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审查

媒体人:中国媒体自由程度令人堪忧

中国媒体人说,中国目前对媒体限制的程度令人堪忧,但他们对互联网这类新媒体在推动新闻自由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持谨慎乐观态度。 *资深记者:中国新闻自由出现退步* 曾经荣获联合国颁发的新闻自由奖的中国资深媒体记者高瑜对美国之音说,中国不但没有新闻自由,而且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 高瑜说:”新闻自由日,尤其是今年,过起来总觉得和自己的关系非常遥远,如果我们幻想中国能实现这种环境,非常遥远。 ” 高瑜说,中国今年的政治环境导致新闻自由程度出现退步。她说:“因为要防止茉莉花革命,现在是一切收紧,尤其中宣部每天都要根据各种事件,就是官方怎么报导,反正大小事件,他们都是随时盯着屏幕,各地的电视台他们都在掌握之中。每发生什么事件,立刻就要做出指示,应该怎么报导。” 曾经以“泄露国家机密罪”罪名被判处六年监禁的高瑜对美国之音说,中国媒体现在的环境甚至还不如上世纪80年代。那时社会出现思想解放思潮,批判文革,包括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都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的方针,倡导新闻自由。而当前媒体自我审查严重,似乎大家都知道国家正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刻,人人自危,谨言慎行。 高瑜说,中国媒体的管理者都是官,这些人为了保住乌纱帽会尽一切力量确保报导不出现闪失。 *独立作家:互联网为新闻自由带来希望* 浙江独立作家昝爱宗也对美国之音说,“官办”的新闻媒体没有竞争,不可能有新闻自由。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还是为在中国实现新闻自由注入了新的希望。 昝爱宗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没有盼头,一直都处于不可能(有自由)的现实里面。但是因为90年代末有了互联网, 好多记者几乎都上互联网了,就等于说我们在国内媒体上不能发表的文章,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发表。哪怕互联网发表一小时被删掉了,但是我们在一小时之内还是实现了一定的言论自由。” 昝爱宗说,他本人在网上发布信息时经常受到审查,用真实姓名注册新浪微博也被拒绝。但是昝爱宗说,他依然对互联网能推动中国的新闻自由抱着乐观的态度。他说,因为互联网实在太庞大了,再多宣传部的官员也无法审查每一个的信息,只能通过敏感词等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来进行控制,但是这些手段都有它们的局限性。 昝爱宗说:“我想,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真相掩盖住,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手遮天。” *无国界记者:中国是“网络敌人”* 总部设在巴黎的无国界记者组织在今年3月12日世界反网络审查日到来之际,对网络信息自由情况进行清点。中国被该组织的审查报告定义为十个“网络敌人”国家之一。 联合国从1991年起,将每年的5月3日设定为世界新闻自由日,目的在于提高新闻自由的意识,提醒各国政府尊重公民的新闻自由和言论权利。 电邮此文   打印此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0) 提交评论 * 必须填写

