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

共识网 | 曾胜泉:根上稳定才是搞定,让人服气方显水平

面对舆论危机千万别瞒,别拖,别打压;官员回应一定要快,要准,要诚恳。   “你不说,世界永远不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隐瞒事实无异于掩耳盗铃,歪曲真相只能是自毁形象。   舆情应对能力当成为衡量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各级官员应抛弃“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敌视心态,不念“封、捂、堵、压、瞒”的五字歪经,善处舆情危机。这也是推进“善治”的现实途径。 (向春/图)   当下中国,正值发展机遇期,充满活力,又处矛盾凸显期,不乏危机。突发群体事件频仍,暴力泄愤事件多发,是突出的风险。如何妥善处置,已成各级执政者的必修课。舆情应对,则是其中重要课题。   最激烈的舆论博弈在微博   中国社会正面临剧烈嬗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员流动、利益分化,信息爆炸、思想多元,观念更新、权利觉醒……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显现,突发性群体事件频繁发生,“风险社会”的特征愈发明显。   网络已成为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和民意表达、社会监督的新渠道。特别是微博、QQ、手机等传播力和影响力强大的新媒体,更是“意见领袖”、“网络推手”、“异见人士”、“维权公民”、“草根记者”等传播信息、发表言论、争取民意、组织动员的首选工具,也伴随着不实信息、流言、低俗恶搞等的滋生蔓延。   有人说,中国网民表达的热情举世罕见,虚拟社会迸发的力量改变现实。近年来,全国影响较大的公共热点事件中,有相当部分由网络率先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即使披露于传统媒体,其后的舆论发酵、扩散过程也由网络主导。   无论何种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央企、富人、下岗工、农民工、拆迁、房价、物价等敏感因素,就极易在网上掀起铺天盖地的批评质疑声浪,直到真相大白,责任追究,网上舆论才平息。   一些局部、偶发个案,往往在网络舆论聚焦下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全民围观乃至政治性的危机事件。传统媒体一旦对此类事件“失语”,会立即遭到网民嘲讽,即便后来跟进发声,也多半被视为“为政府撇清”,更加激起网民的“习惯性质疑”。这从侧面说明,我国社会信任度特别是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明显滑落。   调查显示,迄今5亿网民中,八成未到不惑之年,七成月入不足两千。相应地,网络舆论往往有“为民请命”的色彩,富于激情和担当,而同时理性思辨不足,甚至夹杂误传谣传和语言暴力。虽然网上声音不一定代表真实民意,很多公民可能因网上“无声”而“被代表”,且有一些网民的发言超越道德法律底线,但不能否认,网络舆论已成为搅动社会人心的巨大力量,网民声音已是不可忽视的舆论强音,一条微博也可能成为引发舆论风暴的“蝴蝶翅膀”。可以预见,随着关注民生权益、公平正义和公共治理的网民日益增多,网络这个公开、便捷的利益表达和舆论博弈场,将更加频繁地拉响“风险社会”的警报。   从这个角度看,舆情的重头是网络舆情,舆论博弈的主战场在网络,尤其是极具“真相探照灯”“言论核裂变”功效的微博世界。   部分官员患了“网络恐惧症”   从人民网近年连续发布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来看,一些地方官员对待舆情的理念和方式还严重滞后。面对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引爆的汹涌舆情,第一反应不是以诚恳、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发布信息,而是一味掩盖事实真相,回避矛盾问题,甚至祭出打压手段,试图令媒体收声,让网络沉默,结果常使质疑批评不绝于耳,流言蜚语蓄势发酵,加剧公众焦虑情绪,促使事态扩大升级。有的即便作出回应,也是因循守旧、敷衍了事:要么惜墨如金、语焉不详,缺乏令人信服的细节和数据,反指群众“不明真相、被人利用”;要么罔顾网络、无视网民,只在传统媒体上讳莫如深、避重就轻地辩解和推脱,祈求“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么采取“鸵鸟政策”,或心存侥幸、犹疑观望,或岿然不动、不理不睬,直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惊动上级,才慌乱处置,但为时已晚,结果是公众疑虑挥之不去,负面影响难以挽回。   上述钳制媒体、搪塞舆论的种种态度和行为,直接反映出个别地方政府舆情意识不强、应对能力欠缺,间接折射出部分政府官员对网络传播规律的懵懂、对和谐社会治理理念的曲解,从中窥视出有的官员还不适应网络新媒体,甚至患了“网络恐惧症”。   追根究底,是个别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总喜欢用“官”和“管”的态度来对待负面舆情和异质思维。   