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

云之 | [转载]一个流传多年的谣言

原文地址: 一个流传多年的谣言 作者: 韩寒 http://weibo.com/hanhan/profile?leftnav=1&wvr=3.6&mod=personnumber       今天,我要郑重的辟一个谣。有一条每过一段时间会被拿出来微博和帖子,每次出现转发都上万,内容与我有关,大致是这样的,十多年前央视做了一期节目叫《对话》,请来三个三好学生,都是女孩子,马楠,刘亦婷和黄思路,而我作为反面教材出现,被观众和嘉宾大肆批判,十年后,这三个女孩子都嫁给了美国人,没有了声音,而我一直留在中国,成为了一个针砭时弊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当然,要谢过撰写者和转发者对我的美化,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十多年前,央视的确请我去做了一期叫《对话》的节目,这期节目差点做成《对骂》,参与这个节目的女孩子只有黄思路一人,她弹得一手的好钢琴,也很有才华,我十分欣赏羡慕,节目中并没有把我们对立。而马楠和刘亦婷则根本没有出现在这个节目里。      这条广为流传的段子对这三个优秀的女孩子是很不公平的。虽然北大学生马楠在克林顿访华的时候责问克林顿,但这完全无妨她对美国态度的转变,我小时候还想参加志愿军进行第二次抗美援朝呢,我初中还赞成武力收复台湾呢,最傻的时候我还把栓狗的链条带在身边当星云锁链呢,人对世界的看法不会一成不变的。就算他不转变想法,又何错之有,责问克林顿与嫁给美国人之间没有任何道德逻辑的关联。何况我查证了几年前的新闻,马楠拿绿卡,去美国留学等都是谣言。        关于刘亦婷,《三重门》出版时,正赶上《哈佛女孩刘亦婷》火热,她在美国,也很出色,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我走在我的野路上,她走在她的大路上,都值得祝福,只要不走歪路邪路,每条道路都有成功的方式。黄思路也是,在央视的那期节目之后,我们互相还有过交流,表达过对彼此的祝愿。据我所知,今天她也很成功,生活幸福。并不是成名才叫成功,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立足和杰出,或者家庭美满,就已经是成功了,这年代,成名算屁,多少屡秀下限的傻逼也能粉丝绕膝。什么叫一个人没有了声音,用微博刷你屏,上电视当嘉宾,啧啧有声舔臭脚,头破血流扮名流,这就叫有声音?黄思路,刘亦婷和马楠,她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选择。我知道类似的传言能煽动民族情绪。把这些未经查实又没有关联的内容捏合在一起,虽对我有利,却结结实实损害了另外三个女孩子的清白和名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不能转嫁到这三个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的姑娘身上。她们自食其力,出国留学,爱上外国人,这很好,我呆在中国,没娶洋妞,也不代表高尚。     至于我,的确没想过要移民海外。没有什么崇高的理由,也不怕你用动机论阴谋论来解释,说白了,纯粹就是因为到了国外过不惯。我的朋友,家人,亲人,读者,车队,赛事都在这里,我也喜欢看中文字,吃中国菜。我热爱一片土地,是因为这土地上站的人。我爱的人们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所在。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几年前在接受加拿大媒体采访的时候就说过:在中国,我周围都是贪官们,已经习惯,去了外国,发现周围还都是中国贪官们,我肯定崩溃了。     最后祝福任何移民的朋友,定居海外的人,在国外念书没有回来的学生,愿你们替我多呼吸几口自由干净的空气,愿你们在更公平的环境里创造一切,能造福到你们的,迟早会造福到我们。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阅读更多

云之 | 到底什么是“国民素质”?

