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总理的谎言
按:年初写了这篇文章,英文翻译发在《南华早报》专栏。昨天温总理去到723动车追尾现场,很多人又在争论他是不是好总理,因此贴出此文。我不在乎他的眼泪是真心还是假意,我关心他的政绩。 总理的谎言 长平 我走进理发店,躺下来洗头时,看见墙上电视里的画面有些眼熟,才想起这是“两会”闭幕日,温家宝总理正在答记者问。看了一会儿,被理发师叫走时,我还有些恋恋不舍。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喜欢这个画面,而是在回味过去的时光。 十多年前的今天,我不会这样漫不经心。我会端坐在客厅里,打开电视,把音量调到最佳状态,聚精会神地,聆听提问和回答。那时候坐在那里的,是朱�基总理。他的语速更快,语调更铿锵,表情更丰富,但这些都不是我看这个节目的原因。我看它,是因为我相信它能给我一些有效信息。我也相信,我的读者在等待这些信息。 那时候执政党刚刚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作为媒体人,我和诸多法学家、维权律师及部分法官一样,对此治国理念寄予厚望,大力鼓吹。我以为,市场经济观念已经解决了经济领域的方向问题,法治观念也将奠定社会生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朱�基总理并不是这两个观念的最佳代言人,但是我们仍然从他激情雄辩的话语中寻找支持,然后把自己认可的言辞夸张放大,而对自己不认可的东西故意忽略。 今天的媒体人也是这样,他们聆听总理的答问,努力从中发掘正面的信息,然后做成大标题或者小标题。比如,本次记者会结束之后,各家媒体就提炼出这些标题:“信心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当前最大危险是腐败”,“解决怨气须让人民监督政府”,“政改与经济改革应协调推进”, “考核政绩要看公平正义和生活改善”,等等。这跟民主社会的很多记者习惯于挑剔领导人发言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各家媒体派去跑“两会”的记者比以前更多了,但是我不认为相信正面信息的人数也在增加,而是恰恰相反。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渠道多元化,人们不再容易受传统媒体蛊惑。另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现实比以前更加糟糕。比如,温总理在去年的“两会”上留下名言:“不仅要让中国人民生活得幸福,而且要有尊严”,“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这两句话被媒体放大之后,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然而,在此之后,房屋遭遇野蛮强拆而自焚抗议的人更多了,不堪生活重负而跳楼自杀的人更多了,甚至发生了接二连三的屠杀幼童事件,并有知识分子因言获罪而致举世震惊。所有这些事件中,温总理都一言未发。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以积极的政改言论而引人注目。他前后七次谈论政改,重提邓小平关于政改的论述:无政改则经济改革不会成功。尽管这句话把政改置于发展经济的附属地位,但是人们仍然欢欣鼓舞。然而他的言论在国内媒体竟然遭到噤声,《人民日报》则连续发表署名“郑青原”(被解读为“正本清源”之意)的文章,指出“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那一套”。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在本届“两会”上,再次将中国的政治特色定义为“七确定”和“五不搞”,其核心是确立中共领导,不搞监督制衡。 相信温总理政改诚意的人,承认他没有能力付诸行动;认为他在作秀表演的人,讽刺他是“中国影帝“。这两类人会以不同的心态去观看温总理的记者会,但是大概都不会相信他那些动听的言辞会变成现实。 中国人盼望“明君贤相”,至少已经等了两千年。因此我更希望以现代政治文明的观念来评价领导人。这种观念要求领导人为任期内的重大事件承担责任,而且媒体为领导人准备的,往往并非溢美之词,而是吹毛求疵。 因此,当我躺在理发店里的洗头椅上,听见总理说“我们消除了农民进城的歧视”,就觉得特别刺耳。不用当总理也知道,只要户籍藩篱一日尚存,城乡歧视就无以消除。后来我发现,总理类似的谎言还有: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