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津贴补贴名目失序各地擅发300多项
李绍荣说,“公务员是国家和政府权力的执行者,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是市场制度, 公权 进入市场或市场影响 公权 都会使 公权 执行者带来灰色收入或不法收入,因此规范公务员收入的关键点是建立监督 公权 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公务员收入。” …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imes | 4 月 1, 2011
李绍荣说,“公务员是国家和政府权力的执行者,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是市场制度, 公权 进入市场或市场影响 公权 都会使 公权 执行者带来灰色收入或不法收入,因此规范公务员收入的关键点是建立监督 公权 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公务员收入。” …
阅读更多发布者xilei | 4 月 1, 2011
陕西省周至县审计局副科长姚周琪,被曝12岁时参加工作,后调入县审计局,长期担任会计并荣升为副科长。在周至县审计局,一位自称闲转的中年男人指责记者“没事找事,不懂规矩”,“不能乱问,会惹麻烦的”。后经记者证实,“闲人”正是审计局局长武凯。 (3月30日人民网) 12岁就能混入单位吃空饷,且能堂而皇之地荣升为副科长,其背后推手够神通广大。那些口口声声以“人民公仆”自居的官员,吃着人民,喝着人民,还糊弄着人民,是到了必须严查的时候了。 有道是:莘莘学子“考碗”忙,早有童子混官场。敢问当年谁把关,审计局里糊涂账!另有诗为证:甘罗再世出“奇才”,记者探访遭抢白。欲盖弥彰令人疑,更等真相早揭开。 这个美女副科长莫非是天上掉下来的? 在我们公务员队伍里隐藏着“神童”或“童子军”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了。而向这位“童子军”姚周琪女士的情况却还是让人大跌眼镜。此为副科长不仅在十二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还一个人具有两份截然不同的年龄档案,一个出生是1962年,一个却是出生于1965年。世界上很少有绝对的事情,但人的生日却绝对只有一天。由此可见此人的神通了得。而且人家现在已经请假一年多没上班了,可在单位不仅工资照发,副科长还照当。更神秘的是对姚周琪怎么参加的工作都不知道。难道这个“MM”也是天上掉下来的? “神通”、“吃空饷”的套路都是一样,但后台背景却是各不相同。虽然我们暂时还无从知晓姚周琪的是何许人物,但从记者的调查来看,主任和局长不敢暴露身份,局长甚至还告诫人们“乱问会惹麻烦的”,可见这位“童子军”肯定不同凡响。可想而知,一个人别说十二岁、十五岁,就是工人身份完全合理合法,想进入县一级政府机关单位又谈何容易?而这位姚周琪不仅小小年纪就进来了,而且更在政府机关里扎下了营盘,还当上了一个副科长。更离格的是光明正大的“吃起空饷”来,这里面到底隐藏着多少猫腻?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 而从主任和局长“刻意隐瞒身份”的情况来看,姚周琪的“童子军”情况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对姚周琪的“吃空饷”他们更是非常的清楚。但是因为怕“惹麻烦”更可能是“惹不起麻烦”,是他们不得不闪烁其词,赶紧躲开。一个常识告诉人们,让主任和局长心有余悸的和“惹不起”可能并不是姚周琪,而是其身后的神秘背景。姚周琪能十二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并能在县政府机关顺风顺水当上副科长,更能够“光吃粮不打仗”,这样一个巨大的“成功”是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MM”能一个人能够独立做到的。 姚周琪参加工作的两个年龄,不仅不合情理,更是违反制度和法律的。而现在的“吃空饷”行为更是党政机关绝对不允许的。对于这样一些情况,当事部门更应该及时的调查处理,但现在看他们一副心惊胆颤的摸样,公众可能没法指望了。天上怎么掉下一个“姚妹妹”?是什么神仙幕后相助?希望相关部门及时涉入调查,还公众一个说法。在这里不仅记者想知道,社会更想知道。 局长客串闲人只会演绎更多“传奇” 12岁即进单位参加工作,且一人竟然有两套截然不同的出生年月,还可以拿着副科级全额工资吃空饷一年多之久,种种迹象表明:陕西省周至县审计局副科长姚周琪注定是个“有故事”的人。更耐人寻味的是,当事局长竟然在记者面前跑起了龙套——客串不知情的“闲人”。而其告诫记者的狠话,就像悬念剧的引信,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 一个大活人,只要不是来自穿越文本,考证的难度总不会大于考古。萝卜招聘有了,未考先录多了, 12岁上班,也只能算是普通的传奇。倒是记者的求证之路令人感触颇深:一个公职人员,基本信息算不上多大的私隐,连局长都为之讳莫如深,既此地无银,又理直气壮。这样的背景,令人感慨良多:一是某些地方官场俨然成为一种利益同盟圈,相互维护、相互结利,外人难以窥见任何端倪,除非内讧,很多“秘密”只会随着时间老去;二是信息公开仍挡不住“无可奉告”,公开条例颁布了这么多年,普及常识到妇孺皆知,某些公权力从没把公开当作义务,实践证明,权力只要向上负责,就不会产生向下的义务。 