广东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和社会情势新变化,网络问政肇始南粤。汪洋同志连续4年与网友互动交流,坦诚相见。他强调网络问政应该是平等地问、虚心接受,不计态度、不问来历,鼓励网民为建设幸福广东当好“潮人”、“脖主”,坚持“灌水”、“拍砖”,多多“围观”、“给力”。   放下架子,快速准确地回应   舆情应对,自古方法有三:或防,或壅,或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属“危机”意识;“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是“封堵”恶果;“决之使导,宣之使言”,乃“疏导”良策。不同的方法,体现不同的社会治理思维。面对当今严峻情势,如果走不出传统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哪怕抱最开明的“决”字法,也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   突发舆情复杂多变,应对方式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法则有三:   “快速”为先。这是舆情应对的第一要务。舆情未起时,原是荒山头,假消息先蔓延,便成谣言之所;真信息先到位,才是舆论阵地。欲先声夺人、赢得主动,必须抢发新闻;要释疑止谣、摆脱被动,唯有快报事实。   2005年8月的兴宁特大矿难,之所以未生成舆情危机,制胜关键是政府在事发5小时内及时发声;2008年11月的珠海泥头车疯狂撞人事件,也因事发4小时内发布权威新闻而快速消除了公众的猜疑和恐慌。   时效决定实效。微博、QQ、手机等“即时播报”的自媒体备受推崇,网上信息汇聚、舆论生成速度比以前更快,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遵循“黄金两小时法则”,抢占信息传播第一落点。受众往往以此形成第一印象。   “准确”是本。信息准确、细节真实,发掘真相、还原全貌,尽量不让事件留下疑点,力争不给公众带来困惑,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取信于民,方可促使问题尽早查清,更好解决。简言之,权威来自准确。   就广东而言,如果对深圳“海上皇宫”的违法事实、处置措施不及时准确披露,2010年1月爆出的这起海上违建事件,就可能在真相焦虑与信息遮蔽的拉锯中演变成“官商勾结”的又一版本;假若检察机关不同意家属提出的第三方尸检申请,2010年3月发生的广州少教所学员“睡觉死”事件,也极易在公众质疑和媒体拷问中变为与“躲猫猫死”同样炙手的网络热词。   “互动”增信。舆情汹涌时,如果居高临下,自说自话,不但无济于事,相反会激起更多质疑,加剧官民对立;群情激愤之际,只顾动用警力,强行清场,虽可立竿见影,但问题终未解决,后患依旧存在。   经验表明,对话胜于对峙。舆情处置者只有放下架子,主动与媒体沟通,积极与公众交流,以信息公开消除谣传猜测,以回应诉求赢得信任支持,才能有效引导舆情,妥善处置事件,避免“小事闹大、大事闹炸”。   2009年9月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风波引爆后,如果政府有关负责人没有接受质疑的雅量和勇气,不敢或不愿与居民代表真诚对话、平等协商,此事的处置就不可能成为“官民互动的双赢样本”,相反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群体事件,损害政府形象。   解决问题是根本   作为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一环,舆情应对与事件处置本身互为表里。事件处理得好,舆情自会应声平息;舆情应对得当,亦可促进事件处置。个别地方政府之所以陷入突发事件的舆论漩涡而难以自拔,多因事件处理不当或舆情应对失误所致。但从因果关系来说,实情决定舆情,网下决定网上。如果没有对事件的实质处置,仅空洞表态,舆情难以平息,甚至反弹升级,加大事件处置难度。   舆情危机的生成跟突发事件一样,表面上看,具体触点多属孤立个案,偶然性大。但究其根源,也有必然性,那就是一些地方矛盾问题的日积月累或处理不公,令利益共同体乃至社会公众的怨恨、愤懑、逆反情绪潜滋暗长,一旦接近燃点,就会被某些看似孤立、诱因很小的个案引爆。   看来,“许多问题都是媒体惹的祸”的抱怨有失偏颇,“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多好啊”的慨叹幼稚可笑。即使媒体不介入,问题及其负面评价依然存在。媒体既非问题的起点,亦非问题的终点,而应是相关部门扎实接棒、破解问题的“拐点”。   应对技巧不要沦为诡术   舆情应对常被视为一种技巧。舆情处置犹如“钢丝上的舞蹈”,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风险,甚至铸成灾难。决策、执行者对实操方法的掌握运用十分关键。   教训反复告诫我们,对于社会敏感舆情,遮掩躲避或粗暴扼杀,不但不会使之偃旗息鼓,反而很可能酿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因为舆情升级之际,往往是群情喷涌之时,政府部门如果封锁信息、堵塞言路或回应迟缓、虚与委蛇,社会公众的怒火就可能在此起彼伏的质疑和焦虑不安的情绪中引爆。这就如同治水,一旦疏导不善,极易壅决而溃。   