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陽光時務 | 善

文 /黃津珏 四川雅安大地震,滿目瘡痍。2008年汶川災難餘驚未消,港人對慘劇反應卻大大不同,討論焦點多落在以往賑災款項去向不明、現在中國不缺錢云云。不無道理,卻忽而想起兒時受長輩叮囑,到中國大陸千萬別隨便施捨,背後多有陰謀操縱。聽畢雖然諾諾連聲,心裏卻說不出的難受。 也是 2008年,生於美國的鄭智寧 (譯音 Chi Ling Cheng)發生交通意外,因沒有扣戴安全帶而被摔倒於馬路上,腦部創傷,徘徊在半昏迷狀態,直至今年 4月 13日死於心臟停頓,終年 42歲。Chi亦即是格林美得獎樂隊 Deftones的低音結他手。 約二十年前,加州獨立音樂圈充斥着 Hip Hop 與金屬音樂,一班年輕樂隊受到兩者薰陶,嘗試把 Hip Hop節奏融入重音樂之中,編曲漸趨簡化。他們還會穿着鬆身衣物,踏滑板,塗上黑色指甲油,用死腔唱歌,後來坊間形容這種音樂為新金屬(Nu-Metal)。新金屬於 90年代雄霸美國樂壇,典型金屬被拋開,連巨頭 Metallica 也為市場而轉型。熱潮退卻,剩下來的新金屬寥寥無幾,除了先鋒 Deftones與Korn,就是較入屋的 Linkin Park、POD等等。 台上的 Chi有攝人的壓迫感,發狂的甩着頭,嘶喊着和聲;台下竟是文氣縱橫,喜歡讀書寫詩,最愛的作家是美國文豪查爾斯·布可夫斯基 (Charles Bukowski),並收藏其真跡。意外後需要長期住院,保險公司卻因種種原因拒絕承擔院費,家人只好成立名為 One Love 4 Chi 的網上籌款專頁。圈內好友為他辦了數個籌款音樂會,引起媒體關注,然後眾人漸漸開始發覺這個低調的音樂家是個難得的好人:為關注家暴婦女團體工作、為愛護動物組織義辦讀詩會、為無家者推出義賣大碟《The Bamboo Parachute》,還會買一些樂器送給青年無家者,坐下來親身教導,生怕他們容易染上不良嗜好,學音樂除了免得百無聊賴,也是個表達的窗口。數年來他母親透過網頁收發電郵,說最高興的還是讀到有年輕人因他的生命而感動,並希望當個更好的人。 再看四川災難,我們學懂什麼呢?如果止於「一個仙都唔會捐」(一分錢都不會捐),這個是學乖,還是良知倒退?聞說早有研究指出三峽工程令地質受巨大壓力,故近年地震頻繁,但誰又會考證?不要忘記調查豆腐渣工程的譚作人仍受牢獄之苦。當下行動奢侈,資源變得便宜。為善,或許從來都不能走捷徑。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地震灾后重建 绝非一时群情激奋

Courtesy of Zhang Juyan 芦山中学校的屋顶出现断裂。 2013年4月中,我去了一次青海省的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那里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时隔三年,震后重建已经接近尾声。 我在玉树结古镇新寨村看到了“整体重建”后的场景。多数路已铺平,但时不时仍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缺口,并不连续,司机抱怨说,这里开车太野,刚装上就给撞坏了。原来藏式的建筑不复存在, 现代设计取而代之——楼顶上了红色涂料,窄窗开成长条形,窗梁上加了带颜色的挑檐。陆续有当地居民住进了新建的小区,几乎每栋楼里都能看到零星的窗户上挂起鲜艳的窗帘。我相信这些建筑比原有的藏式民居要抗震得多,但整个区域看上去既不像藏区,也不像现代城市,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4月20日 ,就在我从玉树回北京的第二天早上,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的地震。 