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

茅于轼是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思想家和社会评论家。他以其对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观点和贡献而闻名。

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和治理方式持有批评和不同意见。

茅于轼认为中国应该向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倾斜,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推动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他批评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干预和官僚主义,认为这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个人自由的实现。茅于轼也对中国的土地征收、住房制度和经济垄断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并呼吁改革和开放。

然而,茅于轼的观点和批评往往与中共的政策和意识形态相悖。中共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对重要行业的控制,强调公有制和国家垄断的重要性。因此,茅于轼的自由市场观点与中共的经济主张存在冲突。

茅于轼的批评和观点使他在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中受到限制和打压。他的社交媒体账号被封禁,他的演讲和出版物受到审查和限制。尽管如此,茅于轼在国内外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他的观点在一些知识界和民众中得到了支持。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时间馆公民行动馆人物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茅于轼:为什么城管和保安经常会打人?

解放后讲了许多平等(实际上只是用暴力达到经济的平等,用牺牲更重要的人身权去追求财产平等),但是抵制自由,更抵制反特权。对自由的批评不遗余力,对特权一事闭口不谈。特权这两个字从来不见于中央文件,可见领导中的一些人害怕提“特权”这两个字。现在民间维权运动的方向也应该是反特权,而不应该是靠特权。比如通过上访求得问题的解决,还是靠一个更高的特权反对当地的特权对自己的侵犯,还没有离开“特权”这个范畴。

阅读更多

2010年11月30日

最受欢迎的房地产文章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当今最受欢迎的讨论房地产的文章是出气的文章,把开发商骂一通,把地方政…… > > 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阅读更多

中国经济适用房的‘实用性’

中国政府部门计划今明后三年建设上千万套经济适用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并不赞成这项计划。 *计划三年建上千套廉价房* 洛杉矶时报说,中国政府部门今年正在破土建造580万套经济适用房,明后两年再建造960万套这类住房。成千上万户中国家庭因楼市价格持续上涨而无力改善住房状况,或者他们原来的住房被强拆,得到的补偿金太少,无法在原住地附近买房。那么,政府的经济适用房计划在中国是否可行?这项计划是否能够缓解这些家庭的住房困境? *专家:鼓励困难户租房*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介绍说,中国建造经济适用房在学者中分歧很大,他本人就不赞成这项计划。蔡继明教授表示,政府应该鼓励低收入家庭租房。 “我本人也不赞成建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因为,如果收入低买不起房,原则上应该先去租房。如果按照市价租房也有困难,那么政府有责任提供廉租房。但是没有必要为买不起房,但还租得起房的人提供经济适用房。我觉得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应该用在这项支出上。” 蔡继明教授说,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用在最低收入的那个阶层,纳税人才会心安理得。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颇有研究的蔡继明教授说,保障性住房应该只限于为15%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蔡继明教授认为,鼓励租房的设想既能减轻房地产市场压力,也能有效遏制楼市价格无序上涨。 对政府建造经济适用房持反对观点的还有着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他认为,政府应该建造大量廉租房,保证人人有房住,而没有义务满足人们对房产的占有欲。茅于轼在一篇文章中说,建设经济适用房既违背市场发展规律,造成社会财富损失,而且还容易滋生腐败。 *廉价房滋生腐败* 事实上,很多人想租住廉租房却找不到,一些人需要经济适用房也总排不上队。因为,能够买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除了年收入不得超过政府规定上限,很多情况下还要看他们是否有关系。 有报道说,在北京等地,经济适用房早已变了味儿,资格审查不严,让很多有关系、有钱的人大量购得经济适用房。 中国民生观察工作室负责人刘飞跃说,经济适用房由于房价低,很多不符合条件的高收入人利用关系也能买到廉价房。他说:“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低,包括很多官员,享受特权的人,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甚至是高收入,有私家车的人, 他们利用关系也购买廉价房。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天津居民王先生对记者说,买经济适用房里面的门道挺多,有人用假文件买廉价房。“假文件买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里面的住户开大奔,宝马。也有的符合手续,买完不住,而是出租。” 就像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文章中所说,中国社会最困难真正需要买房的人群,得不到经济适用房的优惠,而那些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其实不是最困难的人。 *廉价房需求冷热不均* 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的需求因地区不同出现冷热不均。有些地方抢购经济适用房,政府在分配时采用抓阄方式;有些地方因经济适用房小区地点偏远,遭到冷遇。

