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胡泳 | 大数据的陷阱

大数据的陷阱   胡泳 郝亚洲   李娜再度夺得大满贯,超越了张德培的华人大满贯纪录,非举国体制下的奇迹造就了举国的愉悦。在总结李娜成功因素的时候,也再次看到了这样的言论,“是大数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在 2013 年美网期间,就有媒体说大数据深度介入赛事、颠覆体育的时代来临了。但在仔细看过了相关材料后,我们发现,大数据的作用仅仅是囿于赛事的外围,比如观众体验;并不能够轻易得出大数据在提升球员自身比赛能力方面会发挥显著效果的结论。这次李娜夺冠,最靠谱的解释就是李娜在卡洛斯的帮助下提大大提升了心理层面的战斗力。可以说在技术层面领先的前提下,李娜在整场比赛中很好地克服了节奏的问题,也就是说她具备了一颗冠军的心脏。 而目前所说的大数据,无非是告诉球员一些不算具体的技术指标。在个人竞技比赛中,高手之间心理素质的较量远远重要于技术的比拼,否则也不会有“爆冷”一说。可以说,体育比赛的最大魅力就在于那些无法预知的“黑天鹅”。   2012 年 9 月 6 日,代表亚洲网球至高水平的中国选手李娜在美国迎战名将小威廉姆斯。当时, IBM 公司在综合了美网过去 8 年的全部比赛数据之后,为参赛球员制定了“ Keys to the match ”的比赛制胜策略。李娜一方获得赢球的关键包括 3 个指标: 1 、一发得分率超过 69% ; 2 、 4-9 拍相持中得分利率要超过 48% ; 3 、发球局 30-30 或 40-40 时得分率要超过 67% 。 比赛结果是,李娜溃败。比赛结束后, IBM 高调地宣布李娜仅仅完成了三项制胜策略中的一项,而小威廉姆斯则完成了自己三项制胜策略中的两项。 于是,很多人就顺着 IBM 的思路去问,李娜为什么不照着 IBM 的策略去打球? 美国著名的博客纳特 · 西尔弗在《信号与噪音》中提出了一个命题,数据究竟是对于我们的未来有所帮助的信号,还是毫无意义的噪音。西尔弗成名于奥巴马选举期间。当时,奥巴马和罗姆尼的选战正在胶着,人们都看不出来谁有可能获胜。西尔弗用棒球的统计方法得出结论,奥巴马必胜。这一准确预测让他名声大噪。但是,西尔弗很快就开始反思,利用大数据获得成功预测的案例远没有失败的多。为何? 为什么 911 的时候,美国政府会忽视将要有恐怖袭击的信息,就像当年的珍珠港事件一样?为什么握有大量数据的经济学家预测不出来经济危机?为什么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中,球探依然无法被数据所取代? 西尔弗在书中写到:“自从有了印刷机,我们的世界已经经历太多。信息不再那么稀有,我们拥有的信息太多,甚至多到无从下手,但是用的信息却寥寥无几。我们主观地、有选择地看待信息,但对信息的曲解却关注不够。我们以为自己需要信息,但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知识。” 西尔弗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人的主观愿望是决定看到信号还是听到噪音的关键因素。当美国情报部门收到种种美国即将遭到恐怖袭击的信号时,他们并没有采用相关性思维将其联系起来。 2010 年,一位民主党议员给西尔弗打电话,让他告之自己能否保住席位。西尔弗说你有 99% 的机会,你应该把自己的竞选基金捐献给民主党相对弱势的地区,可是,这位议员并不愿意为了 1% 的风险去帮助别的议员。 当当事人的主观愿望不积极的时候,大数据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噪音而已。同样,数据也会因为主观意愿具有欺骗性。《赌神》中,周润发扮演的赌神一直有一个转戒指的习惯。对手通过观看大量的录像发现了这一动作,并认定当赌神转动戒指的时候,就是他出千的时机。结果,在一场生死之战中,赌神欺骗了所有人。他在转动戒指后并没有出千,结果导致对手崩溃。如果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对手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过于强调了直接的因果性,模型中缺少了变量。这个最大的变量就是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这也是西尔弗一再强调的。西尔弗是美国本土知名的棒球统计专家,他打造的 PECOTA 系统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棒球比赛统计工具。就在《点球成金》一书在美国大红大紫之后,球探这个职业一度陷入低谷,各个球队都疯狂地迷恋上了数据。然而,西尔弗认为事实证明,球探最后还是击败了数据。 数据系统的判断依赖的是历史数据,而球探除了依赖历史之外,还要依赖于现场判断。西尔弗举了红袜队明星佩德罗亚的例子。他说数据系统告诉自己,佩德罗亚会是很有潜力的新星。事情的发展也如他所料,但是当西尔弗靠近佩德罗亚的时候,才发现,佩德罗亚坚定的信念和专注力才是决定他在场上可以出色发挥的关键。而这两点,都是数据系统无法感知的。 说回到 IBM 为大满贯球员打造的制胜策略上。在和几位国内资深的网球评论员交流之后,发现大家对这个所谓的大数据系统除了觉得好玩之外,并没有实用的价值。首先,这套系统不能预测。其次,这种依赖于历史数据得出来的结论,早已被球员的教练团队烂熟于胸。对于李娜来说,教练员的任务不是把这些数据告诉她以便进行针对性训练,而是侧重于心理辅导。 而且,若要 IBM 为李娜设定的三个指标都达标的话,需要两大因素支持。首先是李娜的临场心理状态。打球不比下棋,想到的可能做不到。其次,在于对手的压迫程度。面对小威这样的力量型选手时,李娜的发挥空间会被大大压缩。而这两大因素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被误导,认为大数据的作用是让历史告诉未来。不然。甚至在网球这样的领域里,历史数据常常会成为陷阱。大数据之大,一方面在于原始数据库的规模之大,更在于实时流动量之大、数据来源之大。就像西尔弗所言,一个好的棒球预测系统必须具备三大要素:考虑球员表现的外在因素;区别看待运气和技术因素;了解球员的表现和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在另一场女子网球比赛中,一位球员做到了 IBM 为其制定的三项指标中的两个,她却失败了。胜利的一方,只完成了一个指标。

