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規範新聞不如自由競爭
旺報 【楊兆中】 在沒有自由興辦媒體的中國,媒體很多時只能成為官方喉舌。但在經濟快速增長下,商家們也懂得打媒體主意,透過付費給前線記者換取版面,使公眾接收到商家們想他們接收的信息,或把一些負面新聞消音。 但現在大陸政府突然對新聞專業認真起來了,要打擊這些有償新聞或有償無聞,但要完全杜絕有償新聞,唯一途徑就是開放媒體市場完全競爭。 在上周四,中國政府網突然發布了 《關於開展打擊新聞敲詐、治理有償新聞專項行動的通知》。通知說,「按照中宣部統一部署,為進一步規範新聞採編秩序,維護新聞工作公信力和權威性,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有關部門將從現在開始開展為期3個月的打擊新聞敲詐、治理有償新聞的專項行動。」 值得深究的是,不法之徒以記者名義進行欺騙及敲詐。今年初鬧得滿城風雨的達芬奇造假案,成為疑似新聞敲詐案的代表。去年,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節目指達芬奇公司生產的家具造假,從義大利進口的家具實為從東莞長豐家具廠生產。 此後達芬奇指責並舉報相關報導虛假,指斥央視記者利用報導敲詐錢財,其後當局雖指央視並無造假,但該記者並非登記新聞工作者,使外界對這宗新聞敲詐案的真相大惑不解。 事實上,假設達芬奇的指控屬實,那就代表著中國的新聞界在大眾眼中的公信力還真的不賴,竟然有騙徒願意以記者的身分去進行詐騙罪行。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央視內部的監控是否出現了問題,以致竟然容許「記者」收受利益下作出這樣受爭議的報導,反映新聞專業在欠缺市場化環境的影響下,似乎也失靈。 至於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這可算是中國新聞界的特色,不少記者都是額外收費為付費一方撰寫稿件,然後刊出,以達到宣傳又不失新聞的效果。這種情況在網站新聞更為泛濫,皆因網站篇幅無限,付費一方大可要求記者大書特書。不過,聰明的讀者定能察覺付費新聞與專業報導的分別。至於有償不聞, 則更可能是涉及社會大眾利益,這方面只能從新聞從業員的自律入手。 事實上,政府除了發一紙公文去嚴打新聞違規行為,其實也更應該為新聞機構轉型成為商業單位,以市場力量去整合傳媒行業,讓媒體能夠有自我生存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更充裕的財力去鼓勵記者發掘好新聞。當傳媒工作者收入能反映其本身專業水平時,再沒有誘因去讓他們從事有償新聞或敲詐,更可能不屑進行這樣的勾當,問題便自然會解決了。 (作者為《旺報》特約記者)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