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BBC | 解不开的结:新加坡的“高薪养廉”

李显龙是全球收入最高的政治领袖 过去,新加坡政府宣布给政治官员加薪,往往引起社会广泛的议论,甚至导致不满情绪。这回,新加坡政府计划锐减政治官员薪水,同样也备受争议。 日前,新加坡政府设立的政治职位薪资检讨委员会公布了薪资检讨报告。根据委员会的建议,新加坡总理、总统以及其他政治领袖的薪水应该大幅削减,其中总统的年薪将减超过一半,而总理的薪水则将减少三成。 在电视和报章新闻上,可以看到受访者大都赞扬政府的做法,认为减薪幅度合理。但是网络上却是铺天盖地的批评声浪,甚至极尽挖苦之事。 因为尽管政治高官薪资大幅缩水,一名新晋部长的110万新元(85万美元)年薪,仍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40万美元年薪多出一倍,与新加坡普通市民3万新元平均年收入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其实,民众对于政治高官领取巨额薪资的体制不满已久,但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过去一直以需要吸引顶尖人才参政,以及需要以高薪俸避免政要贪污为由,继续贯彻“高薪养廉”的做法。 然而,随着新加坡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精英论也越来越不受到欢迎。部长薪金甚至在去年5月的国会选举中,成了竞选议题之一。 减薪后,人才难觅? 近来一些执政党官员一而再地发表令人乍舌的意见,言论似乎显示不出高薪资水平与智慧相符。 去年,一名执政党议员表示,部长年薪如果只有50万,当他和数百万薪金的总裁开会商讨政策问题时可能会没有尊严。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这名议员随后为自己的言论道歉。 尽管有前车之鉴,一名政务部长在日前薪金报告出炉之后,却没有顾及问题的敏感性,在facebook上告诉大家自己从政时,考虑的并不是薪金的多寡。个人隐私、自己和家人受到公众的注视、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等才是主要考虑因素。她还指出,薪金再调低的话,政府恐怕很难招揽优秀人才从政。 这名政务部长的留言吸引了近一千个回应,报章也转载了她的言论和网民的反应。许多评语都是在质疑包括她在内的执政党政治高官是否真的具有为国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对于减薪后,是否难吸引人才从政,专家学者看法不一,甚至连执政党议员也有不同意见,不过李显龙曾经透露,执政党吸引青年才俊从政遇到了困难。 对此,有评论认为人才不从政未必是因为薪金,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认同政府的政策,所以选择回避。 其实李显龙也意识到民众对政治官员从政心态的疑问,因此在去年5月新政府上任的宣誓礼上强调,政府永远需要有献身精神和能干的部长,并指出“政治不单单是一份工作或者是升职加薪,它是一种为新加坡服务的感召。” 虽然政府这次主动检讨薪资,并计划给官员减薪,让人觉得诚意十足,但由于薪金仍然偏高,这个课题依然会牵动新加坡民众的政治神经。 然而,既然已经定下了高薪金,将政治官员薪水与高薪者薪资挂钩,如果为了迎合民众再次削减薪资,恐怕真的会如上述官员所说的,无法让优秀人才受到“感召”从政。 过去,“高薪养廉”的理念或许成功地为新加坡创造了廉洁的政府,然而今天它却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新加坡领导人将集体大减薪

随着新加坡民众对收入不平等和生活成本上升的担忧加剧,这个富裕城国预计将削减政界人士薪酬,幅度最高将达到51%。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已承诺,将接受减薪提案。根据这项提案,政府部长们的薪酬将被削减,而奖金将视新加坡能否达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各项目标而定,这些目标包括: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国最贫穷的五分之一人口的收入得到增长。 去年新加坡举行了选举,选情极其激烈,期间部长们的薪酬问题遭到反对党的猛烈抨击。之后政府便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减薪提案就是该委员会提出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难题,对新加坡的未来有着重大意义,”李显龙总理在致委员会的信函中写道。 新加坡的政府部长们享受着高工资,这经常被认为是该国政府相对高效和清廉的原因之一。该委员会在其报告中表示,新薪酬方案旨在把政界人士的薪酬与普通百姓的福利挂钩,同时使其在与私人部门争夺人才时仍保持竞争力。 今后,政府部长的起步薪酬,将是收入最高的1000位市民薪酬中值的60%,而过去作为基准的是收入最高的48位市民的工资。 李显龙的薪酬将下降36%,但年薪仍高达220万新元(合170万美元)。新加坡总统的年薪将下降51%,为154万新元。相比之下,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年薪是40万美元。新加坡政府部长的起步年薪将为93.5万新元。 译者/何黎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还是新加坡最好!