阅读更多

胡泳 | 空气里充满红包的味道

空气里充满红包的味道   胡泳 如果仅仅将微信红包当成一个成功的营销故事,那就小觑了 “ 红包来袭 ” 的真正意义。社交的就是商业的,正在成为横扫各个产业的风暴。   从 1 月 26 日起,新年发红包和抢红包的功能开始在微信群里传播。几天之内,很多人都感觉到自己的手机被红包“刷屏”了。到处都在晒,自己给了多少红包,又收到多少红包,甚至还有新年红包的攻略出现。 这还仅仅是第一波,可以预见的是,年三十和初一,新年红包将会有一次真正的大爆发。各种不明来历的数字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 比如说微信绑定银行卡的数目已 超过阿里巴巴集团的支付宝钱包,达 到 1 亿张以上。也有专家预测说, 春节前微信新年红包发放量将达十亿以上的数量,金额估计在百亿以上。 另一些数字则是实实在在的:由于微信红包带动,截止 1 月 29 日 10 点,腾讯股价从 28 日开盘 490.8 港元上涨至 525 港元,累计涨幅 6.9% ,市值一天增加 640 亿,达到 9770 亿,离 1 万亿港元一步之遥。 从传播效果上来讲,微信红包的自传播,已然可以判定为互联网产品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它具有极强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最大化地调动了用户的参与,也因对人性的洞察,将用户的情绪(炫耀、懊恼、攀比等等)卷入参与过程中,使收发红包成为一场欲罢不能的社交游戏。 社会化营销的妙处在哪里?不是通过竞赛、抽奖、打折和其他的奖励方式来驱动“粉丝”的数量型增长,而是专注于让别人讲述品牌故事来提升“粉丝”的质量型发展。品牌将依靠其最好的倡导者和粉丝来传播有关品牌的故事,这包括:在朋友中奔走相告,对产品进行背书,以及张贴品牌所产生的启发性内容。近年席卷世界的社会化媒体的精髓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就是讲故事和分享故事。 然而,如果仅仅将微信红包当成一个成功的营销故事,那就小觑了“红包来袭”的真正意义。微信红包,首先证明了一些重大的事情,其次也预示了一些关键的趋势。 微信红包证明了社交成为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形态乃至商业模式的头等要素。社会化媒体编织的沟通与联系之网使人深陷其中。社会性网络本是一种让相距遥远的人们得以互动的十分古老而普遍的机制,它在网络时代变得流行开来。自从本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友好的界面,人们跟踪朋友、熟人和家人的生活,进入社会性网络的人呈几何级增长。商业机构试图开掘这种增长的商业价值,因为这样的网络打破了商业由中心向大众推送的传统逻辑,依靠社交圈向人们进行口碑式的、群体过滤型的消费推荐。 传统商业逻辑的颠覆意味着互联网带来的社交属性正在影响商业价值的核心生成。社交的就是商业的,正在成为横扫各个产业的风暴。比如,今天的媒体产业如果社交性太弱,就会被推至消费的边缘。同样道理,制造要成为社会化的,服务也要成为社会化的,而微信红包的终极目标所向,是要让金融成为社会化的。 商业的社会化的要旨在于,如何把微内容的巨量流动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服务。坦率地说,你并不需要收到所有你认识的人在消费什么内容的通知,真正的价值来自于,当你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你能收获合适的建议;或者是,当你在寻找某种东西的时候,能够节省时间;又或者是,当你面临一个选择时,能够获取相应的帮助。 各种各样的信号都在显示,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经历一场戏剧性的转变:价值,多功能性和便利性,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腾讯的微信支付,剑指阿里的支付宝钱包,看上去像是移动支付的比拼,实际上是一场大战的前奏:看谁能成为 即将爆发的 O2O 市场争霸战中的胜者。互联网将彻底改变服务业,而这种改变的背后,是消费者不会再老老实实,按照旧日的方式去购物和消费了。 彼得·德鲁克的名言——“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和保持客户”,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切题。  

