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稳定

傅国涌 | 晚清民国老课本的新生命

2011年09月12日 10:41:07    晚清民国老课本的新生命 ——祝贺老六推出《共和国教科书》       【傅国涌按:大约去年冬天,有记者就晚清民国老课本的问题采访过我,当时,老六做的影印本教科书还没有出来,现在第一套“共和国教科书”终于来了,期待“新学制教科书”和“最新教科书”也能早日问世。这些老课本成套重印,对今天僵化的中国基础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无法判断。可以肯定的是百年后仍值得我们期待的这些教科书,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好东西是不会过去的。老课本中有新生命,追寻失去的传统,这些老课本如今也成了我们的传统。】                                       记者: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即将出版的三套老课本?     傅国涌:有一个做出版的朋友(《读库》主编张立宪)有意影印出版一些晚清民国时老课本,与我说起,我就推荐了商务印书馆的三套,一套是晚清的,中国有新教育以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教科书,叫《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二套是《共和国教科书》,民国初年出的;第三套是《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是1922年以后的。这三套教科书的特点是没有污染。它们没有受到其它外部东西的污染,是纯粹的国文教科书。(现在已出版的是《共和国教科书》之国文和新修身。)但这并不是说民国的教科书只有这三套是好的,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这三套做完后,他还希望以后把商务其他的版本以及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的教科书也影印出来。       记者: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出版情况大致是如何的?     傅国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这四个出版社,当年基本上瓜分了整个教科书市场。因为政府在很长一个时期没有垄断教科书,不光是没有垄断,大部分时候都没有插足教科书。民国在大陆存在38年,30多年间,政府是不管教科书的,没有介入教科书这个领域。最多是教育部有一个课程大纲,然后由民间的出版社自己组织人来编辑、发行。经过市场的筛选,这四大出版社胜出,各自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他们四个出版社的比例来看,商务印书馆始终是老大哥,因为它在很长一个时期都占有60%的份额。     到了40年代,国民党政府才在重庆由官办的中正书局介入教科书的编辑和印刷。但也还是和民营合作,没有垄断。     从晚清到民国将近半个世纪,1903年到1949年,这是中国新教育的起点,也是最好的时期。新教育从开始萌芽,就很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大约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到了比较成熟的一个阶段。     将近半个世纪,中国教科书出版就是由几个民营企业决定的。民营出版机构当然对教科书都会非常重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使用了十多年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印刷版次超过2560次,我猜测它们每次的印数可能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大,一千册两千册也有,所以版次就非常多。       记者:您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小学教科书为一个民族提供了文明的底线。     傅国涌:我的原话是:“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这是小学教科书原本应该承担的一个使命。小学教科书远比中学和大学教科书更加重要。在没有普及义务教育之前,小学生的人数就要远远大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人数。现在的小学教育是义务的,是全民教育,所有的人,无论男女,生下来都要接受同样的教育,因而小学教育覆盖的面是最广的。因为面广,所以它是培养人、建构人的基本价值的最重要阶段。所以我说它要提供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       记者:民国的教科书大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傅国涌:这些教科书它首先是围绕着“人性”,而不是围绕着“党性”、朝廷、某个军阀的权力,它的目标是养成人、建造人,它始终围绕人性来编,这是一个根本特点。因而它特别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把这些因素都放在这些粗浅的教科书中得到了体现。     实际上这是一个启蒙阶段,启蒙的立足点是从人、从个体出发的,它不是从国家出发的。它重视人,重视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它立足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也就是每一个会读这个教科书的小学生。从你的感受出发,从你跟天地万物的感知出发,推及到你跟家庭的关系、你跟学校的关系、你跟朋友的关系,你跟老师的关系,然后再延伸到你跟社会的关系,你跟国家的关系,它这样一层一层推开,让你来认识你和你眼前的世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让人成为一个人,而不是成为一个工具、成为一个能手,或者成为一个国家优秀的什么分子,都不是,它就让你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曾经有一个老课本的版本被嘲笑为“猫猫狗狗”,它都是从小动物,什么猫、狗、鸡啊。都是从你身边的事物出发的。今天的人可能反而不能理解这些课文,因为你家里可能就没有养狗、养鸡了。