但也不能让污水浊流泛滥成灾,对于虚假不实、恶意攻击、造谣惑众、煽动闹事之类的违法有害信息,必须及时屏蔽删除。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可谓舆情应对之要诀。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态度和行为关乎政府形象,影响官员仕途。如处理得当,不仅不会丢分,反而能提升形象;若应对失误,即使是“正面事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   经验证明,透明度决定公信度。维护形象不能靠拼命捂着、无可奉告,而是要直面质疑,开诚布公,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你不说,世界永远不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隐瞒事实无异于掩耳盗铃,歪曲真相只能是自毁形象。明智的做法是及时公开信息,消弭舆论对抗,让公众看到政府的诚意和努力,使社会力量成为政府行动的有效支撑。尊重新闻规律,善待善用媒体,则是达此目标之法门。   但本质上看,舆情应对并非纯粹的技术活。舆情是民意的“晴雨表”,是社会的“预警器”,只能充分理解和尊重,有效吸纳和疏导。应对舆情危机时,程序正义和制度公正至关重要。只有用刚性的制度,让知情得到保障,让批评找到出口,让真相浮出水面,让疑虑得以化解,才能免遭信用危机,吸引民众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获得民意和舆论的信任和支持。唯其如此,微观层面的技巧运用才不会形同对付媒体、掩饰责任的诡术,才不会沦为卖弄口舌、适得其反的鼓噪。   故此,舆情应对不仅是技巧问题,更是态度问题。任何事情一旦照在舆论聚光灯下,处事官员都应摆正心态诚恳回应。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你是哪个单位的”、“你准备替谁说话”之类的高傲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之类的轻慢雷语;有开放的心态,才不会面对监督不是正视问题,而是将记者当“敌人”,列入“黑名单”;有包容的心态,才不会遭遇批评不是反躬自省,而是“出警抓捕”、“诽谤定罪”;有纠错的心态,才不会陷入围观不是快报事实,而是把“保密”“辟谣”当作掩盖真相、文过饰非、压制异见的挡箭牌……   综上所述,舆情应对能力应成为检验执政理念、衡量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各级官员应抛弃“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敌视心态,不念“封、捂、堵、压、瞒”的五字歪经,学会新闻执政,提升媒介素养,善处舆情危机。这也是推进“善治”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选自《舆论博弈——广东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案例选编》一书,发表时作者有修改。作者系广东省互联网新闻信息中心主任)

阅读更多

丁启阵 | 美文荐读·梁实秋《雅舍》

梁实秋《雅舍》荐读 丁启阵   梁实秋的散文《雅舍》,诙谐幽默,情趣盎然,堪称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名篇。但是,今天重读《雅舍》,我却忽然觉得有一点儿怪怪的。因为,这篇散文写于国难方殷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方吃紧的年代,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年代。读着梁实秋先生优雅风趣的文字,我不由地想起了晚唐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梁实秋先生在大后方四川写《雅舍》,跟秦淮河歌女唱《后庭花》,情形颇有几分相似。 杜牧自有杜牧的道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嘛。但是,人间也还需要另一种道理,那便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首先都要坚强快乐地活下去。在前方吃紧之际,军政要员们却在后方紧吃,那是腐败行为,无耻行径,理应受到舆论的谴责,法律的严惩不贷。但是,生活在大后方的普通民众,包括知识分子,却也没有必要整天作愁眉苦脸、忧国忧民状。在异族入侵者的子弹飞到之前,被活活吓死,或者自己愁死,那才叫没有出息呢。 从前读梁实秋散文,总会为其文辞的诙谐而不失含蓄,典雅而充满情趣,由衷叹赏。但是,今天我忽然觉得,诙谐、含蓄、典雅、情趣,并非《雅舍》最值得赞扬的地方。相比之下,文中处处洋溢着的随遇而安、苦中作乐、乐观旷达的精神,才是更值得赞美的东西。有了这种精神,世上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被克服的呢?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血脉传承数千年而屹立不倒,生齿日繁,固然有赖于许许多多能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振臂高呼、英勇就义的热血志士,但也离不开具有梁实秋《雅舍》中所表现的这种精神特质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才会是一片生生不息的大地!                 刊于《语文报》(中考版,山西太原)2011年10月13日第7版

