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

颜昌海:怎样面对伊朗和叙利亚危机?

目前,伊朗与西方国家的矛盾正在升级。自2011年11月29日英国驻伊朗大使馆遭到抗议者冲击后,欧美反应强烈。12月1日,欧盟外长会议决定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在新一轮制裁中,进一步冻结了143个伊朗在欧盟的实体资产。当天,美国参议院以100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新的对伊制裁措施。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西方国家联手行动,是“扼杀”伊朗经济命脉的最有效办法。有迹象表明,伊朗并没有示弱,且高调与西方对抗。 伊朗的底气何在?答案是除了中国大陆官方的撑腰外,还有就是它手中握有一张王牌——石油资源。人们注意到,就在欧盟外长会议讨论对伊制裁时,由于希腊长期依赖伊朗石油,明确反对对伊采取措施,因而欧盟未能就向伊朗施加石油禁运达成协议。本来是欧美与伊朗的博弈,可是有的西方媒体却把他们制裁伊朗与中国联系起来。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的文章称,外国金融机构将不得与伊朗央行往来,否则将被隔绝于美国金融体系之外,理论上这将影响到中国——伊朗石油和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 中国大陆官方过去支持了四轮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的制裁,而当欧美目前对伊进行新的制裁时,中国大陆官方却一直保持沉默,至今未看到中国大陆官方官方发表任何看法。显而易见,在日益激化的西方与伊朗的矛盾中,令中国大陆官方不可避免地卷入进去。 其实,中国大陆官方在这场较量中受到来自双方的压力:一方面,中国大陆如果在制裁伊朗上执意与西方作对,将落个外交上更加孤立的境地;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已经超越欧盟成为伊朗的最大贸易国,尤其在石油交易中,大陆官方不会轻易放弃伊朗这个重要的贸易伙伴。在这种情况下,西方能否有效制裁伊朗,大陆官方模棱两可的态度势必成为他们争取的对象。近几年来,为了制裁伊朗,美国把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石油出口国团结起来,向大陆官方保证,如果中国大陆支持西方对伊朗实施制裁,这些中东国家将弥补中国大陆官方石油进口的损失。一个突出的例证是,2011年5月,由维基解密的美国外交密电显示,美国联合沙特阿拉伯增加对中国大陆的石油供应,以牺牲伊朗为代价。此举旨在伤及伊朗,并希望赢得中国大陆对制裁伊朗的支持。而大陆官方一直担心,若中方因伊朗问题而与西方合作过密,伊朗可能切断对中国大陆的石油供应。但由于沙特阿拉伯过去几年增加了对中国大陆的石油供应,大陆官方连续四次支持了联合国对伊的制裁措施。 中国大陆这些举动引起西方的好感。但这一次大陆官方没有在“制裁伊朗”上与西方共舞,说明中国大陆官方在对伊政策上已开始转向。回过头来看,虽然过去中国大陆官方数次支持对伊制裁,但得到的回报却是屈指可数的。表面上大陆官方好像受益,其实受益最大的是西方。如果长期制裁伊朗,中国大陆官方有可能损失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换句话说,中国大陆丢失伊朗,就意味着丢失石油。现在,除了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为中国大陆提供石油外,中国大陆官方还能依靠谁?况且在向中国大陆出口石油的国家中,伊朗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排名第三位。2010年,中国大陆官方从伊朗进口石油2314 .7万吨,2011年上半年,从伊进口石油同比增加50%,达到1350万吨。虽然伊朗不是中国大陆进口石油的唯一渠道,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石油经济学家菲利浦•弗莱杰最近在一份名为《世界准备好应对伊朗石油停产了吗?》的报告中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警告说,中国大陆是伊朗石油的大买家,来自伊朗的出口中断,在全球可能引发一场石油竞购战,油价也会飙升,中国大陆受到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大陆官媒评论说,由此可见,西方制裁伊朗,中国没有必要随之起舞,正确的做法是当一个认真的旁观者。如果中国继续跟随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制裁,那么中国将有可能付出沉重代价。想想看,如果伊朗怀恨在心和我们解除石油贸易关系,那么我们就正好中了西方国家的计谋,届时,中国不仅丢掉了盟友,而且将失掉一个重要的石油供应渠道。 然而,这种论调如果能蛊惑人的话,也就仅仅是“唯利是图”四个字解释罢了。这种唯利是图,早已经在利比亚被碰得头破血流。