在那个时代可能家家户户都有狗,它就从你最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非常生动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从最初的认一两个字,到后来认一两个句子,再到后面是好几个句子,最后面是成文。总体说,它要让你建立对自然的、人生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认识。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一册第15、16课是《铁达尼邮船历险记》。高小就是小学高年级,民国元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离现在有99年了。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分成了两课。那时“泰塔尼克号”事件刚刚发生,它用半文不白的语言来记叙这件事,写得特别棒,把事件写得特别清楚。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它用文言所写的这篇课文,其中对人性、对爱、对人的种种关系都从课文中体现了出来。因为“铁达尼”号很感人,它里面有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的那种美。课文讲发生海难后人们的表现,讲遇险的时候船长怎么样、船员怎么样、乘客的表现怎么样,说船上没有任何的喧哗,男子一律退后,妇女儿童可优先登救生艇。整个过程非常有秩序,在面临生命危险时没有人争上救生艇,也没有人口出怨言。乐队继续奏曲,跟平常一样,歌词的内容是“上帝乎,吾将近汝”,大家都要死了,要接近上帝了,唱的是赞美诗,歌乐声与船一起沉没。整个过程,船员没有一个人不坚守岗位的,秩序井然,旅客都在舍身救人,妇女也都情绪稳定,没有人在那里哭泣,偶尔有依恋丈夫不愿独自逃生的,船员也随她去。上面还有一张船撞上冰山的插图,画上的船很大。     这样的课文在那个时代的教科书里到处都能找到,它没有任何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也没有将任何我们今天课文中政治化的、超过人性以外的东西放进来,完全就是从人出发的,我觉得这是那个时代教材的主要特点。       记者:但是后来还是有意识形态的东西进来?     傅国涌:后来有了一些变化,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以后,国民党三民主义强化以后,它的意识形态开始进入,比如说要求小学阶段,课文里要有多少篇关于孙中山的文章。但是这些写孙中山的文章,都还比较朴素,不太离谱,没有把它写得太伟大光荣正确,因为一般都写的是孙中山少年时代的故事,故事里没有写他是天纵英才,生下来就有多么先知,都从他品质比较好的角度写,尽量从比较有趣的小故事来讲。     但是当时整个教科书体系,从低年级开始,还是写些小动物,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的这些东西,它也不是科普,就是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认识真实的世界。首先从认识周围的事物开始,然后认识家庭,认识社会。到了高小阶段,有介绍华盛顿、孟德斯鸠、卢梭的文章,也有介绍中国古代文化,比如苏东坡、诸葛亮、《桃花源记》之类文章,古今中外都有,也是一个平衡。但是它围绕着一个轴心,就是我刚才说的人性,它完全是从个人出发的,它完全是一个个人的视角,而不是一个超个人的视角。不是一个抽象的国家或社会的视角,而我们现在课本的视角就是国家,一上来就告诉你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几乎等于零。现在我们第一课一般就是和国家相关的东西。       记者:民国教科书有没有传递那时活跃的民主思潮?     傅国涌:有啊!这是它的一个主要使命。在《共和国教科书》这个时代,《公民教科书》还没有单独列出来,它那时叫《新修身》,主要以品德教育为主,还不是公民教育。1922年,新学制确立下来以后,《公民教科书》替代了新修身,国文我们改名为国语,这个时候国语承担的公民教育的使命落到了《公民教科书》那里去,但在共和国教科书时代,这个版本用了十年以上,还承担着一个公民教育的使命,所以它会讲很多政治体制、共和的常识。比如说国体啊、政体啊、中华民国是怎么成立的,要怎么样尊重人类啊,还有专门解释什么叫共和政体的课文,每一册都有很多这一类的文章,讲什么是议会、什么是公民权利,这些内容它一直都有。这也是它的一个使命。     我给大家说一下这本教材的的编辑大意,编辑大意就相当于编辑方针,讲为什么要编这个小学教科书。第一条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编这个教材的目的不是说要让你成为一个语文的高手,不是要让你考试考一百分,它是为了让你要养成自由平等的精神,守法合群的意识,养成共和国民的人格。它是从人格陶冶的角度来出发的。第二条是“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那就是要把古文放进来,要让你知道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第三条也不是和知识有关的,它叫“矫正旧有之弊俗,以增进国民之智德”。第四条讲的可能我们今天的人会特别惊讶,第四条是让小学生了解一切国体、政体及一切法政常识,并普及参与政治之能力。     这是编小学课本的前四条目的,后面的还有一大堆,这些目的几乎都是这方面的,没有一条符合我们今天的要求。比如第八条,通过小孩子的国民教育,培养他国民生活上的技能,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他都是在讲能力、见识,爱这个国家,参政的能力,养成人格,都是这些东西,就是说编教科书的用意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跟现在相比,出发点不一样。我们现在是要培养服从的,守纪律的,听话的,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很讲究知识点,这个知识点要懂哪些,哪个知识点又要懂哪些,今天更追求一些琐碎的,看得见的东西,更看重实用性、政治性、国家性,而不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在更强调性。所以塑造健全、独立个体的目标在我们教育里是没有的,它不考虑个体干嘛。       记者:那时没有课文造假吧?     傅国涌:那个时代的教科书都是接受了千锤百炼,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稍有疏漏就被对手搞垮了,因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今天我们虽然有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什么什么版,但是总体上还是没有竞争的,因为它还是垄断的,也就是那么几家嘛。