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

网络科技 | 从麦克卢汉到乔布斯:媒介技术与环境保护

在我们迎来了麦克卢汉一百周年之际,又送走了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麦克卢汉當然不可能见过乔布斯,而从乔布斯的言行来看,对麦克卢汉想必也很陌生。然而,时或空都没有交集的学术重镇和商界领袖之间,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 “媒介即信息”又一参考个案:手机 虽然麦克卢汉有着“媒介即信息”之类的断语,但国内 媒介环境学 当仁不让的译介大师,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教授坚持认为麦克卢汉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不过,曾经给莱文森留言否认自己是媒介决定论的麦克卢汉应该自己都会承认的是:他的确认为,技术对文明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手机的出现,无疑是其中之一。国内有论者甚至给手机加上了“第五媒介”的称谓(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虽然这种称谓在学术上未必能完全成立,但它所代表的那种“重要性”是确然的。 乔布斯不是手机的发明者,但正如他在07年iPhone第一代上市时所宣称的“我们将重新发明手机”,乔布斯和他的苹果,让手机这样本来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的东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张图来自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KPCB(凯鹏华盈)于今年1月份发布的报告,根据它的调研发现,人们今天在手机上只有32%的时间是用于所谓“传统的”功能的:打电话和发短信(图中的skype是一种通话软件,本质上也是打电话),而有9%的时间用在收发电子邮件上,12%的时间用于web式应用,47%的时间则在其它各种原来想都不会想到的功能上:地图、游戏、社交网络、各种工具,等等等等。 虽然这张图所描绘的时间分配是泛指所有手机,但很显然,几乎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从业者都同意,正是因为iPhone的横空出世,才推动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前行——从谷歌的安卓系统,到微软的WP7,甚至逼迫诺基亚放弃了自己的塞班系统。iPhone已经俨然成了“智能手机”的代名词,同时,也让手机不能再被简单地称为“移动的电话”,而真得成为了“手上的机器”——也是人们最重要的几乎片刻不离身的数码设备。 但是,苹果的辉煌,乔布斯的巨大成功,和早已故去的麦克卢汉,又有什么关系呢? 以“冷热媒介说”看手机 让我们从麦克卢汉本人受批判最为强烈的“冷热媒介说”开始吧。 麦克卢汉认为,所有需要人们高度参与才能完成信息接收的,都属于冷媒介,而相对的,无需人们花费太多额外的注意力就能完成的,则属于热媒介。按照他的说法,电视是一种冷媒介,因为电视能够提供的形象不够鲜明和清晰,看电视的人需要尽可能地去深入参与,才能重构一闪而过但又略显模糊的图像。而电影则是一种热媒介,它的图像很完整,以每秒24格画面的速度播放,使得看电影的人远比看电视的人“省力气”。 这个说法后来受到很大的抨击,因为电视作为一种设备而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今天客厅电视越来越象一个“家庭影院”,抨击者认为“冷热媒介”的区分,显得十分的怪异和不合时宜。但事实上,麦克卢汉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个预言家(他的预言倒是有那么点十中八九的意味)。冷热媒介并不是一种结论,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索过程。电视和电影究竟是冷还是热的,其实压根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如果一个媒介且属于人们惯常使用不可或缺的媒介,不需要人们深度参与,它会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而一旦不可或缺的媒介需要人们深度参与了,它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才是麦克卢汉及其身后的媒介环境学所关切的重点。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说,根本上是要引出这样四个问题,也就是他的媒介四元律:1)这个媒介使什么得到提升或强化?2)它使什么东西过时或取代了什么东西?3)它使什么过时的东西得到再现?4)它被极端挤压之后产生了什么东西或变成了什么东西?。正因为人和媒介之间的互动多寡,才会使得这个四元律变得有其意义。而当我们将智能手机放到这个四元律中,就会出现一大堆有趣的思索和探究。 在乔布斯的iPhone之前,智能手机虽然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吸引大众眼球的东西。诺基亚是智能手机的第一代王者,但这种王者是建立在本来领域就不大的基础上的。大街小巷的诺基亚手机,基本上还是以“功能手机”为主。它被人们常用的功能只有两项:通话(听说)和短信(阅读)。 功能手机显然是一种冷媒介:需要我们投入很大的注意力。这大概也是边打电话边开车是一件危险的事的缘故吧。