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

魏英杰 | 假如清洁工打死“奥迪男”

假如清洁工打死“奥迪男” 文/魏英杰 “电影学院‘奥迪男’打死清洁工。”这是某网站标题,讲述了5日下午发生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桩悲剧。该校一男生因停车问题与校清洁工发生冲突,导致校工被殴致死。 事发后,舆论毫无意外地站在了死者这边。微博上被频繁转发的一句评论是:“电影学院已经……堕落成了富二代镀金的垃圾场。”据介绍,这名年仅43的校工平时老实本分,有学生回忆,好几次看他在食堂小心翼翼地跟师傅要一碗面条汤。无疑,这些事后追忆更增加了人们对凶手的愤怒,因而对校方作出“双方互殴”论持强烈质疑态度。 对弱者抱以同情,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应该说,在这桩惨祸中,双方的身份差距很可能是造成冲突的一个潜在原因。无论是垃圾车挡住了奥迪车的道,还是奥迪车挡住了垃圾车的道,事实是,只要双方中任何一人作出让步,事件也不至于走向极端化。在这过程中,很可能是“奥迪男”过于趾高气扬,激怒了老实本分的清洁工;但也可能是清洁工看“奥迪男”不爽,因此不愿作出让步。 其中是是非非,不妨留待法律解决。这里只想说,即便身份意识可能是导致这场暴力的一个来源,却也不必过于夸大,进而把这事件渲染成“强者对弱者的欺凌”。至少,当双方发生肌体冲突后,身份差距已退居其次,事件也进而演变成为一场肉搏较量。无论谁先动手,在这情况下比的肯定不是谁更有钱。虽说结果是清洁工倒在了地上,可谁能否认,当时倒在地上的也有可能是“奥迪男”?毕竟,这是一半对一半的概率。 那么,假如是清洁工打死“奥迪男”,舆论该如何对待?难道该说这是“正义的胜利”,或者“富二代死得活该”(况且还不知道“奥迪男”是否富二代)?设若如此,人们将遗憾地看到,法律规则被抹除了,正义界限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贫富对峙。据此,判断是非对错,人们只需要看这个人的衣着打扮、座驾配饰,只要是穿着光鲜的一定是个坏蛋,只要衣衫褴褛的就一定代表着正义。可这样来看待世界,正常吗?会不会显得太简单粗暴了? 不妨再举一例。就在这场悲剧发生前一天,上海发生一起宝马轿车与奔驰轿车互相追逐事件,随后两车人员互殴,造成奔驰车司机当场身亡。双方并不认识,只是在行车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结果竟造成如此骇人场面。可以相信,双方之所以互不相让,同样有身份意识在作祟的因素。那么按照某些人的看法,这一事件难道该被形容为“富人的对决”,甚至说成“狗咬狗”?照这种说法,人性又哪去了? 这种对事物的简单二分法,如同上述两起事件一样,深刻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焦灼与浮躁。许多人因拥有财富权势而变得暴戾,也有许多人因极端仇视有钱有势的人(当然,他们未必仇恨金钱势力本身,甚至还可能很羡慕),从而变得浮躁。这两种心态,显然都不是一个文明法治社会的正常表现。这也表明,如何拥有正确的财富观和是非观,已成为摆在当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要想转变这种简单甚至极端的观念,单纯依靠说教恐怕行不通。除有赖于个人素质提高,这还需要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可能有所改变。 群体心理往往是对社会现状的投射与反应。有什么样的群体心理大行其道,对应的就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人们对清洁工之死感到悲伤的同时,也应反思许多人之所以愤怒的根源。有位网友写的好,这一天,世界不仅失去了一位儿子、父亲、兄弟、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多了“一个年轻而悔恨的灵魂”。活在这个世界,不妨多一些悲悯与宽容。 2011年12月6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对付方舟子的最好方式

