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当前主要是反对专制主义。清华的要“为官”,北大
人民的基本权利仍然不断受到侵犯, 审查 制度的存在使言论自由等权利难以落到实处。 第三,个人自由受到粗暴干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得很清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 新闻自由 是自由的组成 …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5 月 2, 2011
人民的基本权利仍然不断受到侵犯, 审查 制度的存在使言论自由等权利难以落到实处。 第三,个人自由受到粗暴干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得很清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 新闻自由 是自由的组成 …
阅读更多发布者liuwenzhong | 5 月 2, 2011
与此同时,我开始读很多英文的新闻旧事。我就像那个偷偷将蓝胡子的密室打开一条缝往里偷看的人,看过铁幕背后的真相之后,我的生活愈发像一出荒诞戏了。2006年,水木被关,据说是要“整顿网络言论”。我终于彻底失望,沦为一枚愤青,拒绝继续在这场荒诞戏中演出。我的清华梦也彻底的醒过来:这个清华,跟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没有什么关系;若梅贻琦还健在,他对辅导员制度会有什么说法?对XXX思想XXX理论被列为必修课会有什么说法?对反日事件时学校高层风声鹤唳不断要求学生不许上街,又会有什么说法? 写在清华将要一流之际 文 / 陶媛媛(清华大学) 毕业以后找工作不顺利,每次跟唐老师讲电话,必然被训“你当初留在国内多好啊,你们清华毕业的在国内不知道有多吃香,你去了那边鬼才认识你”云云。唐老师的话我是不敢大声驳斥的,只能在心里暗想,你怎么知道我就想吃香? 当初进清华,除了对历史上西南联大、国学大师、原子能大师的仰慕,我倒真是抱着“以后要吃香”的低级趣味去的。报到的那天,我站在主干道的北端,眼前是白墙红顶的紫荆公寓,背后是遮天蔽日的加杨。烈日当空,一碧万里,我吹着北京八月的风,只觉得自己牛逼的不行,愣是从千军万马里杀出重围来到了这里。我倒不是不知道这地方集结了各种牛人,也许我在这只是个凤尾而已;只是想着清华二字在这园子之外的人眼里是如何闪闪发光,底气便又充足起来。 不过这样的YY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便开学了,还没等我开始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各种基础课便铺天盖地地砸过来。从周一到周五不停地流窜于各教之间,一门课的作业还没开始写下一门的作业又布置下来了。周六周日基本上也都在自习教室度过,就连洗衣服洗澡吃饭这些事也要争分夺秒,只怕拖了某门课的作业。即便是这样,期中考下来线性代数和微积分还是只能险险及格。像别的很多在自己的地盘当惯了牛人的清华新人一样,我的自尊心被严重打击了:原来牛的是清华,不是我。那个时侯才开始意识到,其实“清华”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跟我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之前看见听说的那些被打上清华标记的牛人牛事,背后其实有一堆自考上清华以后就再也没有发过光的人。 我深深地恐惧于“再也不能发光”,于是更加地努力。经常是自习到半夜,早上六点半又从床上跳起来;然而成绩却没什么起色。倒是上了大二大三,渐渐适应了清华的节奏之后,即使翘课拖作业,还是能拿到不错的分数。于此同时,一些与分数无关的东西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一次在马哲课上,老师播了一段多年前用于教学的视频,内容是在美帝的统治下民不聊生,到处是荒废的土地、成堆的垃圾。老师说,当初拍那个摄制组跑了很多地方才找到一个垃圾成山的荒郊野外,于是如获至宝,拍下了这一段。一个一直在我心里却没有仔细想过的问题忽然浮出来:他们以前可以这样做,现在又何尝不可呢?那时MAZE还很火,我下到那段著名的“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深受震撼。而生活之中,所谓的“支部生活”两周一次,各个D员、积极分子轮番发言,阐述“深入学习”、“先进性”之类的东西,整个气氛与真实的世界格格不入。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iron curtain(注:铁幕)这东西的存在,于是眼前的一切变得很荒诞很不真切。蒋方舟的《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非常真切地描述了我的感受:“他们真的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与此同时,我开始读很多英文的新闻旧事。我就像那个偷偷将蓝胡子的密室打开一条缝往里偷看的人,看过铁幕背后的真相之后,我的生活愈发像一出荒诞戏了。2006年,水木被关,据说是要“整顿网络言论”。我终于彻底失望,沦为一枚愤青,拒绝继续在这场荒诞戏中演出。我的清华梦也彻底的醒过来:这个清华,跟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没有什么关系;若梅贻琦还健在,他对辅导员制度会有什么说法?对XXX思想XXX理论被列为必修课会有什么说法?对反日事件时学校高层风声鹤唳不断要求学生不许上街,又会有什么说法?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抱着厌恶的态度。