但功能手机往后发展,有一度迈向音乐手机的趋势。因为生产商注意到这样一点:人们的随身设备似乎又需要mp3又需要手机,何不将它们合二为一呢? 音乐手机事实上让我们的参与度更高(虽然听音乐总得来说是一件参与度不高的事,即便麦克卢汉还把爵士乐分为了冷热两种),因为它需要我们动手将音乐复制进去。音乐手机使得每个人的手机或多或少有了些差别:我的手机里放着周杰伦的乐曲,而你的手机则吟唱着帕瓦罗蒂高亢的歌声。 我们现在可以这么说:智能手机是一种冷得不能再冷的媒介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它去再创造。这类创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有一大批人不断地为智能手机增加新的功能点,这些人被称为“应用开发者(商)”,iPhone上今天有40万种五花八门的应用。第二个部分则是大量的使用者去下载这些应用,目前苹果设备上的应用下载已经超过了百亿次的规模。 媒介发展中的两个节点 在整个媒介史的发展中,在我看来,有两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介质和内容的分离”。无论是书本、报刊杂志,还是石碑,都是无法分离的东西。而随后出现的电视机、收音机,乃至mp3播放器、电子阅读器,都使得内容得以脱离介质而存在。所谓的“无字天书”只存在于神话中,但“无纸之书”却存在于现实中。 介质和内容的分离,使得内容的传输更有效率。想像一下,把一本书从一个上海人手中转移到北京人手中,势必要发生物体(也就是原子)的位移。而一份电子文档的传输,则是比特式的,而无需任何介质的位移。传输效率的巨大提升,伴随而来的,就是信息复制的轻而易举。 而第二个节点就是:介质和应用的分离。电视机作为一种介质,虽然里面播放的内容不同,但都是电视机。两户人家的电视机除了大小、色彩有差异外,主要功能是没有差别的。但以电脑为代表的介质和应用分离,使得两台电脑的功能都会出现显著的差异。一个程序员的电脑,显然和一个专业文字作者的电脑,是完全不同的。 介质和应用一旦分离,使得大量的数码设备成为“冷媒介”——但这个冷媒介的意思,和麦克卢汉笔下的,已经有些不同,或者说,延展了麦氏的意思。大量的开发者让媒介设备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功能,而更大量的人蜂拥而至,成为这些设备的使用者。而在这个趋势中,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以随身携带的一部智能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手机的功用,它和3G网络一起,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对互联网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拓展。它也让社交这个古老的行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无数人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SNS、微博上流连忘返,甚至业界还发明出了“弹性社交”的概念。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整个互联网越来越将“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抛弃。以iPhone和iPad为两款重要移动设备为前驱的app store(苹果应用商店)重新定义了产业界的法则,迫使wintel联盟解体。 过去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出门,必须带上手机、皮包、钥匙。但对于智能手机而言,这三样东西似乎一样就够了。智能手机和信用卡捆绑,能够起到钱包的作用,在机场用手机登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随着物联网的展开,用手机开门也不会是什么神话。一部小小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功用。它已经不再是游离在我们身外的一个配置,有时候,它就是我们自己。 行文到此,似乎充满着乐观,但我们不妨稍许停顿一下,仔细地审视一下,这样的趋势,真是有百善而无一利的么? 不要忽略麦氏論斷的警告意味 在媒介环境学的诸位大家中,从极度悲观的芒福德一翼,到极其乐观的莱文森一翼,麦克卢汉其实是位居中间(但稍稍偏于乐观)的。他的很多探索,被误解为热情洋溢的电子媒介鼓吹者,但事实上他并非如此(一个有趣的花边信息是,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少让自己的孙女看电视)。他的名言“媒介即信息”如雷贯耳,但同样我们需要注意到,他还说过“媒介即按摩”(media is the massage)。用按摩这一词,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在电子媒介的按摩中,我们必须警惕迷失我们自己。 他对冷热媒介的分析,正如前文所说,其实是一种分析媒介对社会影响的“方法论”,本身并不蕴含多少价值判断。他真正的价值判断在于“地球村”三个字。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体系里,地球村指代着一种重归部落化的人类。机械量产时代所造成的面容模糊分裂切割的非部落人,需要重新向部落化回归:一个整体的人。电子媒介能够起到这个作用么?麦克卢汉并没有直接解答(正如他一贯喜欢用警句格言而不做直接判断那样)。