对付方舟子的最好方式 文/魏英杰 方舟子又掐上名人了。这次是人称“青年导师”的李开复先生。方舟子质疑李开复自传存在多处不实和“拔高”成分。例如,李开复称自己在28岁成为美国某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这里的副教授实为助理教授。针对相关质疑,两人在微博上你来我往打笔战,引起众多网友关注。最终,李开复公布了校方证明和聘书,并就“书中不严谨不谦虚的部分”表示歉意。 总的来看,李开复能够坦承错误,尚属难能可贵。特别是拿李开复和唐骏比较,正如方舟子所说:“唐骏是纯粹的造假,李开复只是拔高;唐骏到现在都不认错,李开复最后还是道歉并公布原始文件了。”不过,李开复的道歉其实也不算彻底。虽然他承认“书中描述的26岁副教授与实际担任AP时的28岁事实不符”,并承诺“将在下一版中修改”,但这仍不免让人疑惑——一个始终不忘自己是“最年轻副教授”的人,怎么可能会把任职年龄搞错? 说白了,李开复在自传中把助理教授译成副教授,以及夸耀自己和奥巴马一起上过课等等,都无非是虚荣心作祟,还不无给自己增添光环的用意。类似这种描述,在书店随便找几本书,打开作者简介都能找到踪迹。既然刻意拔高自己,被方舟子揪住了,也只能自认倒霉,别的最好啥也别说了。可李开复一开始依然嘴硬,而且还想像以往被打假的那些人一样,试图挽回面子。这种应对方式,实在愚蠢之极。 更加有趣的是有些人对待方舟子的态度。像以往一样,针对方舟子这次打假,有人辱骂方舟子,还有一大帮人为李开复说话、背书,当然也不乏有人一边说方舟子打假是对的,一边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殊不知,方舟子最让人讨厌、也最值得赞许的品质,就是他能够针对一个问题穷追到底。不管是遭到游说、嘲笑、辱骂还是打击报复,方舟子始终都能坚持这点。否则的话,方舟子也就不是“打假斗士”方舟子了。 朋友圈内多次谈起方舟子,甚至讨论遭遇方舟子这种人该怎么办。正如大家在网上能够看到的:有人被方舟子打假后高挂“免战牌”,有人则顾左右而言他,还有人以牙还牙,摆出一副“你流氓我比你更流氓”的模样(如社科院某专家,甚至辱骂方舟子家人),更有人处心积虑,四处搜罗方舟子的材料,试图反戈一击……这仿佛把人置身于“照妖镜”前,就此折射出复杂多样的人性面孔。 实际上,对付方舟子的办法根本不用那么复杂,只需两个字就够了。这就是诚实。当你遭遇方舟子,如果他指出的问题是对的(往往如此),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诚实面对,该道歉就道歉。否则即便可以勉强糊弄过去,姿态也不会好看。这是因为,不管方舟子质疑什么问题,最关键的是自己做了没有。倘若事实成立,无论如何应对,显然都无法改变事实本身。同样道理,如果自己不存在问题,害怕他、厌恶他作甚? 许多人厌恶方舟子,而且能够举出各种理由。要命的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方舟子依然活生生存在于这个世界,恶心你、刺激你,让你吃不消。要我说的话,这恰是方舟子的可贵之处。所谓“纵千万人吾往矣”的境界,可不就是如此吗?中国知识分子总喜欢讲人格独立、不畏权势,临阵前却往往又做了缩头乌龟,可不就是因为不愿得罪人(特别是朋友)吗?问题就在这里,那些厌恶方舟子的人,大概都能从他身上,照见自己的伪善、世故,以及怯弱。 至于方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其实不重要。 2011年12月1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对付方舟子的最好方式