阅读更多

邹思聪:前苏联的犬儒主义

注:今天看了《财经天下》关于冯仑的采访,“我不赞成商人去做商人以外的事情”。看到胡泳老师说,“什么是犬儒,这是个标本。”其实,我不反对冯仑说,媒体和公知不应该绑架企业家,这是企业家个人的自由,但是冯仑认为所有企业家都应该像他这样,对那些不在商言商的企业家,比如王功权,他是持否定态度的,这其实是自我反对的逻辑。...

阅读更多

胡泳 | 分田地,成土豪

http://www.huangjiwei.com/blog/?p=8638 分田地 , 成土豪 2013-11-2 4 , 作者 : 黄集 伟   ,   文章分 类 : 一 课语 文 一周语文 ‖2013 〈 47 〉 ‖2013-11-18 ~ 2013-11-24 右 为本周单字 “ 胎 ” , “ 第二胎 ”“ 第三胎 ” 的 “ 胎 ” 。汉字 “ 胎 ” 的本字是 “ 台 ” ,会意字, “ 台 ” 字与 “ 以 ”“ 厶 ” 等字同源,在甲骨文中都是 “ 巳 ” (胎儿形)的倒形,即头朝下胎儿形,表示 “ 怀胎 ” 。本义为怀胎,引申义有喜悦、我、开头、继承等。 自上周末至本周, “ 单独二胎 ” 新政发布引发广泛议论。周三, “ 单独二胎 ” 简称被修正为 “ 单独二孩 ” ,为热议添油加醋 …… 来自《中国青年报》记者庄庆鸿、实习生杨雪报道,从账本算起,归结起来,官家的 “ 开放 ” 与小家的 “ 落实育 ” 间,还真需要 算算账 。这篇报道自个案入手,算下来,那些尚在迟疑单独家庭确实需要翻翻 “ 二胎账本 ” ,简单说, 9 个字:养得起?累得起?伤得起? 而来自《南方都市报》周二的一项生育意愿调查 调查 显示, 44% 网友希望全面放开生育二胎,其中有约 3/4 的网友表示想要生两个或以上的孩子,而约 1/4 的未婚者表示,会改变择偶标准,更倾向于找独生子女 …… 如是牵动万家波及全社会,用作家木子美周四发表的专栏文章标题即可一言以蔽之: 二胎困境 。 “ 放开二胎 ” 确难以好坏定义之,它背后的繁复牵扯正慢慢显现。 ————————————————————————————————————————— ● 「京洛多雾霾,鲜肺化为缁」 语出饭友夜骸周一饭文: “ 复旦新研究:雾霾可使鲜肺 6 天变黑肺 …… 研究通过大鼠解剖后发现, 6 天 ‘ 鲜肺 ’ 变 ‘ 黑肺 ’ 且无法逆转。 —— 京洛多雾霾,鲜肺化为缁 ”…… 尽管事隔一天复旦方面声明并无接受采访或宣布该结论,但饭友夜骸聚忧成诗的那 10 个汉字仍如重重铅坨迫在眉睫。 ● 「思想试验」 语出学者小宝本周专栏文章,原题 “ 取喻明道 ” 。文章从 “ 取喻明道 ” 论及其专业称谓 “ 思想试验 ” : “ 思想试验就是打比方,用设计精巧的比方推导新知、真知 —— 拟定条件,设置关系,不必实有其事,紧随应当之理,逻辑清晰,推论明确,结果令人耳目一新,还留下更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余地。 ” 文章最后,小宝提及与思想实验相关、有趣且重要无比的一个题外话,他说: “ 无论成败,电脑模拟人脑还是值得欢呼的尝试。最可悲的是让进化得那么高级复杂的人脑退回到简单的信息处理器,以重复陈腐的旧知识冒充新思维。 ” ● 「这位文案的家属可是该打疫苗了」 语出饭友贾行家饭文: “ 某弹窗广告页曰《盖茨比:美版小时代》,要是说 ‘ 《小时代》是中国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 也就算普通的妄想型精神病,而 这位文案的家属可是该打疫苗了 。 ” ● 「比特币」 熟词,所谓 “ 比特币 ” ,算是一种数字币吧,它是网络虚拟资产的一种。原文 “Bitcoin” 的直译是 “ 比特币 ” ,也曾被意译为 “ 比特金 ” 。本周因其价格 暴涨 , “ 比特币 ” 一词被再次激活,成为本周金融 热词 。 ● 「土豪和大妈一起去牛津」 来自周二媒体报道。报道说,英国广播公司新近为 2013 汉语热词 “ 土豪 ” ( Tuhao )制作专题, “ 探讨中文词汇的影响力 ” 。据悉,土豪、大妈等 2013 中国热有望明年收入 “ 牛津词典 ” 。