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译者 | 英《金融时报》戴维·皮林:海外劳工的安全是不情愿的超级大国的一道考题

核心提示:对任何国家而言,保护海外公民都个难题。但对于不情愿当超级大国、希望在国际上保持低调形象的中国来说,这或许更难。随着中国的商业需求使中国卷入问题国家,保护海外公民的愿望与现实相抵触。 原文: The trials of a reluctant superpower 发表:2012年2月1日 作者: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 本文由FT中文网译者何黎翻译,转载时略有字句调整 【原文配图】 1793年,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由,轻率地回绝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特使。现代中国要是如此幸运就好了。除了外国技术之外,北京现在还需要外国的石油、铜、铁矿石和大量其它大宗商品,来维持”中国制造”。 正因如此,中国企业和工人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乾隆皇帝应该会不屑一顾的遥远外邦。也正因如此,举例而言,目前有2.5万中国人在苏丹和南苏丹,后者是一个新近成立的国家,是中国第七大石油供应国。 这种远距离的投入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是血的代价。上周末,29名中国公路建筑工人在苏丹边境地区遭到反政府武装劫持。一人失踪,有可能已经遇害。在另外一起事件中,在埃及西奈半岛地区被扣为人质的25名中国建筑工人2月1日被释放。这种事情并非罕见。去年10月,13名中国船员在泰国湄公河被杀。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保护本国海外公民的任务都十分艰巨。但对于中国而言可能更难,这个不愿被称为超级大国的国家,希望在国际事务中能保持行事低调的幻象。这种愿望与现实相悖,因为中国的商业需求将其引入了一个混乱的世界。去年,很多人都看清楚了这一点:当时,中国政府匆忙将不少于3.5万名中国工人撤离利比亚——另一个政治形势令人遗憾的石油出口国。 但至少利比亚还是一个国家。而在苏丹,中国政府被卷入了苏丹喀土穆政府与南苏丹首府朱巴之间、围绕分享石油收入问题的腌臜争斗。苏丹石油大多位于该国南部,但需要通过北部的石油管道运输。中国政府仍保持着与苏丹政府的友好关系,尽管该政府的首脑奥马尔•巴希尔(Omar al-Bashir)因涉嫌反人类罪被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通缉。据称,苏丹军队在打击反政府武装的战役中,使用了中国工人帮助修建、靠近边境的公路。中立有着许多种不同的含义。 作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大国,日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与中国人一样,日本人也被视为容易支付赎金的冤大头。与中国政府一样,日本政府也曾尝试打出”不干预”这张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73年,当时日本与美国分道扬镳,发誓与阿拉伯国家世代友好下去。这些国家为了表示感谢,重新打开了石油的”水龙头”。颇具创造性的是,日本将自己这种经济扩张与政治中立的结合称之为”全方位外交”(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 中国也奉行互惠互利的外交政策。中国的海外工人数量大约在85万人左右,其中有数十万分布在非洲、亚洲、拉美、中东这些潜藏着危险的角落。Exclusive Analysis的风险预测师蕾切尔•休梅克(Rachel Shoemaker)表示,多年来,北京方面一直都为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工作的本国工人的安全感到担心。私下里,它鼓励组建”私人”安保公司,这类公司通常由退役的解放军军官组建,公司员工则是”退役的”中国安保部队成员。某些报道称,这些特工或许曾被派往苏丹参与营救行动。 在国内,北京方面则是一番”作秀”,召见了苏丹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大加申斥。外交部副部长谢杭生表示,对事态的发展”深感震惊”(什么?苏丹有危险?)。在有些中国人看来,伟大的中华民族似乎正在被一支”杂牌军”所糊弄。一名微博用户回忆了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耻辱,并指出,这都是软弱的结果。他表示,”如今我们有了航母,有了第四代战机,也有了世界第二高的GDP,我们还要继续忍下去吗?” 对一个恪守中庸之道的国家而言,这是一种两难局面。一些海军军官表示,中国要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就需要在海外建立基地。休梅克表示,这将有悖于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官方构想,即只有殖民大国才会在海外部署军力。她认为,有朝一日,年轻一代的中国领导人在跨越这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或许没那么麻烦。 即便在非洲——那里有些领导人认真地将中国视为一种不同的选择,希望用以取代那些喜欢干涉别国事务的前殖民国家——中国政府受到的对待也是喜忧参半。本周,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的新总部在亚的斯亚贝巴揭开了面纱,这栋造价2亿美元的建筑,仿佛是中国在不可思议的时间里、用魔法变出的幻影。至少在一部分代表看来,与其说它象征着中国人的友善,不如说它象征着中国的实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试图向在座的非洲领导人强调中国不干涉他国事务的讯息。他表示:”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富欺贫。”然而他却没有提到这样一类国家:它幅员辽阔、国力强大,却依然贫穷。这正是中国。可以说,它也算是开创了历史上的先河。 本文版权属于《金融时报》,此为转载。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郑风田:中国重大进步的六大制度基础