对付方舟子的最好方式 文/魏英杰 方舟子又掐上名人了。这次是人称“青年导师”的李开复先生。方舟子质疑李开复自传存在多处不实和“拔高”成分。例如,李开复称自己在28岁成为美国某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这里的副教授实为助理教授。针对相关质疑,两人在微博上你来我往打笔战,引起众多网友关注。最终,李开复公布了校方证明和聘书,并就“书中不严谨不谦虚的部分”表示歉意。 总的来看,李开复能够坦承错误,尚属难能可贵。特别是拿李开复和唐骏比较,正如方舟子所说:“唐骏是纯粹的造假,李开复只是拔高;唐骏到现在都不认错,李开复最后还是道歉并公布原始文件了。”不过,李开复的道歉其实也不算彻底。虽然他承认“书中描述的26岁副教授与实际担任AP时的28岁事实不符”,并承诺“将在下一版中修改”,但这仍不免让人疑惑——一个始终不忘自己是“最年轻副教授”的人,怎么可能会把任职年龄搞错? 说白了,李开复在自传中把助理教授译成副教授,以及夸耀自己和奥巴马一起上过课等等,都无非是虚荣心作祟,还不无给自己增添光环的用意。类似这种描述,在书店随便找几本书,打开作者简介都能找到踪迹。既然刻意拔高自己,被方舟子揪住了,也只能自认倒霉,别的最好啥也别说了。可李开复一开始依然嘴硬,而且还想像以往被打假的那些人一样,试图挽回面子。这种应对方式,实在愚蠢之极。 更加有趣的是有些人对待方舟子的态度。像以往一样,针对方舟子这次打假,有人辱骂方舟子,还有一大帮人为李开复说话、背书,当然也不乏有人一边说方舟子打假是对的,一边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殊不知,方舟子最让人讨厌、也最值得赞许的品质,就是他能够针对一个问题穷追到底。不管是遭到游说、嘲笑、辱骂还是打击报复,方舟子始终都能坚持这点。否则的话,方舟子也就不是“打假斗士”方舟子了。 朋友圈内多次谈起方舟子,甚至讨论遭遇方舟子这种人该怎么办。正如大家在网上能够看到的:有人被方舟子打假后高挂“免战牌”,有人则顾左右而言他,还有人以牙还牙,摆出一副“你流氓我比你更流氓”的模样(如社科院某专家,甚至辱骂方舟子家人),更有人处心积虑,四处搜罗方舟子的材料,试图反戈一击……这仿佛把人置身于“照妖镜”前,就此折射出复杂多样的人性面孔。 实际上,对付方舟子的办法根本不用那么复杂,只需两个字就够了。这就是诚实。当你遭遇方舟子,如果他指出的问题是对的(往往如此),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诚实面对,该道歉就道歉。否则即便可以勉强糊弄过去,姿态也不会好看。这是因为,不管方舟子质疑什么问题,最关键的是自己做了没有。倘若事实成立,无论如何应对,显然都无法改变事实本身。同样道理,如果自己不存在问题,害怕他、厌恶他作甚? 许多人厌恶方舟子,而且能够举出各种理由。要命的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方舟子依然活生生存在于这个世界,恶心你、刺激你,让你吃不消。要我说的话,这恰是方舟子的可贵之处。所谓“纵千万人吾往矣”的境界,可不就是如此吗?中国知识分子总喜欢讲人格独立、不畏权势,临阵前却往往又做了缩头乌龟,可不就是因为不愿得罪人(特别是朋友)吗?问题就在这里,那些厌恶方舟子的人,大概都能从他身上,照见自己的伪善、世故,以及怯弱。 至于方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其实不重要。 2011年12月1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且看开发商网上拍房唱的哪出戏

