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胡泳 | Businesspeople top Weibo microbloggers list

http://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1128952/businesspeople-top-weibo-microbloggers-list Weibo, which means microblog in Chinese, is a Chinese Twitter-like online networking tool.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netizens across China use Weibo as a platform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voice opinions on social issues in a nation under strict news censorship. Sina Weibo is currently the largest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 in China with 368 million registered users as of June 2012.   Businesspeople top Weibo microbloggers list Annual list reveals most influential social media commentators – and their power continues to rise with increased internet use on mainland   Mainland businesspeople are influential not only in the country's commercial sector, but in cyberspace. Sina Weibo, which offer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microblog services in China, has released its list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icrobloggers for last year – and three of the top five were businessmen. The influence of these movers and shakers of social media is still on the rise; the number of mainland internet users increased by 10 per cent last year, to 564 million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figures released by the government-run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The centre said the number of these web surfers who access the internet through mobile phones, tablet computers and other wireless devices rose by 18.1 per cent last year to 420 million

阅读更多

胡泳 | 《信息社会共识》

《信息社会共识》 (2011年9月9日 杭州 信息社会50人论坛第一次会议) 人类正在迈入一个潜力巨大的时代——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存在、交流、共享和传播”(联合国信息社会原则宣言,2003)。中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提出了“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目标。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表达对这个时代的认知与期待。 我们看到,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正如农业革命诞生了农业社会、工业革命缔造了工业社会一样,信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深化应用不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也大大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使人民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看到,信息社会不是工业社会的简单延伸。以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渗透,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原有的生产力结构,还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服务型政府、数字化生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 我们看到,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为信息社会做准备。发达国家希望保持领先优势,新兴经济体力争寻求新的突破,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战略,都希望在信息革命中成为最大受益者。 我们认为,信息社会是人类需求变化与信息革命发展相耦合的必然结果。工业社会后期,在生产极度扩张的同时,出现了环境破坏、生态恶化、资源紧张、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信息革命适应了这种需求,成为引领变革的世界性潮流。 我们认为,信息社会建设对所有国家来讲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信息革命为打造新产业、培育新业态、重塑动力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如能抓住机遇,应对得当,完全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世界各国都会面临全球性生产力布局调整、信息安全隐患凸显、数字鸿沟扩大等方面的挑战,丧失发展机遇将成为其中最大的风险。 我们认为,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必然经历“转型期阵痛”。在转型过程中,三类基本矛盾不可回避:一是经济增长内在冲动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三是传统生产关系不适应信息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体制机制、手段方法、思维惯性与信息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们认为,信息化是化解各类现实矛盾、推动社会转型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助力经济成长、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创新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化环境完善和社会转型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希望,人人成为信息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 我们希望,诚信、负责、合作、共赢成为信息社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守则。 我们希望,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广泛参与的服务型政府在信息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我们希望,一个“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来临,能够促进智慧中国的崛起,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将因我们现在的选择而受益,为我们现在的行动而自豪。

