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

艾未未是中国知名的艺术家、活动家和评论家。他以其大胆的艺术创作和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批评而闻名于世。

艾未未是中国著名诗人艾青的儿子。他曾在中国电影学院学习,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艾未未的作品涵盖了多个艺术形式,包括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他的作品常常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批判了中国政府的权力滥用、人权问题和社会不公。

艾未未的艺术作品和活动吸引了国际关注,他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展览和举办个展。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对中国政府的批评使他成为中国政府打压和监控的目标。在2011年,他因为对政府的批评而被拘留数个月,并受到持续的监控和限制。最终,他决定离开中国,目前定居在德国。

艾未未也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发声,通过推特等平台表达他对社会问题和人权的关切。他经常利用艺术和社交媒体来揭露中国政府的不公和违反人权的行为,并呼吁民主、自由和言论自由。

艾未未的作品和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他被一些人称赞为勇敢的艺术家和人权捍卫者,但也有人批评他过于激进和偏激。无论如何,他的存在和艺术作品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对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时间馆公民行动馆真理馆
人物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中国茉莉花革命发起者: 国际社会继续发声争取释放艾未未

他又说,这种企图镇压 言论自由 和全球声援艾未未的举动,反而会造成反效果,令大家觉醒,从而有更多人采取行动。 该网站由一批国际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设立,有关的要求释放艾未未的签名行动, 至今有超过十万人响应。 … 吴振伟又说,几十名异见人士和律师被 关押了几个星期,但一直没有起诉,违反中国的宪法与刑事诉讼法,不符法治精神,也不符中国的 国家利益 。 另外,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委任艾未未为客座教授。校方表示,去年十二月起就展开轮选程序, 在艾未未被扣留后,校方加快有关程序。他们期待艾未未能尽快 …

阅读更多

全球声援艾未未签名留言(2) 翻译 #transaiww

翻译:刘艳萍@duyanpili 校对:吉软糖@ruanji ———————————————- To Chinese Government: It is thoroughly unacceptable to imprison an artist like Ai Weiwei. Part of an artist’s role in society is to widen our perspective, broaden and deepen our thinking. This is an enrichment process, not a criminal act. Please release Ai Weiwei at once.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40】 南方都市报:艾未未美学和伦理不可分(2010)

