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中国股市或成通胀牺牲品

上周,我到澳大利亚度假。按照老习惯,我买来两份报纸:《金融评论》(AFR) 和《澳大利亚人》。一看价格,我大吃一惊:分别是3澳元和2.60澳元。1991到1994年,我在堪培拉大学当金融学讲师时在那里“爬过格子”,这两份报纸我太熟悉了。我当时的年薪大约4.2万澳元,现在同样职位的人赚8.4万澳元,跑输了通胀。 国人对通胀相当熟悉,每个人都会讲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胀也是一个全球的现象。当然,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通胀幅度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可笑的是,我们一直到八十年代还坚守“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出现通胀”的旧棺材。 我们的通胀究竟会有何等结局呢?在我斗胆做几个长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猜测之前,我想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中国通胀。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通胀是没有利或弊的:把一元的钞票变成一元七角或者五元三角,就好象上市公司最爱玩的游戏一样,把股票拆细,一拆五,甚至一拆十。这不影响任何人的利益(正面负面影响都没有)。当然,送红股也是完全一样,把公司的资本储备转变为股本之类的小把戏也属此类。以后,股数太多了,大家的算术不够好,还可以再把股数缩小,比如每七股合成一股,等等。 对于政府来说,通胀就是把纸币拆细。等到通胀太严重时,大家买一斤大葱要支付几百万元时,对大家的算术水平要求太高了,我们还可以删掉后面几个零,美其名曰“货币改革”。旧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干过这类事。不过,遗憾的是,通胀和“货币改革”不象股票数量的增减那样中性,可能会导致利益转送、巨痛、社会不公平、乃至动乱。为什么?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通胀是信贷高速扩张的直接结果。银行业作为一个系统(特别是包括中央银行)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贷款的,甚至可以在钱少的时候贷很多的款。背后的支撑是公众对政府和银行的信任。还是让我们看看结果。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货币供应量是什么?它就是所有中国企业和家庭的存款总和加上流通中现金。这也就是购买力。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中央银行可以无钱放款(印钞票)。贷款会直接转成受贷人的存款,他如果使用这笔款项,另外的人就有了存款,银行又可以以此存款为基础发放下一笔贷款(当然要先扣除一点存款准备金)。然后,另外一些人又有了存款,银行就可以再放更多的贷款。如此循环。 这么多年,政府在扶持经济发展的名义下,人为压低银行利率,利率不及通胀水平,所以真实利率为负数,也就创造了对受款人的一种补贴。三种人获益甚多:企业主、负债投资者、负债投机者。谁吃亏了呢?存款人、老老实实拿固定工资的人们、没有资格或者没有关系获取贷款的人们、还有社会的公平公正。 很多人凭直觉认为,通胀期间企业的名义利润被夸大,所以股票市场应该走好。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错误的根源在于它有一个隐含的假定:市盈率会保持不变。但是市盈率可以再跌一半或者更多。为什么?在通胀期间,即使中央银行不紧缩货币,资金也会更加短缺:工厂和商店为了完成同样多的经济活动,需要更多的铺底资金,地产商需要更多资金做土地储备。当然,不管中央银行是否紧缩,名义利率也会上升。而股市的市盈率不过是利率的倒数而已。1968年到1982年,美国通胀高企,道琼斯指数几乎跌了一半,如果考虑进通胀因素,它实际下跌80%。虽然公司整体的利润还算可以,但是市盈率从18倍跌倒了6倍。这15年让美国股民痛苦万分,虽然1982年以后股市经历了17年的大牛市。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油价持续上涨 心理恐惧弥漫全球

