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皮革中的铬危害有多大?

本文作者:田不野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截图,图片来自http://www.oneent.com 自《每周质量播报》曝光了部分药企使用的胶囊中铬含量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之所以胶囊中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黑心企业在制作胶囊时,用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详见:“ 胶囊铬超标,明胶又中枪 ”) 那么为什么皮革处理时会用到铬呢?铬对人体健康到底有多大危害? 三价铬、六价铬有不同 从动物皮到皮革,大体要经过四个阶段的处理。首先是预处理,去肉防腐;然后是准备阶段,脱脂脱毛;接下来是鞣制,最后是整饰。其中的鞣制阶段,可以皮革变得柔软和耐用。鞣制的过程,是高价阳离子和胶原蛋白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自从1893年美国人马丁•丹尼斯(Martin Dennis)发明铬鞣制法之后,世界上约90%的皮革都是用这个方法鞣制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皮革中会含有大量的铬。 自然界有两种主要的铬的形态,一种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离子电荷是能发生鞣制的关键,除了三价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三价阳离子,比如三价铁、铝、还有些不常见的,比如锆和钛,都是可以用来鞣制的。只是铬鞣制工艺成熟,性价比高,至今依然统治着皮革及其制品行业。 另一种铬的形态就是臭名昭著的六价铬,它和氧原子抱着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2010年德国新修订的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有六价铬的检出。 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注,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是从孩子到成人的变化,而突变是从男人到女人的变化,对人体影响程度相差甚远)。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工业明胶危害难评估 三价铬的毒性相对六价铬而言要小很多,而且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不过,正常人极少因缺铬而致病,并没有补铬的必要。然而,正是利用这一点,1999年,高铬明胶(其特征是含有三价铬,铬含量大于2毫克/千克)在我国被申请成为专利,在这个专利中,明确说明可利用制革工业的铬革边角料制备高铬明胶,并可作为食品和药品的添加剂使用。这个专利还表明了高铬明胶的可能应用范围,包括:皮冻、棉花糖、奶糖、明胶啫喱糖、冰淇淋、酸奶、火腿肠、医药胶丸、医药胶囊、酒类及酱油等产品。 但这个专利在食品、药品行业显然是不可使用的,因为现行的国家食用明胶技术标准(GB6783-94)中明确规定:铬含量不得超过2毫克/千克。 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三价铬和六价铬是共存在皮革中的;第二,毒性较小三价铬和毒性剧烈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东北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模拟了皮革明胶的提取,结果发现总铬含量超25倍,六价铬含量超标100多倍。 2010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15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13个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其中10个超过了100毫克/千克。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 工业明胶的问题并不仅仅在铬超标。在之前提到的皮革处理过程中,防腐时可能用到五氯苯酚,准备工作会用到硫化钠,染色工艺会用到偶氮染料,打光工艺会用到甲醛……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在食品和药品中使用工业明胶。 最后,必须要指出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用药安全,是落在国家监管部门肩上的责任。我国既然已经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将铬元素含量纳入检测标准,就应该严格监管,把危险扼杀于源头,而不要每次出事后才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1.铬革屑和皮边角料提取胶原蛋白的初步安全性分析,孙子重,2006,硕士论文; 2.市场中食品添加剂明胶及添加明胶的食品中铬含量本底调查,刘峥颢等,2010,食品科技; 3.铁-铬结合鞣法生产软革,Keyan等,皮革科技,2009; 4.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omium#Biological_role 注 铬致基因突变机理   本文首发于果壳网( guokr.com ) 健康朝九晚五 主题站《 皮革中的铬危害有多大? 》

