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习近平

习近平(1953年6月15日-),陕西富平人,祖籍河南邓州。2012年后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CDS专页:习近平真理馆老大哥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荷广 | 荷兰中国问题专家解读习近平

近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以胡锦涛接班人的姿态出访美国、爱尔兰和土耳其三国引起广泛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外界对这位中国未来的“一把手”却所知甚少。荷兰电视节目请来了两位中国问题专家对习近平进行了一番解读。 点击“subtitles”选择中文字幕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杨恒均:解读习近平访美三句话

杨恒均:解读习近平访美三句话 进入专题 : 习近平访美    ● 杨恒均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访问美国。那一天是中国农历羊年正月初一,辞旧迎新。邓小平的那次访问开创了中美之间独具特色的“首脑外交”。1989,中美关系陷入低谷,最高领导人访美中断八年之久。1997年10月26日,江泽民访问美国,并开始把首脑互访制度化,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例如,2002年,江泽民与胡锦涛先后访问美国,由江泽民对自己任期间的中美关系做一梳理与总结,并指明未来的方向,再由刚刚接任总书记职位的胡锦涛副主席借访美来重申、确认与继承江泽民的对美政策。这一模式在中共“十八代”之前又一次实施。去年1月份胡锦涛访问美国,被称为对中美关系的“定调之旅”。今年,习近平副主席访美,主要任务就是落实中美元首(胡锦涛与奥巴马)于去年1月确定的中美各项协议,继往开来。     按照惯例尤其是官场规则,习近平这次访美意义重大,却不会有重大的突破。如果我们把镜头推到2002年胡锦涛第一次访美,对照之前江泽民的表现,就不难看出,当时的胡副主席还很有些拘谨。更何况,这次习近平同2002年胡锦涛访美还有不同之处:当时胡锦涛已是总书记,习近平接班则要到18大。所以,一些华府政治与智库人士想从这次习近平访美的言行中寻找这位未来领导人的个人风格与执政理念,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我今晚通读了一遍习副主席在美国的演讲、发言与对话(有些是美国议员与媒体转述),觉得有这样三句话可以解读一下。          第一句: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这是习近平访美前接受《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有点韵味。习近平这次访美与十年前胡锦涛访美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当时美国反恐之战正烈,美国需要中国;如今美国不再提反恐,反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军事与战略重心向亚洲太平洋转移。一时之间在国际上,在中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习近平用这样有点文学色彩的句子,软中带硬,一下子就回应了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美国转向亚洲这一事实被中美一些人士肆意夸大,无限上纲上线,尤其是中国国内一些半吊子专家与哗众取宠的媒体,连美国在澳洲多布署了几十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也被他们吵成了“围堵中国”、“必有一战”。习近平副主席这句话明确表示:如果美国能充分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需求,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不会反对美国到亚洲来,中国欢迎你来。     其次,这句话软中带刺,一边表达了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你美国,同时却暗含太平洋也能够并且也必须容纳得下中国。美国来亚洲,不应也不可能挤走中国的势力。     最后,这句话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如此明显地把中国和美国放在一起,同称“大国”。这也标志着今后会和过份谦虚(甚至自卑)的“韬光养晦”的时代有所不同,中国登上了大国外交的舞台。这句出发前的话底气十足,预示着习近平这次访问将会展示大国风范。          第二句:中国有句流行歌的歌词是这样唱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在提到中美关系时,习近平用了好几种比较有意思的表达,大多是前几任领导人不曾使用的。如他说中美关系“是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语),或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希拉里·林顿语)。习的这句话是对应这样一个流行的看法: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老大和老二能够不打仗而和平共处的先例,“中美必有一战”的论调在中美都颇有市场。     习近平使用了一个肯定的语句:“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唯一”这种表达方式以前很少见于外交场合,尤其不和美国人使用。因为在中美两国之间,中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视乎美国的决策者何去何从,中国顶多是“沉着应对”。一个处于被动的领导人,是不会使用这种“唯一正确的选项”表达法的。可见,既然大国了,就要从“被动”到“主动”,这句话表明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从被动到主动,有信心与能力发展好两国关系。     “敢问路在何方”则更展示了习近平的自信。当他说中美关系面临的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前景时,已经暗示未来的路还得靠未来的领导人走出来,还有可能预示他将会根据新情况走出一条新路来。当然,这里是对中美关系上的预测,大家也不必过份联想。          