艾未未:美学和伦理不可分 2010-1-11 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公明 艾未未 ●2009年1月,在北京举办展览“艾未未:纽约1983-1993”; ●2009年3月,摄影作品《艾未未:纽约1983-1993》获第二届沙飞摄影奖创作奖; ●2009年7月,在日本举办展览“起因于何”; ●2009年8月,拍摄纪录片《老妈蹄花》; ●2009年10月,在德国举办展览“SoSorry”。 艾未未的头上有很多光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鸟巢”的设计顾问、诗人艾青的儿子……然而所有这些光环的真正价值都有人质疑、有人批驳,“霸气”、“流氓”、“剽窃”、“名利炒作”等等声音紧跟着这个人的光环。 今年,艾未未那些在“无聊时期”拍摄的近乎“老照片”的摄影展,获得广东美术馆和中山大学共同设立的沙飞摄影奖创作奖,意外和质疑之声四起。据说有不少人质疑“为什么是艾未未”?而作为评委之一的顾铮反问:“为什么不是艾未未?”是啊,为什么不可以是他呢?在媒体上,关于艾未未早就有很多的充满争议的声音。在我粗略的印象中,似乎说他是艺术家、建筑师、“最有影响力”的都是艺术“粉丝”,说他是“艺术票友”、“只是靠金钱来堆积社会影响力”则是批评家;而关于他的“童话”是否为剽窃之作,坚持的一方似乎已是证据确凿。总之,谈这个人似乎少不了有麻烦。那么,为什么我会答应为南方都市报年终特刊写几行谈艾未未的文字?这个人我不直接认识,几年前在北京的一次小型会议上我的朋友与艾发生了冲突,当时他给我的印象很不好。一个曾经是我不喜欢的人,我为什么要写他?因为他是据说的世界名人吗?天可怜见,正因为他是所谓的世界名人我才不想谈他,据说他一年要接受200次记者采访,我还用得着凑这份热闹吗?我想,是因为在2009年他对艺术与社会联系的看法和创造性行动使我看到了谈论他的意义:当许多人都遗忘或回避着艺术与社会的联系、都遗忘或回避着“怎样才算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这个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根本问题的时候,在艾未未的身上这个问题朗然呈现了;他表明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应该而且可以做什么。我相信就凭这,写艾未未是有意义的。 关于艺术与生活、与公共社会的关系,艾未未在今年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极为重要:“没有东西是和艺术不相关的。艺术不是一个高雅纯洁的圣殿,艺术是我们生活的极端之处,是我们在那一步之前退缩的地方,然后再往前走就是艺术。……艺术如果跟人有关,跟我们生活的品质有关,跟每一个人的情感有关,那么必定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决定这个环境的体制有关。”这些观点当然不是他个人独创的,在他之前很多人论述过、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但是他在这个时代表达了这种思想和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这是基于他个人的价值认同与实践勇气,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会有与这相同的认同和勇气。在回答“关注这些问题时,你是不是已经超越了一个艺术家的身份?”的时候,他说“也没有完全超越,所有的美学问题都是伦理问题。我是一个艺术家,我关注的是美学的问题,美学是和伦理不可分开的。”这是更为准确的、有“学术味”———虽然他似乎很鄙视“学术”———的说法。是的,其实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问题也都离不开伦理问题。举个小小的例子。艾未未是参与“鸟巢”设计的中方顾问,这当然是一个美学问题;但是,当“鸟巢”落成后他拒绝走进它、没有出现在它的盛典中,这时美学问题没有变,他仍然热爱它,但是热爱的方式变了,导致这种改变的就是伦理问题。 沿着从艺术和美学到伦理学这条路径,我们看到了两者间的自然转换,看到了在这个时代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据报道,在2008年年底,艾未未开始构思2009年年底在慕尼黑做一个展览。“我想做一个跟死亡有关的作品”,这时他想起了在四川地震灾区看到的书包文具,“遍地都是,我想知道,是谁用了这些书包,他们叫什么名字。”但官方并无遇难学生的名单统计,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逐步浮现出来了。“按照我们自己的判断,应该是民政部门负责这件事,”于是一通通询问电话拨往四川省、市、县的民政厅、公安厅……结果无不令人失望。“其实我们希望他们说,好,你们不用来了,这个事情交给我们吧,”艾未未说,“在过去的300多天里,他们一直有这个机会,但是他们没有用。” 往下的过程无需说了,美学彻底转变为伦理学,而且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定的天大的伦理学———不能让无辜失去生命的孩子成为无主孤魂。到今年10月25日,有朋友在他的办公室看到最后的数字是5193,有姓名、出生年月、在哪个小学中学读书、在哪天死去的,这5193个孩子的名字。在这里无需饰以震撼、痛苦这些语汇了,艾未未说,“我们可以回避这些血和肉,这些声音,这些气味吗?”;“如果我们不出来为这些死去的孩子说点话,那我们是什么东西?”艺术之舟就是这样升华到伦理学的彼岸。对于这件事,恐怕再讨厌艾未未的艺术批评家也应该先扪心自问:你敢对着5193个孩子的名字说这还是“炒作”吗?据报道,有艺术策展人说“他在利用反对和揭露赢得眼球,从而追求更大的知名度,乃至金钱”(不是具体指5193这件事情),我想这些朋友看完纪录片《老妈蹄花》再来下结论也未迟。 我发现,无论是对于艺术学还是伦理学,艾未未的真正洞见是揭露出它们的简单性。他认为建筑就是很简单的,艺术也是很简单的;而对于伦理学,他认为是更为简单、明了的事情:就那点事儿,谁心里都清清楚楚,根本就没有什么误解、没有什么不知道、也没有什么顾忌。有些使人担心的问题用简单性的眼光去看,就很容易想通了,比如关于风险这个问题。有人问他:“说了很多真话,需要担很大风险吧?”,回答:“不说真话也要担很大风险。那些喝了毒奶粉的婴儿,他们得罪谁了?他们还不会说话时,肾已经结石了,是不是?由于别人不说真话,你也会担风险。那些孩子们就是因为我们长期不说真话而付出了代价,所以谁也别想逃脱这个责任。”是啊,你不说话看起来是没有了风险,但是由于别人和你一样不说真话而导致一个无辜者的苦难,这不正是你的风险吗? 伦理学还是战胜了风险学,最后应该回到美学的港湾:艾未未说,“我只是不愿意再被嘲笑罢了”———这里的嘲笑不就是一种美学上的极度的蔑视吗?天哪,我们谁愿意继续被嘲笑、被蔑视呢? ●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来源:http://goo.gl/Bd0Ig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41】河北青年报:艾未未:寻找一切可能性(2010)