因为“唯利是图”的宗旨,中国大陆才被“围堵”;因为“唯利是图”,中国大陆才被谴责为“伊核”“朝核”的幕后黑手,也因为“唯利是图”,中国大陆的人权状况才江河日下,群体事件每年十几万起,官民对峙也来越激烈。 卡扎菲被击毙后,伊朗和叙利亚危机相继浮上台面。叙利亚正面临着类似利比亚政权垮台前的危局。而伊朗核危机发展到空前危险的阶段。 2011年11月18日国际原子能总署有史以来首次公开证实伊朗正在发展核武器,触发国际社会对伊新一轮制裁。同时伊朗袭击英国大使馆后,欧盟多国(包括英国)与伊朗中断外交关系。国际社会对伊朗动武的呼声再度高涨。 伊朗核武和朝鲜核武问题是当今世界上并列的两个最大安全隐患。伊朗核武是中东安全和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伊朗是哈马斯、真主党等恐怖组织和叙利亚的幕后支持者,并声称要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一旦其获得核武器将很可能会疯狂地孤注一掷,也可能把核武器转移到其他恐怖份子手里,贻害无穷。所以美国、欧盟和以色列都竭尽所能要阻止伊朗获得核武,以色列甚至要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攻击,将祸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正是基于伊朗获得核武和以伊冲突的危险性的认知,在埃及革命中,美国的关注点与其说是穆巴拉克的命运,倒不如说是以色列与伊朗的反应和穆巴拉克之后政权对平衡以伊的作用。从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一直到目前叙利亚的危机,美国与欧盟一天都没有放松对伊朗的压力和警告。伊朗与朝鲜一样,明里从不停止抵赖发展核武,但暗中抓紧浓缩铀与核武的研发。联合国至少已有4次就伊朗进行浓缩铀发出制裁决议,国际上对伊朗发展核武“狼来了”的呼声不断。这次国际原子能总署的报告和决议用可靠证据显示伊朗已经进行过核武设计项目,正在秘密制造核弹头。一些专家认为,伊朗已获得制造核弹的所有部件,组装成完整武器只差临门一脚,因此中东局势空前严重。 伊朗核武危机为何能发展到今天如此严重的状态?为何联合国和西方和西方各国的严厉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基本无效?连美国前防长盖茨也认为,美国除动武外,欠缺有效对策。伊朗局势扑朔迷离。伊朗危机背后的玄机何在? 从根本上说,正是中国大陆官方一手导演了伊朗核武危机。中国大陆官方表面上强调伊朗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义务并和国际原子能总署合作,也反对伊朗取得核武,实际上想尽办法扶植和保护伊朗躲过国际制裁,导致伊朗核武从无到有,面对国际制裁有惊无险。 首先,中国大陆官方利用巴基斯坦和朝鲜向伊朗转移了关键的核武技术。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陆官方已向巴基斯坦转移核武技术。在1979年前,伊朗巴列维王朝曾从美国得到了建造核电站的核技术。但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美国交恶,核电站计划就停顿了。从这时起,中国大陆官方就利用巴基斯坦将核武技术转移给伊朗。当事人巴基斯坦“原子弹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后来发表声明承认了这一点。巴伊还共同组成专门技术小组研发核武和导弹技术。另外,韩国媒体曾报导,数百名朝鲜科学家和工程人员在伊朗核武器以及导弹设施中工作过,也有伊朗人被发现在朝鲜核武器试验场地。这说明,伊朗曲线得到过巴基斯坦和朝鲜的帮助。但顺藤摸瓜,核扩散的总根源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大陆。 其次,中国大陆官方在联合国多项决议对伊朗铀浓缩活动进行经济制裁时非但不配合,反而乘机跟伊朗大规模发展贸易。大陆官方曾与伊朗签署16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伊朗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大陆官方还向伊朗输送了大量常规武器,成为伊朗第二大常规武器供应国。这样,伊朗获得了必须的资金和武器,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被大陆官方破坏殆尽。 再次,大陆官方不但通过接见伊朗官员和外交部公开发言为伊朗张目,而且利用联合国为伊朗提供保护伞,甚至与伊朗共同对付联合国制裁。2006 年美英法德联合提案要求制裁伊朗时,大陆官方与俄罗斯极力反对,逼迫最后美英法德提案在安理会通过时减弱制裁条件,达到让伊朗顺利过关,损失达到最小的目的。2006年5月,在西方国家的制裁提案送达伊朗之后不久,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立即与伊朗副外长在北京商讨应对措施。在中国大陆的帮助下,联合国的经济制裁屡遭软化,而且使伊朗始终避免了联合国的军事制裁。 中国大陆官方的撑腰使伊朗气焰嚣张,利令智昏。