周四油价继续上涨,分析师们担心,长势还会继续。世界各地的民众和企业对油价的担忧也日益加重。油价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增长,专家还有争论。 在良好的企业财报的鼓舞下,美国、亚洲、澳洲和欧洲的主要股市4月21日继续上扬。但与此同时,原油价格也在持续爬升。纽约商品交易所的6月交割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价格上升到112美元以上。伦敦期货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超过了124美元。 市场的表现似乎显示,油价上涨并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各方得到经济数据来看,情况并不是这样。 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企业信心在3月下滑之后4月份再次下滑,从111.1下降到110.4,低于专家的预期。杜塞尔多夫的WGZ银行经济分析师安德里斯·穆勒(Andreas Moeller)认为,油价已经上涨到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威胁到消费者支出。彭博新闻社引用穆勒的话说,“虽然德国经济增长还保持强劲,但是德国企业将必须要习惯增长步伐放缓的事实。” 放眼欧元区,形势还不如德国。这个地区的17个国家经济复苏还在持续,但通胀压力也在增加。欧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4月份下滑到8个月来的最低点。华尔街日报的报导说,虽然某些行业的出口表现还不错,但是高油价和通胀压力可能正在影响到国内的需求。 欧洲经济咨询机构Markit的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姆森(Chris Williamson)对媒体表示,“通胀的表现很不令人喜欢,4月份的涨幅是2008年油价高峰以来的最高水平。” 油价对美国消费者的心理压力也在增加。4月21日公布的美国先行经济指数上涨了0.4%。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指数下滑。编制这项指数的民间经济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学家肯·戈德斯坦(Ken Goldstein)说,这个下降的部分原因是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 一年前汽油价格为每加仑2.78美元。上个月平均价为3.53美元,4月20日的价格为3.84美元。 戈德斯坦对美国之音说:“上个月,我们看到消费者预期大幅度下降。原因之一是油价和食品价格双双上涨。后者在家庭支出中占比更大,因而影响也更大。原因之二是工资上涨根不上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 戈德斯坦说,在过去的四、五个月里,每次调查都发现,消费者表示今后12个月里物价的涨幅可能达到5.5%左右。而实际通胀数据还不到一半。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在消费者中引起的心理恐惧比过去估计的还要严重。 戈德斯坦指出,亚洲的通胀形势比美国和欧洲更为严峻。那里的消费者受到的压力更大。在美国,能源占家庭支出约5%左右,食品占比10%左右。但是,在印度和中国,这两项的平均比例要高得多,约占50%。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中国通胀局势急速恶化的最新信号

美国之音中文网日前编发文章,题为《治通胀,中国政府面临两难》,摘编如下:   中国中央银行要求各大银行在星期四提高准备金率,这是中国通胀局势急速恶化的最新信号。但是,分析人士说,由于中国政府一直在“保增长”和“治通胀”的两难中挣扎,不太可能会出台强有力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中国的通胀不仅对世界贸易构成威胁,更威胁到中国国内的社会稳定。   中国央行宣布从4月21号起,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此,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升至20.5%,创下历史新高。 《纽约时报》指出,这是中国通胀局势急速恶化的最新信号。   尽管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份表示治理通胀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而且,在过去7个月时间里,中国央行几乎是每个月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次,并同时上调了存款(鼓励储蓄)和贷款(遏制借款冲动)利率,但是,中国的通胀形势并没有得到改观。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三月份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5.4个百分点,几乎是最近三年来的最大增幅。

阅读更多

中国统计局:“中国经济不存在滞胀”

2011年04月15日12:12 中国统计局:中国经济不存在滞胀 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周五称,中国经济当前不存在滞胀问题,从上半年乃至全年的走势看,出现滞胀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盛来运在介绍一季度经济情况的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中国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7%,增速低于2010年第四季度的9.8%,也大大低于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 与此同时,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5.0%,增速高于1-2月的4.9%以及全年4%左右的目标。其中3月份CPI较上年同期增长5.4%,为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增速,显示通货膨胀压力巨大。2008年7月份CPI增速高达6.3%。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物价增速持续高涨,难免引发人们对于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担心。 对此,盛来运表示,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比较强,未来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小”。 他认为,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呈现经济走稳、物价可控的特点。 盛来运强调说,中国经济正继续超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物价水平也是总体可控,只要继续落实中央的物价管理政策,未来物价维持稳定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过他也表示,尽管当前经济没有出现滞胀,也不能掉以轻心,还要未雨绸缪。 盛来运谈到,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工资上涨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和整体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当前中国物价面临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针对今年第一季度出现的贸易逆差,盛来运称,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说明中国进出口结构向着希望的基本平衡方向在发展。 不过他也承认进口商品价格涨幅高是出现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中国今年第一季度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是2004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 根据盛来运透露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消费对GDP贡献率为60.3%,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44.1%,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贸易的贡献率是负4.4%,拖累GDP下降0.5个百分点。 此外,盛来运还提到北非和中东局势是影响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之一。 他表示,利比亚是石油输出国之一,利比亚局势动荡加大石油产品上涨预期,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 返回页首

