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荐

中国的富豪和精英为什么移民?

作者: 风青杨  |  评论(1)  | 标签: 所见所闻 “你移了么?”不知何时起,移民成了餐桌上无法回避的话题,声浪逐天。新世纪十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成就了迅速壮大的富人阶层,但社会的不安全感、群体对钱权的狂热追逐以及教育体制的严重失败,让此时的他国,似乎成为逃离的最好方向。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中国外海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如今,对于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中产阶级而言,一个集体感受是,每个人身边都有起码一个朋友正在或已经办理了移民。 越来越多的人,以奋斗的名义,以未来的名义,而选择了移民。原本应该是一个社会支柱的财富和知识精英,纷纷选择远走他乡。他们带走的,不仅有他们自身数十年发展所累积的智识和财富,更严重地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带走了这个社会的灵魂,带走了那种激励个体奋发向上并努力改造社会的精神。面对富豪的迁移,我们不要把爱国联系在一起,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为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富豪,不愿居住在中国。 一,教育环境好,利于子女成才 有这样一句描述青岛的老板们移民的话:“青岛10个老板中有3个已经移民,有4个在移民的路上,还有3个打算移民。”有超过58%的投资移民表示:子女教育是他们移民的首要原因。相对于国外,国内的孩子整天在重复做一些他并不感兴趣的计算题,整天处于压抑中。学校和老师根本不教他们如何做人,只是一味地学习。从小在各种辅导班和学习作业的压迫下,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可贵的创造力。 而移民们希望他们的孩子移民后可以去探寻到内心的自由度,而不是急功近利,中国的教育体制缺乏人性化的考虑,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课外办学习班,提前讲后面的课;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国内教育亚文化的影响下,过早学会察言观色,说一些违心的场面话;他们希望这一代人在社会大环境下无法改变的悲哀,不要再将它延续到他们的孩子身上。比如,在国外读大学,学习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压力,可以分出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一方面,外籍学校在孩子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更注重对于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西方式教育更倾向于把孩子教育成感情丰富,而且能够学会真实表达真实的个人,而并非一味强调某些功课的应试成绩,这种不那么急功近利的教育,更容易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在国外,比如在新西兰,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义务免费教育,即使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孩子也可以自己申请学生贷款,以后再免息偿还,即便一个孩子读到博士,他也可以领取不低于正常工薪阶层的薪资,就是说他即使是依靠读书深造,都能养活自己。 二,为了国外健康的生活环境 大多数移民国外的企业家,很多都是喜欢上了国外的一种生活环境,更是为了在国外“养老”。比如食品质量、空气质量等都比国内要高。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部分富豪的一块心病,比如:关于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和关于地沟油的新闻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国外的医疗体系更完善,很多有钱人愿意花钱买健康。国外的医疗体系比国内要好,这个是一个无需争论的事实。 有人曾这样说:“在加拿大,国家比较成熟了,十几年不变一变,哪里死个人,都是天大的新闻。最受新闻欢迎的内容就是娱乐至死。政治也娱乐。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天大的事都是小事。