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方

中国选举与治理 | 徐贲:贺卫方有资格当教授吗?

有人指控贺卫方,说他“20年不发表学术论文,单靠时评、演讲,没有资格胜任北大法学教授一职”。姑且不论这个“没有发表论文”的指控是否属实,单就当教授必须有“论文”而言,就是一种谬误的说法。论文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学问,学术刊物上的许多论文根本就与学问无关,也根本没有学术可言。教授是在大学里既教书又进行学术活动的人。贺卫方有资格当教授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了解什么是学术,以及学术与教书之间有些什么关系。 一 、学术是一种公共事务参与 学术是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学术是手段,是为了发现新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用于社会普遍教育和其它形式的公共事务参与。学术的理想与人的教育和公共事务参与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些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平等、自由、尊严,以及尊重人的多元、理性、独立、创制。当学术无法帮助教育或其它公共事务实现这些基本价值目标时,当学术甚至不再能在公共领域中公开表现它的社会关怀和社会问题意识时,学术便不得已变成了它自己的目的。原本社会性的学术变成所谓的“纯学术”,要是学术对此麻木不仁、随遇而安,或者甚至反而沾沾自喜、自夸自赞,那么学术一定是出了问题。 学术的社会意义在于知识的公共运用。学术不只涉及少数学者发现新知识,传播新知识的思想、言论权利,而且还涉及广大社会公众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公民权利。思想的禁锢和言论的钳制是对这两种权利的侵范。当学术受到种种思想禁区、课题禁忌和“敏感词”管制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自由,而不是所谓的学术纯粹性。 今天,职业化的“纯学术”在中国所走的已经不再是启蒙主义时代浮士德的道路,而是一条权力政治市场经济时代的商品学术道路。它是和大学这个知识场所的高度政治化和经济体制化一起发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事实上已经成为沃尔泽(Michael Walzer)在《正义的诸领域》中所论述的那种个别社会领域对其他公共生活领域(教育、知识、思想)的“宰制”(domination)。[i] 这种宰制使得其他领域中原本应当独立的领域正义遭到了破坏,也使得学术领域无法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宽容、进取的学习型社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学术的公共性就成为维护应有的公共生活正义的问题。学术是人的思想和创造的结果,是学术者个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公共群体中与他人共同拥有生存世界的方式。学术者选择了做学术这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不只是出于知识好奇或好玩的理由,而且也是因为,做学术本身体现了人的公共生活和行动特征。做学术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生活、介入与他人共同生活世界、共同增进社会正义的方式。 二 、学院里的学术 人们今天所说的“学术”,常常指的是学术产品,尤其是像专著、论文等一类的文本产品。其实。这一类的文本产品并不总是具有学术价值。要了解什么是“学术”,就得先知道谁是“学者”,学者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们生产怎样的什么产品。“学者”的所指在历史中多有变化。例如,在古代社会里,学者指的是从事手稿、典籍、宗教经文抄写的人员,而那些从事公众或私人写作行为的僧侣、演说家和政治官员也都可以看做是学者。到了中世纪,学者指那些正在接受古代文本研读训练的大学生。到19世纪末,在美国,学者主要指大学教授,而教授的“学者工作”则包括教书、公民服务和有关的知识发现。20世纪,出现了以研究为主的大学,学科领域被划分界定,学者是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人,而学术则指符合这些学科论题和规范要求的研究产品。[ii] 随着“研究”与“学术”之间形成特别的关系,“同行评审”成为衡量学术的标志特征。“同行评审”把学术产品交由领域中的数位“专家”评审,以获得专业认可。这种评审问题很多(有的根本就是形式主义),它的实质效果和价值一直颇多争议。尽管如此,在出版、学术资助、任职、提升等程序中,“同行评审”仍是正规的标准程序。由于这一“正式”程序的标准化,其它“非正式”的评价方式受到忽视或排斥。“非正式”评价往往来自公共社会,而非囿于单纯的“学院”或“学术”体制。许多人认为不应当贬低“非正式”评价的重要性,因为“最广义的‘同行评审’应当说是当人们就什么是新知识问题进行交流时,就已经存在了。这是因为,同行评审(无论是在[论文]发表之前,还是之后)都是建立知识共识过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于科学知识的增长更是必需的。”[iii] 同行评审最早出现在18世纪英国的自然科学界,当时所起的是营建和发展学者公共群体的作用,而这种群体则又是公民社会群体的一种形式。人们经常性地对新知识进行评议和交流,它本身就是一种平等和自由的交往方式。在科学群体中,参与者逐渐就研究的方法、语言、质量标准等等形成了评审的共识,这样的参与有许多是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的。今天的学术评审制度往往舍本逐末,抱住形式主义的专业小圈子,轻视或者甚至排斥学术在公共生活中的知识自由交流和公共群体构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回归知识评审的公共价值应当兼顾正式和非正式的评审。