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译者:为什么蛇类正在灭绝?

如果将顶端的猎食者拿走,将会对其捕食对象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没有猎食者之后,有害物种的数量就会增加”。一些害虫,比如以谷物和小麦为食的鼠类,早已成为亚非两大洲农作物的主要危害。 蛇类数量下降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确,雷丁表示。或许是因为食物供应的减少,又或许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变迁。数量受到影响的种类分处在受保护环境和不受保护的环境。此外,该项研究的地域非常广阔,从雾气弥漫的英伦海峡直到尼日利亚的茫茫大漠,因此或许从中可以展示全球规模的变化。 因为气候改变?也许 “气候或许多少与此有些关系”,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数量考察的都是卵胎生种类(另外一些种类,比如蟒蛇,则是卵生)以及静候捕猎的种类,这会让他们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不过,气候变化应该不是其主要原因,雷丁认为。比如,自1989年之后,蛙类及另外一些两栖动物正在大规模灭绝,其原因在于一种被称为壶菌(chytridiomycosis)的致命真菌。另外,石油泄漏、油气开发,以及气候改变,也曾导致美国总计八百种鸟类中的三分之一濒临灭绝,或至少数量大幅减少。 雷丁希望这项发表于6月9日《生物快报》上的研究会督促各国科学家也开始关注身边的蛇类数量。 “这项研究只是指出了我们认为正在发生的事情”,他表示。“或许会有一些偏差,但我不这样认为。在我们身边,我想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 全球总共大约有三千种蛇类。它正在加入一份数量衰减的物种清单,其中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哺乳动物。 “我们正在目击自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消失以来,这颗行星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危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声称。   添加新评论 相关文章:    [地球大观]云和全球变暖    [卫报]富裕国家因寻找“滥伐漏洞”而在波恩会议上遭受谴责    [地球大观]GEOS-5:高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型    [卫报图说]蛇——日渐衰落的家族    主要科学家说:“气候骰子”现在严重负载

阅读更多

译者:德国之声:一位北朝鲜采购员的自白

当北朝鲜的老百姓在忍饥挨饿时,他却在国外为当权者们采购监控设备或者豪华轿车。前采购员 金正律 描述了平壤腐败的制度。 带着一张外交官护照和整袋子的现金,金正律在 1974 年第一次来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正律要为朝鲜的统治者金正日和其家族采购商品。“我购买 了所有可能买到的东西”, 今年 75 岁的老人说到“金属探测器、毒气探测器、指纹识别设备。这些独裁者们也建造别墅,窗子都是镀了金的,既防噪音又防弹。我负责制造这些东西,然后装到集装箱运回朝鲜”。 在《为独裁者服务》 这本书中,北朝鲜人金正律 第一次披露了这些事情,他是在两名奥地利记者的帮助下完成这本书的。 独裁者停车场上的豪华轿车 ” 在 50 年代,金正律在民主德国学习。在那里他学会了德语。因为他的语言知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就一直被派往奥地利采购商品。“小老百姓在挨饿,死于饥饿,但是这些独裁者们驾驶者豪华轿车。每当我来到斯图 加特的辛德芬根,就是来采购那些梅赛德斯普尔曼 600  。不止一辆,而是十几辆,都是装甲型的。” 这些生意的轴心是朝鲜大使馆, 它让一些小公司独立完成这些采购并付给他们不菲的服务费。他们也订购一些向北朝鲜禁运的商品。然后把这些商品改换包装, 弄到假的运输单。为了这些精心包装的货物 ,平壤支付了颇诱人的价格。大多时候金正律都是随身带着大量的现金,因为采购的大部分商品都要求现金支付。 当 1994 年金日成去世时,金正律逃到了西方。“本来我想,当这个独裁者死了,不久就会发生革命,然后民主就会到来”,金正律回忆到。然而他欺骗了自己。“今天的朝鲜还是和以前一样”,他生气的骂道。   金正律把自己 1994 年的失踪导演成一次事故 —— 他要避免北朝鲜的特工在欧洲寻找他。而且他也要保护留在北朝鲜的亲人。因为金正律害怕他的亲人会因为他的出逃受到惩罚并被送到劳改营。   死前最后的呼喊   自从他 15 年前失踪后,金正律就在瑞士隐姓埋名低调地生活。出于害怕和官方联系,他很少离开家。他拒绝邻居们的邀请。为了不去看医生,他一直注意自己的健康。   在 75 岁时,金正律放弃了匿名生活,随着这本书的出版他走进了公众的视线。他要向世界揭示朝鲜的黑暗。“在死之前我要做最后一次的咆哮。这咆哮就是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展示了北朝鲜的一切。这是对我一生的一个总结。这些独裁者们逼我走上了流亡的生涯”   相关阅读: ► 译者世界—朝鲜 ► 更多来自 Anton 的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 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译者频道—看世界”、“ 朝鲜”、 “德国之声”、“译者YM”索引。   本文版权为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 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