那个时候是任何出版社都可以编教科书,都可以来参与竞争,在那样一种竞争环境之中,如果你有什么辫子、把柄、漏洞,早就被竞争对手揪出来,直接致于死地了。那时候的教材,每个学校都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想用谁的教材都是自愿的,没有人可以来强迫,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强迫哪个学校用什么教材。       记者:这些民国教材对于我们今天的教材编撰,有着怎样的启示?     傅国涌:晚清到民国学校、教师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现在大家都关心教材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教材确实是问题很严重。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回过头看过去的教材做到了哪一个水准,无非也是要寻找资源,虽然这些是往后看,是旧的,但是它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的资源,因为往后看和往外看都是在寻找资源,资源无非两种,一种是外来的资源,一种是我们本土已有的资源,以往的资源我们往前追溯,61年前那些资源今天来看就是崭新的资源,也许我们已经不能照搬那样的资源,但是它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新的思路,成为可以依赖的传统。现在要影印出来的这三套老课本,最主要也是给关心今天中国教育变革的人,对于中国的教育未来抱有期待的人,提供一些资源,也是提供一个参照系吧。     上一篇: 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36)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Read More

中国报道周刊 | 生命凋谢,拷问冷漠的灵魂

  几个充当“俄国奸细”的中國人被日本兵绑赴刑场,众多中國人纷纷嚷嚷地围观,他们的表情或木然,或好奇,或欣欣然仿佛观看一场精彩的大戏……当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时,心中无限愤懑,他终于明白中國之所以被称为“东亚病夫”,既因为国势衰微、国民身体孱弱,更因为国民的愚昧无知,于是他断然弃医从文,以期用笔这把投枪刺激国民麻木的神经,唤醒国民的良知与血性。   百年后的今天,国势民智早已今非昔比,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和鲁迅当年所见极其相似的一幕却依然在我们的身边不断重演,假若先生在天有知,除了痛骂,他的愤怒恐怕无法再用语言表达。   嬉戏生命,恶语杀人   曾几何时,跳楼这一残酷的自杀行为竟然成了某些人眼中比看电视剧还要过瘾的“现场直播”。   成都某酒店6楼的窗台上,一个女孩正试图跳楼轻生。从女孩坐上窗台,直到经警方和消防官兵劝说,女孩放弃轻生念头随警察离去的近5个小时里,楼下的围观者起哄声不断,有人高呼“快跳”,有人拿手机拍照,有人打电话呼朋唤友“快来看热闹”,甚至有人弹起了吉他,用冰冷的、令人作呕的琴声和歌声为跳楼者伴奏,而当女孩爬回窗内时,在冷漠的看客因为没有看到“精彩”的一幕而发出阵阵惋惜的嘘声中,有人竟然像怒斥中國足球打假球似的高叫“假打!”   沈阳某街区,一女子爬上楼顶欲跳楼,几千人就像观看歌星的演唱会一样争先恐后地围观,致使交通堵塞。为了一饱“眼福”和不错过那刺激的瞬间,人们拿来了望远镜、马扎、饼干、矿泉水,大有不看到那血腥的一幕誓不罢休的架势,急不可待的“要跳就快点儿跳”的叫喊声更是自始至终不绝于耳。就连中午吃饭时间,绝大多数人都舍不得离去,记者采访一个“坚守岗位”的中年妇女,她的回答是:“就挨点儿饿吧!万一我回去吃饭这当儿她跳下来了,那我这一上午不就白等了?”   海口,一年轻男子在人们“你要是不跳,就不是男人”的鼓噪怂恿声中跳楼身亡。   柳州,一年轻女子在人们“这么丢人现眼,你还有脸活吗”的讽刺挖苦声中跳楼身亡。   长春,一中年男子在人们“娘们儿,量你也不敢跳”的嘲笑激将声中跳楼身亡。   上海、武汉、广州……   面对即将凋谢的生命,围观者的言行丑陋不堪、令人发指!   由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感情的挫折,有些人一时情绪失控选择轻生,这时候旁人的抚慰劝说至关重要,也许人们的一句良言善语,就能使其情绪稳定从而挽救一条生命。然而很多围观者却在这生与死的“舞台”上扮演着冷酷无情甚至杀手的角色——对意欲轻生者嘲讽、调侃、辱骂、怂恿,致使其“鼓足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在变相杀人吗?可以说,有些跳楼者不是死在对生活的绝望中,不是死在自己的万念俱灰中,而是被那些看客的冷漠和恶语杀死的!   见死不救,为虎作伥   在兰州某市场,隔一条马路有一个铁路桥洞。那天,一18岁女孩回家时从桥洞经过,被三个歹徒堵在桥洞里。歹徒对女孩搜身,没有搜出多少钱来,就逼迫女孩摘下手上的戒指,可是戒指戴得太紧,无法摘下,歹徒竟残忍地扭断了女孩的手指。然而手指断了,皮肉依然连着,戒指还是无法摘下,于是丧心病狂的歹徒隔着马路高声叫喊,让一个卖肉的摊主把剔骨刀拿过去一用。胆小如鼠、血性尽丧的摊主竟然如奉旨一般,一溜小跑把剔骨刀恭恭敬敬地递到歹徒手里。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市场里近百人的注视之下,在可悲可耻的卖肉摊主的帮助之下,在女孩撕心裂肺的哀求之下,歹徒凶残地剁下了女孩的手指,然后踱着方步扬长而去!当报社记者采访那个卖肉摊主时,那个帮凶竟然恬不知耻地谎称,他并不知道那些人要干什么,还以为人家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呢!   在武汉一繁华街道,曾发生过一起血案:一个年轻人因女友提出分手而失去理智,手提木棒追打女友,最终将女友棒杀。这起案件也许很“寻常”,但是案件的过程、路人和围观者面对生命的消失无动于衷的冷漠,却令人震惊异常——当可怜的女孩哀号着向路人求救时,没有人挺身而出制止行凶者;而当女孩欲钻进路边的商铺躲避时,店主却纷纷将女孩推出门来。对女孩的惨死,那些店主罪责难逃,说他们是为虎作伥绝不为过。   几年前,甘肃省渭源县发生的丧尽天良的丈夫七十八斧劈杀妻子的惨案震惊全国,当时县公安局长、干警、司法干部以及全体村民都在现场围观,制服恶徒解救被害者应该是轻而易举,然而所有人都为自己找到了不能施救的“充足”理由,就那样眼睁睁地看着恶徒在4个小时的时间里不紧不慢地将被害者劈得血肉模糊,看客们良知丧失、心冷如冰到令人无法置信的地步!