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岭

法广 | 中国/人权: 艾未未恢复推特发帖 呼吁支持维权人士

艾未未恢复推特发帖 呼吁支持维权人士 艾未未推特网页截图 作者 法广 被以涉嫌漏税罪名拘押81天后取保获释的中国异议艺术家艾未未,8月初以来开始打破沉默,陆续在推特上发帖,内容谈及身体恢复情况及呼吁支持中国维权活动人士。 艾未未自8月5日发出获得保释后的第一个推特发帖,内容是简短的问候,之后的发帖有谈及自己的饮食及身体恢复。8月8日的发帖中,他提到与他关押在同一地点的另一名艺术家刘正刚,形容“他在关押中心脏病突发,几近死去。” 艾未未还说,“因为我的牵连而被非法关押,刘正刚、胡明芬、文涛、张劲松,无辜的承受了巨大的精神蹂躏和肉体折磨。” 在8月9日的发帖中,艾未未呼吁支持人权活动人士王荔蕻和冉云飞。他说“如果你不为王荔蕻说话,不为冉云飞说话,你不仅是一个不会为公平正义站出来的人,你没有自爱。” 艾未未的推特目前有9万6千多名关注者。 德国《明镜周刊》在八月八号最新一期中,以显著版面首次向外界披露艾未未被捕八十一天的详细情况,文章题为“被捕的八十一天”, 作者是中国流亡诗人贝岭。贝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章内容是通过不同渠道获知和求证的,“没有采用最直接省力的打扰艾未未的方法。”   关键词 中国 – 艾未未

阅读更多

德国《明镜周刊》披露艾未未被捕八十一天情况(图)

德国《明镜周刊》,第一次向德文世界披露有关中国著名艺术家艾未未先生被捕八十一天的情况。 自从四月初,中国政府抓捕中国著名艺术家艾未未先生以来,艾未未一直是德国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   德国的《明镜周刊》是德文世界最有影响的杂志,在八月八号最新一期中,用显著版面第一次向德文世界披露了艾未未被捕八十一天的详细情况。关于这篇文章,记者采访了作者贝岭先生。   四月初,艾未未在北京被捕的时候,贝岭正在德国访问。他是第一位在海外向西方作家呼吁声援艾未未的中国作家。他在捷克一些作家的支持下发起的签名信获得捷克的哈威尔、波兰的米奇尼克,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的耶利内克、德国的米勒女士等的支持。关于这篇题为“被捕的八十一天”的文章,贝岭先生说,“这篇文章专门探讨艾未未八十一天的囚禁生涯,这是德国《明镜周刊》特别约我写作的。当然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西方世界,或者在外部世界第一次披露了艾未未被囚禁八十一天的很多细节。这个囚禁的地方是一个隐秘的,无人知晓的秘密的囚禁地点。这个地方后来我最后确证是在密云,北京的密云县。”   关于这篇文章及写作想法,贝岭先生介绍说,“这篇文章涉及的是整个的囚禁及对艾未未影响,包括我们外部世界所知道的很多细节,同时也因为我个人在十年以前在北京有这种囚禁经验。我想,它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是一篇探讨,一个人在这么一个可怕的囚禁的地方,他怎么样去面对他身上最脆弱的,他身上强的,整个的这么一个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   对此,他进一步介绍说,“这样一个囚禁经历在传统的囚犯囚禁经历中是没有的,就像艾未未他自己所讲的。他说,他是在五十多岁被抓进去坐牢,他说他的父亲是在二十多岁被抓进去的时候,在中国的监狱中还可以写诗,还可以通过狱卒把诗拿到外边去发表。他甚至在问,当年包括像张志新,在文革期间被残忍地割断喉管后,张志新还能够用血来写血书。可是现在他被囚禁中,他不能够有任何违背,任何一个违反他们规定的动作。那么在这样一个经验中,他其实是深度地探讨了一个人的意志,一个人的经历,在如此一个他称之为‘黑洞’的社会,他是怎么样面对的。”   关于这篇披露了大量真相的文章的客观性,贝岭先生说,“这个部分通过我为他们写这篇文章,我本人也有了一个很好的经验,也就是西方媒体在追求真相的谨慎和严谨,据我所知,《明镜周刊》为我这篇文章做了多方的求证,这个求证动用了几乎所有的《明镜》作为一个媒体的力量。但是有一点我必须要说,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直接打扰艾未未,也就是从头到尾所有的部分,我们是通过不同渠道获知和求证的,但是我们没有采用最直接省力的打扰艾未未的方法。”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独立中文笔会成立十周年在香港举行了座谈会及颁奖礼(视频)