译者:中国工程师提议世界最大水电工程

若雅鲁藏布江的百万级大坝建成,将减少2亿吨Co2的排放,却会引发下游水资源供应矛盾 乔纳森·沃茨,亚洲环境记者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作为开发喜马拉雅山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中国水电游说者们呼吁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建立世界最大水电工程。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告诉《卫报》记者,如果在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处建造一座庞大的水坝,将有利于全世界。当然,这会引发下游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国的忧虑,毕竟他们需要从水域中获得水资源和能源。 张告诉记者:关于这项工程的研究工作已经展开,只是相关计划没有形成。然而,一个官方机构网站的文件表明当局正在考虑建造一座3800万千瓦水电站,这比三峡大坝工程的1.5倍还要大,而发电量将达到英国全国电网容量的一半。 “若大坝建成,每年将减少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不应错过这个可以最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机遇。为了全世界,开发能够开发的所有水资源。”据估算,这项工程CO2的减少量超过英国全部排放量的1/3。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Tashi Tsering是一名研究环境政策的西藏学者。他说:在中国现计划好的、完工的、或正在讨论中的超过28个雅鲁藏布江大坝工程中,这个百万设备只是其中之一。 Tashi Tsering公布了一张地图,上面标明了中国报纸和水利工程网站发布的所有相关水电工程。 从地图中,他得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这个至今被认为西藏最后一条没有大坝的河流,在未来将成为政府增加国家能源供应的焦点。其中一张图是关于已经计划好的大坝,西藏墨脱县3800万千瓦水电站赫然其中。这张图片来自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网站( www.hydrochina.net ),这是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国有大坝建造单位。另外一张国家电网未来传输线路图表明,这个偏远的地区将会很快与中国其余能源供应连接起来。(但是)水利中国和国家电网拒绝回应此事。 (中国)政府并未证实此方案的存在与否,但是Tashi Tsering引用了几家报纸关于调查组考察那个地区报道,并提供了其他一些文件的在线链接;这些链接指明了这个地区存在大型水利开发的准备工作。 除过巨额的预算开支、技术难关以及方案的政治敏感问题,要想获得政府的最终批准还言之过早。但是几位中国水利工程专家将该项目看作与印度竞争开发地球偏远地区之一的水资源的终极目标。 雅鲁藏布江(或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名),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蜿蜒跳跃而下,流向印度、孟加拉国的涝原。而像炼钢一样,敲打、锤炼这条河流的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所有水利专家们的梦想。 同刚果河流的因加瀑布一样,这里汇集了全球两大水能源之一。然而很久以来,由于地势多变、海拔高、以及担心与邻国产生水资源的纠纷等原因,人们认为无法利用这里的水资源。 但是,一方面在西藏建造铁路的工程中,中国攻克了许多工程难关。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国内能源需求刺激着探索开发更多偏远地区的能源储量。 “西藏的资源将转变为经济效益。”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总经理晏志勇在年初告诉中国能源报,“(我们)已经攻克在雅鲁藏布江建造大坝的主要技术难关。”他已该工程项目涉及敏感问题为由,拒绝了《卫报》记者的采访请求。 雅鲁藏布江的开发已经开始。中国最近宣布将在上游上部建造5座大坝,其中一座50万千瓦水电站,正由华能电力企业在藏木施工建造。 据Tashi Tsering所说,在雅鲁藏布江大河湾——不是在Metog,中文称之为墨脱的地方,就是在大度卡(Daduqia)——将建造5座电站中最大的一座。在Metog(中文“墨脱”)的工程将涉及到一系列的隧道、管道、水库和涡轮的建造。由于雅鲁藏布江流向印度的过程中有惊人的2000米河流的落差,其中的涡轮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 尽管没有官方消息证实建造大坝的计划,但是关于这个的讨论却并不是什么秘密。在一次著名的中国科技论坛上,张提到:鉴于可以替代1亿吨天然煤、或整个中国南海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电量,在雅鲁藏布江大河湾建造一座大坝,将是水资源开发的最终希望。 他同时警示道,如果延迟开发,印度将取得先导权,并且在两国素有争议的边境地区引发“重要争端”。 就在去年,张提到:“我们应尽快在(西藏)墨脱县建造一座水电站……因为这项政策不仅能够帮助降低中国CO2排放,而且还可以防止印度入侵我们的边境。” 前进的脚步总是矛盾重重。藏区人民一向认为Metog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而环保人士也提出警示,不赞成在这个地震活动频繁、生态又脆弱的地区兴建这样一座庞大的水电工程。 “在青藏高原建造一座大坝等同于一项重大的、不可挽回的地理工程试验。”国际河流组织负责人皮特·博萨德(Peter Bosshard)说道:“围堵雅鲁藏布江(建造大坝)很可能毁坏西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会减少河流沉淀物流向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和孟加拉国肥沃的涝原。” 可以预期,一旦中国开建这些大坝,将与印度竞争开发南亚最重要河流的水电资源。 “印度应该更加有力的推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利项目,”印度环境部部长加拉姆·拉米什在北京访问期间这样告诉《卫报》记者。“这样,(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就处于有利的谈判地位。” 为了减少两国有关水资源冲突的可能性,中印两国同意共享有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资源利用计划的信息。 此前,印度媒体曾担心北京最终可能着手开展一项庞大的转移方案——将流向印度的水资源分流至中国北方干旱地区。而Tashi Tsering的话则打消了这些忧虑。他说,Metog大坝将用于水力发电,而不是水资源分流。“(该地区)物理规律是不可能允许水资源从大河湾处转移的。” 添加新评论 相关文章:    [国家地理–每日一图]西藏,那曲赛马节    NASA每日一图:另一个世界    西南地区严重干旱使人们聚焦中国大坝    云南特大乾旱 聚焦中国水坝    卫报-图说24小时(2010.3.11)