事后记者采访那个公安局长,问他当时为何不施救时,此人竟然说“为了保护现场”。保护正在杀人的现场,岂不是“保护”恶徒完成杀人?呜呼,这是怎样的混账逻辑!无论他的主观意图如何,作为现场指挥者,他都在客观上成了为虎作伥的帮凶!   鲁迅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而他所憎恶的麻木得失去了血性和良知的看客却依然“健在”,这是我们的耻辱,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正义和仁爱,是一个人起码的良知。围观生命的凋谢,冷冰冰置他人生死于度外,笑嘻嘻从别人的死亡中寻找刺激,甚至恶语杀人而后快、为虎作伥以保平安,如此的善恶不分、冷酷无情,其心灵必定已经荒如沙漠,人性必定已经消失殆尽。如果——如果这些人还有灵魂的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你们那冷漠的灵魂,难道连一丝羞耻都没有残存吗?   有学者指出,如今民间心灵的荒漠化,已经成为一个和解决人口温饱一样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有义务认真思考:怎样拯救这些冰冷荒芜的心灵?   作者E-mail:sshq909 (at) 163.com   作者:孙盛起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9-01.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生命凋谢,拷问冷漠的灵魂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中国观察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过失惩罚不应以生命为代价 (2) 谈“活在当下” (10) 谁来捍卫生命的尊严? (0) 生命权要入宪 (5) 生命无价 (0) 生命延续的向导——先验伦理 (2) 生命之轻户口之重 (0) 漠视他人生命就是做贱自我 (0) 沉没的已经不再是生命 (0) 比生命更重的面包是我们的耻辱 (8) 死亡赔偿呼唤对生命的敬畏 (0) 拷问生命 (0) 当生命的平等权被蔑视…… (0) 大庆失地农民的艰难生存 (0) 同命不同价? (5) 为生命的权利申辩! (0) 为什么不重视生命? (29) 中华大生命 (2)

Read More

孙盛起:生命凋谢,拷问冷漠的灵魂

几个充当“俄国奸细”的中国人被日本兵绑赴刑场,众多中国人纷纷嚷嚷地围观,他们的表情或木然,或好奇,或欣欣然仿佛观看一场精彩的大戏……当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时,心中无限愤懑,他终于明白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东亚病夫”,既因为国势衰微、国民身体孱弱,更因为国民的愚昧无知,于是他断然弃医从文,以期用笔这把投枪刺激国民麻木的神经,唤醒国民的良知与血性。     百年后的今天,国势民智早已今非昔比,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和鲁迅当年所见极其相似的一幕却依然在我们的身边不断重演,假若先生在天有知,除了痛骂,他的愤怒恐怕无法再用语言表达。     嬉戏生命,恶语杀人     曾几何时,跳楼这一残酷的自杀行为竟然成了某些人眼中比看电视剧还要过瘾的“现场直播”。     成都某酒店 6 楼的窗台上,一个女孩正试图跳楼轻生。从女孩坐上窗台,直到经警方和消防官兵劝说,女孩放弃轻生念头随警察离去的近 5 个小时里,楼下的围观者起哄声不断,有人高呼“快跳”,有人拿手机拍照,有人打电话呼朋唤友“快来看热闹”,甚至有人弹起了吉他,用冰冷的、令人作呕的琴声和歌声为跳楼者伴奏,而当女孩爬回窗内时,在冷漠的看客因为没有看到“精彩”的一幕而发出阵阵惋惜的嘘声中,有人竟然像怒斥中国足球打假球似的高叫“假打!”     沈阳某街区,一女子爬上楼顶欲跳楼,几千人就像观看歌星的演唱会一样争先恐后地围观,致使交通堵塞。为了一饱“眼福”和不错过那刺激的瞬间,人们拿来了望远镜、马扎、饼干、矿泉水,大有不看到那血腥的一幕誓不罢休的架势,急不可待的“要跳就快点儿跳”的叫喊声更是自始至终不绝于耳。就连中午吃饭时间,绝大多数人都舍不得离去,记者采访一个“坚守岗位”的中年妇女,她的回答是:“就挨点儿饿吧!万一我回去吃饭这当儿她跳下来了,那我这一上午不就白等了?”     海口,一年轻男子在人们“你要是不跳,就不是男人”的鼓噪怂恿声中跳楼身亡。     柳州,一年轻女子在人们“这么丢人现眼,你还有脸活吗”的讽刺挖苦声中跳楼身亡。     长春,一中年男子在人们“娘们儿,量你也不敢跳”的嘲笑激将声中跳楼身亡。     上海、武汉、广州……     面对即将凋谢的生命,围观者的言行丑陋不堪、令人发指!     由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感情的挫折,有些人一时情绪失控选择轻生,这时候旁人的抚慰劝说至关重要,也许人们的一句良言善语,就能使其情绪稳定从而挽救一条生命。然而很多围观者却在这生与死的“舞台”上扮演着冷酷无情甚至杀手的角色——对意欲轻生者嘲讽、调侃、辱骂、怂恿,致使其“鼓足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在变相杀人吗?可以说,有些跳楼者不是死在对生活的绝望中,不是死在自己的万念俱灰中,而是被那些看客的冷漠和恶语杀死的!     见死不救,为虎作伥     在兰州某市场,隔一条马路有一个铁路桥洞。那天,一 18 岁女孩回家时从桥洞经过,被三个歹徒堵在桥洞里。歹徒对女孩搜身,没有搜出多少钱来,就逼迫女孩摘下手上的戒指,可是戒指戴得太紧,无法摘下,歹徒竟残忍地扭断了女孩的手指。然而手指断了,皮肉依然连着,戒指还是无法摘下,于是丧心病狂的歹徒隔着马路高声叫喊,让一个卖肉的摊主把剔骨刀拿过去一用。胆小如鼠、血性尽丧的摊主竟然如奉旨一般,一溜小跑把剔骨刀恭恭敬敬地递到歹徒手里。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市场里近百人的注视之下,在可悲可耻的卖肉摊主的帮助之下,在女孩撕心裂肺的哀求之下,歹徒凶残地剁下了女孩的手指,然后踱着方步扬长而去!当报社记者采访那个卖肉摊主时,那个帮凶竟然恬不知耻地谎称,他并不知道那些人要干什么,还 以 为人家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呢!     在武汉一繁华街道,曾发生过一起血案:一个年轻人因女友提出分手而失去理智,手提木棒追打女友,最终将女友棒杀。这起案件也许很“寻常”,但是案件的过程、路人和围观者面对生命的消失无动于衷的冷漠,却令人震惊异常——当可怜的女孩哀号着向路人求救时,没有人挺身而出制止行凶者;而当女孩欲钻进路边的商铺躲避时,店主却纷纷将女孩推出门来。