网友调侃说: 原来土豪和大妈才是好朋友 ,一起去 “ 牛津 ” 啊! ● 「购引 」 来自作者园园本周文章,文章介绍一家名为 “ 购引 ” 的用手机逛街购物的 APP 应用 ,该移动电商想采取 “ 线上预订折扣品牌服装并到线下店面试穿取货 ” 的思路, “ 以服装 O2O 模式来为品牌店引客流并增收 ”…… 如是种种,我基本不甚了了,倒是 “ 购引 ” 这个很特别的 “ 称谓 ” 让我想起多年前曾收 “ 消极勾引 ” 一词 …… 早年间,我本想将这个出自法语的怪词用作语自己词笔记某辑的书名来着,可终于没敢,如今,它堂而皇之变成暗示足够的 “ 店招 ” 。哦,这时代。 ● 「李总 你这事被汪峰了」 语出饭友钉钉钉钉饭文: “ 汪峰:动词,意思为:被忽视,被忽略,虽然很努力但还是被无视。例句: 李总,你这事被汪峰了 ,对不起。名词,意思为:第二名,第三名。例句:儿子,这次期末考试怎么样啊?别提了,考汪峰了。 ” ● 「过设计」 来自作者格物吱吱周一博文,原题 “ 产品的伪创新和过设计 ” ,语出学者唐林涛。据作者格物吱吱介绍,在新近举办的 knewbi 青年汇线下沙龙上,清华美院学者唐林涛当头棒喝那些虚假创新、 过头设计 。 “ 为了设计而设计,或者人为(伪)创新,设计者苦思冥想一些压根用不到或者非常小众的功能,或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新鲜时尚而故意弄出噱头和噪音,这种博眼球,树个性的做法,忽视了大众整体上的需求,也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 ● 「分田地,成土豪」 语出学者胡泳 微博 : “ 过去是 ‘ 打土豪,分田地 ’ ,现在是 ‘ 分田地,成土豪 ’”…… 胡老师信手拈来的 “ 逻辑重构 ” 让我想起当年与小伙伴喝散伙儿酒时最常念叨的那个 6 字毒誓:苟相忘,勿富贵 ! ● 「通风廊道」 来自《南方周末》记者吕明合专题报道,原题 “ 杭州风道的亡羊补牢记:驱霾真的要靠风吹 ” ,报道援引多位专家的意见说, “ 霾 ” 作为中国很多大中城市的通病,其原因之一在于,近十年的大中城市建设中, “ 大量工作是怎么样把土地的效率提高, ” 而 “ 对风的作用考虑得还不够。 ” 学者周复多曾多次批评杭州建设规划过程中破坏 通风廊道 的行为。 “ 杭州城的选址背山面水。周复多说,在过去,通风廊道更多依靠的是面向东南的宽阔钱塘江面。但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东面钱江新城和钱塘江两岸高楼的建设,这一廊道早已不再畅通。 ” ● 「为什么你说我永远不能成为你的男朋友?」 来自网友推荐,语出译言网推荐作者 Nancy Jo Sales 文章,原题 “ 做朋友不如来做爱 —— 美国青少年的社交媒体生活 ” 。在历陈社交媒体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改变后,全文给人印象颇深处有二:一是读者小牛儿的留言 —— 他感慨: “ 女孩子不珍贵了,这样的世界肯定要完蛋 ” ;一是文章末段所写女孩詹娜与男孩伊桑的交往以及自净过程: “ 去年春天,珍娜的祖父去世了,她因为伊桑没来安慰她而发飙了。 ‘ 我最后给他发信息:我祖父去世了你半句话也不说吗?我跟你睡了一年呢!他的回复是 ‘ 所以我真的不明白。 为什么你说我永远不能成为你的男朋友 ? ’” ● 「地命海心」 来自作者徐达内搜集的一个 段子 : “ 标题:喜大普奔,内容:人艰不拆,解读:不明觉厉,听众:地命海心,市场:累觉不爱,中央:十动然拒,机构:说闹觉余,公知:细思恐极。 ” ● 「外甥牵着小舅小姨出去买糖吃」 本周热门段子: “42 岁的妈妈是独生女, 22 岁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们老公都不是独生子,母女均可以生二胎。如果父母先生二胎的话,女儿生二胎就违法了!如果女儿先生二胎,父母后生二胎,则不犯法。于是,将会看见外甥牵着小舅、小姨出去买糖吃。 ” ● 「自由官媒」 语出友人张兄的一句即兴概括 —— 当时无非闲扯,忽而扯到那些享有私密、过硬政府资源,却以自由媒体样貌傲视众媒的媒体,张兄脱口而出说:他们不就是 “ 自由官媒 ” 吗?这类 “ 自由官媒 ” 亦可称 “ 复杂媒 ” ,多数时候,它们的传说是一个或多个极其艰深复杂错综的故事,也是一言难尽。  