且看开发商网上拍房唱的哪出戏 文/魏英杰 近日,由SOHO中国、华远地产、万科、龙湖等20家开发商宣布成立 “中国房产电商竞价联盟”,组团在网上以拍卖形式卖房。潘石屹表示,中国房地产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将定价权通过网络交给购房者。 早在此前,潘石屹就试水在网上拍卖两套商铺,起价为零元,并设定最高限价。为了扩大网上卖房影响力,老潘还亲自出镜录制宣传片《我为什么在网上卖房子》。差不多同时,其他房产商也陆续涉足网上拍房,寻找售房新路。例如,今年4月海南某房产商在淘宝上吆喝 “一元起拍”。搜房网也在全国范围推出数十万套房源“0元起拍,限价封顶”的竞拍活动。走到今天这一步,或证明网上拍房模式已受众多房产商认可,并进入“实测”阶段。 有人不免要问:难道房产商的冬天真的到来了吗?是否如此且先不说,以前房子好卖的时候,倒没见过房产商这么积极开拓销售渠道,甚至不惜把价值上百万元的房子以零元起拍。从这点来看,给房产商一点压力,这还真不是件坏事。尤其值得注意,这次发起竞价联盟的多为大房地产公司。这些房地产领军企业不约而同走到一起,可见它们对进军电商领域具有高度共识。至于这是什么样的共识,上述房地产企业心里恐怕比谁都清楚。按照老潘的说法,决定在网上卖房,是受到了调控政策的压力。“每一次市场不好的时候,都会萌生一些新的东西。” 但也不必完全相信这套说辞。网上拍房看似在对市场妥协,其实对房产商来讲好处多多。这样做不仅可以相应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吸引更大范围的潜在消费者。这些好处,恐怕是当时赚得盆满钵满的开发商所没想到或不屑于想的。再说了,这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广告形式。当初拍卖两套商铺,老潘说自己亏了300多万元。真亏假亏不论,花300万元做广告能取得如此轰动效应吗?另外,有人还说了,房产商这么做实际上是想绕过“一房一价”的相关规定。 我还认为,不论房产商是否到了上网拍房的地步,此举仍具有不可小视的“战略意义”。这就是,通过上述手段向政策层喊话,摆出房产商已经撑不下去的姿态。也就是说,借此呼吁放松调控政策,很可能是房产商打出拍卖牌的良苦用心。倘若如此,那倒是从侧面证明,这一轮房地产调控,确实让房地产商开始吃不消了。但不管怎么说,网上拍卖这个姿态也是做得相当不错,一不小心就要感动中国了——开发商零元起拍房子,广大购房者难道能不感动? 问题在于,这对购房者有什么好处?除了多个购房渠道,消费者能否从中得到实惠,恐怕才是关键所在。以前卖房子,价格都是房产商说了算,采取网上拍卖后,定价权看似转移到购房者这里了。但是,拍卖价格虽然是公开透明的,谁是真正的购房者却未必。这意味着,如果拍卖受到暗中操纵,最终拍卖成交价也很难体现消费者真实意愿。如您所知,在缺乏相应制约前提下,这种可能性不小。 尽管如此,我仍觉得网上拍房这种形式可以有。这当然不是因为购房者可以多个交易渠道,更不在于网上拍卖体现了房地产业的“与时俱进”,而是认为,这很可能为房地产稳定发展撕开个小口子。虽说消费者不能幻想借此能够买到比均价更便宜的房子,而且也不能排除房产商会暗自操纵拍卖过程,但只要有了这么一种更为公开的交易形式,消费者将可能因此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很简单,如果所有网上拍卖最终都被“潜规则”,那将不会再有消费者愿意跟着跑龙套;而如果有房产商真的想借此开拓销售渠道,其定价主动权必将逐渐发生转移。要知道,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铁板一块的联盟,或者说所谓联盟往往都是暂时的利益合作。只要有房产商开始动真格的,就算存在假拍,网上拍卖的结果也会是“弄假成真”。这对购房者来说,当然是个好事情。 总之,对待网上拍房,不妨抱着“看他唱哪一出戏”的态度——房产商究竟想做什么,相信很快就能见分晓。 2011年11月30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且看开发商网上拍房唱的哪出戏