阅读更多

她本可以更靠谱

在清华百年校庆纪念日之前与之后,蒋方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批评者。一篇杂志文章《 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 》,一次媒体访谈《 我的清华体验 》,引发很多讨论,赞美讴歌者有之,反驳批评者有之。 蒋方舟与我来自清华的同一个学院,我从来没有见过她,但早闻这位少年作家的大名。当我得知她被清华降分录取,而且还被招进敝学院时,我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是我的一位本科师兄。那一天,这位擅长平面设计、酷爱FPS游戏、素有诗名且放浪形骸的师兄,读到了小学生蒋方舟的日记选集,用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不无激动地说:“我靠,等她长大了,我要追她做我的女朋友。”他指尖的香烟袅袅,一蓬烟灰抖落下来,飘进键盘的缝隙。又是一弹指,十二年过去,听说这位师兄在家乡做着公务员,想已大腹便便,妻儿傍身,平安喜乐,不知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那一幕,那一句? 蒋方舟的文章我读的很少,但我欣赏其中的机灵劲儿,还有特立独行的少年心气。当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比她迷茫困惑,没她坚定自信。我读到她的《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其中最感同身受的一段话是: 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她提到小说《盛世》中的韦国,这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典型化的形象(不幸的是,小说中的韦国同学是北大的,或许因此,蒋方舟在接下来很自然地提及“北大清华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北大真悲摧,在一封批评清华的信中被陪绑,属于躺着中枪型)。 今天又看到FT中文网对蒋方舟的采访全文,我欣赏她表现出来的直率和敏锐,例如对自我审查心态的剖析,对某课程的反思与质疑。但读过两篇文章之后,也让我觉得有些别扭,不是因为她批评了清华,而是因为其文风和观念可能有些问题。我想,如果她可以不那么写,不那么看,或许会更加“靠谱”。 第一,滥用全称判断,放纵刻板印象。 我的一些清华同学,会对蒋文感到忿忿不平,就是因为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笔下的清华人似乎只有两种:不是油滑党棍,就是被洗脑的书呆子。但是17万清华校友,或者数万在校学生,甚至蒋同学所在班级的数十人,难道只有这两类? 例如这样的句子:“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摸样”;“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因为他们(指代的是FT记者提问中的‘清华学生’)从小受到的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就是要‘审社会主义之美’。到了清华之后接触到的这些,和他们从小接受的价值观是符合的,所以接受起来很顺畅。要进入清华就要在考试里拿到高分,要拿高分,对这些东西半信半疑是不行的,必须全方位地接受其价值观,才能考入清华吧。”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术语,指的是将同一个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成员,而不顾成员间的具体差异。比如所谓“犹太人贪财”、“中国人懦弱”、“河南人造假”、“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等等。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刻板印象帮助我们简化世界,减轻认知、理解和叙述的负担;但对于严肃负责的研究者、写作者和报道者来说,应当以批判警醒的姿态反省自己的公众言论,是否有滥用全称判断,放纵刻板印象之嫌。既然方舟同学有心就此“亮出身份”、“火力全开”,为这个社会承担鼓与呼的责任,那当然也应该尽量遵循这种原则,而不再是文学写作时的汪洋恣肆,只图笔下快意,不顾以辞害意。 当然,同样的原因,也不应由方舟同学的言论,产生对清华文科生或者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的鄙视,认为咱都爱搞大帽子大批判。 第二,满足于主观感受,缺乏深入调查。 比如: FT中文网:你说你写的是一种共识,是指你周围的人都是类似的看法吗? 蒋方舟:我周围的人没有。可能因为我和周围同学交流比较少。我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特别是年龄更小的学生,读后可能反应比较大,会感到震惊。 又如: FT中文网:会不会其他学校的情况会有些不同,比如北大? 蒋方舟:我没多少了解,不过也许会好点吧……清华与北大相比,感觉离权力更近一些。北大的学生也许会更多地做围观者或批评者,而在清华,要成为权力系统一分子的意识可能比较强。 再如: FT中文网:对于一些热点的公共话题,比如政治改革、李庄案等,你觉得同学们感兴趣吗? 蒋方舟:没调查过,我觉得他们不是那么感兴趣。他们有地方可逃,学校制造了很多可让他们逃过这些的东西……他们很容易就逃到这些事情中,而且给自己很合理的不去想的理由——因为这些和自己的前途是无关的。 以及,“我的同学们不是不关心,而是自动维护着政府——仿佛维护着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清华人……愤青少、领导多”等观点,都属于个人的主观感受。我在清华求学的时间超过了十年,在水木清华BBS泡了近15年,互动过的清华师生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方舟同学描述的那两类人确实存在,但仅仅是一部分。