伊朗胆敢公然违反国际公约、挑战联合国和西方强国而无所顾忌,能够几乎完成核武器。 大陆官方培养和扶植伊朗和朝鲜这类小邪恶成为核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必要时牵制美国力量。在目前大陆官方受到空前孤立和遭到美国和绝大多数亚洲国家联合“围堵”时,伊朗和朝鲜用核威胁闹事,替大陆官方解危的意图和作用尤为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朗并不是美国的“最大威胁”。 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国大陆官方才是美国的“最大威胁”;也自然而然地,中国大陆官方也把美国当成自己的“最大威胁”,从官媒到五毛,无一不充斥着“反美”论调。然而,事实上,美国并不是“最大威胁”,所有的危险都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潮流,而这种潮流并不是美国可以一手导演的,也并不是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的。 12月10日,是国际“人权日”。尽管至今仍在继续的阿拉伯之春在推动人权活动方面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但世界各地的活动人士说,他们受到了这个运动的激励,要在各自的国家为改革而斗争。在今年的国际“人权日”,全世界都在准备庆祝这个日子。 突尼斯的独裁者被赶下台后新当选的议员和埃及终于可以参加自由公正选举的民众,都是阿拉伯之春带来的一些可以看到的变化。 一年前开始的抗议活动,让中东和北非的集权政府感到惶恐不安。如今,冲突仍在继续,甚至在像埃及这样的长期执政的统治者被推翻的国家也是如此。叙利亚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反而发生了很多暴力事件。其他国家,例如巴林,由于政府未能兑现他们所做的承诺,因此反覆爆发了许多争取民主的抗议活动。巴林这个君主制国家的当政者最近表示,要研究一个政府委员会提出的一些新建议,扩大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 不过,国际特赦组织在巴林的研究人员萨伊德·布默杜哈仍然对庆祝巴林取得人权胜利持保留态度。他说:“国际组织、地方团体对巴林的许多问题都提出了建议,但是迄今为止,这些建议都未被采纳。所以现在人们对巴林政府是否要实施任何建议持怀疑态度。” 万里之外,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位叫杰西卡·玛祖尔的女士正在参加她的第一次抗议活动。她想让美国各地所谓“占领”派抗议者,都到她所在的爱奥华州去。美国下届总统大选的候选人提名活动明年1月将在那里进行。玛祖尔说,中东地区的抗议者激励了她为寻求美国政府的变革做出不懈的努力。她说:“每当他们想让我们闭嘴的时候,我们都会更加大声地疾呼;如果我们为自己的诉求高声呐喊的话,他们最终会认识到,这对民众来说是重要的问题。”尽管这场“占领”运动没有一个具体的纲领,但是,美国的许多抗议人士都说,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希望看到收入更加平等,希望减少财富对政治的影响力;这些愿望与中东地区民众的诉求十分类似。 活动人士扎伊德.贾拉尼是设在华盛顿的组织“进步思想”的博客撰写人。他一直密切地关注世界范围的争取民主浪潮,“2011年这一年最好的就是,我们看到了全球范围的争取民主的呼声和抗议。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在说,他们的国家领导人没有真地为百姓做事,他们的社会也没有帮助他们。他们的生活状况一团糟,因为经济不好。大家都说,要想改变现状,就得上街游行,展示草根民主、公民行动和反对现状。使用这种方法,就能不只是依靠投票来解决问题。” 抗议人士说,假如户外的抗议营地被迫要被关闭、官方要对他们进行反覆打压的话,那么,这些通过社交媒体的促进而兴起的维权活动就将长期进行下去,显然会延长到明年以后。…… 所以,能改变世界的,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而是这个世界的所有人。当所有人都觉醒到自己是人而必须拥有人的权力的时候,就成为所有政府的最大的威胁——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只不过,响应和顺应潮流、重视和履行人权的政府,要更加先进和文明而已。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是经济危机,还是全球视野和开放的精神:法国左派经济观点评析

作者: 法国观察站  |  评论(0)  | 标签: 所见所闻 , 法国 , 留学 , 教育 , 社会党 , 新闻 , 言论自由 11月28日周一中午, 我在法国社会党总部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当日主题为经济, 因为法国劳工部刚公布了10月的失业率情况 : 同比上升1,2%,所以社会党新闻发言人Hamon对现总统萨克奇的批评猛烈. 其实,我见多了党派之间的这种相互攻击, 都是批评对方有余,本身措施寥寥. 于是,我就向发言人Hamon先生提了这个问题 : « 如今,我们讲了太多的财务紧缩, 这些是节衣缩食的办法, 但是关键还是要有经济的新增量. 请问社会党有没有具体的措施来促进法国经济增长 ? 比如提高法国产品在新兴市场的出口, 尤其是中国市场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欧洲危机会变得更糟吗?