很多时候,态度比事件本身更值得关注。12岁进单位可以按图索骥,故事迟早会水落石出,但如果诘责记者“没事找事”的白眼不会收敛,故事必然还有翻版的空间。这样的担心,一如我们对当下“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关切,某种意义上说,问题怎样,也许不是最重要,更关键的是直面问题的诚意和姿态,如果道歉是假的、眼泪是虚的,就算灭了天下的猪,可能还是架不住在牛肉、羊肉里“加料”。因此,外行的看真相,内行的看“人品”。 12岁上班究竟是怎样的“规矩”?记者打听一下公众的质疑又是怎么坏了“规矩”?这些问题,其实不能算是什么真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某些官场的“规矩”如何与政策法规相安无事?或者说,这些摆不上台面的“规矩”何以轻易突破社会的底线?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规矩不是一个人立起来的,而任何一种规矩的背后,必然有一群捍卫者与信仰者。演绎推理下去,或许我们能看到一幕幕更多的“传奇”。 掩盖问题比12岁上班更可怕 稍有经历的人,对低龄上班和多个年龄的情况,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这曾经是特殊时期的“制度弊病”。在“逢进必考”没有实施之前,机关和事业机构进人的渠道丰富多样,既有学生分配,也有军人转业,还有政策性顶班,让一个昨天还在坡上放牛的小孩,短时间拥有干部身份,端上“铁饭碗”并非不可能。至于修改年龄,在管理并不严格的时期,这几乎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其实大多时候,其中没有公众想象的利益勾结或者腐败问题。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其都有深刻的了解,很多其实走的就是童子军相同或相似的路径。 考虑到姚周琪的身世和年龄,12岁上班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也不必用当前的“萝卜招聘”、“裙带关系”作过多的联想。事实上,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一些人,参加工作的年龄比她可能还小。笔者的大伯10岁时就随着修路大军参加了工作,后来任了县养路段主任,退休时档案中有5个不同的年龄,前后相差近10岁,以至于退休时组织部门都无所适从,最后只能征求个人意见。 由此看来,12岁上班并不可怕,但相关部门和领导对待公众疑问的态度,却有些让人不解。按说,这个问题并不是多大的问题,有关人员只要据实进行合理解释,就可以消除疑虑,躲躲闪闪的态度,一方面暴露了相关人员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和准备不足,面对记者和媒体时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则说明责任意识不强,害怕承担责任,习惯于用推诿、躲闪、威胁或者恐吓的办法应对,以期蒙混过关。 不直面和正视问题,就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按说,这样的常识,于素质较高的公职人员来说,并不难理解。对12岁上班问题的掩盖,其实是机关长期问题堆积下的一种表现。一直以来,公职人员都习惯于掩盖各种问题,企图于内部消化,以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既得利益者不受损失。同时,则说明公职人员还不习惯,不理解媒体和社会监督,以为权力可以摆平一切的心态还根深蒂固。 掩盖问题其实是“人治思维”酿成的恶果。真正的依法行政,首先要做到施政的公开透明,客观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消除公众疑虑。温总理说过,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若没有面对问题的坦诚,又如何畅通监督的渠道呢?没有了开诚布公、尊重民意的前提,一切所谓的监督与请求监督,都不过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对于公众来说,我们可以原谅12岁上班的问题,却无法忍受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大家最需要答案的时候,那种敷衍的作派和目空一切的态度。 长期潜伏的“童子军”是时候出来晒晒了 周至审计局也应该是一个政府部门吧,奇怪的是他的员工档案竟然没有下落,仅从这一点看来,政府自身的管理该有多大改进空间了。正是因为空间大,才会让铁扇公主们被悟空调戏折磨。为何此“悟空”孙行者更加厉害,孙猴子当初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还敢明示身份,而周至的“童子军”长期潜伏审计局并一路升迁,还有人为其身份遮掩,推诿。 审计局不是公务员也是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在百姓眼中是块肥差,有人潜伏也不算意外。