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后生:90后大学生眼中的“重庆事件”
法学后生:90后大学生眼中的“重庆事件” 作者:法学后生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3-27 本站发布时间:2012-3-28 0:40:12 阅读量:52次 重庆事件或许算过去了,就那样的惊心动魄却又波澜不惊。或许仅仅算一个开始,因为离十月份毕竟还有几个月 ,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的密室政治对外界充满着好奇与悬疑。 笔者关注选网一年有余,如很多朋友笑称小右派,虽然我也在选网上看到很多超越左右之争的佳作,但左右之争确实存在,如何一种想要把左右超越而来研究中国(大陆)政治的前辈们,在后生看来怎么样也有一种中庸之嫌,就如很多教科书中关于西方的学说例举过后总有一个折中的观点,我不知道这算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真正的不清楚,为了去掩饰这样的一种不知而故意抛一个所谓的观点。自从笔者关注重庆以来,每天都不停的刷新选网的排名期望看到前辈们的真知来解答我的疑惑,感谢选网给了我这样一个窗口,如果我没有从这里看到真实的世界,那么世界也许就再次欺骗了我。 在这里,笔者想谈谈重庆事件,当然,这是立足于选网还没有出现的一个角度,那就是我们这样的90后,也是大学生。活跃在选网上的都是些资深的右先生和个别的毛左。我不知道大学生是怎么了,为什么没有这些热血青年的声音,难道他们都是像笔者这样默默的关注等待爆发,还是真正的像前辈们所想的那样,对于政治尤其是上层政治的不知所措。 从09年开始关注重庆,当然是因为打黑,也许是由于专业的原因在潜意识里就认定了这是黑打。笔者从小由于不明白为什么要别人说什么就一定要跟着说,显的很是叛逆。夸耀的人说是少年老成,鄙视的人说是反党反社会。可是笔者是很爱这片土地的,而且爱的深沉,但是现在谁爱她爱的深沉,就越不能被她的儿女所理解。就像重庆,一个充满着秘密的地方。 文强,是记忆的一个开始。笔者清楚的记得大学所报的那个学校曾把文强刻在学校的英雄强上,随着打黑的临近,随着王鸿举的离去,重庆变得血魔扩张,在大家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文强业经成了黑社会的保护伞。骗老百姓吧。保护伞?又有多少官员不是保护伞。上面保护下面,大哥保护小弟。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奇怪,当文强被定性以后,所有的人都认定他是黑社会的保护伞,大家一起欢呼完全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在重庆的朋友很兴奋的对说重庆是多么的好,可是他又说不出来具体对他那点好。这显然很矛盾,一方面开始狂欢,一方面自己又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虽然后来有空头支票的“五个重庆”,可是又有哪一个是可以实现。中国人就有这个毛病,什么事都的争个焦点,都的牛。文强的倒掉,他母校那英雄墙上在也不会出现他的名字和事迹,这太可笑了,你想放上去就放上去,想拿下来就拿下来。 09年对于整个重庆到底是要干什么,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但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重庆去不得。果然,重庆是龙潭虎穴。但龙潭虎穴也有人敢去闯一闯,这也许是李庄命中注定了的,李庄去了重庆,重庆的真面目开始撕开一个口子,我很震惊的看到原来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权力,政治!重庆到处充满着红色,红色能激发人的斗志,更能使人狂野。笔者很幸运没有经过文革也躲过了六四,但是笔者很怕,如果红色再次红遍全国,那连一个屁民的机会都没有了,像笔者这样的经常觉得共党哪里不好的人岂不是的关牛棚?想起就毛骨悚然。但是,让我最为恐怖的是周遭的同学们基本上没有人会这样想,很少有人关注重庆,关注薄熙来。这简直是一种可以憋死人的压抑,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危险,就连唱红歌这样的事唱进了校园,参与的人都是为了所谓的加分去的,全然不知背后的东西,是同学们的政治敏感度不够,还是笔者庸人自扰。90后忙着卖萌,忙着为iphone而卖肾。 李庄被抓的日子,笔者每晚不停的关注陈有西、杨金柱。所有的人包括法学教授上课引用的案例都是李庄伪证罪,所有的分析落脚点是李庄为人太猖狂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法科学子在听到李庄的时候,鲜有人会想到伪证罪对于律师的处境,更不用想到是刑讯逼供了。教授的误导,华龙网的宣传,加上其他媒体的跟风(在这里的很多媒体是没有调查也是没有良心)和大众的宣传,若李庄不定罪反而对不起天下。就这样,李庄的伪证罪成立了,这里不知道这时对于中国是悲剧还是喜剧。笔者很清楚的记得贺卫方那篇《为了法治,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份理想》每读到此处,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笔者能感受到老贺那种歇斯底里的呐喊。笔者也看到开始的赵长青为黎强的辩护,以及后来高子程为李庄的辩护,这些只能证明重庆在造假,如此公开的造假,拉上了公检法一体,甚至想搞上公检法辩和媒体的良性互动,很感谢律师,这个社会真正的精英,哪怕输的再惨,也没有认输,守住了那份底线,也为整个局面的扭转提供了契机。 中国文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当我看到潇湘晨报关于藏头诗的那份震惊绝对不亚于王捕头和平西王。