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

这一年,与暴力拆迁有关的人和事

9月24日下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刘老汉等接到限拆通知:“对抗政府指示、拒不搬迁的 钉子户 ,本公司将为每位住户赠送一份礼品”,通告左下方用透明胶带贴着一颗子弹。对此,“通知”中落款的内蒙古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否认通知是他们发的;当地派出所一副所长 … 即使是 强制 ,也不是意味着你可以野蛮 拆迁 、株连式 拆迁 。而我们现在的 强制 是异化了的, 强制 的权力和决定的权力是合二为一的,我们现在的 强制 手段已经逾越了法律的规定。即便是现有的 拆迁 条例也没有说,你可以 暴力拆迁 。这就是要从行政 强制 变为司法 强制 的 …

阅读更多

拆迁为求发展还是饱私囊?(转)

                                           宕子 “为了发展,就得拆,没有我们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江西万载县某官员的这句话,激怒了前往该县讲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 他愤然离席而去,随后将此事发上微博。该官员的这一雷人话语迅速被众多网友围观,并被推荐进入“年度最牛语录”。(11月2日《天府早报》) 最牛语录 时下,拆迁在咱中国似乎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但因拆迁时常引发一系列带着血腥味的轰动性事件,很多官员也因此爆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雷人”话语;这不,“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方唱罢,“官员不拆,知识分子吃什么”就粉墨登场了,兀的不好看煞人哟也么哥! 为了发展,就得拆么?答曰:非也!远的不说,香港就是最好的例证。我每次去香港,总觉得香港破破烂烂的——因为香港政府注重保护公民的产权,不存在强拆,所以它的街道狭窄,房子破旧,似乎和其国际性的大都会的地位不相称。 殊不知,也许正因为这样,香港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于建嵘所言,“现代社会就是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基础,你们这些人(指政府官员)最要做的就是确保个人权利。”——这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也是某些国家的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秘密所在。 最大破坏力 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在其《资本的秘密》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之所以在少数国家取得成功,而在大部分国家发展缓慢,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资本主义取得成功的少数国家,拥有非常完善的所有权制度,其公民几乎所有的资产都获得了法律上意义的明确的所有权表述,不但受到法律的很好保护,而且可以自由流通,或转化为资本用于生产过程。 换言之,对公民私有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正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秘密所在,而“强拆”则恰恰就是对公民私有产权的粗暴践踏——在此意义上,“强拆”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破坏,只要有“强拆”,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官员不拆,知识分子吃什么?在以知识分子的恩主以居的江西万载县某官员看来,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这句话的前提是——就像文革时期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样,只要官员一拆,就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以后,分蛋糕的官员们将会施舍知识分子一块更大一点的蛋糕。 然而,一来,拆或强拆未必会带来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其结果很可能恰恰相反;二来,即便如此,知识分子也未必能分到一块更大的蛋糕。何况,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谋生的,因此,官员拆不拆的,和知识分子吃什么实在没有多大的关系——至少,官员绝对不是知识分子的恩主——如果一定要说有关联,那就是于教授所说的,“没有他这样的书记我吃得更好!” 因为,这种官员所侵犯和损害的不仅仅是那些被拆迁公民的利益,更是对全体中国公民最基本人权的粗暴侵犯,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拆”与“财” 既然如此,为何官员们大都热衷于“拆”呢?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或许是这个问题的最好注脚: 有一个市长因为各种问题,被判了死刑。但因为他已经是癌症晚期,所以改判为死缓,让他在医院里治疗,他的位置由一位新市长接任。新市长接任后,为了表示对老市长的关心,特意来医院看他。两人寒暄一阵后,新市长看旁边没有人,就问老市长:“大哥,我有个问题想问你。”老市长说:“你说吧,我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好,我就不客气了。 我一直想不通你是怎么搞到那么多钱的!”新市长问道。老市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他对新市长说:“你拆(猜)!”新市长想了半天,摇摇头说:“我猜不出来。”“你再拆(猜)!”老市长又说。新市长经过冥思苦想,还是摇摇头说:“我还是猜不出来。”老市长提高了声音说:“你使劲拆(猜)!”新市长一听恍然大悟,他翘起大拇子对老市长说:“高,实在是高!” 由此可见,官员不拆,并非知识分子吃什么的问题,而是官员自己吃什么的问题。正因为在我国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所以公民缺少与政府官员博弈的权力资源,不可能形成对官员或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因此造成了政府官员的系统性或曰结构性腐败。 正如美国学者苏珊.罗斯.艾克曼在《腐败与政府》一书中所指出的,在一个对公共空间缺乏有效监督的国家,其官员最喜欢上马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完工的项目,因为只有让纳税人的钱快速流动起来,官员们才有上下其手的机会——拆迁正好就是这种项目。 至此,到底“为了发展,就得拆”还是为了官员的私利就得拆,就像光脑壳头上的虱子一样,已经是很明白的事了。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土地财政立国走向没落