阅读更多

老虎庙 | 认清楚 是谁让你不快

作者: 老虎庙   这些日子,我通过镜头在看和在听这些老头老太太们的倾诉。算下来积累素材也已经有数十小时了。但只有到工作室里整理这些素材,得以回看它们的时候,我才是真正认识了一些东西。  我常通过这些镜头里的人物之口听来这么些言语“我后悔了,后悔得咋咋了!”“我们那是不懂事,叫给煽火去的。现在叫我去,打死都不!”“我现在等于是苟延残喘,共产党是谁,躺倒床上几年了,一个也没见来。”…… 我和这些老人是同属四十二年前被征招去往秦巴山中,修建襄渝国防铁路的三线学生。 2012年年末闯入我镜头里的这位是在一次隧道爆破事故中,一死三伤者其中之一。他的结果是双眼球直接炸出(据现场观察他是眼眶外吊着两只眼球被救出隧道的)。那年我们17岁,未成年,还是孩子!回到城里的他,娶了乡下来的妻子,两人含辛茹苦,20年不歇,靠在车站前摆地摊卖两毛钱一碗的“瞎子面”买回了自己独立人格的一生。他对着我的镜头也有后悔之说。但我尤其听来的是他对这个他眼里的黑暗世界带给他的印象的猛烈抨击和无情批判。 也只有在听到一个眼前一抹黑的人对他身边最为接近的这个政府,这个社会体制的批评之后,他的那一声“哎,共产党……”透露出百般无奈时,我才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是真的共产党,这一个政治组织的符码,让他有如此感受吗?不是,造成他所说生存不易,谋生不易,办事不易,求人不易,乃至怨气倍增的其实只是一个个与他更为接近的以党自诩的办事人,职能官员。只是必须承认:并没有人真实地代表得了党,这包括政治局里的几个高层。党只是他们借用的托词。 我没有必要去告诉这些老同学们,你们所埋怨的并不一定该是作为符号的这个党,但一定是党所架构的一体制;也不一定是这个政府,但也一定是这些个政府官员才做得让你感受不快。 其实这里也有一部看起来不错的宪法。但你确实不能由此感受福祉,因为你的确有不快、不欲。那么我只有告诉你了:一个主义,一个体制伴随你我一生,只有我们有资格对它做出评价,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体制,一个任何权力者都可以借用它为虎皮假装举着太阳为你撒播星星。 在我的镜头里我也多次看到他们的辩解:这是国家,是党的政策,是政府文件……他们正是依靠一切归责于党、政府而推诿不做,而规避责任,而掠取政绩。以至于政治局的个人都可以推说“紧紧围绕”,而推责老大? 事实上,我们是有宪法,无宪政。这个党与宪政天生绝缘,人治因此凸现;这个国度与公民天生抵触,人为臣民而非权力监督者才成为事实。 12号夜里,我在剪辑纪录片《生死存档》第五集的时候顺手写下以上文字。感慨之余我去微博发了个段子:有感于中国二奶在反腐倡廉突击中异峰突起,屡建奇功。建议网友们为西北政法大学“宪法顶个球”“宪法球不顶”以及终结版“二奶要复仇”系列糗雕今起平反。平反感言:不管“顶球不顶球”,二奶彰显正义;宪法不过小舅子,继续听姐的。 宪政的推行,只是就事论事,只是场打虎运动,就有必要怀疑本末倒置,就有必要怀疑打虎作秀。不从根本处治理宪法环境,改革体制让路于法,那就终究老路重走! 附本文纪录片《生死存档》(005)http://24hour.blogbus.com/logs/227257521.html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上街

