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贴:那些有关墙的鸟事
所以翻墙这事儿就像逃出Shawshank监狱――最好的网络服务大多在监狱的高墙外,逃出升天只能依靠自我救赎。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4 月 16, 2011
Facebook都估值850亿美元了,Twitter也估值70亿美元了,社交网络吸引了无数商业资本来掘金,也推动了现实社会中无数的人踏入数字世界。使用社交网络的好处人所共见,但迄今为止,这个人类历史上可能吸金最多的网络服务,依然无法妥善解决隐私问题。 Facebook拒绝了google爬虫对它的索引,这个可能是基于商业竞争的考虑也带来了一定的隐私信息保护。在人人网上,你可以设置你的个人主页非好友不可见,似乎将所有的陌生人都挡在了门外。但隐私问题,远非一个开关那么简单。一个人的自我信息,并非是统统可见和统统不可见这两种状态的。 在药家鑫案子中,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师妹”插曲,这位后来被学校否认并非本校学生的所谓师妹,在某个社交网站中,写下了力挺药家鑫的片言只语,一经传出,掀起舆论大哗,并直接上升到高等教育问题的性质。 类似的事情,在几个月前也发生过。复旦某个登山队在登山事故后,一位警察救援中不幸牺牲。几个队员在社交网络上交换看法,这些看上去有点“冷血”的看法被截图流传出,引发网上一堆的道德批判。 这两件事本身的价值判断并非我想讨论的重点,但这类事引发出来的一个话题就是: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和自己的朋友的谈论,属于什么性质的言论?是公开言论呢,还是私密言论? 事实上,人们对自身隐私的处理,其实是很复杂的。人们的确存在完全可以公开化的个人信息,也存在完全不可公开化的信息,但更多的信息是:人们愿意让张三知道,而未必愿意让李四知道;或者是愿意让宿舍同屋的人知道,而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知道。在旧有的传统媒体格局下,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河水不犯井水。由于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比如你在北京的同屋同学和你在上海的父母之间,几乎不存在交集),人们私下某个圈子里所说的话,很难进入到其人所在的另外圈子,更遑论所谓的公共领域。而私下里说的话,背后带有很多的情境,也没有那么多道德高尚感,可一旦放到公众的聚光灯下,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更进一步的是,在传统的人际交流中,人们主要通过口语进行。这是一个很难还原的传播信息,除非一方抱有特殊目的进行录音。但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一个截图软件就可以将人际传播的信息复制下来。特别是在社交网络中,很多人际交流的情境其实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私密。传播者想当然地以为我只是说给某个特定对象听,但很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也有可能是旁观者),几秒钟之内,就给你“有图有真相”地传了出去,再往下,就有可能是给传播者带来无尽的烦恼。 社交网络的兴起,的确给公私两个原来还略显泾渭分明的领域间带来了一个含糊不清的地带,而且这个地带还不小。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都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伦理规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如是只会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虚伪者。但给用户在社交网络使用中大量设置开关(主要是一对多的交谈,一对一还容易解决):比如你准备和张三开始说话,设定为只可让李四可见,而和王五说话,又设定为只可让赵六可见,技术上是可操作的,但使用上是极其繁琐的。更重要的是,使用者不见得有这个意识需要保密。但如果这个意识被广泛接受和树立,这个社交网络,也变得十分之诡异:每个人是偷偷摸摸的。 于是,言论的自我审查变得越来越普及,原来只涉及到一批公众人物,比如明星名人,但随着微博兴起,公众人物的定义也变得十分含混。越来越多的V字认证用户——即使此人按过去标准无论如何不算什么公众人物——开始言论自我审查。一句漫不经心以为是和自己朋友私下里说说的话所引发的后果,套用个网络俗语,万万伤不起啊! 人们对自己私隐的开放程度,意识中是建立在某个特定对象或群体上的。但在网络上,就变得很难操作。而这种特定对象,不是什么建立一个朋友组、好友群就可以简单解决的,因为这个特定对象圈子随着每句话的变动而在变动。一直到今天,看不出有什么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乎在网络上,要么你谨言慎行,要么,就会看到一句不慎重的话所引来的口水大战层出不穷。 —— 刊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当期专栏 —— 本文的写作灵感来自于复旦的一名烟酒僧 Apiko ,他在微博上和我聊到了药案的另外一个角度,在此表示感谢!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 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 我的微博 访问 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话说google(六):隐私 社交泛滥 信息时代的双峰 从《1984》到《美丽新世界》 无觅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社交泛滥 (8) 隐私的背后 (31) 从《1984》到《美丽新世界》 (6) 新浪:把自己给做小了 (23) 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体系 (13) 新浪微博之重 (13) 团购的第二波竞争格局 (15) 值得注意的亚马逊 (31) iPad的逻辑 (16)
阅读更多发布者布鸣真象 | 4 月 14, 2011
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4 月 3, 2011
邵逸夫40多年前透过邵氏兄弟创立TVB。(BBC中文网资料图片) 香港无线电视(TVB)实现重大股权变动,电视台高管人员强调,今后新闻部的仍将继续独立运作,编采方针不变。 按键 根据TVB公告 ,由台湾女首富王雪红、香港商人陈国强和美国私募基金普罗登斯资本组成的财团购入邵氏兄弟26%股权,成为公司最大单一股东。 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认定, 按键 TVB在股权交易以后仍将遵守香港《广播条例》的有关规定 ,宣布批准有关交易。 TVB总经理陈志云星期五(4月1日)说,TVB新闻部一向独立运作,今后的编采方针也不会改变,各界无需忧虑,新股东将有助于TVB拓展业务。 王雪红也发表了声明,对购入TVB股权表示“荣幸”。 股权交易完成后,今年103岁高龄的创办人邵逸夫将正式淡出TVB的日常运作。 改朝换代 启播于1967年的TVB是香港最主要的免费电视台,目前在香港同时经营免费和收费电视频道,同时也在全球多处华人聚居地经营华语电视台。 其中,在台湾间接全资持有的无线卫视(TVBS)现在也成为了岛内主要有线电视网络之一。新的合资财团也将间接成为TVBS的大股东。 这次股权变动当中,合组财团的陈国强擅长收购空壳公司并注入资产转售,人称“壳王”,与香港首富李嘉诚关系密切;普罗登斯资本则是专门投资媒体广电企业的一家美国基金公司。 王雪红创立的HTC已跻身世界主要手机品牌之列。 王雪红则是已故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先后创立宏达电子(HTC)和威盛电子公司,其中HTC专门生产智能手机。 据香港媒体报道,这笔交易涉及资金62亿港元,而此间也有消息进一步指出,并购资金当中约一半由王雪红一方进行融资。 台湾中央社引述证券分析员称,王雪红希望以此拓展HTC在移动通讯与数字音视方面的结合,借此主导TVB节目和新闻编采走向的意愿应该不高。 近年不少人认为香港媒体出现了立场向北京靠拢的自我审查问题,TVB新闻也被指责在报道民主活动时刻意淡化,其记者近年在直播政治集会时,经常遭到批评者骚扰。 而TVBS在2005年陈水扁担任总统期间也曾被指责是中资背景,行政院新闻局曾处以100万元新台币罚款,但TVBS在翌年上诉成功。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