第三句: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台湾问题虽然仍是中美之间的最大问题,但马英九上台后,北京也调整了对台政策,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与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而且,如果不出现极端情况,美国回头深入插手台湾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至于中美之间其他的一些问题,例如经贸问题、南海等国际与周边问题,盗版、能源气候与环境等等,都不是大问题,几乎都在可“管控”的范围内,根本不会真正影响中美关系。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始终是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与价值理念,反映在具体会谈上,就浓缩成“人权”问题。人权问题已经纠缠中美关系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最不易解决的。这次习近平副主席访美,先后被副总统拜登与议员麦凯恩质疑中国人权问题,而且,从他们质疑的内容到语气来看,口气还相当严厉,甚至不太友善。但令人惊讶的是,习近平的反应相当有水平,而且发人深思,值得解读一番。     我使用“惊讶”是有原因的,一是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这个问题时的态度与语气相比,二是和三年前访问墨西哥时的习近平相比,他这次的表现平和、理性、温文尔雅,展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风范。     在拜登对中国人权提出严厉批评后,习近平副主席强调:“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中国评论员解读习副主席的话是暗讽美国的人权也“没有最好”,这当然是根据以前领导人说类似话来推测的。但我认为习的这句话不能这样理解,尤其是这句话的中国官方翻译是:“Of course there is always room for improvement when it comes to human rights,”再翻译成中文则变成:总有进一步改善人权的空间存在。有凤凰卫视的评论员认为翻译得不好,我则说,虽然以前我发现外交部的翻译有不准确的地方,但这次翻译是精准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的中式句子,翻译成英文会让美国佬感觉不到你到底想说什么,也就等于没说。现在的英文翻译则是明确表示,中国的人权还有改进的空间。但如果习直接说这样一句中文而不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委婉表达,在国内听来可能就有些突兀,有些人接受不了。     习近平在后来回答议员麦凯恩就西藏人权问题质疑时,说出了更直接的话。据麦凯恩转述,面对他就人权问题的质疑,习近平很幽默地说:“麦凯恩,你的直白在中国是出了名的。”随即习近平回答说:“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你也知道,美国在过去也有很多问题。”麦凯恩说习近平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人权问题,但他对此次会晤的评价是“坦率而谦逊”。这次会谈是闭门的。     其实,麦凯恩不太理解中国官场文化,习近平不但回答了他,而且这个回答在我看来还相当精彩。当习副主席指出“美国在过去也有很多问题”的时候,也就肯定了美国现在的进步;而当他说“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时候,则表达了两个意思:他不但承认了我们的不足(我们可能还停留在美国的过去),而且还有了目标(也许就是发达国家的现在)。世界各国对人权的标准基本上都没有异议,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相差很大。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差距,而在于如何认识这种差距。     虽然习近平也讲到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但在我的记忆中,这可能是第一次,中国领导人在回应美国人权质问时没有提到人权的“标准”问题。以前我们国家领导人常会说,中美两国对人权的认识与判断标准有所不同。那意思很明白了,你美国认为好的,我们认为不好。我们的那才叫好,只是你美国人没有那个几千年文化底蕴来欣赏。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美国搞了一份《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我们也马上针锋相对地搞了份《美国人权状况白皮书》。     也同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有那么一些人开始借机抵制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你说他人权不好,他偏要说他的人权是世界上最好的。就在不久前,北京的某些人与机构还在公然睁眼说瞎话,一会说中国人权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会又说中国的人权比美国的好,过一会又说现在的人权是最好的——一说到人权,他们开口就是“最好的”。这些人真该学习一下习近平副主席的讲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权总有改进的空间。     按照中国的发展状况与人均收入,中国的人权比不上比自己富裕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包括我们的香港与台湾地区),这不是什么耻辱。但如果你为了自己的面子与手中的特权,就公然置罔顾事实于不顾,悍然蔑视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并独自搞一套唯我独尊的人权“标准”,那才叫可耻。一些人总是把老百姓都当成阿斗。     好了,今天的解读到此结束,否则,就解读过头,属于自说自话了,不过,这些解读毕竟是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如果发现有些内容与事实不符,也与你的观察与想像不同,你就当我把自己对未来北京执政团队的希望也融进了解读之中吧。          杨恒均 2012年2月16日      (本文系《世界华人周刊》特稿,欢迎所有媒体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进入专题: 习近平访美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环球评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260.html    