这里的评审指的不只是个别专家的匿名评审,而更是让尽量广大的公众能公开发表对新知识的看法。 同行评审要比学术刊物晚出世近一个世纪。最早的学术刊物出现于1665年,是由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交流》(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当时是出于学者们互相交流的需要。早在1640年代,一些英国学者就定期在牛津大学定期聚会,并称他们的群体为“无形大学”,后改名为“皇家学会”。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是通信,随着学会的成员增多,相互通信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便出现了学会的刊物。刊物的主要目的是协助交流,不是发表研究成果。庇克(R. P. Peek)指出,当时学者做不做研究完全“是自愿的”,“早期的刊物数目很少,并不被当作学术成果非在那里发表不可的地方。”[iv] 三、“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未必都有学术价值 学术刊物的最初作用是为学者公共群体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开放空间,刊物起到的是营建、凝聚学术公共群体的作用。纸质印刷传媒是它的技术条件,“[学术群体]成员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而结合到一起。科学由于两个原因而非常依赖于印刷文字。印刷文字可以将结果、观察、交流、理论等作为公共记录永久保存,也为批评、辩驳和提炼事实而提供机会。”[v] 今天,印刷文字的这两种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由电子传媒来补充或者代替,但传媒的公共性功能没有变,都是为了让尽可能广大的公众(the publics)参与到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中来。不幸的是,今天的印刷学术刊物所起的“学院奖励制度”作用超过了公共知识信息作用,更令人担忧的是,“刊物出版已经大大地从学术社群转移到出版者那里,……形成了不同出版者间的等级制度,”学术成果变得前所未有地依附于这个外在的等级制度。[vi] 在国家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管制控制出版业的情况下,出版者为了自保、怯于经济惩罚而贯彻和放大政治审查意图,为虎作伥,宁错毋漏,说真话的学术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祭品。 以发表刊物、出版社等级为标准的知识体制注重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利益行为,为升职、经费、奖励而进行的各种学术评审往往排斥“非专业”(跨学科、公共问题、大众媒介、报刊)的思想产品成果。学术委员会和资深学者在对新入行者,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学术指导时,明确要求他们以小圈子专家同行为意向读者、鼓励他们在读者很少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显示“优秀”的学术品质。这些“资深学者”在学科里担任的往往是“学科守门人”的角色。和其它的行业一样,大学的专业领域也是由三种不同角色的个人构成:守门人、专家和初学者。守门人精英层的形成受到政治、声望和职位任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在特定的决策机制中才能起作用。守门人是行业或职业的精英,他们不只是本学科的业务带头人,而且还是职业内变化的主导者。[vii] 在美国,狭隘的学科学术模式是在1815至1915年间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培养思想精英和以精英文化传承者为主要目标,追求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研究。[viii] 19世纪的美国大学因此鼓励教师避免“社会、政治、道德和宗教问题”。[ix] 随着20世纪进入群众社会时代,这种精英模式已经不得不发生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四 、大学是教授给普通大学生上课的地方 教育普遍化的趋势改变了民众接受信息、相互交际的方式,改变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工作机会、消费方式、对政治宣传和社会政策的理解方式,等等。威尔士(H.G. Wells)在1920年代写道,“从来也没有这么多能阅读的群众,以前分割读过书的(readers)和文盲群众之间的那道鸿沟现在变成了不同教育程度之间的些许差别。”[x] 爱略特(T. S. Eliot)认为,扩大教育的结果只会生产半吊子的读者。他写道,“毫无疑问,就在我们急急忙忙想要每一个人都受教育的时候,我们正在降低教育标准,……我们在拆毁古老的大厦,腾出空地来,好让未来的野蛮游牧民族有地方安营扎寨。”他建议,将英国和美国的大学生人数砍去三分之二。[xi] 二战结束以后,现代社会知识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大学发生了更为彻底的变化,大批退伍士兵作为学生进入大学,大学不断扩招学生。这种情况与中国目前的大学扩招有不少相似之处。大学接纳了许许多多本来读完高中就算完成了教育的学生,大学教育中学化成为不可避免的后果。但这并不就一定是坏事。如果我们把扩招的目的或效果看成是提升民众的普遍教育程度,而不是扩大知识精英的人群,那么,扩招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学原先的精英知识模式却是再也不可能维持了。在美国,精英式的纯学术模式在1980年代的“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批判和1990年代的“重新界定学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否定。