对女孩的惨死,那些店主罪责难逃,说他们是为虎作伥绝不为过。     几年前,甘肃省渭源县发生的丧尽天良的丈夫七十八斧劈杀妻子的惨案震惊全国,当时县公安局长、干警、司法干部以及全体村民都在现场围观,制服恶徒解救被害者应该是轻而易举,然而所有人都为自己找到了不能施救的“充足”理由,就那样眼睁睁地看着恶徒在 4 个小时的时间里不紧不慢地将被害者劈得血肉模糊,看客们良知丧失、心冷如冰到令人无法置信的地步!事后记者采访那个公安局长,问他当时为何不施救时,此人竟然说“为了保护现场”。保护正在杀人的现场,岂不是“保护”恶徒完成杀人?呜呼,这是怎样的混账逻辑!无论他的主观意图如何,作为现场指挥者,他都在客观上成了为虎作伥的帮凶!     鲁迅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而他所憎恶的麻木得失去了血性和良知的看客却依然“健在”,这是我们的耻辱,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正义和仁爱,是一个人起码的良知。围观生命的凋谢,冷冰冰置他人生死于度外,笑嘻嘻从别人的死亡中寻找刺激,甚至恶语杀人而后快、为虎作伥以保平安,如此的善恶不分、冷酷无情,其心灵必定已经荒如沙漠,人性必定已经消失殆尽。如果——如果这些人还有灵魂的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你们那冷漠的灵魂,难道连一丝羞耻都没有残存吗?     有学者指出,如今民间心灵的荒漠化,已经成为一个和解决人口温饱一样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有义务认真思考:怎样拯救这些冰冷荒芜的心灵? 类别: 社论杂谈   查看评论

Read More

王小山 | 刘备@建安五年

刘备@建安五年 (原计划刊登在《独唱团》第三期,后来,流产了) 一 建安五年,曹操破徐州城。 张飞上芒砀山做山贼,关羽带刘备一对老婆投曹操,刘备单骑逃到平原,在袁绍门下做客卿。 平原是国际都市,众所周知,每座大城都是灾难,国际都市是一般大城十倍,至少是十个灾难。袁绍对他所建立的城市十分头痛,城市污染他不在乎,反正他宅子每天都有一百多人用巨扇更新空气;交通堵塞问题也不大,每次他出行都提前一个时辰清理路线,管制交通;至于房价,确实贵了些,但他琢磨,等打败曹操后再提振民生,也不迟,老百姓会理解的,现在不理解,将来也会。 让他头疼的,是市民不守法纪,社区之间争斗不断,搞得整个城市乌烟瘴气。 袁绍听取田丰、郭图、沮授和审配等人意见,将平原城设计得像个“囧”字,左上角是袁绍的宅邸,右上角是行政区,枢密院、各大部、信访处等都集中于此,以袁绍智慧,还想不到将信访处设在城外以达清净之目的。下面小“口”字是贵族区,“口”字周边则住着其他各色人等,开小店的、卖羊肉串的、打铁铸件的、招摇撞骗的,无所不有。 所谓社区之间矛盾,就来自口内口外。 最初是子弟们之间较量,口内的看不起口外的,“切,一群穷光蛋。”口外的看不起口内的,“擦,一帮懒猪。”有口角就有手脚,孩子们动起手来不要命,口内的看上去个个雄壮,但都是虚胖,便吃了不少亏。少爷们吃亏后,回家找家长,口内的父母们也虚胖,但他们手里有兵,一时便抓了很多口外的。口外的便游行造反,偏偏口内的又离不开口外的,否则连牛奶都没人送,袁绍不偏不倚,下令放人。人放了后,口外的对袁绍交口称赞,扬眉吐气不少,见了口内的又打……又抓……又放,循环往复,没有了局,袁绍的头更疼了。 这种争斗管理不利,市民渐渐不把官府放在眼里,也衍生了很多问题,非法建筑越来越多,无证商贩也难以管教。 袁绍多疑寡断,否则八年后也不会败在曹操手里,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 刘备来了。 二 刘备是个开心果,罕见的,受到所有人欢迎,“刘备来了”一度是三国时期最受欢迎的四个字,人们把刘备比作及时雨,外号就叫“及时雨刘玄德”。后来刘备进成都时,法正用“刘备来了”激励部属;早些时候孙权面对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在战与降之间犹疑不定时,周瑜也用“刘备来了”为他打气;更早一点,诸葛亮、诸葛瑾、诸葛均兄弟在隆中相互议论,何时能出山成就一番事业时,诸葛亮对哥哥弟弟说自己早已散布出山消息,相信很快就会有人来请时,有人敲门,诸葛亮开门纳客,回头说:“说曹操,曹操就到,刘备来了。” 但最早,刘备去投袁绍,袁绍听说“刘备来了”,大喜,来不及穿鞋,赤脚到门前相迎,泣下。 袁绍最大事,调和街区矛盾,成了刘备主要任务。 后来到成都做了蜀汉皇帝后,刘备写了一本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蜀汉人手一册,在书中,刘备回忆了那段开心岁月。 刘备回忆,接到袁绍任务时,他问自己两个问题,当然不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而是“我现在最需要什么?要通过什么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他给自己确立一个短期目标,就是学会微笑,用笑脸征服所有人;中期目标,将不同街区团结在一起;远期目标……还用说吗? 官不打笑脸人,何况老百姓。要想让人觉得可亲可近,自然要先给人以好感——刘备学会了微笑,无论见到谁都笑。一切技巧都不是天生的,要经过一定练习。为了学习微笑技巧,刘备甚至买了无数面镜子,挂在自己经常经过的各个地方,随时校正表情。 微笑第一要领是嘴角需要上翘,刘备是个严肃的人,天生一副忧国忧民面孔,好像微博和推特上的自由知识分子,要做到嘴角随时上翘不是容易事。 如你所知,刘备一生最大本事是哭,他的哭声能使人肝肠寸断。但经过练习,刘备最过人之处,是能将哭和笑转变得不留痕迹。他哭,能让听的人怀疑自己的亲人刚刚遭遇了不幸,但当你正自怨自艾,跟着他流泪,却会发现他脸上已经变成了笑容。盯着刘备的脸,用不了多久,你就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刘备招募了一批十六到十八岁女孩子,口内的口外的都有。口外的要求高小学历,口内的高中;刘备对口外的,许以出名;对口内的,许以签约。这样,他组成了“美女微笑团”,准备用她们治理城市。 刘备训练美女时,下了不少工夫,课程包括礼仪仪表训练、微笑训练、形体训练,站姿、坐姿、俯身姿——要和坐着经营的摊贩说话,必须俯下身子,表达礼貌态度。规矩不少,比如微笑时只能露六颗牙齿,俯身时胸部裸露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当然,为了防止意外,也教了些女子防身术,还配备了辣椒水。 袁绍颇为不解,问刘备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为从前,袁绍使用五大三粗的兵士,带队的是颜良文丑,都拿口内少爷和口外屁民没有办法,他不相信什么美女微笑团会起到作用。 