阅读更多

自由光诚! | “光明光诚”烟花行动震撼人心 当局仅作微小让步

(维权网信息员张兵综合报道)以为陈光诚争取自由的“自由陈光诚运动” 在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在全民参与的维权运动。除了著名维权人士外,很多学者、记者、演员、企业家、主持人也纷纷加入声援陈光诚的行列,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许许多多普通的中国公民为陈光诚的自由而果敢行动。 而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五位网友——–@叶隐IV、@公民陈伟、@刁民难当、@滑溜先生2011、 @坚硬的石头,10月18日晚,他们在东师古村边为陈光诚燃放112响烟花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那些为陈光诚人权而抗争的中国公民。 网友们称此举有 “光明光诚”的寓意。不到一分钟视频上网后,掀起了成千上万的欢呼。人们在视频里清晰地听到了他们高喊陈光诚名字的呼声! @叶隐先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我们傍晚涉河勘探燃放焰火地点,必须避开流动岗哨,一人在树林望风,每见到对岸人影晃动,又得退回,如是几次,才涉过蒙河。再穿过庄稼地,摸进村口。同行兄弟:@刁民难当 一马当先开路,@滑溜先生2011 @公民陈伟@坚硬的石头紧紧跟上。” @叶隐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向要赴临沂探望陈光诚网友做了如下的介绍和建议:“【送欢乐,给光诚】在不断前去探视者的勇气震撼下,和网络舆论的压力下,看守已经有所收敛,不再公开打人。悲愤、悲情的强攻阶段已经结束!希望大家,欢乐地去,带着鲜花、吉他,穿着婚纱,点燃焰火,放飞气球、孔明灯,用新人类的欢乐包围东尸骨村,让欢乐飘荡在东尸骨村上空,驱散暴戾,温暖光诚!”“【行动和创造】刚有欲去临沂的南京网友来电,我说了三点:①不直接闯村已经毫无危险。②不要预设任何目标,以正视自己的良知和怯懦为目标。去,行动了,就完成了目标。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或在前人做过的事上稍作变化,即是创造!简例:有人举牌在村口来来回回走30趟了么?没有,你若做到了就是创造! ” 当局在近几个月来连续不断前去临沂探视陈光诚的浪潮的震撼下,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当局在陈光诚问题上仅仅做了些许让步。著名学者笑蜀在其微博中说:“【代 @郭玉闪 发此微博,他被限制】在舆论压力下,临沂终于有让步:光诚女儿小克斯已被安排在离家不远崖子村小学上学,且不强制其与父母分开,但上下学须看守接送。此让步虽有限,但也值得鼓励。临沂政府应再接再励,依照中国法律还光诚自由,万不可千夫所指下还唾面自干,令世人耻笑。” 但是众多网友认为这种让步是远远不够,陈光诚的身体状况是更为迫切问题。这次参与“光明光诚”放烟花行动的@公民陈伟表示:“光诚现在便血加重,疑是直肠癌,无法出去就医,甚至得不到药物的治疗。。。现在天王老子也无法靠近光诚半步……希望大家把焦点放在光诚的身体上。” 发贴者 维权网 时

阅读更多

章文 | 红领巾,绿领巾

2011年10月20日 19:25:44   写此文前,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小学生涯,十分庆幸的有两点:第一在我的学校里,没有红绿领巾之分,所有的同学都佩戴红领巾;第二是自己的成绩一直很好,未曾受过歧视对待。     特别提这两点,是因为像我这样打小自尊心超强的人,要是在小学就受到区别对待,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呢?离家出走甚至跳进家前面的大水塘,都是有可能的呀!     那时带红领巾没有特别的感觉,小孩子哪懂得什么“少年先锋队”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啊!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红领巾其实源于俄罗斯,与东正教有关。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天上“主日课”时都会戴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少先队,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     中共内战胜利建立新中国后不久,1949年10月13日,学习苏联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的优良传统,与过去的儿童团一样,用红领巾作为自己的标志。意义是:红领巾是用中国人民的鲜血染红的,它代表着无数英雄的心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     少先队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前一句指的是理想和目标,后一句指的是决心和行动。