先征求市民的意见,或事后接受市民的监督;其次,即使市民对他们钟爱的梧桐树不翼而飞非常不满,他们也没有勇气、更没有渠道表达这种不满。 但近些年来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一方面,对于损害民众利益的某项公共政策,民众有了表达和传播他们不同意见的平台,这就是互联网平台,包括BBS、网上聊天室、百度贴吧、社交网站、微博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民意的集聚效应,政府不得不开始在乎、关注、甚至重视民众的意见。 第二,此事也说明,在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中国人感情与理智的天平开始逐渐倾向两者的平衡,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关怀开始苏醒。 因缘际会,南京“护树运动”在进行过程中,赶上了日本的大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核安全危机。从福岛核电站接二连三传来的爆炸声,似乎给了南京“护树运动”新的动力。 同样在3月15日这一天,FT中文网发表了一篇报道:《中国努力宣传核电的益处》,报道说,中国是全球核电产业的最大客户,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新建40GW的核电装机容量,报道还说:“中国核电扩建速度如此之快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几乎没有反对建造核反应堆的舆论。与印度的情况不同,中国在发展核能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遭到公众反对。而仍有待解答的问题是:来自日本的画面是否会改变这种局面。”。 显然,日本核电站频繁发生爆炸的电视画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民众对核电站的看法。这篇报道发表后,许多中国读者在文后留言,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核电站安全的担忧。一位读者写道:“中国人不知道,不是不反对。”另外一则留言则说:“希望这次日本核事故,可以给我国近来大力主张核能开发的政策制定者们醒醒脑,核电站这样的工程建设,可不要跟高铁似地,该走的程序一定要走,别搞大跃进。”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读者的担忧也是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担忧。在《中国努力宣传核电的益处》这则新闻发表后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1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等有关加强核电安全的决定。 FT驻北京记者把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称为是“出乎意料的”和“不同寻常的”。 难道从日本福岛核电站传来的爆炸声,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声,同时唤醒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环保意识? 具体到南京梧桐树,这次的“护树运动”至少说明了一点:过去三十多年来一直在追求现代化物质享受的中国城市人,突然意识到,他们除了休假时需要逃离城市、返回乡野之外,平时居住的环境里也不能完全没有绿色;他们更感悟出,树,不仅是城市的肺,也是城市的魂,没有树的城市,只能是无心无肺、失魂落魄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不适于人类居住。 南京“护树运动”期间,一位热心者曾经制作了一段名为《梧心悲桐》的视频,上传到优酷网上。有人看完这段视频后这样留言:“看哭了。想到刚来南京时,就在一瞬间,爱上了南京那一排排的法桐,也就是因为他们,才有了定居南京的想法。六朝古都的氛围被一棵棵法桐衬托着、保护着,可是现在……我不明白,那所谓的政绩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这样下去,多年后的南京还是我曾爱上的那个南京吗?” 看来,福岛核电站与南京梧桐树之间的关联,并不限于两者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一度前后紧挨的排名。 相关日志 2011/03/24 — 日本政府篡改饮用水辐射含量标准?3月17日前后标准相差30倍 (0) 2011/03/22 — 福岛核电站废水入海 海水放射物超标 (0) 2011/03/22 — 未名空间:砸向核电“砖家”的几块砖头 (0) 2011/03/22 — 萨苏:核电站接连爆炸 日本政府提醒吃碘片无益 (0) 2011/03/21 — 南京319保护梧桐树散步 (0)

