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

BBC | 评论:薄熙来事件和政治改革

薄熙来在十八大召开前夕翻身落马 “王立军事件”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是因为这一事件涉及活跃于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薄熙来,从而涉及中国的核心政治。 现在,“王立军事件”已经明确地演化为“薄熙来事件”。 星期四(3月15日),中共组织部长李源潮在重庆正式宣布了中共最高层做出的决定,撤销薄熙来在重庆所担任的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一系列职务。 中国官方新华社发布的新闻稿没有披露任何有关撤销薄熙来职务的理由,而只是声称“这次调整,是中央从当前形势和大局出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的。” 铺垫和注解 中国总理温家宝此前一天在“两会”记者会上发表的谈话为这项最新行动作了铺垫,做了大量的注解。他似乎希望表明,这不是一次权力斗争,而是涉及中共重要方针政策的路线斗争。 但是,事件发生的时间仍然令许多人无法摆脱有关权力斗争的看法。 中共十八大即将在今年秋天召开,有关薄熙来能否进入中共政治局常委会的猜测一直是热门话题。王立军偏偏在这个时候进入美国驻成都领事馆,薄熙来偏偏在这个时候翻身落马。这不免令人惊讶,令人遐想。 许多人认为,薄熙来是中国政坛并不多见的富有魅力的领导人,个性鲜明,同其他领导人谨小慎微的刻板形象形成对照。 但是他的批评者认为,薄熙来态度张狂,不把最高领导人放在眼里,以政治秀博得出位,意在获得更高的权力。 薄熙来在重庆所实施的包括“唱红打黑”在内的“重庆模式”既遭到追捧,也遭到抨击。许多人认为,“重庆模式”是文革式的危险尝试,孕育着危机,而“王立军事件”标志着危机的爆发。 社会基础 很显然,温家宝及中共最高层希望把这一事件提升到路线斗争的高度。 温家宝在星期三的记者会上特别强调,“我在这里想讲一段话。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中央作出关于正确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来,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基本路线,并且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重大抉择。” 温家宝似乎希望说明,薄熙来的“重庆模式”背离了中共已经确定的否定“文革”和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 但是有观察家指出,在中国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社会因贪污腐败、贫富不均和官员专权等导致的民怨和冲突越来越尖锐的情况下,民众必定会接受以不同治国路线解决问题的尝试,而薄熙来的“重庆模式”也必定会具有存在的社会基础。 人们注意到,温家宝在星期三的记者会上再次强调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同时表示“深知改革的难度”。但是,中国民众显然希望看到政治改革的行动,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听到有关其重要性和艰难性的表述。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中国的政治改革不应缓行

周栎枫:中国的政治改革不应缓行 (2012-03-07)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奥巴马:不要轻言对伊开战 [中国早点] 议会代表性更重要 [中国政情] 中国将建平台监察善款流向 [名家专评] 谭中:中国应关注如何应对崛起阻力 ● 周栎枫 中国聚焦   最近几年就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言论一直在持续发酵,从专家学者、社会精英到普罗大众均呼吁政治改革,甚至中国总理温家宝也多次在国内外的公开场合,提及中国应该进行政治改革。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系列文章《深化改革认识论》,更将政治改革的话题继续加热,此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已于日前面世,开宗明义指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   此文一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中所说的“改革”,已不是既往所指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异常明确地提及了政治体制的改革。这对《人民日报》而言是异常罕见的。随之,《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也发出了政治改革的呼声,并指出:“围绕改革的最大共识,是‘必须改革’这个判断。该判断来源于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带来的好处,也来自其他一些国家拒绝改革或改晚了导致‘革命’,甚至国家解体的教训。”对中国而言,官媒的声音来自官方的意旨。因而,《人民日报》传达出的应是中共高层的意愿,或许他们已经意识到不进行政治改革所存在的深刻危机了。   中国自19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中共建政后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众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政治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甚至基本未予进行,于是积累了太多的社会矛盾。缺少权力制衡机制,社会监督成了空谈,导致官场的贪污腐败愈演愈烈;法制的缺失,致违法事项无日无之;社会贫富差距愈拉愈大,导致社会动荡加剧,以致每年爆发十几万起的群体性事件。由此引起的社会稳定度的急剧下降,令高层感到压力愈来愈大,必须考虑进行政治改革,以解决国家的发展与长治久安的问题。   再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官员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了今日,很多官员既不愿意“摸石头”,更不愿意“过河”,而是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因此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此一来,使中国陷入了“转型陷阱”,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无论从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还是谋求社会发展的角度,中国都迫切需要进行社会政治改革。这也是当前对于政治改革的共识。今年是启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如果说南巡讲话开启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南巡讲话20周年也为今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阻挠改革的力量强大   按照官媒的动向,政治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须知,对中国而言,政治改革彷如进入深水区,操作起来绝非轻松易举之事。因为政治改革会涉及诸多敏感议题与领域。中国是一党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理念、执政理念、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分歧。再者,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包括官员阶层及其亲属、私营企业主等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担心政治改革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更有一帮党内保守派,会极力阻挠政治改革。   虽说中国上下对政治改革已达成共识,政治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政治改革的要义是什么?又如何进行政治改革?可谓众说纷纭,甚至会产生甚多分歧。政治改革不仅仅是要解决今日中国官场贪污腐败的政治难题,更主要的是要在宪政民主的道路上迈出步伐。比如,解决党政分离、党凌驾于政府之上的问题;解决政府与官员权力的制约、监督的问题;实现民众充分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保障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问题,等等。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有具体的法律规范。比如,党政分离已经说了多年,而近年来却是各省各市,都由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这种怪事。   至于如何改则分歧更多。有些人主张采取渐进式,似乎是仿照康梁的“改良”方式;而有些人则主张激进式,即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方式改革。其实,不论是渐进式,还是激进式,应该都是“改良”。即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下,逐步建立权力制衡与监督的机制。这或许可以视之为不动干戈的柔性方式。

阅读更多

阳光卫视_论衡_蔡定剑:政治改革应尽快启幕(1)

2010年11月22日凌晨3时30分,著名宪政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先生病逝于北京305医院,享年54岁。 蔡定剑,1955年11月27日生于江西新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1986年至2003年底先后供职于中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秘书处,任职至副局长,专司宪法、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的研究,是中国人大制度研究第一人。2002年荣膺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4年1月起,调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主任迄今。 蔡定剑先生同时亦参与了近年来的中国法治进程,他倾心于法治普及与宣传,推进多处地方政改,参与制度设计。他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与媒体广泛联动,推动反就业歧视在中国的开展。 仅仅在离世两天前,病榻上的蔡定剑先生还说:”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蔡定剑先生永垂不朽!民主法治精神永垂不朽!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