好在课程足够繁重,让我没有多少时间去发牢骚。有闲的时候,我喜欢在校园里四处走。在水木清华北面的小道旁我发现一块横卧的黑色石碑,上面刻着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清华人的名字。我一向对纪念碑很反感,觉得那些笨拙巨大的石块已经沦为D的宣传工具,一面对人们宣称“看,你们有今天都是我们的功劳”,一面又暗示若D要你为他们赴死,你应当视为理所当然,且要觉得光荣。可是那块藏在灌木丛边上的石碑却让我感到突如其来的震撼。这些人都曾经在这个安静的园子里生活过,却都选择了战场。我一直觉得虚假恶心的“以身许国”的口号,这时才变得真实起来:原来他们的那个国,并不是我们的这个国。如此想来,清华的前世今生,就都能说得通了。可是这样想来,也很悲凉:他们为之赴死的那个国,竟变成了我们这个国。 08年夏天,我像我的许多前辈一样离开清华,来到了美国。回头看让我曾经仰慕、挣扎、失望的清华,还是看见了一些我以为清华已经失去了的东西。清华人并不都像当年的我一样,只想着“以后要吃香”,只想着要成为牛人。有人屡删屡贴,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直发出批评时弊的声音;也有人为山区小学奔走筹募,给每个小学生发一本新华字典。相比之下,远远地躲到地球这边的我只能自感惭愧。 再过几天清华就要满一百岁了,据说到时候我们就是世界一流了。看到校内上有人发日志,因握了胡的手无比激动无比傲娇,我只能说我们离世界一流恐怕还有一点距离。只要D妈妈还是像今天一样无处不在,只要必修课里面还有马哲思修邓论,只要还有辅导员这种让全世界大学都匪夷所思的存在,清华就只能仰望真正的一流大学。毕竟,“大学”这个概念自诞生起,就是与“自由”共存的。 (采编:管思聪 责编:管思聪)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5 月 1, 2011
“ 闲话家常”还是“粉碎传闻”? 香港《明报》本周就温家宝夫妇会见香港著名传统左派代表人物吴康民伉俪发表评论,题为《温家宝绝地大反击》。评论说:”虽然吴氏强调与温总只是闲话家常,但从会面地点、发布会晤合照以及透露出来的会晤内容来看,相信有更深的政治意涵,不排除是温总在政治上罕有地绝地大反击。” 《明报》的评论写道:”先从会面地点来看,是在温总办公的中南海,而非温宅所在的东交民巷,这就显示绝非简单的「闲话家常」。从近年温总的活动来看,其在办公室接见的访客,多是具有公务性,或至少是需要公开报道的,虽然内地传媒对「温吴会」没有报道,但吴康民公开与温总会面,至少是获得温总办公室的许可。……今次会面的另一不同寻常之处是,在公布的合照中,温家宝夫人张培莉8年多来,首次陪同夫婿出现在镜头之中。既然在办公室会面,鲜少公开露面的温夫人张培莉陪伴在侧,还大方地一起合照,甚至允许公开照片,这种安排也绝非是随意之举。”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港媒对温家宝这个矛盾人物又有新的解读 评论接着写道:”近年来,有关温夫人及子女在商界的各种传言在内地广泛流传,加之温总上任以来,一直未与夫人一道公开露面,甚至有两人已经离婚的传闻。温总今次高调地携夫人一同露面,大有粉碎各种传闻的意味。更意味深长的是,温总在与吴的会面中,透露内地政改困难,直斥内地现有两股势力,一是封建残余,一是文革遗毒,这两种势力官场中人不肯讲真话,喜欢讲大话、套话之类。这番表白更是绝非闲话。吴康民在香港报章撰文的观点众所周知﹕敦促内地加快政改,为赵连海等维权人士鸣不平。温总向他吐露心曲,不禁令人想起1981年邓小平接见《明报》创办人查良镛和1985年胡耀邦接受香港报人陆铿访谈。至于温总「封建残余」和「文革遗毒」所指为何,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清华精神今何在? 与此同时,香港《苹果日报》则就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发表评论,题为《清华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丢弃殆尽》。评论写道:”前几天,人民大会堂举行清华百年校庆大会, 9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有 6人出席,其中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是清华大学校友。清华以理工科而全国知名,在中共建政前培养了一些顶尖科学家,但更知名的就是在中共建政后培养了最多官员,故有「满清王朝北大荒」(北大荒原指黑龙江省北部荒原)之说。当清华百年校庆宣传文字中摆出 49年后清华校友辉煌的党政人脉时,有网友说:「我怎么感觉不是清华,而是中央党校啊!」”……胡锦涛在清华百年大会上说,寄望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他没有提到的是:丢掉了中共建政前的清华精神,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永远只是党官,而不能成为「保持个性,彰显本色」的独立的个人。” 评论接着写道:”什么是清华精神?在清华园立有一块纪念碑,上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纪念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而建的。 1925年,王国维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 1927年夏,王国维感于「世变」,决定结束自己生命,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1929年夏,清华国学院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学者,募款修造了这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教授撰写,语意深长,陈寅恪其后认为这是最能代表他治学思想之作。