事态还会变得更糟糕吗?我指的是特别糟糕的情况——像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或世界大战那么糟糕?按照我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这种巨变只会在历史书上出现。 当然,眼下的欧洲有一种不祥之感。波兰外长本周一在柏林警告称(见今天FT中文网评论栏刊登的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的文章《我更担心德国不作为》),欧洲已“走到了悬崖边缘”,这不过是最新的一个例子。法国总统萨科齐(Sarkozy)最近也发出警告:“一旦欧元崩溃,欧洲就会崩溃。在这块曾发生过可怕战乱的大陆上,欧元是和平的保障。” 欧洲政客们往往喜欢以战争威胁来示警,以此为他们钟爱的欧洲项目谋求支持。正常情况下,没几个人欧洲人拿这种话当回事。 相反,对于在和平与繁荣环境下长大的西欧人来说,战争的话题似乎注定是遥不可及的。在我所生活过的年代,虽然也有过起起落落,但情况似乎一直在稳步改善。纳粹被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独裁政权垮台了;苏联帝国解体了;南非则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 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和平与繁荣已成为西方社会的常态。因此,这也让我们很容易忘记,世界上大部分其它地区和我们不一样。最近读到一本相熟的中国学者阎学通写的书时,我很吃惊地看到这样一句话:“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被打死,所以对生活的残酷有些习惯了。” 但在过去的30年里,对于和平、繁荣与适度舒适生活的期待,已蔓延并超越了西方所专享的范畴。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中国,已让位于购物中心和工厂时代的中国。而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时代的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被IT革命时代的印度所取代。 全球化让整个世界看起来像是一个更安全、同质化程度更高的地方——亚洲和东欧新兴的中产阶级,欣然接受资本主义的舒适和价值观,正是这方面的体现。如今,冷战时期似乎要依赖核武器才能够保障的全球和平,似乎有了新的支柱——国际贸易以及对消费主义的共同信奉。 直至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1997年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所选用的竞选歌曲《明天只会更好》(Things can only get better)似乎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 然而,自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以来,我们发现,事情的确有可能变得更糟。问题在于:能糟糕到何种程度? 欧洲遭受严重经济危机的风险十分巨大。主权债务违约和欧洲单一货币崩盘的威胁不断加大——随之加剧的,还有银行破产、普遍恐慌、深度衰退以及大规模失业的威胁。这给人的感觉像极了现代版的大萧条。 作为一个整体,欧盟(EU)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因而欧洲的经济混乱必然会带来全球性后果。这可能导致贸易萎缩,并对全球金融体系构成威胁。 20世纪30年代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全球衰退会削弱民主,导致激进的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在此过程中,会加大国际冲突的风险。 在上世纪30年代危机的现代版中,在经济动荡和欧盟解体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政客将登上欧洲权力舞台。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欧洲以外的地区也会局势紧张。亚洲权力平衡的转移将会加快——美国逐步衰落,中国日渐崛起。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经济危机都将导致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欧洲危机会变得更糟吗?