阅读更多

专制者和网民谁是真正的输家?(萧强)

普通话主页 > 特约评论 专制者和网民谁是真正的输家?(萧强) 2011-03-23 目前正在网上热传,同时又被网络审查者追杀、删除的,是一个最新的娱乐视频,叫做“龙颜看两会”。 在这个整整14分钟、有新闻、有幽默、有辛辣的时评,还有恶搞歌曲的“龙颜看两会”节目中,看得出编导才华横溢,内容全部取材于两会期间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主要网站上汹涌的网络民意;而且是透过了相当富于创造性的形式和精美的制作表现了出来。 这个视频一经发布,在网上就被疯狂转载、转播。我特地看了一下制作者,才知道这个“龙颜大悦”早已闻名网络,是一档纯草根的非商业性网络视频制作节目。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龙颜大悦”的栏目组从2010年6月以来,已经有工作成员300余人,职责分工为策划组、记者组、文字组、配音组、音乐组等等,每周一次都在网上更新播出。参与者分布于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全是义工。 那么,不仅他们的内容有网络热词——涨价无奈、春运一票难求等时政话题,而且在过去一年多里,上海、天津、甚至香港的《凤凰卫视》和北京的《中国青年报》等国内媒体,都纷纷地报道了这个节目,已经被公认为网络草根文化中的精品之作。 那么,回到这一期的“龙颜看两会”,它究竟说了些什么?怎么就触动了网管部门的神经而纷纷删除这期网民们纷纷叫好的搞笑视频呢? 我同时又在网上看到一系列所谓中宣部关于两会的媒体禁令,说是秘密禁令,但是被媒体人泄露出来,也正好可以做个对比。 中宣部在这段时间里要求各媒体不可报道两会的代表委员开会缺席,不可报道两会议案、提案的回复程序化,更不许报道所谓雷人、雷语,以此嘲讽两会的代表委员。哪怕是在发生了日本大地震和云南地震的时候,中宣部还是要求媒体要把握好抗震救灾和两会宣传报道的关系,不要冲淡了两会报道的主题。 与此相比,再去看“龙颜看两会”,可以说中宣部的禁令被这个节目用嬉笑怒骂的形式,批了个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所谓两会代表天雷提案这个节目的辛辣批判,恰恰就和中宣部的禁令唱了一个反调。 当然,如果从表面上来说,包括“龙颜大悦”制作者和所有网络的草民,都没有像中宣部网管办这样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一道禁令似乎就可以把这个广受欢迎的视频,在所有的分享网站上,删得干干净净。 不过,如果稍稍想一下,就会明白像在这样一个事件中,真正害怕的究竟是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专制者,还是那些在讥讽和嘲笑中表达他们真实情感的千百万网民们? 如果我们搜索一下有关的评论,包括网管办权力无法达到的海外网站,那么仍然有大量“龙颜看两会”的视频和评论在流传,而在这个事件中,专制者貌似不可一世的权力,恰恰就在和网络民意直接作对。 那么,网管部门删掉了“龙颜看两会”的视频,难道也能把那些嘲笑和质问,都从网民的心里删除吗?如果不能,那么每一次这样的删帖之后,专制者和网民,谁是真正的输家呢?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 Copyright © 1998-2011 Radio Free Asia.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本文

阅读更多

长城月报:真相焦虑症患者的思考

  当下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真相焦虑症。而法理上先天的空白也造成了传媒调查乃至公民独立调查的尴尬地位。作为独立调查人,他们最大的法律障碍在于:如何取得正常调查的权利? 齐林 这个社会正在愈来愈发达,这个国家也愈来愈富裕。可惜的是,人们还是会撞见那么多的悲哀与无奈,还是有那么多的愤怒无处诉说。 调查难解焦虑 真相是这个社会的稀缺资源,当下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真相焦虑症:或者担心宣示的真相不被认可,或者担忧真相被抹杀。 在众多轰动一时的舆论风波中,官方调查报告结论及权威性无一例外地饱受质疑。公众渴望知晓实情,却又对欺骗异常警觉。 于是出现了独立调查团。随之而来,独立调查团亦被大多数关注者疑虑“始终没有合法性基础”。原因是:公民独立调查凭借什么介入事件?独立公民是否有权要求涉事资料向社会开放?他们如何突破坚硬的堡垒? 一个不可或缺的事实是,独立调查人员如果不能够接近调查核心环节,他们就无力道出事态的真实景象。问题在于,核心环节被公权部门所把持,至少在当下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向独立调查人员全部开放。而恰恰是因为公权部门无法取信于民,才催生了独立调查人员。 这样的循环逻辑看起来很可笑,这也成为独立调查人员的尴尬。他们风尘仆仆,最终却毫无所得,甚至很多独立调查活动只是无疾而终。