如果她可以对水木清华BBS的一些热门版面作一段时间的观察,应当能看到相对多元的价值理念和政治观点——即便是在严苛的审查与自我审查之下。 至于“必须全方位接受其价值观,才能考入清华”,这就纯属想象了,说句不厚道的,就算方舟同学自己是靠降分特招进清华成为“少年既得利益者”的,那也不该这么埋汰其他寒窗苦读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同学吧?再邪恶一点,按她的逻辑,“北大人”应该更加懂得“审社会主义之美”才对,因为北大文科生更多,考历史、考政治,不“全方位接受其价值观”怎么进得来?(好吧,我这句是归谬法加开玩笑,隔壁的同学们你们懂的) 鉴于方舟同学的才气和理想,不应该以时尚杂志专栏写作的标准来要求她。那么对事实的尊重及深入挖掘就应该成为进一步追求的目标。大学的所谓学术训练,不论文理工,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都是求实证伪、探索研究的能力。公平地讲,清华大学在这方面要求还算是国内相对严格的。关于官本位、政治冷漠、功利主义等大学里的思潮现象,她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调查研究?不是说一定要科学抽样、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等所谓“科学方法”才叫调查研究,也不是说不调查研究就不能说话;只是,如果只接触了数十名清华学生,数名北大学生,那么是否不该那么自信满满地向公众发表全称判断下的见解? 第三,对个体同情理解不够,对制度穷追猛打不足。 从这两文中,我有时能读到一种“真理在握”、“孤芳自赏”的姿态,这是一种微妙而切实的感受。从头到尾有意识地强调“我”和“他们”的不同,或者可以算一种叙述策略,以疏离的姿态标明自己观察和书写的客观与超然;但同时也是一种刻意的形象建构,作者要宣示“我”的立场,反对某些价值观,正像文章中写的: FT中文网:那你觉得你亮出的身份是什么呢? 蒋方舟:就是与正统的、主流价值观的、清华要求我成为的所不一样的一种人吧。 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确认,常常是通过与对立面的参照来完成的。方舟同学通过文字刻画出了“清华人”这个他者群体,“他们”成为某种价值观标签下的无面目群像,这与事实有多大距离?值得追问。这样一种自己树靶子自己打的做法,写起文章来很有气势,就像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建构了一个他心目中的“自由主义”,再去逐条批评。这正是坚信真理在握的思路,但却无法与他人对话。 在文章中,方舟同学自承“还没有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和周围同学交流比较少”;她不住宿舍,社会活动比一般同学多。这都是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人不应置喙。但一个“在学校还常常迷路”、跟同学交流不多人,很难相信她可以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清华学生群体的多种维度面向。从另一个角度,能考上清华的学生一般都不太傻,懂得“交浅言深”是忌讳,如果你跟我也不怎么熟,而且还是个公众人物,我至于跟你推心置腹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地谈政治么? “爱网络”、“爱自由”、“我和他们不一样”,这是服装品牌的广告文案;但如果端着这种姿态生活,可能很难去理解跟自己观念、行为有差异的人。“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这话反过来说也没错,当我们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时候,可能正有许多人在背后偷笑呢。 至于“对制度穷追猛打不足”,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的苛求,也可以说是因为我在原则上赞同蒋方舟的立场和理想,所以才提出这种苛求——仅就这两篇文章来看,她的批评出自对身边人的一些言行的观察,但在描述后止于对个体心理与动机的想象和假设,未能涉及对造成这些言行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探析。因此,读《一封信》,有时觉得没有搔到痒处,有时又觉得帽子乱飞,“既得利益者”、“精英”神马的,都是当今社会中很能撩拨网上意见的概念,不加区别直接扣上来,有点儿可怕。 总之,如果方舟同学能够在这几方面改进改进,应当可以更严谨,更理性,更犀利。至于其他的一些观点,比方说“对于90后的小孩,大多数我还是劝他们出国。这样才能培养一套较为正确的价值观”之类,我以为,谁没有过幼稚的时候呢,多读书多看世事人情就好。 写这么长,其实也是给自己看。我也是个常常说三道四的人,上面三点,堪为己戒。 外一点,方舟同学若始终无法融入清华,无法寻得认同或归属感,不是清华的损失,而是她自己的损失,因为她本可以从这里汲取更多用以顽强生长的养分。所谓“清华精神”或“清华传统”,远不止方舟同学想象中意识形态规训的那一套。黄延复、徐葆耕、胡显章等老师曾有过多本专著概括梳理,而更鲜活的精神风骨则在现实生活中闪现。对我来说,清华是精神家园,是度过三千多个日夜的成长记忆,承载着青春的喜怒哀乐;我在这里塑造自我,寻找方向,结识师友;我切实受益于这里积极的体育锻炼风气,也总是告诫自己要像许多同学那样朴实、直率、严谨、专注、有理想又有执行力;我爱东操西操游泳馆,我爱二月兰和阳光下高大的杨树,我也爱自立自强的清华女生。你赞美或者不赞美,清华就在那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随机阅读 悟空闹运:BBC的“西游记版”2008奥运动画 (5) 又是周一上班好累 (0) 恐龙文明三部曲之异族(Foreigner) (0) EyeToy 浸入式互动 (0) 将色情进行到底 (1) 如是我闻:元宵节不得不折腾 (1) 人生如戏,戏拟人生 (1) 生日·新BLOG开张啦! (13)