永远想象不出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在中国,变化太快,每天一个样,每个新闻都让人爆炸。” 三,投资环境与安全因素 一位移民加拿大的人曾说其选择移民的原因:一、国内的投资环境不好,你想投的他不让,他让投的不挣钱;二、各种税费太高;三、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说不定哪天又要均贫富,太没有安全感了。另外,国内的投资环境不好,很多都是要人际关系来解决,隐形的东西太多。为了做成一笔生意,除了要在正常竞争秩序上劳心费神以外,还要另外动多少歪脑筋,才能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如果相关政策能够更加完善,保护企业家的切身利益,竞争机制更加透明,减少潜规则带来的不安全感,谁又愿意背井离乡? 与以往移民目的是追求财富相比,现在移民的人群不是为了简单的生存需求而离开,他们要追求安全感。也许他们都很热爱这个国家,也想在发财后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渴望这个时代能尽快进行体制变革,给很多致富试图思源的人创造更适宜生存的阳光、空气、温度和水。不然就有可能导致致富者人人皆有罪的杯具。首富黄光裕的锒铛入狱是耐人寻味的――谁的罪与罚更多呢? 社会仇富,政策又不稳定,有钱的人谁能有安全感呢?移民到了国外,可以享受到更为安全的保护,无论是经商还是从事其他行业,资产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有钱人也会担心,自己的财富会不会被怀疑来路不明?还有一个原因:很多人都有的“私有欲”,但是,这个想法在国内无法实现。比如想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譬如土地、房子。在国内,是无法满足个人的这种“私有欲”的。“房子说到底是租的,土地也只有使用权。个人是没有财富的完全支配权的,因为,都是公有的。 四,移民后的其它优惠 通过移民后的身份转变,很多老板在不放弃中国的挣钱机会的同时,还能获得在发达国家的种种好处。比如,在拿到发达国家的身份以后,来去很多国家可以免签证。获得外国国籍,或者拿到绿卡,对于富人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便利的出入各国的方式。相比中国护照的13个免签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的免签数量分别为125个、120个、130个和122个。 许多移居美国只为持有绿卡、以便自由往返美中两国的大陆新移民,数年后,都十分自然地希望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护照享有的全球最高礼遇—-免签证前往世界150多个国家。华人有旅游、探亲、商务需要的国家基本上都在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和地区名单附上。与此相反的是,目前持中国护照前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包括归属中国特区的香港、澳门等地,都要申请签证或入境许可。 移民带“移”走了什么? 相对少数的投资移民之外,技术移民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近60名教育背景良好、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的中国中产精英同时向加拿大移民局递交移民申请。也许,甚至焦点不在于“精英”或其“综合的理性”,而是,他们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国家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技术、能量、财富,乃至变革中再出发的信心。 另一个庞大的数字是: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要想留住精英人才,关键在于留住他们的心,根本在于共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法制的生存环境。只有“软实力”强大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不用说,现在已经移民或正在移民的人,都是现阶段中国的精英。无论哪个国家,精英流失,绝非流出地之福,但是,要想遏制这种移民潮,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他们以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给他们安全感。