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教师对“重新界定学术”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最为热烈。学术不仅涉及什么是可以当作“学术成果”的产品(是单指论文、专著,还是兼指讲稿、教案或者别的),而且也涉及对学术的奖励制度(评级、升职、名誉、课题经费等等)。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和思想界人士认识到,现有的一些学术评定流于形式,忽略学术的社会功用,尤其是忽略学校里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的一大弊病。 五 、重新界定学术和教授 “重新界定学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这是因为,现今学术场域主要就是在大学。大学的学术奖励制度重研究、轻教学,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动机也不相同。例如,学校行政领导和校董会大多从学校的开支着眼,认为教师多做研究会不利于教学量,多做研究会导致增加教师和提高学费。不少教师由于同时感受到研究和教学的压力,也希望减轻研究的负担。[xii] 大学教师压力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必须有什么样的研究才算学术成果。1989年的卡内基基金会调查发现,在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中,73%的教师认为,最受认可和奖励的学术是在评审制刊物上发表文章,或在有名气的出版社出版著作。[xiii] 另一项研究表明,发表物之间还存在着4种不言而喻的“等级”。第一是“课题对象”:理论的在上,教学的在下。第二是“研究方法”:原创在上,二手综述次之,带个人性质的又次之。第三是“出版种类”:专业刊物和大学出版社的在上,非专门的、教学或教科书在下。第四是“评价方式”:同行评议在上,社会、媒体评议在下。[xiv] 这种情况与中国大学的学术评审大致相符。不同的是,美国大学从1980年代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大学在21世纪,居然却还人在把它当作一种理想规范来随便断言谁有资格当教授。 教授的主要工作是教授,也就是教书。有人挖苦道,对于在大学里不用教书的教授来说,大学是一个很舒服的地方。他们有的成为不用为普通学生上课,到处周游“讲学”,享受“超一流”待遇的“名教授”,有的成为管思想,管教授,自已没有能力教书,却有权决定谁可以提升为教授,谁不可以提升为教授的“学官”。只有这种在大学里不教书的人,才是不配在大学里当教授的。 [i] Michael Walzer, Spheres of Justice: A Defens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

阅读更多

喷嚏网 | 【喷嚏图卦20110816】打出江山来算账_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有可能引起内心冲突或愤怒等不适症状。若有此症状自觉被误导者,请绕行。若按捺不住看后症状特别明显,可自行前往CCAV等欢乐频道进行综合调理。其余,概不负责。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和链接。 每天一图卦,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 【1】带血的GDP @小党 :路透社:China’s Dalian Fujia plant runs normally despite shutdown order。只能说,一个民企,牛逼成这样,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http://t.cn/aET1EV @作业本 :全世界也就只有这样的城市,敢置全体百姓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去换取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全世界也就只有这样的国家,敢为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不惜与全体网民为敌…带血的GDP就是这样练成的。 【2】伪个税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声明,称从未对外发布过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和解读稿。此文件及解读稿系伪造。声明全文: http://t.cn/aEWPnp 昨天,央视报道国税总局调整年终奖计税,避免“多劳少得”。 【伪个税公告是如何出炉的】8月12日:两家会计网站首先公布《个税调整公告》;8月13日,广州日报首先刊发该公告;新华社援引“国税总局相关负责人”的话,首谈“年终奖计税”问题;8月14日,新华社及央视播发“公告”;各媒体纷纷转发。8月15日,国税总局发文辟谣,举世哗然。 【3】动车遭雷劈了 昨晚8时许,北京开往邯郸的D4527次动车因天气原因断电中途停车致晚点两个小时。 @kiev-Y明年24Y :北京开往邯郸的D4527次车遭雷劈了,现在全车没电没灯,临时停车,车上的人都慌了!已经停了快一小时了~~~~~ @服装设计师单单 :动车故障停电时的照片 @服装设计师单单 :动车故障时听到旁边旅客说道~~现在飞机会坠。铁路会堵。桥梁会塌。以后还是呆在家里的好。另一个大叔说,那地震怎能办~~~   【4】死亡村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位于化工厂最近的兴隆村是远近闻名的“死亡村”。据村民介绍,该村每年至少有6至7人死于癌症。患肺癌晚期的王建有依照偏方每天要生吃50多只臭虫来缓解病痛。8月13日晚,曲靖市发布新闻通报,正面承认“铬渣污染事件”。   @麥嘉謙Nicholas :各位親友,請於這星期週末開始盡可能避免飲用水喉水!!