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

庸众赵作海们

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这星期以来,赵作海的人生如同坐过山车。从阶下囚到宣告无罪释放,再到如今成为“媒体宠儿”,如果神经不够坚强,很少人能够泰然自若地面对这一切。显然,赵作海也没办法做到。《新快报》报道,刚拿到65万元国家赔偿,赵作海马上就后悔了,提出要通过诉讼寻求更多国家赔偿。

一边还在感谢党和政府,另一边又觉得给少了,这个赵作海究竟怎么回事?据称,当时签字拿钱是在凌晨两点多,“我脑子都乱了,他们让我咋签我就咋签”。这个情形,和当时那些刑讯逼供者让他咋说就咋说简直没啥区别。不过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乡亲们和他大儿子都说,钱给太少了,物价这么贵,儿子这么多,办不了多少事。说白了,赵作海耳根软,经不起别人的挑逗和诱惑。记者感慨,赵作海是个多面的人。而实际上,这恐怕才是真正的赵作海,一个普通农民的本色。

在知名作家许知远看来,赵作海肯定符合他所谓的庸众定义,虽然这个词是他最近用来批评赛车手兼作家韩寒的。这位被公认为精英人物的作家,在文章中写道:“此刻的中国,人人都在谈论韩寒……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这顶帽子如此之大,被圈进“愚蠢和怯懦”的庸众行列的人数如此之多,以至于许多同样被视作精英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例如《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在微博上嘲讽:“我关注的知识份子中,许知远先生的发型是最赞的,离子烫加漂染,层次分明,色泽亮丽……遥想许师烫发时的丰姿,眼眶一热,耳边传来两只蝴蝶的彩铃声。”

其实,承认了也没什么。整个社会难道不是由赵作海这样的“沉默的大多数”组成的吗?当一个人投身于汹涌人潮之中,更能体会到何谓人如蚁蝼。赵作海当年被迫九次认罪,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今年以来员工自杀已达“九连跳”。那天央视新闻还在分析“七连跳”,话音未落又一女员工纵身跳楼;而《南方周末》刚在头版发表记者潜伏富士康试图揭开“富士康‘八连跳’之谜”的报道,紧接着又一员工坠楼身亡。发生在富士康的这一系列悲剧,既让人感慨生命无常,又让人不能不推测其中成因。

据悉,富士康目前在大陆共有80余万员工,仅深圳富士康龙华园区,不到三平方公里就聚居30余万人,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中小县城。富士康请来的专家组成员(他们也请了五台山高僧)就此分析,富士康员工的自杀率远低于全国的自杀率。这是一项冰冷的统计数字,和一个个员工以惨烈方式自尽的场面相比,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说服力。但这也让人想到,既然一家工厂形同一个县城,那么就不能不重视工厂的相关生活配套设施是否完善。而据报道称,在这每平方公里聚居了约15万人的狭小空间里,人和人却像碎片一样存在着。

毫无疑问,“他们”如同你我一样都是庸俗大众,但是“他们”同时也是有七情六欲、有生活目标和追求的个体。一些人把公平、正义的希望寄托在赵作海头上,殊不知对他本人而言,证明自己的清白、拿到属于自己的国家赔偿(《东莞时报》算了笔账,赵作海坐牢11年所得赔偿为一天161.7元,包吃住),比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字眼恐怕要来得实在。更何况,那些被视作庸众的人们,往往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他们而言难免感到陌生的社会正义。

关于赵作海的系列传奇中,让人感动的不止是他终于洗脱冤情,而还包括这一处细节:那个当年被人戳脊梁骨,被认为和赵作海、赵振裳(即所谓“被害人”)同时有暧昧关系的村妇,在赵作海入狱、前妻离家出走后,不仅帮着种他家的田,还帮他养着两个儿子。她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我想,这是弱者追求正义的一种方式,或许也可以说是“庸众”们追求正义的方式。