此时正值四川省汶川“512地震”五周年之际,玉树与雅安的地震也像巧合似地汇聚在这个时间点,这促成了如下的思考——因为地震多发,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话题在中国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但结合这三地灾害发生时建筑倒塌情况,以及震后重建,可以发现“抗震救灾”绝非一时群情激奋和抽象的概念,尤其在建筑方面,是一个长期、复杂,又颇具地方特色的过程。 五年来,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已经重新修订了有关建筑抗震方面的行业规范。比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的建筑设计在抗震减灾方面的重要规范,它对建筑的体形、选址、地基处理、结构选型、用料配筋都有详细的规定。2010年,在吸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教训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新版规范,对2001年原有规范进行了幅度不小的修订,调整了灾区设防烈度,增加了多项从场地设计到楼板构造、钢筋长度的强制性条文和详细要求。 规范的重要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依据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2年,中国地震局开始对新一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向各地地震局和公众征求意见,这是对2001年版国家标准的重大修订。),区划图根据地质条件、既往地震情况等等地震相关记录、数据,为中国所有地区以类似等高线画法的方式标定了各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数值。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这项标准里对将建筑划分成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适度设防类(丁类)四类。举例来说,三级医院中重要的门诊建筑、国家电力调度中心是甲类,学校、幼儿园、大型公共建筑不得低于乙类,厂房、普通住宅不得低于丙类。 这些规范标准看上去十分枯燥繁琐,但历次地震结果证明,真正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建造的建筑,确实能经受一定的考验,多数能做到“多遇地震不坏、设防烈度地震可修和罕遇地震不倒”。雅安地震中只碎了几块玻璃的芦山县人民医院和汶川地震中幸存的百强希望小学,都和认真进行抗震设计、符合甚至超越标准要求有关。 以中国现在的建造能力,想要建造集合世界先进技术的抗震建筑并非没有可能。隔震带、减震弹簧、弹性支座,这些抗震技术,许多就默默应用在我们身边的城市建筑中。像去年开始运营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就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采用了隔震成套技术,延长了结构震动周期,使建筑物上部的地震反映有效减少;北京地铁复八线八王坟车辆段平台上的住宅区北京通惠家园建造在目前世界最大的人工隔震平台上。1360m×280m的平台有两层,总共布置3505个隔震支座,总计建设48幢6层或9层隔震住宅楼。目前最先进的抗震构件在映秀的一些重建后的建筑上已经使用了。映秀的防震减灾新技术示范区,在1.02平方公里的小镇上,集中了十余种国内外最先进的抗震技术。 但在雅安地震和玉树地震中造成最严重伤亡和损失的,恰恰不是公共建筑。真正杀死人的不是规范的有实力应用各种隔震技术措施的城市建筑,而是不规范、不合格的建筑。除了出于私利的粗制滥造,还有一些是村民自行建造的。光在重要建筑上认真执行抗震设防设计是不够的,更广大范围的民宅也需要保护,尤其是这两次地震发生在早上,许多人还没离开家。