艾未未:寻找一切可能性 2010-12-16 河北青年报文 记者 赵丽肖 他分别拍下一个瓮在手上、掉落、摔碎的状态,这组照片取名《失手》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艾未未更接近于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有些模糊,但可以用很多词来形容:前卫、尖锐、分裂、独立、随意、力量……然而这些又远远不能帮助我们拼接起一个清晰的形象。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令人惊讶的知名度,他是“鸟巢”设计的中方顾问,他制作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他在微博上对当下直言无忌地批评,同时他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身份——诗人艾青之子。 互联网的兴起让不擅长文字的艾未未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和可能,这让他除了在当代艺术领域之外,新增了一块儿重申个体和生命价值的“阵地”。艾未未对时事的批评,也延续了他在设计领域的出发点:维护个体尊严,表达个人自由。 他是谁? “鸟巢”设计的中方顾问 他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第二个儿子,但却很少谈及父亲对他的影响;1979年他参加了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原点的第一届“星星画展”,发现自己可以画画;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只身赴美,度过了颓废却又自由的12年,这期间还担任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副导演;1993年因为父亲病重他回到国内,然后就红了。 作为当代艺术家,他连续3年登上当代最权威的艺术杂志英国《艺术评论》的年度“当代艺术最具影响力一百大人物榜”。最近几年,他又做了几件吸引公众眼球的事儿:2007 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他通过网络召集了1001个普通中国人,把他们带到格林童话的故乡卡塞尔,完成名为《童话》的作品;他同时还是建筑设计师,作为中方顾问,参与了2008 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项目的设计。 创意让冯小刚热血沸腾 冯小刚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提到在美国时和艾未未的一段交往,他如此评价后者的出现,“那一段时间,艾未未的出现使我的心里充满了野性,对秩序的破坏欲与日俱增……” 冯小刚回忆,“他常常指着一座座花园洋房对我说:这些都是垃圾,应该炸掉……那时他就反对建筑和装修有任何抒情的倾向,喜欢冷酷、喜欢简单,就是现在常说的‘简约’。”艾未未还为冯小刚描绘了一张蓝图,“买四截加长的集装箱货柜,彼此衔接组成一个‘口’字形的建筑,从外面看不到一扇窗户,甚至也找不到门,就像一个金属方块,所有房间的采光都是从里面的天井获得”,这个创意让冯小刚热血沸腾,四处打听买一截最长的集装箱得花多少钱。后来,艾未未在中国找到了一位勇敢的实践者,“此人就是北京房地产界另类,潘石屹先生。潘石屹被艾未未蛊惑,在长城脚下,投巨资造了十几幢巨冷酷的房子,令人看上去不寒而栗。前往参观者生怕自己不识货,异口同声说‘牛’。” 有段时间,冷酷和简约的风格在北京蔚然成风,每次看见那种裸露着水泥墙、水泥地面,大铁罩子吊灯、黑房顶的装修方案,冯小刚就马上会想起艾未未。“我老想告诉那些自认为很酷的人,你们太落后了,要知道,12年前的艾未未就已经很冷酷,很简约、非常‘水泥’了。” 他的生活 如同荷塘等待骤雨 “艾未未这段时间事情很多,有时候不方便上网,但你的采访提纲他一定会回复,我已经从邮箱里翻出来了,今天晚上就给他答。”这是记者的采访提纲发出将近半个月后,从艾未未的助理徐先生那里得到的答复。这段话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情:正如传说中的一样,艾未未从不拒绝媒体的采访。两天之后,记者收到了回信。 艾未未曾说过,他一年要接受一两百个采访,所有的采访要求都不会拒绝。但同时他却不是个特别“合格”的受访者,对于采访的结果从不关心,拿《此时此地》中收入的一些访谈来说,他有时候会用“这个问题没趣”的开场白。很多时候,他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记者的问题化解于无形,无论你的出发多有力,到最后都好像是扑了个空。 记者:在美国改变人生轨迹了。 艾未未:我没什么真正的人生轨迹…… 记者:后来怎么回来了? 艾未未:腻了。腻歪是生活的常态……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被认可的? 艾未未:现在应该是被认可了。其实这个社会必然会认可一些阿猫阿狗的,不是你就是他…… 他像是在自说自话,他有着自己的话语和思维系统,他在用自己的体系打破既有的秩序,他曾这样设想自己的墓志铭,“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人”。他的系统是强大的、矛盾的、独立的,但又是指向明确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中辨别出艾未未所肯定和否定的东西。 他说道:“今天,如果还能够将我们涉及的范围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话,可以说它的精神特征就是分裂和变异。多重语系,多重标准,多重价值,已经最大可能地动摇了人类的传统美感。今天的精神世界正是需要新的美学判断和价值,如同荷塘在等待另一场骤雨……四顾茫然,仅仅是存在于可能之中。”艾未未的一切生活,所寻找的一切可能性,似乎都是在为这场骤雨绸缪。 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他拒绝被定位,他热爱生活,把一切都看做是生活。