中国人学英文的难点之一是,英文词汇太多。中文以一个词囊括的,英文可能有几个词汇,而且每个都有着显著或细微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我感觉英文是比中文准确得多的语言的原因之一。我以为其中也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是集体的,而非个体的,至少个体差异没那么大。如同语言的集体性,思维方式也包括着集体的基因。 以“素质”为例,英文有 quality, diathesis, stuff, timber , 而“素质差”又有 poor quality, incompetence 等不同的说法,如“心理素质差 ” 是 psychologically handicapped ,不难发现这些英文词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quality 主要指质量, diathesis 主要指天生的以及遗传的体质和素质,如 family diathesis ,而 stuff 指素材、材料, timber 多指木材。 中国人统称的“素质”,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可能也会有差异,但我们很少象西人那样去仔细辨析。我们说“素质差”,有时是品德差(西人会直斥 bad guy, 或 bad moral characters )、修养差、缺乏教养( poorly bred )、有时指受教育水平低及能力差,类似 incompetence 。 中国人很喜欢说的一个词是国民素质,即 quality of nation ,也就是“国民质量”,这恐怕没有什么异议。问题在于,国民质量到底指的是什么?显然不可能是 diathesis 、 stuff 乃至 personal moral characters 这类词汇所包含的意义 , 因为这些词汇中有太多的个体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天生体质差、素质差、道德品质差,这无疑是种族歧视。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道德品质好坏的标准到底谁来定? 无论如何,随地吐痰这种个人行为,至少不可能是国民素质的一部份。只能这么说,有些中国人随地吐痰,而不能因此得出,随地吐痰是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因为还有许多中国人不随地吐痰,而且普遍来说,中国人都认为随地吐痰不好,只是许多人有这样的不良习惯。 那么 到底什么是国民素质 ?我们不妨从 quality 字义来了解,《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 (degree,esp high degree, of) goodness or worth (好的或者有价值的,特别是程度高的),二是 sth that is special in, or that distinguishes, a person or thing (某人或某物之特别或显著之处)(注:如果按照其中的汉译“品质,尤指高级品质”及“性质,特质”,其实不太容易理解 quality 的含义,或者感觉就是同义重复,这也是为什么学英语一定要有一本双解词典或英英词典)。从中不难看出, quality 其实是一种价值选择,我们珍惜什么、选择什么,就会认为什么是好而有价值的,就会以拥有什么而骄傲,哪怕与众不同。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随地吐痰不可能是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因为恐怕没有一个中国人会认为随地吐痰是一种品质甚至高级品质,也不会以此为自己的特别之处和显著特点。 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说,国民素质就是一国之民的价值观?进入现代社会,我们经常说宽容,认为应当允许多元价值观,那怎么会存在一国之民的价值观呢?不难看出, 一国之民的价值观其实就是社会伦理 ,也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评价机制(择日我再谈中国人的道德评价机制的特别之处),当然这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在不允许选择的情况下,一国强制执行之意识形态就成为一国之民的价值观,比如文革时,如果穿的鲜亮,比如女人穿高跟鞋、连衣裙,会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将受到批判,于是当时满街灰黑蓝、男女不分的情形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今天仍然强调中国特色,这就是“五不搞”、“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等等,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少的不实行宪政的国度,这也是中国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百度了一下(我并不喜欢,只是眼下 google 几乎完全不能用了)“国民素质”, “ 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而观念则是国民素质的核心。而观念主要有: 01 、独立人格 02 、主体意识 03 、个性解放 04 、自我实现 05 、个人尊严 06 、宽容精神 07 、自由精神 08 、平等精神 09 、民主精神 10 、法治精神 11 、人权意识 12 、公民意识、 13 生命意识、 14 健康意识。 与大的环境相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只有物质生活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了,素质才能提高,只有有了素质提高的条件,才能提高素质。国民素质发展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较高的素质有利于物质社会的发展。” 根据第二段的意思,第一段所说还不是中国人的观念(价值观),必须“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具有这种素质 / 观念,接着又说“较高的素质有利于物质社会的发展”,如今已经是越来越物质的社会,为什么还不允许这种价值选择呢? 到底是谁主导了中国人的价值选择?我得出结论,中国人的素质并不差,因为中国人与其他人类一样,愿意选择“ 01 、独立人格 02 、主体意识 03 、个性解放 04 、自我实现 05 、个人尊严 06 、宽容精神 07 、自由精神 08 、平等精神 09 、民主精神 10 、法治精神 11 、人权意识 12 、公民意识、 13 生命意识、 14 健康意识”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但是政府总是不允许。 我也试图百度维基百科的 quality of nation ,但跳出来的只有 quality of life ,这很耐人寻味。中国人关注国民素质,而西人显然只关注个人的生活素质。允许个人选择生活的国度,大概就不必太操心国民素质。什么样的国度才只允许国民只能有特定的价值选择——国民素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阅读更多