象这位“童子军”不仅潜伏,还能升官,还能吃空饷,也算是练成了一身好功夫。更为可怕的是,面对记者的揭秘,还有这么多的头头脑脑来掩护撤退。很有必要将周至审计局的铁桶阵打开,看看“童子军”姚周琪是何方神圣,笔者猜测可能有三种原因: 一是姚周琪的成长的年代,有上山下乡运动,火热的革命激情,将一个闺中初长成的女儿家推到了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从此走上了“革命”的康庄大道。 再是,她可能经历了那场运动,但是有特殊背景,名为下乡青年,实为待字闺中,因为有个好爸爸,早早找到了“革命”队伍,成了一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童子军。 三是天资出众,姚家女儿初长成,被人选中,从此隐伏君王侧。 不管何种情况,周至审计局的童子军没有理由不让人们知道其真实身份,自古英雄出少年,有志不在年高。就像那位局长说的,姚周琪之事不害怕媒体报道,要让人民群众说了算。既然如此,就掌声请她出来吧! 来源:综合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1499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阅读更多发布者Wang Jun | 3 月 31, 2011
直到网络上出现关于“商务部低价售房”的帖子,饶灵才知道,自己供职了5年多的单位,终于又“分房”了。 爆料的网帖简明扼要地指出了低价售房的地点和价格,还附上了商务部经济适用房建设办公室的两份文件影印件的照片。 这栋现在备受关注的房子是一幢灰白色的6层板楼,地址标牌为“和平街14区10号”,窝在和平街14区的十几幢老旧的红色砖混居民楼之中,独栋独院。 10号院地处北京市的北二环和北三环中间,周围没有新建小区,砖混老楼的二手房价格每平方米3万元起。而流传的影印件上标明,内部售房的价格只有6900元,价差4倍以上。 一年以来,这已经是第三次中央部委分房通过网络被曝光。 2010年4月,一网友将其在农业部工作的同学分配限价房的相关文件公布在网络论坛上,位于东四环外的3栋近800套限价房定向销售给农业部职工,价格在6500元上下,是周边房价的1/3。 4个月后,又有网友发现,在2010年8月9日海淀区公布的限价商品房审核公示的名单中,170余名申请人齐刷刷的都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前两次还都是集体申购限价房,这一次,干脆爆出了低价售房的方案。 分房的事暂时搁置下来了——这是饶灵对“低价分房”风波最新的了解,“即使不搁置,跟我也没啥关系。只有50多套,而我们部里还有600多人没分过。” 部委机关的“经济适用房” “在建房分房的数量和频率上,商务部在各中央部委中并不出挑,甚至算得上“保守”。” 对于和平里14区10号院的真实身份,商务部尚未公开否认或承认。不过,在北京市建设工程信息网上,2007年11月的一项招标工程就叫“商务部和平街14区10号院职工住宅项目”,招标单位是“商务部财务司”,建筑面积5455.9平方米,预计合同金额1600万元。 按照这份招标合同计算,10号院的建设成本每平方米近3000元,即便在北京的建筑市场上,也属上乘。 而根据商务部官方网站上刊载的内容,早在2005年,商务部在二里沟地区的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就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焦焕成评价为“样板房”,焦局长还赞赏说,国管局住宅中心搞的建设项目从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建筑设计上均比不上商务部的。 无论和平街,还是二里沟,都是中央各部委职工住宅楼的聚集地。综合近年来媒体报道,和平街有人保部、煤炭部、财政部,而二里沟因为地处西二环和西三环之间,邻近月坛各大部委机关办公地,亦有不少部委职工宿舍楼或家属楼。 事实上,除了质量上乘,在建房分房的数量和频率上,商务部在各中央部委中并不出挑,甚至算得上“保守”。在饶灵的印象中,商务部上一次规模较大的分房还是在2003年,之后就都是小范围的旧房改造或是用小块的自有土地零散建的经济适用房,这一次也就只有一栋五十多套房子。“排队到我,还不知道猴年马月。” 在统筹主管中央各部委机关住房问题的国管局官方网站上,南方周末记者找到了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该局房改办的工作总结。其中2005年售出2457套旧公有住房或经济适用房,均按照房改成本价或经济适用房价格出售;2006年共审核批复69个单位按房改成本价出售公有住房,48个单位按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出售旧公有住房,13个单位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0个单位的新建职工住宅预售方案。配合房地产管理司共审核批复在京中央单位共21个利用自用土地建设职工住宅项目。 其中,2005年国管局共审核批复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等39家单位房改售房620套,北京冶金医院等13个单位出售利用自用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475套,国家行政学院等10个单位出售部级干部住房362套;2006年共审核批复84个单位按房改成本价出售公有住房2347套,48个单位按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出售旧公有住房2106套,13个单位出售新建经济适用住房5133套。 