虽然电子媒介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非大家都在沉默地阅读着长得一样的报纸,但他自始自终是一名技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深刻地意识到:媒介对我们的作用,远远超过信息对我们的作用,故而,我们需要象保护环境一样地去保护日益技术化的媒介。换而言之,技术,绝不可被滥用。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也重新创造了程序(在苹果体系里称为应用)的生产、分发、变现的过程。用“苹果生态”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那么,苹果生态,让我们重归部落化了么? 很难讲。比如,用手机上微博。这件事今天已经非常流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在饭店中,几个人坐下来并不是交谈或者开始吃饭,而是各自在那里发微博、看微博。我们可以用手机微博填充了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发现,也正是因为移动微博,让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动不动就想去看看微博上有什么新东西。 iPhone(同时也是所有智能手机)上都有着各种用于记事的应用,比如谷歌日历就可以和手机里的应用同步。我们先是发现这是一款很不错的让我们不会误事的应用,然后我们就又发现,一旦离开它,我们似乎便想不起今日的日程安排了。手机的随身携带性,使得我们对这种技术设备的依赖性是重的,而这种依赖,又怎么能言之凿凿地说:我们重归了部落化呢? 智能手机上更是存在着一些很暧昧的应用,比如“弹性社交”这个类别。这种应用可以让你和周围不认识的人搭讪、社交。听上去不错,可以拓展我们的人脉圈,加强我们和人类社会的联系而不是一头扎进数字海洋中不得自拔。但事实却是: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现在被解读成另外一种LBS(location based sex)。我几乎可以断言的是,这绝不是乔布斯自己想看到的。 乔布斯有助于我们咀嚼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曾经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他那位自称是“麦克卢汉不乖的孩子”尼尔波茨曼则写道,“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自麦克卢汉以降,一位又一位的媒介环境学学者在呼吁对“媒介这个环境”的人文关怀和保护,同时,媒介技术,也在数字英雄们的努力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技术的最终走向,不是技术发明者所能掌控的。技术的善恶,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利用。从这个意义出发,媒介环境学,恰恰不是“技术决定论”。 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所谓的“数字鸿沟”学说。但在摩尔定律(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吉尔德定律(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梅特卡夫原则(网络价值等于节点平方)的效用下,数字鸿沟正在慢慢弥合,越来越多的人接入了数字世界,享受信息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快感。不过,我这里必须要说的是,数字鸿沟的宽度可能的确在缩小,但它的深度很有可能在增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技术对我们的利弊,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掌控能力。从iPod到iPhone再到iPad,乔布斯这一路走来,给我们带来了不断的惊喜,他的成功,正如他一贯念念不忘的,的确在改变着世界。然而,确切地说,他提供了我们改变世界的工具,至于这个世界,究竟如何改变,已然不取决于他。 今天,我们纪念乔布斯,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富可敌国的商业组织,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延伸的工具。而至于究竟是工具是我们的延伸,还是我们是工具的延伸,则需要我们更加去缅怀和反复咀嚼麦克卢汉,不仅仅是因为他那些已经成真的预言,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需要看到的是,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一手开创的媒介环境学学派,弥足珍贵的地方。 —— 刊发于当期《新闻记者》 —— 乔布斯过世后,有朋友问过,怎么没见你写篇专栏聊聊?一来他退休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很长的东西,二来我现在改行写学术论文去了,哈哈 关于作者 魏武挥 ,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教师 哥不做总好多年 Blog 豆瓣 新浪微博 Twitter 腾讯微博 请俺吃饭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 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 我的微博 访问 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App Store:乔布斯离任后的苹果核心命脉 乔布斯的成功无法复制 乔布斯值多少钱? 笔记:媒介环境学 第九章 无觅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乔布斯的成功无法复制 (9) App Store:乔布斯离任后的苹果核心命脉 (20) 修习媒介环境学,从《知媒者生存》开始 (8) 权威消解的时代 (4) 笔记:媒介环境学 第十三章(终章) (4) 笔记:媒介环境学 第十二章 (0) 笔记:媒介环境学 第十一章 (1) 笔记:媒介环境学 第十章 (3) 笔记:媒介环境学 第九章 (2)