作者: 闾丘露薇   华商报专栏 ——————— 看香港新闻,那个在元旦参加支持特首梁振英游行,打了记者的香港市民在法庭认罪罚款。电视画面上这位自称六十多岁,是网页设计师的男子,面对镜头,非常的斯文,和那天在维多利亚公园集会现场的狂躁,判若两人。也许正如他所说的,那种环境之下,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的感叹,在被问到,那天他在现场被警察带走,游行组织者马上和他划清界线,表示只是市民个人行为,和他们无关,有怎样的感受?他说,觉得自己就好像一次性纸杯,用完即弃。 听着挺悲凉。因为这个老人家说,不管怎样,依然支持政府,很显然是发自内心支持政府。肯定不是那些个,游行结束,在街边的公厕领工资的“临时工”。 说到拿报酬上街,第一次听说有这样的事情是九十年代末在美国,每次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到访,总有一批人在路边聚集示威,当地中国使领馆的官员很不屑的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人都是领钱的。 没过几年,这些人群的旁边,一定会有更庞大的一个人群,那就是欢迎队伍,参加的华人都是由当地的华侨团体组织动员,当然还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民间不同声音相互对抗,倒是非常热闹。只是觉得有些怪异,两群中国人,在美国这样,为了什麽呢?倒是最近这两年,欢迎队伍渐渐消失或者变小了,就连抗议的人群,规模也在变小,形色匆匆的人们,大多数选择视而不见。 提到支持政府的游行,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用示威和抗议两个词,但很多同行依然会习惯性的称这些参加者为示威者。提醒自己,是因为觉得:通常抗议示威,针对政府或者某个机构,既然支持政府,那这个仗势,应该是给抗议批评政府的民众看的。只是,民众对抗民众,说得直白一点,百姓斗百姓,总觉得很不对劲。 因为一项政策,不同意见的团体上街表达支持和反对,这很正常,就好象之前立法会议员在会场内辩论是否应该兴建高铁,而持不同意见的民众则在立法会大楼外集会。但是直接上街表达支持政府和政府首脑,想了想,这些天伊拉克倒是有一场,在逊尼派的反政府示威持续了两个星期之后,什叶派教徒上街撑政府和总理马利基。这让外界非常紧张,担心发生宗教冲突,联合国发表声明,呼吁各方克制。民众对立,一不小心产生冲突,撕裂的是社会。而如果政府是刻意躲在幕后的,那就必须为后果负责,而不是上街的民众。 对待民选政府,人们不满要抗议了,才会上街,向政府表态,施加压力,同时希望得到那些中立,或者原本站在政府一边的其他民众的支持。不过香港有支持政府的游行,倒也有合理的地方,因为特首是由1200人组成的委员会选举出来的,如何向外界证明,他是得到民意的支持的呢?那比较一下自发上街的人数,也算是一种方法。 只是,这样很容易让民众间的对抗变得很不平衡,因为政府拥有的资源和网络,让“自发”变得模糊起来。当然,很多时候指向政府并没有证据,但却很容易损耗政府公信力,至少让外界观感不佳。 元旦那天,朋友十二岁的孩子从北京来香港度假,晚上出去吃饭,正好在政府总部旁边。看到集会的人群,小朋友兴奋极了,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过了一会儿他很认真的问我:警察为何帮示威者指挥交通,维持秩序?这些人不是反对政府吗?嗯,在恪守中立上,香港警察还是做的可以的。