很长时间以来,农村地区的民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局限在分配好宅基地,而对于如何设计建造民宅,则交给了农民自己负责。大部分农村建筑,尤其是村民自行建造的农宅,大多强调布局、面积和表面的靓丽,建筑的样式来自于周围环境、电视和攀比,富裕的地区喜欢砖混结构加面砖,贫穷地区则不得不使用木料、石块、土坯等相对原始的材料。多数没有经过真正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结构力学的计算,结构上的施工仅仅满足于能制作出居家需要的房间而已。在这些地方,由于成本、技术的问题,各类隔震、减震技术装置也很难应用到自发型的建筑上去。建筑师们在乡间建一两栋曲高和寡的小住宅或者示范农宅要么不符合农家实际需求,要么缺乏真正的普及推广过程。没有人真正负责地对农宅建筑进行监督和指导,也缺少监理和验收的机制,自建房屋的抗震性能如何没有人能说清。 甚至有些地方使用了混凝土和预制板材的房子要比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中会对人造成更大的威胁。毕竟木结构建筑本身的木料榫接可以抵消一些地震波的能量,好的木结构建筑可以做到长期在地震中幸存,山西的一些早期辽代木构建筑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而在民间,木结构建筑的好处是有可能做到在地震中“墙倒屋不塌”,施救起来也比较容易。汶川地震里,有许多人被压在预制水泥构件下面,必须等待大型工程设备进场施救。 其实,国家规范和标准里,对土、木、石等农村常用的建筑结构类型也提出了抗震设计要求,更当然也包含了混凝土建筑,但原则总是比较笼统,住建部2008年也发布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并没引起地方民众和政府官员的足够重视,这类技术指导性文件更没有标定责任,缺少执行动力。对于已经存在的民宅,既缺少结构安全性能的检测,也缺乏改造、加固方面的规定或建议。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技术专家看好轻钢龙骨为结构主体的建筑,认为可以像多发地震的农村地区推广。这种建筑的好处是结构比较轻,抗震性能优良,建造也容易掌握,一旦厂商具有足够规模,成本也比较容易控制。只是目前看起来致命的最后一条,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北京,是玉树结古镇新寨村的对口援建城市,震后为这里提供了数亿元的援建资金。这些资金投入什么项目,要怎么花钱,都是当地自治州政府来决定,提供资金的城市则无权干涉。在修建村镇基础设施、重建家园之外,藏人决定第一时间重修了嘛呢石经城――它拥有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堆,嘉那嘛呢石经城,长247米,宽74米,高3米。经过三年的改造重建,它刚刚重新开放。 但在这个过程中,工地上不断失窃各种东西,光是验收之后挂在墙上的平板电视就被窃两次,施工中间各种小规模的摩擦也常常导致不得不报警。工地冬歇之后,工地范围内突然出现了一些“民政救灾”的帐篷。当地援建的施工队负责人说:“他们不是本地人,是震后从玉树周围的山里出来的山民,在新寨没有户口,但来了就可以领帐篷,领了就先住下,想看看能不能最后分到新房子。谁也没让他们住在这儿,可冬歇的时候,他们自己搬进来,我们也没办法。一管就是民族矛盾。”最后能怎么给他们解决呢?谁也不知道。 我在玉树所看到听到的这些片段, 已经超出了“震后重建”的狭窄含义,“重建”并不是满足灾民温饱那么简单,它暗含了民族问题,利益再分配中的公平,以及灾后的地方特色保留与文化建设需求。当人们撤回对地震灾区关注的目光后,这些问题仍长期存在,考验着那里的人民。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京沪高校被令禁谈普世价值等七大话题