阅读更多

法广 | 北京话题: 宁波计划批量生产乔布斯让网友笑掉大牙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乔布斯是举世公认的天才人物,所谓天才,就是纯天然之才,人工雕琢越少越好。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放养出来的,人家乔布斯不过高中毕业,只上过几天大学,而上学和培养都是灌输既定模式,一个人接受的思维定势越多,创新能力便越弱。《南方都市报》上作者余以为的文章说,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复制乔布斯的成功模式,不但不能让人才们再去接受“培养”,反而要把所有的大学都解散,并禁止年轻人再去上大学才行。虽然这个想法近乎疯狂,且中国在文革期间倒是真正大面积实践过,但效果却正好相反。 此外,乔布斯的成功道路还有一条,那就是在车库里创业。从车库里成长起来的美国企业不少,除了苹果以外,著名的企业还有惠普,谷歌和亚马逊。如今,惠普和谷歌都把当初创业的车库做成了纪念馆,宁波市政府的这5000万元,足够组织这1000余人去美国的这些著名车库参观一圈儿,也足够在宁波当地盖出1000个车库了。把我们的大学生都从大学里轰出来,全部赶到车库里去,就能捣腾出个把乔布斯来吗?我看也悬。当初乔布斯在车库里起步的时候,咱们这儿在牛棚里干活的人更多,但是也没有冒出一家苹果公司来。更何况,车库创业在中国还面临着法律问题,因为车库根本不能作为合法的商业注册地址,这种车库创业模式在中国就连准生证都拿不到。 也有评论认为,乔布斯如果生活在中国的话,肯定不会成为一位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究其原因,乔布斯1972年高中毕业,而中国1966年就开始搞“文革”,因此,从1966~1972年,如果他是中国人出生在中国,他肯定就连美国高中课本里的那点知识都学不到。当然,他也会学到两样东西:一是毛泽东语录,二是学会造老师的反。中选网上作者郑酋午的文章说,高中毕业之后,他也会和其他人一样积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而跟工业建设无缘。 1976年毛泽东逝世,他同样会跟当时的很多人一样哭得死去活来。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他或许会考上大学,也许考不上,如果考上了他就只能在学校里读死书。如果他碰巧在大学读理工科的话,毕业后将会分配到国有企业工作,当个工程师什么的。到朱镕基当总理时,企业大规模破产,他则有可能下海去当个体户。考虑到美国是个民主法治国家,做生意不用拉关系,但在中国就不行了,如果没有官方背景的话,他不仅贷不到款,他的公司也很难做大。因此,当他的公司做到一定程度,有了相当的积累之后,再想继续做大就必须要找官方背景了。 接下来,他很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通过四处行贿跟各级官员拉上关系,然后再从领导手里承包工程。在得到可观的利润,有了较大的资本之后,他很可能还会和银行行长拉上关系,再通过行贿贷到更多的款项,甚至可以开办一家更为像模像样的公司。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不法商人,或者说奸商,如果再去搞走私的话,那就是另一个赖昌星了。郑酋午的文章最后强调说,总而言之,不管他有怎样的能耐,只要他在中国,无论如何也做不出美国的乔布斯今天那样的成就。当然,如果他有民主自由意识,也很可能会为中国的民主化而四处奔走,但这样一来,他的生意不但做不成,还会被关到监狱里去。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太重要了。 再回到宁波准备批量生产“乔布斯”的宏伟计划上来,余以为的文章又说,再细看这条新闻,原来该工程特定的培养对象只限于全市的“事业单位”和“省部属单位”,但这类单位不仅不需要天才,也不需要人才,只需要听话就行了。不过,这可辛苦了那些在宁波的简陋厂房中艰苦创业的企业家们,要知道,宁波是近代中国企业家的摇篮,这项耗资高达5000万的形象工程,不知道会让多少真正的企业家苗子因为缺乏资金,而在摇篮里失血夭折。

阅读更多

乔布斯胞妹悼词:爱是他的众神之神