郑风田:中国重大进步的六大制度基础 作者:郑风田 来源:北京日报 来源日期:2012-1-30 本站发布时间:2012-1-31 8:52:07 阅读量:1330次     每个国家崛起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中国崛起有两个支撑,一个是崛起的制度基础,另外一个是中国人的基础。中国取得重大进步的制度基础包括:其一是中性政府,不被利益集团捕获,决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其二是县际竞争体制;其三是强大的自上而下执行力;其四是重大问题决策科学化;其五是层层选拔精英治国;其六是先试点再推广的改革模式体制。      (全文)每个国家崛起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中国崛起有两个支撑,一个是崛起的制度基础,另外一个是中国人的基础。中国取得重大进步的制度基础包括:   其一是中性政府,不被利益集团捕获,决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选举国家有一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那就是易被利益集团所捕获,或者是为了选票一味迎合大众私欲,多发钱少干活,在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早早变成福利国家,失去奋斗动力。中国的执政团队总体来看是一个中性政府,不为某一利益集团所左右,出台的改革政策应该主要为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利益服务,在此背景下制定的各种政策才能更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比如,最近几年的强农惠农政策。未来能否继续崛起,也应该时刻慎防愈来愈强大的利益集团游说力。   其二是县际竞争体制。官员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升迁,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体制,那就是让官员升迁与经济升降挂钩,也就是著名的县际竞争与官员竞标赛制度。通过层层的经济考核指标以及中央与政府财政分权,使地方官员把精力放在搞活经济上。这个制度是支撑中国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强有力基础,不应该轻易被取消。   其三是强大的自上而下执行力。选举社会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对下不对上,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尤其是一个大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中国有一个强大的自上而下体制,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一旦高层决策层觉得有利,会迅速通过这个自上而下的体制推广下去。   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旦形成共识性文件,就会通过层层传达,实施,总结经验,评估等,保证这些政策的落实。印度的中央政府政策出台后,到各邦基本上就没了下文,更别提贯彻到村庄基层了。   其四是重大问题决策科学化。“五年计划”(已改为五年规划)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每个“五年计划”的制定都不仅反映了中央决策层对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整体性思考,也是集中民智、整合民力、反映民心的重大决策过程。   从五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历程来看,“五年计划”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是否符合当时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规律,直接决定着计划的实施效果。目前中国的决策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说了算,重大的决策要多方征集建议,层层讨论,最后贯彻实施,保证决策科学化。   如2005年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规定,各部门提请国务院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必须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者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专家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的论证评估或者法律分析;国务院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群体团体、专家学者等不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其五是层层选拔精英治国。国家太大了,必须保证精英治理,才能从更长远的角度使国家走向富强。中国有一个层层选拔体制,以确保高层领导人熟悉基本国情。而美国的奥巴马并没有多少基层历练就当上国家的总统,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其六是先试点再推广的改革模式体制。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把经济搞得一团糟,而中国的各种改革措施,基本上都是先从点开始,而后再到面去推广。这样的体制,一方面会把试点中新出现的问题解决掉。把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掉,是一个自然的实验。这种试验的过程,对一个大国来讲十分重要。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重视子女教育、吃苦耐劳等传统也为中国的崛起与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最优良传统之一,能够保证人力素质的快速提升。中国人更能吃苦耐劳,在人均资源极度稀缺的背景下,养活了13亿中国人。这在发达国家的专家眼里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也是中国制造打遍天下的主要武器。

阅读更多

译者 | 《大西洋月刊》 美国为何绝不制造苹果手机?