阅读更多

胡泳 | 新闻学研究的最高奖项——记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奖活动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104/c353935-20087269.html 新闻学研究的最高奖项——记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奖活动 2013年01月04日16:24      来源:《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2月上半月刊 2012年10月3日,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陈力丹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胡泳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林爱珺的《知情权的法律保障》、吴廷俊的《中国新闻史新修》、王润泽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等五部学术专著获奖。 奖掖精英、弘扬学术——吴玉章基金和吴玉章奖 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同志,中国人民大学于1983年设立了吴玉章奖金基金,2002年更名为吴玉章基金。现任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为李鹏、宋平同志,主任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 吴玉章基金设立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以下简称“吴玉章奖”),该奖面向全国,主要奖励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人文社会科学论著,旨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吴玉章奖每五年评选一次。现评奖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新闻学、教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和法学等8个学科,每个学科设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优秀奖2~3项、青年奖1项。自1987年至今,该奖已颁发五届,先后有郭沫若、吕叔湘、胡绳、王力等数十名著名学者获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吴玉章奖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规格较高的奖励。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年吴玉章基金又首度增设了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面向全国,旨在奖励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奋斗终身、贡献卓越,并且现仍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奖励金额每人100万元,邬沧萍、冯其庸、汤一介等三人获奖,此奖将成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齐名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最高荣誉奖项。 仔细审阅,认真评选——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奖流程 本届吴玉章新闻学奖从2012年4月初开始接受评奖申请,至2012年5月底征集期结束。征集到的申请评奖的专著,既有来自本人申报的,也有来自网络推荐的,前者为34部,后者为118部,共152部,涉及历史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实际应用新闻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参评的专著,以2006~2010年这五年内出版的为限。 本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审组召集人为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委员方汉奇教授,评审组成员由基金委员会聘请的来自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大、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7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既有来自新闻工作第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媒体领导,也有在新闻教学与研究领域内有一定声望和影响的学者。 本届评审组成立后,利用6月、7月两个月的时间,由工作人员将自报和推荐参评的共152部著作先期分送评审组的各位专家认真审阅,并初步搜集他们的评审意见。在经过细致认真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于8月15日、16日两天,召开评审组全体专家会议。通过讨论和多次筛选及多次无记名投票,最后确定了新闻学奖获奖的全部名单,报请基金委员会审议通过。 百花齐放,蝶舞蜂喧——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奖获奖作品 本届吴玉章新闻奖共评出获奖专著五部:特等奖空缺,一等奖1部、优秀奖3部、青年奖1部。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等奖是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著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该书从人类信息交流的角度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思想,对他们关于信息传播的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该书从马克思所感慨的“我们的交往”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与此同时,还在思维、语言、文字、宗教、文艺、舆论、宣传、新闻、报刊、法律等多维视野上建立了精神交往学说,有较强的学术开创性。该书较为全面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信息传播的宏观和微观的诸论点,较为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开放思想体系,观点新颖,论证严谨,逻辑性和说服力较强。 优秀奖三部(排名按获奖者姓氏音序): 一为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著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该书提出了“共有媒体”的概念,并认为这种集制作者与消费者于一体的全新传播工具,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对于推进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特别是促进尚不发达的公共传播领域的成长,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共有媒体”这一中介,为读者理解公域和私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该书强调数字技术是被植入预先确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在技术的动态趋势和保持现状的惯性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并据此认为,对“共有媒体”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全书思辨性较强,论证严谨。对中国网络数字信息传播的特殊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特殊影响方式所作的分析,显示出了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视角,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创新。 一为林爱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著的《知情权的法律保障》。该书对知情权理论作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廓清了知情权的概念和历史,并对其在权利行使和保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难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受众知情权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健康、有序、良性地发展。该书重视全人类在知情权方面创造的制度文明,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知情权法律制度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作者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广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该书在公法领域的知情权、私法领域的知情权,以及公益诉讼中的知情权的研究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为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所著的《中国新闻史新修》。该书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精心撰写的一本“体例新、内容新、观点新”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类著作。在体例上,作品一改传统革命史范式下过于意识形态化的编写体例,将媒介本身的发展演进及其现代化作为体例划分的依据,所设的“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等章节,和以“八面来风”、“五方杂处”、“定于一尊”为题的形象化的概括,颇具匠心。体现了该书对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全局的和准确的把握,以及作者在史胆、 史识和史才上的追求,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获得青年奖的是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著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该书角度新颖,较好地弥补了对北洋时期新闻史研究的不足。对北洋时期官办报纸、政党报纸、商业报纸、宗教报纸、通讯社及广播电台等各种媒体分门别类地作了较为清晰的介绍和研究。同时,还紧紧围绕“现代化”这一线索,对这一时期新闻事业运营模式的现代化、新闻理论和新闻理念的现代化作了一定的探讨。对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有着较为宏观的把握、较为全面的概括和较为准确的分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还注意在结构上摆脱传统新闻史研究的程式与套路,按照新闻业自身的类别、结构和发展特征划分成若干板块,将局部和个案性质的新闻史课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自出机杼、颇多新意。 以上各获奖专著,都是2006~2010年这一时间段内出版的各个年龄段作者学术研究中的精品,是这一时间段内出版的历史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实际应用新闻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等各个新闻传播学术领域内优秀著作的杰出代表。吴玉章基金对这些著作的奖励,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吴玉章基金会和所有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们共同的期望。 附:历届吴玉章新闻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1987年): 一等奖: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 优秀奖:艾丰著,《新闻采访方法论》 第二届(1992年): 一等奖:郑兴东著,《报纸编辑学》 优秀奖:姚福申著,《中国编辑史》 第三届(1997年): 优秀奖:吴廷俊著,《新记大公报史稿》 优秀奖: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 第四届(2002年): 一等奖: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优秀奖:邵华泽著,《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 优秀奖:蓝鸿文著,《新闻采访学(第二版)》 优秀奖:程曼丽著,《“蜜蜂华报”研究》 优秀奖:唐绪军著,《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 第五届(2007年): 一等奖:彭兰著,《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一等奖:赵玉明著,《中国广播电视通史》 优秀奖:郑保卫著,《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 优秀奖:杨海军著,《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 优秀奖:姜飞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