// 【5】我们也为北京作了贡献 北京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收到关停通知,涉及大兴、朝阳、海淀近3万学生。海淀区东升乡,新希望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躺在地上,嘴里喊着“我们也为北京作了贡献…” 据悉,“希望工程”计划在10年内为非洲募建1000所希望小学,每所拟定150万人民币。   【6】山寨新闻发布会 15日,浙江省工商部门发布调查结果称,7月26日在杭州举行的“马来西亚官方新闻发布会”中的外籍官员身份不实,主办方召开发布会的目的是为血燕辟谣,以挽救燕窝产业链。近期,浙江燕窝市场血燕产品被查出亚硝酸盐含量普遍较高,长期食用易致癌。 【血燕造假原料中含粪便 可致癌】燕窝造假掀开惊人黑洞。血燕主要来自马来西亚,产量非常低,以盛产地东马婆罗洲来说,几千洞产量每年不到1吨。80%被当地人抢购一空,剩下20%供给西马和新加坡。输入中国每月仅几十公斤。大量造假品含有亚硝酸盐和粪便,均有强致癌性。 【7】纸牌游戏 7月1日晚济南西站广场屏幕“直播”工作人员玩纸牌游戏。 【8】定价机制 【中石化回应国内油价涨快跌慢 称系定价机制问题】对于公众感受到的油价“涨快跌慢”问题,中石化表示,主要是定价机制问题。目前三地原油变化率已接近0,如果国际油价保持下跌,预计8月25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可能迎来下调窗口。成品油定价机制很有“策略”,目的是能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平稳。 【傅成玉:国内油价为什么没有变化由发改委解释合适】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表示,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是由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解释为什么没有变化应该由发改委解释比较合适。从中石化企业的角度来说,是希望推进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改革的。市场化的改革是一种潮流,必须要走的。 【9】央行亏了全国纳税人多少钱? @财经女记者部落 :【发改委算账:央行亏了全国纳税人多少钱?】15日消息,发改委官员说,央行管理外汇资产损失极为惊人,外汇储备7年来损失2711亿美元(如图)。按财政部说法,全国原有8400万纳税人。2711除以0.84=3214美元。在央行的照顾下,我们每个纳税人每年亏461美元,平均每天亏8元人民币。央行觉得这不算多? 【10】房价降了,你退房吗 京某楼盘因降价,遭到前期业主围攻。购房者认为降价销售致使利益受损。 【11】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自由 @方舟子 :“E老师评价道:老贺这人,聪明着呢。”一个北大学生眼中的贺卫方:我所认识的贺卫方老师 http://t.cn/aEa5kr @tanboniu :harechan:《我“认识”的贺卫方老师》听说被 @方舟子 拿去当打人石头了,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重点就一句话——姑妄听之,不把人当神,自己多读多想,才是正道。在知道方舟子转载的第一时间就私信他,请删除,但他没回复。我不能为方舟子的粗暴转载承担责任。。 http://t.cn/aETclh @北京崔卫平 :徐贲《贺卫方有资格当教授吗》学术不只涉及少数学者发现新知识,传播新知识的思想、言论权利,而且还涉及广大社会公众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公民权利。当学术受到种种思想禁区、课题禁忌和“敏感词”管制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自由,而不是所谓的学术纯粹性。 http://t.cn/aEEgfB 【12】谁的打印体写得这么好 @张靓颖 :在飞机上等待快两小时的人突然翻到这一篇….( #^.^# ):"谁的打印体写得这么好,跟报纸似的!" 【13】那啥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雪猹 :为了让《建国大业》的蓝光在欧洲多卖出几张,不惜把封面改成这样,你们真是下手太狠了…… 【14】中国死海 四川持续高温。8月14日,大批游客在位于大英县的中国死海室内漂浮池享受酷暑水中的清凉。 【15】我承认我在百忙之中拨冗笑了 ( @fionaX ) @Geek黑莓 :我有一个习惯:看到“有趣”的图片或文字都会截图保存到本地磁盘,我觉得只要是中国人,都应保持这个习惯!你懂的。 请对拿着LV或者爱马仕,cucci,再佩带一个iphone4,挤地铁和公交的人说点什么吧! 【16】摩谷云 【谷歌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谷歌15日宣布,已与摩托罗拉移动签署最终协议,将以每股40美元的现金收购后者,总价约125亿美元,与摩托罗拉移动上周五收盘价相比溢价63%。该交易已经得到两家公司董事会的批准。 @李开复 :有关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1)谷歌是个信仰开放的公司,提供免费开源手机操作系统是为了推广生态系统,并增加后台搜索地图等服务,2)这个开放的战略被微软苹果的专利官司挑战,每台机器专利费可能超过微软授权费,3)谷歌收购Nortel专利受挫,决定收购摩托专利,4)此举是为了专利,而非软硬件整合。 继续谈谷歌收购:5)既然收购了摩托,当然也要把摩托做得不错的硬件继续做好,6)摩托只有15%的智能手机份额,谷歌不可能满足于成为单一摩托的软件提供商,7)谷歌会尽量让Android和摩托中间有防火墙,就像微软Windows和Office一样,才不会失去HTC、三星等重要的合作伙伴,8)HTC等也没什么别的选择。 @雷军 :产业剧变,谷歌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此举充分说明了智能手机的竞争就是“硬件、软件和服务的铁人三项赛”,下一步就是微软收购Nokia了。 