核心提示:《纽约时报》刊发长文,探讨了苹果公司选择在中国制造苹果手机的诸多原因。对于想了解为何制造业某些种类几乎在美国消失的读者来说,此文不可不读。但是此文得出的核心教训可能令人难以接受:苹果公司选择中国不仅仅因为那里的工资低廉,还因为那里的工厂和工人活干得更好。 原文: Why the United States Will Never, Ever Build the iPhone | the Atlantic 发表时间:2012年1月23日 作者:Jordan Weissmann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原文提要:不仅工资低。中国有更多熟练的工厂工人,而且处在全球供应链的中央。)   【图片:路透社】   本周末, 《纽约时报》刊发长文 ,探讨了苹果公司选择在中国制造苹果手机的诸多原因。对于想了解为何制造业某些种类几乎在美国消失的读者来说,此文不可不读。但是此文得出的核心教训可能令人难以接受:苹果公司选择中国不仅仅因为那里的工资低廉,还因为那里的工厂和工人活干得更好。   以下是我们可以从苹果制造汲取的四大基本教训:   廉价的劳动不是问题所在   毫无疑问,中国的低工资是这个国家吸引力的一部分——尽管工资涨了。据《纽约时报》报道,在美国本土制造苹果手机,每部手机成本要增加高达65美元。照此算来,那相当于一部最便宜的苹果4S手机零售价格的大约10%。鉴于苹果产品利润丰厚,苹果公司能够消化这一额外成本,而且仍然可以有一定的利润。但是难以相像的是他们为何要作出这样的牺牲?   然而,劳动力价格只是让中国成为制造苹果手机较佳场所的一个小小的原因。苹果公司多年来在加州制造电脑,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接近倒闭,之后它开始将生产转到国外。推动苹果公司作出这一决定的是蒂姆·库克,他现在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经是公司首席运营官。《纽约时报》的报道是:   苹果公司一位前高管指出,在库克看来,聚焦亚洲”归结于两点。”亚洲的工厂”可以更快扩张和收缩”而且”亚洲供应链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位高官说,结果是”我们在当下无法与之竞争。”   ”扩张”快意味着什么?对富士康——苹果公司出钱让这家全球制造巨头组装其产品——来说,就是一天之内招到数千名新工人的能力;就是能够叫醒8000员工、让他们从近在咫尺的公司宿舍区出来、命令他们半夜加班给手机安装玻璃荧光屏。中国工人廉价、充足,而且最重要的是,顺从得令人惊愕,这是美国文化及其得到严格执行的劳动法所不容忍的。而且,富士康对待自己的员工之严苛臭名昭著,从而造成了如今臭名昭著的员工自杀潮。可是,不管怎么说,你觉得在21世纪的美国,有多少人愿意住在,比如说,通用汽车公司的集体宿舍?   库克等式——供应链——的后半部分可能更为重要。我们喜欢谈论世界是如何平的,但是实际上,从美国运送货物到中国仍然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亚洲是电子器件制造中心,中国工厂能够更快更便宜拿到重要的零部件,不管它们来自当地的半导体工厂还是来自韩国的三星工厂。中国当地的工厂还生产制造苹果手机不可或缺的小金属零件,比如螺丝,这是一个虽小却很重要的优势。美国与那些(供货)网络相隔绝。从逻辑上说,在美国制造高科技小配件不那么明智。   改革教育并不是要把更多的人送到哈佛   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远远超出了拥有做组装苹果手机这样低等工作的低技能工人。这个国家在培养中等技能”产业工程师”方面也很出色。他们不是能够设计下一代iPad平板电脑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生,而是类似于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具有管理iPad生产线的技能。正如《纽约时报》所言:   苹果公司的高管估计,管理指导制造苹果手机的20万装配线工人需要大约8700名产业工程师。该公司分析家预测,在美国要招到那么多合格的工程师需要9个月的时间。   在中国,需要15天。   此类数据应该引起人们冷静思考美国的教育制度在制造业方面为何处在如此劣势。问题不是缺乏精英型毕业生。我们有精英型毕业生。问题是我们的工人阶级缺乏技能。   据广泛报道,中国学校每年有大约60万名工程师毕业,而美国大约有7万。有人试图淡化这一差距的严重性,指出那些中国的工程师中有多达一半的人为两年专科毕业。