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显示:弱国有外交
胡佛研究所文摘 译者:孤城落日 2010年08月13日 长久以来“弱国无外交”的说法在人们意识里根深蒂固,但蒋介石日记可能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看法。 原文标题:Weak Hand, Skillful Player | Hoover Institution 原文链接: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hoover-digest/article/5650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颠覆了弱国无外交的一般看法。根据胡佛研究所收藏的蒋介石日记,蒋介石代表贫弱的中国与当时的世界强权讨价还价,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根据解禁的1917-1945年的日记记载,军事领袖蒋介石显示出了一些外交官的天分,这在东西方关于他的研究中都是很少见的。在与各地军阀经过十年的角力后,蒋介石在1928年成为了中国的领导人;1931年日军刚刚占领满洲时,他在日记中自责没给对外关系以足够的重视。“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国内导致我严重忽视了外交工作,”他如此写道(1931年9月20日蒋介石日记)。 “日本与我们有隙,但同时他们从内心惧怕着我们…赤色苏联才是我们唯一的敌人…英美希望利用我们牵制日俄,但他们对我国没有领土方面的企图,一般可以把他们视作友邦…对于友邦,我们要报以善意;对于旧怨,我们要妥协;而对于敌国…我们要奋起反抗。”(蒋介石日记1933年6月20日) 之后直到二战结束的12年中,蒋介石谨遵着这些原则,只为能够夺回强大的外国掠走的土地,也只为能废除赋予外国在中国港口特权和租界的“不平等条约”。而此时,蒋介石治下的中国是一个贫穷分裂的国家,中央与各地军阀貌合神离,共产党人则干脆坚决挑战着他的统治。 多方博弈 蒋介石参与的多方谈判面对的主要是以下四国: 日本。深知军力不及日本的蒋介石,试图利用日本对苏联的恐惧阻止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领土。1904-1905年第一次满洲危机时,俄国人在战争中输给了日本人。而现在,日本直接占领了满洲,威胁着西伯利亚的安全。蒋介石在1933年4月的日记中写到,他相信苏联迟早会对日宣战一雪前耻。他通过特使和外交官向日本传达了共同反苏反共的意愿;他隐晦的向日本表达了在战争中共对强敌的意愿。作为回报,他表明日本可以拥有满洲领土的所有权,但同时要从其他中国被占领土上撤出。 日本在领土问题上并不打算让步,但答应蒋介石签署一份建立反共共同战线的协议。这份协议要蒋介石承认满洲傀儡政权和日本在北中国的特殊利益。 蒋介石拒绝考虑这份协议并坚决的拒绝了日本人其他的要求。因为他认为“这不仅会导致北中国落入日本之手,甚至会使中国全境沦为第二个满洲国”(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31日)。他希望通过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示好“打消日本政府对中国的野心”,“但这可能使得日本进一步侵犯中国北部…不过日本不可能占领整个国家。两弊相衡取其轻,我决意如此。” 苏联。蒋介石明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主要关切的问题是如何防止两线作战:东西两面同时对付日本和德国。蒋介石之前就写到过,日俄战争的再次爆发是不可避免的。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而六个月之前蒋介石在日记中就提出过苏德之间的战争几乎是无法回避的。因此他坚信30年代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对这个共产主义强国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1937年8月,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了条约,作为交换条件,莫斯科要为中日间刚开始的全面战争提供军事援助。苏联同意了,9月“其战机抵达甘肃”(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25日),随后其他武器和金融援助也到来了。 但苏联也曾积极构建自己的多方谈判机制。1939年8月,苏联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又与日本达成中立条约。1945年2月,苏联在雅尔塔与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英向蒋介石施压要求蒋重新恢复苏联在满洲1904-05年之前的权利,以换取苏联进攻日本的承诺。蒋介石在这个问题上对苏方做出了让步,允许莫斯科恢复了对满洲两个主要港口和铁路系统的控制。 英国和美国。从1937年到1940年,蒋介石多次预测日本与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会犯险与英美开战,希望侥幸取胜”(蒋介石日记,1937年12月13日和17日、1940年12月18日)。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缅甸,此时英控印度和中国南部的安全同时受到了威胁。蒋介石迅速与美英达成共识,协同对抗前英国殖民地上的日本人。他组织了一支远征军在缅甸北部准备展开攻势,还希望英美海军同时在南部攻击。蒋介石的行动牵制了日本,使其不能进一步进攻印度和南中国,也使中日战争不再是中国孤军奋战,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蒋介石与英美的谈判在1943年前并未取得实质成果。之后,联军的缅甸战役打响了;战役初期并不顺利,但最终取得了胜利。1943年1月,蒋介石完成了10年以来所追寻的目标,美国和英国废除了外国强权横行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1月,他同温斯顿·丘吉尔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一同参加了开罗会议,中国拿回了日本的土地:满洲、台湾和澎湖。会议还肯定了中国是世界四大强国之一的地位。蒋介石对会议成果非常满意: 这是我首次踏上国际舞台。我们在政治上获得的成果是首要的,其次军事成果,经济成果则为再次。…我们取得的结果超过我的预期。(蒋介石日记,1943年11月28日) 蒋介石在开罗获得的东西是中国和美国之前在华盛顿就已经商定好的。换句话说,罗斯福的意思使得蒋介石可以在开罗获得了这般多的利益。 尽管如此,中美关系从来不缺少摩擦。蒋介石和约瑟夫·史迪威的不睦也不缺少记载。但蒋介石日记为我们如何看待分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蒋介石曾收到过罗斯福总统的来信要他将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他为此苦恼不已。1944年夏天,蒋介石写到,罗斯福每一封信的到来都使他“忧虑不已”,他认真的考虑了离职——他相信罗斯福预料不到到这种情况。他深思熟虑得出自己辞职后可能出现的十种结果,包括他嫡系中央军的废弛和日本席卷全中国。 蒋介石仔细考虑之后决定拒绝罗斯福的要求,因为他判断“美国需要依靠中国打败日本,之后还需要中国牵制苏联。美国不能失去中国”(蒋介石日记,1944年8月31日)。10月,他告诉了罗斯福他的决定,并等待承担后果。但罗斯福的态度很快温和了下来,并于1944年秋天召回了史迪威。 对蒋介石外交手段的评价 1945年,二战最后的时刻,蒋介石已经完成了20年前给自己制定的大部分目标。他收复了日本占领的领土,成功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他还看到中国成为了世界四大国之一。同时像他害怕的那样,苏联重获在满洲的帝国主义特权——他所有的外交努力和中国八年抗战都没能阻止这一事件的发生。 历史学家也许会指出蒋介石所有外交上的成功都有其他原因: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犯的错误、美国在海洋上取得的胜利、原子弹的作用以及大英帝国的衰落。但蒋介石在外交上是有技巧的。他领导的中国是一个惊弓之鸟般的贫弱国家,但他依靠两种方式摆脱了劣势地位。首先,他竭力将中日双方的冲突上升到多国的范围,这才使他可能打赢一场必败之战。其次,他洞悉了对手国家的需求与弱点——日本与苏联之间互相畏惧、英属印度难以抵抗日本入侵以及美国需要中国成为对抗日本和苏联的势力,他再将这些变为己方的优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孙子的格言同样适用于外交领域。从这点看,蒋介石日记不仅揭开了我们感兴趣的一些历史事实,还对研究外交艺术做出了贡献。 PS: 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四大强国的? http://user.qzone.qq.com/622006552/blog/1267104294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