刘备一向很听领导话,马上将美女微笑团改成了美女城市管理队,简称美城管队,并且在袁绍面前立下了军令状。美城管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美丽城市的管理队伍,一种是美丽的城市管理队伍——后世人们接受了刘备城管队概念,但没有了美,效果甚至还不如刘备在平原。 闲言少叙,刘备出发了,每天带着美女们在口外转悠——口内不用管,理论上,口内不准口外的进入,所以井井有条。口内的人需要什么物件,大都是派仆人到口外购买,偶尔有送货上门的口外人,到了口内也不敢嚣张——每次看到无证商贩,刘备都严禁美女们动手,只是围一个圈子,看着对方微笑。 最初,没见过世面的口外人,忽然发现几十只美女围着自己,惊慌失措,落荒而逃。刘备大为得意,觉得自己办法实在高杆。但久而久之,大家习惯了,除了被围着没法做生意外,其他还不错,至少养眼,就没什么人在意了,脸皮厚的,还跟美女对视,甚至嬉皮笑脸。 刘备是好人,刘备不打人,比颜良文丑好多了。既然不打人,也就没人怕——屁民一向如此,非止汉末。更有甚者,许多年轻人本来有执照,在刘备带队检查时,硬是不拿出来,至少等美女和自己互相看累了才懒洋洋把执照晃一晃,刘备毫无办法。 颜良文丑本来就对刘备看不大上,开始有了怨言,请求袁绍恢复老办法,被袁绍拒绝,袁绍要再给刘备一次机会。 三 概括刘备前半生,可以用大侠郭靖四师傅南怀仁的锦囊:打不过,逃。刘备投靠卢植、投靠公孙瓒、投靠曹操、投靠陶谦、投靠袁绍、投靠刘表,有的时候是带着兄弟妻儿老小,有的时候是单身一人。动荡生活使刘备养成了一种随遇而安的习惯。不能不说这是好习惯,有这样习惯的人生活感觉会好些。我有一个朋友,漂到北京发展,一年搬了六次家,每次都兴高采烈地像是过年,要是我,可愁死了。 美城管队管理无效,刘备非常郁闷,下了班便在街上闲逛,末了躲进口外最大酒馆里,买上一个酩酊大醉。酒馆里聚集了平原城各色人等,连口内的人都会跑到这里来。 刘备颇受口外人欢迎,因为他提供了不少美女给大家看,但口内人对他很不感冒,这让刘备感到尴尬,因为一般来说,口内人都穿着长衫坐着慢慢喝,而口外人则在柜台边上站着喝,刘备就成了惟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刘备一直如此,在武将中,文采过人;在文官中,武艺超群。 偶尔,喝多几杯后,会有口外人对刘备说:“玄德兄,讲个故事吧。”要知道,平原虽然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平原口外人出门旅游习惯还没形成,见识不够,动不动就缠着东洋西洋过来做买卖的人,要求讲个故事。 刘备本来没心情讲故事,但被求得多了,也不得不应付几次,于是开讲,他先讲自己的爱情故事: “在徐州的我,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就长成我这样的,又这么矮,基本上不用考虑徐州姑娘了,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我就发展别的城市,我看上了一个小沛女孩,姓甘,据听说还是小沛之花(笑)。你说我那时是弱势群体,我能做什么呢,我什么都做不了,最后想出了一招我能做的事:写信。第一封我写了身高七尺五寸体重六十六公斤,老家是沛县,父母是干什么的,家有几个兄弟。这简直就是一份简历,没办法,那时的我没什么只有这些,就给她投了简历。她没有理我。我就开始写第二封信,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我就介绍了一下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暴笑),我未来会怎么怎么做。还是没回音。我就写了第三封,说我知道你不喜欢我,我不要求你做什么,我只要求你让我默默的喜欢你就好了(全场暴笑)。你知道小沛的女生“纯”哪(“纯”音很重,全场笑),三封信就感动了她,她回信给我。我就约她看皮影,看的什么皮影我不记得了,总之不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就是黛玉葬花之类的。之后我们散步,我对她说,要不你嫁给我吧(全场惊讶)。她很惊讶说刘备你是认真的?我说是,她说好我嫁给你(更惊讶)。就这样,第一次约会,她就嫁给了我……” 讲到这里,底下有人起哄,“玄德兄,讲讲洞房花烛吧。”刘备沉下脸,走出酒馆,只留下两个字:“三苏。”刘备是个预言家,他说“三苏”,意思是警告酒馆里的人,要像后世苏老泉和他两个儿子学习,高雅一些。平原人听不懂,就简单地理解成“三俗”,以为刘备是在责备他们,都默然无语。 心情不好,刘备就到河边坐着,看看落日。河边看落日的,基本是少年情侣,很少有一个人看落日的,刘备又成了超过三十岁而喜欢看落日惟一的人。 看着落日,刘备也会想起自己的两个老婆,她们是不是也在落日的余晖下,思念着他呢? 四、 下次,再讲故事,刘备不讲爱情,开始讲自己最得意经历: “我要离开许昌的时候,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比尔,据听说很煽情(台下笑),我也给朝廷每个大臣都发了一份,因为我是郑玄郑康成先生学生,写字很快,就COPY很多份(暴笑)。好多官员都哭了,信中我记得有这么一段:在许昌几年里,我不敢说我是最勤奋的官员,但我敢说朝廷里没有比我更勤奋的官员(台下一片钦佩和笑声),两句一个意思哈。很快比尔打电话给我:备(特深情),你一定要走吗?我说:比尔,我一定要走。你真的不可以留下吗,我可以给你任何位置,随便你选(任何位置但不包括比尔的那个位置哈(全场暴笑))。我离开家乡太久了,我得回去参加家乡的建设。那好吧。随后比尔立即召开董事会会议——哦,不,朝廷特别会议,会上全体一致同意授予刘备豫州牧称号,所以我叫刘豫州,懂吗(暴笑)?” “但是,比尔是什么意思?”有人听了半天,还是不明白,问刘备。 “什么比尔?”刘备反问。 “你说的比尔,你给他写信那个。” “你知道我是皇叔吗?”刘备说,“皇叔的意思,就是,皇上的叔叔,懂不懂?” “我懂,”那人说,“但,这和比尔有什么关系?” 刘备只好解释:“我是皇叔,皇上就是我侄儿,对吧?” “对。”周围的人异口同声。 “我们做官员的,得管皇上叫陛下,对吧?” “对。” “陛下是我侄儿,简称陛儿,我说的是陛儿,你们怎么能听成比尔呢?比尔,比你?有什么好比的,难道你很有钱?世界首富吗?” “哦。”所有人恍然大悟。 刘备趁机喊口号:“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所有人跟着一起喊。 刘备又喊:“紧紧团结在陛下周围,跟着袁州牧奋勇前进。” 所有人跟着喊:““紧紧团结在陛下周围,跟着袁州牧奋勇前进。” “打到曹操!” “打倒曹操!” 刘备很高兴,终于又成了众人中心;听故事的也高兴,因为听到了八卦,开阔了眼界;酒馆老板也很高兴,因为大家不停喊口号,口干舌燥,他多卖了很多酒;袁绍也高兴,因为越来越多人要听刘备讲故事,不出去捣乱了,社会治安好了很多,更不要说刘备带大家喊口号时,把他和皇上并列在一起了,天老大,地老二,皇上老三,他袁绍,老四。 