阅读更多

译者合集十:透视八九学运 导读

译者合集十是为了纪念和反思21年前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多城市爆发的、由大规模学生与市民参加的“亲民主”请愿运动的专辑。 在这个专辑中,我们先按照21年来出现的几份重要文件综合整理出 《 “八九学运”过程逐日概览 》 ,并汇编了其中重要的标志性的文件 和宣言、声明等,少数能找到现场视频的则增加了视频链接,希望这些整理后的文档能够帮助不了解“八九学运”的读者重现为时48天的“八九学运”的全过程。 在 分析的部分,我们首先推荐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赵鼎新先生的专著 《天安门的力量:国家-社会关系和1989北京学生运动(节选) 》, 赵先 生以“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来解释“八九学运”。他通过“国家的性质、社会的性质,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和观念上的联系”重点解释这一问题:为什么学运积极分子、知识精英和政府领导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下都曾经寻求过妥协之策,但运动最终以血溅天安门收场?赵先生不认为党内的“派系斗争”可以解 释国家在处理“八九学运”上的政策摇摆,他认为,政策的变动并促成整个运动的发展动态,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控制手段失效;而国家控制手段的 失效,则归咎于当时国家高层精英、运动积极分子和其他北京市民对国家合法性基础的相互冲突的理解不一致。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邹谠先生在 他所写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中为“八九学运”开辟了专门的章节《 天安门: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节选) 》,这篇 在1990年完成初稿的论文也开了以政治理论来阐释“八九学运”之先河。可惜的是,虽然在书中有所提及,邹先生尚未能够全面利用“博弈论”进一步深化这一 阐释便溘然长逝。因此在本合集中我们首先介绍了用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来看“八九学运”中的两方:政府方面和运动参与者方面,在“不完 全信息”下,由于过去已经形成的规律和习惯,都选择了不相信合作、妥协、长期对话的激进之路,双方都认为“退就是败”,并且会“一败涂地”,因此“天安门 悲剧”错过了许多可以缓和的机会而成为唯一的必然结果。 在“横向对比”《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生运动 》中对比了两地学运在所面临的政治机会结构,限制组 织、动员的因素上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以及两地学运与其他国家的抗议与社会运动存在哪些不同做出了分析 。在收集这个维度的资料中,我们发现,虽然在民间讨论中,“八九学运”经常用来和“东欧剧变”、“颜色革命”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是“八九学运”促使了其他 “前共产主义政府”的“良心发现”而束手待毙。但是稍微更深入一些地对比这些国家/地区的社会状况,就会知道和这一结论是很不严谨深入的,我们期待着将来 可以发掘出更多这方面的 比较研究 并介绍给大家。 在讨论“八九学运”的时候,还有一个无法回 避的问题是:八九的血腥镇压无疑将执政党的道义表现推到了边缘,当时国内外都有很多人都在想的是“中共还能统治多久?” 但事实却是,中共的合法性从民众感受到的最低谷却缓慢地回升了。这是为什么?又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将用一个完整的合集来讨论“八九后的中共策略调适和社会 抗议的新特征”,在这个合集中,我们只选择了一篇《 天安门屠杀的长期阴影 》作为承上启下的引子。 二十一年来,如何评价“八九学运”?同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答案。 “改变世界的四十天”、“中 华 民族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最光辉的一次民主运动”……等等不一而足。 要回答 这个问题,似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检验。在“八九学运”过去仅仅两年之后,李泽厚、刘再复以对话形式发表的《告别革命》在知识分子圈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批 评者和推崇者各持一辞,争论直至今天都未平息。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的是《 永恒的造反?中国式抗议中的延续性与断裂性 》,这篇文章将中国的抗议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待,明确地指出了“革命”与“造反”的不同。 如果把“革命”定义为大规模的使用暴力的群众运动形式,目 标在于推翻现存的政治制度,那么,“八九学运”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可能不是最辉煌的一次,在它之前就有牺牲更多的、过程更惨烈的“革命”;如果把“革命”定义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或者是邹谠先生明确提出的要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和解”,那么“八九学运”前期出现的理智的成分:非暴力不合作、对话与协商、呼吁人权和自由的“人的觉醒”……,未尝不可看作是一场真正的“革命”的发轫。2089年再次回顾,想必答案会更明确。而写就这一答案的,要取决 于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如何塑造属于我们的公民社会。 是以纪念“八九学运”二十一周年。 点击 这里 查看并下载《 译者合集十:透视八九学运 》 本期合集目录    I. “八九学运”过程逐日概览          1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