网友“居不易”:据大路社消息,三星、HTC和索爱在惊闻Google收购MOTO移动后,连夜召开会议,第二天宣布合并,新公司暂命名为“SHE”。 谷歌的CEO拉里佩奇坐在办公椅上边吃巧克力豆,边和下属视频会议,说道:「公司缺少手机,买个摩托罗拉吧。」15分钟后,有人在视频那头传话,「摩托罗拉买下了。」拉里问道,「什么型号的?」下属:「啊?型号?型号?」 【17】央视又搞百度,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央视再次曝光百度负面】几大恶状:1,骗子网站排位百度首页;2,百度为假网站推广支招;3,提升排名还得看谁价高;4,客户消费上限形同虚设;5,为过审核、营销人员支招办假证;6,关键词猛增,2000元一日用光 @孙静溪 :你闪闪闪, http://t.cn/hovuv 央视搜所,真的有哦,验过了~~~ 曾有朋友在央视工作,有次听说他正收集橡果国际的“背背佳”致儿童终身残疾的材料,准备在315晚会上播出。后未播,问其原因,答曰:被央视内橡果的卧底“深喉”泄露信息,橡果立刻启动关系网给节目组压力,并追投央视广告配合应急公关。本次事件最起码说明百度在央视需要卧底。 ( @李明儒 ) 【18】挪威爆炸枪击案疑犯重返现场复原屠杀经过 13日,布雷维克在警方押解下重返于特岛枪击现场,回忆袭击细节,“复原”作案经过,不过,他似乎不想对任何人袒露心扉。另外,他似乎并没对先前射杀69名无辜民众的行为表现出懊悔和自责,整个过程中他情绪波动不大,显得颇为“淡然”。 【19】巴菲特怎么想? 巴菲特建议国会提高对富豪征税,“我的朋友和我自己长期以来被对亿万富豪极为友好的美国国会过于宠爱,现在是大家共同为国家作出牺牲的时候了”(巴菲特去年联邦税是6938744美元)“那听起来是很多钱,但仅相当于我可纳税收入的17.4%,比我办公室里面其他20人的纳税都要低” 【20】现实版的《狮子王》彭彭 你是否还记得多年前动画片《狮子王》中那只无忧无虑的野猪“彭彭”?如今来看看这位现实版的“彭彭”吧。南非一位妇女2008年收养了一头丧母的野猪崽,这头猪崽如今已经成了她的宠物。它白天在外面玩耍,天一黑就会回到家里享用狗粮晚餐,晚上还能睡在舒服的沙发上。 【21】鸟儿可保持一生同性恋关系 @微天下 :美国加州研究人员发现,在没有异性的情况下,同性间的鸟类也会配对。比如以据称对爱情关系忠贞一生的斑胸草雀为例,在同一性别群体中长大的斑胸草雀中有一多半进行了同性配对,而在引入雌性斑胸草雀后,8对雄性斑胸草雀中有5对对她视而不见,仍和原来的同性配偶在一起。 【22】简历 @好电视看这里 :看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的简历,我终于明白为神马哥窑瓷会没事儿碎成6瓣儿鸟。。。 【23】骆家辉夫人考 @全忠 :骆家辉夫人李蒙(王字边的蒙)的祖母是云南苗王之后蓝妮。1912年出生的蓝妮17岁时嫁李定国,生子李振亚,即李蒙之父,5年后离婚。1年后嫁给孙中山独子孙科做二夫人。1986年,还在柏克莱加大求学的李蒙参加加州亚裔小姐选美夺冠,1994年,在西雅图第五频道电视台任记者的李蒙嫁给骆家辉。 【24】甘蔗仔杨义成 杨义成,23岁,无业,在深圳卖甘蔗。正卖时来了个外国人,帮他叫卖,此后外国人每天都来,要求杨义成跟他学英语。杨义成才知道此人名叫Nash,一名外教,已经帮助了150名中国人的学业。不久Nash离开中国,但他的老师Garcia继续帮助杨义成,在洋人的接力帮助之下,甘蔗仔杨义成考入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 【25】精神控制 她大学毕业,他是个39岁农民。她读过好多书,他两眼残疾。她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这个中年瞎子指点迷津。他说她必须和他上床,才会转运。她先不答应,但后来还是被他精神控制了…… 【26】打出江山来算账 @南都视觉 :1947年,惠州博罗县公庄镇的没落地主黄观荣借给当时东江游击队枪支子弹、1000多斤粮食和两头猪,当年由游击队中队长李汉辉写了收据,并约定打出江山来算账。5年前这张借据被找到。据此,黄观荣贫困多病的后人们希望政府能对他们有所补偿。田飞 摄 最后一句,括号里的:“打出江山来算账”。一张纸可以保存60多年,不知道这个约定可不可以。 【27】平衡 我们愈是努力成为善良、优秀而完美的人,阴影就愈加明显地表现出阴暗、邪恶、破坏性十足的意志。当人试图超越自身的容量变得完美,阴影就下了地狱变成魔鬼。因为在这个自然界里,人打算变得高于自己,与打算变得低于自己一样,是罪孽深重的事……村上春树《1Q84》,阐述平衡本身就是善。( @雾满拦江 ) 【28】这里不代表先进的发展方向 @朱伟 :越来越波澜壮阔的移民潮真是一个大问题。它至少见证了这样一些事实:这里不代表先进的发展方向,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高端人才在选择离开。这里的投资与发展环境不安全,因为资本家、有产阶级在选择离开。还有更严重的:越来越多先进分子反感这里的精神环境。价值观错位,精神四分五裂,靠什么崛起呢? 【29】问一个淡疼的科学问题:鸟儿为什么爱在电线上排排坐?( @新周刊 ) 最佳解释是:在线才能聊天   来源: 喷嚏网 综合编辑 友情提示:请各位河蟹评论。道理你懂的 喷嚏新浪围脖: http://weibo.com/dapentizk 喷嚏官方淘宝店: http://shop.dapenti.com 广告联系:dapenti#dapenti.com (# 换成 @)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阅读更多

兔主席:从方舟子批评贺卫方事件看大学教授的功能定位

在当代西方的大学体系,教授有三大功能,一是教学,二是研究,三是公共参与。以上几种的层次不同。教学应该理解为大学传统意义上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授 的本职。其次是研究,就自己领域发表研究成果,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纯研究机构可以只研究,不教授)。公共参与则是对象牙塔(及其中的知识分子)这一社 会机构的一种更广泛的要求。公共参与可以包括科普(对公众的教育)、就社会议题发表独立的意见和咨询、为政府及其他社会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建议等。

阅读更多

[转载]徐贲:贺卫方有资格当教授吗?