但2007年之后,该数据和工作总结都未再做公开。 网帖所指的北京和平里10号院,周边住房售价每平方3万起。 (南方周末记者 王小乔/图) 政策的口子一直开着 ““在一定时期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统一组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按建造成本价向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出售。”” 事实上,所有这一切,并不像公众天然想象的那样,是无法可循的违规动作。 在商务部经济适用房建设办公室发布的《〈商务部职工住宅内部销售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中,有这样一段话——拟售房基准价格为6900元/平方米,价格经国管局认可的房地产评估公司测定;而国管局房改办的工作总结中也将内部售房分成了按房改售房、按经济适用房价格出售新建或旧有住房。 无论是房子的产权、价格怎么定、老房子怎么卖、新购房怎么贷款,在2005年5月21日发布的《关于完善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住房制度的若干意见》及其后续配套文件中都有明确规定。 该文件由国管局会同财政部、住建部制定。其中明确提出要多渠道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原则上”,领取住房补贴后应该通过市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但“一定时期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可利用危旧房改造等方式,统一组织建设一定规模的中央国家机关职工住宅。 这份2005年发布的文件,也还不是公务员福利房回潮的始作俑者。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但就在这份标志着实物分房时代结束的通知中,还有如下表述:“在一定时期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统一组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按建造成本价向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出售。” 1999年,国务院又针对公务员人群专门下发了《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也有同样的表述。 回到最初留有政策口子的1998年,让失去了免费分房福利的公务员用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买房,甚至按更低的建筑成本价买房,都不会在公众中掀起多大的波澜,因为当年的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价格相差无几;“若干意见”发布的2005年,价差也不过在1倍上下;但时至今日,文件中的一句“原则上按实际建造成本向职工出售”,导致中央部委公务员分房所能享受的价差已到三倍甚至四五倍。 换句话说,公务员低价分房的政策口子,一直开在那里,也从未停止执行。 (按照采访对象要求,饶灵为化名) 相关日志 2010/08/29 — 北京保障房已成为公务员享受公权的通道 (0) 2010/08/10 — 国家公务员生活好艰难,全都要申请经济适用房 (0) 2011/03/29 — 中国商务部被指带头腐败 内部违规建房低价分配 (0) 2011/03/23 — 保障房的租值将如何耗散? (0) 2011/03/12 — 何清涟:为何推不开官员财产公开这扇大门 (0)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3 月 31, 2011
不是不告诉大家,是俺真不知。 这是国家机密。但拧巴的是,这是人民该知道的事——仆人挣多少银子,主人能不知? 靠,主人有时就是这么窝囊。 由于公务员收入隐藏得很好,主人便对公仆产生了误会,普遍认为他们都像文强那样不差钱。 误会深了,就有些仇官,搞得社会不和谐,影响祖国在GDP二了后继续从辉煌走向辉煌。 其实,俺相信多数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好儿女,是奉公守法的,基层清水衙门估计挣的比农民工多不了多少——这其实也没啥抱怨的,咱共产党人不就讲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嘛。 所以,俺不喜欢公务员哭穷——作为执政党的一份子,要像革命先烈学习,甘于清贫,坚强些。 由于人民公仆像人民一样成分复杂——一个同时涌现王宝森和孔繁森的队伍,偶尔还出现个别猛一看像孔繁森仔细一看原来是王宝森的人,着实甄别起来有难度,收入差距估计和社会贫富不均程度相当,不能一概而论。这也提醒那些削尖脑袋要混进公仆队伍中的革命群众:想靠当官发财不一定靠谱。 