独立中文笔会成立十周年,在香港举行了座谈会及颁奖礼。获奖者之一,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因被限制无法出境而不能到港亲身领奖。 下载视频文件 自独立中文笔会荣誉会长刘晓波被判刑后,中国大陆作家的写作环境受到外界更多关注。独立中文笔会于7月23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了第八届”自由写作奖”、第六届”林昭纪念奖”、”第一届刘晓波写作勇气奖”(第五届狱中作家奖)颁奖活动。 中国流亡诗人和作家贝岭、旅英作家马建、上海作家蒋亶文、湖北作家刘逸明、台湾文化观察家张铁志、香港诗人廖伟棠等人参加了活动。 第八届”自由写作奖” 得主是中国独立作家野夫,他出席了颁奖礼并致词表示:很难想像人类还有这样一个以”自由”命名的写作奖存在,且她所奖励的只是那些為“创作自由”的天赋权利,而默默苦行的汉语写作者。野夫表示:“如果所有罪恶都理所当然的被宽恕的话,那这个民族将永远没有进步。感谢独立中文笔会,感谢评委,将我眼中这个至为高贵的奖励颁发给我,使我有幸和那些获奖的异见人士站在了一起。自由是我们心中永恒不灭的灯火,它不仅帮助我们驱逐黑暗笼罩的冰冷,还指示着我们去寻找同仁。我深知自由的力量,所以它是我今生无上的加冕。我愿意在此荣誉之光的照耀引领下,回归到更本真的文字写作中去,而且将这种勇气和坚持,像圣火一样传递给所有在民间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人。谨此向国际笔会,向独立中文笔会致敬,向所有心怀自由梦想而写作的人致敬!” 独立中文笔会把第六届”林昭纪念奖”颁给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因為受到当局限制而无法亲身领奖的她在”获奖感言”中写道:”我们可以展望未来,用未来的眼光看待当下的行為和道路,让今天做下的事情经得起未来的考验。歷史将宣告我无罪,还有比这个更有力量的说法吗?” 旅英作家马建是此奖的颁奖人,他接受本台採访时表示:“她无法出席领奖,这是一个十分遗憾的事。因为毕竟崔卫平毕竟是体制内的一个教授。她有自由出国的权利。国家每年那么多钱公费出国旅游,而且这笔费用我们也从来没有让国家出钱,这个对崔卫平的思想和言论是一种限制。我认为如果对一个学者的自由进行这么大的限制的话,只能说明当局对自己的信心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我想着对崔卫平也是不公平的,限制一个思想者的自由的话,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人们会离这个体制越来越远。 目前就职香港阳光卫视的资深媒体人北风代崔卫平领取了该奖项。 第一届刘晓波写作勇气奖(第五届狱中作家奖)得主是正在狱中服刑的四川作家刘贤斌及缅甸的札迦纳。今年四十三岁的刘贤斌是四川遂寧自由撰稿人,人权活动人士和《零八宪章》首批签署人。今年3月25日上午,刘贤斌被四川遂宁市中级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2年零4个月。札迦纳是缅甸著名的戏剧演员,他在表演时经常批评缅甸政府压制民主,践踏人权。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就此向本台表示:“我们心里有些准备,毕竟这次从中国各地来了十多个人,我觉得还是挺高兴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得主,比如说崔卫平女士,她没有能够过来领奖。那么另一位得主刘贤斌,大家也知道今年又重新被判了10年,这是令人非常非常遗憾的。我们的笔会起名叫独立中文笔会,是因为我们强调独立这一点,我们是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职业和独立的信念。这样的组织在中国应该真正的得到许可和注册。事实上我们的笔会只能在香港和美国注册,希望我们真正的在中国注册,成为一个合法的NGO,大家能够随时加入,我觉得这是我最希望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廖亦武,又一位中国流亡作家

