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译者 | 《纽约时报》中国――纸上共和

核心提示:这是对余华的新作《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一篇书评。 原文: China as Paper Republic 作者:LIGAYA MISHAN 发表:2011年11月10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书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作者:余华 译者:Allan H. Barr 【原文配图:余华 图片由Fabrica贡献】 1987年,18岁的余华被派到了中国南方地区为人接种疫苗。当时能找的针头都是被多次使用过的,针尖都弯了,他每次给别人注射时都会扯出一些皮肉。一到夜晚,孩子们的哭声就会萦绕在余华耳边,他们的手臂鲜血直流,而余华自己则在磨那些针头,他的手指也磨出了水泡。在对他的新书《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所做的介绍中,余华对自己当时的行为非常自责,他说他本该用先在自己身上试针头的――先扯下自己的皮肉。这样的开场白,对一位想敞开心扉的中国作家而言,无疑是非常聪明的,但这可不会平息当局的怒火:先从交代开始――这在正统毛泽东主义中,叫做”自我批评”。 然而,貌似再怎么”交代”也通不过审查。《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描述了一个道德体系崩溃的民族,在这里,失业率逐年递增,阶级分化严重,地方腐败和浪费司空见惯。在不同的极端上,农民们翻山越岭把血卖给出价最高的人,而那些千万富翁们却正在修建类似白宫的豪宅。余华写道:”白天,公司的CEO坐在他的山寨版美国总统办公室里;晚上,他搂着漂亮的秘书睡在山寨版的林肯卧室里。” 这本书还未在余华居住的中国出版,但书中所提到的事实细节和他前本书里的镀金厕所和人工处女膜有一拼,那本书即他的讽刺主义小说《兄弟》,在中国卖了一百多万册。在《纽约时报》6月的一个专栏里,余华解释了这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兄弟》就像5月35号”――这是中国博主们用来指代1989年天安门暴动的隐语,以避开审查――”而《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则更像是6月4号”――正是大屠杀发生的日子。 这些文字创新、隐语和暗号就是《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风格。每篇文章里都是围绕一个特别词汇写的――这个词的来源,讽刺意义或赞赏意义是什么――比如以”人民”(为人民服务)开头,却以”欺骗”落幕。对余华来说,这种演变就象是中国这五十年历史最好的总结。 有时候,他给的解释也会有些教条主义。对美国读者来说,”草根”的意思就是”普通人”。但他却非硬生生地给定义为”远离主流和正统的弱势阶层”。(那些祖科蒂公园的抗议者们或许会点头。)他披露说,在2008年奥运会时,穷人是”禁止”进入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的,但其实他的意思就是他们买不起门票。欢迎进入资本主义。 和《兄弟》一样,书中的口吻很平民化,穿插着各种插科打诨的题外话。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位说书人所讲,而不是一位正统作家――它是自传和回忆录的不均匀混合体,荒唐,愤怒,篇幅不长,回味却无穷。书中最精彩和震撼人心的部分是余华追溯回自已的童年时代,那时正值”文革”,毛主席语录满墙都是,甚至痰盂上也印着。而某个不经意的小小过失――比如折叠了毛主席画像,那可是在他老人家脸上画×的行为――都会让你被贴上”反革命”标签。 这些事情就是余华成长为一名作家的历程。那时余华四处搜寻被禁的西方小说,那些书经历了N多双偷偷摸摸的手,最后一页通常遗失不见。他回忆说:”当时这些没有结局的书让我多么难受啊!我开始为自己创作故事的结局。”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本身也没有给出任何定论。余华回忆起的最后一件事是:那时还很小的他是如何假装胃痛不想干活,最后却躺在了手术台上。(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这个故事是警告那些想找借口的人,也是警告那些试图悄悄偷点东西,再从父亲身旁溜走的人――或者,也可以说,别想蒙骗一向高度警觉的政府。 Ligaya Mishan是《纽约时报》的长期撰稿人。 相关阅读: 《纽约时报》 余华:5月35日的精神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纽约时报》笑蜀:中国为什么就不听?