这可能是真的。但是却没有说到点子上。中国已经学会培养具有中等技能的毕业生,因为这种技能对于现代制造工艺至关重要。如果美国想将来仍然是一个制造大国,就需要学会这样做。我们当下的目标不应该是把更多的学生送进哈佛、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或佛罗里达中部大学,而应该想方设法确保社区学院25%以上的学生在3年内毕业。   产业政策很重要   《纽约时报》报道说,苹果公司寻找新工厂来为苹果手机切割高强度玻璃显示屏,它选了一家中国工厂,这家工厂已经事先建了一个新车间,估计能得到这份合同。由于中国政府给予补贴,它有财力进行这个代价高昂的赌博。   当然,在美国,多数工厂不指望华盛顿提供同样的支持。保守派喜欢说,政府不应参与”挑选赢家和输家”。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几十年来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大获成功。德国和日本从二战废墟中崛起,重新成为工业强国,多亏了政府精心推出的产业政策。中国在21世纪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围绕着太阳能板制造商Solyndra破产的丑闻尚未消散,美国的大部分民众对这种做法依然深感不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保守派反对推出积极的联邦产业政策,但是他们却乐于在州一级推行这样的政策。阿拉巴马和田纳西等南方一些州善于利用减税和其他特殊待遇来吸引外国汽车制造商。在建设制造业基地上我们没有运用联邦政府的巨大能量,而是靠50个州各自为政。   苹果公司领头,其他公司追随   制造商有追随领头羊的习惯。或者更确切地说,追随顾客,当顾客是另一家工业公司时尤为如此。   再者,这是需要接近供应链的自然结果。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州北部的科宁公司生产用于制造苹果手机和其他智能手机显示屏的高强度玻璃。该公司已将很大一部分生产转到日本和台湾,以接近买主。   科宁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詹姆斯·弗劳斯说:”我们的客户在台湾、韩国、日本和中国。我们可以在本国生产玻璃,然后用船运出去,但那需要35天。我们也可以空运,但费用要贵10倍。所以我们在装配工厂附近建自己的玻璃厂,而那些工厂都在国外。”   正如科宁公司的情况所证明,各行业之间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因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迁移到国外,美国现在正失去玻璃生产领域的就业机会。如果像苹果这样的公司迁移国外,其他公司就会仿而效之。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中国假冒零件致使俄国火星探测器坠毁- 俄罗斯新闻社

        俄罗斯新闻社26号引述俄太空专家消息报道说,搭载了中国卫星的俄罗斯火星土壤探测器坠毁应该是使用了中国假冒太空零件造成的。 被俄罗斯航天署在16日对外证实确实已经坠 毁的,搭载了中国“萤火一号”卫星的俄罗斯“火卫一土壤”星际探测器,近日再次成为俄媒体关注焦点。 有关这颗据称被俄罗斯航天署投保了6千万美元的火星探测器坠毁原因,俄罗斯专家们表示,已经找到了罪魁祸首,就是中国的假冒太空设备零件。 官方的俄罗斯新闻网在星期四报道说,一位俄罗斯太空署官员透露说,在制造星际探测器的过程中,很多零件,尤其是微电子元件是从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采购的,而根据俄方掌握情报,中国境内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伪造假冒昂贵太空设备零件的产业,而使用假冒的关键微电子元件很容易就将整个系统或某个步骤瘫痪。 据俄媒体报道说,中国境内伪造假冒太空设备零件的做法通常是收购旧的太空设备,将他们拆散后,将旧的微电子元件上的标签消除,输入新的信息,打上新的标签证明出售,伪造仿真程度甚至连一些专家也很难分辨。而在俄罗斯太空署的太空探测项目实施过程中,买个中国假冒零件是很容易的。 此前, 俄方针对火星探测器坠毁原因已经出台了多个版本,其中包括陨石撞击,地面雷达恶意攻击,太阳爆发耀斑等等,但均立即被太空专家们否定。