五、 “上回书说到,我在成都花了四百四十亿俩银子,在鲨鱼嘴建设了一大块庄园,刘璋高兴得不成样子;我又花了三百亿两银子和刘璋刘瑁两兄弟建了一大块娱乐园……” 刘备苦心经营的美城管队没起到预期作用,反倒用无中生有的故事给平原城带来了宁静。这让刘备很兴奋,他扩大了讲故事的规模,盖了一所剧院,每天可以在台上讲了。 即使经历丰富如刘备,讲得多了,也开始捉襟见肘,只得编来编去,甚至说自己在郑玄教书的西太湖区被尊称为博士,简称西太博士…… 由于吹得太过离谱,听众渐渐不耐烦起来,刘备又绞尽脑汁,想出很多主意,比如成立了一家娱乐中心,这下,他那些消耗不了的美城管队成员真的可以和他签约了,唱歌跳舞,个个成了平原城的明星,甚至有国外城市前来邀请她们去演出;举办超级男生快乐女生比赛,让年轻人有奔头;主办新概念写作大赛,让有才华的人有用武之地,并且给获奖者配最好的马车,以便他们日后成为优秀车手;成立平原精武会,聘请颜良文丑为总教头,教授青年武艺,顺便缓和与二人的关系——就此,袁绍提出,应该向罗马帝国学习,洋为中用,不分主义,抓住耗子都是好猫。于是,建立大型斗兽场,让年轻人在里面较量,一方面出售门票贴补政府财政不足,另一方面,将这些青年培养成日后与曹操对决时的大好炮灰。 建立斗兽场——实际上是斗人场,需要很大一片土地,平原建设多年,空余土地不多,只好拆了一些民房。 为此,袁绍特意颁布了一部拆迁补偿办法,即使这样,依然有些刁民漫天要价,搞得执行人刘备非常不爽,直接带着拆迁队强行动工。几个刁民哭哭啼啼不肯让开,刘备说:“你今天不拆,明天不知道怎么死的,我又不是没拆过”。 其实刘备没拆过,但他不是爱讲故事吗?讲着讲着自己就信了。有些刁民用西洋石油把自己点着了,从房子上跳下来,有当场摔死的,也有摔得半死不活的,刘备也顾不了许多了,因为领导的命令最重要,完不成任务,袁绍那里无法交代。 “拆了民房,建斗兽场,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是为了大家好嘛。”刘备对围观群众说,“这样搞对抗,就是法盲,绝对没有好下场。”围观群众听了刘备的话,再看看他带来的拆迁队和兵,纷纷表示情绪稳定。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袁绍高屋建瓴地指出,斗兽场一定要建,即使赔钱,即使死一些人也要建,定期的大型娱乐也一定要搞,要让人民HIGH起来,这样,他们就不会在意我们增加税收啦,不公布税款用途啦一类的小事了。 “事实上,”袁绍说,“凯撒皇帝建立斗兽场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国民HIGH起来,免得注意到他悄悄解散元老院。” “罗马人真蠢,还建立什么元老院,建了拆,拆了建,费事,”刘备附和袁绍,“要我说,还是咱们大汉朝制度最好,决策迅速,动员力强,如臂使指,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所有优势做大事嘛。” “说得好。”袁绍夸奖刘备,“我看朝中那些公卿,见识没一个比得上玄德。” “主公过奖。”刘备表示谦虚。 袁绍又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绍耳。” 刘备惊出一身冷汗。 六、 “镜子镜子告诉我,我是不是有危险?”刘备对着镜子说,镜子说:“精满则溢,凡事勿太过。” 刘备笑容有些僵,为多嘴后悔,就像在新浪微博上,我话太多被人骂之后那样难过。 平时,刘备有个好习惯,“吾日三省乎吾身”,前两“省”是“我是不是不够出色?我是不是太出色了?”不够出色便受穷,太出色会被嫉恨,所以才有了第三“省”:“我到底要不要出色?” 和曾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不同,刘备认为,在乱世里,曾子的三省完全是扯淡,为人谋而忠,全帮衬了别人,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与朋友交而信,则是没有谋略;传而习之?别开玩笑了,那些有学问的人,哪个能成为帝王?在这几点上,刘备可以说是后世成功学的开山鼻祖,只不过后世人们对帝王的欲求少能实现,只好转求CEO或者董事长。 成为帝王,是刘备少年时理想,但是,老理想遇到新问题,到底要不要再出色一点?刘备没有答案,而且出不出色已经不重要,他看得出来袁绍已经动了杀机,只好再逃。 众所周知,刘备最后和张飞、关羽、简雍、孙乾等汇合,在古城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其间周折,见罗贯中《三国演义》。 七、 北方的曹操和袁绍对自己恨之入骨,刘备很清楚,只能往南方发展。他看中了荆州,荆州沃野千里,实乃大好基业。刘表统治荆州,就像一个五岁的孩子拿着块肥肉在狼群里散步,刘备当然要成为狼群中出爪最快那头。 想投靠刘表,第一步,是要尽可能壮大自己——没人会重视一个毫无实力的投靠者。 古城县户口共有两万多人,刘备居然征兵两千有余。汉朝末年,官府征说一般是九抽其一,但刘备制订了新的税收政策,古城县的居民缴说额达到了三分之一。关于古城当时的生活情况,汉末道士左慈笔记小说《诡异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余至古城,一妪路乞,余问:“缘何民生如是之艰?”妪曰:“刘备簠簋不饬。”曰:“备乃皇叔,领豫州牧,何不能治一县?汝诈也。”妪泣曰:“吾安敢诈,其非无治县之能,无治县之心也。” 古城一位歌手唱到:“刘备刘使君他超有钱啊,他的帝王梦跟我有个蛋关系啊,古城的GDP蹭蹭地往上涨啊,能给我换来几包尿不湿吗?”立刻被张飞抓去砍了脑袋。 奇怪的是,《古城县志》记载,古城人抱怨,但没有人偷税漏税,相反大家还争先恐后地多缴税款。刘备自己也很奇怪,难道古城县人都是天生的贱种?派孙乾到民间暗访,想了解一下这里奇怪民风。 几天后,孙乾回到府里,说:“古城人知道我们心思不在这里,多缴税是想早点打发我们走啊,当然是越早越好。” 第二天,刘备带领他的人马离开了古城,又一次走上了奔逃之路,这一次,是他最光彩的奔逃,由此我们知道,刘备这个人,多少还是有点羞耻心的。 (本文部分文字取自拙著《亲爱的死鬼》,以及罗贯中、鲁迅等前辈著作,以及唐骏博士演讲录,以及西太平洋博士禹晋永部分“事迹”,特此注明。)

Read More

苗蛮子 | 不能忽略“窃听丑闻”本身的荣光