众多的媒体采访打扰不了他的生活,因为“这也是生活”;创作不是创作,而是“游戏”,一切都源于兴趣,因此从不重复自己;生活远比艺术重要,“生活到一定的时候,必然是艺术”;他把“可口可乐”的标志画在陶罐上;他把一个名贵的瓮器摔碎在地上,用照片分别拍下瓮在手上、掉落、摔碎的状态,取名《失手》(这三帧照片被图书编辑用在了《此时此地》的封面上)……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多数活动,都是在寻找一种可能性,所以艾未未的很多行为,在外界看来是那么随意和无目的。然而这种无方向性,背后却有一个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明确的出发点,而尊重生命、表达自由可能是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并不多但十分重要的影响。 多数时间都用在“推特”上 艾未未有一个比他更加著名的父亲,他对父亲的印象和别人不同,与父亲相处的那段日子“是他(艾青)比较倒霉的时候”,“普通的人”、“脾气大”是艾青留在儿子心中的印象。但有一点,是他无数次面对媒体承认的,“如何能够维护好一个个体的尊严和个体的生命力,这是(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艾未未在面对很多“大”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把答案落在最微小、最基本的点上来。他专注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面对一些社会事件的时候他忍不住发微博评论或者骂人,即使谈到艺术,他也认为艺术的功能在于“对权力体系的抵制和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艾未未在新浪开通了微博,并且热衷于此,采访中艾未未告诉记者他现在“多数时间都用在‘推特’上”。近半个月以来,他平均每天发9条微博消息,时间很固定,大多在凌晨1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和晚上9点左右三个时间段上,内容涉及面很广,但都与当下的话题关联紧密。金庸被误传去世、卖淫女称呼改为失足女、“我只为领导服务”、“智障人士沦为包身工”等事件,艾未未都在关注,或者转发或者直接加以评论。对于今天的读书人,他也忍不住发表几句,“中国部分读书人呈现几个特点,一是极度自大,二是极度自卑,三是既极度自卑又极度自大……我觉得很可怜,又不能怪他们,他们也没有错!错在受到封建遗风那种莫名自大影响又碰到这个时代的浮躁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微博这类新媒体的崛起让艾未未的表达欲望变本加厉地扩张,从艺术领域触及到整个社会问题。“我就是一个还活着的、仍然能发出声音的、衰老的雄性。”艾未未曾对《南方周末》如是说,这也是他这么久以来,唯一一次给自己贴标签。 对话 出发点是个人的自由层面 ■记者:你做过很多事,比如参与设计“鸟巢”、比如招募1001个中国人赴德国完成一件作品,有些事情看上去很新鲜,有些又很主流,看上去并无联系。你在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背后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艾未未:我的出发点是关于个人的自由层面,我认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是很重要的。生命的价值是我们认为的最高的价值,表达生命价值最强的特征是个体的自由,个人的自由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是核心问题。 ■记者:你经常会在文中做一些基本问题、基本层面、基本矛盾的探讨,是否认为,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最基本的东西出了错儿? ■艾未未:我觉得我们整个系统是最基本的问题出了错。基本的问题出错时实际上麻烦也是最大的,因为他的涉及面是最广的,那么他需要发生的面也是最广的。都是些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和常识性的问题及很浅的层面出的问题。这与这个社会长期缺少哲学、伦理和美学的探讨,缺少言论和获取信息有着极大的关系。 ■记者:你对现在这个社会最悲观和最乐观的地方是什么? ■艾未未:最悲观的地方也是我最乐观的地方。我们处在一个做着最小改变都特别困难的时代。同时这又是最乐观的,因为我认为个人的权利和对自由的向往是不能被真正限制的,必然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呈现出来。 艺术是对权力的抵制 ■记者:艺术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艾未未:对权力体系的抵制和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记者:你也有很多重身份,艺术家、建筑师、艾青的儿子,而似乎你对这些身份都嗤之以鼻,那你最在乎自己的哪一方面? ■艾未未:我最在乎的是怎么做一个正常的人,维护正常的权利和获取最普通的快乐。 ■记者:父亲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艾未未:我父亲是很反封建反权力的一个人,如何能够维护好一个个体的尊严和个体的生命力,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部分。 ■记者:你的理想是什么? ■艾未未:我没有什么理想。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赵丽肖 http://url.cn/4FMa8C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42】新京报、新华网: 艾未未获中国当代艺术终身成就奖(2008)