云之 | 丛日云: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公平

  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公平 在石河子大学“兵团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2012.5.13.)       首先向在座的中小学老师和领导们表达我的谢意。我也曾经是一个中小学学生,还曾经是一个中小学学生的家长。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两种人最辛苦:一种人是中小学学生,另一种人就是让中小学学生如此辛苦的老师们,当然还有让中小学老师和学生们如此辛苦的中小学校长们。大家都非常辛苦,劳苦功高。     我曾经在石河子大学支教一年,与政法学院结下一份特殊的情缘。现在虽然正式的支教工作结束了,但只要刘院长一招手,本人召之即来,还要听从他的分配。但是,这次他让我在这个论坛上发言,的确是难为我了,属于赶鸭子上架的行为。对中小学教育,各位是专家,我是外行,没有这方面的理论造诣,也不熟悉中小学的现状。一个外行来讲话,确实有点儿不适合。但是,已经形成了这种习惯,只要刘院长一说话,从来没反驳过(笑),这次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了。     不过,我想,也许各位以前都是在听专家讲话,都是同行的人进行交流,现在听一个外行人讲讲,也许有特别之处。外行有外行的好处,不受专业视域的局限,没有专业思维的定势,不讲套路,这也许会有点儿意思。我就这样安慰自己,也为自己壮胆,就抱着这么一点点希望尝试着与各位专家交流一下。     按我的想法, 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从来都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只有很少一部分教育的问题,是要在教育本身范围内去思考和解决的。真正的最根本的问题都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都需要在整个国家大的制度、政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框架下去思考,在教育范围内思考是没有出路的、是无解的。我是搞政治学的,后面还有贺卫方教授要讲,他是搞法学的,政法学院的领导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思考和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需要政治学、法学的思考。那么,我于教育学是外行,但是,可以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思考基础教育问题,也许会有一点儿新意,请教于各位专家。     我的题目是“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公平”,扣着这次论坛的主题讲教育均衡问题。     我这里讲的“人的教育”是相对于人才教育而言的。     1952年,中国大陆经历过一次院系调整。院系调整是形式上的变化,背后的理念变化就是人才教育。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转向人才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人才教育更加强化,一直发展到今天。 极端变态的应试教育就是人才教育的结果,是人才教育的登峰造极。 这种人才教育的导向根本是错误的,我们这个论坛关注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教育不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以人才教育为导向的政策造成的。当然,教育不均衡还有其它各种原因,我们整个社会存在着如此广泛深刻的不公平,教育怎能置之度外?教育不公平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但就教育本身来说, 我们这种人才教育注定要导向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 。因而解决教育不公平的一个思路,就是由人才教育转向人的教育。     我们知道,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彻底改变了教育观念,那是一种从苏联引进的教育观念,把学校变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有人会问,这有什么不对呢?这还需要质疑吗?这说明,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已经透入到教育者的骨髓当中,人们对它都失去了反思批判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不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吗?我们不是整天喊着这个口号吗?但这是错误的。我认为,人才教育这个目标,其出发点是错误的。人才教育的哲学基础就是人的彻底工具化。每个人没有了独立自在的价值,不能够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能够去追求自我的完善,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说,不能成为自己。因为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都是国家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他必须在为国家尽义务为国家奉献当中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每个人都是工具,都是国家的工具。当时的口号就是:要做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你不发光,生锈也要拧在那里,锈死在那里。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搬到哪里,你就砌在那里,毫无怨言。总之,人是工具,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工具的地方。就是这样一种出发点,人被彻底工具化了,成为国家的工具。     在那个时代,在意识形态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人是国家的工具意味着他是政党的工具,掌权者的工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远大目标的工具,那时叫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我读小学初中时老师说,共产主义我们是看不到了,你们可以看得到。