阅读更多

胡泳 | 晚报:黄昏里的背影

晚报:黄昏里的背影   2014 年 01 月 08 日 02:09   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高明勇    2013 年,对于中国的新闻业来说,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进入新世纪后,十年似乎是个“门槛”,一张市场化的报纸能撑过 10 年,可以称之为“奇迹”,“纸媒末日”的唱衰论调近年来更是如影相随。   临近岁末,北京的《新京报》和上海的《东方早报》,先后庆祝自己的风雨 10 年,而上海的另一家报纸《新闻晚报》,却在 2014 年的门槛前,为 14 年的办报史画上了句号——它以休刊的形式,向这个时代告别。    2013 年 12 月 24 日 13 时 13 分,新闻晚报新浪官方微博 @ 新闻晚报发布消息称:“亲爱的朋友们,《新闻晚报》将于 2014 年元旦正式休刊。谢谢你们这些年来的关注!你们的目光,是我们前行的力量;你们的话语,温暖着我们的心房。虽然不舍,但是必须昂首向前。最后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坚守,直到挥手再见的那一刻!”   一首借用《江城子》改写的新词,在微信圈内广泛流转:“十年青春空飞扬,人未老,报先亡,新识旧友,何处诉离肠。千简万牍著文章,朝随露,夜伴霜。一夜北风旗幡乱,刀笔断,鸟弓藏,青丝白发,谁人不彷徨。往昔峥嵘随流水,落花黄,晚报殇。”   在市场化纸媒唱衰的语境下,《新闻晚报》在这个冬季停刊,如同消失在黄昏里的背影,落寞而悠长。然而,穷则思变,变化也将在这黄昏里悄然发生。    世间已无《新闻晚报》    2014 年 1 月 1 日,当上海东方早报社社长邵兵深情写下《大江奔流》,以“莫忘初心,坚定向前”的心态“新年致读者”时,另一家上海报纸《新闻晚报》则没有了这种机会,它在前一天《致读者》中宣布休刊。   休刊的理由很悲壮:“上海报业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不改革、无前途,不调整、无发展。既然要改革,必需先行者。今天我们的转型,也许正是一个时代的注脚,也是一个城市和一代人转身群像中的一个剪影。”   伤感在所难免,有人记录下了“先行者”《新闻晚报》的最后 5 个小时,泪水的气息四处飘散。之前,在 2013 年 12 月 22 日,《新闻晚报》的头版头条标题是《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变革》。   次日,一场关于上海报业改革的会议在新闻晚报社举行,《新闻晚报》成为被“改革”的对象—— 2013 年 12 月 31 日以后,《新闻晚报》正式停刊。再往前推, 10 月 28 日,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成立。   《新闻晚报》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首张休刊的报纸,被认为标志着上海报业“关停并转”活动的正式启动。   不少民众疑惑:这是一张什么样的报纸,为什么关停的是它?   《新闻晚报》的办报时间不算很长,自 1999 年创刊至今仅 14 年,但其前身却是曾经风靡十里洋场的《新闻报》,这张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 (1893 年 2 月 17 日 ) 的报纸,当时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后,《新闻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   后来,报纸在上海复刊,由《解放日报》主管, 1999 年改为一日三刊,分别是《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传媒观察人士认为,此举相当于对早晨、中午和晚上 3 个市场的“滚动式”全覆盖。   其中,作为一份属于上海的都市型晚报,《新闻晚报》既属晚报序列,亦属都市报行列,尽管宣称追求“办最有用的新闻,最好看的报纸”,但与国内大多数都市报相比,哪怕是与本地的《东方早报》相比,《新闻晚报》并没有更多的差异化定位。   仅以周刊的设置来说,《新闻晚报》设有《保险周刊》、《健康周刊》、《旅游周刊》、《速度周刊》、《房产周刊》、《升学周刊》、《周末上海》、《东方女性》等,这些周刊并没有太多的个性色彩。   