如果一个社会的“心”走了,就可能成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归拢人心,留住人,让人在这个社会生活有尊严,才是社会去“空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文/风青杨)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风青杨的最新更新: 为什么谣言比真相更有市场? / 2012-06-13 10:45 / 评论数( 1 ) 腐败是否无处不在? / 2012-06-12 11:18 / 评论数( 1 ) 冯小刚与张艺谋的未来趋势 / 2012-06-11 11:18 / 评论数( 4 ) 中国式教育的四大误区 / 2012-06-08 12:18 / 评论数( 1 ) 官办中介“病”与头疼医脚疗法 / 2012-06-07 11:00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中国人去年花90亿美元在美国买房

@财新网:【中国人去年花90亿美元在美国买房 偏爱高端房产】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截止今年3月份的一年中,中国人(包括香港人)在美国买了90.75亿美元的房地产,较上一年的73亿美元增长24%。中国人在海外买家中排名第二,占11%的份额,仅次于加拿大的24%。

阅读更多

人民日報:絕對不能再搞四萬億

據人民日報報道,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1—5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8.7%,低於全年增長10%的目標;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0.1%,較前4個月繼續回落;房地產市場交易量儘管有所上升,但房屋開工量、土地交易市場仍然比較低迷;股票市場近期也出現大幅下挫。一系列現象都說明我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為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於6月14日在京召開研討會,邀請多位業內權威專家就「如何實現穩增長」進行了深入探討。 ●宏觀政策微調已開始見效,絕對不能再搞「四萬億」,要防止進一步追加和疊加政策的過度反應 ●目前消費基本穩定,沒有必要大幅調整政策來刺激消費,否則可能打亂居民的消費節奏,透支未來的增長潛力 ●只有放水養魚,稅收才有更光明的前途。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越要冷靜,要處理好稅收和稅源之間的關係 政策微調開始見效,決不能再搞「四萬億」 目前世界經濟總體上處在復甦之中,但進程緩慢。「許多人都認為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出人意料。我並不這樣看,我覺得這完全在意料之中。」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賀鏗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認識到必須重視實體經濟危機,要減少進口、增加出口,要用自己的產品代替原來向發展中國家進口的產品,這對中國經濟有重要影響。再者,居民消費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只有扭轉了收入分配結構,人們的消費能力才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而這需要時間。 「面對眼下的情況,千萬不能著急。理論界普遍提出絕對不能再搞『四萬億』投資,大家的認識空前統一,這非常好。」賀鏗說,今後必須著力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自主增長;要堅決實行結構性減稅,向企業讓利;要引導和監督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更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要總考慮GDP增長,要真正把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曹文煉則表示,5月份數據表明,國家採取的宏觀微調政策已經開始見效,出口、房地產都明顯回升,特別是近期關於擴大投資、加快建設項目審批、支持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等政策密集出台,經濟在二季度末很有可能企穩回升。 「當前這些微調政策足夠了,我認為不宜實行像2008年那樣的貨幣財政大擴張政策,要防止進一步追加和疊加政策的過度反應。」曹文煉說,要認識到本輪經濟下滑除了外需放緩之外,更重要的是國內宏觀調控預期的結果。