阅读更多

马中两国签署八项双边合作协定和备忘录(图)

: 马来西亚和中国星期四签署了八项双边合作协定和备忘录。此外,反对党批评马来亚高校禁止学生向来访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提问敏感问题,令马来西亚蒙羞。     图片:马来学生表演中国舞蹈,欢迎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到访。(陈婷摄) 中国总理温家宝星期四正式拜会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并见证了两国签署八项双边合作协定和备忘录,进一步深化了两国在经济、贸易、教育、科技和医药方面的双边合作关系。   纳吉稍后在联合记者会上指出,他和温家宝进行了富有成果和具有意义的会谈,两人就马中战略合作共同行动计划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签署了扩大和深化双方贸易合作的协定,纳吉也感谢温家宝承诺中国持续购买马来西亚油棕和相关产品,并答应让中国企业参与马来西亚的基础建设工程。   据了解,马来西亚目前面对印尼的强力竞争,对方试图以更低价格出售棕油给中国和印度,打击马来西亚的市场。而温家宝也希望马来西亚为中国商家提供相同的便利。   此外,中方也宣布批准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在中国开设代表处,两国明年将派出100名学生互访,中国将协助马来西亚设立传统医药卓越中心等等。   令华社关注的是,经过多年的磋商,两国这次终于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相承认的协定,这将鼓励两国更多留学生的往来,也为华裔学生开拓更宽广的升学和就业机会。   至于温家宝27号访问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大学马来亚大学,但是校方禁止学生发表有关民主人权课题,以免令中方感到尴尬,这种划地自限和自我审查的做法,继续引起反对党和维权人士的抨击。   反对党国会议员指出,马来亚大学校方花费心思去过滤敏感问题,低估了中国领袖危机应变的智慧和能力,校方对中国政府过度阿谀奉承,也令马来西亚蒙羞。   马来亚大学学生代表也批评,在校方的严密控制下,温家宝和大学生的对话变成了闹剧和政治秀,也典当了一所大学所应该提倡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精神。   中国维权马来西亚后援会也呼吁中国落实国际人权公约赋予人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停止迫害异议人士。 该组织发言人张国祥说,今年是辛亥政治革命一百週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继续违反民主、自由与人权的普世价值,侵犯人权和限制言论的行为继续发生,包括艺术家艾未未遭到逮捕,这和温家宝强调要推动政治改革的口号背道而驰,这也和中国早前签署的两项国际人权公约严重抵触。   该组织也促请马来西亚社会以具体行动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而不是对中国违反人权的行为继续保持沉默。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陈婷从吉隆坡发来的报道。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香港: 港人指传媒自我审查达回归新高