核心提示:因为中国领导人不能开屈服于国外势力的公开施压这一先例。 原文: Why China Won't Listen 作者:陈敏 发自中国 广州 发表:2011年11月15日 本文转载自其它” 同来源译文 “,”译者”的志愿者对此文做了二次校对 中国政府经常纵容甚至是鼓励滥用权力,以及执法者的法外施刑。这就是维系这个政权的内在的罪恶原因,这个政权把自身的存续看到无比重要,甚至高于人权和法律原则。 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都可以毫无顾忌的指责中国的人权记录,为什么中国还是照行不误?为什么中国政府只对某些形式的抗议做出反应,而与此同时,冷漠地忽视其他一些抗议呢?从中国各个层级的领导人看待他们的威信、声誉和权力的方式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想想陈光诚的案例吧,这是一名人权倡导者,他和他的家人被软禁在山东的家中。公众最近得到消息:陈光诚六岁的女儿被允许离家去上学,这个让步似乎是一个宽大处理的暗示。但在10月23号,一群前往拜访陈光诚的网络活动分子遭当地的流氓野蛮袭击。目击者在网上称,袭击似乎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这表明陈光诚的苦难还远没有结束。 为什么当局不简简单单地放了陈光诚和他的家人呢?最关键的原因是面子。 当局明白他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是不公且非法的。但他们将那些活动分子的聚集视作冒犯,而且给予粗暴回应,因为政府丢不起这个脸——这会削弱其在公众眼中的权力。 在当今中国,残暴和镇压是日常现象。官员们特别是底层官员,从来没有尊重法制、合法程序和人身保护权的习惯。 如果要他们各种情况下都遵守法律,并为之负责的话,大部分人都会丢掉乌纱帽,基层组织会因此陷入停顿,并且威胁到整个政府的管控体制。这就是原因,即便当权者清楚这些低级官员的所作所为,他们通常视而不见——只要他们能够掩盖得了这些罪恶,同时公众不至于愤怒。 当公众的愤怒的确出现之后,另外一个控制机制——高级官员的介入——便启动了。2010年9月江西省因强拆而导致的自焚出现后,情况就是如此。高级别领导以玩忽职守为名解除了当地党政领导的职务。 但是陈的案子明显够不上让上层领导介入的级别,但同时中国官场的另一条规则出场了:绝不屈服于外国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绝不会让步,并且呼吁得越起劲,情形就会越糟糕。在中央政府的眼里,像江西自焚的这种本土问题和陈案有明显的差别,政府在陈案中察觉到了外国的干涉。 美国国会通过修正案,表达对陈的支持,同时国务卿希拉里最近也再一次演讲中批评了对陈的软禁。中国将这些视作无法容忍的扇耳光行为。 北京并不是不加区分地拒绝所有这些”干涉”。中国和美国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人权对话。但是中国领导人认为这样的对话不应当公之于众。 中国人正在这么告诉美国人:如果你给我面子我就跟你讲道理,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对我有利,我会考虑,但是不要指望我屈于压力而作出让步。 这样的让步将会导致对于政权合法性的质疑。一旦这个问题发酵,政府就会被逼到墙角,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采取极端措施,而没有什么能够阻止——理性、人性或法律都不能。 此时,事情就转变为了”主权”问题,中国政府所谓的”主权”意思就是绝对的不容协商地为亿万臣民做主的权力。主权出场,就无所谓对错之分了,只有输赢之分。 22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上也有相同的逻辑。示威者只不过要求对话,但政府顽固地予以拒绝,因为它不愿意开一个先例。对中国的领导们来说,”管理”就是完全的控制。允许人民与政府平起平坐会颠覆这个体制。 这也可以解释陈案,但有一个重要的分别:在1989年,政府拒绝开一个屈服于国内大众的要求的先例,今天,政府拒绝开一个屈服于美国压力的先例。 中国和美国讨论了那么多年的人权问题,但令人困惑的是,美国领导人依然对中国政府的思维方式如此无知。以前的很多引人注目的事件都秘密地解决了。陈案也可能以这种方式早就被解决掉了——但不是通过公开施压。 我欢迎美国的政治家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但是我有一个请求:在揣测我国领导人的想法的时候,请更周全一点、更灵活一点、跟圆滑一点。这样的话,你们——还有我们——可能会取得更多的成功。 陈敏是《南方周末》的前主笔及《中国改革》杂志的前总编。本文由David-Liu从中文译出。 说明:本文在中文网上已引起众多批驳意见,有兴趣者请自行搜索。此处仅为存档。 另,在艾未未被拘押后,西方记者Ian Johnson也在《纽约书评》上发表过和此文逻辑类似的文章:《是不是我们害得艾未未被抓?》 原文 ,同样曾经在关注中国的老外圈中引起诸多反驳。 相关阅读: “译者”博客上关于陈光诚案的译文集锦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 2011/11/17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华盛顿邮报》: 中国艺术家艾未未把他的税务之争变成了社会化行为艺术 ,得到支持者热烈响应 《明镜》周刊: 中国异议作家廖亦武揭露中国监狱中的暴行 《外交政策》: 为追求事业而燃烧 ——从突尼斯到西藏,自焚很遗憾地再度成为时尚。然而,这样的抗议手段有效吗? 中国立场博客: 又一场“辉煌”的反腐败运动 ——中国政府要求官员接受道德教育来打击腐败现象。但它避开了最有效的反腐手段: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 《商业周刊》: 美国众议院情报小组将调查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华为和中兴是否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 《明镜》周刊: 中国投资者利用希腊的危机而漫天要价 《商业周刊》: 台湾民调显示蔡英文与马英九旗鼓相当 。