我现在50多岁了,我是看不到了,也不知我儿子孙子能不能看得到。那时的教育就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准备解放全人类,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需要我们去拯救。     把教育目标在政治上定位于国家、社会、共产主义事业这些好听的大词,很容易迷惑人,但这些宏大叙事具体落实的时候,就是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就是成为红卫兵。他们危害国家不说,自己也成了牺牲品。     既然人都被定位于工具,国家控制了所有的教育资源,它投资让你受教育,就是让你学啥将来就做啥,将来做啥现在就学啥,把人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院系调整时,把综合性的大学一个个地肢解了,变成一个个的学院。清华被肢解了,变成了工学院,是工程师的摇篮。清华的体育教育本来不错,可连它的目标也是“为国家工作50年”。不是说锻炼身体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体魄健全的人,而是说能够“为国家工作50年”。这样, 大学教育就变成了高等职业教育 。     大学是个龙头,大学调整转向之后,基础教育也随着转向。中小学教育也就成为一种人才教育,定位于向大学输送人才,为大学选拔人才。那时所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仍然是人才导向的标准,也就是说,德智体的内涵,都是从国家及政党的需要来定义的。这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不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对自己有用,个人需要全面发展,需要实现自我的完善,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是这样做才会对国家有用。这仍然是工具化的思维,工具性的教育思维。     这种人才教育必然是一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功利性教育。我读小学时,课堂前面挂着的口号是“为革命而学习”。那时的教育是培养符合某种意识形态要求的政治接班人,在意识形态上,国家主义的话语统治一切。后来,慢慢地,这种意识形态的话语被解构了,成为空洞的口号,也很少有人相信了,一种民族主义的话语取而代之,就是“为了四个现代化而学习”、“为了祖国的崛起而读书”之类。其实,这些口号也是虚饰,很多家长学生的内心里是为“挣大钱娶美女”而学习。新疆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一辈子在新疆。     一种功利主义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不论是宏大的口号还是实际的个人利益,都是非常功利的。功利主义教育虽然专注于人才培养,但因为它的短视,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不能真正实现。它绝对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它也必然失败。     媒体经常谈到一个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几十年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大师、诺贝尔获奖者。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问这个问题,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提错了。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几十年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没有培养出几个大师来,我们应该问:为什么几十年的教育培养出这样低素质的国民?看看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这么地低级、猥琐、无耻?这些人几乎都是经历过基础教育的。我们要考虑,我们的教育怎么培养出如此低素质的国民?这才是问题所在。 我们培养出合格的国民、合格的公民,远比培养出什么大师和诺贝尔获奖者重要得多。 既使你真的培养出几个大师或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掩盖不了整个国民素质低下这一事实。所以,人才导向的教育目标是扭曲的,所谓“钱学森之问”也是人才教育的思路,它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的教育是什么呢?人的教育就是完成人的社会化,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亦即使人 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成为有教养的国民,合格的公民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够通过教育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基础教育,使人长大成年走向社会时,是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国民或者公民。这就是人的教育。     根据我的粗浅理解,人的教育观念包含这么几个内容,或者说原则: 1、人 教育是人的自我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     古代荀子有句话:“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话说得很好,区分了两种教育目标。我们的学习是完善自身,提升自已,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当然,也会有别的效果,但那是次要的、附带的。我们受教育是为完善自身,国家花钱搞教育首先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完善自身。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就有他的价值,他的自我完善就使他是对这个社会具有最大的价值。 2 、在人的教育的目标中,重要的一项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据调查统计,我国有一亿人心理不健康,有人格缺陷。前几年有一则轰动全国的新闻:中国政法大学一名学生把老师砍死了。即使老师有错,怎能用这样简单而残忍的方法来处理?你知道,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需要越过无数障碍,才能挥刀杀死讲台上的老师,但对这个学生来说,这些障碍一步就轻易地跨过了。在审理他的过程中,律师要救他的命,让他诚恳认错忏悔,但这学生一直认罪不认错。法院判他死缓,他抗议,要求死刑。被法官不耐烦地赶了下去。