當然,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些風險,也要高度關注。 刺激消費不能急功近利,房地產調控不能放鬆 「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一個很明確的政策導向,即在收入分配方面要提高兩個比重: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認為,「十二五」開局以來,收入分配政策改革開始取得一些積極成效,居民收入和GDP的關係正朝積極的方向變化。 例如,以往每當GDP增長速度加快時,城鄉居民收入的加快幅度低於GDP的增幅,但當GDP增長速度下滑時,城鄉居民收入的實際增幅有時候反而會大於GDP增速。但現在這一情況得以改變。例如,今年一季度GDP增長速度只有8.1%,比去年全年9.2%的增長速度減緩了1.1個百分點,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是9.8%,比去年全年的8.4%提高了1.4個百分點;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2.7%,比去年全年的11.4%提高了1.3個百分點。今年消費市場的最大特點是名義增速在下降,但實際增速基本保持穩定,而且略有加快。 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可持續地擴大居民消費。范劍平說,擴大消費不能急功近利,而應該志在長遠。目前從短期形勢來看,消費還是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必要大幅度調整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來刺激消費需求。如果像上次一樣刺激房地產、刺激汽車,乃至刺激家電和旅遊,可能會打亂居民的消費節奏,透支未來的增長潛力,負作用很大。 經濟增速下滑背景下,有一些聲音希望放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賀鏗認為,這主要是一部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的想法。「如果滿足這個慾望,讓房地產出現反彈,中國經濟就會出現大的動搖。」賀鏗說,今後必須堅持調控不動搖,嚴防反彈;擠出空置房,滿足剛需;盡快出台房產稅,引導合理消費。范劍平則建議,在穩增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大對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房的支持力度。 一定要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的分析,今年1—5月,我國整體投資增速約為20%,民間投資增速則超過了26%。在20%的投資增量中,80%是民間投資。目前,民間投資佔整個投資的比重已超過60%。 「今年穩定投資增速最大的貢獻者是民間投資,這是今年投資領域出現的一大特點。」陳永傑說,今後國家要採取針對性的措施,積極引導民間投資進入相對短缺的行業。當前,教育和服務的投資增長比較慢,而這些領域恰恰是民間資本比重小,又是我們比較短缺的。基礎工業包括能源工業,也是相對比較短缺的,民間資本比例很小的。解決短缺經濟一個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允許民間資本比較自由的投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一定要為民間投資增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要鼓勵民間投資能夠進入到過去那些壟斷性行業,公共設施、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領域以及軍工領域等等。現在很多領域還有很多「玻璃門」,希望能夠把這些「玻璃門」打碎,對民營投資和國營投資一視同仁,在稅收政策、用地政策、信貸政策、項目審批等方面享受同樣的政策。 范劍平提醒,當前要警惕一種傾向,即一些地方政府稅收收入減少了,就拚命打非稅收項目的主意,甚至對稅收征管的力度有些不正常地加大了。「現在企業處於困難之中,如果政府僅僅因為自己收入不夠而加大對企業的稅收,恐怕對整個經濟不利。」范劍平說,只有放水養魚,把稅源搞好了,讓企業有好的經營成績,政府稅收才有更光明的前途。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越要冷靜,要處理好政府稅收和稅源之間的關係。 香港 文匯報

阅读更多

公費醫療分高低 官民待遇有貴賤