呼号由少先队辅导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组织的代表,或者由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人领呼,全体队员齐声回答。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曾经是多么激动人心、而今又是多么空洞无物的一句口号。放眼当下体制内外,还有谁真正相信共产主义那一套盅惑人心的把戏?     而红领巾依然系在孩子的脖子上,不过现在更多是被老师们当作奖励优生(学习好)的手段。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之下,学校和老师不由自主地成为分数的奴隶,只有学生的考分高,学校才能晋升名校获取更多教育资源,老师才能评选模范、特级。结果最苦的还是孩子,他们是最终承受者,这些生理和心理的未成年人,负荷着成人都望而却步的压力。     我犹记得当年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读书的辛苦情景。每天早上5、6点钟天还未亮就起床去学校上早自习,放学后还有一堆作业要完成。所谓十年寒窗,一点都不过分。     学习辛苦也就罢了,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心理上的折磨。我还记得小学同学因成绩不好或者调皮捣蛋被老师批评、罚站甚至体罚的情景,此外,喊家长来学校“受训”更是让“差生”羞于见人的另种惩罚。     以分数定优劣,唯成绩是举,不知挫伤了多少孩子的自尊,使得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巨大的自卑阴影中难以自拔。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其他潜质不错,例如会唱歌会跳舞会手工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承认和鼓励,连这些特长也都埋葬了。     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创造性不够,这已经被无数中外对比的案例所证实。据一位供职北京教育系统的朋友透露,教育部曾经对历年的高考状元做过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状元们进入社会后,在各个行业几无大的建树。此报告最终未向社会发布。     但令人失望的是,尽管弊端多多,应试教育的惯性强大无比,至今还在拿着鞭子鞭打我们的孩子。这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事件就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出现的新事物。令人欣慰的是,在舆论强烈关注下,这个虽然老师未必是故意,但实质上是将学生分等级公然挫伤学生尊严的举措被叫停止了。     但它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反思。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推动下,中国的素质教育开始起步,这些年各地都探索出了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它们的共同点是向“唯分数论”说“不”,但令人痛心的是,最近几年又被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挥得向后转了,各地素质教育呈现退化趋势。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而在我国,教育的功利性太过明显,目的不是为了培育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为了考分和升学,这种反常的教育模式为祸多年,遗毒深远。     红领巾和绿领巾的区别,只是其表象而已。依我看,不仅不能让孩子带“绿领巾”,红领巾也应该从孩子的脖子上取下来,所有束缚孩子正常成长的东西都应该叫停。     上一篇: 谁是中山事业的最忠实继承者?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3)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石述思 | 佛山需要为第十九个人立碑

于正常的人性如此稀缺和宝贵,俺建议佛山为这个老人立碑——替18个人以及其代表的庞大冷漠阵营。而不仅仅习惯性地予以物质奖励——当然银子也多多益善,因缺德太多无法制裁,善良罕见则必须受到激励,只是别流于浅薄——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此次立碑的意义要超过武汉为李娜立碑——尽管按照现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从任何一个角度衡量,娜姐的贡献和影响都比陈贤妹大。 整个故事充满反讽:善良的陈贤妹长期被时代逼至墙角,忍受社会的冷落和煎熬,终沦落为拾荒老人,竟然最终完成了对人存在意义的深层诠释——没有对自己同类的悲悯和关怀,再成功也是浮云。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谴责佛山18个见死不救的人。