还是新加坡最好! (2011-12-14)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辩出非一般的命运 [中日关系] 自民党干事长:日应在钓岛建军事基地 [金融风暴] 摩根大通:欧债危机料明年下半年消退 [名家专评] 西方处置叙、伊危机孰先孰后? 黄昌虎   打从年轻出国门至耄耋之年,目睹耳闻,感触多多。   欧、美洲等区域是文明之邦,人们谈吐尔雅有礼,社会秩序算是井井有条,紊而不乱,尊老扶幼,是社会文明的特色。转回亚非,却又是两个不同世界。   近40年前,亚非地域是个人挤人,乱中更乱,自顾自己,惹无旁人,你推我挤,嘈声震聋耳膜,“秩序”与“法纪”,人人都不放在眼里,我行我素,“文明”与“礼仪”已是梦里楼阁,使人失忘了方向与社会责任。   国人惯常埋怨这里鸟声处处,树荫遮盖了景致,战机轰轰,扰醒了睡意,落英缤舞等等,但殊不知,万一有一朝,这些东西都消逝殆尽,环境变更了,我们就不会拥有“安全”感,恶梦连连,岂能安眠如昔?   目前我国人口虽是稍为拥挤,但也不致于挤中无序,也算是幸运了。   我国是世上闻名遐尔的“花园城市”,绿色长城的娇子。绿波逐浪,鸟语花艳,终年皆是温馨和谐的“人类天堂”!   “美食的天堂”是当之无愧的,饮各种饮品,品尝来自世界的美食,没有任何区域可以媲美的。如今,吃不在广州,而是吃在新加坡。   踏出国门,已有数不清的数次了,这次回来,有着家的温暖,社会文明,秩序井然有素,是他人不能拥有与享受的“福祉”……   你问我哪里最“棒”,我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言道:“新加坡最棒!”还是这里最好。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纪�:新加坡华文报业与国家语言的战略选择

纪赟:新加坡华文报业与国家语言的战略选择 (2011-11-30)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欧元区可以走韩国之路吗? [报业年会] 新媒体平台采取认证辟谣提高公信力 [新中关系] 我国企业41亿元发展重庆项目 [中国早点] 中国企业竞争力增长受挫 ● 纪赟 狮城脉搏   11月28日,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由《联合早报》承办的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4届年会。此次年会中,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华文报人及相关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商讨振兴华文报业的前景与途径。笔者最为赞叹的是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女士的致辞。在致辞中她回顾了自己家族与《联合早报》的悠久渊源,尤其是回忆了这份本地最为重要的华文报纸,从早期的商业取向以及对故国的眷恋,一直到经过多代移民后,新生代逐渐培养起的本地国家认同。报纸的这个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新加坡,乃至不少南洋其它国家华侨报纸发展的共同道路。   正如傅海燕女士所言,全世界的华文报章不可能只发出一个声音,而应以多元化为取向。就本地报纸而言,一方面固然应遵循商业化发展的规律,努力解决新媒体新平台不断出现,并带来严峻挑战的紧迫问题。毕竟,在新媒体不断进化的压力下,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纸质传媒日益受到挑战。但确实如众多与会专家学者所指出,这种新的挑战虽然同时会让不少不能适应新变化的从业者淘汰出局,却也会让一些传统媒体得到浴火重生的全新机遇。   然而,虽然在商言商,在另一方面,以《联合早报》为代表的新加坡华文报章,更要考虑到自己报纸的发展与新加坡国家语言的战略选择。   新加坡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国情,即从来没有哪个国家,会像新加坡这样,因语言政策的取向而影响到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发展;会像新加坡这样,将语言政策直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无独有偶,在这次年会召开的同一天,新加坡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李光耀先生,也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其新书《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发布仪式。从中也可看出,语言政策在新加坡的国家大政中,占有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虽然新加坡本地居民是以华族占了压倒性多数,但在此书中,李光耀先生指出,当初选定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其实也就是各民族之间的共通语时,实际上是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国际形势和民族及宗教关系。