內地要求公僕「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事實恰恰相反,當局施政時往往給公僕錦上添花,卻不對百姓雪中送炭。日前,廣州市公布一項數據,該市公務員公費醫療一年花費十四億元,而該市二百一十萬農民醫保總額卻僅有八億二千萬元。 廣州市的公務員總數僅約七萬人,每人每年的公費醫療平均二萬元;反觀廣州市農民每人每年的醫保卻不足四百元,只是公僕公費醫療費用的零頭,官民之間有天壤之別。公務員這個金飯碗薪高糧準,還有巨額福利和灰色收入,生活水平早已較普通百姓優厚,現在公費醫療花費居然還遠超過百姓,試問有何公平可言? 仇官甚至殺官已經成為內地社會的潮流,諸如輾死拆遷官員、槍殺法官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主要的根源就是百姓對欲壑難填的貪官們的痛恨,對製造社會不公的惡官們的反抗。在官民對立已經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再給公僕錦上添花,實際上是在滔天的民怨之火上再加一把油,非要逼得百姓揭竿而起不可。 財政收入 權貴盛宴 中國雖然經濟總量世界第二,財政收入突破十萬億元,但這些錢大多成為權貴的盤中飧。對公僕大方,對百姓吝嗇,這是內地官場的特點。以每年年底一個月的突擊花錢為例,內地各級政府在○七年花掉一萬二千億元,○九年花掉兩萬億元,一○年更花掉兩萬五千億元。這段時間,各單位亂發獎金、購物卡,化公為私,甚至用假發票報銷,國家審計署每年從中央部委的審計中,都能發現大量假發票。 財政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政府年底突擊花錢,都是用於改善民生,提高民眾福利,相信百姓不會有甚麼反感。然而,所謂突擊花錢,卻是少數人花多數人的錢,讓大量納稅人的錢流進公僕的口袋,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當局口口聲聲執政為民,要求公僕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事實卻是公僕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早前有一項統計發現,每年全國的「公款吃喝、公款旅遊、公款用車」超過一萬億元,如果將這些錢真正用在百姓身上,試問能解決多少社會矛盾?又能平息多少社會怨氣? 廣州公費醫療官民分高低,折射出中國官場的特權制度,這也是社會不公平的根源。古人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治國者應將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現實的中國卻是官為貴、民為賤,整個官僚階層成為高高在上的特殊利益集團,而民眾卻匍匐在公僕的腳下,主僕關係完全顛倒。 東方日報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 香港悼念李旺陽萬人大遊行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六月飛霜,千古奇冤,還李旺陽死因真相!」六月十日,中環出現了一片白菊花海。二萬五千名黑衣人高舉白菊,為李旺陽討回真相。透過主流媒體的報道,結合公民組織的行動,然後網上動員,不只「六四」、不只「七一」,更多的香港人走出來,一個更具效力的凝聚民間力量的模式成型。 文/黃麗萍  圖/Benson Tsang 維園的十八萬燭光熄滅尚不足一周,六月十日下午,逾萬香港人,穿上黑衣,再次為六四受難者走上街頭。他們填滿中環遮打道行人專用區,浩浩蕩蕩遊行到中聯辦。遊行者手中高舉的不是燭光,而是一朵朵白菊花,在中環直插雲端的商業大樓之間,形成了一片白菊的海洋。 「六月飛霜,千古奇冤,還李旺陽死因真相!」 誰是李旺陽?六月二日,香港人從有線電視新聞看到李旺陽的故事。李旺陽今年已經六十二歲,二十三年前的六四期間,身為工自聯主席的他,在湖南領導工人聲援北京學生。鎮壓後,一直被監禁了二十一年,直到最近才獲釋,就這樣在獄中度過了人生最後三分之一的時間。電視片裏,可以看到入獄前完完好好的一個人,在獄中飽受酷刑,出獄時雙眼看不見,雙耳聽不到,雙腳也不太走得動。二十二年肉體、精神上的消磨,磨不掉一絲堅定的意志,這位身體虛弱的老人,對著鏡頭,依舊敢言,字字鏗鏘:「為民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國家早日進入民主社會,我就是砍頭,我也不回頭。」 誰料到報道播出四天,六四23周年之後不到兩天,李旺陽死了。 六月六日,香港人再次在電視上看到李旺陽的身影,已經是被一條白布纏頸的李旺陽屍首,掛在邵陽醫院病房窗邊。妹妹李旺玲緊抱著哥哥的屍首不放,哭著說:「我的哥哥呀,坐了二十多年牢都沒死,結果就這樣了……」 當局稱李旺陽是上吊自殺。一個雙目失明、行動不便的人如何有這個能力?網民紛紛質疑。而據親屬說,當時拍到遺體是「雙腳觸地」,而且李旺陽於前一天更向親友表示要努力醫病,要買個收音機試試自己的耳朵,求生意志強。死因疑點重重之時,遺體卻被當局強行移走。 網絡沒有把事件帶到內地各處,但把遠在湖南的不公義拉到香港人的眼前。李旺陽「被自殺」的報道在Facebook迅速廣泛流傳,主流媒體如有線電視、《蘋果日報》、《明報》、免費報章《am730》等繼續每日跟進報道李旺陽消息:李的屍首被迅速火化、親屬受到嚴密監控、妹妹與世隔絕,不知所蹤、下任特首梁振英的避而不談……進一步激起香港人的怒火。 