显然,这个学生在人格上是有严重缺陷的。     也就在那前后,我们学校有一个班,30来个学生中就有2个人在一个星期内自杀,有一个成了终生残疾。你想不到,那自杀的原因不值一提。学校很紧张,要求各学院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做个调查统计,结果有一个院就报告有六十多名学生有心理疾患。各位家长老师们满怀着成功的希望送孩子来到大学,以为能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就很满意了,将来一定是个人才,但是,如果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人格,心理不健康,考上大学又怎样呢? 3 、人的教育要求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学会理性地思考与表达。     知识丰富、视野开阔,人们容易理解它的价值。但理性地思考和表达,在我们这里是被严重忽视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合乎逻辑地思考,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性地与同伴进行思想交流? 我们缺少这方面的教育,也对这方面的缺陷没有清醒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那么多的人,不能合乎逻辑地、理性地表达思想观点。有了互联网,这些人在公共生活中就有了充分的表现机会。你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那么多的吵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缺乏对事物基本的健全的判断能力?有那么多的人无法沟通?互联网成了大家站队的地方、抬杠的地方、发泄情绪的地方、骂街的地方。村妇骂街是文盲在村子的大街上骂,现在是受过教育的人在网上骂。     最近的一个例子,比如韩寒是否带笔问题,严重地分裂了中国的知识界和思想界,分裂了社会。这件事只有一方是对的, 不管哪方是对的,都有那么多人错了 。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做出错误的判断?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心智不健全,缺乏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 从微博上看到一个网友诉苦说:夫妻俩人,丈夫是方粉,妻子是韩粉。几个月来,丈夫要与妻子行好事,都被妻子严词拒绝:无耻的方粉,还想占韩粉的便宜,没门!看来两人得离婚了。方粉与韩粉相互认为对方太弱智,甚至很无耻。不管哪方是对的,都说明,的确有很多人缺乏健全的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     当大家都有机会表达有机会讨论交流时,我们就发现很多国民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素质。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基础教育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有关。在西方的历史上,大学的预备阶段,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逻辑、修辞。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都是如此。 4 、人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     健康的体魄,不只是体质健康。体魄包含着精神性的内容。     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一群大学生去越野了,冒险去了。过一条本来没水的河的时候,由于上游下雨,水流下来了,几个学生大呼小叫。胆小的吓得要瘫了,胆大的说,啊呀,太刺激了、太惊险了!     我在美国时,曾计划参加一次童子军的长途徒步旅行。这个活动就是童子军成员利用假期,做长途旅行。从美国中部或南部走到北部,半个月或一个月,背着帐蓬炊具等生活用品,一天要走大约50华里。不进城市不进酒店不进村庄,露宿荒郊野外,就地取水做饭。一般由两个成年人带队,成年人要背约一百磅的物品。我知道自己背不了。美国人说,丛老师,你要跟我们走,可以少背点儿。但我怎么好意思啊?就放弃了。我在美国还见到过西点军校军人的魔鬼训练,看到他们背着数十磅的装备在森林和荒野里跋涉。想想我们那些“祖国的花朵”,他们真的是花朵啊。不过是没脚脖子的水,就把他们“刺激”成那样了。 5 、人的教育落实在政治上,就是培育现代公民人格。     所谓健全的人格,从政治上说,就是民主人格、公民人格。我把公民的人格特征归纳为: 独立、自治、自尊、平等、参与、理性 。我们的国家正在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意味着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现代公民的人格,没有这一点,民主制度、法治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只有大多数国民形成了现代公民人格,这个公民社会才是扎实稳固的、可靠的、不可逆转的。如果公民的民主人格没有形成,一个民主制度建立起来完全可能倒退,完全可能被架空,现在所谓的民主、法治为什么不能落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多数国民还处于臣民和公民之间的状态。有了一点儿公民意识,但基本上还是臣民观念。我们现在培养公民,使他们形成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习惯,也就是养成现代公民的政治人格,这是解决我们政治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强化臣民意识,进行臣民教育。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为什么这么讲?又没有让学生喊万岁、给皇帝磕头。实际上,那个国家主义教育、工具主义教育就是臣民教育的一个变种。我们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多内容是在强化臣民意识,而不是让学生养成公民意识。 6 、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教养水平,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情趣、对美好事物的感受鉴赏能力,总之,使受教育者为其未来健康、幸福、高质量的生活做准备。     我们的教育总是要求学生为将来的事业成功做准备,为国家的事业做准备。什么时候讲要为本身、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和高质量的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成为 有教养的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有较高精神境界的人、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这对一个人未来的高品质生活太重要了。     