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谴责佛山18个见死不救的人。 在10月13日下午,佛山南海的一个五金城的一场车祸中,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几分钟内先后被两辆车碾轧,18个路人视而不见。 这样的悲剧再次刺痛了所有人的神经。 山呼海啸般的谴责伴随着声势浩大的倡议习惯性响起——结束冷漠,拯救道德。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停留在口头上的谴责和倡议拯救不了道德。 更直接的逼问是:假如您是18个路人中的一位,会勇敢地将小悦悦扶起吗? 好吧,俺诚实地告诉您:假如是俺还真未必,或者比18个人强些的只是会打个电话给120或110。 18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因此俺只会觉得羞耻和绝望,没有特别强烈地将他们骂死或送上断头台的冲动。 甚至,俺懒得知道他们的姓名、面孔甚至当时冷漠的原因。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欲望上升、良知沦丧,无力救赎。 给他们留点面子就是给自己留点尊严。愤怒只能说明良知还有救赎的希望,但未必会变成实际的行动。 当然事后同时掀起的官方和民间的对小悦悦的救助也不出乎预料,但也不宜拔高到世上还是好人多的程度——做这样的事    在10月13日下午,佛山南海的一个五金城的一场车祸中,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几分钟内先后被两辆车碾轧,18个路人视而不见。    这样的悲剧再次刺痛了所有人的神经。    山呼海啸般的谴责伴随着声势浩大的倡议习惯性响起——结束冷漠,拯救道德。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谴责佛山18个见死不救的人。 在10月13日下午,佛山南海的一个五金城的一场车祸中,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几分钟内先后被两辆车碾轧,18个路人视而不见。 这样的悲剧再次刺痛了所有人的神经。 山呼海啸般的谴责伴随着声势浩大的倡议习惯性响起——结束冷漠,拯救道德。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停留在口头上的谴责和倡议拯救不了道德。 更直接的逼问是:假如您是18个路人中的一位,会勇敢地将小悦悦扶起吗? 好吧,俺诚实地告诉您:假如是俺还真未必,或者比18个人强些的只是会打个电话给120或110。 18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因此俺只会觉得羞耻和绝望,没有特别强烈地将他们骂死或送上断头台的冲动。 甚至,俺懒得知道他们的姓名、面孔甚至当时冷漠的原因。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欲望上升、良知沦丧,无力救赎。 给他们留点面子就是给自己留点尊严。愤怒只能说明良知还有救赎的希望,但未必会变成实际的行动。 当然事后同时掀起的官方和民间的对小悦悦的救助也不出乎预料,但也不宜拔高到世上还是好人多的程度——做这样的事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停留在口头上的谴责和倡议拯救不了道德。     更直接的逼问是:假如您是18个路人中的一位,会勇敢地将小悦悦扶起吗?    好吧,俺诚实地告诉您:假如是俺还真未必,或者比18个人强些的只是会打个电话给120或110。    18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因此俺只会觉得羞耻和绝望,没有特别强烈地将他们骂死或送上断头台的冲动。    甚至,俺懒得知道他们的姓名、面孔甚至当时冷漠的原因。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欲望上升、良知沦丧,无力救赎。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谴责佛山18个见死不救的人。 在10月13日下午,佛山南海的一个五金城的一场车祸中,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几分钟内先后被两辆车碾轧,18个路人视而不见。 这样的悲剧再次刺痛了所有人的神经。 山呼海啸般的谴责伴随着声势浩大的倡议习惯性响起——结束冷漠,拯救道德。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停留在口头上的谴责和倡议拯救不了道德。 更直接的逼问是:假如您是18个路人中的一位,会勇敢地将小悦悦扶起吗? 好吧,俺诚实地告诉您:假如是俺还真未必,或者比18个人强些的只是会打个电话给120或110。 18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因此俺只会觉得羞耻和绝望,没有特别强烈地将他们骂死或送上断头台的冲动。 甚至,俺懒得知道他们的姓名、面孔甚至当时冷漠的原因。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欲望上升、良知沦丧,无力救赎。 给他们留点面子就是给自己留点尊严。愤怒只能说明良知还有救赎的希望,但未必会变成实际的行动。 当然事后同时掀起的官方和民间的对小悦悦的救助也不出乎预料,但也不宜拔高到世上还是好人多的程度——做这样的事    给他们留点面子就是给自己留点尊严。