2010年5月16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罗彩霞正在等待正义这个“戈多” / 2010-05-14 16:45 / 评论数(3)
  • 究竟谁在消费名人故里? / 2010-05-13 15:05 / 评论数(0)
  • 赵作海冤案是怎么炼成的 / 2010-05-13 15:05 / 评论数(6)
  • 四月读书随记 / 2010-05-11 22:44 / 评论数(0)
  • 坐等“无居住证不得聘用”沦为笑谈 / 2010-05-09 12:07 / 评论数(4)
  • 阅读更多

    精英 精英主义

    前几天关于韩寒的一次小小网络讨论,让我有了写这样一篇东西的念头。但陷在文山稿海中,一时没有厘清头绪。但写作的念头越来越强,因此即使当下仍未全部厘清,也要写出来,不然真是“不吐不快”了。 一 关于精英这两个字,和一个多年好友在msn很是唇枪舌剑过一阵子。我的主张是,一个受过多年教育,至少现下不用考虑明天睡哪里下一顿吃什么的人,就是精英。衣食无忧且能读能写,在这个国度,还非要说自己是草根,一则对不起多年养育你的父母,二则对不起多年自己的奋斗,三则嘛,就是虚伪得矫情,谦卑得骄傲。 就我个人而言,受了近二十年的教育,如今有房有车(还不贷款),有妻有子,执教于在国内还算一流的大学,如果我还不是精英,那精英二字,实在太过苛刻了。 如果要以整个社会为总体,精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且相对的社会属性,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社会阶层的表述。同样的,韩寒就是精英,这次参与讨论他的,从麦田到许知远,从和菜头到连岳,个个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 二 精英的反义词可能是草根,也有可能是大众,但绝对不是江湖。精英对草根(或大众),江湖对庙堂,是两组没什么关系的词。令狐冲一手独孤九剑,打遍天下,自然是武林中的精英份子,但同样,他也是江湖中人。 江湖有精英,也有草根;庙堂亦然。 很多非要拿个草根的帽子戴自己头上的,要么就是太过谦虚,要么就是搞不明白,其实江湖和精英与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不过,精英和草根,还是一个相对的词汇。我前面说,以中国当下社会为总体,精英是什么什么。但如果总体缩小,比如说,在一堆博士生中,硕士就不再是精英了。 但我想,我们既然讨论的都是社会问题,自然要把整个中国民众都算在内作为总体才是。 精英这个标签,就我个人而言,是一个褒义标签,至少它证明了我过去的经历还是值得骄傲一下的。所谓“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怎么叫不忘记历史呢?那就是该自豪的要自豪,该吸取教训的要吸取教训,不卑不亢。当然,你非得说“草根”才代表一种自豪感,我也不会强烈反对。每个人对词汇理解不一,无需多加争论。 三 但精英和精英主义,却不太相同。按照我和那位好友争论时所持的观点便是,精英大可不必持有精英主义,而且,要时时刻刻小心自己有精英主义。 我读书的时候,有一阵子对“法兰克福学派”非常有兴趣,读了一些这个学派的书,故而我承认我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很深,并有些迷信哈贝马斯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到了今天,已经不复往昔的辉煌。这是一个总体上来说对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的学派,比如阿多诺就认为爵士乐算个什么音乐。法兰克福的诸位先贤们,很多出身富裕,受过良好教育,但以搞运动发家的希特勒上台后,这个学派的很多学者都受到迫害(颇有些人出身犹太家庭)。个人经历使得他们对于大众运动非常警惕,也非常厌恶。 法兰克福学派的贡献是对商业文化和工业化生产的文化的批判,这一点至今仍然弥足珍贵。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敌视态度的立场,是不值得跟随的。用一句我国语境的话来说:他们敌视劳动人民。 法兰克福学派是非常标准的精英主义。 四 大众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是一个中性词,甚至我觉得还略略偏向褒义,但mass这个词,则是偏向贬义的词:一群面容模糊一盘散沙式群体的词。 没错,mass是有点乌合之众的味道,勒庞写过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在国内,有很多人看过。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让人沉醉,作者驾驭辞藻的功力极深,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深深叹服,有些话我至今记得。但我要说的是,警惕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其实整体是错的。在严谨的学术界里,也从来不把这本书当成正儿八经的大众心理学学术书籍来看待。 mass这个词和另外一个词propaganda几乎是同时进入学术语境的。希特勒上台后,整个自由世界非常恐慌,也非常想知道他是如何上台的。结果他们发现,希特勒的宣传工作做得铺天盖地。于是,他们推断,mass是一个没有脑子的散沙式的群体,一小撮怀有险恶用心并懂得策略的人利用propaganda就可以操控整个群体。传播学中的“魔弹论”假设就是这么来的:传媒就像有魔力的子弹,对于整个社会群体,一打一个中。 今天,我们已经完全抛弃了这个假设,但我们对大众是一群没有脑子的人,却有着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而勒庞那本《乌合之众》最大的错误就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任何一种群众运动,都是有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而运动领导人,与其说是领导了这场运动,不如说是顺势而为,推动了这场运动罢了。 五 持有精英主义立场的精英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大众看成是芸芸众生。芸芸众生这个词好啊,一说到这个词,说的人立刻就会感觉自己像站在天上俯视一片草地一样的感觉。 持有精英主义立场的精英们,还容易犯的毛病和“第三人效应”有关,这是一个传播学名词。很多人会认为,除ta以外的人,都会受到某事某事影响,独独ta不会,ta是清醒的。 精英们都有那么点骨子里的担当精神,总有点“学成文武艺 货卖帝王家”的抱负(今天帝王自然是没有了,但为社会效劳还是有的)。既然别人都醉了,自己是清醒的,那就有义务出来喊它一嗓子。我倒不是说ta自己是醉的——我承认精英们都比较容易清醒——但殊不知,别人未必就是醉了。 百年来的屈辱 生来敏感的知识分子的感受特别深 故而反思也特别多 特别容易掉进“舍我其谁”的一种担当精神 许倬云先生此语,可谓入木三分。 六 时代无论如何变化,精英总是有的,因为这是社会总体中的一个相对的阶层——可以这么说,有人的地方必有三六九等,精英草根。但时代的变化,使得权威越来越没有了。精英一旦持有精英主义,就很容易哪怕是不自觉地想去做个权威。却不料,电视出现的媒介时代已经消解了权威,更何况互联网时代乎? 故而,萧秋水有次夸我“悲天悯人”,我是万万不敢当的。我这人不太懂得谦虚,这不是一句谦虚的话。而是实情:我压根就不想悲什么天悯什么人。说得文绉绉一点,是“何预我邪”?说得糙一点,就是“关我屁事”? 于是,我那位多年好友说,你写出来的东西云山雾罩的,我看不懂啊。 我笑答:我本来就不是为你(或者任何一个读者)写的,你懂不懂,何预我邪? Copyleft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自负 (24)供给推动?需求推动? (27)新媒体下的精英和大众 (17)乱扯:草根的归宿必定是精英 (4)