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苹果日报》的评论还写道:”1953年,陈寅恪一位学生,奉中央之命南下广州,劝陈寅恪北上出任拟建立的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一职,陈修书婉辞,并解释当年写王国维纪念碑文,是认为必须脱掉「俗谛(三民主义)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因此,他提出若要他当中古研究所所长,他的条件就是「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中共对所有以生死力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知识分子,都扼杀打压务尽。丢弃了这个立下碑文的清华精神,不会培养出独立自由的学者精英,只会不断产生令人毛骨悚然的未来官僚。” 摘编:李华 责编:洪沙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4 月 29, 2011
我们的大学,拿到钱常常用来盖大楼。也不算算一栋大楼是多少学子的奖学金。学校算得很明白:学生来来去去,最终不是学校的资产。大楼是要永远留在那里的。更有甚者,是对学生乱收费。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觉得自己被剥了一层皮。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成功后会回来孝敬学校吗?而看看人家,各个名校,永远把学生看作自己最宝贵的资产。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最近哈佛校园被校长萨默斯的辞职闹得不得安宁。但是,哈佛商学院却志得意满。根据2006年2月6日公布的数据,该院2003年正式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运动,目标是募集5亿美元。如今成果出来,大大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达到6亿美元。这是世界商学院中所募集到的最大的金额。 哈佛有钱,这并不是什么新闻。若仅凭一个钱字,也不值得我们在这里费笔墨。但是,这笔钱背后的理念,却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改革中深思。 我一直批评北大、清华这种名校展开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这并不是因为操办者口口声声要模仿美国模式,而是他们在模仿时偷工减料,放弃最关键的环节,学最皮毛的东西。像哈佛、耶鲁这种世界一流大学,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人家是私立,是自己在市场中竞争出来的,我们则是在吃皇粮,而且越是学人家,就皇粮吃得越多。再看美国顶尖的大学,基本全是私立。其中绝无仅有的几所州立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等等,也越来越依靠民间的财源而非州政府的经费。乃至有人说现在的名牌州立大学也开始私立化。 那么,一流的私立大学怎么经营?人家不是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要知道,这些私立大学学费虽然高得吓人,奖学金也高得出奇,特别是对穷孩子,不仅免掉学费,而且给生活费,花钱请人家来读书。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绝不能让经济条件挡住堵住他们的路。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在这些名牌大学,就是在一些私立的“贵族”高中、小学,也得到贯彻。所以,如果你把一个名校收的学费和给出去的奖学金相抵,学校就剩不下几个钱了。要单靠学费,我敢说美国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迅速破产。 不领皇粮,又不靠学费,学校靠什么吃饭?靠捐助!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赠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那么谁来捐呢?过去的毕业生,即校友,便是一大主力。为什么校友们会这么慷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校友们事业成功,挣了大钱,有实力捐款。第二,这些校友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对校园流连忘返,对学校感恩戴德,以后成功,就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自己的学校。 按这个逻辑一看,你就明白美国的一流大学彼此在竞争什么了。他们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不是教育硬件的竞争。他们要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印迹、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你到各名校看看就知道,学校对学生,就像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备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能没有出息吗?