阅读更多

广州气质

作者: tianka  |  评论(0)  | 标签: 所见所闻 前几日看了一篇文章,日本人加藤嘉一写的。他凑巧参加了半个月前在日本横滨举行的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最近又来到亚运时期的广州。在横滨,两万警察分布APEC会场周围,超市、商场之类的公共场所也有所要求,目的是确保日本平安顺利举办这场国际会议。这样的场景他自然联想到中国。毫不奇怪,他曾经留学北大,目前在中国生活,“原来日本也像。。。世博会期间的上海,亚运期间的广州一样,如此重视国家和城市的‘面子’”。他还由此总结到“一个国家举办国际会议本来就是举国体制,安保第一,面子第二,效率第三,人权第四”。想一想确实这样,好比有人来家里做客,首先,除非想摆鸿门宴过把瘾,当然是要确保客人的安全,然后把自己家打扫干净,整洁示人,再奉上美食好酒,宾主尽兴,皆大欢喜。 这次我们广州人做了东道主,自然也想要一个圆满的结局,尽一切努力让这届亚运会精彩。从几年前就开始准备了,整修道路,绿化建设,老城区“穿衣戴帽”,为的是让观众对广州有个好印象。但民众对亚运工程有扰民的不满,有对一些不必要的整修工程的批评,本地报纸刊物一直到开幕式前不断批评筹办亚运中的各种不足。如果是在中国其它城市发生这些,很大可能是被政府认为是“给和谐社会添乱”,这里的地方政府和官员愿意正面回应和道歉。这些和奥运期间的北京,世博会期间的上海比起来真是难得。白岩松说得好,“看上去不和谐其实是更大的和谐”。 这些全赖广州民众和政府的良性互动。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政府才会召开亚运听证会,然后为了一个“口罩男”对一些道路设施重复建设的铺张浪费进行的批评,而立刻停止建设,节约下来5000万经费。政府官员才会为不同的因亚运工程建设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出来道歉。而民众也相当理性,明白妥协退让是合作的基础。民众希望广州可以变得更好,更适合生活。主人公意识蕴涵其中,只有真正关心这座城,才愿意批评这么多。爱之深责之切,此之谓也。 亚运来临。我听到朋友开玩笑说:“大学城因为亚运又多了绿化,变得更适合拍拖了。”我们学生在 这个小岛上,亲身感受周围因为亚运带来的变化。有好有坏。连接华工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天桥修了一年多,在亚运前终于快速完工,“华工速度”提升了,附赠了一个遮阳盖。大学城刚建好五六年的道路依然完好无损呢,却因为亚运会全部翻开,然后再重新铺上沥青,完好无损的自行车道把沥青翻开,重新铺上塑胶。看到这些,不知道当时拍板的人有没有征询这个岛上的“主人公”——教授、学生。 作为亚运福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场馆免费观看了几场比赛,有柔道,有足球。去看女足比赛前,还担心遇到日本队或者韩国队,球迷会不会做什么过激行为,去了之后才发现这些担心完全没必要。韩国队日本队进球,大家掌声照样想起。看来广州人还是理性的,如果是在北方就未可知了,那里一个月前有多个城市刚刚爆发反日游行。广州人是平和理性的,激情中可以分得清体育和政治的界限。人家来这里做客人,即使不想给客人糖果吃,至少要倒一杯白开水的。这与2004年在中国举行亚洲杯的时候,日本队在重庆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在中日关系敏感期,日本队在奏国歌时遭到痛骂,在北京中日之间的决赛结束后,日本驻华公使的公车被砸坏,比赛结束后,日本球迷无法正常退场,只好被隔离起来,在保护下小心翼翼地离开现场。在广州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得不说是与这里的民众、这里的氛围有关,平和理性,公民意识较强是广州人的气质身份。 最近南方人物周刊做了一期以广州为题的专题策划。其中有篇叫《爱广州的60个理由》的文章在论坛,空间和人人网等得到广泛转载。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这篇捧广州的文章是一位外地记者写的。他列举了“大胆敢言的媒体,可以轻易批评一个厅级官员,在亚运会前,还能够不断批评亚运工程扰民”、“官员经常在报纸上露脸回应市民指责,道歉”、“相对温和、不滥权的政府,面对民众的不满,较能听取,慎用强力”、“高校多对市民开放,普通市民能聆听大学的讲座,享受校园的环境和体育设施”、“一次表达不满的散步之后,民众自发地清除现场垃圾 ”、“说什么语言、什么方言在这个城市都不受歧视”、“想当上帝,来广州吧,如果顾客真是上帝的话”、“中国发育最成熟的公民社会,日益茁壮的懂得权利与义务,斗争与妥协的中产阶层 ”等等诸多理由来阐释为何爱这座城。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些理由的话,我想“包容”二字会很合适。在包容背后,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公民意识渗透人心。一个亚运会将广州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令广州人骄傲的不是这里的高楼大厦,而是这里的软环境,这里真正适合生活的氛围。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他中国大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 这样的软环境的形成与广州人分不开,也只有真正具有主人公意识的广州民众才能做到这些。一个真正美好的城市是可以让外地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并以主人公的姿态为她付出的。广州做到了。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tianka的最新更新: 巴巴拉塔奇曼眼中的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 / 2010-07-06 22:13 / 评论数( 1 ) 听茅于轼先生的讲座 / 2010-04-28 23:12 / 评论数( 8 ) IPAD的意义所在 / 2010-04-19 23:17 / 评论数( 7 ) 如果韩寒读大学,肯定读新闻学 / 2010-03-27 11:27 / 评论数( 3 ) 我们这一代 / 2010-01-09 23:48 / 评论数( 9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