阅读更多

通化金马售出100万粒铬超标问题胶囊

  前日,公安、药监、质检等部门人员抽检一处被掩埋的胶囊。前日,西安高陵县青云产业园一没有挂牌的制药厂掩埋胶囊,警方已控制厂方负责人。王智 摄   新京报讯 (记者刘夏) 昨日,通化金马发布公告称,其目前共检测出清热通淋胶囊和断血流胶囊共4批次产品存在胶囊铬超标情况。48288盒均已全部销售出去。   通化金马查出4批问题胶囊   公告显示,根据目前的检验结果,清热通淋胶囊(批号为20110901、20111005、20111007)和断血流胶囊(批号为20111001)检验结果是胶囊铬含量超标。其他胶囊剂的成品、半成品、包材已经取样送检验部门重新检验。   据统计,上述4批次产品2011年合计销售48288盒,总销售收入99.7万元,占通化金马2011年度营业收入的0.55%。   毒胶囊来自浙江卓康公司   公司对铬超标胶囊的来源进行了解释。“经自查,因公司原胶囊供应商生产紧张,2010年5月11日,公司临时从浙江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购进100万粒胶囊,全部用于上述四个批次清热通淋胶囊和断血流胶囊生产。”   通化金马称,除此100万粒外,没有再向浙江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及央视曝光的铬超标的胶囊供应商采购胶囊。   ■ 相关新闻   数名律师拟提公益诉讼   新京报讯 (记者刘夏)昨日,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广东华安联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耿爽等律师正在为提起公益诉讼收集资料。所收集药物和包装将作为证据,由律师团代消费者起诉问题药企并索赔。   “用法律手段可使其倾家荡产,将起到良好警示效果。”王才亮律师对记者表示。   ■ 相关新闻   青海明胶否认废品站购骨头   新京报讯 (记者刘夏)在连续两日停牌后,昨晚,青海明胶发布了澄清公告。公司称,媒体对“地沟胶囊”和“污染问题”的报道失实。股票于今日开市起复牌。   23日,21世纪网发布的新闻中称,青海明胶从废品垃圾站收购骨头作为骨制明胶的原料。   青海明胶昨日表示,“生产所用骨料均为向专业骨粒供应商所采购的骨粒,并非向废品站收购骨头。”   而针对公司污染“久拖不决”的质疑,则表示“最近三年,公司生产过程中曾出现因污水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情形,目前已经解决。”   此外,青海明胶表示,“多年来一直送样第三方权威机构――国家轻工业三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上述标准。”   在公告最后,公司还附上青海省药监局4月24日发表的说明,其显示,当地药监部门已对青海明胶的10批(次)明胶和青海明诺胶囊的17批(次)药用空心胶囊进行了监督抽样。经检验,全部符合国家规定。

阅读更多

法广 | 中国/媒体: 央视主持人赵普因微薄传播毒明胶传言被停职

央视《晚间新闻》主持人赵普4月9日发了一条微博,称得到调查记者消息,老酸奶和果冻食品有问题,因其传媒名人身份,仍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但他的爆料语焉不详,因此也受到食品行业以及新闻业界的批评。 赵普上述争议微薄被广泛传播后很快被删除,此后十几天赵普就再也没有在《晚间新闻》中露过面。有网络传言称,赵普已遭央视停职,昨天的的《新闻晨报》引述央视员工称,赵普的确因微博一事受到了处分但并没有被辞退。 而随后不久,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胶囊里的秘密》的调查片,报道了河北省阜城县一些胶囊企业用皮革下脚料甚至废旧皮鞋等制作的工业明胶生产医药胶囊的情况,报道涉及多家知名药企,引发中国社会震惊。 今天的微博舆论上,关于赵普行为的争议和讨论则甚嚣尘上:正方盛赞他的正义感,反方则批其泄露央视的采编机密,可能让造假者有所防备。 今天下午,本台记者独家采访到了央视内部调查工业明胶相关电视片编导,还原了这条调查稿件的生产、变形和出台,以及关于工业明胶的种种传言的传播轨迹。 每年315,央视都有以打假揭露企业黑幕的大规模的315晚会,各个栏目都可向该晚会直接供稿,为了保密,这些电视调查片的制作都是背靠背,严格保密的。 知情人对记者透露,今年315上最大最猛的线索,就是由《每周质量报告》一个由数名资深调查记者组成的团队所拍摄的,以废旧皮革下脚料制作而成的,有毒的工业明胶产品,被作为可用于食品的食用明胶,流入市场的调查片。 调查团队有一名非常资深的暗访记者,此前曾在央视的多个调查片中有很大贡献,尤其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很多暗访经验。片中,记者偷拍到了河北这些明胶厂家中,令人恶心的废旧皮革生产画面。 知情人称,该片子在审查阶段却被央视高层否定,至少是搁置。据透露,最大原因就是主管食品安全领域的副总理李克强曾有指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调查报道应极为“慎重”,以免引发社会恐慌。 3月8日,知名记者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一周年的一次答谢活动在北大举行,会后,京城一帮调查记者在北大附近聚餐,当时,在场的一名央视记者,与在座的友人交流选题线索时,谈到了这个片子。他感慨,在中国,老酸奶、果冻这类大量使用明胶的食品还是尽量少吃。 在座的一名京城某财经周报的记者,随即将此事发上了微博,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转发,因指控严厉,却没有点名具体的品牌,受到许多批评和反击。随后不久,该记者的微博被删除。 央视的主持人赵普,在第二天(3月9日)上午发出了后来引起争议的微博,他说,“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因为赵普是央视知名主持人,且长期关注社会事件,因此,他的上述微博迅速点燃了公众情绪,很快转发数万,而因赵普并非第一手信源,无力提供具体的事证和品牌,对他的质疑也如排山倒海。由于央视机构庞大,人员过万,他与参与调查有毒的皮革明胶的记者并不认识,他的消息,应当是上述经济观察报记者发出微博后,电视台内部人士转述而来。 上述央视知情人告诉本台,赵普的微博虽然不久被删除,但公众对食用明胶的安全性疑虑却难以厘清,因此,央视高层认为,原本被搁置的有毒明胶的片子有了播出的可能。 知情人有说,原本片中的调查方向即食品,尤其是果冻类的食品,是明胶使用的最大宗方向,但因为牵涉面太大,而且产销链条难以准确毫无异议的锁定追踪,因此,播出的片子中改为了胶囊。随后,《每周质量报告》的编导,将该片子做了继续的深入采访,方向主要是明胶的另一流向——胶囊。编导们购买了修正药业等品牌的胶囊制剂,送往权威权威实验室,做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的检定,证据链条确凿。 但事实上,从河北、山东等地非法明胶企业的巨额产销量来看一些中小品牌的果冻、老酸奶产品中的明胶安全性,仍然难以保障。