学术的社会意义在于知识的公共运用。学术不只涉及少数学者发现新知识,传播新知识的思想、言论权利,还涉及广大社会公众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公民权利。……当学术受到种种思想禁区、课题禁忌和敏感词管制时,首要问题是思想自由,而不是所谓的学术纯粹性    有人指控贺卫方,说他“20年不发表学术论文,单靠时评、演讲,没有资格胜任北大法学教授一职”。姑且不论这个“没有发表论文”的指控是否属实,单就当教授必须有“论文”而言,就是一种谬误的说法。论文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学问,学术刊物上的许多论文根本就与学问无关,也根本没有学术可言。教授是在大学里既教书又进行学术活动的人。贺卫方有资格当教授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了解什么是学术,以及学术与教书之间有些什么关系。 一  学术是一种公共事务参与 学术是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学术是手段,是为了发现新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用于社会普遍教育和其它形式的公共事务参与。学术的理想与人的教育和公共事务参与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些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平等、自由、尊严,以及尊重人的多元、理性、独立、创制。当学术无法帮助教育或其它公共事务实现这些基本价值目标时,当学术甚至不再能在公共领域中公开表现它的社会关怀和社会问题意识时,学术便不得已变成了它自己的目的。原本社会性的学术变成所谓的“纯学术”,要是学术对此麻木不仁、随遇而安,或者甚至反而沾沾自喜、自夸自赞,那么学术一定是出了问题。 学术的社会意义在于知识的公共运用。学术不只涉及少数学者发现新知识,传播新知识的思想、言论权利,而且还涉及广大社会公众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公民权利。思想的禁锢和言论的钳制是对这两种权利的侵范。当学术受到种种思想禁区、课题禁忌和“敏感词”管制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自由,而不是所谓的学术纯粹性。 今天,职业化的“纯学术”在中国所走的已经不再是启蒙主义时代浮士德的道路,而是一条权力政治市场经济时代的商品学术道路。它是和大学这个知识场所的高度政治化和经济体制化一起发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事实上已经成为沃尔泽(Michael Walzer)在《正义的诸领域》中所论述的那种个别社会领域对其他公共生活领域(教育、知识、思想)的“宰制”(domination)。[i] 这种宰制使得其他领域中原本应当独立的领域正义遭到了破坏,也使得学术领域无法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宽容、进取的学习型社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学术的公共性就成为维护应有的公共生活正义的问题。学术是人的思想和创造的结果,是学术者个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公共群体中与他人共同拥有生存世界的方式。学术者选择了做学术这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不只是出于知识好奇或好玩的理由,而且也是因为,做学术本身体现了人的公共生活和行动特征。做学术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生活、介入与他人共同生活世界、共同增进社会正义的方式。 二  学院里的学术 人们今天所说的“学术”,常常指的是学术产品,尤其是像专著、论文等一类的文本产品。其实。这一类的文本产品并不总是具有学术价值。要了解什么是“学术”,就得先知道谁是“学者”,学者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们生产怎样的什么产品。“学者”的所指在历史中多有变化。例如,在古代社会里,学者指的是从事手稿、典籍、宗教经文抄写的人员,而那些从事公众或私人写作行为的僧侣、演说家和政治官员也都可以看做是学者。到了中世纪,学者指那些正在接受古代文本研读训练的大学生。到19世纪末,在美国,学者主要指大学教授,而教授的“学者工作”则包括教书、公民服务和有关的知识发现。20世纪,出现了以研究为主的大学,学科领域被划分界定,学者是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人,而学术则指符合这些学科论题和规范要求的研究产品。[ii] 随着“研究”与“学术”之间形成特别的关系,“同行评审”成为衡量学术的标志特征。“同行评审”把学术产品交由领域中的数位“专家”评审,以获得专业认可。这种评审问题很多(有的根本就是形式主义),它的实质效果和价值一直颇多争议。尽管如此,在出版、学术资助、任职、提升等程序中,“同行评审”仍是正规的标准程序。由于这一“正式”程序的标准化,其它“非正式”的评价方式受到忽视或排斥。“非正式”评价往往来自公共社会,而非囿于单纯的“学院”或“学术”体制。许多人认为不应当贬低“非正式”评价的重要性,因为“最广义的‘同行评审’应当说是当人们就什么是新知识问题进行交流时,就已经存在了。这是因为,同行评审(无论是在[论文]发表之前,还是之后)都是建立知识共识过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于科学知识的增长更是必需的。”[iii] 同行评审最早出现在18世纪英国的自然科学界,当时所起的是营建和发展学者公共群体的作用,而这种群体则又是公民社会群体的一种形式。人们经常性地对新知识进行评议和交流,它本身就是一种平等和自由的交往方式。在科学群体中,参与者逐渐就研究的方法、语言、质量标准等等形成了评审的共识,这样的参与有许多是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的。今天的学术评审制度往往舍本逐末,抱住形式主义的专业小圈子,轻视或者甚至排斥学术在公共生活中的知识自由交流和公共群体构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回归知识评审的公共价值应当兼顾正式和非正式的评审。这里的评审指的不只是个别专家的匿名评审,而更是让尽量广大的公众能公开发表对新知识的看法。 同行评审要比学术刊物晚出世近一个世纪。最早的学术刊物出现于1665年,是由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交流》(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当时是出于学者们互相交流的需要。早在1640年代,一些英国学者就定期在牛津大学定期聚会,并称他们的群体为“无形大学”,后改名为“皇家学会”。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是通信,随着学会的成员增多,相互通信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便出现了学会的刊物。刊物的主要目的是协助交流,不是发表研究成果。庇克(R. P. Peek)指出,当时学者做不做研究完全“是自愿的”,“早期的刊物数目很少,并不被当作学术成果非在那里发表不可的地方。”