土地财政立国走向没落   2010-11-13 新民周刊       一则新闻让曾被媒体评价为亲民的县委书记臭名远扬。       江西省万载县县委书记陈晓平PK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前者建议,“今天中国的发展,再不能以拆迁为发动机了。宁愿发展慢一点,也要把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放在首位。拆迁可以拆出政绩,可以拆出高楼,拆出超级富豪,但拆走了民心,拆走了人权和拆走了这个民族的未来”。而后者表示,“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       两个人都说得理直气壮,前者代表的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而后者代表的是体制内官员的现实生存困境。曾有江西宜黄官员投书媒体为其县委书记辩护,“没有强拆,哪来新中国?”笔者在各地曾不止一次领教相同的逻辑。       没有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以维护全民的基本道德水准,社会将堕入地狱,我们有必要为于建嵘鼓掌,并支持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坚定维护公序良俗。以于建嵘对中国社会问题的了解,绝不至于不了解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绝不至于不了解不打开税收改革就无法改变中国的土地依赖症,更进一步说,税收改革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打破拆迁定律异同同工。但越是了解,越是要呼吁改革土地生财怪圈,因为公共知识分子已经透彻地了解到土地财政的变异,对于中国社会与经济结构的损害。于建嵘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反对拆迁,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是为了国人在更稳定、更有预期的环境下生活。       陈晓平的想法在自己的逻辑体系内自成体系:因为税改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收入,只有靠土地财政弥补,而体制内知识分子靠财政拨款养活,结论就是没有拆迁就没有土地收入,没有土地收入中国财政就会垮台,所有吃公家饭的全倒霉。       如果我们把以陈晓平为代表的官员的逻辑推到极致,拆迁拆出城市化,没有土地就必须重新整出土地,所以农民上楼、血拆强拆、政府建新区、行政中心搬迁。此等逻辑已经异变到可笑的程度,十年前的规划已经落后,所有的建筑都要推倒重来,三十年前的建筑已经不堪入目,建材、门窗不符合环保要求。难道推倒新建不久的建筑,就能体现环保意识吗?更何况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争议甚大,并没有全面推广。       所有这一切,说到底无非是为了拓展土地、为了拓展土地溢价,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新中国”,不知道这是在嘲笑新中国,还是在嘲笑公共知识分子的天真。       不管陈晓平此前是不是一个亲民官员,我们必须说,正因为在体制内太久,他们陷在一套封闭的必然走向死胡同的逻辑里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跳出陈晓平的官员逻辑,就能睁开眼睛看财政,提出几个问题能够打破此等封闭怪圈。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土地财政,如果土地财政已经被实体经济与民意四面围堵,是否还需要为强拆辩护?第二个问题,如果土地财政是分税制的后遗症,作为理智的政府是否需要改弦更张,改革现有的税收政策,使之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成长的正确的激励机制?第三个问题,作为地方官员,既是现有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现有政策的建言者,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建设者,但最可怕的是成为落后体制的帮凶。       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模式主动挑选的结果,正因为以房地产拉动投资与内需,房地产才带动了将近60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条产业链占用大量社会资源,中国消耗全球40%的水泥,与此密切相关。如果我国继续延着房地产立国的方向发展,等到全球碳关税出台,立马会从工业社会被打回农业社会的原型。       任何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都不可能以房地产立国。日本虽然出现了房地产泡沫,但那是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货币战争失败的结果,而绝非在清醒状态下的主动选择。德国到现在为止,极端警惕房地产泡沫,独立的以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严厉的税收与对租房者的保护,织成密不透风的防止房地产泡沫的蛛网。       以工业立国必须涵养工业税源,扩大消费必须涵养消费税源,以土地财政立国则会掐死工业与消费,让消费倒退、产业空心化。两套逻辑代表的是两套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两套不同的立国模式,土地财政立国走向的是封闭的地狱。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时代周报:微博意见领袖“围观”中国

这是一个后革命的时代,“革命”这样充满暴力色彩的字眼,总是显得与现实格格不入。然而,微博的出现或许会将改变人们的这一观念,由微博掀起的“微革命”一词,既表达了变革的欲求,也传递了渐进的理念。而随着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例如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知识分子对于微博的关注、观察也在不断深入。为此,本报采访了十位在微博上颇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都是深具中国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都是“微博改变中国”的见证者与观察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