人家有出息后,能不回来“孝敬”学校吗? 商学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和研究院,是职业学院,还属于比较依靠学费收入的。而且,美国学生毕业后最认同的是自己读本科的大学,那是唯一的母校、自己受教育的“老家”。日后的职业学院,和自己的关系一般淡得多。可是这次募捐,商学院22000多校友,即1/3的硕士班前毕业生慷慨解囊。人家要不是在这里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时刻,对母校充满感激,能这么掏钱吗? 再看看这6亿美元到手后怎么花:11400万将花在学生的奖学金上,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10020万花在雇用教授上,也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12530万用于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超过12000万的目标;12750万用于全球性研究和国际交流,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校园整修募集了8570万,超出8000万的目标。另有6000多万的机动基金。给学生的奖学金,占了总金额的将近1/5。 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错了。人家一流的私立学校,是向学生身上投资!一个一流大学,就是一个超级的人才投资组织,能够通过这种投资,把一个一文不名的人造就成百万富翁。所以,当你看到美国各大名校争夺优异的穷学生时,就不会奇怪了。 北大、清华这些中国的一流大学怎么样呢?它们的钱是国家给的,是纳税人让他们用来培养学生的。我们能否查查他们的账,看看他们是否把1/5,或者哪怕是1/10的经费通过奖学金的形式分到学生手里?我们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否体现在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上? 我们的大学,拿到钱常常用来盖大楼。也不算算一栋大楼是多少学子的奖学金。学校算得很明白:学生来来去去,最终不是学校的资产。大楼是要永远留在那里的。更有甚者,是对学生乱收费。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觉得自己被剥了一层皮。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成功后会回来孝敬学校吗?而看看人家,各个名校,永远把学生看作自己最宝贵的资产。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来自: http://hi.baidu.com/%C7%E0%B4%BA321321/blog/item/6f0c1a1a19588077dab4bdd4.html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7577/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美国一流大学与清华北大的最根本区别 发布时间:2011/04/29, 23:27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Rss Feed 广告位招租 本站导航: 萝卜网 | 淘宝导购 | 在线视频 | 视频搜索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清华and北大 教育的悲哀,北大百年前后大对比 清华比北大唯一强的地方是有奶茶 《美国也荒唐》两个北大毕业生在美国放毛片的经历 回顾清华百年历史 无觅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4 月 26, 2011
题记:在文革中逝去的多位真正清华大师从此被遗忘;而同时,文革中制造了无数清华师生人命的造反派“领袖”蒯大富高调出席校庆,并被众年轻人簇拥签名 轰轰烈烈的清华百年校庆,走在清华校园旁,都会被裹挟入那种喜庆的氛围之中。家人们也都酝酿假期来京小游,看看百年的清华园。家乡小表妹们均到了高中奋战高考的年龄,每当问起她们想考什么大学,答案很多,清华一定是其中之一,原因却很简单,更好找工作。 中国的名校价值,越来也凸显的似乎只剩下就业好、地位高这一金牌附身了,这些天见很多人批评清华,也借批评清华来批评大学精神。我问一个小表妹,这样的大学你还愿意读吗?表妹说,愿意啊,能考上清华的都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学校有奖励、市里面也有奖励。我问,那你喜欢读书吗,她说不喜欢。 当为人父母,我才越发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是简单一句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而是一个将终生伴人成熟成长的价值观。 才一岁多的女儿,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背起我的包包说,“上学去”。每每此景,我都有些迷茫,儿时的我也是很喜欢上学,因为有伙伴、有老师、还有天空。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上学的欲望越发淡了,也许是从“象牙塔”变成贬义词的那一刻开始。 (一) 清华百年最需要的是什么?