在我看来这是整个重庆事件的转折点,当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不单单只是打黑那么简单的时候,背后的阴谋成为了坊间闲谈的主要对象,很明显重庆是为了高层的政治上位,但是对于太多的90后大学生来说这是天方夜谭,甚至对于法科学子来说,王立军是谁也有很多人不知,笔者有时候真是很郁闷,每夜泡在选网和不停的去收集信息,而左右的同学们根本不知道重庆的惊天动地。很难去描述这是怎样的一个心情,笔者是悲观的,在选择考研的学校的时候,果断的抛弃了西政。这所我少年时就不停梦想的学校,为了现实笔者不得不放弃梦想,哪怕这个梦想在此时看来并不是那么的遥远。因为,笔者太害怕重庆了,那种法治环境,我能够想象文革那种“无法无天”的状况,笔者更为西政被转入这场纷争而叹息,但很遗憾,我不愿选择西政,或者说不敢。笔者甚至下决心,若重庆模式成功了,考研的时候就去考历史或政治,绝对放弃法学。薄在十八大上位,也只有政法委书记了,果真如此,学法不但不能实现梦想更可能惹来祸害。 “正义就在当下,但我们等的到!”当听到斯伟江律师的这句振奋人心的话我真的佩服这个伟大的律师团,正如贺老自己写的那样,他们是在为了中国未来的法治而奋斗。每当于此笔者看到周遭的国人们就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奋斗,可是他们为之而奋斗的人却嘲笑,鄙视甚至助纣为虐。笔者有时候思索,现在奋力的读书,拼搏,的确不是单单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心中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民主、自由、法治。这对于一个法科学子来说是很明确的目标,可是很少有人能有理想,原来理想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如此奢侈的事,很多人甚至很久没有听说过理想。正如很多前辈所说,重庆事件是最大的普法教育,也许这能唤起一部分人的法治情,可很可惜,绝对不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李庄第二季随着重庆的全面失败而告终,这也基本上昭示了重庆模式的结局。从选网上看到太多的猜测和内幕,但笔者认为大多都是可信的,李庄第二季的结局,很明显是由于高层的左右的结局,高层既然在背后干涉,就说明北京对于重庆模式的分裂,本来由于中南海对于广东模式就有好感,对于重庆模式的支持就自然得打折扣。平西王的高调显然刺激到北京的神经,加上由于乌坎事件对于广东的影响,更加大了重庆北上的步伐。看似一种翻盘的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问题永远都是一个可能性命题,北上的唱红团没有得到待见,就意味着重庆没有在北京敲门成功。对于唱红这种占据道德制高点,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并没有完全奏效。于是我很惊异的看到重庆媒体关于民主法治的头条,这很明显是既然唱红不行,那就搞民主。薄以为唱红打黑虽然对于高层和右派来说不满意,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满意的这一基础而企图通过民主上位,估计是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太不可行,于是也就也闹剧收场,任然搞唱红打黑,一条道走到黑了。 重庆事件的急剧变化发生在这一个多月,不知何故,王捕头高升不到半月就被夺去了兵权,我能在选网上看到如火如荼的讨论,却不能在大学生中看到对于此的关注,很多人自李庄开始关注王立军,但让我不敢相信的是这么明显的政治策略很多同学没发现其中的意义,认为这只是正常的人事调动。当王捕头夜奔美领馆,很多人才开始想为什么王立军会去美国领事馆,很少有人想到薄熙来的。对于生长在电视环境中长大的90后好歹也看过不少的电视剧,可是对于现实中的这些历史大剧却全然不知。 王立军被邱进带走以后,很明显这是北京开始对重庆的动手的标志,开始有人传薄熙来将辞职被重庆主要领导人驳回以后,又开始传周强将调往重庆。在一切猜测还没有落定的时候,薄熙来任然在北京高调行事,在3月15日,温总理答记者问的时候在结束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基本上给重庆盖棺定论。后来宣布张德江接任重庆显然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对于舆论,老百姓不得不猜测是什么样的大事让副总理空降,不仅如此李源潮还亲自前往重庆,这样规格的动作在党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以及后来重庆各界的普遍效忠宣誓与低调的部门换血,都不得不让人想象重庆这座山城,到底是山外有山啊。 可是,这一切让笔者最震惊的还是周围同龄人的反映,在让我想起了文革的土壤,想起了他们疯狂的摸样。笔者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的情况,这也难怪为什么中产和富裕起来的人都纷纷用脚投票。他们都是聪明人,因为他们没有说却看到了恐惧。可是,他们可以选择用脚投票,而我们这些不能走的人又怎么办?为什么我们不反思和改变,当平西王黯然离山城,笔者看到了希望,希望各位前辈多多想方救救后人、救救国家。政治改革的迫在眉睫,口号也喊了很多年了,能不能拿一个具体的方案出来,今天看到微博上关于政改有可能走日本一党独大的路,笔者很欣然,我党可以借鉴,党内有派本就是很正常的事,利益格局的不同分配必然产生不同的利益集团,希望我党能把很多东西拿到桌面上来说,我们错过了学习瑞典,现在也可以参考学习日本。希望重庆事件是政改的转折点,让政改来保卫经济改革,保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国家真正走向民主、法治,毕竟现在只有相信制度,这样谁在处于劣势的时候都不会像王立军那样的担忧。 2012/3/27凌晨1点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