我在支教期间,走遍了新疆,也刺激了身边很多朋友走起来。现在很多国人旅游,无非是随大流,看热闹。如果在旅行中,多懂得一些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有丰富的地质、动植物学的知识、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旅行的感受就不一样了,生活的品质就不一样。有一次,我与一个丹麦人同行,那是一个普通的西方人,地质知识却非常丰富,植物学方面,他能认识一千多种植物,随时叫上所遇到的花草树木的名字,并解释它的特性、生长地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真的自惭形秽。在我的同伴中,我还算知道多的。曾有学生与我一起旅行,除了杨树柳树,就不认识什么了。 7 、人的教育将 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为成年的目标而任意牺牲少年儿童生活的乐趣 。     现在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为学习做准备,学习就是一切。孩子是要学习,但学习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还要生活,要享受童年的生活。     我去美国考察时,曾在一个华人家里聊天。这对华人夫妇一晚上都在讲他们的孩子,其中用得最频繁的一个词是happy,我印象很深。他们不断地说,他们的孩子在美国与在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美国很happy。天天happy,学习好happy,学习不好也happy。他们最满意的,是孩子在学校happy,回家讲起学校来,也是一脸地happy。     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正常的普通人 。在学校里到处挂着什么牛顿爱因斯坦的像,挂他们的像也可以,只是表示对他们的敬重,因为他们为人类的知识进步所做的贡献。但不要让孩子以他们为楷模,向他们学习,那是学不了的。还没有一个人成了牛顿或爱因斯坦,以他们为楷模,对孩子正常发育是有害的。学校教孩子长大都当科学家、工程师,那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孩子就不要想将来如何,搞得负担那么重,快乐地享受童年就是。     人的教育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即 学习就是生活 ,不能因为要为将来的事业做准备、为国家的事业做准备而牺牲了少年儿童时期的生活。孩子们要happy地生活。学习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还要享受生活,还要享受童趣。 生活得happy,比学习成绩好更重要 。不然,将来哪怕他当了国家领导人,成了李嘉诚,成了爱因斯坦,牺牲掉的少年儿童生活也是无法补偿的。为了将来的目标把现在完全牺牲掉了,值得吗?孩子将来开车、卖货,又怎么了?只要活得happy就行。少年儿童时代活得happy,以后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一样会幸福。所以,不能为了孩子的未来事业,更不能为了所谓国家的前途目标,去牺牲孩子的生活,牺牲孩子的乐趣。牺牲了这个就不能让孩子健康地发展,他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可能培养出一大批心理不健康、人格变态的人。事业不行,对国家对社会也是祸害。     这就是我理解的人的教育。总的说, 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就是对人的全面提升,每个受教育的个体自身的完善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人的教育和人才教育的出发点不同。表面上看,一些目标好像是相同的,实际上出发点和归属都不同。教育者应该转变观念,转变“国家至上、整体至上、国家就是一切,个人是工具”的观念,要承认个体的价值,个体是社会的基础,国家是为个体服务的,要让每个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教育也正是为这服务的。尤其是基础教育,就应该定位于人的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要带太多功利的色彩。     更进一步地说,人才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极权主义的。整体至上、国家至上,个体被对象化、工具化。所以,人才教育必然不尊重人、压抑人、摧残人,结果也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只会摧残人才。人们反思人才教育的失败,没有反思到点子上,只要一味追求人才培养,就必然失败。 一流人才是人的个性充分发育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国民心智能够健康发展,人才自然涌现。一流的人才从来不是掌权者有意培养出来的,而人的自由发展的结果。所以,人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也注定是失败的。     中国为什么能够把极端变态的应试教育搞到这种程度?也是缺乏对人的起码的尊重,缺乏对孩子的基本尊重。如果有这种基本的尊重,绝对不忍心把孩子搞到这种程度。     前不久有个报道,一个班的孩子都打着吊瓶学习,一边输着氨基酸给身体补充能量,一边拼命地做作业。看到那个图片,我就想起了那个活熊取胆。活熊取胆激发了全国网民的同情心,感到心疼啊!怎能这样虐待生命?可我们为什么不心疼这些孩子们呢?对熊是取胆汁,对孩子们是取分。现在的学校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有效的方法,把孩子们的最后一滴油水榨出来挣分,给老师挣分,给学校挣分,给政府挣分,许多家长也做帮凶。不论他们怎样溺爱孩子,但都能狠下心来,咬着牙逼孩子去挣分。我们怎么忍心这么对待孩子?     提倡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必然要求教育公平,必然要求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获奖者和所谓的大师,诺贝尔获奖者和大师是人的教育自然形成的,不是拔苗助长有意栽培出来的。人的教育要求我们13亿人都要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条件,达到最基本的水平,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国民。这就必然要求一种均衡的教育。不仅要求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还要求“弱势补偿”原则。人的教育、国民教育必然是弱势补偿。国家在分配资源时,必须要倾斜于处在不利地位的地区、民族、学校和个体,让他们都达到基本的水准。     