[iv] 三“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未必都有学术价值 学术刊物的最初作用是为学者公共群体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开放空间,刊物起到的是营建、凝聚学术公共群体的作用。纸质印刷传媒是它的技术条件,“[学术群体]成员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而结合到一起。科学由于两个原因而非常依赖于印刷文字。印刷文字可以将结果、观察、交流、理论等作为公共记录永久保存,也为批评、辩驳和提炼事实而提供机会。”[v] 今天,印刷文字的这两种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由电子传媒来补充或者代替,但传媒的公共性功能没有变,都是为了让尽可能广大的公众(the publics)参与到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中来。不幸的是,今天的印刷学术刊物所起的“学院奖励制度”作用超过了公共知识信息作用,更令人担忧的是,“刊物出版已经大大地从学术社群转移到出版者那里,……形成了不同出版者间的等级制度,”学术成果变得前所未有地依附于这个外在的等级制度。[vi] 在国家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管制控制出版业的情况下,出版者为了自保、怯于经济惩罚而贯彻和放大政治审查意图,为虎作伥,宁错毋漏,说真话的学术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祭品。 以发表刊物、出版社等级为标准的知识体制注重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利益行为,为升职、经费、奖励而进行的各种学术评审往往排斥“非专业”(跨学科、公共问题、大众媒介、报刊)的思想产品成果。学术委员会和资深学者在对新入行者,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学术指导时,明确要求他们以小圈子专家同行为意向读者、鼓励他们在读者很少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显示“优秀”的学术品质。这些“资深学者”在学科里担任的往往是“学科守门人”的角色。和其它的行业一样,大学的专业领域也是由三种不同角色的个人构成:守门人、专家和初学者。守门人精英层的形成受到政治、声望和职位任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在特定的决策机制中才能起作用。守门人是行业或职业的精英,他们不只是本学科的业务带头人,而且还是职业内变化的主导者。[vii] 在美国,狭隘的学科学术模式是在1815至1915年间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培养思想精英和以精英文化传承者为主要目标,追求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研究。[viii] 19世纪的美国大学因此鼓励教师避免“社会、政治、道德和宗教问题”。[ix] 随着20世纪进入群众社会时代,这种精英模式已经不得不发生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四  大学是教授给普通大学生上课的地方 教育普遍化的趋势改变了民众接受信息、相互交际的方式,改变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工作机会、消费方式、对政治宣传和社会政策的理解方式,等等。威尔士(H.G. Wells)在1920年代写道,“从来也没有这么多能阅读的群众,以前分割读过书的(readers)和文盲群众之间的那道鸿沟现在变成了不同教育程度之间的些许差别。”[x] 爱略特(T. S.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徐贲:贺卫方有资格当教授吗

徐贲:贺卫方有资格当教授吗 标签: 贺卫方 学术成果 ● 徐贲 ( 进入专栏 ) 有人指控贺卫方,说他“20年不发表学术论文,单靠时评、演讲,没有资格胜任北大法学教授一职”。姑且不论这个“没有发表论文”的指控是否属实,单就当教授必须有“论文”而言,就是一种谬误的说法。论文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学问,学术刊物上的许多论文根本就与学问无关,也根本没有学术可言。教授是在大学里既教书又进行学术活动的人。贺卫方有资格当教授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了解什么是学术,以及学术与教书之间有些什么关系。 一 、学术是一种公共事务参与 学术是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学术是手段,是为了发现新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用于社会普遍教育和其它形式的公共事务参与。学术的理想与人的教育和公共事务参与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些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平等、自由、尊严,以及尊重人的多元、理性、独立、创制。当学术无法帮助教育或其它公共事务实现这些基本价值目标时,当学术甚至不再能在公共领域中公开表现它的社会关怀和社会问题意识时,学术便不得已变成了它自己的目的。原本社会性的学术变成所谓的“纯学术”,要是学术对此麻木不仁、随遇而安,或者甚至反而沾沾自喜、自夸自赞,那么学术一定是出了问题。 学术的社会意义在于知识的公共运用。学术不只涉及少数学者发现新知识,传播新知识的思想、言论权利,而且还涉及广大社会公众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公民权利。思想的禁锢和言论的钳制是对这两种权利的侵范。当学术受到种种思想禁区、课题禁忌和“敏感词”管制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自由,而不是所谓的学术纯粹性。 今天,职业化的“纯学术”在中国所走的已经不再是启蒙主义时代浮士德的道路,而是一条权力政治市场经济时代的商品学术道路。它是和大学这个知识场所的高度政治化和经济体制化一起发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事实上已经成为沃尔泽(Michael Walzer)在《正义的诸领域》中所论述的那种个别社会领域对其他公共生活领域(教育、知识、思想)的“宰制”(domination)。[i] 这种宰制使得其他领域中原本应当独立的领域正义遭到了破坏,也使得学术领域无法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宽容、进取的学习型社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学术的公共性就成为维护应有的公共生活正义的问题。学术是人的思想和创造的结果,是学术者个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公共群体中与他人共同拥有生存世界的方式。学术者选择了做学术这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不只是出于知识好奇或好玩的理由,而且也是因为,做学术本身体现了人的公共生活和行动特征。做学术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生活、介入与他人共同生活世界、共同增进社会正义的方式。 