同时,针对中国假冒零件的版本,也有俄专家质疑说,实际上,因为星际探测器已经坠毁,并无法找到,所以真正的原因可能永远也不能被确切证实了。 俄罗斯科学院太空研究所专家亚历山大•罗金在27日评论说:“我们看到太空署不断推出坠毁原因的新版本,从恰巧进入太阳风暴圈,到被陨石砸坏等等,给人的印象是一些人一直在 努力找到导致坠毁事故的外部原因,目的是最终得到保险赔偿金。因为如果没有外部原因,他们也拿不到保险公司的钱。” 另据报道,俄联邦航天署27日宣布,原定于28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的“质子-M”运载火箭的发射再次因技术原因被推迟。运载火箭综合测试时发现,第二级的控制系统被发现故障,目前火箭已被从发射平台上卸下并运回装配测试车间。新的发射时间暂未确定。 这已是搭载欧洲卫星运营商SES World Skies的一颗SES-4卫星的质子火箭第二次推迟发射,去年12月26日的发射也因火箭上面的电子设备出现问题而延期。 以上是 自由亚洲电台 特约记者周人俄罗斯报道 。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昔日笑柄 如今“中式英文”流行

昔日笑柄 如今“中式英文”流行 (2012-01-27)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美国超低利率至少延至2014年下半年 [中国早点] 狗评论与旺旺说 [名家专评] 薛理泰:伊核问题上的战略博弈 [新中关系] 新中去年双边贸易增6.4%达1014亿     (北京综合讯)昔日常被人引为笑柄的中式英文,近年却冲击着英文词汇库;来自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显示,自1994年以来,国际英语增加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据《法制晚报》报道,在过去一年的外媒涉华报道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为了能更加形象、夺人眼球地描述中国特有的现象,外媒的记者们在报道中掺杂“中式英语”,甚至在报道一些中国新闻时,创造了中国专属的英文词汇。   2010年,中式英语“ungelivable(不给力)”风靡网络,似乎标志着一个从“中国人背英语单词”到“中国人造英语单词”的跨越性时代拉开帷幕。《纽约时报》称此事“非常酷”。   过去那些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watch sister(表妹)”等中国式英语翻译弄得云里雾里的老外,开始慢慢觉得“中国制造”的英语“很有意思”。   有专家称,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正对世界文化形成强烈补充。   由中国网民创造,经外国媒体报道的中国特色英文词汇也至少有27个,如“Chinsumer”,指的是出国旅游时挥金如土的中国购物狂,是由Chinese、consumer合成;形容80后大学生低收入聚集的群体“antizen”(蚁族)则是把ant加上izen。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中国社会男多女少的现象时,将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译为“guanggun”;美国《纽约客》描写中国新一代时出现了一个词“愤青”(fenqing);诸如英国《卫报》等媒体还出现了描述“关系”的“guanxi”一词。   其他像“China Bear”(中国熊),形容中国A股吼声如四面楚歌;“Chinawood”,意指中国电影追赶好莱坞仍需努力;去年英国国家广播公司还刻意用“Leading Dragon”,代表中国带动全世界经济发展。   另外还有Naked Phenomenon(裸现象),如“裸婚”“裸考”“裸辞”……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各种“裸”现象,吸引大量外媒的关注。美国《基督教箴言报》的报道开头就提醒读者,“这些有‘裸’字的新闻标题吸引了大量读者”,但“内容其实跟不穿衣服毫无关系”。   文章评论称,这些“裸”词汇代表着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青年中逐渐兴起一股时代思潮。如果“裸”现象真的普及,将意味着中国社会的重大改变。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