史蒂夫·乔布斯及妹妹莫娜·辛普森(左) 导语: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今天刊登了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妹妹莫纳·辛普森(Mona Simpson)在10月16日乔布斯葬礼上的悼词。 以下为文章全文: 兄妹相认 我在单亲家庭长大,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家里穷,而且我知道父亲是叙利亚移民,所以我一直都把他想象成奥玛·沙里夫(Omar Sharif,译注:男演员)的样子。我希望他很富有,有朝一日能走进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家徒四壁的公寓),并为我们提供帮助。后来,当我见到父亲后,我试图相信他之所以换了电话号码而且没有留下邮寄地址,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革命者,希望为阿拉伯人民规划新的世界。 即使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值得我爱而且爱我的男人。数十年来,我一直以为这个男人就是我的父亲。等到我25岁时,我终于遇到了这个男人,他就是我哥哥。 彼时,我住在纽约,正在构思我的第一部小说。我当时与另外3名有志写手一同供职于一家小杂志社,办公室的面积只有壁橱那么大。有一天,律师打电话给我——作为一名来自加州的中产阶级女孩,我当时还在争吵着让老板给我们买医疗保险——并告诉我说,他有一位著名的富豪客户是我失散多年的哥哥,那些年轻的编辑们当时都惊呆了。那是在1986年,我们当时效力于一家前沿文学杂志,但我却突然陷入了狄更斯小说的情节之中,这令我们所有人都欣喜若狂。律师拒绝向我透露哥哥的姓名,同事们纷纷开始打赌。最佳候选人是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译注:男演员)。但我私下里却最希望哥哥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译注:已故作家)的拥趸,希望他比我更有才华,是一个天才。 当我见到史蒂夫时,发现他跟我差不多年纪,穿着牛仔裤,看起来像是阿拉伯人或犹太人,比奥玛·沙里夫帅。 我们一起散了会步——我们俩恰好都喜欢散步。我不太记得我们第一天都说了些什么,只是感觉他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他解释道,他是做电脑工作的。 我当时仍在使用Olivetti打字机,并不太了解电脑。我对史蒂夫说,我最近正在考虑购买第一台电脑,一台名为Cromemco的电脑。 史蒂夫告诉我,这东西不错。他说,他当时正在做一些美得令人窒息的东西。 工作专注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从史蒂夫那里学到的东西。我与他相识的27年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并非三个时期,而是三种状态:他的生活、他的疾病以及他的临终。 史蒂夫从事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他非常努力,每天如此。 这似乎很简单,但却无比真实。 他反对心不在焉。 他从不会因为努力工作而苦恼,即使最终的结局是失败。倘若我拥有史蒂夫那样的才华,或许未必会像他那样敢于尝试。 被逐出苹果后,他很痛苦。他对我说,时任美国总统举行了一次晚宴,邀请了当时的500名硅谷领袖。但史蒂夫并未被邀请。 他很受伤,但依旧在NeXT工作,每天如此。 史蒂夫的最高价值并非新奇,而是美观。 对于一个创新者而言,史蒂夫对某些事情却非常忠诚。如果他喜欢一件T恤,便会购买10件或100件。在他位于帕罗奥尔托的家中,有很多黑色高翻领棉线衫,大概够在场的人每人一件。 他不喜欢流行趋势和噱头。他喜欢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 他的美学理念让我想起一句名言:“时尚起初很美,但却会越来越丑。艺术起初很丑,但却会越来越美。” 史蒂夫总是希望做出“越来越美”的东西,他不介意被人误解。 虽然没有被邀请参加晚宴,但他却经常开着同一辆黑色跑车去NeXT,与他的团队秘密开发一个平台。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ts-Lee)后来用这个平台编写出了万维网。 视爱如命 史蒂夫谈论爱情的时间跟女孩一样多。爱是他的极致追求,是他的众神之神。他总是关注并操心周围人的情感生活。 每当他看到可能会吸引女性的男人时,就会打电话给对方:“你单身吗?你想跟我妹妹共进晚餐吗?” 我还记得他第一次见到劳伦(Laurene,译注:乔布斯的妻子)时,他说:“有一个美女,她很聪明,还有一条狗,我想跟她结婚。” 里德(Reed,译注:乔布斯的儿子)出生后,他开始唠唠叨叨,片刻不停。他是一个事无巨细的爸爸,对每个孩子都是。他操心丽莎(Lisa)的男友和艾琳(Erin)的旅行,以及他们的裙子长度,他还害怕伊芙(Eve)被马伤到。 所有参加过里德毕业典礼的人都不会忘记里德跟史蒂夫共同慢舞的情形。 他一直坚守着对劳伦的爱。他相信爱能永恒,且无处不在。在这方面,他从不讽刺挖苦,从不愤世嫉俗,从不悲观厌世。我一直在向他学习,至今如此。 生活简朴 史蒂夫年少成名,但他却因此而倍感孤独。自我们相识以来,他所做的多数决策都是为了化解隔阂。作为一个来自洛斯拉图斯(Los Altos)的中产阶级男孩,他与一个来自新泽西的中产阶级女孩坠入爱河。让丽莎、里德、艾琳和伊芙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对他们二人都非常重要。他们的房子并没有太多装饰:事实上,在他们婚后的很多年里,晚餐很多时候都是在草地上吃的,有时只是一种蔬菜。量虽然很大,但只有一种。比如西兰花,都是时令蔬菜。经过简单的烹制,加上了一些刚刚采集的香料。 尽管年纪轻轻就成了百万富翁,史蒂夫却总会亲自到机场接我。他就穿着牛仔裤站在人群中。 当有家人打电话到公司找他时,他的秘书琳内塔(Linetta)会说:“你爸爸正在开会。你想让我打断他吗?” 里德每年万圣节都坚持要打扮成女巫,史蒂夫、劳伦、艾琳和伊芙都必须扮演他手下的巫师。 他们曾经改造过一次厨房,但却历时数年。他们只好在车库的电炉上做饭。当时正在兴建的皮克斯大楼刚刚完工一半。他在帕罗奥尔托的家就是这么简单,浴室也很旧。但关键在于,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开始一天生活的好地方:史蒂夫很看重这一点。 他并非不享受自己的成功:他也很享受,只是没有那么铺张。