德国之声在7月7日专访时了解到,廖亦武此番是在中国当局严厉打压和禁止他出国后,经过特殊的一条通道,取道越南至东欧的波兰,再到达柏林,他可能无法再回到中国。他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将会在国外进行写作。这也意味着他成为又一位中国的流亡作家。他说他的目标是人身自由和写作自由。 廖亦武此番加入流亡作家队伍,我们无法完整呈现背后曲折的故事,他的中国友人向德国之声讲述在他临行前,与友人紧紧拥抱,更泪流满面,朋友当时对他出国的选择无从知晓,但感受到一种生离死别。 “他的书在中国只能地下流传,这是悲剧” 对此德国之声分别首先采访了正陪同廖亦武在德国参加一系列活动的独立中文笔会的会长廖天琪,她首先对于媒体报道廖亦武逃出中国一事作出澄清,她说:”廖亦武这一次出来,他并未违反中国的法律,他是以一种正常的方式出国的,虽然这中间有一些曲折。” 她也发出感叹,这么好的作家为何只能被迫出国:”廖亦武的作品被介绍到西方是这三年来的事情,但是马上引起西方不仅是媒体,而是文学界、思想界、文化界的极大注目,这是让我们中国人一方面又高兴,一方面心里又很感叹,这么好的作家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家里不能够发出声音?他的书也不能出版,他的书只能在黑市、地摊上流传,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廖亦武最新的《证词》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在国外出版,使得他不断受到当局的骚扰、警告甚至阻挠他出国参加活动,使得他藏头藏尾,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来到西方。廖亦武这本新书,原名叫《证词》,德文的标题是《一首诗和一百首诗》,这取自当年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入狱四年的过程中,他所写的一首诗的标题。这本书和这些诗反映了中国现实生活的一些情况,反映出中国人的心理、精神状态,我想他这本书一出来,不仅是他个人作为记忆工作者的记录,而是对世界的宣告,这本书的原稿已经被德国的文学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穆勒,她说这本书完全可以把廖亦武推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上。” 事实上他的精神并没有离开中国 对于很多媒体普遍质疑的,象廖亦武这样写作纪实文学的作家,会不会在离开中国的土壤后,失去创作活力? 对此廖天琪认为:”通常来说是会受到影响,因为一个作家是和他的环境、周遭的人息息相关的,但是廖亦武是一个比较不同的作家,他可以在某段时间在国外生活和写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收集社会上底层人的生活资料,这些资料他都带在身上,也印在他的脑海中,他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不受干扰的环境,把这些写出来。而且他所写的东西,并不单纯的是一个报道文学,廖亦武是一个有极高的文学和语言天赋的作家,他的所谓的报道文学,实际上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这些报道经过他的文学处理变成绝佳的文学作品,这一点我是认为,把他推向世界文学的平台上,我不认为他短期在国外的生活,会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任何不好的影响,相反的,我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更能发挥。另外他的心他的思想,还有他的乐器,都是他沟通的桥梁,他带在身边的两本书,一本是《史记》、一本是《易经》这是他的家园和故土,事实上他的精神并没有离开中国。廖亦武说,他最终是会回到中国去的,我也相信中国的环境会有所改变。” 廖亦武将成为流亡作家的重要力量 德国之声也采访了中国流亡诗人和作家,目前正在台北驻会的作家贝岭,他认为廖亦武这个选择是明智的:”他是少有的作家,因为他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土地的依恋甚至是依赖,我知道他在那里比目前大部分的流亡作家坚持得更久。很少有50岁后选择流亡的作家,除非是被迫流亡。我想他是实在无法待下去了,才选择成为一个流亡作家。他说,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心灵很肮脏,他认为他没有办法再待下去。以前’六四’后,他也有过出国的念头,后来又留下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他非常好的一个选择,而且他也认可,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流亡作家。” 贝岭也认为廖亦武将为流亡文学注入新的力量:”流亡作家常常是置死地而后生,没有退路只有前行。他是一个比很多流亡作家起点高很多的作家,廖亦武已经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独立作家,而且他的书被翻译成很多语言。中国的流亡作家最高潮是1989后,我们现在从没有超越那个时期, 很多流亡作家也选择了回国,甚至有很多人躲离政治、说违心的话或沉默,也许是他们必须躲到语言的壳里去生活。这几年流亡作家式微,出有一些流亡作家变成了政治异议人士,作家的部分减少了,很多作家也成为’媒体作家’,而不是靠写书,这种情况由于廖亦武的到来,将给中国的流亡作家和流亡文学注入活力。这样一个政权下产生的流亡作家,其实要承载的责任和得到世界关注是很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廖亦武将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象征和一种喻义,他在这里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流亡者终将归来 当德国之声与贝岭探讨到底流亡作家的使命是什么时,他认为:”流亡作家的使命还是要呈现作品,不仅是进行政治批判或参与流亡的反对运动,其第一天职是要在没有内心恐惧的环境下写出作品,廖亦武是一个纪实和写实性非常强的作家,他让人类不要忘记在那块土地上、政治下产生的普通人命运。流亡作家还要承担很多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帮助在中国的面临很多困境的独立作家、文化人。前东欧,苏联国家的经验是,流放者会归来,流亡文学会归来,会成为这段文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甚至认为,我们还面临一个更重要的挑战,我们要让我们流亡时间写出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好的最有份量和质量的作品,要有记忆的深度,流亡作家的东西不是为了活下来才去写,是为了记忆而写的。 ” 贝岭也在采访的最后指出,对流亡作家来说,祖国会随着离开时间的久远,变得抽象而干枯。流亡作家唯有借助记忆的深度,让祖国驻留在心底。流亡作家和国家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不幸。 采编:吴雨 责编:文山