蔡最近表示,如果当选总统,将不会主动向大陆挑衅 布鲁金斯研究院: 岁月蹉跎:台湾的国际地位面临挑战   【国际外交】 《外交政策》: 屯兵澳洲 ——奥巴马最近对澳大利亚的访问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它开启了美国在澳大利亚派驻军队的进程。所有人都明白,这样做的目标是针对中国。 一组外媒关于美澳驻军协定和中国反应的报道: BBC ;《 华盛顿邮报 》; 卡内基基金会 ;《 纽约时报 》 《华尔街日报》: 卫星被黑事件暴露了美国的盲点 ——众议院调查小组负责人称无法确定对两颗美国卫星的黑客攻击是否来自中国 《华盛顿邮报》: 奥巴马在巴厘峰会上公布贸易项目 ,中国的影响挥之不去 亚洲观察哨: 中国和缅甸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 ——缅甸国防部长首次出访的对象不是中国而是越南,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一系列迹象表明,中缅关系越走越远 《经济学人》: 河上来了新警察 ——中国对湄公河上的混乱局面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对策 《大西洋》月刊: 欧洲的危机,中国的转机 ——中国领导人知道,欧美的经济困境对中国的出口是个打击。未来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转型促进内销。   【经济金融】 卡内基基金会: 中国金融系统的真正危险 ——中国政府预算赤字表面上看不算多,这是因为大量基建投资并没有包含在内,而是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被掩盖了起来。 《商业周刊》: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其经济走势依然强劲 《金融时报》: 惠誉提醒投资者注意中国银行债务 ,担心明年会出现大量坏债。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的紧缩政策已经结束 ,宽松政策刚刚开始 《福布斯》: 中国会不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数字经济实体 ?—— SAP 软件公司总经理认为中国 3 万亿的年出口额和 8 亿多手机用户使这种可能非常现实   【生活百态】 中国见红博客: DVD 店关张,意味着有大事发生 ——不看中国报纸的老外,对于如何判断中国局势自有一套办法。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 2011/11/16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卫报》: 艾未未的税单:他说自己缴纳的是自由的”赎金” 。(有采访录像) 《每日电讯报》: 艾未未称税案是揭示中共政权的一个真正机会 ,可以让世界看清他们在与什么样的体制打交道。 《每日电讯报》: 天安门前的自焚 ——这是今年十月 21 日发生的事情,但中国国内报纸并未报道。有现场照片 《纽约时报》: 格尔登寺前住持抨击中国 ——他说中国向寺中派驻八百多安全人员,给僧侣们办学习班,进行强化的爱国主义再教育 《纽约时报》: 宝莱坞新电影《摇滚明星》令流亡藏人失望 ——这部在达兰萨拉取景的印度电影,因怕电影被审查而对西藏旗帜做了处理,引起藏人不满。 美国社科研究网: “处于十字路口的国家”系列报告之中国篇 :民主管理调研( 20 页 PDF 文件)。 报告 简介 “美 – 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刚提交给美国国会的 2011 年报告全文 (四百多页 PDF , 其中前 16 页正文是报告概述,涉及中国经济形势、军事战略对美国的影响等方面,值得翻译)。 中国立场博客: 普京获和平奖的潜台词 ——虽然很多人指出把和平奖授予有”车臣屠夫”之称的普京太过搞笑,但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个决定却很契合中国的政治气候。 美联社: 81 岁中国老妇人为抗议拆迁在河南自焚身亡 ——郑州党委宣传部承认有人死亡,但说是火灾引起的。 路透社: 中国一起车祸造成 18 名幼童死亡,引起公众愤怒 ——甘肃一辆严重超载的校车与卡车相撞。网民质问为何不能像保护领导那样保护儿童。 《纽约时报》: 在创新竞赛中,中国目前还不是对手 ——据一项研究表明,综合发明数量、质量、影响和成功度等因素进行衡量,没有中国公司挤入世界百强。 《华尔街日报》: 新浪微博在美国崭露头角 ?——据统计,新浪微博已有 45 万来自美国的用户。虽然可能大部分是海外华人,但也有像旧金山市市长这样旨在吸引中国注意力的用户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面对中国强力压制,台湾另想办法寻找国际承认   【国际外交】 《卫报》: 中国对美国派军队驻扎澳大利亚的协议表示不安 ——中国视此举的目的在于围堵自己。奥巴马否认这一点,称欢迎中国和平崛起。 路透社: 热带冷战:中印在马尔代夫展开较量 ——中国赶在南亚峰会之前在马尔代夫开设使馆,印度则派军舰护送各国元首登陆马尔代夫。   【生活百态】 《纽约时报》: 家丑需要外扬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妻子,因不堪家暴而提出离婚。李阳的言行在中国引起公众的辩论。 中国见红博客: 外国公司是中国污染问题的罪魁祸首 ——博主从三个方面反驳了这种观点。   -size��10��� �Z�ef=” http://gu.com/p/33dpe/tw “> 中国对美国派军队驻扎澳大利亚的协议表示不安 ——中国视此举的目的在于围堵自己。奥巴马否认这一点,称欢迎中国和平崛起。 路透社: 热带冷战:中印在马尔代夫展开较量 ——中国赶在南亚峰会之前在马尔代夫开设使馆,印度则派军舰护送各国元首登陆马尔代夫。   【生活百态】 《纽约时报》: 家丑需要外扬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妻子,因不堪家暴而提出离婚。李阳的言行在中国引起公众的辩论。 中国见红博客: 外国公司是中国污染问题的罪魁祸首 ——博主从三个方面反驳了这种观点。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