香港 — 北京、上海等地近日传出消息称,中央要求高校教师对学生不要谈及包括普世价值、新闻自由、公民权利、党的错误等的“七个不要讲”。外界和网友批评这是中国近年来首次明确干预教学内容,是思想大倒退,违背中共新领导层作出的宪政承诺。 有中国大陆学者向香港媒体证实,一些高校的教师收到口头通知,要求教不要跟学生讨论“普世价值、新闻自由、公民社会、公民权益、党的历史错误、权贵资产阶级和司法独立”的七个话题,消息被广称作为“七个不要讲”。 香港《明报》报道,教师从学校领导口头获得信息,但没有看到相关文件,表示官方只会发到学校校通过口述方式传达。 身份是上海一名大学教师的网友“新常识2016”在微博上说“连新闻自由、公民权利都不能谈,这还是大学吗?”这位网友还强调绝对没有造谣,愿意与官方机构对质。很快,这位网友的账号便被封锁。 另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江松近日在微博上证实该学校也传达了“中央的7点指示精神”,不过留言后来被删除。 这个消息引来一些老师和网民的反弹。有老师在新浪微博上说:“当时听到这个传达的精神时,老师们都是对视苦笑,尤其是宪法教研室主任,我们戏称宪法教研室可以取消了,或者并到法律史教研室。” 新浪微博星期六收紧了网上有关“七个不能讲”的相关言论,有不少中国网民投诉 “七个不能讲“的微博被管理员加密。 有分析表示,官方近期收紧言论可能是因为今年是毛泽东冥诞120周年,加上社会上不满声音太多,一切工作是为了维稳。 北京学者胡星斗教授表示,他不清楚实际的情况,但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维稳,估计是因为显示社会形势比较严峻,才会向大学传达要求。 有报道说,多名学术界人士在网上投诉,反对明确地禁谈这七大话题,认为在大学教学里很难不提及新闻自由和公民权利等议题。部分教师声称,即使收到命令也不会禁言。 *法学教授:禁言执行难*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守东对美国之音表示,他相信消息是真的,也听说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的教授收到该传达,但他们学校还没有相关消息。张守东表示,这样的要求是不合法的,虽然中国宪法上没有写明教师能拥有学术自由,但是宪法规定人民有批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有言论和出版的权利。 张守东说,高校教师一般反对限制学术自由,而该指令也不好落实和执行,因此他认为对高校老师的影响不大。 张守东说:“好像你不能够指望他们不这么要求,但如果这个要执行的话,恐怕不太可能被执行,每个老师还是会用自己的方法去讲自己想讲的。” 京沪高校被令禁谈普世价值等七大话题 京沪高校被令禁谈普世价值等七大话题 ✖ ▶ || ■ 12:00:00 / -:–:–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失速中國的文化釘子戶 應天齊和他的廢墟村落

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廢墟之殤」錄像   文 / 劉致昕 圖 / 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二十年前,應天齊是蹲點在安徽西遞村的版畫家;二十年後,他在威尼斯建築展與來自世界各地50幾位頂尖建築師討論建築的未來。人們通常知道他是作品獲得英、法、中國家級肯定的版畫家;但在安徽蕪湖,他卻是老家的守護者,舌戰地方官、史學家,為歷史保存發聲;在深圳,他又是大學裏的叛逆教授,引領媒體在經濟發展狂焰中質問:「我們把傳統丟到哪裏去了?」 在早春的台北,他由威尼斯歸來,成為有些近鄉情怯的知識分子。這是「廢墟之殤」展覽之前,他解釋自己對這次展出作品有些緊張,原因在於「當代藝術家是用作品去和社會互動。展出之後若被封,這也是一種結果」。他點點頭,彷彿已作了最壞的準備。 將在北京展出的「廢墟之殤」,不論牢籠、黑室、對威權的描繪,都是政治敏感詞,指控中國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大破大立」間忘記根本。