二、学院里的学术 人们今天所说的“学术”,常常指的是学术产品,尤其是像专著、论文等一类的文本产品。其实。这一类的文本产品并不总是具有学术价值。要了解什么是“学术”,就得先知道谁是“学者”,学者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们生产怎样的什么产品。“学者”的所指在历史中多有变化。例如,在古代社会里,学者指的是从事手稿、典籍、宗教经文抄写的人员,而那些从事公众或私人写作行为的僧侣、演说家和政治官员也都可以看做是学者。到了中世纪,学者指那些正在接受古代文本研读训练的大学生。到19世纪末,在美国,学者主要指大学教授,而教授的“学者工作”则包括教书、公民服务和有关的知识发现。20世纪,出现了以研究为主的大学,学科领域被划分界定,学者是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人,而学术则指符合这些学科论题和规范要求的研究产品。[ii] 随着“研究”与“学术”之间形成特别的关系,“同行评审”成为衡量学术的标志特征。“同行评审”把学术产品交由领域中的数位“专家”评审,以获得专业认可。这种评审问题很多(有的根本就是形式主义),它的实质效果和价值一直颇多争议。尽管如此,在出版、学术资助、任职、提升等程序中,“同行评审”仍是正规的标准程序。由于这一“正式”程序的标准化,其它“非正式”的评价方式受到忽视或排斥。“非正式”评价往往来自公共社会,而非囿于单纯的“学院”或“学术”体制。许多人认为不应当贬低“非正式”评价的重要性,因为“最广义的‘同行评审’应当说是当人们就什么是新知识问题进行交流时,就已经存在了。这是因为,同行评审(无论是在[论文]发表之前,还是之后)都是建立知识共识过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于科学知识的增长更是必需的。”[iii] 同行评审最早出现在18世纪英国的自然科学界,当时所起的是营建和发展学者公共群体的作用,而这种群体则又是公民社会群体的一种形式。人们经常性地对新知识进行评议和交流,它本身就是一种平等和自由的交往方式。在科学群体中,参与者逐渐就研究的方法、语言、质量标准等等形成了评审的共识,这样的参与有许多是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的。今天的学术评审制度往往舍本逐末,抱住形式主义的专业小圈子,轻视或者甚至排斥学术在公共生活中的知识自由交流和公共群体构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回归知识评审的公共价值应当兼顾正式和非正式的评审。这里的评审指的不只是个别专家的匿名评审,而更是让尽量广大的公众能公开发表对新知识的看法。 同行评审要比学术刊物晚出世近一个世纪。最早的学术刊物出现于1665年,是由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交流》(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当时是出于学者们互相交流的需要。早在1640年代,一些英国学者就定期在牛津大学定期聚会,并称他们的群体为“无形大学”,后改名为“皇家学会”。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是通信,随着学会的成员增多,相互通信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便出现了学会的刊物。刊物的主要目的是协助交流,不是发表研究成果。庇克(R. P. Peek)指出,当时学者做不做研究完全“是自愿的”,“早期的刊物数目很少,并不被当作学术成果非在那里发表不可的地方。”[iv] 三、“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未必都有学术价值 学术刊物的最初作用是为学者公共群体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开放空间,刊物起到的是营建、凝聚学术公共群体的作用。纸质印刷传媒是它的技术条件,“[学术群体]成员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而结合到一起。科学由于两个原因而非常依赖于印刷文字。印刷文字可以将结果、观察、交流、理论等作为公共记录永久保存,也为批评、辩驳和提炼事实而提供机会。”[v] 今天,印刷文字的这两种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由电子传媒来补充或者代替,但传媒的公共性功能没有变,都是为了让尽可能广大的公众(the publics)参与到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中来。不幸的是,今天的印刷学术刊物所起的“学院奖励制度”作用超过了公共知识信息作用,更令人担忧的是,“刊物出版已经大大地从学术社群转移到出版者那里,……形成了不同出版者间的等级制度,”学术成果变得前所未有地依附于这个外在的等级制度。[vi] 在国家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管制控制出版业的情况下,出版者为了自保、怯于经济惩罚而贯彻和放大政治审查意图,为虎作伥,宁错毋漏,说真话的学术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祭品。 以发表刊物、出版社等级为标准的知识体制注重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利益行为,为升职、经费、奖励而进行的各种学术评审往往排斥“非专业”(跨学科、公共问题、大众媒介、报刊)的思想产品成果。学术委员会和资深学者在对新入行者,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学术指导时,明确要求他们以小圈子专家同行为意向读者、鼓励他们在读者很少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显示“优秀”的学术品质。这些“资深学者”在学科里担任的往往是“学科守门人”的角色。和其它的行业一样,大学的专业领域也是由三种不同角色的个人构成:守门人、专家和初学者。守门人精英层的形成受到政治、声望和职位任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在特定的决策机制中才能起作用。守门人是行业或职业的精英,他们不只是本学科的业务带头人,而且还是职业内变化的主导者。[vii] 在美国,狭隘的学科学术模式是在1815至1915年间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培养思想精英和以精英文化传承者为主要目标,追求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研究。[viii] 19世纪的美国大学因此鼓励教师避免“社会、政治、道德和宗教问题”。[ix] 随着20世纪进入群众社会时代,这种精英模式已经不得不发生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四、大学是教授给普通大学生上课的地方 教育普遍化的趋势改变了民众接受信息、相互交际的方式,改变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工作机会、消费方式、对政治宣传和社会政策的理解方式,等等。威尔士(H.G. Wells)在1920年代写道,“从来也没有这么多能阅读的群众,以前分割读过书的(readers)和文盲群众之间的那道鸿沟现在变成了不同教育程度之间的些许差别。”[x] 爱略特(T.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