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世博会北韩馆

一些近年来和西方国家在人权和其他议题上出现分歧的国家, 为了展示对中国的友好,都设馆参加了这次的世博会,包括北韩。这也是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举办以来,北韩首次参加世博会。

阅读更多

我们为什么欢迎上海世博会?

作者:陈季冰 | 评论(11) | 标签:时事观点

——关注上海世博会之二

昨天晚上,当绚丽的礼花在黄浦江畔升起绽放,这个城市和整个国家为之精心准备了8年之久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终于拉开了帷幕。而从近代启蒙思想家、实业家郑观应在其《盛世危言》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在中国举办世博会,我们民族这一融入世界的梦想已经做了100多年。

这既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博盛会。在未来的半年里,预计将有来自全球和全国各地的7000万人次游客在横跨上海母亲河的世博园里,一览这个时代技术进步的最新成就、全球各地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文明的未来期许。

平心而论,为了成功地向世界奉献一场精彩难忘的世博会,8年来,尤其是最近1年来,每一个上海市民都默默地作出了自己的无私贡献,也克服了诸多生活、工作及其他各方面的不便。如果上海世博会最终圆满成功的话,那么这项桂冠毋庸置疑地应当授予2000万可爱的上海市民!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和完全应当追问:我们为什么欢迎上海世博会?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举办一次这样的世博会?

专注于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早已告诉我们,世博会对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拉动消费、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腾飞都有莫大的刺激作用,他们还列举了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成功办博的许多例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整体经济规模已经坐三望二的巨大经济体来说,这点所谓“世博效应”即便不是微不足道的,也至少不会有特别大的实际效能。

还有人试图通过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万国博览会以来160年历史来证明,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崛起”呈现惊人的匹配。因此,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象征。我以为,这是一种颠倒了因果关系的逻辑。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的确是一个在世界面前全面展示的舞台,但实力和地位并不是在展示中获得和提升的,而是通过明智的政策和艰辛的努力争取来的。况且,即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也仍然没有到取得了多少了不起成就、需要向世界炫耀的时候。中国的首要问题,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将是国内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而不是到国际上去耀武扬威。

因此,要说世博会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最大的好处,在我们看来,首先,这是一次不用走出国门就能够全方位地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明的绝好机会。在未来的180多天时间里,各个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将在我们的土地上向我们呈现各自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精髓,其中既有前沿的科技发明,也包括独特的管理创新,更囊括了不同民族和文明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世博会这个万花筒将极大地拓展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汲取宝贵的外来经验。这也是30多年前我们之所以要选择改革开放之路的根源,内部的“改革”与对外的“开放”,永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可能比学习借鉴外部经验更重要的是,世博会还带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促进中外交流的机遇。试想,7000万人次的游客来到上海,他们中又有数以百万计的海外游客,哪怕他们每一位只在这个城市呆一天,也将给上海市民增添多少与外国人、外地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当然,这里不能忽略的还有他们自己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文明进步的火花绝大多数都是在相互碰撞刺激中产生的,而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又绝大多数是由于封闭和误解造成的。因此,更多地寻找和创造敞开胸怀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机会,无论对上海这个城市还是对我们这个国家,都具有难以估量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不同意对方,但只有我们与对方坦诚交换意见,深刻地理解相互的价值观与思维逻辑,才有可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避免冲突,寻求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今天,当我们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数一数二的重要国家的时候,当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憧憬的“大国梦”澎湃涌动于神州大地之时,我们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仍然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惟其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再次退回到郑观应的时代。与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一样,上海世博会又为现代中国搭建了一个让我们与世界相互了解、增进理解的平台。

写于2010年4月30日,本文系我为《上海商报》所撰的2010年5月1日社评。

附记:

2010年4月30日晚,腾讯网编辑马晓慧来电,希望我就当时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作一点观后评论。我是这么简短评论的:以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展示取代对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的讴歌,是世博会开幕式表演最让我个人感到满意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属于未来的国家,上海应该是“21世纪世界之都”。(见http://sttro.lady.qq.com/a/20100430/001329.htm)

陈季冰的最新更新:
  • 欢迎进入“上海时间” / 2010-05-05 13:42 / 评论数(15)
  • 我们生活在一个阴险的时代吗? / 2010-04-28 15:39 / 评论数(15)
  • “国进民退”争论揭示的本质问题 / 2010-04-27 12:04 / 评论数(17)
  • 一则寓言的荣宠 / 2010-04-21 14:48 / 评论数(4)
  • 当“国家”犯了错误的时候…… / 2010-04-21 14:34 / 评论数(11)
  • 阅读更多

    上海世博一日游,从小处看大风景

    作者:一叶 | 评论(6) | 标签:世博

    屈服于老婆的喜好,五一节去上海看世博。谈几点见闻和感想:

    1、我们是自驾,隔夜在网上查了换乘方法,总共有6个点,但有的换乘点到底在哪条路上,怎么也查不清楚,有点出乎意料。

    2、查不到也上路了。安检处排队,有点疑惑,如果坏人要搞破坏,起码提前潜伏才对,真要等到世博开幕了才赶过去,临时抱佛脚,未免太不专业了。

    3、上了上海的高速公路后,打电话问了几个部门,走什么路线去换乘点,问来问去,结果电信114116表现最好,态度热情有耐心,帮助定位,指明方向,顺利找到。而其他一些咨询电话就答复不知道或不归他们管。高速收费员还要有意思,也说不知道,结果开了没多少米,就见到好大一块指示牌在顶上,路边的JC则回答自己看指示牌,不过看JC同志晒得漆黑,也够可怜的。 总结,116114的表现,估计是市场的压力,这个大概就是企业和机关的区别了。

    4、换乘点的服务非常好,门岗、引导、登记处的年轻男女都彬彬有礼,专线大巴全新的,开车的大妈也很热情,下车前还不忘指引我们返程时怎么坐车——总算让人开始感到世博是上海的一件大事和上海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唯一的缺点是新车的味道很重,特别是在太阳下暴晒着。专线大巴返程的末班车要到凌晨,坐的人却很少,开始担心世博是不是高估了人们的热情。

    5、进了世博园,好大,漂亮。欧洲区的英国、瑞士、德国等热门馆排队的人非常多,就没凑热闹,主要选不需要排队的馆看,看了20多个。说实话,并没有太多惊喜,一来有的馆就是放放幻灯片、电影,二来作为外行,很多内容也看不懂,三来走马观花,看完就忘记了。馆和馆的外观、内部布置差别不小,感悟世界也和一个单位一样,一件工作布置下去了,有的部门认真做,有的部门参与下就满足了。

    6、中国馆需要预约,没法看。中国馆外观很漂亮,尤其是夜晚灯光打起来以后,唯一的疑惑是为什么中国的官方建筑都喜欢造很高的平台,感觉中国的建筑设计还是脱离不了宫殿情节。

    7、吃饭的选择还算多。KFC虽然套餐减少,但价格公道,而占地超级大的老城隍小吃,则让人郁闷,生煎包接近4块一个,沙锅也要卖到20-30多,我隔壁着的一男子端着盘子回来后,让两个老人和老婆猜这一盘点心总共多少钱,估计也是被价格震撼了。吃了下,味道普通,显然是价超所值,看来并非是把向游人推广特色小吃作为首要目的。联想到出国旅游时,导游带去宰人的购物点都是说中文的地方,大概是一个道理。

    8、不少馆里的中国女工作人员都蛮漂亮,外国MM也不错,所以就见到有猥亵男不会说外文,却会强求外国MM合影,对某些国人无语了。

    9、志愿者,到处是着绿衣的年轻志愿者,不停地解答游人的问询。我吃不准园内的指示牌是不是按照上北下南方向画的,反正我是看图走了不少冤枉路,后来也就光靠问志愿者了。有的地方,志愿者很多,有的地方,却很少,似乎分布得不均匀。在公交站台上就看到一个男志愿者被一群人围着问,等到我问的时候,他都开始干咳,话都说不出来了,实在是很辛苦。到晚上9点的时候,这些志愿者开始成群结队地坐班车离开,五一还是假期,接下来还有那么多志愿者吗?

    10、晚上9点半有盛大巡演,但人已经累得吃不消了,再没兴致观看,我在9点不到就离园了,怀疑会有多少人坚持到凌晨,个人感觉世博的节目应该再提前一些,毕竟大多数人不是富二代,第2天白天还得上班,而不是休息到晚上去飙车泡吧。找返程的班线,却没找到指示牌,还是靠问路边的安保人员,针对这点,应该可以增设几个指示牌。

    11、晚上也是园外小商贩的黄金时间,推销闪光的世博纪念品和吉祥物,而附近就是很多的安保人员。安保人员不停地在走动,神情严肃,而小商贩们似乎也时刻保持着警惕。见到一群看似是表演节目的美女买了不少小商贩的纪念品,相互嬉戏、比较,大概是走在最后的领队在喊:你们还想不想早点睡觉了? ——这年头,生活,谁都不容易啊。

    12、回到换乘点停车场,已经是接近晚上11点。停车场的工作人员还在上班,门口收费处剩下的是两个清秀的小姑娘,还在一丝不苟地值着班。在这偏僻的地方,黑黑的,等待着,真替她们感到辛苦。

    一天的游览非常匆忙,感触却非常多,虽然提到了一些还不尽如人意的小处,但这么浩大的项目,瑕不掩瑜,更多地还是看到了上海在举办世博上的努力,更深切地感受到:正是那些无数的、平凡的人们的同心协力,才使我们观赏到一场世界性的盛宴——这本身也是值得观赏的景色。恩,世界的进步可能是领袖人物引导的,但世界的前进却是千千万万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推动的。

