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蛮子 | “奢侈品反腐”能揪出几个贪官?
作者: 苗蛮子 近年来,奢侈穿戴似乎已成为贪官落马的一根导火索。媒体曾随机抽取分析100件受贿案,结果表明,受贿官员过年时收受的礼单中,轿车与房子分列第二和第三,名列第一的是“小件奢侈品”。北京市纪委一位纪检干部就说,近几年,已经开始组织纪检干部学习一些关于艺术品和奢侈品的知识,“以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要不是受贿人自己交代,我们很多纪检干部可能并不知道一副眼镜架也有几百万的。” 不难读出这则消息背后的尴尬与近乎荒唐的意味。尴尬之处在于,从“九五至尊”周久耕到“表哥”杨达才,这一个个被网民揪出来的贪腐丑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丰富的奢侈品知识已成为民间反腐的利器。而相形之下,咱们的纪委干部们则显得有些知识陈旧,跟不上反腐形势了。秉着向群众学习或看齐的精神,给纪检干部补补艺术品和奢侈品方面的知识,似乎有些必要。要不然,纪检干部老是跟在群众后面充当“马后炮”,吃群众嚼过的“馍馍”,这叫人家的脸往哪搁呢! 但因为“奢侈穿戴频致贪官落马”而组织纪检干部学习奢侈品知识,这事儿又有些近乎荒唐,给人以不务正业的观感。纪检干部靠识别奢侈穿戴去反腐,无疑是流于浅表、本末倒置的错误认知。显而易见,贪官落马不是因为穿戴奢侈品,而是因为他们贪污受贿。官员“穿戴奢侈”,固然可以作为反腐的一根线索,但其反腐效果十分有限,毕竟贪官因穿戴奢侈而落马,与买彩票中奖一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本身就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应该看到的是,奢侈穿戴反腐,依然只是偶然性很强的“偶然反腐”。它致命的弱点在于,既与反腐制度建设无关,也与反腐力度加大无涉,根本无法对贪官形成真正有效的威慑,也无法警示和约束体制中的后来者。除了“运气不好”的感叹之外,官员感觉不到那种时刻存在的监督压力,不觉得自己是被“关在笼子里”,公众也无法对其展开真正有效的监督——公众盯上某个贪官,更多的是一种运气。 一小撮贪官因为穿戴奢侈而落马,大抵是因为这类官员过于招摇、张扬,或者无知而“很傻很天真”,一不小心泄漏了“天机”。但对于那些行事低调、奸猾圆通的贪官而言,纪检干部的“鉴宝”知识未必管用;相反,“奢侈品反腐”的社会效应,必然“打草惊蛇”,让更多的官员尤其是贪官“吃一堑长一智”,其反侦察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只会有增无减。《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当前不少官员出现在镜头中时,都会刻意素装,一位地方卫视主持人发帖透露:电视节目录制前,做嘉宾的一位领导突然叫停。然后走到一旁,默默摘下手表,穿上外套,系上扣子,挡住皮带,照照镜子,确认无误,这才放心回到场上说可以开始。 这样看起来,纪检干部学习奢侈品知识,则让人觉得不是在“查处”而是“保护”贪官了。有网友这样调侃,纪委似乎在提醒官员:“抽烟莫学周久耕,名烟露在镜头中;带表莫学杨局长,五块名表轮流带。一招不慎捅上网,丢官丢人还判刑。”“在没有公布官员财产之前不要露富;公开场合要矜持,该笑就笑,不该笑千万不能笑;贵价香烟装在廉价烟盒里;开豪车外出时换个车牌,不要让群众抓住把柄……”“纪委事后办个班,搞个奢侈品巡展,让各位领导官员认识和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的东西能不能暴露,少给纪检找麻烦!” 纪检干部学习“鉴宝”知识,一如过往那些花样翻新的反腐口号、廉政宣传活动,终归是缘木求鱼的花哨举措和旁门左道。作为一种常识,遏制官员腐败的关键路径,在于权力运行透明和官员财产公开,以便于公众监督,并提高官员腐败的风险成本。不可否认,上述路径涉及各方千丝万缕的利益,的确是反腐的难题所在,但这并不是可以规避的理由。作为以反腐为业的纪检部门,更应该集中精力攻坚克难,而不是避重就轻迷恋于一些花哨手段。 显而易见,只有解决了权力的监督与制约问题,官员才“不敢贪”、“贪不起”。在此前提下,至于官员能否购买、使用奢侈品,实在是无足轻重的问题,甚至是伪命题。固然从行政伦理和引导社会风气上,官员应该提倡节俭朴素的消费观,反对奢靡之风,但只要是用合法收入购买,官员拥有一两件自己喜欢的贵重物品,相信民众没什么意见。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