他对我说,当他在帕罗奥尔托的自行车店发现自己买得起最贵的自行车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他的确买得起。 不断学习 史蒂夫很谦虚,他喜欢不断学习。 有一次,他对我说,如果成长的环境不同,他有可能成为数学家。他对大学充满崇敬,而且喜欢到斯坦福校园里散步。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里,他学习了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一本绘画书。虽然他以前并不知道这位画家,但这本书却让他开始思考,今后如何利用苹果园区的墙面图案激发人们的灵感。 史蒂夫经常会有一些怪念头。除了他,还有哪位CEO会知道香水月季的中英文历史,并对大卫·奥斯汀玫瑰感兴趣? 他的口袋里会放很多古怪的东西。我打赌,就算结婚20年后,劳伦仍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他喜欢的歌,他喜欢的诗,这些都可能放在某个抽屉里。我几乎每隔一天都会跟他通话,但当我在《纽约时报》上看到苹果的一些专利时,仍会为那个完美的楼梯设计草图感到意外和欣喜。 有了四个孩子,有了妻子,有了我们所有人,史蒂夫拥有了很多快乐。 他很珍视幸福。 病痛来袭 后来,史蒂夫病了,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人生被压缩成了更短的轮回。曾几何时,他喜欢徒步穿越巴黎,喜欢在京都寻找卖手工荞麦面的小店。他在滑雪场内的动作很优雅,但到了野外却很笨拙。如今,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到最后,即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快乐,比如吃到一个好桃子,都无法再吸引他。 但真正令人惊讶的,也是我从他的病痛中学到的是,即使失去很多,你仍未孑然一身。 我还记得我哥哥再次学习走路时的情形——这一次需要用椅子做支撑。在肝移植手术后,即使双腿似乎已经完全无力支撑身体,但他每天仍会扶着椅背站起来,推着椅子沿走廊来到护士站。然后坐下来歇一会,再转身走回去。他每天都数着自己的步数,每天都走远一些。 劳伦跪在地上,看着他的眼睛。“你能做到,史蒂夫。”她说。他瞪大了眼睛,嘴唇紧闭。 他努力了,一直在努力,而且一直心怀爱意地努力着。他是一个让人感动至深的人。 为爱坚守 我知道,在那段令人难熬的时期,史蒂夫不是为了自己而忍受痛苦。他给自己定了很多目标:等到儿子里德高中毕业,女儿从京都旅行回来,他造的船下水,然后带着全家人周游世界。他希望有朝一日,他和劳伦都能退休。 即使在病中,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品味、辨别力和判断力。他整整换了67个护士才最终找到3个满意的人选,之后给予她们充分的信任,直到去世。她们是特雷西(Tracy)、爱徒罗(Arturo)和伊尔哈姆(Elham)。 有一次,史蒂夫染上了一种顽固的肺炎,医生禁止他做很多事情,包括吃冰。我们当时获准进入了标准的重症监护室(ICU)。史蒂夫通常不喜欢插队或亮明身份,但他那一次却承认,他喜欢得到一点优待。 我对他说:史蒂夫,这是一次优待。他侧身转向我,说道:“我想得到一点优待。” 在气管插管时,他不能说话,但却向我们要了一个记事本。他画了一张草图,内容是在病床上支撑iPad的设备。他还设计了新的流体监视器和X光设备。他甚至重新规划了这个不是那么特别的ICU病房。而每当他的妻子走进病房时,我都能看到他脸上重新泛起笑容。 对于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他会在本子上写下来,然后抬起头来。他的意思是想违反医嘱,让我给他一块冰。 我们谁也不清楚会在那里呆多久。在史蒂夫好转时,即使是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依然开始着手从事一些项目,并向苹果的好友们承诺会完成这些项目。荷兰的造船师已经做好了华丽的不锈钢船体,并准备覆盖上木头。他的3个女儿都没结婚,两个小女儿甚至没有成年。他希望能在婚礼上领着她们走上圣坛,就像在我婚礼上那样。 临终时刻 人总有一死,只是时机各有不同。 我知道,把一个多年癌症患者的死亡称作是“意料之外”,似乎不够准确。但史蒂夫的死的确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从我哥哥的去世中,我明白了个性的重要性:他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离世。 周二早上,他打电话让我赶快去帕罗奥尔托。他的语气深情而充满爱意,但就像是一个已经托运好行李的人,他的旅程即将开始。尽管他对离开我们充满歉意,深深的歉意。 他开始与我告别,我打断了他,我说:“等着我。我马上来。我已经坐上出租车赶往机场了,我会赶到的。” “我现在给你打电话是因为我担心你可能没法及时赶到,亲爱的。” 当我赶到时,他正在跟他的劳伦打趣,就像是一对毕生形影不离的伙伴。他凝望着孩子,仿佛目光定格了一般。 到下午2点,他妻子还能叫醒他,让他跟苹果的朋友谈了一会儿。 之后,过了一会儿,他显然再也无法清醒地与我们沟通。 他的呼吸发生了变化,变得困难,但似乎又在刻意保持。我能够感觉到他又在默数着自己的脚步,希望能多坚持一会儿。 我当时恍然大悟:他也把这当成工作。死亡永远不会发生在史蒂夫身上,他做到了。 在跟我告别时,他非常遗憾,因为我们不能如愿一起变老了。他对我说,他要去更好的地方了。 费舍尔医生(Fischer)估计,他活过当晚的概率只有50%。 他整晚都在坚持。劳伦就守在床边,当他的呼吸节奏变长时,她会突然惊醒,与我四目相对。然后,他又开始深呼吸。 他必须要做到。即使是现在,他依旧保持着严厉而英俊的形象,这是一个专制而浪漫的人的形象。