如果说《新闻晨报》抢占了早报市场阵地的话,那么《新闻晚报》称得上是一出生就“生不逢时”,晚报市场的最大对手是“老字号”《新民晚报》。   相对来说,《新民晚报》历史悠久,知名度与声誉度都较高,发行量和经济效益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晚报》不仅与一母同胞的《新闻晨报》相比没有太多的个性,与它最大的竞争对手《新民晚报》相比,也没有体现太多的新意。   一位上海传媒学者告诉笔者,内容同质化、广告模式单一带来的经营亏损等一些都市报的共性问题,在《新闻晚报》都有体现。因此,上海报业集团刚一成立,《新闻晚报》的“退出”就已在意料之中。    生因变革,停因变革   一个巧合的细节: 1999 年,《新闻晚报》的诞生,同样源于“改革”。    1999 年 1 月 1 日,《新闻报》一日三刊问世,本就是“改革”的产物。此后,《新闻午报》 2003 年更名为《天天新报》,晨报、晚报则两张报纸,一个法人。   晨报迅速在早报市场崛起,并占有一席之地,而晚报却需直面上海报业的“老大”——《新民晚报》,而这或许为此次关停埋下伏笔。   事实上,在《新闻晚报》 14 年的办报历史中,诸多亮点皆与改革有关。办报形态上,作为上海的第二家晚报,《新闻晚报》采取“狭长型雅致形态”,报纸版面结构和编排手法,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头版富有冲击力的独特处理方式,是都市类媒体的典型做法。   在转制改革上, 2004 年,《新闻晚报》曾启动一场改版改制,成立了晚报经营公司,建立“风火龙”自办发行队伍,让其社会影响迅即扩大。这个组建的股份制传媒公司,有上市公司和民营资本入股,在当时也是上海报业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 2005 年,《新闻晚报》还就此前的报社改革出版了《晚报作为》一书进行总结。   在微信上有个小段子,足以说明《新闻晚报》的亮点与“改革”如影随形:“它,曾经在上海晚报一家独大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它,曾为了‘昨夜今晨’彻夜扫街,寒风中挖掘社会新闻……它,一直到今天,依然在通过二维码进行新媒体的尝试;它,退出了舞台:但它,并不是失败的代名词……”   广告经营上,《新闻晚报》首创了“媒体顾问式营销”,打破了传统的媒体经营模式,被称为“引领沪上平面媒体经营的新理念和新方向”,把传统媒体从信息平台提升到媒体营销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品牌客户的媒体广告价值。   更高层面的改革一直在进行。 2005 年前后,上海广电系统内原本处于本地竞争的主体开始整合。到 2013 年 10 月,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是:完整的图书发行集团、整合的广电集团、独立的电影集团。   仍在延续上海本地竞争的,只有报业。而《新闻晚报》不过是此次改革掷下的第一枚棋子,一切势在必行。   笔者与数位上海媒体界人士交流时,一个共识是,之前《新闻晚报》属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民晚报》属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二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现在两大集团合并后,战场搬在同一屋檐下,必然要重新洗牌。   寿光武,曾任《新闻晚报》 10 年总编辑,现在还任新闻晚报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应该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张报纸”。他也认为“上海报业原先捉对厮杀,现在合为一家,对同质化进行生态调整,在所难免”。   也正以为此,《新闻晚报》的关停,被普遍认为是无奈的明智之举,因为至少可以“避免同一屋檐下的同质竞争”。    市场生存,穷则思变   消失在黄昏里的不仅仅是《新闻晚报》,至少《新闻晚报》关停,既不是开始,也不可能是结束。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财经、时尚报道领域,不少媒体难以承受广告经营压力之重,不时传出报刊关停的消息。