更有甚者,“为调查而调查”的独立调查团异化倾向严重,有着逐步滑向作秀的风险。 真相是构成我们社会必要的资源,当下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真相焦虑症:或者担心宣示的真相不被认可,或者担忧真相被抹杀。 需要关注的是现有体制内的封闭式调查结果会有多大公信力? 当下中国,即使政府努力改变着种种弊端,从民间的反馈来看其公信力仍然欠缺。现行条件下,基层民意无法得到接纳和表达,而更进一步的所谓民主形式更是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政府和司法机关往往被大众和舆论视为异己的、敌对的国家暴力机器,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政治信任危机,也是一种社会异化的危机。 而公民独立调查团的最大意义,就是探寻事实真相,寻求弥合社会裂痕的可能途径。 同时,从另一个层面讲,在组建独立调查团的同时,有必要让媒体独立进行报道。但是在现实中又会遇见另一个尴尬的境况,即“新闻”与“宣传”的可笑对立,“新闻”往往受到“宣传”的制约。 信任危机消弭法律框架 网络对于中国法治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法律的认识沦落到靠网络民意来主持公道,怎么说都是在蔑视国家法律的独立和威严。 目前,在中国的法律法规中,对重大公共事件是否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独立调查,尚无明确规定。近些年来,由于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事件中缺少及时、权威的调查,公众得不到可信的调查结论,致使一些个案最终演变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同时,在资源分配断层的社会,占有社会财富的少数阶层的理念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同情,双方难以和解,这成为民众对社会不满的基础,而各类“捂盖子”的事件自然成为发泄口。 纵观相关事件演进发展,表面现象只是围绕事件真相质疑与反质疑的博弈,实质却是司法公权与公民私权、真相与谎言的较量。如果说前者依靠司法公权力居于强势地位,后者则依靠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并借助媒体质疑和公民意识,在不对称的博弈中步步进逼真相。 当然,谁都希望上述表达每一步都成为现实。 但是公众政治参与的扩大,并不等同于让公众直接参与到每一个案件的调查之中。从法制的角度讲,司法独立是揭开真相的保证,因此,既要反对行政权力对司法的干预,也要避免民意对司法独立的干扰。 有人质疑,由民间人士组成调查组对对相关事件真相进行调查,在法律上没有依据,其合法性值得怀疑。 诚然,当下中国并没有一部完备的法律明确公民在相关程序中可以有独立调查的行为,因此,有声音建议,在法治社会,应对类似公共危机既要考虑网络舆情,更要考虑现代法治准则。一切绕开制度路径另谋出路的做法,从长远看反而会对法治带来损伤。即便司法调查的程序一度受到民众怀疑,司法信赖危机也应该是将司法调查推到前台的动因。 不可否认,从扞卫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的角度出发,独立公民参与案件调查不失积极意义,但前提必须是在合乎宪政制度的基础上。 或者说,当下是否需要体制内法律层面与体制外的独立调查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调查组织”?相信这样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前瞻意义。 问题在于,相关事件对于当事人来说,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代价,无论是迷失在深牢大狱中的青春,还是被碾碎于车轮下的躯体。 独立调查可以作为中国式“司法独立”进程中民间智慧找到的一条绕体制而行的曲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社会多年的体制内问题,但是也可能成为一种自下而上参与体制改良的手段。 有人讲这种改良手段是有效的,但是条件在于这种手段必须在短时间内借助传播介质的力量得以迅速发酵,现阶段的公民调查虽无法参与司法判决,但对于促进大众参与意识,标榜行动的力量有重要意义。 尴尬的独立调查 作为独立调查人,他们最大的法律障碍在于,如何取得正常调查的权利。 独立调查人采取的是新闻调查的手段,却只能在“新闻”与“信息”概念的界定上打擦边球,以致于他们在调查和发布网络“信息”的时候经常陷入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 作为一种当下的突破,中国民间舆论的兴起缘于传统舆论监督体制不够畅通,以及网络时代宽容的舆论环境。 网络传播时代,独立调查者可以很便捷的利用传播手段的便捷性得以充分从速的披露事实,但是也造成了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备受质疑。