故而选用英语这种相对具有中立性的语种,来平衡各民族之间的利益,以便于促进其文化交融与种族和谐。更何况,新加坡从来都是以商业立国,而英语则是当今世界实际上的商界通用语。如果说没有学好华语、马来或淡米尔等母语的新加坡人,说不定会有文化和历史上的双重失落感,但英语却是与新加坡生存攸关的基本存活之道。   但是,随着上世纪后半叶整个华人地区经济的起飞,无论是香港、台湾还是经济总量更为惊人的中国大陆,这种世界经济格局的东倾,使得华语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并且这种重要性还在与时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新加坡的国家地缘政治和周边形势,都依然要求其维持英语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本要求,但是华语对整个国家的未来则越来越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   新加坡的华文报章,当然也包括其它传媒,也都应参与这个关系到本国前途的重要历史使命中来。一方面,应该将《联合早报》等传媒的视野放宽到整个华语世界,尤其要包括具有庞大人口基数并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大陆,以便成为新加坡与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交往的津梁;并充分关注整个华语世界,再借助其本身历年来养成的“客观、公正、可信、深刻”的美誉度,让《联合早报》真正成为一份具有泛华语世界影响力的报纸。另一方面,它也应该承载起帮助国民提高华语水平,提高中华文化鉴赏力,增进中华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的重任。   如果新加坡真正能实现李光耀先生等建国的先辈所规划的双语之路,那么它一定会成为东西方的融合与交汇之所。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的知识与文化都交相辉映。要取得这样的美好前景,则不仅需要报人具有商业的头脑,也要有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责任心。

阅读更多

赖伟行:新加坡 卖地收入不归当届政府支配

  新加坡独立时,市区内破旧房屋连片,如今除了完整保留的几个片区外,纷纷经过改造成为焕然一新的楼宇。成功秘诀之一正在于规划向所有人敞开,并不神秘。而从概念伊始到执行落实,新加坡的规划更处处透着阳光。“尊重规划”更是新加坡人津津乐道的经验之谈。   “关键在要尽早编制具有宏观及远期视角的总体规划方案,这样也好让市民信任政府,在征用土地后,会为市民的福利建造新项目。”曾任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局长与总规划师、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近年来经常应内地城市之邀走访中国各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这样道出自己的心声。    规划公开透明绝无“暗箱操作”   两招防“暗箱”   ●规划变更的过程中,其过程和结果都会及时公开。   ●开发商或市民都可以轻易查阅到每一地块的规划情况,再决定是否可以利用以及如何利用,通过阳光规划以避免规划的随意性、乱规划以及违章建筑的出现。   新加坡城市博物馆与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位于同一幢大楼内。除了上网查阅外,所有新加坡的市民和外来游客,都可以自由来到位于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大楼下的展示区内,查阅每一个地块的规划情况。而最新的地块规划一旦有所变动,都会尽快公布出来。   在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的展示区,记者随意翻阅了几块最新出炉的市区地块规划,不但每块地块的规划日期写得清清楚楚,地块内各功能区的容积率和周边的道路交通规划都可以轻松地看到。而整个规划全部用文字和图形表述在一张纸上,简单易懂,即使是规划的门外汉也能一看就略知一二。   “亚洲不少城市都有非常好的规划,却没有执行落实。”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总规划师兼副局长林荣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规划制定后彻底实施执行,这是新加坡可资借鉴的经验,而在旧区重建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引导私人物业实现规划意图,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10年以上。一般而言,只要确定下来,只有个别地块的容积率会有所变动。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扮演的是一个城市规划者的角色,大至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蓝图,小至一块土地的规划,都要由其承担负责。