    一叶的最新更新:
  • 对两个经济问题的预测 / 2010-05-06 10:49 / 评论数(0)
  • 50%首付也会让换房人比较郁闷 / 2010-04-19 10:50 / 评论数(0)
  • 联通对老用户那杯具的营销策略 / 2010-04-18 21:05 / 评论数(0)
  • 70后,没有登场,便已谢幕 / 2010-04-11 22:46 / 评论数(2)
  • 作协没住总统套房,简朴得很 / 2010-04-06 22:57 / 评论数(2)
  • 阅读更多

    上海世博的启示- 冯梦云- fengbsas20077 – 专家博客- 中国网

    外国因中国的大而趋之若驽,中国因外国的放而改革开放。开放意识形态,开放自由市场。这不是中国模式,是世博精神。中国人不需公费旅游,可以站在人类共同的屋顶上,体验人类的智慧的结晶。所有企图阻拦改革开放的小丑,在上海世博的光芒照射下,哑口无言。 … 想成名的浪子看风使舵,举起了一个不自知的国家主义奉若神明。四处捞名。他给国家主义的定义是足球民主化,于是反对民主而提倡国家至上。失去民主灵魂的国家,只剩下争权夺利渔肉百姓的空架,这位浪荡法国的国家斗士,因网友信帖而专家专假。 …

    阅读更多

    威克:体验上海世博公众开放日

    威克 BBC中文网记者 周二(5月4日)是上海世博第一个真正的公众开放日,几天过去之后,有关部门也在继续改正缺失。 许多展馆需要排队很久才能进入参观 周二(5月4日)上海世博迎来第一个公众开放日,前几天都不是现场发售门票。 可能是第一个公众开放日也是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上班日,参观的游客数目似乎比不上前几天。 根据官方的说法,这一天入园人数截至23点30分为14.61万人。 热门展馆 中国馆依旧最热门,每天5万张入馆券,没多久就发放一空。 主要原因是很多预约券被组织旅行团的旅行社在网上预订,入口索取的数量自然也就有限。 世博丹麦馆外人潮涌动 几天过去,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出来,例如展场内价格较为便宜的餐饮不够多,游客被迫光顾价格比展场外贵两、三成的特约餐馆。 主办单位对此则是请一家特约面包公司增加零售点,而游客则是以自备食物入园来应付。 对于损坏已久的点烟器问题,主办单位则表示已经注意到了,会加以改善。 大部分的游客则是对每天能参观的展馆有限,颇有微词。 有位游客表示,我们的国家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世界级活动,结果自己国家的展馆进不去,太遗憾了!。 当问他为什么不去那些人不太多的展馆,他说人少了也就不一定那么值得看了。 园区内餐饮价格比园区外高出不少,游客感到相当不满 园内设施 世博园区面积很大,走起来很累,这是许多游客共同的看法,但是园区内的确是有不少可以遮阳休息的地方。 此外,园区内还有电力大巴路线,在几个主要路线免费搭载游客。 浦东和浦西之间有渡轮服务,地面下也有13号地铁和越江巴士,将跨江的两个展区连接起来。 上海周二的气温明显下降,同时出现起风的情形,风一吹,便迎面一阵风沙,仔细一看风沙居然是来自地面铺设的地砖。 园区刮起了风,吹断了世博特色之一的遮阳伞 风还吹断了样子蛮好看的遮阳伞,大批的伞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吓到了站在伞下的志愿工作人员。 世博园区设置了大批的卫生间,但是损坏失灵的情形严重。 还有电信单位的人员说,时常接到新闻中心的投诉说线路不灵,但是架设的单位早已撤离、无法入场检修,而架设线路也没有图纸,只好顺藤摸瓜地检查。 他笑着说,如果在园区见到拿着笔记本,两眼瞪着马路的,那肯定就是他们这些电信维修工作人员。 工程问题 走到生命阳光馆接近世博轴的一侧,赫然见到地砖松脱,小孩子在上面踩着,还说摇啊、摇啊!。 附近的一个灯箱,则是门和框明显地不合,凹痕处处。 而生命阳光馆的一根支柱,基座水泥也碎裂,一侧的覆盖水泥已经不见。 这些都是赶工的痕迹,一位在世博局任职的人说,他们已经知道有这些问题,目前也已经积极设法改善。 地砖松动,看不到接缝和接地的水泥 但是前面有试验运营、又有官方督检,还出现这些问题,不是有点交代不过去吗? 这位世博局人员说,场馆面积辽阔,有的时候接到投诉或者是报告,很难一下就解决问题,还得注意不能在园区开放期间施工,他们也有难处。 人口太多 走出园区,一路上听到不少牢骚,大多都是埋怨花了很多时间排队和规划有欠妥当等等。 坐上了地铁,所谓的移动电视滚动报道播放着世博快讯,主要是说世博推出人性化措施,70岁以上老人可以无障碍通关入园、园区内设立诊疗所等等方便措施。 但是一个问题浮现眼前,为什么这些在境外被视为举办大型活动的必然做法到了上海就成了人性化措施? 和一些上海人谈起来,他们还是说中国人太多,社会还不够文明,这种说法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只不过,听了之后回想起来,就是在离开园区的时候,听到了赫….呸!一声,地上就是一口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