    阅读更多

    张培鸿:韩寒只是一个人在战斗

    再后来,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许知远,也在《亚洲周刊》上撰文认为:韩寒的胜利(或者说“成就”)其实是庸众的胜利。 我不算是韩寒的粉丝,但我确实觉得,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如果只有余秋雨和郭敬明,没有韩寒;或者只有铁腕和高楼,连些许自由都不存在, …

    阅读更多

    斯律师:你读懂了韩寒,却没读懂许知远!

    许知远批评躲在韩寒身后的庸众们,鼓掌叫好的人,而自己可能会永远不下场子,看韩文章出了一口恶气后,照样在生活中做自己的顺民,甚至做帮凶。杀君马者道旁儿,韩寒或许在他们的赞扬声中走向“深渊”,庸众们或许会有些悲伤,擦把眼泪,继续寻找下一个偶像兄。韩寒不过是另外一种消费品。许叹息的是,这沉默的大多数,才是社会变革的关键。他们本该自己担当,而不仅仅只是欣赏韩寒,而已。

    阅读更多

    韓寒只是开胃菜

    任何一个人,只要受到明星般的追捧,不管自己愿不愿意,他都面临着被消费的危险;而追捧他的人当中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自己的偶像,也该被画上问号。
    是的,任何人,包括韓寒在内。
    最…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