事态还会变得更糟糕吗?我指的是特别糟糕的情况——像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或世界大战那么糟糕?按照我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这种巨变只会在历史书上出现。 当然,眼下的欧洲有一种不祥之感。波兰外长本周一在柏林警告称(见今天FT中文网评论栏刊登的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的文章《我更担心德国不作为》),欧洲已“走到了悬崖边缘”,这不过是最新的一个例子。法国总统萨科齐(Sarkozy)最近也发出警告:“一旦欧元崩溃,欧洲就会崩溃。在这块曾发生过可怕战乱的大陆上,欧元是和平的保障。” 欧洲政客们往往喜欢以战争威胁来示警,以此为他们钟爱的欧洲项目谋求支持。正常情况下,没几个人欧洲人拿这种话当回事。 相反,对于在和平与繁荣环境下长大的西欧人来说,战争的话题似乎注定是遥不可及的。在我所生活过的年代,虽然也有过起起落落,但情况似乎一直在稳步改善。纳粹被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独裁政权垮台了;苏联帝国解体了;南非则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 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和平与繁荣已成为西方社会的常态。因此,这也让我们很容易忘记,世界上大部分其它地区和我们不一样。最近读到一本相熟的中国学者阎学通写的书时,我很吃惊地看到这样一句话:“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被打死,所以对生活的残酷有些习惯了。” 但在过去的30年里,对于和平、繁荣与适度舒适生活的期待,已蔓延并超越了西方所专享的范畴。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中国,已让位于购物中心和工厂时代的中国。而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时代的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被IT革命时代的印度所取代。 全球化让整个世界看起来像是一个更安全、同质化程度更高的地方——亚洲和东欧新兴的中产阶级,欣然接受资本主义的舒适和价值观,正是这方面的体现。如今,冷战时期似乎要依赖核武器才能够保障的全球和平,似乎有了新的支柱——国际贸易以及对消费主义的共同信奉。 直至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1997年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所选用的竞选歌曲《明天只会更好》(Things can only get better)似乎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 然而,自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以来,我们发现,事情的确有可能变得更糟。问题在于:能糟糕到何种程度? 欧洲遭受严重经济危机的风险十分巨大。主权债务违约和欧洲单一货币崩盘的威胁不断加大——随之加剧的,还有银行破产、普遍恐慌、深度衰退以及大规模失业的威胁。这给人的感觉像极了现代版的大萧条。 作为一个整体,欧盟(EU)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因而欧洲的经济混乱必然会带来全球性后果。这可能导致贸易萎缩,并对全球金融体系构成威胁。 20世纪30年代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全球衰退会削弱民主,导致激进的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在此过程中,会加大国际冲突的风险。 在上世纪30年代危机的现代版中,在经济动荡和欧盟解体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政客将登上欧洲权力舞台。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欧洲以外的地区也会局势紧张。亚洲权力平衡的转移将会加快——美国逐步衰落,中国日渐崛起。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经济危机都将导致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欧债危机背后高福利的是与非