港人指传媒自我审查达回归新高 香港无线电视标志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麦燕庭 香港传媒虽然享有自由,但有调查显示,54%港人认为香港新闻传媒存在自我审查,升至九七年回归以来新高,记协认为,这无疑是敲响警号,而传媒公信力亦跌至三年前的低水平,以10分为满分,只有6.03分。另外,市民对整体新闻传媒表现的满意率亦只有52%,比去年九月下跌十个百分点。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本月中访问一千名市民,认为传媒有自我审查的,较半年前的调查上升了三个百分点,达到54%,认为传媒没有自我审查的,则有33%。市民认为,传媒批评中央政府时有所顾忌(63%),远比批评香港政府时有顾忌(35%)的多。 影响所及,市民对传媒整体公信力评分,亦由七个月前的6.53分跌至6.03分;市民对整体新闻传媒表现的满意率亦只有52%,比去年九月下跌十个百分点,而不满意率则上升八个百分点到13%;新闻自由满意比率亦由73%下跌至68%。 香港记者协会忧虑,传媒自我审查情况逐渐「内在化」,情况在处理中国内地敏感新闻时更为明显。例如中国维权艺术家艾未未被捕翌日,香港只有一家英文报章以头版报道,其他媒体则以内版或较小篇幅处理,与艾未末被带走的重要性,与当日其他报道的新闻性相比,殊不匹配。 记协认为,自我审查比率达至回归新高,无疑是敲响警号,呼吁传媒做好把关人的角色,挽回市民信心,否则,当传媒公信力江河日下时,将削弱市民支持业界争取新闻自由的力度,摧毁新闻自由这香港核心价值。   关键词 媒体 – 言论自由

阅读更多

月光博客: 谷歌地图是问题地图吗?