阅读更多

我爱未未 | 德国之声:诺奖得主略萨中国演讲 独裁和专制腐蚀社会

摘要: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于今天结束中国之行,在此期间,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及中国社科院等分别发表演讲,其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演讲时,他介绍其作品《教堂里的对话》时认为:独裁和专制的政府腐蚀了整个社会。 2011年6月12日至20日,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应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等机构的邀请访问中国。 略萨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阿雷基帕,是西班牙语文学的顶级代表。主要的作品《城市与狗》、《绿房子》和描写曼努埃尔暟碌吕镅嵌啦猛持蔚摹督烫美锏亩曰啊返龋竦昧?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略萨的作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登陆中国,他在中国亦有众多的拥趸 ,在中国期间作家王安忆、王蒙、莫言、铁凝等参加了与略萨的交流活动。 中国官方媒体对略萨此行亦有报道,但未提及具体的演讲内容以及他的政治意见。 “不应只把政治留给政客” 据美联社报道,秘鲁作家略萨上周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被授予名誉教授时发表了讲话,他并没有直接提及中国,而是由他1969年的小说《教堂里的对话》谈起,他说这部作品想表现的是:独裁和专制的政府如何腐蚀了整个社会,也使政治色彩更淡的活动被迫进一步地远离政治,从而使社会更加堕落。 略萨在演讲中说:”不应只把政治留给政客,因为这样的话政治就开始出错了,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参与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生活。正是从参与开始,才能结出最好的果实。”他也鼓励作家在以文学作品记录时代的政治。 另外,结束在上海的活动后, 6月17日略萨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题为”一个作家的证词”的演讲。他认为文学应该有社会责任。文学应该以批判的态度来关注社会,因为文学是一种行动的方式。 “民主社会没有很好的支持专制国家勇敢的人” 略萨在去年年底发表诺贝尔文学获奖词时表达了对狱中的持不同政见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支持。他称刘晓波为”一名中国战士,在他的国土上赢得了民主的桂冠。” 德国之声采访了旅居瑞典的中国作家傅正明,他也是诺贝尔百年文学奖得主作品集的译者,曾翻译了略萨的诺奖文学奖获奖词并发表于香港《明报》:”略萨在瑞典斯得哥尔摩的演讲词中提到,民主社会由于没有很好的支持昂山素季、刘晓波这些勇敢的人,而是迎合了专制者,因此使得政治受到威胁,以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演讲中也提到,要尤其关怀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流亡的作家,但是这些演讲词在中文的版本中都没有提及。” 据傅正明介绍,在略萨中国行之前,目前旅居美国和台北的中国流亡诗人贝岭向略萨致信,信中以流亡作家的身份期待略萨到中国时能够勇敢的发出声音,向中国当局提出去探望刘晓波,或要求和中国的异议作家廖亦武见面,或是向中国政府提出释放知名艺术家艾未未和作家冉云飞等。 “作家要回避政治是不可能的” 谈及作家作品与政治的关系,傅正明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家,应该看到政治与审美的可能性:”略特有一些作品是直接反映秘鲁政治的,没有涉及中国政治问题,但在他的小说中都可以看到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历了革命阵痛的国家面临的共同的专制问题, 政治尤其在专制国家,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的,作家要回避政治是不可能的,当作家只要是真实的反映生活,就必须和当时的政治情况相关,所以政治不只是统治者、掌握权力者的政治。作家的作品不一定直接以政治为主题,但他的作品中要折射出政治的矛盾、深层原因。真正伟大的作家,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理想主义的作家,都逃避不了政治,不然作品就成为空中的城堡。” 作者:吴雨 责编:李鱼 来源: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175450,00.html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