而人才教育必然产生马太效应。人才教育面对的是所谓公平与效益的矛盾。在今天,从上到下都在讲国家发展、强国战略,铺天盖地的强势话语就是这个。它必然会牺牲公民个体,必然会重视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益。决策者想得很简单:我们有13亿人,美国只有3亿人,好了,不管这10亿人口了,如果我们只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搞了了,将教育资源都投到3亿人身上,使之达到美国的水平,我们就能够培养出美国这么多的人才,就能够与美国竞争了。     如果仅仅是人才教育的思路,这样想是很自然的。邓小平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后来的工程师们治国,动不动就搞工程,也是这个思路。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什么985、211高校。如果真正能把985学校都变成世界一流的,那中国在人才培养上也就可以了。这种思路根本不需要公平,不需要均衡。这有点像搞竞技体育的思路,把钱花在培养冠军上,争金牌上,而不是国民体育、全民健身。我们的教育仍然是这个思路。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服务于强国战略等等。于是, 我们忽略了大多数。 中小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还要选拔人才。按照这个选拔人才的机制,被淘汰的,也就被忽略了,被抛弃了。     这样一种思路是非常危险的。我们毕竟是这么大一个国家, 人民的整体素质太重要了,绝对比培养出一些所谓的人才更重要。 所以,人才教育必然是锦上添花,必然是马太效应,要讲所谓投入产出。使劲在北京上海砸钱,建立所谓模范学校,和田的学校怎样?乡下的学校怎样?留守儿童们的教育怎样,有谁去关心?因为政府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对个体的尊重,不是受教育权的保障和实现。在他们那里,人是工具,不是目的。     比如新疆地理条件不利,还有历史发展的不利影响,比如南疆的维吾尔族学生,母语是维吾尔语,现在要跟汉族学生竞争,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既有地理的不利又有民族的不利,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国家公共资源的分配要倾斜于他们,这才叫公平。如果有些社会资源和私人资源投入教育,那是个人的自由。有人要打造一些贵族学校,创造超一流的条件,高薪聘请最好的老师,这是他们的自由。西方国家也有私立学校。在富人的社区,家长们缴税多,还有大量慷慨的捐献,都用在社区小学,使得富人社区的学校条件好,而穷人的社区就不可能这么好。但这是私人行为,这是没有问题的。 国家公共资源的分配就不能这样 。国家公共资源的分配应该对自由市场分配带来的不平等予以一定程度的补偿,即我说的,弱势补偿,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弱势补偿原则基于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如果我们转向人的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公平地分配资源,甚至要求弱势补偿,     当然,人的教育并不是说不要人才教育,不要职业教育,而是说人才教育是次要的,是辅助的。基础教育不用考虑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结束之后再考虑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有一部分是人的教育,一部分是人才的教育,人才教育的比重有所上升。在美国,社会上最热门的三大学科:医学、法学和工商管理,都没有本科,都是研究生的概念,MD、JD、MBA等,都是在完成了本科的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之后才进行的高级职业教育,而大学本本科仍然以人的教育为主。像我们, 从小学就急功近利地培养人才,把中小学定位于向大学输送人才,为大学筛选人才,那是太极端,太过份,也太变态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路,很不成熟。外行来到内行的圈里,把自己的胡思乱想坦诚地讲出来,如果讲得不对,大家起码知道,有这么一个家长,有过这样的一些想法。     好了,谢谢大家!   http://criyun.blog.hexun.com/76421190_d.html#commentsList   云之:丛老师说的太好了。如今这教育弄得天怒人怨,奇怪的是,大多数家长乐此不疲地跟着国家的指挥棒转,也有许多有能力或勉力而为的干脆把孩子送出国而用脚投票。但问题在于,没有能力和条件送出去的,难道只要这一个选择吗?我们跟着它的指挥棒转,吃亏的只有自己和孩子。想明白这一点,以孩子的快乐和健康为重心,一定是比让身心俱疲的他们日后跟官家子弟一起去拼公务员考试有更好的出路。事实上,虽然如今工作难找,但许多岗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原因就是应征者虽然有文凭,却没有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阅读更多

云之 | 林达:《公民读本》第一课

转按: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本博将林达此文奉献给孩子们。为了你们未来能够摆脱你们父母及祖父母们所面对的困境以及他们对你们的忧心忡忡,请了解“你”自己,请学习如何做“公民”。   《公民读本》第一课:“你” 林达       公民教育是个一直在谈的话题,许多中国学者都意识到,建立公民社会,要从公民教育做起,要写出高质量的《公民读本》来。美国很多学校有公民教育课程,《公民读本》的教材很多,一般是学者写的,各地学校的老师从中选挑。可是,他们的大原则在那里,课本也就大同小异。我随意挑了一本看看。那是密歇根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写的。       从大的划分来说,这本教材分六个部分:1.你;2.地方和州政府;3.国家政府;4.促使政府有效;5.政府的服务;6.自由企业体系。   前言里引了一个伟大哲学家的话:“了解你自己。”课本认为, 你要做个好公民,先要了解你自己 。这一部分,一共谈了四章。从第一章,“你:一个人”开始,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直到“做个好公民”。第二章是“你:一个学生”,谈“学习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的思考”。第三章是“你:一个家庭成员”,谈的是“家庭是不同的”、“家庭的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第四章才是“你:一个公民”,谈“你生活中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理由”。   