愤怒只能说明良知还有救赎的希望,但未必会变成实际的行动。    当然事后同时掀起的官方和民间的对小悦悦的救助也不出乎预料,但也不宜拔高到世上还是好人多的程度——做这样的事比当街救人成本低太多了——被公认为好人长期就这么廉价。能有羞耻感并为此补救只能证明这个社会还有可能从病态回归正常。    幸好还有第19个人。 于正常的人性如此稀缺和宝贵,俺建议佛山为这个老人立碑——替18个人以及其代表的庞大冷漠阵营。而不仅仅习惯性地予以物质奖励——当然银子也多多益善,因缺德太多无法制裁,善良罕见则必须受到激励,只是别流于浅薄——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此次立碑的意义要超过武汉为李娜立碑——尽管按照现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从任何一个角度衡量,娜姐的贡献和影响都比陈贤妹大。 整个故事充满反讽:善良的陈贤妹长期被时代逼至墙角,忍受社会的冷落和煎熬,终沦落为拾荒老人,竟然最终完成了对人存在意义的深层诠释——没有对自己同类的悲悯和关怀,再成功也是浮云。    这个长期被主流社会忽略的人,由于做了人类最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扶起奄奄一息的小悦悦,夺目地站在时代舞台聚光灯的中心。    她是一个拾荒者。58岁。有着一个在广东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陈贤妹。她来自清远阳山,跟着孩子在佛山生活,白天给一家小公司做饭,下午就出去捡垃圾卖钱。    在经济发达的佛山,像这样贫寒的底层民众平时是没人尊重甚至关注的。她没钱,没地位,没有亮丽的容貌,只能靠勤劳、韧性顽强地在这个百万富翁云集的城市里苟活,一生都会因为户籍被挡在城门之外。 于正常的人性如此稀缺和宝贵,俺建议佛山为这个老人立碑——替18个人以及其代表的庞大冷漠阵营。而不仅仅习惯性地予以物质奖励——当然银子也多多益善,因缺德太多无法制裁,善良罕见则必须受到激励,只是别流于浅薄——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此次立碑的意义要超过武汉为李娜立碑——尽管按照现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从任何一个角度衡量,娜姐的贡献和影响都比陈贤妹大。 整个故事充满反讽:善良的陈贤妹长期被时代逼至墙角,忍受社会的冷落和煎熬,终沦落为拾荒老人,竟然最终完成了对人存在意义的深层诠释——没有对自己同类的悲悯和关怀,再成功也是浮云。     但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更重要的是,面对道德滑坡、制度不公、法治滞后,她没有抱怨,而选择了搀扶。     当悦悦的父母哭着来到陈贤妹身前,“扑通”一声跪倒磕头的时候,完成了对老人有生以来最大存在价值的肯定。也完成了牢牢统治着这个时代的由权力、地位、物质构建的价值的否定。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谴责佛山18个见死不救的人。 在10月13日下午,佛山南海的一个五金城的一场车祸中,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几分钟内先后被两辆车碾轧,18个路人视而不见。 这样的悲剧再次刺痛了所有人的神经。 山呼海啸般的谴责伴随着声势浩大的倡议习惯性响起——结束冷漠,拯救道德。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停留在口头上的谴责和倡议拯救不了道德。 更直接的逼问是:假如您是18个路人中的一位,会勇敢地将小悦悦扶起吗? 好吧,俺诚实地告诉您:假如是俺还真未必,或者比18个人强些的只是会打个电话给120或110。 18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因此俺只会觉得羞耻和绝望,没有特别强烈地将他们骂死或送上断头台的冲动。 甚至,俺懒得知道他们的姓名、面孔甚至当时冷漠的原因。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欲望上升、良知沦丧,无力救赎。 给他们留点面子就是给自己留点尊严。愤怒只能说明良知还有救赎的希望,但未必会变成实际的行动。 当然事后同时掀起的官方和民间的对小悦悦的救助也不出乎预料,但也不宜拔高到世上还是好人多的程度——做这样的事     陈阿姨认为此举只是人性中本该有的善良的一次自然流淌。     鉴于正常的人性如此稀缺和宝贵,俺建议佛山为这个老人立碑——替18个人以及其代表的庞大冷漠阵营。而不仅仅习惯性地予以物质奖励——当然银子也多多益善,因缺德太多无法制裁,善良罕见则必须受到激励,只是别流于浅薄——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此次立碑的意义要超过武汉为李娜立碑——尽管按照现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从任何一个角度衡量,娜姐的贡献和影响都比陈贤妹大。      整个故事充满反讽:善良的陈贤妹长期被时代逼至墙角,忍受社会的冷落和煎熬,终沦落为拾荒老人,竟然最终完成了对人存在意义的深层诠释——没有对自己同类的悲悯和关怀,再成功也是浮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