他的呼吸表明了旅途的艰辛,路途很陡峭,海拔似乎也很高,他像是在登山。 但凭借这种信念,这种职业操守以及这种勇气,史蒂夫令人惊叹的能力,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对美好未来的畅想,仍将留存。 史蒂夫最后的话是在去世前几小时说的,这都是些单音节词,总共重复了3遍。 离开人世前,他看了看妹妹派蒂(Patty),然后长期凝望着他的孩子们,之后则是他的人生伴侣劳伦,最后,目光便看向远方。 史蒂夫最后的话是:OH WOW OH WOW OH WOW(书聿) 来源: http://chuangye.umiwi.com/2011/1101/46187_5.shtml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16198/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乔布斯胞妹悼词:爱是他的众神之神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1/11/02, 15: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网友自行翻译乔布斯情书 今天我们也以音乐来纪念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传》正式出版 乔布斯给妻子的结婚20周年情书的各种文体 请别在意淫乔布斯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史蒂夫乔布斯de艺术肖像收集 (@i-oo) 连自己都改变不了,请TMD别再意淫乔布斯 (@yixieshi) 周鸿祎: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yixieshi) 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将是这样 (@jdxi) 苹果产品的美学特征――向乔布斯致敬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环球邮报:乔布斯之死未能消除工人怨恨

中国:乔布斯之死并不能为苹果免罪 许多因为制造苹果产品而患病的工人仍然对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言辞苛刻。 凯瑟琳 · 麦克拉弗林 史蒂夫 · 乔布斯在中国拥有成千上万的 “ 果粉 ” ,而他留给这个国家的遗产却是无比复杂的。这里同样有许许多多在苹果设备生产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其中的一些在生产这些产品的时候严重地受了伤。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乔布斯过世的消息引发了那些称颂其创新大业的新兴中产阶级自发地流露出悲恸之情。与此同时,在那些大多数台湾人开办的巨型工厂里生产了好几年苹果产品的工人们却更加谨慎。 乔布斯本人从来没有回应过他们寻求帮助的请求,他们的困境也只在苹果去年的年度供应商符合性报告里被笼统地提及而已。 乔布斯的死深深地触到了贾静川(音)的痛处,两年前他在苏州的一个苹果组件工厂生产 iPhone 的时候中了毒。今年年初身体状况恶化而又求助无门的时候,他自己写了一封长信向这位苹果公司的领袖人物乔布斯寻求帮助。而在此之后的好几个月,他从未收到任何答复。   本周四的时候,贾静川说他对乔布斯没有任何的恶意,但关于他自己的悲惨遭遇和这位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的健康问题和逝世却有着极为复杂的感觉。 “ 我对乔布斯的死感到遗憾, “ 他说。 ” 他的公司生产了让人们生活更加便捷的产品,也推动了这个行业向前发展。 “ ” 可我的工资实在太低了,我根本买不起苹果的产品, “ 他补充说, ” 五六千块钱的手机对我来说就是奢侈品。 “ 2009 年夏天,为了缩短生产时间来满足膨胀的需求,苏州的那个生产 iPhone 和苹果触摸屏的组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更换了一种非法的化学制品。贾静川和其他数百个工人就是那时患病的。 这家台湾人开办的胜华科技公司的工厂所使用的化学品”正己烷“造成了数十人昏厥、生病或是抱怨头痛和其他轻微的症状。然而许多工人则受害更深,他们由于暴露于这种在中国使用受管制的有毒物质而导致了手脚神经的损伤。暴露于这种有毒物质的长期后果尚不可知,而苹果公司始终拒绝就此发表任何评论。在2010年度的企业供应商报告中他们提及了这一案例,但宣称事情已经得到了解决。 可与此同时,那些以前的工人们说他们还在等待针对他们疾病的赔偿,和关于他们未来身体状况的保证。长期暴露于正已烷被认为会引起一些生育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尽管乔布斯从来没有联系过他们或是提供什么帮助,他走之后,许多以前生产iPhone手机的工人对于该去找谁变得更加茫然。 郭瑞强(音)是另一个说自己以前在苏州胜华科技公司工厂里生产iPhone手机时患病的工人。她现在回到家里种地了,找不到好的工作,也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 “跟乔布斯去世比起来,我更关心自己的健康,”郭说,“现在他死了,我比过去更失落。我真不知道该做什么。” 位于香港的“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经常曝光发生在中国的跟苹果有关的虐待劳工的情况,在乔布斯死后它仍然对这家公司言辞苛刻。 “在史蒂夫·乔布斯的任期内,有大量关于中国苹果供应商大量侵犯劳工权益的报道,包括引发137名工人神经损伤的胜华科技中毒事件和富士康3死15伤的爆炸事件,”这一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这样说道。 