《公民读本》如此开端的原因,是此书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的,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之上,就是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上”。 你作为一个人,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这个制度下,你必须能“自由买卖和拥有,你自己决定做什么”。而政府只是为你服务的机构:“当政府是你的仆人,你是自由的;当政府成为你的主人,你就像一个奴隶那样,不再重要了。”课本还告诉孩子,由于“个人是最重要的”,政府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生意人,生意人就不能欺骗顾客,工会必须要代表它每个成员的利益。因为“个人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下面,课本举出各个不同总统的有关言论,这些总统认同百姓“个人”比他的政府更重要。      课本同时让孩子们认识自己,尊重他人,不是唯我独尊。作为个人,人都是有不同弱点的,而自己的弱点是需要认识和改善的。一个好公民是有民主性格的。课本对民主性格的总结,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老话,译成中文很准确的就是:“子所不欲,勿施与人。”你不愿意受到伤害吧?那么,你就不要伤害他人。因此,课本教育孩子,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的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在以上前提下,才应该是“一个能够行动的人”。   一个好的公民是忠于自己国家的,这意味着你对国家是取建设性、而不是毁坏的态度。假如政府做错事,你严厉批评政府,那是希望它改善,这就是建设性。假如你明明发现国家在走向错误的道路,你却还是说,走得好走得好。那是一种毁坏的态度。   作为一个准公民的学生,《公民读本》告诉你,学科“分数对于精神活动的衡量,是非常有限的”,好分数只在测定“学校的成就”,而不是在测定你“人生的成就”。“智商是在改变的”,而“智力是不同能力的组合”。作为准公民。要学会“清醒地思考”。课本认为, 能够清醒思考,是做个好公民的最基本品质之一 。假如不能清醒思考,给你民主权利,你照样可能被人操纵和利用。   那么,如何才能清醒地思考呢?   首先是,“ 你的思考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 ”。所以,非常简单的前提是,你有权利知晓全部事实。作为一个为公民社会服务的政府,就必须让信息自由流动,让公民们能够得到全部事实。没有这个前提的社会,就很难有合格的公民。课本还建议学生。不仅知晓事实,还要“不断认识最新发现的事实”,知晓事实之后,一个清醒的思考者“要能够解决问题”。   课本向孩子们指出了最容易陷入的“思路不清”的误区。首先是不能有理想化倾向的“愿望思考”,例如,不能在心里希望一个理想社会实现,就认定它一定能实现。还有,要避免“情绪化的思维”。课本告诉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偏见的。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情,可是我们不要让它影响我们的清醒思考”。否则,难免走极端。而那些走极端的思路,“对个人和国家都会造成最大伤害”。课本还告诉孩子们,不要轻易下结论,思考要从事实出发。就是说“不要从观念出发”,不要从主义出发。   课本还对这些孩子,未来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们说: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课本告诉弦子们,有各种不同的家庭,家庭是有种种问题的,解决家庭中的问题是多么地不容易,而幸福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你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虽然课本不能解决孩子们未来将面临的复杂生活,可是它给了你思想准备,让你懂得, 重视“家庭价值”是一个好公民的基本条件。在关心国家、社会、他人之前,先要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然后,课本才对孩子们推出“自治”的概念。自治建立在公民具有民主性格的基础上,霸道的管理不是民主的自治。在家里有家庭管理的问题,在学校有学校管理的问题,课本鼓励孩子,你们可以从小尝试,学会组成各种社团,在“人民定规则”之前,每一个个人,要认识和改善自己,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平等地和他人相处。   《公民读本》在告诉“你”,民主很具体。要改造社会吗?先从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做起。而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公民准备,又是在使“你”和他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容易。它和最初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所以,《公民读本》第一课,谈的就是“你”。   三联书店 《扫起落叶好过冬》 林达 P431-4   转后语:汉语中,“公”是与“私”相对反义的词汇,因此,似乎对应“公民”的应当是 “私民”。     本文所说“公民”乃来自西方的词汇和概念,citizen,也称“市民”,乃来自城邦文化和民主政治的词汇和概念,与中国古文中出现的“公民”有很大区别。     公民,并非无私之民,不仅是有私之民,而且其权利和自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在享有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义务,与公民权利一致而不是相对立,公民义务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义务,公民不能被强迫接受服务,公民有权自愿提供服务、接受其同意的服务并彼此服务。     与“公民”相对立的概念,不是“有私之民”,而是“臣民”与“子民”。    秀萌宝照片,酷赢“拉比盒子”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发现兴趣所在,玩转新浪Qing!

阅读更多

云之 | 微博留存

[通知] 亲爱的新浪博友: 2012-05-29 12:42 您的文章《 微博留存 》已被管理员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http://claudiaw.blog.163.com/blog/static/84721610201242915657526/    秀萌宝照片,酷赢“拉比盒子”    “警告:您的主城已被占领!!”    发现兴趣所在,玩转新浪Qing!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