同时,困扰独立调查者的麻烦,似乎不仅仅在于确保“声音”被发出,至少,现在的中国还没有一个可信的平台(除却网络)让独立调查者们发表意见并被官方系统接纳,或者说,至少是被分析。 从本质上说,其实还是一种话语权的竞争。 从客观需求角度讲,我们期待出现越来越多的声音,这将进一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然而,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空白和缺失,独立调查人的权利和制度难以得到保障。 作为独立调查人,他们最大的法律障碍在于——如何取得正常调查的权利。 众多学者认为,知情权应该是公民普遍享有的一项民主权利,问题在于,在现行体系框架内,类似的议题至少在短时间内无法登上官员的议事簿。 同时产生的问题还在于,作为独立调查人,责任和自律如何约束。 从出发点的角度来看,独立调查人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说话?如此往往构成了一个令人惶惑的命题,即我们所熟悉的所谓独立调查人,是否是某种层面上的“事中人”,而一旦这样的假设被成立,那么我们该如何相信所谓独立调查人的客观公正的调查诉求以及调查结论?须知,独立调查者们的出发点多为质疑社会公权力,而没有人告诉调查者们,公权力,究竟在一个怎样的政治生态圈里得以成长。 本文源自《长城月报》1、2月刊 © 梦里狩猎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3/20. | Permalink | 收听敌台 Post tags: 长城月报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南方人物周刊:巨震后的中国网络民意嬗变

一项民调显示,近九成网友认为中国应对日本提供援助。中日两国文化相连,不论两国有何历史冲突,都应该出手相助。 本刊记者陈磊 从幸灾乐祸到携手抗灾 对于日本的特大地震,王小吉首先是从微博上知道消息的。王是重庆师范大学艺术系二年级的学生,北京人。 3月11日下午2:50左右,王小吉在外面晃荡。突然,他发现手机微博上有几个日本朋友说:地震了,是在东北部宫城县地方,东京都在晃,地震很严重。 “我在东京的时候也经历过地震,所以我明白,日本人说严重的地震是有多严重……”王小吉说,考虑到这么大的事,媒体肯定要报道,就赶紧回到家,打开电视,凤凰台已经在直播了。 让他感到有些压抑的是,随着日本大地震消息的传开,在QQ群里,他看到了一些“幸灾乐祸”的同胞,“都在那叫好,认为这是报应,就连我们宿舍的一些同学,也这么说,让我很难过。” 本刊记者检索发现,至今,在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依然有许多人保持了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 网友“幻鱼未央”发微博说,她的一位亲戚就是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之一,“她说日本鬼子她痛恨,小时候被日本人用水淋,淋得肚子都发胀了,还骂我,‘是你没经历过!’你懂什么!我听完后心情很复杂……” 来自南京的“甜甜jimmy”,颇具代表性,她说,“日本的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写了一篇庆祝的微博,但是之后看到朋友的妹妹在日本失去联系,觉得过于麻木就给删了。之后一直在想:对于日本这个民族,对于它曾经给我们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是我们子孙后代永远无法忘记和原谅的,从民族感情出发,有人对于此次发生在日本的灾难是心存幸灾乐祸的。”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了解到日本大地震的惨状,绝大部分民众加入为日本加油、祈福的行列。凤凰网的一项民调显示,近九成网友认为中国应对日本提供援助。中日两国文化相连,不论两国有何历史冲突,都应该出手相助。不少网友呼吁,大灾面前,应该放下狭隘的民族主义,携手战胜灾难。 知名博客写手李承鹏写道:“我必须明确地、毫不犹豫地为遭受灾难的日本人民祈祷,因他们是同类,因汶川大地震时,我亲眼见一队日本搜救队行动失败后,垂首低泣,连连道歉没有完成工作。人类之所以在这么多的灾难下还能幸存,因为我们还有恻隐之心,知道我们都是鸡蛋。无论谁说什么,我都要站在鸡蛋的一边。” 发生在广东某媒体编辑部的一个故事也许更有代表性:一位员工本来也是对日本地震幸灾乐祸,但是看了同事发的灾难视频后,再没有把嘲弄的笑容挂在脸上了,有点坐立不安地说去查查日本红十字会的地址,看能否给人家捐款。当她百度搜索“日本红十字会”看到结果后,当场失声痛苦(原文如此)——全部都是日本红十字会对中国的各种援助历史,都是她在国内媒体上不曾听闻的。 漠视日本巨震媒体遭鄙视 “我们对日本真的是了解得太少了,极少部分保有幸灾乐祸态度的人,大部分是没有去过日本的。其实,日本民众为中国做了很多事,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知道而已。”