除了工人患病、被广泛报道的 苹果在深圳另一家组件工厂 富士康的自杀潮以及其在成都的生产iPad的工厂发生爆炸致死的事件之外,苹果最近还由于其环境方面的记录而在中国面临指责。一些环保团体批评其与几家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的公司有合作关系。 然而在中国,那些苹果产品的用户和美国消费者们一样仍然对其大加称赞。贾静川这个病中的前员工心里明白。 ”以前我给苹果打工觉得特别好,它保证绿色环保、对社会负责,“贾说,”但是他们就是只吹嘘好的那一面。对工人他们不尊重。对我们既不道歉,又不负责。“ 他又说:”现在乔布斯死了,我心里更没底了。过去我抱着点希望,可是跟苹果公司相比,我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查看评论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寻找中国“乔布斯”

上周,硅谷风险投资家戴夫•麦克卢尔(Dave McClure)在中国的一个互联网创业者俱乐部上发言时,对东道主大加赞誉。 “中国创业者很可能比美国同行更聪明、更大胆,”他对听众表示,“北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创新速度超过硅谷的地方之一。” 但在中国,近期的舆论却比以往更为清醒。苹果(Apple)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本月去世,激起了中国人一轮又一轮的自我反省:乔布斯和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用其产品改变了世界,为什么中国缺少像这两人这么成功的技术型创业者? 前谷歌中国(Google China)总裁李开复表示:“中国十年内可能会出现市场估值和商业模式与苹果相当的公司,但很难出现像苹果那种类型的创新。”凭借其创立的孵化器——创新工场(Innovation Works),李开复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初创企业的导师。 尽管中国的网民数量——目前已达5亿——已经超过了欧盟(EU)总人口,而且在这一增长势头的支撑下每天都有新的互联网公司孵化出来,但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是在抄袭美国同行。 下面举几个最著名的例子。中国营收最高的搜索引擎百度(Baidu),就是山寨版的谷歌;而中国最大的实名社交网站人人网(Renren),则是抄袭了Facebook。据估算,中国有多达5000家类似于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的网站。 一些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并不是他们自己缺少创造力。“你创立一家企业,是因为你想解决自己身边的某个问题,或者满足自己身边的某种需求,”资深互联网创业者、奇艺(Qiyi)首席执行官龚宇表示。奇艺是百度旗下一家互联网视频网站。 “但中国互联网比美国落后了许多年,所以美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必然会领先一步发现很多问题和需求。” 多位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同意龚宇的观点。美团网(Meituan)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兴表示,“这件事与谁更聪明无关,而是与谁先发现有关,就像是采蘑菇。”美团网是首批抄袭Groupon的中国网站之一。王兴则是中国最多产的互联网业务克隆者。 王兴被宣传为“中国的马克•扎克伯格”,主要原因是他以创立于2004年的Facebook为蓝本,在2005年成立了类似的网站校内网(Xiaonei)。成立还不到一年,王兴就把校内网卖给了千橡互动(Oak Pacific Interactive)。校内网后更名为人人网,并已于今年上市。如今,人人网的市值达到22.5亿美元。 王兴表示,“我是学计算机网络的,所以我对社交网络有所认识,二者的模式是相同的。”但当他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时,Friendster和Facebook已然创立了。 王兴并不是在辩解什么。他认为,中国消费者在收入和品位方面尚不够成熟,暂不需要革命性的互联网新产品。 “消费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他表示。“第一阶段关注数量,提供足够数量以满足需求;第二阶段关注保障产品质量;只有到了第三阶段,人们才开始追求品位。中国的互联网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第二阶段。” 专家认为,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首先抓住一些简单的商机是理所当然的。“在美国,创业者们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发掘市场机遇,”麦克卢尔表示。“如果你身处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那么看到一个管用的想法而不去模仿就太愚蠢了。”

阅读更多
  • 1
  • ……
  • 6
  • 7
  • 8
  • ……
  • 26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