阅读更多

BBC | 大家谈中国:“会发光的猪肉”不该出现在市民家中

灯光下的猪肉颜色正常(左),黑暗状态下猪肉发蓝荧光。(新华社图) 4月22日,山东烟台市民陈先生反映,他从一家肉店买到了一块半夜发光的猪肉,这样的猪肉还能吃吗?还敢吃吗?对此,卖肉摊贩称半夜发光的猪肉都是从正规品牌店进货,猪肉都经过正规检测。(据4月24日《齐鲁晚报》) 在问题食品百出,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最大的忧心之时,做为消费者,忽然发现,自己买回的猪肉晚上竟然发出了“亮亮的光”,想必任何人,都会吓一跳,并继而问一句为什么,这样的猪肉还敢吃吗? 据烟台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贺军介绍,一般有两种原因会导致猪肉发光:一个是猪肉中磷含量超标,另一个是猪肉在流通环节中被荧光杆菌感染。 显然,无论是磷含量超标还是荧光杆菌感染,“会发光的猪肉”在未经特殊的蒸煮、消毒等处理之前,都是不能吃的。但即便是这个问题清楚了,做为消费者,我们依然需要弄明白的是,发光猪肉到底是如何磷含量超标或者被荧光杆菌感染的?是猪在饲养过程中,被喂食了大量磷含量超标的饲料?还是在流通中,因为运输、贮存等条件的不合格,而出现了二次污染? 无论原因是哪一个,会发光的猪肉都是不应该出现在消费者手中的,不应该销售给消费者。但事实上,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此,据卖肉的摊贩称,半夜发光的猪肉都是从正规品牌店进货,猪肉都经过正规检测。这就不得不让人纳闷了,正规品牌店怎么会有发光猪肉?而经过检测的猪肉,怎么就会磷含量超标或者荧光杆菌感染呢?是我们的检测标准过低,还是检测环节太过靠前?比如猪肉中磷含量的标准定得太高,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将猪肉免疫检测环节,从屠宰(厂)场往销售环节再扩展一级?对销售中的猪肉也进行相应的抽查和免疫检测、卫生与安全标准检测? 或许会发光的猪肉或许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偶尔出现会发光的猪肉也不可避免,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猪肉,应该堵在销售之前,堵在市民购买之前!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