阅读更多

信号误导比通胀更可怕

全国工商联的农业产业商会、烘焙业公会、水产业商会、医药业商会、纺织服装业商会等24家商会于4月13日在北京联合发出《保供应、稳物价、促和谐》倡议书,强调全国工商联行业商会的会员企业和企业主,绝不串通涨价、人为抬价。 而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异乎寻常的语气强调:“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全面部署,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应对国际国内物价上涨压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 种种迹象表明,本周即将公布的3月居民价格消费指数(CPI)很有可能破“5”。我们相信,通过各个层面努力,CPI涨幅不会超越前几次大的通胀,但本次CPI涨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治理难度,恐将超越以往任何一次通胀周期。 造成本轮国内物价上涨过快的因素极为复杂。其一,就货币因素本身而言,全球性货币投放过多必将导致恶性通胀压力,通胀不单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焦点话题,而已经演化为全球性大合唱。其二,地缘政治和货币的叠加因素导致以石油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提前暴涨,在中东趋势不明朗和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影响尚难评估的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一方面给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增加很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带动全球价格上涨的趋势更为明显。其三,受天气因素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国际粮农组织数次对今年粮食价格发出上涨预警。年初华北等地大旱,有可能导致今年中国小麦主产区减产,对国内价格走势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其四,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升,将成为长期主导物价上涨的诱因,去年以来,中国人力成本价格上涨了近30%,而原材料价格更是上涨了40%左右,要素价格的上涨,成为物价上涨的先导因素,意味着对下半年的价格走势有很大抬升作用。 可以说,某些专家判断今年物价会出现“前高后低”的常规走势显然为时过早!国家发改委通过“约谈”方式,而工商联等更是通过行业商会组织,令企业承诺不涨价以稳定物价上涨的预期。无论“约谈”也好,“承诺”也罢,这些行政手段或道德手段短期必定能放缓价格上涨速度。但是,且不说工商联24个商会的承诺有无价格联盟嫌疑,就举措本身而言,与其说传递出价格稳定的信号,不如说传递出未来价格走势严峻的信号。当一个与价格管制没有任何关系的部门,通过行业协会要求企业承诺“不涨价”,意味着物价上涨压力已超乎想像。企业承诺本身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因为“成本”压力势必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长期而言,这并不能稳定通胀预期,所导致的心理层面恐慌反而会加速物价上涨。 我们认为,稳定物价上涨预期的关键,是通过透明的信息,给民众正确的价格信号。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可怕,信号误导比通胀预期更可怕。如果不能实事求是预判未来物价走势,只以安抚情绪的手法,通过行政约谈等软约束,试图消弭价格上涨恐慌,恐会适得其反。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任何掩饰未来价格趋势的行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助长恐慌情绪。因此,稳定未来物价上涨预期的关键,除短期行政性举措和保障供应外,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承认物价上涨的严峻态势,并积极应对,而不是掩饰这一事实。 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也是一种市场机制,我们赞同国务院提出的“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的重要举措,这可谓抓住了通胀最根本的原因。基于此,我们预期未来全年物价上涨压力都不会小。因此,在治理措施上切勿追求短期效应,而不注重综合治理。就目前通胀态势而言,信息披露透明和长短期手段结合的做法,更加重要。 相关日志 2011/04/01 — 发改委悍然蛮横干涉市场充分竞争的日化、食品行业 (0) 2010/10/10 — 牛刀:房价没有降水电汽价格不能涨 (0) 2009/11/20 — 上帝:以后叫我发改委 (0) 2011/04/12 — 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改委要求食用油企业再限价两月 补贴难掩亏损 (0) 2011/04/11 — 金融时报:全球第二波通胀大潮 (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