作者: 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近段时间以来,欧洲各国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经济、社会矛盾全面爆发:一方面,在撂倒葡萄牙、斯洛伐克、希腊、意大利四国政府领导人后,欧债危机的大火开始向法国蔓延;另一方面,英国伦敦骚乱、法国和雅典罢工潮、巴塞罗那抗议……欧洲各主要城市各种游行示威活动频发,抗议政府以财政紧缩政策应对欧债危机。如此态势,在欧盟历史上颇为罕见,以致德国总理默克尔如是感慨:欧洲正处于二战以来“最艰难时期”。 若要分析欧洲经济大国频遭“沦陷”,得从欧洲的高福利制度说起。二战后,饱经战乱的欧洲各国纷纷开始休养生息,利用高额税收为全民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安全网——无论是结婚生子、医疗教育,还是退休养老,都在福利支持与政府补贴的范围内。以法国为例,该国的福利补贴多达400多种,孩子从母亲受孕后的第五个月起,就一直可享受这些福利中的某些项目。 建立全民共享的福利制度,显然有必要,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但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惯坏”了欧洲人——很多欧洲人不愿储蓄、不爱就业、过度消费,把享乐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以至于诸如休假、不加班、工作间隙的咖啡时间等,都被他们当成不可侵犯的权利。 国民耽于享受高福利生活,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下,一些欧洲国家的财政收入难以支撑起这些优厚福利。口袋里没票子,却又想维系“好日子”,而不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只好借债度日,寅吃卯粮。当借贷雪球越滚越大,赤字难堪重负时,债务危机便随之而来。然而,危机之下的改革举步维艰:由于欧洲国家经济已达饱和状态,开源余地小,这就不得不紧缩开支,拿高福利制度开刀。但福利不是政府想撤就能撤的,必然遭致民意强烈反弹,民众的抗议示威也就在所难免。 但如上所述并不意味着,欧债危机全然归咎于高福利制度;或者说,欧洲各国卷起的示威浪潮,并不简单归结于民众懒惰。细加观察,便不难发现,欧债危机和示威浪潮仅仅是高福利制度的浅层次表征,深层次的症结在于高福利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悬殊。 如有学者所言,欧洲高福利政策让人感觉似乎所有人利益均沾,实现均富社会,但实质上是政府“借高福利之名,掏空国家财富,养肥了操控国家机器的利益集团”。事实上,高福利政策的最大获利者,并非普通百姓,而是政府官员、财团和大企业的老板们。比如在希腊,该国公务员的福利令人艳羡:公务员数量庞大,占全国劳动人口比高达10%,上班时间是上午9点至下午2点,40岁就可退休。其中不可思议的是,公务员除了每个月可获得最高可达1300欧元的额外奖金外,如果会用电脑、会说外语,甚至连准时上班,也还会有额外奖金。这样的高福利制度,显然是不健康的。 从英国伦敦骚乱以及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我们可看到,即便在西方民主国家,底层民众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参政机会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平等。民众的权利和利益,往往被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竞争和资源分配所裹挟、遮蔽,而成为民主社会中的无权者。本来,垄断财团对资本和市场的控制,就已掠夺了大多数民众的大量财富,再加之政府削减公共开支的做法,更让底层民众雪上加霜。而近年来欧洲经济衰退导致的失业率高企,以及社会不公引发的贫富悬殊,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民众的不满情绪。 从长远来看,高福利制度和鼓励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欧洲民众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但一切改革措施,须立基于促进公平,方能获得民众支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拯救经济和民众福利之间,找到维持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这对于国民福利未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以及存在远比欧洲更为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的中国而言,同样具有警示价值。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坑爹”官网是怎样炼成的 / 2011-12-02 11:36 / 评论数( 0 ) 停业搞“业务学习”是一种机关病 / 2011-11-21 22:39 / 评论数( 0 ) 公共工程监管需要怎样的媒介力量 / 2011-11-21 22:39 / 评论数( 1 ) 辱骂记者背后的食品治理生态 / 2011-11-21 22:39 / 评论数( 0 ) 食品安全督查岂能耍“两张皮” / 2011-11-14 22:38 / 评论数( 3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