中国当代艺术奖出炉 艾未未获”终身成就奖” 2008年11月10日 新华网 来源:新京报 记者金煜 大收藏家希克创办的本年度中国当代艺术奖,前日在尤伦斯艺术中心展出获奖作品,艾未未、刘韡、曾御钦三人获奖。希克说,他办此奖的真正意图是希望今后能有中国的艺术机构接手该奖。 获奖作品各有千秋 在尤伦斯艺术中心,观众可以看到三个获奖者的作品。“终生成就奖”得主艾未未展出了他的装置新作:500辆“永久”牌自行车切割成小块的碎片零件。 “最佳艺术家”刘韡展出了一个倒置的方尖碑,整个装置的3吨重量尽由地面上一块小砖头承载,很多观众表示看到这个作品感到很紧张,策展人皮力称,刘韡的作品超越了当代艺术的形式,挑战了观看者的感官。 “最佳年轻艺术家”曾御钦带来了双频录像作品《我痛恨假设》。获奖者分获一万美元奖金。 希克称该奖与自己收藏没关系 国内艺术界有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由西方人来制定不公正,也有人认为此奖更多是为其收藏品宣传而设。对此,希克表示这完全是误解。“这个奖和我的收藏没有任何关系,对于评选,我不提议,不做决策,奖项都是评选团选出来的。我只负责运行。” 希克创办该奖后一直希望能够得到中国艺术机构和公司的帮助以进行合作,“我办这个奖的真正意图是希望最终能有中国的艺术机构接手。”  来源:http://goo.gl/qTlFO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