他不敢預料展覽的下場,「但我愛我的國家,要我不對她說實話,可能嗎?」 從安徽西遞村開始,應天齊為保留傳統村莊美景付出八年;在深圳好好的教授不當,卻號召保護觀瀾古鎮,還發起對話討論。與其說他是藝術家,不如說他更是積極、憤怒的知識分子,將作品化為座座不吐不快的警鐘。 由緘默到發聲 就算展覽辦不成、也要去「說」的應天齊,卻曾是一個不說不寫的「反寫派」。那是文革時期,各單位每週定期召開毛澤東思想研討會議,每人必須輪流發言,講講自己的思考和感言。輪到應天齊時,他卻漲紅臉,一句也擠不出來。 從小注重國學教育的應父,極重視中國傳統,因文革而被迫與家人分離,卻苦盼不到應天齊的消息。「我父親喜歡記日記,把他的思想都寫了下來,後來就倒了楣,什麼事情都揪出來了。」應天齊說。也因此,「文革的時候我是一句話都不會說的。」 藝術,從此成了他表達的語言。也是藝術,讓他從一個「反寫派」,漸漸蛻變成社會認可的知識分子。 蛻變的過程必然痛苦,有如剝皮、破繭的苦難,應天齊就經歷了兩回。當時,苦蹲西遞村讓他的作品得到國內外關注,但就算世人注意到了這些版畫,卻不在意畫中的美正在一點點被拆去。當外界認為他的崛起值得慶賀,「悶」,卻是他對自己的形容。 「西遞村反映了一個時代。」應天齊說。二戰後,所有國家渴求狂奔式經濟發展,人們在乎的是我們該往哪裏去、走到了哪裏,「但若忘了我們來自哪裏,那前進還有什麼意義?」他嘆道,中國經歷過文革那樣的大斷裂,隨之而來的是幾乎失控的快速發展,文化在追求發展時被遺忘,這情況跟各國相比更為嚴重。看着筆下美景消散,自己卻反而靠此躍上舞台。憂鬱症,是應天齊從社會中換來的結果,一「悶」,就「悶」了六、七年。 直到 2000年,西遞村被劃為聯合國世界遺產,官方也開始將文化作為發展重點,西遞村才終於保留住了。應天齊重拾信念:「原來一個藝術家也是能帶來改變的。」他從此相信「一個藝術家這樣努力去做一件事是一定會有結果的……是很天真,但藝術家不能失去天真啊!」他自剖。西遞村成功保留帶給這位「天真藝術家」的,除了名氣、舞台、教職,還有一場至今壓在他心頭的自責與失敗。 守不住的家鄉 「記憶2」 150x110cm,2012 年,混合材料 這場徹底改變一生的意外發生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應天齊的故鄉:蕪湖。曾是中國四大名市的蕪湖當時即將展開改建,已頗有名氣的應天齊受邀擔任總顧問。「我從小在這長大,光着腳底板、提着醬油瓶去買醬油的地方……有這個機會,我什麼都不畫也要做!」應天齊滿懷抱負重返家鄉,面對的,卻是懷疑。 「一個畫家憑什麼來做(改建)顧問?」史學家、建築學者紛紛質疑。一心想保存蕪湖生活文化的應天齊,在改建計劃面前顯得螳臂擋車。31公頃的古城只有 1公頃被劃定保存,應天齊急得翻出大小史籍、文學作品要證明蕪湖的歷史地位。他還自掏腰包號召了一組拍攝小組,花了兩個星期拍了幾十卷影像記錄。擋不住拆遷,應天齊只能用自己的方法搶救。 最終,他想留下 300棟建築的目標,只保留了50餘棟。 放下一切創作、滿口容積率計算、蕪湖建築風格的應天齊,花了三年時間做顧問,最後還是只能死心,收回了螳螂臂。 「有委員說我一直反對,要不我出一個億給大家建設嘛!」他黯然地說。沒有一個億,應天齊能給的只有藝術。記錄過去生活、住宅的影像,在古城殘破磚牆上一幕幕放映,觀眾愈聚愈多。「居民看了一遍又一遍,不走哎!叫我一遍又一遍放!」這些居民本來希望應天齊任總顧問有助挽回家鄉面目全非的命運,但只迎來一份《蕪湖古城改造定位策略方案書》。 「七年了,」回憶至此,應天齊突然停頓,眼眶開始發紅,那份改造方案就像從沒存在過,從 2006年擱置至今。同時,2500年歷史的傳統街區被一一推倒,粉碎磚瓦散成一片死寂。「古城都七年了還是一片廢墟……不當顧問之後,我每年都回去,其實我父母都已不在了,但我一定要回古城走一遍,我看那一片廢墟,我就……我……唉,不說了。」眼淚終於滑下,善於言辭的他此時也沒了字眼。 守不住家鄉,這解不開的結至今圍在他心頭,成了創作最大動能。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他幾乎所有創作靈感都來自蕪湖,「黑室」指涉政治決策,「磚」悼念似的為逝去的文化站立,「囚」中受困的人民生活,攻擊的是2013中國發展大目標:城鎮化。 