在新加坡采访的时候,新加坡正就2011年新加坡概念图展开专题讨论,内容就包括生活素质、人口老化、可持续发展、认同感等课题。这一规划每10年制定一次,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未来40~50年的发展远景。而每隔五年就检讨修改一次的总体规划图,可以确保规划系统适时地对国家的需要作出及时的回应。林荣辉向记者表示:“概念规划由许多部门一起参与,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意见。这些都会交给专门委员会讨论,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而在这些大小规划变更的过程中,其过程和结果都会及时公开,绝对没有“暗箱操作”。   另一方面,新加坡规划法规定,在进行土地开发之前,所有的开发提议必须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确保获批提议符合相关政策。开发商或市民都可以轻易查阅到每一地块的规划情况,再决定是否可以利用以及如何利用,通过阳光规划以避免规划的随意性、乱规划以及违章建筑的出现。    不要求每个旧城改造项目都赚钱   四招保证旧城改造财务总体平衡   ●不把城市改造当作一个个分离的项目来经营。   ●可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把地块的住宅功能改为价值较高的商业功能。   ●可以通过容积率高低不同的两个项目搭配改造,达到财务上的总体平衡。   ●不必要求每个项目都实现财务平衡,而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实现平衡。   广州在三旧改造的过程中,改造后的容积率究竟要多高一直是各界关注和争议的问题。然而走在新加坡改造过后的旧城区,几乎随处可见摩天大楼般的住宅。“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填海造地生产更多新的土地外,只有更有效地利用现有土地,也不可能一直把居住功能往外推。”林荣辉表示,新加坡核心区建筑的容积率一般高达13~15左右。   不过,高容积率的模式并不贯穿在新加坡市区的每一个地方。位于市区中心的新加坡河绵延3公里长,曾经,它也受到污染,沿河两岸聚集贫民窟,而今日,这里变成了充分利用其滨水特质和独特历史的生气勃勃的活动走廊,置身其中,有时会感觉回到了昔日河水异常清澈时的广州沙面。   林荣辉告诉记者,通过上世纪60年代颁布的土地征用法,新加坡政府获得部分市区中的土地。不过,为了确保规划落实,一些重要的区域地块可能会采取招标的方式,又或者采取双信封制度:先评估所呈上的设计方案,再从入围开发商竞拍价高者得。更为重要的是,新加坡规定卖地收入不归当届政府支配,这决定了政府在售地的过程中不会偏好于更多的卖地收入而牺牲规划理念,即使在一个较长周期的过程中,也可以确保规划的落实。   而即使改造后的中心区土地可以卖出高价,新加坡政府也没有把成熟区域的地块全部出售完毕。“今天的建筑老化后也可能需要拆除,这就需要预留中心区的其他地块进行周转。”林荣辉说,新加坡不会把中心区全部区域都发展完毕,通常会预留5%的土地作周转之用,而这些地块暂时就可以作为公共绿地,为城市增添亮色。   其实,新加坡并没有把城市改造当作一个个分离的项目来经营。刘太格表示,一方面可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把地块的住宅功能改为价值较高的商业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容积率高低不同的两个项目搭配改造,达到财务上的总体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不必要求每个项目都实现财务平衡,而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实现平衡。    专家访谈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称:   中国旧城改造难在赔偿难定   “中国内地许多城市现在开始的旧城改造,比当年新加坡要难。”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近年经常前往中国内地,参与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的他对于广州也不陌生。谈及当前中国各地开展的旧城改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深有感触。   记者:包括广州在内,珠江三角洲多个城市目前都在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新加坡最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刘太格: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新加坡政府并不会犹豫,应该保护的就会把它保护起来,不值得保护就会拆掉。   记者:新加坡河的改造是新加坡旧城改造的一大亮点,中国内地许多城市同样有这样的滨水地带,在进行滨水地带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刘太格:新加坡河沿河的改造过程中,破旧没保留价值的建筑物我们予以拆掉重建,同时通过近20年的时间,对河里的污水进行处理。