作者: 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谢谢,再见”,这是《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期的头版大字。该报168年历史到此结束。由于该报非法窃听失踪死亡少女手机语音留言,激起英国各界谴责,拥有该报的媒体巨头默多克将其关闭。此前,英国王室、政坛要员甚至2005年伦敦“7.7”爆炸案罹难者家属均被其窃听。 对于国内某些人来说,“窃听门”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反击西方新闻自由的绝好机会。于是,我们便看到这样充斥着暴力色彩的句子:“‘窃听门’是扇向西方新闻自由的一记耳光”、“《世界新闻报》‘死’有余辜”、“撕下了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面具”、“暴露了西方政客在新闻自由问题上人格分裂的真实嘴脸”……文革遗风在这里一览无余,令人不免喟叹。显然,这种偏狭而无理性的认知方式,于社会毫无助益,只会带来一堆文字垃圾;若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开去,还会侵蚀社会的肌体,毒害人们的心灵。 世界上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有绝对的真理。同样,对于所谓的“新闻自由”,也仅仅是从相对意义而言。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就是完美的化身,如果有,那也只是一种无知与虚妄。应当承认,相对于积淀了三百年经验的西方新闻事业,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处于幼年时期,有着更多的不足。因而,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拿来主义”的姿态汲取人家的养分,而非妄自菲薄、一概否定,或将脏水中的“孩子”也一同倒掉。更何况,《世界新闻报》不过是一张有点资历的“小报”。 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尤其是在今天的“地球村”里。就此而言,“窃听丑闻”不仅属于人类社会,更是新闻界的一个悲剧,而不仅仅属于西方新闻界,乃至默克多的新闻集团。新闻,在本质上是中性的,而非有中西之别;服务于公众,客观、公正、独立、真实地报道真相,这是新闻的核心内涵与“普世价值”。因而,窃听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抵触法律、违背新闻伦理、冲破社会道德底线、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同样值得中国新闻界警醒,而非袖手旁观、幸灾乐祸。不客气地说,中国类似的问题或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由是,《世界新闻报》的丧钟为谁而鸣?答案也就不言自明。 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传媒,是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一种社会力量。西方传媒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媒介市场,而非像一些被政府掌控的媒体,最大的压力来自政治权力,其次才是市场。市场的压力包括两点:一方面是要满足受众对社会名流、政要的花边新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要面临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的激烈竞争。在这两大压力的冲击下,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空间被压缩而变形。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商业化媒体的目标,必然要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新闻伦理只能靠媒体自律。迫于强大的市场压力,为了迎合受众,避免“粉丝”流失,诸如《世界新闻报》这类“小报”往往会走上极端,“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新闻”(该报前主编库尔森语)。而默多克也曾放言,“要做出的是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而不是能够得奖的新闻。”在“有受众才有生产力”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为博眼球,小报无所不用其极,刻意迎合读者猎奇趣味,也就成为一种常态。 “窃听丑闻”虽然为人所不齿,但事件本身也彰显了市场和法治的神性光辉。破坏游戏规则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破坏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在“窃听门”中,我们看到:默多克在英国各大报纸登广告致歉、其两名得力干将辞职、与英国上层决裂、英国警方逮捕9名涉案人员、美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当然最严重的是《世界新闻报》倒闭,由此而危及集团其他报刊,让人看到一个飘摇的“新闻帝国”。事态的后果不可谓不惨重,这表明,市场和法治并没有失灵,而是体现了其强大的一面。这是在某些国家不可想象的事。在一些国家,哪怕发生比“窃听丑闻”危害更烈的事,最终的结果却是:肇事者个个“情绪稳定”,官帽安然无恙;于企业而言,“倒闭”几乎是传说,相反地是获得种种不可言说的保护。 不必讳言,“窃听丑闻”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人们对传媒公信力的信心,殃及整个传媒行业的形象。不过,只要市场和法治还在强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不足为虑。因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坚实的法治基石,既是新闻自由最好的屏障,也是其弊端的最好解毒剂。固然,我们确有必要对媒体监管和不正常的“政媒关系”进行反思,但更应铭记《经济学人》上的一句话:不论喧嚣的新闻界在某一时刻多么让人讨厌,但这种喧嚣却是抵御民主与自由受到威胁的最好防护。 (《品之道》2011年第8期专栏撰稿)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政府采购不是特权的狂欢盛宴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农村食品沉疴不只是监管缺失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0 ) “巨星演唱会”遇冷是一记响亮耳光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老外与俑体亲密接触是“学术研究”? / 2011-08-22 23:49 / 评论数( 3 ) 慈善总会不妨改名为“避税组织” / 2011-08-20 13:11 / 评论数( 2 )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