香港的民間組織亦對事件作出迅速回應。香港學生專上聯會、民間人權陣線、華人民主書院、香港基督徒學會等超過三十個公民社會組織,在李旺陽過身後一天即召開記者會,共同發起六月十日的「聲討屠夫政權、萬人遊行尋真相」大遊行,計劃由中環遮打道出發,遊行至中聯辦的正門。主流媒體報道+公民組織行動+網絡動員,一個凝聚民間力量的模式成型,短短三天,就號召了二萬五千人上街,大家都始料不及。 主辦團體公佈的遊行人數是兩萬五千人,這個數字遠遠超出聲援劉曉波、艾未未、陳光誠的香港集會人數,也是近年來,單次的、非本地的新聞事件在香港集結人數最多、反響最大的一次。從警力、遊行路線看來,警方也低估了這次遊行的參與人數,遊行人士很容易就突破了警方的人牆,而預設的遊行的路線根本不足夠容納遊行人士。 其中一個發起遊行的組織「民間人權陣線」的召集人黎恩灝也說:「遊行人數遠遠超過預期,我們原先估計只有大約一萬人。」 遠在湖南的一次死亡事件,與香港半點關係沒有,爲什麽能在香港社會引起如此劇烈的情緒震盪?以至於短短三天內就訴諸街頭,並把矛頭直指中聯辦? 黎恩灝認為:「這顯示出越來越多人醒覺爭取民主中國,並不只是『六四』、『七一』才出來做的事。『六四』悼念的雖然是廿三年前的事,但對人權的打壓和人性的殘害,今天仍在發生。」 結果,二萬五千人穿上黑衣,一手拿著白菊花,一手拿著李旺陽的遺照,萬人大合唱著《自由花》、喊著替李旺陽申冤的口號。當遊行隊伍走到西區時,大家一起高唱Beyond在「六四」之後寫下的《歲月無聲》:「迫不得已唱下去的歌裏,還有多少心碎?可否不要往後再倒退,讓我不唏噓一句。」不少人今次更是第一次走上街頭,都是因為看到廿三年來的「倒退」而「心碎」。 在隊伍前頭的江先生,坐著輪椅,行動不便的三十個年頭,沒有參加過遊行,今次堅持走出來,他說:「見到自己大陸的同胞這樣,真的好傷心,覺得很不安樂,這次事件激發了內心的憤慨,所以即使辛苦也要走出來。」 在隊伍中間,高小姐一家四口,帶著兩個分別4歲和1歲半的孩童參加遊行。她說:「好痛心,中國可以這樣殺死一個人而不覺得自己有錯,我覺得好恐怖,是一個很大的倒退。我同兒子講,有人做了壞事,不肯承認,我們今天走出來告訴他聽。」 高小姐除了2003年參與過五十萬人大遊行之外,很多年都沒有參加遊行,「六四」的晚會也多年沒有參加,她說:「我覺得中共的領導人一代換一代,會越來越開放;但這件事後,我不會再相信,這23年原來不只沒有進步,還是個大倒退,我要站出來告訴下一代現在的中國是怎麼樣,民主這條路一定要一直走下去。」 著名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也是二萬五的其中之一,走到中聯辦附近,等待著警方開路,讓市民在中聯辦門外向李旺陽獻花。他說,香港人已經越來越警惕,因為大家發現國內和香港是不可以截然劃分的。雖然是發生在國內的事情,但同樣的管治思維會慢慢滲入香港,讓香港現有的兩制越來越萎縮。 「這件事很直接了當告訴香港人知道,要醒覺了,過去那種懷柔政策,原來懷柔到最後是『化骨綿掌』,你的肉體也可以隨時消失。如果大家不想中這個『化骨綿掌』,就要站出來。」 劉銳紹二十三年前曾在天安門採訪,是見證六四現場的記者之一,他認為李旺陽事件衝破了很多很基本的底線,完全想不到有任何可以為政府開脫的空間,地方政府要負上直接責任,中央政府也有間接責任:「在李旺陽的死亡過程中,北京應該沒有給過任何具體指示,但如果只將責任推在地方官員身上,這是不全面的。從中央到省級,是有一個很硬的精神,對於一些不穩定因素,必須用快、狠、準的方法來處理。上級縱容下級為非作歹、鞏固權力,而下級在上級的縱容下保護自己的利益,變成上下結成的利益共同體。如果對這種做法仍不發聲,這樣壓制老百姓的力量只會越來越大。」 若中央不及時介入,給李旺陽事件一個說法,劉銳紹認為,火球只會越燒越大:「短期來說,會影響領導人七月來香港,一定會影響香港那時的政治氣氛。再長遠來看,這件事情越來越國際化,也會構成對北京的一個大壓力。中國政府在這件事上面已經是後知後覺,發展到現在,不處理已經是自己引火燒身,所以我覺得中央一定要直接介入的了。」 網絡將一個人遭受的不公義帶到全部人面前,也將個體的憤怒情緒迅速變成社會的共情、通感。香港互聯網協會會長莫乃光說,六四屠城的影像正在網絡上流傳,新生代年輕人正在社交媒體上努力感知六四當年景象時,「湖南民運人士李旺陽之死,令當年北京的屠殺,好像就是發生在今天我們附近一樣,甚至令九十後這群本來只從互聯網認識六四屠城的一代,都親眼看見這殺人政府的不義。」 相關文章 馬英九跛腳危機一百天 沉默的受難者 工運領袖李旺陽與六四 傾聽失語者的聲音——專訪《子彈鴉片》作者廖亦武 香港。這一代的六四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七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央视解说沉默了,直播这事不适合央视,不能完全把控局面”

【网络民议】中信建投实习生少爷的一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