阅读更多

译者 | 《外交学者》习近平的过去有多大意义

核心提示:无论对习近平今后在主席职位上做出什么预测,我们需要谨记于心的一点是:习近平是在集体领导结构中的一员。所以无论他过去的经历对他的行为能起到多少影响,他必须要受到集体领导制的限制。 原文: What Xi Jinping’s Past Means 作者:Eve Cary 发表:2012年2月24日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编辑配图:习仲勋的一家,从左至右是习远平、习仲勋、习近平、齐心】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因最近刚结束出访美国之旅而占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的篇幅。但更让媒体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个人经历:习近评曾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下放到中国中部的一个农村里待了7年,干的是农活。《华尔街日报》曾描述为”他住在像斯巴达人居住过的窑洞里面”,”习早年的艰苦经历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同时,《洛杉矶时代周刊》在一篇命名为《从另一角度研究中国政坛新星习近平》中还对习在年轻时期的艰苦条件详细描述为:”炕上只有一张很薄的棉被,只有一个木桶当做厕所,晚餐基本只有小米粥和粗粮”。 文章里面有还有很多类似的话,此文从描述他年轻时候生活开始,一直到他如何在通往掌权的道路上崛起,他的个人困苦生活可能会使他更平易近人,并且了解中国的农民阶层的需要。《纽约时报》发表何频(Ho Pin)则走得更远,他说:”习过去经历的艰难困苦更有可能使他倡导普通群众的利益。” 但是这里还有一些观点值得一提。其一,习近平从出生之后起大部分的童年时间都是一名”太子党”——他是习仲勋的儿子,而习仲勋是位列毛泽东之后的革命家、副总理,直到他在政治运动中被整肃。这意味着在习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曾享有特权。 其次,领导人的背景也许不能算是其政策路线的明确的方向标。有过西方留学经历的领导人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会更加”亲近西方”或更加”崇尚自由”。同理,在本届的胡锦涛主席2003年掌权之前,他的背景显示他来自于中央党校(他允许在那儿公开讨论政治改革)在一次讲话中支持法治——这似乎表明他是个会推进社会经济公平,甚至会推进政治改革的领导人,但是这些都没发生。 再次,习的背景经历于其他中国领导相比也没有什么明显不同——毛泽东以前也是农民,但他的很多政策(特别是”大跃进”)对农村可是非常糟糕。 习近平的过去可能有令人诗意地沉思的一面,但这不表示他以后的行为就完全建筑在遥远的过去之上。在农村的经历会让他更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公平原则这种假设不怎么可靠,实际上,观察他最近几年的行为更可靠一些,他曾是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领导,这些地方倾向于市场经济。 上海市曾是新的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其中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浙江市因为关注中小企业发展而闻名,在浙江,习近平简化了新公司注册的程序,扩大了民营企业获取借贷的能力,提高了对私人产权的保护,扶持了当地的汽车制造商”吉利”。并且习在私底下还是美国前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的好朋友。 基于他最近的所为,可以大胆的的猜想,习会是一个支持市场自由化的领导人。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仍在转动,但有要想保持引擎运转不休,一些重大的问题必须得到纠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从出口导向型、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化为消费主导型、创新为主型经济,部分是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在不久的未来减少中国的劳动力。为了更有效的整合融入国际市场,必须放松资本监管,同时为了减轻国内市场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取消国营企业的各种特权,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国营企业盘踞掌控的行业。 无论对习近平今后在主席职位上做出什么预测,我们需要谨记于心的一点是,布鲁金斯学者李成在最近的访谈中提及到:”今天的中国是集体制领导,习只是众多平级人物中名列第一的而已。”这意味着在他的治下,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要受到更多的牵制,要达成妥协。不管他的过去经历对于他以后的行为有多少影响,他的行为总是会受到中国集体领导结构的限制。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查看和” 习近平访美 “相关的更多译文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BBC | 图辑:习近平爱尔兰之行

如欲取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的、使用串联样式表(CSS)的浏览器。虽然你可以使用目前的浏览器浏览网站,但是,你不能获得最佳视觉享受。请考虑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软件或在可能情况下让你的浏览器可以使用串联样式表。

阅读更多

BBC | 习近平爱尔兰“秀球”亲民外交

习近平秀球艺给人们带来意外和惊喜。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周一(20日)结束在爱尔兰的访问,在3天的访问期间,除了与爱尔兰国家多名领导人进行会谈商讨贸易与经济合作协议之外,他还参观了农场,并在该国重要的体育馆内大秀球技,显示出其亲民形象。 习近平自从在美国观看了NBA比赛之后,给西方留下了平易近人的印象。 而他的爱尔兰之行则更加凸现了这一点。在周日前往与爱尔兰总理肯尼进行正式会谈之前,他前往了具有体育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克罗克公园观看了爱尔兰曲棍球和爱尔兰式足球的表演比赛。 随行进行访问的台湾《中国时报》记者江静玲表示,他在结束观看比赛之后,接受了球员们请他尝试的邀请。 江静玲说,首先他试了爱尔兰式曲棍球,之后则尝试了大力踢爱尔兰式足球,他的举动让很多记者感到意外和惊喜,也让在场者都感到他非常平易近人。 这位台湾记者还表示,很多西方媒体也都认为,相对来说中国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比较严谨,而这位被外界认为是中国下一届领导人的习近平则更加大方,平易近人。 除了看球,踢球之外,习近平还参观了农场并与农场主共饮“爱尔兰咖啡”。江静玲指出,爱尔兰人普遍认为习近平此行是让爱尔兰“认识他”之旅。 在一展球艺之后,习近平前往都柏林古堡与爱尔兰总理肯尼进行会谈,他表示中爱两国的紧密联系对两国都有利。 在习近平的访问期间,中爱两国签署了四项协议,重点发展贸易、投资和教育合作。 中国和爱尔兰的贸易额达50亿欧元,有超过130家爱尔兰公司在中国设有办事处,并雇佣了约1万名中国员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