大人有大人的世界,无论是批评还是颂扬,都参杂了太多的标榜。在孩子们心里,也许没那么多大道理,只是那里,有好的老师、好的同学,那么就仅仅是一个象牙塔又何妨? 我很久没逛书店了,几乎全在网上选书,前些日子看到刑军纪历时十年所写叶企孙传——《最后的大师》,网上售价却为0,只需出5元的快递费,我讶然,迫不及待地买了。 相比层出不穷的清华“大师”畅销书,这本书被称为冷僻读物,难怪宁可免费清仓,但是我几乎是含着泪读完的。包括叶企孙在内的很多好老师、学生都被清华遗忘了,既被那些供于庙堂之高的高级“牌位”遗忘,也被那些批判清华沉沦者遗忘。 畅销写手李承鹏说,清华六十年没有贡献过大师了,只剩一群上书房行走,和官场熟练工。真的没有吗?也许只是他们的名字被永远埋进了人们再无勇气面对的历史里。那些被遗忘的清华人,那一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才是今天的百年清华最需要铭记与忏悔的。 (二) 上世纪某一天,太阳很好,他就那样默默地站在清华园里,任由往事驰骋,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老人,人来人往,行路匆匆。他就是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叶企孙。我们都知道他的学生,钱学森、钱伟长、王淦昌,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等等,却多不知道他。 1967年,文革开始,他被突然打为反革命特务头子,从此噩梦开始。叶企孙有两个死党,一个叫陈寅恪,一个叫吴宓。他们三人有着近乎相同的价值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在王国维清华碑文上的绝唱。 陈寅恪提出“不反对共产主义,也不赞成俄国式的共产主义”。叶企孙这些学者们都有着类似的主张:“正是从斯大林那里,希特勒学到了对全体无辜人民进行斩草除根的艺术。我们不能抱着善心去抗击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暴行,却同时对600万苏联集中营难民保持沉默”。 (三) 1970年4月24日晚,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那年的五一,万人空巷,群众汇聚天安门广场庆祝,而在一个安静的黑暗角落里,传来叶企孙撕心裂肺的哭声,陆续听到好友陈寅恪等人在广逝世的消息之后,他最喜欢的学生赵九章也与他生死两别。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奠基人。在大跃进年代,几乎人人头脑发热,热盼中国卫星上天,赵九章却保持冷静建议说,发射人造卫星条件尚未成熟,建议从探空火箭搞起。文化大革命初来时,赵九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会与他所搞得卫星事业有任何关系,直到绳索在身,高帽压头,无休止的游街、批斗。 赵九章由于常年伏案,腰疾严重,实在达不到造反派让其弯腰90度的要求,造反派就用脚踢、烟头烫、逼其就范。年近60的老人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接受批斗,直到没有了人形。 赵九章的好友姚桐斌,另一航天事业奠基者更被造反派活活打死。像扔麻袋一样,姚桐斌已被打残的身体被扔在家门口,邻居没有一个人敢冒险将他送到附近医院,最终因为头部失血过多停止呼吸。 姚桐斌死后,赵九章彻底失去了对“事业”的幻想,平静地服下安眠药而去。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秋风萧瑟”这是赵九章最爱的句子。 赵九章死后,已饱受肉体精神双重折磨得叶企孙,健康每况愈下,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两腿肿胀如小桶,脚肿得穿不上鞋袜……当时钱临照先生来访,他拿出《宋书》,找出南朝史学家范晔的《狱中与诸甥侄书》给他看:“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己任怀,尤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接,汝等或不悉知。” 叶企孙拒绝任何治疗,直到去世。去世前一直昏迷的叶企孙,偶尔醒来仍口中喃喃:回清华……但其逝世,有关部门仍规定,所有报刊不予刊登,即便今天关于其身平介绍,也仅有简单的几个字:男,汉族,物理学家,教育家,上海人。 (四) 陈寅恪生前,嘱其女流球一定要考回清华大学;杨武之(数学系主任)先生弥留之际说,他好像又回到了清华园西院十一号;陈岱孙去世前最后一句话是:这里是清华;吴宓以清华园“藤影荷声”吟诵终老,几多梦回清华园……这些熟悉名字几乎都成了文革的受害者。 杨绛为文革往事写下 ,钱钟书先生为其所作序中写,文革应该有三种羞耻:受迫害者感到的羞耻;打手感到的羞耻;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所感到的羞耻。我们如今早已忘记了后两者的羞耻。 但记得或不记得,历史都在那里。 清华百年,历史上的一幕幕再次若隐若现,羞耻已忘,那些再难以被追回的梦里,百年也成为国家盛衰的又一个轮回。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或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不应被遗忘的清华人—赵何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表于 乐淘吧 欢迎订阅关注乐淘吧 你可能喜欢 李承鹏:清华大食堂 百年笑庆(校庆了大家都乐呵呵滴哈~) 史上最淫荡的图片,张张有含义,不怕你不笑[12p] 我的床前有位叫明月的姑娘已脱光 金庸小说中日封面对比照[26P] 无觅
阅读更多