单从工资看,国家领导人都没几个银子,基层小吏要没外快,估计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连维持温饱都困难,谁还有心思为人民服务呢?做个不恰当比喻吧——中国目前官员收入有些类似明模式——工资过低,结果几乎招致无官不贪,害得朱元璋杀都杀不完。 目前中国反腐力度空前,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因为低薪官员利用发展市场经济暗中大量寻租。 单靠堵是行不通的,于是政策上开了口子——发津贴。1993年公务员薪资制度改革时,为使收入分配适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地区津贴制度”,各地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制定自身的“津补贴”。 主要来源是预算外资金。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预算外资金为3855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90%以上。到了2006年,全国预算外收入总量已与3.9万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不相上下。这两年迎战金融危机,这笔银子主要拜托卖地获得的出让金——2010全国达2.7万亿。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一,各部门权力不一,结果天然形成了津贴差异,终演变成发钱大赛。 复旦大学博士孙琳曾专门研究过中国的公务员薪酬问题,据其不完全统计,各地擅自发放的津贴补贴名目达到300多项。 于是开始治理。2006年7月,中国实行新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同时开始对中央机关、各省市津贴补贴发放进行清理规范,计划用3年时间,将地区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并通过行政手段“削峰填谷”,使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津贴补贴水平大体相当。目标是“阳光工资。” 对于各地区公务员津贴补贴标准,国家出台了一个范围,平均值不能低于年2.1万元,也不能高于4万元。 但由于预算外资金监管制度和手段的缺位,问责乏力,加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趋势严重,发钱大赛始终在暗中竞速,甚至蔓延至二政府垄断央企,黑洞越来越大,民怨水涨船高。 权威媒体披露,审计署2009年度抽查56个中央部门,发现5170张为假发票,列支金额为1.42亿元。其中,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84.1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等。2010年6月,审计署再度指出,一些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仍存在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报告显示,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10.95亿元。 然而,这些管中窥豹的披露除了为沸腾民怨添柴之外,也没见负责干部被严厉问责,官员具体收入仍旧是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谜团。 现在限制个公车私用都费劲,何况查清官员收入?难啊。 背后是预算不公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行了明确回应——“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但前提是权力运行公开、依法行政并接受人民的监督,而这又牵扯到深彻的体制变革。 当务之急是官员家庭财产公开——哪怕先从房产公开做起,给中国声势浩大的房产税变革一个面子。 不冤枉一个清官,不放过一个贪占纳税人银子的贪官,既是党和政府的愿望,也是公民的心声。 其实,公务员收入增长到合理水平,过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人民不会有意见。前提是:您的收入得公开透明,您得踏踏实实地为人民认真办事。 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65/1301539068.htm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3 月 29, 2011
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还不是最牛逼的,最牛逼的是用世界1%-2%的教育和医疗投入,解决了22%人口的教育和医疗问题。 以全球20%的人口,养活了全球50%的公务员,这个也很牛逼。 相关 史上最牛逼的中国制造 看看中国最牛的马路 猜猜这是给谁走的 史上最牛拖鞋 史上最牛菜单 无觅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