比如, 2013 年,《好运 MONEY 》和《钱经》先后宣布停刊;又如,第一财经不再续租宁夏卫视的上星渠道。在一些沿海地区的都市报,也时常传出减版、减薪的消息。   而以《新闻晚报》为代表的市场化、都市类晚报,在国内的媒体格局中也在悄然变化。   就在 10 年之前, 2003 年世界报业协会公布,中国共有 16 家报纸进入世界报纸日发行量前 100 名,其中晚报有 7 家,占 43.75% 。这些数据表示晚报依然是实力强劲的报种,无论拥有读者受众之多,还是经济效益之好都占据着“半壁江山”。   然而,这 10 年是都市类媒体风起云涌的 10 年,也是晚报逐渐淡出的 10 年。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这种变化趋势。   首要的变化是内容。作为传统媒体,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莫过于采编内容,即所谓的“内容为王”。   问题是什么内容才是王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新闻理念的进化、受众需求的变化,报纸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变化。曾有媒体人概括,上世纪 5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是“日报时代”,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前期是“晚报时代”, 90 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都市报年代”。   在“都市报年代”,晚报已产生诸多不适,不管如何转型,理念已不再是潮流的引导者,风格也难以成为青年一代的新宠,并逐步被淡化出重大的新闻现场,边缘化的危机无时不在。与之对应的,是发行量和广告额的双重下滑,导致影响力的式微,让人生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感。   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改变,曾经的晚上读报早已改为早晨读报,且大部分还改为手机读报,晚报英雄迟暮,在所难免。所以,在这种媒体格局的变革中,有人在网上安慰《新闻晚报》同仁,“没什么好伤心的,报纸不过是早死了几年”。   同样的安慰,似乎也适用于包括都市类媒体在内的市场化媒体。   不久前,笔者与几位市场化都市报媒体老总交流,大家感叹说,前年谈论的是哪家媒体的经营下滑了,去年谈论的是哪家媒体的经营下滑的最多,今年谈论的是还有哪家媒体的经营没有下滑。   这几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的一篇为市场化媒体把脉的稿子在微信群里被广泛传播。按照他的分析,在所谓“党报党刊 – 都市类媒体 – 网络媒体”的三分格局下,党报党刊因天然的优势,暂时不存在太多危机感,网络媒体“挟技术之利器、资本之优势,正不断吸纳弃传统媒体出逃的精英,在媒体范式发生巨变的当口,大胆开拓新应用、新载体,满足一代新型信息消费者的需求”。   面对“都市类媒体实力大幅滑坡,正变得难以为继”的局面,胡泳对于传统媒体人的痛苦与救赎,采用了一个比喻:“铁匠在啤酒中撒下眼泪,悲叹自己没有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蹄铁,但是这并不会使他们的马蹄铁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   那么,“机械师的时代”意味着什么?《中国经营报》社长李佩钰的“内部改革动员令”似乎标志着市场化媒体的清醒认知和转型决绝,取消广告部,组建项目组的措施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有望成为不少媒体在 2014 年及之后的转型路径。   一张报纸的关停,可能成为新闻行业的拐点,穷则思变,适者生存。 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4311  

阅读更多
  • 1
  • ……
  • 6
  • 7
  • 8
  • ……
  • 76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