年仅21岁的王小吉说。 王的这种见解,和他留学日本一年的经历有关。那是2007年9月至2008年的夏天,尚在读高中二年级的他,获得了中国政府的一个交流项目,在日本呆了一年,很多时候就住在日本民众的家里。 让王小吉感动的是,2008年夏天,中国发生汶川特大地震。当时他在教室自习,“不到半个小时,负责交流中心的日本老师就给我打电话,问我家人怎么样。” “下课出门时,所有的日本同学,都过来问我:你家有没有事?第二天,几乎每一个便利店,包括我们教室内,都摆放了一个捐款箱,上面写着‘四川大震灾援助金’,印象中,好像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捐了钱。” 在汶川地震的第三天,王小吉说,他在日本那个村子所属镇的红十字会,就来替中国灾区募捐了,他和同学一起去帮忙,抱着募捐箱,“那个村子人虽然很少,但不到一个上午就募集了50万日元。” 当地村民捐钱的时候,一般都会说几句安慰话,比如中国加油之类,也是那一次,王小吉抱着募捐箱的照片,上了日本的《朝日新闻》。 日本大地震之后,很多2008年日本援助中国汶川大地震的事迹,也被网民翻了出来。 首先就是日本国际救援队,这是汶川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一位网友说,“还记得日本救援队吗?地震发生4天后,他们抵达四川,开始进行救援。日本救援队队员列队对死难者哀悼的图片,曾令国人动容。” 后来,这条配有日本救援队低头对死者默哀的照片,在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之后的两天内,得到了网民几万次的转发、几千次的评论。 还有日本媒体对中国汶川地震的报道——把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作为新闻头条,甚至来不及将有关内容完全翻译成日语。而当时一位日本网民揣测,日本普通人不会热心帮助中国救灾,只有亲中的福田政府才会出资救援,结果引来一片骂声,称其想法是日本人的耻辱。 富有戏剧性的是,现在,日本遭受特大地震,情况逆转过来。中国一些报道日本地震篇幅、力度不够大的媒体,被很多人指责——针对合肥某报封面对于日本地震只放一张小图,某杂志记者表示出不屑:“懒得评论。” 而云南昆明市某都市报,打通了封面与封底,用更大的视角,来关注日本地震,受到了媒体同行众口一致的称赞。资深媒体人石扉客在微博中写道:“感觉比广州那三家同行的头版都要好!” “这不是简单的投桃报李” 王小吉说,3月11日那天,在看到同学们的幸灾乐祸后,他从自己的博客中找出了当年他在日本期间为汶川地震募捐的照片,贴到了自己的微博上。让人惊讶的是,短短4个多小时,这条微博被@了几万次,评论7000多条。 “突然间粉丝暴涨,突然间被@几万次,我表示很有鸭梨。”王小吉说,平时来看,自己的这条微博并无任何特殊之处:“汶川地震时,我和日本同学一起上街募捐,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这个老奶奶说的那一句:中国頑張れ!(中国加油!)” 然而,在巨灾面前,在共通的人性中,一切都变了,一个普通日本老太太的声音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心声,而中国网民极少部分的幸灾乐祸也淹没在几乎全民一致的为日本祈福与加油中。 王小吉说,3月12日,他给熟悉的日本朋友打了一圈电话,当接通当年留学学校宿舍的电话时,朴实的管理员一直在说,咱们村儿没事儿,云南怎么样了?“被他这么一问,我顿时语塞。” 和王小吉有着相同感妥的,还有明星王力宏,他也在微博里写道:太多无辜的人一瞬间需要帮助,对日本来说是前所未有规模的天灾。希望我们在这个时候能表现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爱。 知名媒体人笑蜀写道:“天灾面前,人类是一个整体。这就是汶川大地震时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力量驰援中国所给予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这比地震本身更惊心动魄,或者换句话说,这实际上引爆了一场心理地震,改变着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改变着我们对于生命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在此次日本大地震之后,互联网上,呼吁中国政府立即组织救援队驰援的呼声会汹涌澎湃。这不是简单的投桃报李,没有那么强烈的目的性,没有那么功利。应该说,主要是基于对生命的信仰,基于人类一体的感同身受,基于爱和善。” © 梦里狩猎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3/20.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南方人物周刊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