作为滨水地带,沿河不同地段究竟应该发展哪些功能,又与滨水地带腹地的功能息息相关,不能独立考虑。中国不少城市的规划把水系两岸看做是独立的项目,这样往往容易忽视水岸与腹地功能和周边交通的关系。   记者:旧城改造中的补偿非常难确定,新加坡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刘太格:广州和不少中国城市一样,旧城改造难就难在赔偿难以确定,测算不容易。60年代新加坡独立时,总人口有190万人,但是住在破旧房子内的就有130多万人,旧城改造拆迁量很大。政府也清楚拆迁不容易,所以首先通过颁布拆迁法和土地征用法,获得土地。根据新加坡的法律规定,政府如果要征用土地拆迁房屋,被征收人不能反对。法律同时规定,给被拆迁户的补偿要按照市价来补偿,但是补偿土地的市价不是征用时的市价,而是征用之前某年的市价,这样也可以防止有人炒地皮。新加坡的拆迁对于旧房子,按照不同的面积和价值,确定非常明细的赔偿率,双方都没有太大的争议,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具有先见之明,做到一清二楚,才令到拆迁比较容易。    记者手记   规划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走在新加坡市区的路上,除了多元化的建筑样式,最让人感受深刻的就是无处不在的习习清风,以及路旁的参天大树。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的人士解释,新加坡一般不会在滨水区域建设高层建筑,而直径超过1米的大树都需要得到政府批准才能砍伐。旧区重建中除非迫不得已,大树才会被移掉。   在新加坡,这样的细节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最初的规划。对新加坡人而言,规划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关乎生活素质、可持续发展、历史认同以及文化纽带的综合工程。   由表及里,新加坡人对待规划的态度其实是把它看做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先行一环,所以从规划时限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概念规划到短期的规划,整个规划体系异常齐全,每一个具体项目或者地块更不会被孤立考虑,而是切切实实作为整体的一元被考虑。    专门委员会决定旧建筑去留   新加坡河两岸的沿河步道,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有外国游人在跑步锻炼。而这个滨水步道网络并不是政府单独完成的,是由政府与发展商合作完成的。私人发展商经指导建设各自发展地段前滨水的部分,而政府则负责其他地段以连接起整个网络。市区重建局协调工作的分期建设以确保按时完工,形成完整连贯的网络。正因为在配套设施上政府也没有大包大揽,所以市区重建局在改造新加坡河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商业可行性,使计划能吸引投资商。   这些都决定了要让新加坡政府包括产业、文化、历史等因素在内的规划意图全部得到落实,政府部门要动更多的脑筋。“售地后地块就属于私人的产业,政府只能通过周边的设置和市场来引导影响,实现自己的规划目标。”林荣辉表示,一些准备改造的片区内部分建筑是属于政府所有的,政府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拆还是留,是各地旧城改造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新加坡同样难以避免。而为了减少拆或者留的争议,新加坡会交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讨论提议,在充分考虑旧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后,再决定如何进行保留改造。对于新加坡最古老的街区,例如1800年到1900年之间的片区,其取向是全面保留,牛车水(华人聚集地)、甘榜格南(马来人聚集地)、小印度(印度人聚集地)三个区域作为多元文化的见证,被列入完全不准拆除之列。而一些相对次要的街区,例如在1900年至1940年间建成的,一般只保留靠近路边的建筑。而每一个不同的片区都有不同的保留方式。自从新加坡的旧屋保留计划从1989年开始启动后,已经有超过7000幢建筑被保留,其中60%已经被修复。   最近较为成功的案例来自勿拉士巴沙-白沙浮地区。占地95公顷的勿拉士巴沙-白沙浮地区是新加坡多元文化与传统相融合的地带,建筑风格也多样化,因此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当初在策划改造和重建工程时,其中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如何保留这个地区的独特文化色彩。该地区的改造方式是通过建筑物功能的变更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同时不需要对每一幢旧建筑都全面保留,可以通过容积率的调整实现规划意图。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