且看开发商网上拍房唱的哪出戏 文/魏英杰 近日,由SOHO中国、华远地产、万科、龙湖等20家开发商宣布成立 “中国房产电商竞价联盟”,组团在网上以拍卖形式卖房。潘石屹表示,中国房地产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将定价权通过网络交给购房者。 早在此前,潘石屹就试水在网上拍卖两套商铺,起价为零元,并设定最高限价。为了扩大网上卖房影响力,老潘还亲自出镜录制宣传片《我为什么在网上卖房子》。差不多同时,其他房产商也陆续涉足网上拍房,寻找售房新路。例如,今年4月海南某房产商在淘宝上吆喝 “一元起拍”。搜房网也在全国范围推出数十万套房源“0元起拍,限价封顶”的竞拍活动。走到今天这一步,或证明网上拍房模式已受众多房产商认可,并进入“实测”阶段。 有人不免要问:难道房产商的冬天真的到来了吗?是否如此且先不说,以前房子好卖的时候,倒没见过房产商这么积极开拓销售渠道,甚至不惜把价值上百万元的房子以零元起拍。从这点来看,给房产商一点压力,这还真不是件坏事。尤其值得注意,这次发起竞价联盟的多为大房地产公司。这些房地产领军企业不约而同走到一起,可见它们对进军电商领域具有高度共识。至于这是什么样的共识,上述房地产企业心里恐怕比谁都清楚。按照老潘的说法,决定在网上卖房,是受到了调控政策的压力。“每一次市场不好的时候,都会萌生一些新的东西。” 但也不必完全相信这套说辞。网上拍房看似在对市场妥协,其实对房产商来讲好处多多。这样做不仅可以相应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吸引更大范围的潜在消费者。这些好处,恐怕是当时赚得盆满钵满的开发商所没想到或不屑于想的。再说了,这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广告形式。当初拍卖两套商铺,老潘说自己亏了300多万元。真亏假亏不论,花300万元做广告能取得如此轰动效应吗?另外,有人还说了,房产商这么做实际上是想绕过“一房一价”的相关规定。 我还认为,不论房产商是否到了上网拍房的地步,此举仍具有不可小视的“战略意义”。这就是,通过上述手段向政策层喊话,摆出房产商已经撑不下去的姿态。也就是说,借此呼吁放松调控政策,很可能是房产商打出拍卖牌的良苦用心。倘若如此,那倒是从侧面证明,这一轮房地产调控,确实让房地产商开始吃不消了。但不管怎么说,网上拍卖这个姿态也是做得相当不错,一不小心就要感动中国了——开发商零元起拍房子,广大购房者难道能不感动? 问题在于,这对购房者有什么好处?除了多个购房渠道,消费者能否从中得到实惠,恐怕才是关键所在。以前卖房子,价格都是房产商说了算,采取网上拍卖后,定价权看似转移到购房者这里了。但是,拍卖价格虽然是公开透明的,谁是真正的购房者却未必。这意味着,如果拍卖受到暗中操纵,最终拍卖成交价也很难体现消费者真实意愿。如您所知,在缺乏相应制约前提下,这种可能性不小。 尽管如此,我仍觉得网上拍房这种形式可以有。这当然不是因为购房者可以多个交易渠道,更不在于网上拍卖体现了房地产业的“与时俱进”,而是认为,这很可能为房地产稳定发展撕开个小口子。虽说消费者不能幻想借此能够买到比均价更便宜的房子,而且也不能排除房产商会暗自操纵拍卖过程,但只要有了这么一种更为公开的交易形式,消费者将可能因此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很简单,如果所有网上拍卖最终都被“潜规则”,那将不会再有消费者愿意跟着跑龙套;而如果有房产商真的想借此开拓销售渠道,其定价主动权必将逐渐发生转移。要知道,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铁板一块的联盟,或者说所谓联盟往往都是暂时的利益合作。只要有房产商开始动真格的,就算存在假拍,网上拍卖的结果也会是“弄假成真”。这对购房者来说,当然是个好事情。 总之,对待网上拍房,不妨抱着“看他唱哪一出戏”的态度——房产商究竟想做什么,相信很快就能见分晓。 2011年11月30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