据新华网消息,由国家测绘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开展的“问题地图”专项治理行动正在中国范围内进行,国家测绘局设立了“问题地图”专项治理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对于标注敏感和涉密信息的地图网站依法予以关闭;对查处的典型违法案件予以曝光,以增强全民国家版图意识和地理信息安全意识。    地图牌照问题   国家测绘局去年5月出台了《 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 》,要求网络地图服务提供商必须向国家测绘局申请牌照并通过后方能在中国内地继续运营网络地图服务。截至3月,国家测绘局已向105家网站颁发网络地图牌照,包括百度、新浪、中移动及诺基亚,但是,谷歌中国和微软等企业并未获得相关牌照。   据了解,国家测绘局的 互联网地图牌照 发放的最后期限是2011年3月31日,届时将对未取得互联网地图服务牌照、但仍从事相关服务的单位予以曝光,至2011年7月1日后将予以查处。而谷歌表示,谷歌正在与政府沟通如何在中国提供互联网地图产品。    地图牌照背后的玄机   国家测绘局表示,截至3月29日,尚未收到谷歌继续提供地图服务的申请。为什么谷歌地图及时不向测绘局提交互联网地图牌照申请,而是与政府沟通如何提供互联网地图产品?   根据国家测绘局的新规定,中国政府有权关闭未获得牌照的企业。外企申请牌照至少需要几个重要条件: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设在中国境内,采取措施规范用户上传标注行为,近3年内未出现档案失、泄密事件,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进行审批。对于像谷歌地图的这类外资而言,申请互联网地图牌照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将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设在中国;第二是采取与国内服务商合资、合作的形式进行审批。目前中国版的谷歌地图(ditu.google.cn)实际已经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但是国际版谷歌地图(maps.google.com)却不符合条件。   对于中国版谷歌地图,服务器本身已经在北京,同时也不具备地图标注功能,这是中国可以接受的一个网站。但为什么谷歌地图不向测绘局提交互联网地图牌照申请?我觉得原因可能如下:   1)Google可能不想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想提供一个具有审查过滤功能的地图服务,这样会损害Google“不作恶”的信条,阻碍信息的自由流通。   2)Google地图在中国的业务量少,赢利低,因此不想为了这点业务而影响Google的全球品牌。   3)谷歌在卫星地图上的审查可能非常无奈,谷歌可能被要求删除所谓“敏感照片”,但有关部门又出于保密的原因不告诉谷歌具体删除那个坐标的卫星地图,实际上让谷歌的卫星地图审查处于“自我审查”的状况,这是大部分网络服务商难以接受的。   4)牌照审批的合法性存疑,全世界仅仅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提出了互联网地图的审批问题,这本身是否合法,是否违背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尚属疑问,这方面引发的贸易纠纷如何处理?如果谷歌地图进行申报,而且报了不批,这意味着谷歌承认了审批的合法性,结果让谷歌地图从形式上真的成为“不合法”,从而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   这就和网站“备案”一个道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实行这样的制度,而一旦网站管理者普遍接受了“备案”,就事实上承认了这个制度的合法性,网站的生死则全部掌握在某一个部门手里,到时候这个部门只要随意注销一下你的备案号,你的网站就必须关闭,这使得一些部门可以随意封停合法经营的网站而不用付任何责任,从而人为阻碍了大量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和生存。   因此可以看出,谷歌提交互联网地图牌照的申请,对于谷歌的全球化战略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政策太死压制行业发展   目前的政策限制太过死板,已经开始限制地图产业的发展,什么都是机密,连用户自己的坐标位置都是国家机密,这种政策限制导致基于地图的各种LBS应用都难以发展。   对于那些涉及国际间领土问题的地图纠纷,本来应该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涉,现在却强制企业去执行,依靠这种政策就能把失去的领土收回了?如果仅仅依靠禁止别国的地图服务就能让别人承认南沙、藏南、钓鱼岛等领土属于我国,那就没必要有军队了,只要想办法强迫别人承认你的地图就可以了。   对于所谓的 地图泄密 问题,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管过这些事情,如何在卫星地图上隐藏军事设施是军方的义务和职责,自己失责没有隐藏好军事设施,本应该自我反省并加以改进,现在反而要查处那些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这种荒谬的事情大概只能在中国发生吧。   越是封闭落后的野蛮国家,就越是想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控制和绑架自己的国民,例如2009年朝鲜才允许老百姓使用手机,2006年以前中国人们无权查看自己城市的卫星地图,直到现在中国人在手机上还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坐标,中国的所有地图都被强制使用“ 国家保密插件 ”进行人为偏移,导致地图导航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对比一下国际版谷歌地图(左)和中国版谷歌地图(右)对于深圳湾跨海大桥(连接深圳和香港的大桥)的卫星地图,你就会明白这种坐标偏移会给乘车导航带来什么后果。   我们知道,越是封闭落后的野蛮国家,就越是想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限制自己的国民,就像朝鲜在2009年才允许老百姓使用手机,而2006年以前,中国人则无权查看自己城市的卫星地图,并且直到现在中国人在手机上还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坐标,中国的大部分富人想要移民美国是有道理的,过死的政策限制不仅仅让整个产业失去了活力,更会赶走众多的精英,在互联网浪潮下,中国大量最优秀的这些科技业资源(百度、新浪、网易等等)都已经或正准备 在美国上市 而不选择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的大量资源集中在掌握政治资源的公司手中(想想那个令人恶心的 天地图 吧),而不是那些真正具备创新精神、拥有潜质的公司手上,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做事逻辑。 评论《谷歌地图是问题地图吗?》的内容… 相关文章: 谷歌地图历史记录帮助警方抓捕罪犯 谷歌地图牌照的艰难决定 谷歌地图新图层界面 谷歌纵横发布新版 谷歌巴西街景地图发现尸体照片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