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评论网 中国重申语言政策,藏区示威愈演愈烈
核心提示 : 10月19日开始的因为限制藏语教学而引发的示威扩散的范围以及参与程度都比外界之前所获悉的情况要更为严重 原文: China reasserts language policy as Tibetan protest spreads 来源:西藏评论网 发表时间:2010年10月24日 译者:怪叔叔 校对:@xiaomi2020 (西藏评论网,2010年10月24日)根据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的报道,中国政府在青海的中小学校中使用以汉语为主题的语言教学政策导致了西藏人的示威,而且示威扩散的范围以及开始的时间都比外界之前所获悉的情况要更为严重。该报道指称,当地政府表示,在黄南、海南以及海北这三个藏族自治州都有中学生从上週日(10月17日)到週三(10月20日)“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在外界对于这些示威的第一份报道中,该示威自10月19日起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陆续扩散至周边地区,当地政府已经向当地的教师和学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想让他们相信藏语将不会被忽视。更重要的是,这封公开信为引发示威的导火索-引入普通话做了辩护。 然而,在新华社的报道中,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王予波表示政府不会在那些还不够成熟的地区强制推行该项改革。他还说,教育部门将会在进行改革之前对教学规律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听取来自学生和家长们的意见。 但是还不清楚这样的一份保证是否能够真正地使学生们满意,因为青海省在9月10号出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2010-2020)中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要将普通话强制地设为教学语言。王厅长的表态则倾向于进行双语化教学,这与政策的要求是相悖的。 与此同时,《洛杉矶时报》网络版在10月22日的报道中说,有200至300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在北京发起了一场公开的游行以表达对青海的教育政策的不满。熊坤新,一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说“中国法律保证了少数民族有权利在学校中以他们的母语为第一语言,这也就是学生们为什么如此愤怒。” 该报道称,示威发生在中午,持续了约两小时,在校长和老师们把他们叫进教室并让他们用中文写下他们的不满之后才结束。 在9月30日的共产党喉舌-《人民日报》的报道中,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在9月13日的教育系统会议上针对推行普通话进行了强硬的表态:“各个层级的干部都不能觉得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种常用语言的教育会伤害少数民族人民的感情,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或者破坏社会的稳定。这样的担忧和想法是错误的,你们必须克服。”该文被认为是引发示威的导火索。 根据其他媒体的报道,许多别的地方,甚至是青海外的地区,也发生了示威。《纽约时报》网络版在10月22日的报道中称,负责培训少数民族干部的中国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于2008年将英文名改为中国民族大学)有四百名西藏学生在22日于校内举行了一场集会。该报道还称,集会的人数可能达到六百,照片显示学生们是在灌木丛旁的水泥道上进行集会的。其他的照片则显示,部份学生的周围还有穿着制服的保安人员。 在中国,哪怕是在那些说普通话的人并不占多数的地区给与普通话更高的地位,也引发了示威。在七月份,以广东话为主要语言的广州市就有一名政客的言论受到了攻击,那名政客要求当地主要的电视节目在11月10日将要开始的亚运会前停止使用广东话进行报导,而是转为使用普通话。 根据《卫报》网络版在10月22日对自由西藏组织(Free Tibet Group)的引述,在10月22日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有约来自四所学校的2000名学生发起了示威,在示威中他们高喊“我们要藏文的自由”。《纽约时报》网络版在10月21日的报道中称,青海大武镇也有学生发起了示威,警察则禁止人们上街。 根据其他媒体的大量报道,兴海、贵南、贵德这几个地方也发生了示威。 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武装镇压的报道,但是根据自由亚洲电台在10月21日的报道,随着学生示威规模的升级,已经有大量的武装人员被派往了藏区。 相关阅读 TruthDive 藏语成为中国的烫手山芋 联合早报 抗议当局限用藏语教学 青海数千藏族学生上街示威 时代 来自中国的真正挑战是它的人民,不是人民币 外交政策 中国东海的对峙 撞船事件全纪录 华尔街日报 日本对中国屈服得太快了? 经济学人:邓小平的后继者忽视了他的建议 纽约时报中国来鸿:一个害怕自己历史的体制 美国政府报告:中国与达赖喇嘛代表之间对话的情况 [2010] 南华早报:西藏僵局 卫报:献给西藏人民的芭蕾舞节目从中国世博会上被取消 墙内看《译者》 https://yyii.org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 订阅《译者》; 译者精华杂志版下载大全 参与《译者》的多种方式。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