曾在體制內的應天齊,用傷口上的血和痛創作,有如一封封血書從威尼斯朗誦回天朝北京,新的領導班子將給他什麼定位?邁向城鎮化的中國會給文化遺產什麼定位? 吞了顆藥,他沒有答案。這位60餘歲的長者,一次又一次擺脫世俗給他的定位,不安享教職、不滿足於知名版畫家身分,卻一次次挑戰自己和體制的極限,究竟為了什麼? 「「我們這一代,是最幸運的一代,」他冒出意外的答案。他口中的「這一代」,從小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洗禮,接着目睹中國巨變。發展,又在斷裂後猛烈登場,新與舊在這幾十年碰撞,決定了未來一倆百年的中國樣貌。「這是個最值得創作的時代!」他激動地說,「我就算玩了命也要繼續創作!」歷史給了他創作熱度、社會給了他高度,他希望用自己的藝術天分回報國家。原來,看似前衛的他,背後支持的竟是最傳統的忠誠二字。應天齊帶着他的「忠誠」回到北京,是噪音還是忠告?結局是喜是悲?未定的結局像一場更大型的行動藝術,一場你我都在其中的實驗。 應天齊在展覽現場   應天齊 1949 年生於中國安徽,長期關注中國在經濟急速發展中傳統文化、舊建築的存廢問題。曾參加 2011年第 54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近年有《世紀遺痕》系列,將崩壞舊建築材料嵌入作品,融合歷史與當代的情境。亦有行為藝術《出售西遞村契約》等。 廢墟之殤: 應天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歸來展 日期:4月27 – 5月26 日 地點:亞洲藝術中心 (北京) 網站:www.asiaartcenter.org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警匪片從《毒戰》新開始

文 /李照興 《毒戰》證明有些標準不試圖去衝的話,你永遠開拓不了更多自由空間──儘管到現在為止,大家都不肯定國內審查對待《毒戰》的相對開放處理,是因為導演是杜琪峰,還是投資合作方的種種壓力。更要留意的是,此後拍的國內警匪題材,尺度會否真可持續地寬容。 《毒戰》有多寛容?在場面上是達到國內可公映華語片的新尺度了。譬如說,把一包包藏在腸內的毒品排出來,鏡頭上仍見到類似糞便的東西。貫穿全片的血腥槍戰場面,傷人無數,當中有極多公安被擊倒。以至最後一幕,古天樂的角色接受毒針注射行刑。這些都是國內銀幕上未見過的突破場面,感官刺激毫不含糊。你可以說是豐富的資料搜集掌握到具體生動的細節,也可說是那些「迫真」感,從來就在那裏,只不過以往的導演並沒有好好發揮。 我常常說,中國的電影故事,最好的題材和劇情,就在現實新聞中。問題只是,過往創作人都懶得去挑戰這種現實性。皆因一現實,就敏感。 既然敏感,為免麻煩,就不如避開現實。 是故,中國奇情案件那麼多,以前真未有起碼貼近《毒戰》這種拍法及主題的作品。數算一下,大製作當中,就連大膽些講公安與匪徒對抗的片也不多。我專門找來看的國內警匪電視劇或電影,都只有電視劇感,景物光鮮,警官神勇,很少街頭現場追逐,且都流於中小型格局。 大片則不斷叫觀眾往歷史裏鑽,看後宮勾心鬥角,置當前現實的黑暗面不顧。間或有現實兵捉賊,拍得較有印象的,是完全放到大西北的《西風烈》這種,盡可能跟城市社會現實拉開距離。好吧,《神探亨特張》算是城市寫實的警察片了,可就明顯放棄了動作場面。 於是,拍攝警匪動作片豐富的香港導演,這時候該有一個黃金機會。警匪動作片,看來應是繼武俠片後,另一個香港導演創作人可在內地發揮的空間──至於不少港導熟習的城市喜劇則未必能接地氣,因為兩地對笑料的掌握有先天文化地域的區別,但在動作場面處理及一些緊張情節上,如《毒戰》、《逆戰》這類片,該是香港導演得心應手之作。杜琪峰創作團隊現在做的,似乎是先以馴服的意識形態(當中也有些微突破,如公安最終都不得好死),換取畫面場景的更大自由及突破性。較之前看到的水土不服作品,《毒戰》可說是港產片或國產片的新開始。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